『壹』 商在建樓盤的土地使用權已抵押,對購房者是否有風險
用土地使用權抵押是開發商通常的辦法。但在商品房正式預售前,他內必須要去銀行撤銷容抵押,否則無法辦理預售許可證。所以,購買已經辦理了預售許可證的樓房,一般是不會有抵押的。而且,就算再辦理抵押,只要你已支付50%以上的購房款,這樓房還是不會被查封,你有優先權。
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預售人已取得房地產開發資質證書、營業執照;
(二)按照土地管理部門有關規定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已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
(三)持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並已辦理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手續;
(四)已確定施工進度和竣工交付使用時間;
(五)七層以下(含本數)的商品房項目,已完成結構工程並封頂;七層以上(不含本數)的商品房預售項目,已完成三分之二結構工程;
(六)已在項目所在地商業銀行開設商品房預售款專用賬戶;
(七)預售商品房項目及其土地使用權未設定他項權;
『貳』 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中受讓方有哪些需注意的法律風險
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是指首次從國家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個人或者集體將其土地使用權以有償方式在一定時期內出讓,租借給他人的經濟行為。通常是指城市土地使用權的轉讓。一是對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依法享有的佔用、收益及處分權進行保護。二是對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這些權利進行限制和調節。
注意事項
土地使用權轉讓是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再轉讓的行為,包括出售、交換和贈與。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就是其中的一種。在轉讓過程中出讓方和轉讓方要注意相關事項,例如未按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規定的期限和條件投資開發、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權就無法轉讓等。
一、轉讓合同的形式
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應當簽訂轉讓書面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土地使用權轉讓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登記文件中所載明的權利、義務隨之轉移。
二、國有土地的權屬調查和資信能力調查。
1、轉讓合同簽訂之前,要對轉讓方的轉讓主體資格進行核實。轉讓方須是國有土地使用證上載明的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為國有或集體單位的,應提交有資產處分權的機構出具的同意轉讓的證明。
2、轉讓方也要認真審查受讓方的資信能力,包括銀行資金證明、有無重大債務糾紛等,以免造成土地使用權轉讓後資金無法收回的結局。
現場
三、轉讓價格評估事宜
在轉讓前,應該對土地轉讓價格進行評估。因為土地使用權轉讓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格的,市、縣人民政府有優先購買權。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市場價格不合理上漲時,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採取必要的措施。尤其是轉讓方為國有單位時,國有土地及相關資產須經法定估價機構估價,並經國土部門予以確認。
四、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的擔保
1、擬轉讓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是否存在瑕疵問題,是受讓方必須關注的重點。轉讓合同簽訂之前,必須去國土部門、房地產主管部門進行調查,核實有無抵押與被採取司法限制。
2、鑒於有無土地權屬及相關爭議不易調查,加之受讓方的履約能力難以判斷,應明確雙方相互提供擔保。
五、有關稅費
轉讓合同簽訂之時,雙方應對有關應繳納的稅費項目、標准及數額進行咨詢,並對稅費負擔問題進行明確。根據有關規定,稅費的計算依據一般為土地成交價,若成交價格明顯低於正常市場價的,則應以土地評估價作為計算依據。
六、土地用途及相關用地條件的變更
1、國有土地轉讓往往涉及土地用途變更問題,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尤為突出。土地用途及相關條件能否變更、變更程序及費用負擔應在轉讓合同中約定清楚。
2、轉讓前的土地大多是工業用地、辦公用地等,轉讓後多為商業或住宅開發用地,不僅要經規劃部門變更土地用途,補繳土地出讓金,且須繳納相關配套費用。有的雖不改變土地用途,卻需改變出讓合同限定的建築密度、容積率、綠化率等用地條件。
七、土地使用權轉讓時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歸屬問題
1、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的所有人或者共有人,享有該建築物、附著物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土地使用者轉讓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時,其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隨之轉讓,但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作為動產轉讓的除外。
2、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的效力及於地上建築物,無約定的,推定包含。國有出讓土地未達到規定開發程度不得轉讓,劃撥國有土地無地上建築物不得轉讓。
3、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轉讓,應當按照規定辦理過戶登記。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分割轉讓的,應當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和房產管理部門批准,並依照規定辦理過戶登記。
八、權屬變更程序與支付轉讓價款問題
因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須經合同簽訂、國土部門審批、補辦相關手續、登記辦證等多個環節,有時還涉及抵押權解除等程序,故轉讓費的支付應採用分期付款方式。即根據轉讓程序設定付款期限與金額,體現相互制約與督促作用,以降低雙方交易風險。
九、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定抵押後的轉讓問題
國有土地使用權設定抵押後,並非不能轉讓。可通過與抵押權人協商,以其他擔保方式置換或以轉讓費支付借款的方式解除抵押等方式,實現轉讓目的。
以上相關事項,是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交易中經常出現一些問題,土地轉讓當事人應當多加留意細節,不僅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還有利於控製法律風險,避免出現違法現象。
『叄』 土地產權不清有什麼風險
①劃撥土地,房子的土地屬於政府
這種房子沒有土地證或只有大土地證,而沒有按照多少戶進行分割,導致每一戶沒有土地證。
②土地有歷史遺留問題
以前開發商有稅費沒有繳齊導致沒有辦理土地證,還有就是開發商有辦理大土地證沒有按照多少戶進行分割,導致每一戶沒有土地證。
為什麼沒土地證的房不能買?跟過戶有什麼關系?
①沒土地證一般不能作為二手房進行交易
理論上說,二手房需要三證才可以交易,所以沒有土地證是不可以交易的。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些房子還是可以交易的。
②沒土地證房屋肯定不能過戶,也不能落戶
在辦理房產過戶手續時,當事人必須提供房產證、土地證和契稅證,否則無法過戶。因此,人們購買的房屋如果有房產證而沒有土地證,過戶肯定遭拒。如果辦理不了過戶手續,那買方也無法落戶。
買沒有土地證的房子有什麼風險?
①從法律的角度來講,房產證和土地證是房主擁有該房產以及土地使用權的證明,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土地證就意味著房主不具備對該土地的使用權,那麼在該土地被人侵佔的時候,業主將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②雖然房產證握在自己手裡,但土地使用權仍屬於房地產開發商,我們不能排除開發商以該土地使用權「大證」向銀行抵押貸款的風險;
③如果是沒有土地證的「單位房」,有的單位可能會非法把土地使用權轉讓給他人,使購房者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④將來土地使用證和房產權證不齊,不得上市進行二次交易;
⑤沒有土地證,拆遷安置時,房主只能得到地上建築部分的賠償,而得不到土地部分的補償。最為關鍵的是,期限屆滿,不能申請自動延期。
『肆』 土地使用權轉讓中有哪些風險
先弄清房子宅基地農民自建房還其集體土地或者耕地上蓋房子有區別宅基地房本集專體內部轉過老屬公再申請宅基地有障礙了
其次:看大堆問題沒必要搞復雜也沒必要請律師
集體地包含宅基地各地管理規則有區別整體來說沒有特別明確合法或者確權途徑代表能買關鍵於法律:
要買來住住了無論誰來要房子或者拆遷至少還得把原來錢給
要考慮增值收益存些問題若被確認轉讓無效 而出讓方主張收回房屋大部分增值收益判決歸對方也能獲得定比例增值收益目前北京樣判
此外著重考慮點房否耕地來著若國土部衛星照要強拆過有集體土地使用證時耕地能性大核實下唄
所結論:描述情況來看法律比較明確本金應該會有大風險其事情遇再說確認宅基地跟現房主簽房屋買賣合同或者按當地政府要求簽跟第房主去當地鄉鎮辦登記即其非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程序明確耕地房子能買
要糾結於書面上簽合同及否有效問題上說清楚也要具體看寫因算無效出了錢住房法院會考慮當有效好呵呵司法實務問題
『伍』 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有什麼風險
法律分析: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的風險:
1、選擇貸款抵押類型風險。
2、選擇抵押期限的風險。
3、抵押人或抵押權人的主體適格性風險。
4、土地使用權價值變化風險。
5、抵押物瑕疵。
6、登記不規范風險。
7、抵押權實現時有限的還款和債務清償能力。
8、授信風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八十九條 擔保物權的擔保范圍擔保物權的擔保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 賠償金 、保管擔保財產和實現擔保物權的費用。 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第三百九十條 擔保物權的物上代位性及代位物的提存擔保期間,擔保財產毀損、滅失或者被徵收等,擔保物權人可以就獲得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優先受償。 被擔保債權的履行期限未屆滿的,也可以提存該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等。
『陸』 土地所有權人與土地使用權人不一致會有什麼風險
單純的這種現象是沒有抄風險的。這是法律規定的制度安排,
國內的土地所有權只有國有和集體所有兩種。
國有土地所有權歸全民所有,國家代為行使權利。國家以出讓劃撥等形式出讓土地使用權給企業或個人,形成國有土地使用權。
集體土地所有權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組織成員可以依據其成員身份申請宅基地使用權,其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自然分離。
『柒』 沒有房產證有土地使用權的房子,如果買了,會不會有風險
不能買呀!如果你買了,那麼只能保障你的土地使用權。而我們買房時實際上內是買的房產(沒有期限)土地使用容權(有期限,到期續交)。用於買房產的費用佔大部份,而用於買土地使用權的費用非常少。所以你將來要吃大虧的。 舉例說明:我買了一塊地的使用權5年(向政府支付了5年的土地使用費),我在這里修了一棟樓,然後出售給你,然後走了,5年後政府是會收回這塊地的,不管這塊地上修了些什麼,都是屬於政府的。
『捌』 房地產開發商在建樓盤的土地使用權已抵押,對購房者是否有風險
風險很大,如果開發商沒有能力歸還貸款,銀行會向法院起訴要求開發商出賣土地用於歸還貸款,或通過拍賣土地的形式歸還貸款,也就是說到時土地使用權已不屬於開發商,你所購房產的土地證也無法做出。其實風險大小主要看房地產開發商的實力如何,如果開發商實力雄厚,還款能力較強,風險相對較小。
『玖』 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有哪些法律風險
取得建設用地是房地產開發最為重要的條件,有人將房地產開發的土地與建築物形象的比喻為「麵粉」和「包子」的關系,個人認為非常貼切。由此可見建設用地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取得不符合法律規定勢必會對整個房地產開發產生致命的影響。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分享房地產開發中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中的法律風險及防範。
一、建設用地使用權取得的方式
(一)出讓:1、招拍掛取得;2、協議取得;
(二)劃撥用地;
(三)轉讓:1、資產轉讓;2、股權轉讓;3、直接轉讓土地
(四)合作開發
以上土地取得方式中,(一)、(二)類屬於土地一級市場范疇,(三)、(四)類屬於土地二級市場范疇。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的法律風險
(一)無效的法律風險
1、未經法律授權的主體簽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法律風險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適格主體為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十四條第二款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本解釋所稱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作為出讓方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受讓方,受讓方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協議。
問題:區級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直轄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開發區管委會有無土地使用權出讓主體資格?
根據上述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只有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享有法定的土地出讓權,法律、法規從未賦予過省級人民政府、區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行使土地出讓權。土地出讓權本質上屬於行政專屬權利,法無授權不得行使。
直轄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在這里應當屬於市級人民政府范疇,具有土地出讓權利。如果將直轄市人民政府歸為省級人民政府,下轄區級人民政府也無土地出讓權,必將導致直轄市范圍內的很多土地無法出讓,這並不是房地產管理法及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立法的應有之義。
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作為土地出讓方與受讓方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應當認定無效。解釋施行前,開發區管委會與受讓方簽訂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起訴前經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追認的,可以認定有效。因此:開發區作為出讓主體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原則上無效,但滿足兩個條件後可以認定有效(1)開發區管委會與受讓人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的時間是在解釋施行前;(2)起訴前經市縣級土地管理部門追認。
最高人民法院對省級人民、區級人民政府土地部門作為出讓方與受讓方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的效力雖沒有明確規定,但根據其對開發區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的態度可以推定:解釋施行後,無土地出讓權的主體與受讓人簽訂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應當一律認定無效。
2、2002年《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施行後, 以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法律風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13條確立了土地使用權可以採取招標、拍賣或協議三種方式。
《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第四條規定 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各類經營性用地,必須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前款規定以外用途的土地的供地計劃公布後,同一宗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也應當採用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至此,我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有招標、拍賣、協議和掛牌四種方式。
《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各類經營性用地及經營性用地之外的土地有兩個以上的意向用地者的,必須以招拍掛方式出讓。該規定勢必限制了以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用地。
2004年3月,國土資源部、監察部聯合下發了《關於繼續開展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情況執法監察工作的通知》(即「71號令」),要求從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經營性的土地一律都要公開競價出讓。也就是說,在2004年8月31日之前,各省區市不得再以歷史遺留問題為由採用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國有土地使用權,以前盛行的以協議出讓經營性土地的做法被正式叫停。831大限
問題:《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施行後,以協議方式出讓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合同是否有效?
個人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為法律,《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為部門規章,規章的內容與法律規定相抵觸,應當適用法律的規定,同時,根據《合同法》解釋一的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才無效。《招拍掛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定》施行後,通過協議方式簽訂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合同雖然違反部門規章,或者也可以說是違反國家政策,但未達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程度。所以,違反該政策並不導致合同無效。但違反該政策可予以行政制裁,即合同有效但因存在違反國家的政策而不能實際履行,合同雙方均可申請解除合同,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施行後,將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採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國有土地上升為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今後,未通過招拍掛而以協議方式簽訂的經營性建設地用地的土地出讓合同應當被認定為無效合同。
【風險防範】在簽訂國有土地出讓合同時注意取得土地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否則可能無效。尤其是在BT項目中政府部門以土地換項目的情況。
3、出讓合同中缺乏土地規劃條件的法律風險及防範
規劃條件是土地出讓的前提條件之一,非經規劃,土地不得出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39條規定:規劃條件未納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合同的,該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無效;對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建設單位批准用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撤銷有關批准文件;佔用土地的,應當及時退回;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該條規定明確規定因缺乏規劃條件而致使土地出讓合同無效,同時沒有任何補救辦法。因此出讓合同中沒有關於出讓土地的規劃條件必將導致出讓合同無效。
《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規劃管理辦法》第五條 出讓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前應當制定控制性詳細規劃。
出讓的地塊,必須具有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的規劃設計條件及附圖。
第六條 規劃設計條件應當包括:地塊面積,土地使用性質,容積率,建築密度,建築高度,停車泊位,主要出入口,綠地比例,須配置的公共設施、工程設施,建築界線,開發期限以及其他要求。
【風險防範】國有土地使用權人在與土地出讓部門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時應當注意確認對方的主體身份,出讓主體為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以外的任何主體均可能導致合同無效。【風險防範】審查土地出讓合同中應當嚴格把握合同中是否有關於出讓土地規劃條件的條款,沒有該條件的合同應慎重簽訂。
【風險防範】土地受讓人受讓建設用地後,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遵守出讓合同約定及法律、行政法規的相關規定,變更土地用途應當同時取得規劃主管部門及市縣級土地管理部門的雙重同意,否則可能導致合同被解除而土地開發無法繼續的法律風險。
二、受讓方違約,出讓方解除合同、收回土地的法律風險
1、受讓方變更土地用途,未經出讓和和規劃部門的雙重同意
土地用途是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基本內容,確保土地用途不變是土地受讓人應當履行的基本義務,也是土地出讓人監督受讓人如何利用土地的重中之重。土地用途的審批許可權在於政府規劃部門。
問題:土地受讓人取的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後經規劃部門同意變更土地用途後,是否可以直接按照規劃部門同意變更後的土地用途利用土地?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18條規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的,必須取得出讓方和市縣級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變更協議或者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相應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六條受讓方擅自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出讓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
所以,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取得了土地使用權後要變更土地用途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1、取得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2、取得出讓方的同意,並簽訂補充協議或重新簽訂出讓合同,調整土地出讓金。
2、未按土地出讓合同的約定按時足額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3、改變土地規劃條件;
4、未按時開發導致土地閑置等 情形的可能被土地出讓人收回土地。
以上第(1)(2)、(3)種收回為解除合同後收回,從法律規定的表述來看,該三種通過解除合同後被收回土地的,除非出讓合同約定不退還出讓金的,否則應該退還出讓金,由出讓人承擔違約責任。第(4)中為行政強制無償收回,帶有行政處罰性質。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16條規定:土地使用者必須按照出讓合同的約定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未按照出讓合同約定支付出讓金的,土地管理部門有權解除合同,並可以要求違約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受讓方擅自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的,出讓方請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二十五條 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必須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動工開發期限開發土地。超過出讓合同約定的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可以徵收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閑置費;滿二年未動工開發的,可以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關部門的行為或者動工開發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動工開發遲延的除外。
【 風險防範】變更用途需經雙重同意;按時交納土地出讓金,資金周轉困難應及時申請緩交取得出讓人同意;改變規劃條件應當申請;囤地有風險、及時開發,因國家機關原因或不可抗力應注意保留證據
(三)出讓方違約的法律風險
土地使用權人支付土地出讓金後,經常會面臨政府因規劃調整、征地拆遷安置未完成等情況而無法按時交出土地或已經交付的土地存在高壓線、地下管網及周邊化工廠等搬遷未能解決,未能達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的熟地條件,土地使用權人接收土地後勢必會產生高昂的費用或者根本沒辦法開發利用土地。土地出讓方不按照出讓合同約定的時間及條件交付達到開發建設條件的土地,當然構成違約,雖然土地受讓方可以通過訴訟途徑追索損失,但「撕破臉皮後」土地受讓人作為開發企業難以保證在今後的開發過程中不被土地出讓方「穿小鞋」,整個開發過程將「舉步維艱」。所以實踐中,很少發生土地受讓人起訴出讓人要求承擔違約責任的情況。
【風險防範】鑒於土地出讓方「惹不起」,受讓人應在獲取出讓土地前應做好盡職調查及現場勘察工作。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的法律性質(民事還是行政?)
關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是民事合同還是行政合同?相應的糾紛是民事糾紛還是行政糾紛?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議頗多。有人認為是民事合同,產生的糾紛應當是民事爭議。有人認為是行政合同,產生的爭議,應當通過行政訴訟解決。個人覺得各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本人在此持折中觀點。即:既不能簡單的把一個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糾紛當成完全的民事合同糾紛,也不能簡單的把國有土地出讓合同糾紛當成完全的行政合同糾紛。應當就合同爭議的具體內容具體評價。
民事:如土地受讓人未按約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改變土地用途屬於違反合同的違約行為,土地出讓人可以基於雙方通過自願、平等、公平競價為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而簽訂的合同解除合同,收回土地,同時出讓人還可以要求受讓人承擔違約責任。這完全符合民事合同及糾紛的基本形式;
行政:如土地受讓人因未按期進行或完成土地開發,導致土地閑置的,土地出讓人可以根據法律規定無償收回土地。《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17條第2款規定:未按照合同規定的期限和條件開發、利用土地的,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予以糾正,並根據情節可以給予警告、罰款直至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的處罰。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國家對於閑置土地的行為採取的是具體的行政處罰措施對行政相對人的利用土地的違法行為予以處罰。同時,《閑置土地處理辦法》規定:滿兩年為動工開發的,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後,向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下達《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決定書》,無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個人觀點:對於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要看糾紛的具體內容,有些糾紛應當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有些糾紛明顯屬於具體行政行為,應當通過行政訴訟途徑解決,不能一概而論。
司法機關態度:按民事糾紛處理。
1、最高人民法院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納入民事案件案由的合同糾紛中予以規定並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中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定性為民事審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就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問題,制定本解釋。)
2、最高法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歸為民事案件合同糾紛案由中予以立案處理。
『拾』 劃撥土地使用權抵押風險如何辦理
劃撥土地使用權抵押相關律法規是: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屬於可以抵押的財產范圍,抵押時應當簽訂抵押合同、抵押合同的內容不得違背國家法律法規,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抵押應當按照規定辦理抵押登記。
【法律依據】
《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三十二條
土地使用權可以抵押。
第三十三條
土地使用權抵押時,其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隨之抵押。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抵押時,其使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隨之抵押。
第三十六條
抵押人到期未能履行債務或者在抵押合同期間宣告解散、破產的,抵押權人有權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抵押合同的規定處分抵押財產。因處分抵押財產而取得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所有權的,應當依照規定辦理過戶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