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擔保物權特別程序能否適用公告送達
□李宏玉 新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條、第一百九十七條規定了實現擔保物權的特別程序,此舉以兩個新條文的形式明確了擔保物權的實現可以通過簡易快捷的非訟程序進行,在程序上為擔保物權的實現提供了保障。這一修改做到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融洽銜接,有利於充分發揮擔保物權制度的功能。但對於基層法院民事審判一線的法官來說,目前僅有的兩個法律條文,相對紛繁復雜的各類糾紛適用難度依然很大。譬如,當抵押權人申請至法院要求實現抵押權,但被申請人即擔保人下落不明,法院應否通過公告方式進行送達? 關於此送達問題,大致有以下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制度設計的出衷本就是為盡快實現擔保物權人的合法權益,體現便捷高效、節約訴訟成本的宗旨;且諸如申請認定財產無主、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等特別程序案件雖規定了公告程序,但其公告更多的是偏向於公而告之,而不是指向特定的人,故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不適用公告方式進行送達。另一種觀點認為,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同樣能通過公告進行送達。筆者贊成後一種觀點。 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能通過公告進行送達,這是因為,首先,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案件具有非訟性,法院只需對擔保物權實現條件是否成就進行形式審查(即對是否具備擔保合同、擔保物權證書、債務是否已屆履行期等進行審查),而非實質性審理(如對債務擔保的范圍、期限進行審理),並以法官獨任審理為原則,實行一審終審。在被申請人未參與的情況下,不能給予被申請人陳述意見的機會,難以衡平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的權益。其次,通常作為抵押物的不動產本身價值較高,所擔保的債權金額較大,關繫到債權是否能夠順利實現,故應當以相應的當事人參與程序為保障。最後,不排除有的申請人惡意隱瞞被申請人信息,以虛假材料及權利憑證騙取法院裁定的現象出現。只有被申請人參與程序,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此類道德風險。 反之,當事人下落不明,不採取公告送達的方式,法院在通過形式審查認定有生效的擔保合同和擔保物權證書、債務已屆清償期或符合實現擔保物權的其他約定條件時,直接裁定拍賣、變賣擔保財產,若申請人確實存在提供虛假材料及權利證書的情況,債務人、第三人難以在之後的執行程序中為己維權。新民訴法在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了執行異議和執行異議之訴,但執行異議僅能對法院工作者執行行為在程序上提出異議;而執行異議之訴有一個前提條件,即首先得由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之後才能按審判監督程序辦理,如若案外人與申請人串通不提出書面異議,作為當事人的被申請人在法院適用特別程序時因某種原因(如外出)未到庭,則很有可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財產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法院執行完畢。
『貳』 實現抵押物擔保權能不能公告送達
實現擔保物權終審完完成拍賣問題:
擔保物權的實現,不僅關繫到擔保物權人的利益,對擔保交易的正常運行也有著重要意義。我國物權法雖然規定可以直接申請拍賣、變賣擔保財產,但擔保合同無法作為執行依據。為了實現擔保物權制度之功能,彌補制度設計上的缺陷,新民訴法新增了第一百九十六條、第一百九十七條關於實現擔保物權的特別程序條款。這種快速便捷且成本低廉的實現債權程序,引起了廣大債權人尤其是銀行等金融企業的高度關注。但對於基層法院審判一線的法官來說,目前僅有的兩個法律條文,相對紛繁蕪雜的各類糾紛適用難度很大。
結合在實現不動產擔保物權特別程序案件實務中遇到的問題,談幾點做法及思考。
一、實現不動產抵押擔保物權特別程序的性質
擔保物權實現程序,並不體現權利義務的爭議性,具有非訟性。擔保物權實現程序的非爭議性,是由物權法中的公示公信原則所決定的。抵押辦理了登記,抵押權人獲取了抵押房產的他項權證,其權利外觀具有公信力和對抗力。申請人申請法院拍賣、變賣擔保物,實質是要求確認並實現其擔保物權的程序,並非請求法院解決民事爭議。雖然被申請人可能提出異議,但這並不影響該程序的非訟性質。訴訟程序採取當事人主義、直接言詞主義,其制度價值在於准確查明案件爭議,保障當事人的程序參與,以裁判結果的實體公正為核心目標。在非訟程序中,法院奉行職權主義、簡易主義,裁判周期短,體現了效率的價值,其程序目的也不在於爭議解決。
如果法院經審查擔保物權成立的證明文件(包括主合同、擔保物權合同、抵押權登記證明或者他項權利證書等),擔保物權實現條件成就的證明材料齊備,即可裁定對抵押財產進行拍賣或變賣。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則駁回申請。
二、被申請人異議問題
一是異議期限。實現擔保物權程序的審限只有三十日,如按訴訟案件標准給予被申請人以答辯、舉證期限,則難以在審限內審結。筆者認為,此類非訟程序案件,可規定由承辦人靈活確定不宜過長的異議期,而不應再按訴訟程序給予舉證、答辯期。
二是管轄異議。首先,從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立法實踐來看,申請實現擔保物權案件的地域管轄法院標准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由擔保財產所在地法院管轄,另一種是由擔保特權登記地法院管轄,以擔保財產所在地法院確定管轄較為普遍。新民訴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申請實現擔保物權案件由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權登記地基層人民法院管轄,兼采了兩種地域管轄標准。而不動產專屬管轄系訴訟案件中的管轄規定,在實現擔保物權特別程序案件中不應適用。其次,新民訴法修訂後的管轄異議條款,由原第二章管轄第三節移送管轄和指定管轄部分,移到了第十二章第一審普通程序第二節審理前的准備部分。因此,可以認為管轄異議條款是針對一審訴訟案件作出的規定。而實現擔保物權並非訴訟案件,特別程序案件中沒有被告,管轄異議條款無從適用。若受理法院審查後發現不屬於自己管轄,可裁定駁回申請。申請人可以另行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申請,避免在一、二審法院的管轄裁定和上訴移送程序中耽誤大量時間,真正體現了擔保物權特別程序便捷高效處理的立法本意,又節約了寶貴的司法資源,同時也避免了管轄異議權被濫用。
三是實體性異議。實現擔保物權程序中,不應當進行實質性審理。如被申請人提出擔保物權存在與否,或者擔保的債權范圍、金額、期限等實體問題提出異議時,應當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