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物權行為無因性,什麼叫無因性
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又稱物權抽象原則,指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內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容,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被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根據無因性原則,當原因行為被撤銷或者無效時(比如買賣合同被宣告無效),依此原因行為所為的物的履行行為(比如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並移轉所有權的行為)卻不會當然無效。因為當事人物的合意並未失效,物的取得人因此而取得之物權不能因之而被撤銷。此時,已為物的交付的當事人可以向物的取得人提起不當得利返還之訴,但不能行使物上請求權,更不能向第三人行使物上追及權(如果買受人已將標的物再次轉讓給第三人的話)。
B. 物權行為是無因行為嗎
我國現在學界通說只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尚未就物權行為的無因性達成共識。就你所回舉例而言,答因第三人取的物的方式為無權處分人的贈與,因此不滿足物權法106條之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因此,原所有權人可根據物上請求權要求第三人返還原物。
C. 物權行為無因性是什麼
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又稱物權抽象原則,是德國民法創立物權行為概專念。指屬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被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債權行為是物權的原因,物權行為的成立於生效不瘦債權行為的影響,即謂之無因。也就是意味著當事人一方在交付標的物之後,債權行為被宣告無效或撤銷的,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影響,如:買受人繼續保有標的物的所有權,喪失所有權的出賣人只能行使不當得利返還的請求權,而不能行使物上請求權。
舉例說明:
甲(房主)與乙(買房者)在10月1日簽訂一份買房合同,10月2日乙交付50萬首付金給甲,10月3日甲將房屋交付給乙並進行過戶登記。然而,10月4日甲以受到欺詐為由主張買房合同應被撤銷,次年2月法院終審判決撤銷該合同。
若依據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則可認定:1.買賣合同自始無效;2.乙保留房屋所有權,甲可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3.甲保有50萬首付金的所有權,乙可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
D. 物權行為無因性被我國法律承認嗎可以用個案例解釋什麼是無因性嗎
根據你的描述:來
1、我國不認自可物權行為無因性。
例:甲有一手錶丟失,被乙拾得,乙將該手錶賣給丙,乙取得合理價款後,將手錶交付給丙。丙能否取得手錶所有權?
根據無因性原則,乙與丙的交易,是不考慮乙取得手錶的方式的。所以,丙能夠取得所有權。
但我國不認可無權無因性,需要考慮乙取得手錶的合法性,即因為乙是拾得以實物,並非合法所有人,無權處分手錶,所以,丙無權取得手錶所有權。
希望對你有幫助。
E. 物權行為是有因行為還是無因行為
依據物權行為理論之抽象性原則,我將物權行為理解為無因行為。相對於之前的債權行為效力的變更,物權行為的效力並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有些人會說,那麼無權處分的情況下,第三人是知情第三人(即所謂「惡意」,下同),依據物權行為理論,知情第三人仍然取得物之所有權,而原物權人僅得返還不當得利之請求權,此時原物權人的物權變成債權並且喪失對物之佔有,違背了民法的理念和原則。依據物權行為理論的抽象性原則,原物權人似乎的確喪失物之所有權,之前的債權行為因法定而無效,那麼物權行為是否有效?按照很多不懂物權行為理論的人理解,物權行為應當是有效的。其實不然,物權行為也是無效的。
在此我要對民事行為及其種概念做一個界定。在中國目前,一些學者將「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代替本應存在的「合法有效民事行為」,造成了許多理論誤區、引起了極大的邏輯混亂,又因為該問題是民法總則部分必須深刻理解的內容,所以對很多初學民法的人來說,想理解是相當困難的。把民事法律行為規定為合法有效的行為,導致不便使用無效民事法律行為一語,只好使用「無效民事行為」來表達不能發生法律效果的表意行為,從而混淆了表意行為與非表意行為的區別;用合法性來界定民事法律行為,對表意行為進行合法性評價,可撤銷的表意行為將無容身之地-如果是合法的,為什麼可以撤銷呢?如果是不合法的,為什麼不在一定期限內撤銷又有效了呢?即使勉強用無效民事行為的概念來表達無效的表意行為,作為無效法律行為種概念的「無效合同」、「無效婚姻」、「無效遺囑」、「無效代理」又用什麼概念來表達呢?除了這些理由,用合法性來評價表意行為,還將損害憲法所宣稱要保障的言論自由。其實,只要把「民事法律行為」這個概念替換為「合法有效民事行為」,再重新梳理一次,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按照我的理解,民事行為,從橫向上分,有合法有效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撤銷可變更民事行為、效力未定民事行為,從縱向上分,有債權行為、物權行為、身份權行為等等,這就好比一個長方形被橫著豎著切成很多小塊,假如第一行是合法有效民事行為,第一列是債權行為,那麼第一行第一列的那個小方塊就代表「合法有效的債權行為」,以此類推。
現在來看,物權行為也有合法有效物權行為,無效物權行為,效力未定物權行為,可撤銷可變更物權行為,以及部分有效部分無效物權行為。民事行為在法定無效情形下(惡意串通、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欺詐脅迫),為無效民事行為,其下的無效物權行為自然也必須適用法定無效的情形。而對於無權處分中具有知情第三人來說,則符合「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這一無效要件。因故,該交易當中,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都是無效的。
由此,在相對於之前的債權行為來說,物權行為是無因的。
F. 我國民法上認為:不應該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為什麼
因為中國學者對物權行為理論的普遍看法是承認其獨立性,不承認其無因性,認為獨立性不導致無因性的必然貫徹,類似瑞士民法對物權行為的看法。
當今中國立法中是否存在物權行為的規定,學者間存在分歧,但實踐中卻建立了一些符合物權理論的規則。
比如在不動產司法實踐中,針對標的物或權利證書交付後一方當事人(主要是出賣人)反悔提出撤銷並返還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些司法解釋性文件中規定,標的物的交付應該維持,並許可當事人補辦登記手續;至於當事人的合同爭議,可以用債權關系來解決。
(6)物權行為是無因行為擴展閱讀:
一些學者認為無因性理論妨害了交易的公正,理由有:
(1)在買受人將物出賣給第三人,而第三人為惡意時,出賣人也無法要求第三人返還原物,而只能返還不當得利,這一點違背公正原則。
(2)買受人如果以此物為其債權人設置擔保物權,按照物權優於債權的原理。出賣人也無權取回原物 ,而只能要求賠償損失,這對出賣人不利。
(3)法院如果對該物強制執行,出賣人也不能提出執行異議,這也對出賣人不利。
(4)如果買受人被宣告破產,那麼出賣人也無法提出別除權。
(5)如果繼承人為上述處分後,第三人根據繼承人的處分取得了物權。根據無因性理論在繼承有錯誤的情況下,財產無法從第三人處適用。
(6)如果物權在第三人處滅失,買受人也可不負責任。
G. 物權行為無因性到底是什麼!
債權行為是物權行為的原因,物權行為的成立和生效不受債權行為版的影響,即謂之無因。權這意味著在交付標的物後,債權行為被宣告無效或撤銷的,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影響,
如 買受人繼續保有標的物所有權,喪失所有權的出賣人只能請求返還不當得利,就是因為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其物權效力不受影響。
H. 民事法律行為:有因無因行為的問題。
首先您要知道法律行為有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兩種分類,其中物權行為是發生物權變動效果的法律行為,在民事法律行為特別是合同中,與債權行為往往相伴而行。所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是德國民法特有的概念,當然由於其加大了交易成本其地位近年來也有所動搖。這個概念處理的就是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的關系,即債權行為是否是物權行為的原因,物權行為的成立與生效是否受債權行為的影響,若為肯定則是承認物權行為的有因性,否定則是無因性。以您問題中的話舉例子,債權合同的簽訂屬於典型的負擔行為/債權行為,而合同中標的物的交付即是處分行為/物權行為,在標的物已經交付後,倘若合同被撤銷,那麼標的物質交付是否受其影響呢?在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下,由於債權、物權行為效力相互獨立,即使合同被撤銷(或被判定為無效),該交付的物權行為也是有效的,買受人取得標的物之所有權,出賣人只能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但這已經是債權請求權了;而我國的合同法解釋、擔保法、物權法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即債權合同被撤銷,交付行為隨之無效,買受人不能取得物之所有權,所有權人仍為出賣人,可以向買受人主張返還原物請求權,這里的請求權是物權請求權,其保護的效力遠遠高於債權請求權(兩者的區別這里就不說了),這便是除了德國外幾乎沒有國家願意採用物權無因理論的原因。
再來看問題中的話,處分行為若是有因,就是說物權行為受債權行為的約束,否認物權行為(個人認為此話不嚴謹,因為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都是客觀存在的,連我國的物權法都間接承認了物權行為的存在,故只能說否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或無因性理論),而處分行為若是無因,則物權行為不受債權行為的約束,就是承認物權行為。
I. 物權行為與無因行為的關系 有時候又講物權行為無因性,有時候講物權行為來自於負擔行為,到底物權行為與
你好:物權的取得方式有兩種,其一,依據事實取得(繼承事實、合法建造實施,回生效行政行答為事實、法院判決事實等),大陸法系人為,上述方式取得物權為無因取得,但是我國物權法並不這樣認為,仍屬於有因取得。但是這樣的取得方式並不基於原權利人處分物權行為完成的,因此,不是負擔行為是物權發生的變更。其二。依據行為取得物權(合同——該行為時原權利人自己的意思表示的結果)行為人的合同行為即可是有償的、也可是無償的;在有償行為條件下,必須給物權負擔對價,物權的新主人不支付負擔的對價,不能取得物權,因此是負擔行為。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民事行為被撤銷、確認無效,依法解除,會發生返還財產結果,因此無論是那那種方式取得的物權,原因關系不合法,物權不發生轉讓——這是中國特色的物權變動原則。
J. 我國的《物權法》等法律是否體現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我國對物權行為無因性採取的態度
2007年《物權法》第15條區分了導致物權變內動容的合同的生效和物權變動本身的效力,但並未認可「物權行為」的存在。相反,該條將買賣等德國民法列為「債權合同」的合同稱為「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反而承認了買賣等合同的直接或間接物權效力。第25條至27條則采兩可表述,未明確有關「法律行為」「約定」的性質。總的來說,《物權法》對物權行為理論持迴避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