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市劃撥房產轉讓是否交土地增值稅
政府牽頭為搞推動區,單方面制定征地「協議」-霸王條款,並強行要求老百姓簽字版-自己搞幾個代權表簽字,不拿出任何手續,就說地已經征了拉,在他們所謂的框框內進行協商-只有聽的份,沒有講的份。
本次征地至少有三個鄉鎮的數千畝耕地被強行徵用。
本人現無語中,期待解決。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動
B. 天津市南開區奧林匹克村的土地性質是劃撥還是出讓
出讓,土地證上都寫了
C. 天津市土地管理法
全文】
*註:本篇法規已被《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的決定》(發布日期:1997年7月30日 實施日期:1997年7月30日)修改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公告
(第十八號)
《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已由天津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於1992年9月9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3年1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1992年9月9日
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土地的統一管理,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合理開發、利用土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簡稱《土地管理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土地開發、利用、經營的單位和個人。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港保稅區的土地管理,按照法律、法規和本市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禁止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國有土地和鄉(街)村建設用地實行有償使用制度。
鄉(鎮)村建設用地有償使用的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制止亂佔耕地和濫用土地的行為。
第五條 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市土地的統一管理工作。
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業務上受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業務上受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
鐵路、港口、農場等部門負責本部門、本系統的土地規劃、利用和保護工作,業務上受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
駐津部隊土地管理部門負責軍事用地的規劃、利用和保護工作,業務上受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
第六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對模範遵守土地法律、法規,積極同違法行為作斗爭,在保護或者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進行有關科研等方面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七條 下列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
(一)城市市區的土地;
(二)依法沒收、徵用、徵收、征購、收歸國有的土地(依法劃定或者確定為集體所有的除外);
(三)國家未確定為集體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嶺、荒地、灘塗、河灘地以及其他土地;
(四)按照法定程序,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建造的房屋銷售給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城市非農業戶口居民,其所售房屋佔用的土地。
第八條 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國有土地以外的土地,屬於集體使用。
第九條 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
第十條 國有土地使用者、集體土地所有者和集體土地非農業建設用地使用者,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經審核同意後,由市人民政府核發《國有土地使用證》;由區、縣人民政府核發《集體土地所有證》、《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
第十一條 跨區、縣行政區域佔有和使用土地的,應當分別向土地所在地的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根據土地權屬性質,按照本條例第十條的規定,分別由市或者、縣人民政府核發土地所有證書或者使用證書。
第十二條 變更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或者因依法買賣、轉讓地上建築物、附著物而使土地使用權轉移的,應當向土地所在地的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提出變更登記申請,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更換土地證書。
第十三條 臨時使用土地的,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核發《臨時用地使用證》。
第十四條 國有土地使用權被依法收回後,由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辦理注銷土地登記手續。
第十五條 各級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做好土地調查、土地登記、土地評價和土地統計工作,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
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應當向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提供土地統計、土地調查所需要的文件和資料,不得虛報、瞞報、拒報,不得偽造、篡改。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發生爭議的,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和國務院《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八條規定處理。
第三章 土地的利用和保護
第十七條 土地利用應當制定總體規劃。土地利用應當符合城市規劃。
市和區(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別由本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必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八條 非農業建設用地實行計劃管理。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和市計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國家計劃編制用地計劃指標。用地計劃指標不得突破。
第十九條 徵用菜地,由用地單位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向市或者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交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徵用糧田,由糧食、稅務等行政管理部門相應核減被征地單位的糧食指標和農業稅。
佔用耕地進行非農業建設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法交納耕地佔用稅。
第二十條 嚴格控制新建磚瓦窯場用地。原有的磚瓦窯場未經批准不得擴大用地范圍。
禁止在耕地上擅自修建墳墓、采礦、採石、挖沙、取土等破壞土地資源的行為。
第二十一條 單位或者個人承包耕種的土地,不得荒蕪。荒蕪土地滿一年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按照荒蕪前土地年產值一倍至二倍徵收荒蕪費。荒蕪土地滿二年的,除徵收荒蕪費外,由發包單位收回承包經營權。
荒蕪費用於農業建設和生產發展,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二條 從事采礦、採石、挖砂、取土等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用地手續,並向所在地的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預交復墾保證金。用地單位或者個人按照國務院《土地復墾規定》對土地復墾後,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退回復墾保證金。
第二十三條 以行政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由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權:
(一)用地單位撤銷或者遷移的;
(二)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連續二年不使用的;
(三)不按批准用途使用的;
(四)公路、鐵路、機場、礦場等經核准報廢的。
集體所有土地上的非農業建設用地,不再使用或者連續二年不使用的,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收回土地使用權後歸還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業集體經濟組織。
第二十四條 各類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可以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開發荒山、荒地、灘塗等土地資源,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
開發土地應當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十五條 開發國有荒山、荒地、灘塗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用地不足二百畝的,由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報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用地二百畝以上的,經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開發集體所有的土地,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由開發單位或者個人與村民統員會或者農業集體經濟組織簽訂開發承包合同,並報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四章 土地的徵用和劃撥
第二十六條 國家建設用地徵用、劃撥,按照下列程序辦理:
(一)用地單位持批準的設計任務書或者初步設計、年度基本建設計劃等有關文件和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向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建設用地。
(二)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核定的用地位置和界限,組織用地單位和被征地單位以及有關單位商定徵用土地的補償、安置方案。
(三)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對補償、安置方案按審批許可權報人民政府批准並核發建設用地批准書後,辦理土地的徵用、劃撥手續。
(四)建設項目竣工後,由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核查實際用地,經認可後辦理土地登記手續,核發國有土地使用證。
第二十七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城市集體所有制企業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投資舉辦的聯營企業,需要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辦理。
第二十八條 國家建設用地的徵用、劃撥的審批許可權:
(一)徵用、劃撥耕地一千畝以上、其它土地二千畝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審核後,報國務院審批。
(二)徵用、劃撥外環線綠化帶以外東麗、西青、津南、北辰四區和薊縣、寶坻、武清、寧河、靜海五縣范圍內耕地五畝以下、其他土地十五畝以下的,由區、縣人民政府審批,報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三)徵用、劃撥塘沽、漢沽、大港三區范圍內耕地十畝以下、其他土地十三畝以下的,由區人民政府審批,報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四)徵用、劃撥外環線綠化帶以內地區的土地和本款(一)(二)(三)項規定以外的土地以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由市政府審批。
前款(二)(三)項用地涉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或者農民轉工人的,由市人民政府審批。
第二十九條 一個建設項目需要使用的土地,應當根據總體設計一次申請批准,不得化整為零。分期建設的項目,應當分期征地,不得先征待用。
第三十條 與建設項目用地相鄰的規劃道路中心至建設項目用地之間的道路用地、無法繼續耕種的土地等界外處理土地,由用地單位負責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具體范圍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共同核定。
界外處理土地,由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
使用無法繼續耕種的界外處理土地的,應當對原用地單位實際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予以補償。
第三十一條 全民所有的農場、林場、牧場、漁場和部隊、鐵路等單位,在其農業用地范圍內進行非農業建設,應當按照本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辦理。
第三十二條 以行政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的規定繳納土地使用稅。
第三十三條 國家建設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用地單位按照下列規定向被征地單位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一)被征土地的補償費按照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倍計算,其中學校、幼兒園、敬老院、醫院等城市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倍計算。
(二)青苗補償費按照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計算,其中種植韭菜、藕等老根蔬菜的,按照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倍計算。
(三)地上附著物的拆遷補償費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合理作價補償。
(四)安置補助費應當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征耕地的數量除以徵用前被征地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按照每畝土地補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倍計算。但是每被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倍。
自市或者區、縣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後,再種植的農作物和新建設的地上附著物不予補償。
第三十四條 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標准,應當按照下列方法計算:
(一)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統計、物價、農業等行政管理部門核定不同類別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
(二)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被征土地的具體條件和農作物生長情況,按照前項核定的平均年產值上下浮動百分之二十確定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
第三十五條 用地單位支付的各項補償費和補助費,除被徵用土地上屬於個人的附著物和青畝的補償費付給本人外,其餘部分應當專項存入銀行,由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共同監督使用,由被征地單位用於發展生產、安置就業和不能就業人員的生活補助不得挪作他用。對農民轉工人,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的,用地單位應當將相應的安置補助費轉撥給接收勞動力的單位。
第三十六條 因國家建設徵用土地造成的多餘勞動力,應當通過發展生產和其他就業途徑就地安置。安置不完且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根據被征地單位的征地數量與土地、勞動力的比例,安排部分符合條件的人員轉為工人。......
D. 天津劃撥土地如何轉為出讓土地
劃撥土地如何轉為出讓土地
1、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需要轉讓的,應專當報有批准權的屬人民政府批准(一般為土地所在的市、縣人民政府)。准予轉讓的,應當由受讓方辦理出讓手續,繳納土地出讓金。應繳出讓金最低不得低於該出讓土地價格的4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二條規定了不同用途的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其中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所以具體地塊的使用年限是按上述規定,在土地出讓合同中約定的,不一定都是70年。
3、劃撥土地補辦出讓手續的,出讓年限自出讓合同簽訂之日起算。
E. 天津劃撥土地抵押貸款要辦哪些手續
天津劃撥土地抵押貸款
一、辦理土地使用權抵押手續所需資料
1、抵押申請書(土地分局提版供文本);權
2、地上附著物權屬證明材料及平面圖;
3、土地評估報告;
4、土地使用證正本及復印件;
5、曾經設定抵押權的土地,重新辦理土地抵押手續時,應提交上次核發的他項權利證明書正本和銀行開具的還款證明;
6、抵押合同和借款合同。
二、辦理手續:
通過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或通過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地上建有房屋的,均可進行抵押。上述材料備齊後,承辦人審核並交領導批准,發給抵押許可證,項目單位憑抵押許可證即可向銀行申請貸款,並與之簽訂抵押貸款合同,簽訂後雙方到土地房產局辦理土地抵押登記,承辦人向抵押權人核發他項權利證明書。
F. 中國一共進行了幾次土地改革,分別是什麼時候
五次。分別是:
1、1931年,中共制定了「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內,保護中小工容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線。
2、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1947年,中共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
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土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我國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
5、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農村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土改:土地改革通常是指土地所有權由人數相對較少的富有者、大量土地的所有者(如貴族、庄園、農場主,或通稱為土地主)向那些耕作者的轉讓。
(6)天津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擴展閱讀:
土改意義:
1、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2、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3、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4、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5、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