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保護預防侵權措施和有關建議,近年來,中國對著作權法體系進行了全面修訂,完善了著作權的法律內容,從立法層面上解決了著作權的保護問題,為原創者的經濟利益保駕護航。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版權保護預防侵權措施和有關建議。版權保護預防侵權措施和有關建議01、完善著作權法,加強互聯網的版權保護目前中國加大了打擊網路環境下侵權盜版活動的力度。國家版權局協調有關部門,連續3年開展了打擊網路侵權盜版專項行動。02、打擊盜版任重道遠,國際合作日趨緊密雖然我國在版權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不可否認,電腦軟體的盜版率依然很高。在市場上,很大比例的商業軟體仍被非法拷貝。針對在某些領域出現的盜版較為嚴重的現象,國家版權局正在努力加大對侵權盜版活動的處罰力度。綜上所述,在版權保護預防侵權措施和有關建議這方面,我們應該:首先,應借鑒WCT的相關規定,根據網際網路版權保護的新特點,賦予版權人新的權利,主要包括:(1)作品傳輸權(2)禁止反措施的權利(3)權利標示權其次,應完善中國的網路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成立國際、國內相應的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集體管理機構。最後,應進一步強調進行有效的證據固定和收集。原告在起訴之前就對侵權事實進行固定、收集,並請公證人員進行現場公證的做法值得權利人在維權時借鑒。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⑵ 2019電子書版權保護有什麼法律規定
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傳統閱讀方式已不再是人們閱讀方式的唯一選擇。很多人開始喜歡閱讀電子書,也開始關心電子書的版權問題。那麼對於2019電子書版權保護有什麼法律規定,我們國家有相關法律規定嗎?小編整理了以下內容為您解答疑惑,希望對您有所幫助。2019電子書版權保護有什麼法律規定電子書版權保護,適用的法律依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細則》《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等。著作權被侵權可採取的維權方式1、與侵權者協商,要求其停止損害行為以及賠償;2、申請版權行政管理機關進行調解;3、直接向法院起訴;4、書面合同中有仲裁條款,可申請仲裁機構仲裁。電子書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版權,在我國常把其看作是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類型,是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依法對其作品所享有的一種權利。對版權進行保護的目的是為了鼓勵智力創新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同樣,在電子書版權問題上,如果對此保護不力,那麼不僅使得版權所有人無法在電子書的傳播過程中受益,而且由於網路的快速傳播性,也會最終損害版權所有人從實體圖書出版業中所獲得的版權收益。這些損害的長期存在將嚴重挫傷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不利於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我國也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和現實的需要,及時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保護電子書版權。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電子書的出現是一種必然,也隨之會出現一些新的權利。同紙質書的出版發行一樣,電子書要想在網路上傳播,傳播者應當遵循法律規范,事先一定要獲得電子書版權所有人的許可。電子書的網路傳播,是將紙質作品數字化並上傳至網路或者就是將本身就是數字化的作品上傳至網路,但鑒於網路技術的兩面性,對電子書版權的侵犯也是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的。在現實生活中,對電子書版權的侵犯主要表現為通過網路的上傳、下載等。電子書是一種數字化作品,其內容是通過網路這一平台呈現給讀者的。而網路是開放的,開放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權利易受侵犯。現實中,通過付費或者不付費,讀者或者網民很輕易的就能從網路上下載到電子書,並利用電子書的易復制性和易傳播性將其再次上傳到網路。通過這種無限制地復制和傳播,電子書版權所有人的權利受到了侵犯,而侵權人為侵權所付出的代價或者成本卻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計。另一方面,在我國還未全面實行網路實名制的情況下,侵權主體實難確定,這也為版權權利人的維權帶來了困難
⑶ 世界上著作權制度大致分為兩派,即()
英美法系和大抄陸法系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它首先產生於英國,後擴大到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非洲的個別國家和地區。到18世紀至19世紀時,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英國法被傳入這些國家和地區,英美法系終於發展成為世界主要法系之一。英美法系中也存在兩大支流,這就是英國法和美國法。它們在法律分類、憲法形式、法院權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別。
大陸法系(civil law system)一詞中的「大陸」兩字指歐洲大陸,故又有「歐陸法系」之稱,與英美法系同為當今世界兩大重要法系之一。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均採用大陸法系。中華人民共和國(除香港外)曾借鑒過大陸法系,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大陸法系起源可追溯到古羅馬,其後在歐洲中世紀的後期(約12至15世紀),羅馬法在歐洲大陸又再度受到重視。到了十八世紀,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都頒布了法典,嘗試列出各種法律分支的規范,因此歐陸法系又叫成文法。
⑷ 試述著作權客體制度
著作權客體,即著作權所保護的對象,一般是指作者創作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我國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works),亦稱著作,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造成果。獨創性是作品受著作權保護基本前提條件,但有形復制並不一定是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前提條件。一、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原則(一)獨創性——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實質要件在著作權領域中,獨創性,亦稱原創性(originality),是指作品中作者個性表達方式或表現形式,即使個性的分量十分微小。「個性」是指作品具有某種屬於作品類型不同,例如科技作品、文學作品、原作、演繹作品,作者表達個性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有的作品之間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把漢字作品變成漢語拼音作品,將五線譜的作品改寫為簡譜作品,對作品進行數字化,幾乎沒有獨創性,著作權法視為同一作品加以保護。有學者認為獨創性應包括創造性,即要求作品體現作者一定的創作高度[2]。反對此說的學者認為,對創作高度的要求,是把工業產權法中創造性的條件不合理地搬進了著作權法[3]。獨創性不同於新穎性,因為新穎性是指事物具有以往所沒有的特徵。具有獨創性的作品可能與其他作品相同或者相似,不具有新穎性。具有新穎性的作品可以具有獨創性,也可以不具有獨創性。例如,某人編寫某一地方從未有過的電話簿,此作品具有新穎性,但是,電話簿編寫方式有限,缺乏個性,不具有獨創性。(二)著作權保護作品的表達形式1.思想與表達的二分原則著作權只保護作品的表達形式,而不保護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在理論上被稱為「思想與表達二分原則」(The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TRIPs協定第9條第2項規定「版權保護擴展到表述,而不適用於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者數學概念」就是此原則的法律體現著作權保護作品中的思想表達形式,即作品的文字、數字、符號、色彩、線條等及其組合,它們可能以復制、表演、展覽、廣播等方式對作品進行使用。人們可以單個地借用作品表達形式的不同成份,如:個別事實、觀念、主題、結構、方法、文學風格、文學形式、藝術手法、詞彙等。但是,引用反映作品個性的全部表達形式成份則是非法的。著作權不保護作品思想內容。如果承認著作權人對有關思想本身的專有權利,一方面,束縛這些思想的傳播並因此而阻礙智力創作自由,另一方面,一個人公開他的思想後,除可以用專利保護外,難以阻止他人使用這一思想。著作權也不保護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實際應用。人們對作品思想內容的利用,不需要作者事先許可。這項原則適用於任何類型的作品,尤其適用於科學作品、技術作品等。例如,1946年在華盛頓簽訂的《美洲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作者權公約》在其第4條第3款中規定:「本公約提供的保護不包括科學思想的工業應用」。當然,將他人的思想任意利用可能會造成某種損害,例如阻礙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專利法、不正當競爭法等其他知識產權制度予以保護。2.表達與思想融合原則如果某種思想內容只有唯一或者有限的表達方式,作品中的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不可分離,表達形式與思想內容都不受著作權保護[4]。在理論上,這被稱為「表達與思想融合原則」(The merger doctrine)。其理由在於著作權對唯一或者有限的表達方式的保護將會阻礙它們所表達的思想傳播,與著作權的立法宗旨相悖。例如,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29條規定:「軟體開發者開發的軟體,由於可供選用的表達方式有限而與已經存在的軟體相似的,不構成對已經存在的軟體的著作權的侵犯。」該規定是表達與思想融合原則在我國法律中的具體體現。3.著作權並非完全不保護作品的思想內容《伯爾尼公約》第6條之2規定作者有權反對對其作品的任何有損其聲譽的歪曲、割裂或者更改行為,或其他損害行為 。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第33條規定報社、期刊社對內容的修改,應當經作者許可。因此,作品的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一定程度的保護,但對內容的保護僅限於他人不得歪曲、篡改或者出版者的未經授權的修改,其他人仍可自由使用作品的思想內容 [5]。(三)作品的價值、用途、表達形式等與著作權保護無關盡管作品的價值、用途、表達形式可能存在差異,但仍然受到著作權同等保護。例如,澳門《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澳門法令第43/99/M號)第1條第1款規定:「在文學、科學或藝術領域內之原始智力創作,不論其種類、表現形式、價值、傳播方式或目的為何,均屬受著作權法保護之作品。」著作權對作品的保護並不以其文化或藝術價值(或質量)為條件。價值(或質量)和獨創性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即使作品毫無價值,著作權法給予的保護與價值極高的作品保護完全是同等的,即著作權法給予作品的保護是最基本、最低層次的保護。著作權對作品的保護並不考慮其用途。盡管有的作品是為了某種商業活動或工業活動的需要而創作,但是著作權還是為其提供保護,禁止任何未經許可的復制、發行、網路傳播等。作品的表達方式或方法的差異也並不影響著作權的保護。《伯爾尼公約》第1條規定:「『文學和藝術作品』一詞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成果,不論其表現形式或方式如何」。從著作權保護的角度來看,作品是採用書面表現形式或口頭表現形式,還是進行表演或固定在錄音帶或錄像帶上,這並不重要。總之,著作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的一切作品都給予保護,不允許以表達方式為由進行限制[6]。正是基於這一原則,「計算機程序不屬於美感或美學范疇,它們有實用功能(同繪畫作品、模型、建築設計圖等一樣),並且是用編碼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的,這些事實都不影響計算機程序可以成為著作權的保護對象。」[7](四)自動保護原則自動保護原則(automatic protection)是指作品受著作權保護不能以履行任何手續為條件。這里的手續應理解為著作權保護要件意義上的行政義務,例如,主管機關登記注冊,交存作品,標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或者○C字樣。作者只要創作完成其作品,不履行這些義務仍然可以享有著作權。與工業產權權利方面的情況不同,著作權產生於創作行為,而不是產生於國家認可。目前已只有少數國家還在繼續實行登記制度,將登記作為著作權的確定和存在的先決條件(例如尼加拉瓜和烏拉圭),或將登記作為行使著作權的必要條件(例如阿根廷),或者將登記用於申報、提供證據(例如多米尼加)。前兩種情形與自動保護原則的精神相違背。另外,物質形式固定(fixation in some material form)是否是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條件,依據《伯爾尼公約》的第2條規定:「本同盟各成員國得通過國內立法規定所有作品或任何特定種類的作品如果未以某種物質形式固定下來便不受保護」。世界上有兩種立法體例,一些國家(例如,美國)的法律要求必須進行固定(不一定由作品的作者固定),以識別作品,避免同他人的創作成果混淆;另一些國家(例如中國)的法律認為以某種物質形式對作品的固定並不是取得著作權的條件。這兩種體例的差別主要是影響到口述作品、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例如,突尼西亞示範法規定,不得要求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以固定為條件。這是因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固有性質就是口頭相傳。如果以固定為條件,就可能使其無法獲得著作權的保護,甚至可能將著作權賦予那些固定他們的人[8]。二、著作權作品的分類著作權保護在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內的作品,具體可以分為如下類型:(一)文字作品文字作品(written works)是指小說、詩詞、散文、論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現的作品。文字作品包括:以文字表現的小說、詩歌、散文、譯著、工具書、期刊、專利說明等,以數字表現科技數據等,以符號表示的盲文讀物,以及綜合運用文字、符號和數字表現的各種作品。(二)口述作品口述作品(oral works)是指即興的演說、授課、講道、法庭辯論和其他同類性質的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的作品。這類作品與文字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通過文字形式表達,而是通過口頭形式來敘述。英美法系國家的著作權法對口述作品以固定在某種載體上為保護的前提。但是大陸法系國家規定對口述作品不加固定也可受到著作權保護。(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音樂作品(music works)是指歌曲、交響樂等夠演唱或者演奏的帶詞或者不帶詞的作品。其中帶詞的音樂作品可能與文字作品重疊,但一般將其歸入音樂作品。戲劇作品(dramatic works)是指話劇、歌劇、地方戲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戲劇是由文字、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我國著名版權學者鄭成思先生在其著的《版權法》中認為:戲劇作品是劇本,而不是搬到舞台上的一整台戲。《伯爾尼公約》也將戲劇作品定為劇本。因為劇本作為一種文字形式,它的基本手段是語言(文字),而劇本中的語言除了環境的提示和動作的提示以外,主要是台詞。劇本雖然可以像小說那樣供人閱讀,但它的基本價值在於可供表演。曲藝作品(quyi works)是指以相聲、快書、大鼓、評書、彈詞、評話等說唱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遺產,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表現形式,有學者把曲藝作品作為民間文藝作品。曲藝作品根據其表現形式,可以分別歸到口述作品、音樂作品和戲劇作品之中,例如,相聲可歸到口述作品之列;大鼓、評唱可歸到帶詞的音樂作品中[9]。著作權法中所說的曲藝作品,就是指以文字形式表現的說唱藝術的底本。舞蹈作品(choreographic works)是指通過人體連續的動作、姿勢、節奏、表情等表現思想感情的作品。舞蹈是通過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舞蹈作品的創作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還可以是通過其他形式固定下來的,如錄像等。舞蹈作品的種類也很多,如單人舞、群體舞、交誼舞等。著作權法中的舞蹈作品,是指對舞蹈的動作設計。英美法系國家著作權法要求其必須以有形方式固定才可受到保護。大陸法系國家中,德國、日本等國不要求此類作品必須予以固定,而法國、義大利等國的著作權法則把作品的固定作為其受保護的前提條件[10]。雜技藝術作品(acrobatic works)是指雜技、魔術、馬戲等通過形體動作和技巧表現的作品。雜技藝術作品是雜技的形體動作和技巧的編排,對於單個形體動作或技巧其他人可以借用,但是,整體編排受著作權法的保護[11]。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不包括表演者對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的表演[12]。對表演者的表演由鄰接權給予保護。(四)美術、建築作品1.美術作品(fine art works)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其他方式構成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繪畫指用筆、刀等工具,以及墨、顏料等物質材料,在紙、木板、紡織物或者牆壁等平面上,通過構圖、造型和色彩等表現手段創作可視的形象,如油畫、水彩畫、山水畫等。書法一般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書法是我國傳統的造型藝術之一。雕塑,是雕刻與塑造的總稱,是指以可雕或可塑的材料,製作出各種具有實體形象的空間藝術。一般分為圓雕或浮雕,或分為室內雕和室外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要求美術作品具有「審美意義」,即美術作品應當具有觀賞、品評意義上美感,才受著作權的保護。這種要求顯然提高美術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門檻,把主觀價值作為著作權保護條件,勢必使一些具有獨創性美術作品得不到適當保護。美術學可以要求美術作品具有美感,但是,著作權法要求美術作品具有美感不適當。2.建築作品(architecture works)是指以建築物或者構築物形式表現的作品。《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第2條規定與建築有關的設計圖和立體作品,是著作權的保護對象。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建築作品應當包括兩項內容:建築物本身(僅指外觀、裝飾或設計上含有獨創成分的建築物);建築設計圖與模型。在我國著作權法立法過程中,因相當一部分人反對,沒有將建築物本身列入保護對象。其後頒布的1991年《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在給「美術作品」下定義時,則明文將「建築」等造型藝術作品列入其中。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將其納入保護的客體。建築作品包括建築物本身,比如宮殿、寺廟、亭台、樓閣、會堂、陵墓等。建築物的外觀、裝飾、設計是建築師一定美學構思的表達形式,因為這種形式可能被他人模仿或者復制並藉以營利,所以法律保護其專有權。如果建築物的外觀、裝飾、設計沒有獨創性的設計成分,它就不能成為著作權保護客體。建築物設計、建造等所採用的建築材料、建築工程設備以及新技術等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但可以受工業產權保護。既然建築物本身受著作權保護,那麼,構思它的設計圖、模型無疑也應該享受著作權保護。著作權既保護建築設計圖、施工圖、模型和建築物本身,也保護平面建築設計圖、施工圖、模型。不過,這里的建築作品是指建築物本身,包括建築物上附加的藝術裝飾,建築設計圖、施工圖、模型是作為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加以保護[13]。《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要求建築作品具有 「審美意義」,如同要求美術作品具有 「審美意義」一樣不適當。建築作品受著作權保護沒有「審美意義」可以,但是,不能沒有獨創性。(五)攝影作品攝影作品(photographic works)是指藉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質上記錄客觀物體形象的藝術作品,如人物照片,風景照片等。根據《伯爾尼公約》的規定,以類似攝影的方法表現的作品也受著作權法保護,只要該作品在構圖、選擇或攝取所選對象的方法上表現了獨創性。但是,在自然科學中,能夠記錄微生物學、醫學、地理學、考古學和天文學等極其復雜的物理現象、化學反應的各個瞬間的科學攝影作品,純復制性的攝影作品(如翻拍文件、書刊等),如果是純粹機械攝制的,沒有創作,不具備獨創性,不受著作權保護。(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works created by process analogous to cinematography)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組成,並且藉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如電影片、電視片、錄像帶、光碟等。從創作方式上看,電視、錄像作品都是用類似於拍攝電影的方式創作的作品。電影作品的創作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活動過程,包括以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為基礎,再經創作分鏡頭劇本和電影音樂的創作、布景製作、服裝設計等,還要經表演、配音、攝錄等程序,直到剪輯與合成,最後產生影片。在電影作品中,電影文學劇本既是電影作品的基礎,還是一部可供閱讀的文字作品;電影音樂也可以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電影作品中的每個鏡頭可以成為攝影作品。電視作品,是指利用無線電傳送和接收裝置傳播圖像和音響的作品。如電視劇單本劇,電視連續劇等。錄像作品是指利用電子攝影技術記錄各種社會活動,或對戲劇、曲藝、舞蹈、電影和電視等表演藝術作品進行復制,並通過播放裝置使之真實再現的圖像表現形式。電視、錄像作品的製作過程與電影相似,只不過其所用的載體不同於電影膠片。藉助的放映手段也不同,但其表達形式應當具有獨創性。(七)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圖形作品(graphic works)是指為施工、生產繪制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以及反映地理現象、說明事物原理或者結構的地圖、示意圖等作品。工程設計圖(drawings of engineering design)、產品設計圖(drawings of proct design),是指為施工和生產繪制的圖樣及其文字說明。具體地說,工程設計圖紙作品是指利用各種線條繪制的,用以說明將要製作的工程實物的基本結構和造型的平面圖案。產品設計圖紙作品是指用各種線條繪制的,用以說明將要生產的產品造型及結構的平面圖案。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的范圍相當廣泛,包括各種工程設計、建設設計、電路設計、給排水設計、機械設備及機械產品、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等設計圖。這些作品通常與科學技術有關,並且用於滿足施工或者製造的需要。凡具有獨創性的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受法律保護。地圖(maps)是指運用符號和地圖制圖原則表示地球或者其他星球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作品。「地圖雖是客觀世界按一定比例縮小的產物,但其產生過程絕不是機械的復制,而是通過測繪工作者的思維加工,按一定的客觀規律,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以豐富的多學科知識直接創作的有其獨特個性的作品。不同的人因其經歷與學識水平不一,審美情趣與個性素質的差異,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其所編著的地圖上。」[14]但是,「地圖的創意有一定的局限性。地圖作為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一種工具,其精度要求、表示內容、表示方法一般都按照國家規定的規范、圖式作業,或按照長期以來人們約定俗成的符號、表現手法表示地圖的內容,作者只對地圖的裝飾有較大的創意餘地。這就決定『同一專題的地圖反映的內容及表現形式具有雷同性。』」[15]「在具體實踐中確實有一些地圖屬於資料范疇而不受著作權保護,如,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國家標准地圖(如標准境界圖、標准地名圖、山脈、河流的分級分類圖,城市現狀與規劃圖也可視為一種標准圖)等,這些是由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生產出來,為各行各業服務的,是屬於全社會的共同財富,理論上不應受著作權保護。[16]」示意圖(sketches)是指用簡單的線條或者符號表示某一概念、原理或者現象的作品,如人體解剖圖。圖形作品還包括指示圖、圖表等。模型作品(model works)是指為展示、試驗或者觀測等用途,根據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按照一定比例製成的立體作品。(八)計算機軟體(computer software)參看本編《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九)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民間文學藝術作品(works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是指由某社會群體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創作出來並世代相傳、由此社會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反映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表現形式有文字、口述、音樂、戲劇、舞蹈、美術等作品。生活習慣、傳統禮儀、宗教信仰、科學觀點不屬於民間文學藝術作品。」[17]《伯爾尼公約》授權各成員國通過立法給予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以法律保護。我國關於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具體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但還未頒布。(十)實用藝術作品實用藝術作品(works of applied art)是指具有實際用途或包含在某一實用物品中的藝術作品,不論是手工藝品還是工業產品。我國國務院頒布的《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將實用藝術作品定義為藝術成分和實用成分不可分的藝術作品。如雕刻精美的花瓶屬於實用工藝品,因為花瓶的藝術造型同其實用成分無法分離。相反,印有圖案的壁紙則不屬於實用藝術品,因為壁紙的圖案與紙分離後並不影響壁紙的實用性[18]。《伯爾尼公約》第7條第4款規定,作為藝術作品而加以保護的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由本聯盟各成員國的法律規定;同時指出,這一期限不應少於自該作品完成之後算起的二十五年。《世界著作權公約》第4條第3款規定在涉及各締約國對實用藝術作品作為藝術作品給予保護時,明確規定對這些作品的保護期限不得少於十年。《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第6條規定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自該作品完成起25年。美術作品(包括動畫形象設計)用於工業製品的,不適用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保護期限規定。由於實用藝術作品與純美術作品、工業產權中的外觀設計、工藝美術作品難以區分,我國《著作權法》未明確將其列為保護的客體。法律的含糊導致許多學者認為,法律對國內國外作品採用雙重保護標准,給予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具有歧視性。也有人認為,根據著作權法和《伯爾尼公約》的精神,我國可以因為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創造性,而將其作為美術作品予以保護。申請外觀設計的實用藝術作品,可以用專利權保護。(十一)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隨著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可能出現新的思想表達形式,也有可能將現在尚未作為著作權客體的作品作為著作權的客體。因此立法留有餘地,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⑸ 我國網路版權保護制度有哪些簡要的概述一下
目前,我國網路版權保護制度主要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有網路版權保護的相關內容,明確了信息網路傳播權是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還規定了技術保護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以及網路版權的鄰接權等內容。
2.2006年國務院頒布事實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是專門關於網路版權保護的行政法規。
3.2005年,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國家版權局和信息產業部聯合頒布了《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規定了網路版權行政保護的適用范圍、實施網路版權行政保護的管理部門和管轄權,確定了權利人的通知和互聯網內容提供者的反通知制度,界定了版權權利人、互聯網內容提供者、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在保護網上著作權方面的責任及免責情形,並規定了相應的處罰措施。
4.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了《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進行了修改。
綜上所述,我國現已基本形成關於網路版權保護的三個方面的法律制度,即:關於民事權利保護的民法通則、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擬議中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關於行政保護的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關於刑事保護的刑法、著作權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⑹ 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有哪些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於審理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內規定》.
網路容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未經權利人許可,通過信息網路提供權利人享有信息網路傳播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將構成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行為。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提供網路服務時,如果教唆或者幫助網路用戶實施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行為的,網路服務提供者需對網路用戶侵犯權利人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
在延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此類案件的管轄原則基礎上,根據司法實踐的情況,增加規定了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均難以確定或者在境外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
⑺ 網路著作權侵權保護措施
根如何保護網路著作權?為避免著作權被侵權,就需要做好著作權的保護舉措。網路著作權侵權保護措施有哪些?下面來看看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的一些保護措施。網路著作權侵權保護措施措施一:刑事救濟我國刑法雖已規定了侵犯著作權罪,但在實踐中行政執法人員更多的是以罰代刑,即對犯罪行為只追究行政罰款等行政責任,而極少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加大網路著作權的刑事保護力度,給予罪犯足夠威懾力的監禁或罰金,是今後著作權刑事審判的方向,也是最強有力的司法保護措施。措施二:訴前禁令訴前禁令指提起訴訟前責令侵權人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措施。法院有權依照一方當事人請求,採取及時有效的臨時措施,以防止遲誤可能給權利人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或者證據被銷毀的危險。著作權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其權利的行為,如不及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後果,著作權人可在提起訴訟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措施。但申請錯誤或法院採取的措施不當,將會造成被申請人較大的損失,故應在執行訴前禁令時要注意:1、訴前禁令的適用具有嚴格的條件,只有在其它救濟手段不足以保護著作權人利益的情況才能考慮適用。2、必須要求申請人提供足夠的擔保,更要防止惡意利用禁令排擠、打擊他人的正常商業競爭行為。3、嚴格審查制度。措施三:訴前證據保全由於計算機軟體極易復制、轉移,刪除和銷毀,如不立即採取保全措施,很有可能會造成證據滅失,使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訴前證據保全措施對審理網路著作權案件意義重大。為了制止侵權行為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著作權人可以在訴訟前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法院接受申請後,經審查,應當及時裁定是否准予採取保全措施。採取訴前證據保全措施後著作權人應當在15日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應當立即解除保全措施。採取訴前證據保全應當注意:1、主要適用於涉嫌侵權證據基本被對方控制,申請人舉證客觀上存在困難。2、保護市場主體正常的工作秩序,並不得損害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及個人隱私,如涉及他人秘密信息的,出示的對象應當僅限於法官。3、有義務披露證據的一方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有關證據的,視為被申請人認可申請人的證據和主張,法院應根據申請人的證據作出對被申請人不利的事實認定。措施四:全面賠償原則償原則對侵犯軟體著作權的損害賠償應實行全面賠償原則,即侵權人不僅應賠償權利人因侵權損失的利潤或侵權人的侵權所得,而且還應補償權利人為制止侵權直接支出的費用,包括交通費、公證費及其他實際支出費用。人民法院在審理侵權案件時,要准確掌握實際損失賠償原則、違法所得賠償原則和法定賠償原則,即侵犯著作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金額。
⑻ 網路技術的應用對著作權制度有哪些影響
我國對於可以被合理使用的作品加了「已發表」限制,對於網路作品,從上所述的兩種表現形式和網路環境本身的開放特性來看,應該都是屬於已經發表的作品。 加上網路作品與傳統著作權客體的同質性,因此上述《著作權法》第22條所規定第(一)、(二)、(三)、(六)、(七)、(九)、(十一)項和第(十二)項,均可以作為對網路作品的合理使用的法律依據。對於第(四)項 (媒體互相利用權)和第(五)項(公開演說的利用權),則涉及對相關機構(如不同的網站)是否屬於「媒體」的認定。筆者認為應該利用現有法律空間,擴大對「媒體」解釋,這樣第(四)和第(五)項應該也可以適用於大多數屬「媒體性質」的網站即其他相關主體。對於第(項)所規定的「公共文化機構復制權」,由於網路作品的數字化表現這一特殊形式,在相關作品對外公布(如發表於某網站)時本身就具有一系列的復制行為,因此應該嚴格限制這一項規定在網路環境下的適用,這樣才能從實質上保護諸多網路信息傳播服務主體(既包括贏利性的也包括非贏利性的)的合法權利。而對於第(十)項所規定的「公共場所藝術作品的非接觸式利用權」,則涉及對「公共場所」解釋。筆者認為,對於無須繳納費用即可進行實質瀏覽的網站由於其接觸的便利性,可以推定其為「公共場所」,因此第(十)項在無須繳納費用即可進行實質瀏覽的網站下具有使用的餘地;而對於繳費性的網站則不能直接使用,除非相關權利人(如網站運營商)有明示性的授權聲明。
⑼ 比較我國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制度和美版權法的區別和不足
中國著作權法存在的不足
(一)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相對模糊
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作為著作權的核心內容之一,
是中國著作權法需要慎重對待的組成
部分,
但是由於著作所涉及的領域、
體裁,以及種類等的不同,著作權法出現了著作的定義
不夠嚴謹、
著作的分類不夠科學、
著作的種類不夠齊全,
以及著作的具體種類定義不夠科學
等問題,
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相對模糊,
界定標准不夠明確,
也因
此而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糾紛,
使得相關人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困擾。
從某種意義上來
說,
著作權法的行使范圍的合理不但體現了法律對著作權人付出時間和心血所得的最終成果
的保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著作權人對自己原創著作的合理使用的權利。
(二)著作權法對作者的維護力度有限
作品是作者的思想和個性的體現,
是作者的心血鑄成的智慧結晶,
應當保護作者的權利,
而著作權法的頒布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維護作者的權利。
但是,
在信息化時代,
隨著
互聯網的普及,
各種各樣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傳播環境也越來越廣泛,
可是也越來越難以約束,
尤其是網上所傳播的一些作品並沒有標注作者或者沒有明確標出作者,無論是轉載者的原
因,
還是作品本身的作者的疏忽,
由於一些法制觀念不強或者為了謀利而明知故犯的人對其
的不合理的使用,
導致一些很棘手的問題的出現。
但是著作權法並沒有對相應的情況給出明
確合理的規定,
這就意味著著作權法沒有對作者進行有力的保護,
從而導致一些非法行為嚴
重破壞了作者的合法權益。
(三)著作權法在網路著作權方面的不足
網路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
學習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台之一,
因此,
在完善中國著作權
法的同時,
我國網路著作權問題也受到了讀者、作者,以及與著作權相關的部門的重視,但
是中國著作權法在網路著作權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
雖然,
我國的著作權法也在不斷得
到完善,
但是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嚴謹穩定的立法之間出現了明顯的矛盾,
特別是網路平
台本身所具備的自由性、
廣泛性,以及傳播、
更新速度快等特點,
使得網路著作權的審核和
監管產生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中國著作權法在這個方面沒有十分明確的條文規定和約束,
所以,在網路著作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的惡劣事件。
⑽ 我國現在有哪些法律對於網路環境下的著作權進行了明文規定
2006年11月22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該案件時涉及著作權糾紛電腦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二)
</ (2006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06次會議通過)
根據人民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58條,「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在第一個1406會議的司法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決定的適用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情況下解釋涉及對計算機的某些問題著作權糾紛」進行修訂如下:
刪去「最高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涉及計算機應用法律解釋的著作權糾紛。
相應的調整,按照規定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該案件時所適用的法律的決定涉及著作權糾紛的電腦」命令,重新發布。
BR />最高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涉及計算機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著作權糾紛解釋
司法解釋第11號[2006]
(2000年司法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於11月22日,1144會議在適用法律下的1302次會議,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委員會於2003年12月23日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情況下涉及著作權糾紛以上的計算機解釋的決定「的第一個1406會議的司法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年11月20,2006年」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情況下涉及著作權糾紛案件超過計算機應用法律的第一修正案的解釋決定(b)第二次修訂本)
為了正確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根據公務員法「,」著作權法「和」民事訴訟法「,該法的一般原則這種情況下,一定適用法律的解釋如下:
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下的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實施侵權起訴侵犯網路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難以確定侵權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設備的位置可以被視為侵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三類型的作品的數字化形式。網路環境下無法歸於第三條著作權法所列舉的作品范圍,但中的原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和可以被復制在一些有形形式其他知識產權的創造,人民法院應當是保護。
網路服務提供者通過網路參與侵犯版權的行為,或者通過網路教唆他人實施侵犯版權的行為,人民法院應當根據通則「第130條的規定,民法,進行調查和其他演員,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
文章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版權的行為,或確實有證據版權擁有者的警告,但不採取刪除的侵權內容的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條130的一般原則民法的規定,舉行他們的共同侵權責任的網路用戶。
第五條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商,版權持有人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路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如果他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法第106條的一般原則,依法追究相應的侵權責任。
第六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專門用於故意避開或者破壞任何版權技術保護措施,設備或材料,上載,傳播,提供,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具體的法院,按照「著作權法」第47條(f)款的規定,被調查的網路服務提供商侵權責任。
文章著作權人發現侵權信息向網路服務提供者發出警告,要求侵權行為人網路注冊信息,不能出示身份證明文件,證明侵犯版權的所有權證明,應視為未發出警告或提出請求請求
版權的網路服務供應商產生的證明,不採取措施的,著作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按照「著作權法」第49條規定,第50條的規定,在訴訟前作出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證據確定,保存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一裁定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人民法院應當允許。
第八網路服務供應商,版權擁有人的證據的警告,並採取措施刪除涉嫌侵權的內容,被控侵權人要求網路服務供應商承擔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不得支持。
版權擁有者被控侵權虛假的指控侵權人請求補償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措施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的法令,警告人們應當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