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試題類圖書著作權分析

試題類圖書著作權分析

發布時間:2022-03-28 15:56:41

『壹』 《知識產權著作權案例分析二

1、是。甲的題字元合著作權的客體的全部三個構成要件。即作品必須是一回種智力創作成果、答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作品必須具有可復制性。
2、乙構成侵權。根據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美術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美術作品包括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作品。美術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歸原件所有人享有。
旅行社不構成侵權,因其不知乙未獲得甲的授權,屬於善意取得。
回答者: 鄭庄公 - 副總裁 十級 11-28 18:03

本人自己引用自己的答案。

『貳』 關於試題的著作權法

著作權保護的並不是思想本身,而是保護思想的表達方式。要求獨創性等等
如果是自己做的,我覺得是有著作權的。別人要用的話,理應有你的同意。但是你如果覺得對方侵犯了你的著作權,你要有別人抄你的證據,同樣如果這個人證明那些試題是他自己獨立完成的話,就不構成對你著作權的侵犯了。

『叄』 秀我門戶 合法嗎

網路著作權侵權的類型和構成要件

一、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的類型

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凡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又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行為,即為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構成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使用的作品是受著作權保護的;其二,使用行為違法。現實中,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呈現極為復雜的形態,既包括直接侵權行為,也包括幫助、促成、唆使他人侵權的行為、或使他人直接侵權的後果得以延伸或擴大的間接侵權行為。根據傳統版權侵權的概念再結合網路自身的屬性,不妨對網路上版權侵權的概念做如下的界定, 即網路上的版權侵權是指未經版權人許可 ,又無法律根據擅自上載下載在網路之間轉載或在網路上以其他不正當的方式行使專由版權人享有的權利的行為。任何專由版權人享有的權利若是經過版權人許可或者他的行使屬於法律規定以外的情況,則不屬於版權侵權。

結合以上概念則網路著作權侵權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一) 將網上作品擅自下載並發表在傳統媒體上。這種行為具體指未經網路作品權利人許可將網路作品下載並於傳統媒體上傳播的行為。網路作品是以數字0和1的形式存在並以網路為載體在計算機之間流動的作品。具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進入計算機網路前存在於紙,磁帶等傳統媒體,只是通過掃描等方式轉化為計算機能識別的數字編碼,然後經由計算機的組織、加工、儲存,並在需要時把這些數字化了的信息重新以文字圖像聲音等形式表現出來,這種網路作品稱為數字化作品。另一種則是從其被創作之時起就直接以數字的形式存在於計算機並在網路上傳輸,之前根本沒有在傳統的載體上存在過,這種網路作品稱為數字式作品。網路作品只要能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情感並具有獨創性,可復制性和一定的客觀表現形式則應享有版權。1999年4月28日宣判的陳衛華訴成都電腦商情報社侵權案就是被告電腦商情報社在未經原告陳衛華的同意將陳衛華於1998年5月10 日以無方為筆名在其個人網頁《3D 芝麻街》上發表的《戲說 MAYA》一文下載,並登載於自己的報刊上,最終被法院判決為侵犯原告網路作品版權的行為。[1]

(二)未經作者許可,擅自將傳統媒體上發表的作品在網站上傳播而引發的糾紛。即未經原文學藝術等非數字化作品的版權人許可,將其作品數字化登載於網路上向一切網路用戶公開的行為。將該種行為確定為侵權行為,是因為將原來非數字化的文學藝術作品數字化,無論其採用何種手段數字化都不是創作,不具有獨創性,這只是原作品的存在形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並不影響原作的版權人對該作品享有的權利。王蒙、張潔等六作家狀告北京在線侵權案就屬於網路侵犯傳統媒體作品版權的行為。在該案中,北京某通訊技術公司主辦的北京在線未經王蒙等六作家的同意將六作家享有版權的《堅硬的稀粥》,《漫長的路》等作品登載在其網站的主頁上,從而被法院判決為侵權。[2]

由於網路技術的特點,出現了幾種特殊的侵權形式:

(一)鏈接行為。關於鏈接行為是否是一種網路上的版權侵權行為,目前在學術界存在爭議。從理論上講,鏈接是指使用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編輯包含標記指令的文本文件,在兩個不同的文檔或同一文檔的不同部分之間建立聯系,從而使得訪問者可以通過一個網站訪問不同網站的文件或通過一個特定的欄目訪問同一站點上的其他欄目,它被視為互聯網得以運行的基礎性特徵。網路的優勢就來源於鏈接網上的任何文件,不論其地位或物理位置如何。不可否認,從技術的角度來講鏈接確實為網路用戶實現網路資源共享提供了方便。對於一個需要多方面信息的網路用戶來說,牢記多個網址並逐個搜索無疑是煩瑣的,而通過網上鏈接,網路用戶無需記憶並輸入一長串的IP地址,而只須用滑鼠點擊鏈接處,即可以從所在主頁跳轉到同一文件中的其他位置,或者跳到其他主頁或網頁內容上面,並准確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謝德蘭時報案」(Shetland Times Case)是最早的一起因鏈接引發的著作權侵權案件。[3]

在此案中,被告謝德蘭新聞將原告謝德蘭時報網頁上的標題刊登在自己的網頁上並設置了通向文章內容的鏈接,使得被告的用戶順著鏈接可以直接訪問原告網站上登載的內容,而不必經過原告網站的主頁。這種行為產生的效果是使讀者在閱讀中仍然認為是在被告的網站中。審理此案的法院在訴訟中認定,原告的文章標題構成文字作品,受版權法保護,而被告非法將其用作鏈接標志,因而構成侵權行為。

(二)網頁作品的著作權侵權。網頁設計的好壞對於各大商業網站來說至關重要,一個製作精良的網頁會迅速提升網站的訪問率,進而提升網站的知名度,帶來更多的廣告收益。但是,設計一個好的網頁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而復制、剽竊一個網頁卻極為容易。所以,抄襲他人網頁的行為時有發生。如被稱為「中國網路主頁侵權第一案」的「瑞得訴東方案」。[4]被告四川東方信息有限公司就因為抄襲原告北京瑞得(集團)公司的主頁,侵犯了原告主頁的著作權,而必須承擔賠償經濟損失和賠禮道歉的責任。

二、網路侵權行為的認定

侵權行為的認定標准即通常所說的構成要件指構成具體侵權行為的各種作為必要條件的因素。行為人的某一行為只有具備了法律規定的相關要件,才構成侵權行為。反之,缺乏任何一個構成要件則不構成侵權行為。就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而言,有幾種說法:法國民法主張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三要件說;德國民法主張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四要件說;我國台灣學者史尚寬先生提出了一種不同於法國民法的三要件說,即須有歸責之意思狀態,須有違法性之行為,須有因果律之損害,這實質是德國民法中四要件說的另一種表述方式,是將因果關系及損害事實合並表述為一個要件。我國有的學者主張德國民法的四要件說,有的主張三要件說。[5]筆者趨向於四要件說,因為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是有過錯的,則意味著行為人的行為本身具有不法性。關於是否完全套用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理論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版權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應適用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另一種觀點認為版權侵權行為不是一種普通的民事侵權行為,而是屬於特殊的侵權行為,其構成要件亦具有特殊性。版權侵權行為到底是適用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還是應有自己獨特的構成要件。筆者認為,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應當適用特殊侵權。

結合以上分析,網路著作權侵權的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須有侵犯網路著作權的不法行為。我國著作權法第45條和第46條規定了各種不同的侵犯著作權的使用行為,主要包括: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即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將其發表的作品公之於眾,侵犯其發表權的行為;2.未經合作作者的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侵犯了其他作者的發表權、改編權或獲酬權;3.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5.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著作權法另有規定的除外);6.使用他人作品,未按規定付酬,侵犯了著作權人的獲酬權;7.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其表演;8.剽竊、抄襲他人作品,即未經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授權,將他人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的作品發表;9.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侵犯了他人的專有出版權。10.未經表演者許可,對其表演製作錄音錄像出版,侵犯了表演者權;11.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即盜版行為;12.未經廣播電台、電視台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廣播電視節目;13.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6]這些都是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但對於侵犯網路著作權,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網路作品問題。

網路作品是指在電子計算機信息網路上出現的作品,有別於傳統作品的特殊作品,是藉助數字化技術產生並在網路上運行,擁有二進制數字編碼形式,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加以復制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智力創作成果。因此世界各國普遍承認網路作品是受著作權保護的客體。[7]著作權,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要證明網路作品應受《著作權法》保護,就要證明該類作品屬於「作品」范圍。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對網路作品的保無明文規定。《著作權法》第 3條列舉的八類受保護作品中也未包括。《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對 「作品」的含義作了解釋,即是「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而網路作品又是數字化作品,它盡管脫離有形載體,但並不影響其獨創性,並且任何網路作品都必須以數字化形式固定在計算機的硬碟內,能夠被他人使用聯網主機閱讀、下載或用軟盤拷貝或直接的列印,因此符合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要求。因此,網路作品符合《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中有關著作權及作品規定,理應受到法律保護。

(二)損害事實是侵權責任的必備構成條件。王澤鑒先生講損害「系指權利或利益受侵害時所生之不利益。易言之,損害發生前之狀態,與損害發生之情形,而相比較,被害人所受之不利益,即為損害所在」。[8]網路運營商將版權人的作品上載到網路上,給版權人是否造成損害,即是否造成「不利益」。知識產權的作用體現在被使用上,如果使用人越多,知識產權所體現的價值就越大。甚至可以講,如果這項知識產權從來未傳播,未被使用過,該權利的價值就無從實現。因此,衡量權利人是否遭受到了損害,應當結合從作品上載到網路前後作者收到的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來考慮。「國外版權聯盟委託一些中介機構,對報紙和圖書上網以後對現有的媒體的發行率影響的進行研究,結論是負面並不是很大,甚至由於網上傳播,反而有正面影響[9] 。不論網上傳播是否有益於報刊的發行率,但一個結論是可以得出的:版權人的利益(或者不利益)是與網路傳播對傳統媒體發行率的影響相關的。如果網路傳播異常發達,導致報刊、雜志無人購買(發行率極大降低),我們可以認定作品一旦上載到網路上,版權人就存在損害事實。反之,如果網上傳播的實際效果是給作品做宣傳,給版權人做廣告。網上宣傳促進了作品的銷售,則版權人因網上傳播而得益。雖然對於網上傳播是否給版權人帶來民事損害,需要作進一步調查研究,但筆者認為鑒於我們網路發展的現狀,版權人即使受到損害,其危害性也是極其微小的。同時正是由於網路運營者的這些網路上載行為,才豐富了中文網路的內容,增加了中文網路與世界上其他網路的競爭力,這最終有利於包括版權人在內的全球華人的利益。但是從網路著作權侵權方面看,損害事實是構成侵權的必備要件。

(三)須有主觀的過錯責任。關於網路著作權侵權的歸責原則,有三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另一種認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再一種認為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在過錯責任原則下,網路作品侵權的舉證責任由原告承擔,由於網路上侵權行為的隱蔽性、靈活性、易變動性,發現侵權事實的著作權人,實難證明侵權行為及侵權行為人的過錯,即使已明知的侵權行為,都有可能被聰明的侵權人運用現代網路技術加上種種規避法律責任的措施。如果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則網路經營者和廣大網路用戶將可能動輒得咎,其結果將影響網路產業的發展和互聯網應有之效用的發揮。況且,只要有侵權後果,便須賠償的無過錯責任,也是廣大善意的網路用戶所不能接受的,與法律公平之要求亦不符。基於此,對網上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應采過錯推定責任為宜,將舉證責任加給侵權行為人或責任人,既保證被告有充分的辯解機會,又適當地減輕了著作權人的舉證責任,甚合法理。因為,一般人應當知道凡作品必有其著作權人,凡轉載、摘編或利用他人作品,均須徵得著作權人的同意。這是有正常注意能力者之應盡義務,而凡是盡到了正常注意義務的人,都能在取得著作權人授權之後,或者以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方式使用他人作品,只有當每個人在使用他人作品之前都能盡到正常注意義務之時,著作權的保護才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而過錯推定原則能對此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我國涉及有關網路著作權保護的法律具體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14次會議上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解釋》對網路終端用戶的侵權行為應適用何種歸責原則未作明文規定,《解釋》第二條第二款明確指出,「將作品通過網路向公眾傳輸是屬於著作權規定的一種使用方式。著作權人理所當然享有使用方式或者許可他人使用這種方式,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這就是說,任何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得將其作品上網傳輸,否則就是侵權行為,但法定許可的例外。《解釋》第四、五、六條的規定具體闡述了網路服務者法律責任,分別為:「網路服務提供者通過網路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將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人民法院也要追究其與該網路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路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法院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同時在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免責條件部分指出:「如果著作權人不能或者沒有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其身份證明(如身份證、法人執照、營業執照等有效身份證件)、著作權權屬證明(包括著作權登記書、創作手稿等)和侵權情況證明(包括被控侵權信息的內容,所在位置等),則視為未提出警告或者未索要請求。」由此可知,網路提供者是否承擔責任以「明知」這種主觀意識狀態為前提,其在「不知」或「應當不知」的情況下,即使造成了侵權後果也無需承擔責任。我們因此可推斷其適用《民法通則》中一般歸責原則,即過錯原則。

(四)不法行為和損害事實有聯系。

只有行為人的不法行為是導致版權人受損害的原因時,行為人的不法行為才能構成對網路著作權的侵權。在涉及網路著作權侵權行為和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中,往往存在直接和間接原因之分。譬如網主或用戶未經版權人許可,將他人的作品在網路上傳播,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作品在網路上傳播的後果產生。因此網主及用戶將作品在網路上傳播是導致版權被侵害的直接原因,此時網主和用戶構成對版權的直接侵害。作品在網路上傳播還必須得到網路服務商在設備和技術的支持,沒有網路服務商的幫忙,作品在網路上傳播的後果就不會產生,因此,網路服務商的行為是導致版權被侵權的見解原因。對於網路服務商來說,只有在其明知或應知道網主或用戶實施了網路版權侵權行為而沒有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時,即其主觀上有過錯時,才構成對著作權的間接侵害。

『肆』 試題是否屬於著作權保護的案例

、 試題是否屬於著作權保護的客體
既然一審法院認為ets與gmac所設計的試題享有著作權,那試題屬於著作權保護范疇的法律依據也需要進一步的明確界定了。
著作權,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對文學、藝術、科學作品所享有的專有性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並以保護作者權益原則、鼓勵優秀作品原則、作者利益與公眾利益協調一致原則以及與國際著作權法律制度發展趨勢一致原則為基本原則,合理公平的解釋具體法律條文的適用。
我國著作權法所稱的著作權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治理創造成果。」在具體的運用上,根據《著作權法》以及司法實踐,受法律保護的著作權客體應該具備有以下三個條件分別是獨創性、可復制性以及不屬於法律明文列舉的不受著作權法律保護的對象。我們可以分別從這三個方面分析試題是否屬於著作權保護的客體。
1、 獨創性。
獨創性,亦稱原創性,是作品成為著作權客體的首要條件。它是指由作者獨立構思而成的,作品的內容或者表現形式完全不是或基本不是同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相同。在本案中,ets的試題是由ets聘任的專家小組獨立構思而成的,並且經過版權登記,在表現形式上與同類的考試機構所出的試題有明顯的區別。但新東方學校在抗辯中指出,ets和gmac認為自己對toefl、gre、gmat試題享有著作權,作品有獨創性,但是證據只有其一位高級職員的證言。一審以這樣一個與案件有重大關系的證人證言來認定試題作品的獨創性是不合適的。而且,試題屬於文字作品,並未表達什麼作者的思想。然而在獨創性條件的要求中,主要是要求作者的獨立構思,即試題是作者的獨立勞動的體現,並且經過了相關版權的登記,在其內容或者表現形式上與其它作品有明顯的區別,即不是抄襲、剽竊或者是篡改他人的作品。而對於獨創性的舉證,證據雖然只有一位高級職員的證言,但試題是ets和gmac長期獨立勞動的表現,同時試題作品都在美國做了版權登記,這是長期以來人所共知的。很顯然,試題是符合獨創性要求這一條件的。
2、 可復制性。
在這一點上,ets和gmac的試題主要是以書面和計算機數據的形式出現,很顯然是符合這一個條件。
3、 不屬於法律明文列舉的不受著作權法律保護的對象。
《著作權法》第四、第五條的規定屬於強制性規定和排除性規定,完全列舉了應排除使用的全部對象。因此,根據反對解釋原理,試題應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范圍。在我國的現實中,同樣是存在試題受到保護的實例。過去每年的律師資格考試的試題是受到法律的保護的。此外,根據我國參加的伯尼爾公約和trips協議,其他成員國的作者的作品應該受我國法律保護。據此ets和gmac試題的著作權在我國是應當受到保護的。
綜上所述,符合著作權法所保護作品基本特徵的試題,可以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條取得受保護的著作權法律依據。

『伍』 知識產權法中有關著作權的案例分析題,請高手詳細解答

回答一下,不一定正確啊
1.劉某什麼行為,不知道專業上怎麼稱了,反正就是類似於遺囑內的民事行為唄
2.王某無容著作權,他不是作者
3.王子更沒著作權了,不是作者,也沒有法定理由獲得著作權
4.著作權始終都是劉某的,發表權,修改權,署名權,維護作品完整權無時間限制
5.劉子可繼承著作權,除發表權,修改權,署名權,維護作品完整權,其他權能都可繼承

個人認為孫某應該不屬於合理使用范圍。因為該作品一直未發表

『陸』 求一篇關於侵犯著作權的案例及分析

首先你要清楚什麼要件才算侵犯著作權。
侵犯著作權的構成條件
著作權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侵犯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權益,情節嚴重的行為。我國《著作權法》第15條、第16條規定了15種侵犯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的行為,但是根據本條規定,只有下列四種侵權行為可以構成本罪: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行為。
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即指未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著作權人一般指作者,也可能是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根據《著作權法》規定,由法人或非法人單位主持,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非法人單位視為作者,享有著作權;演繹作品著作權由演繹人享有,合作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如其中的作品可以單獨或分割使用的,其作者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電影、電視、錄像作品的導演、編劇、作詞、作曲、攝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其他權利由製片者享有,如果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其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任何未經上述人員同意而使用其作品的,均屬於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行為。
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規定,復制是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多份的行為;發行是指為滿足公眾合理需求,通過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眾提供一定數量的作品復印件。根據本條規定,復制與發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整體行為,應同時具備才構成本罪,如果僅僅具備其中一個方面的則不符合本罪行為特徵。當然不同行為人事先通謀而分別實施復制、發行的,屬於共同犯罪,仍然可以構成本罪。
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行為
出版是指把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的行為。出版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復制發行。出版者出版圖書,一般需要經著作權人授權而取得對作品的專有出版權。專有出版權是指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的作品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地點以原版、修訂版方式製作成圖書並予以發行的獨占權利。它是一種與著作權有關的重要權益,同樣具有排他性,他人不得行使,否則構成侵權。
3、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行為
這是一種侵犯錄音錄像製作者著作鄰接權的行為。錄音錄像製作者即製作錄音錄像製品的人,由於他們不僅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付出了相當的獨創性勞動,對其製作的音像製品也依法享有許可他人復制發行並獲得報酬的權利,他人未經許可復制發行其音像製品的,當然是對其權利的侵犯。
4、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行為
這是一種借他人之名非法牟利的行為。它不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 (主要是署名權),而且必然會影響他人美術作品的銷售,從而間接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同時這種行為還欺騙了社會公眾,對我國文化市場秩序具有相當的危害,因此應予以懲治。
值得探討的是,本條把「製作」與「出售」以頓號分開作並列規定是否意味著有其中之一行為即可構成本罪?我們認為,結合構成本罪的前面三種行為方式,此處應理解為「製作並出售」或「為出售而製作」才構成本罪,這樣其與「復制發行」和「出版」一樣作為本罪在客觀方面的行為表現之一才有其合理性。從主觀上看,也只有既製作並出售或為出售而製作才能表明行為人具有營利的目的。
根據本條規定,上述四種情形還必須是違法所得的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才構成本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侵犯著作權的犯罪的決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個人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單位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屬於「違法所得數樁較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嚴重情節」:因侵犯著作權曾經兩次以上被追究行政責任或者民事責任,又侵犯著作權的;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十萬元以上,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支十萬元以上的;造成其他嚴重後果或者具有其他嚴重。

『柒』 著作權法案例分析題

1.()是(或構成)(0.5分)
(B)錢某的許可復制發行權(0.5分)和獲酬權(0.5分)。
2.(A)否(0.5分)
(B)錢某對所採集的民間藝術無著作權(0.5分)。
3.(A)否(0.5分)
(B)依誠實信用原則解釋意思表示,趙某獻辭無非表明"該劇系為阿芳而作"之義,而非轉移著作權(0.5分)。
4.(A)是(0.5分)
(B)孫某對其表演的許可錄音錄像權(0.5分)。
5.(A)是(0.5分)
(B)所播錄音錄像製品本身即屬侵權作品
6.(A)是(0.5分)
(B)趙某繼承人的發表權(0.5分)、許可權(0.5分)和獲酬權(0.5分)。
7.(A)是(0.5分)
(B)趙某繼承人的發表權(0.5分)、許可權(0.5分)和獲酬權(0.5分)。
8.(A)是(0.5分)。
(B)趙某的修改權(0.5分)和保護作品完整權(0.5分)。
9.(A)是(0.5分)
(B)趙某繼承人的發表權(0.5分)、許可權(0.5分)和獲酬權(0.5分)。
(加答"李某等表演者的現場直播許可權"者減0.5分,因為李某等人的表演本身即屬侵權行為,故無表演者權利可言)
10.(A)是(0.5分)
(B)趙某繼承人的發表權(0.5分)、許可權(0.5分)和獲酬權(0.5分)。
11.(A)是(0.5分)
(B)趙某繼承人的發表權(0.5分)、許可權(0.5分)和獲酬權(0.5分)。
12.(A)是(0.5分)
(B)趙某繼承人的發表權(0.5分)、許可權(0.5分)和獲酬權(0.5分);孫某繼承人的轉播許可權(0.5分)和獲酬權(0.5分)。

『捌』 知識產權法案例著作權分析題

均不構成侵權,理由是兩種行為均為合理使用。

第二十二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玖』 著作權案例分析

試著回答回答,僅供參考哈。
1、圖書館通過與甲達成協議並支付一定金錢取回得對山水畫的收藏權。答
2、甲的子女享有作者的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三項權利。
3、 法律規定: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後50年。而死後的權利應為其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或其權利義務承受者享有。凡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將他人的作品予以發表;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作品等行為均屬於侵犯著作權的行為。處理:
(1)停止出版等著作權侵權行為。
(2)公開賠禮道歉。
(3)賠償甲子女相應的損失。
(註:著作權又稱版權,它是法律賦予作者或其他權利人因創作或合法擁有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而享有的專有權利。法律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利不受非法侵犯。)

閱讀全文

與試題類圖書著作權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