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1、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准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3、—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4、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5、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㈡ 新型服務名詞解釋
新公共服務理論家強調通過人進行管理,公共組織及其所參與的網路要在尊重所有人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領導權來運作。如果要求公務員具有責任心、奉獻精神和公民意識,那麼公共管理機構的管理者首先要善待這些公務員。公務員既不是只需要保障和組織的一種官僚職業的雇員,也不只是市場的參與者,他們希望自己與別人有所區別,要求得到承認和支持,希望能夠實現自身價值。
2、公民權和公共服務比企業家精神更重要。
企業家注重的是最大限度的提高生產率和增加企業利潤,而公共行政官員絕對不能採取這樣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他們不是公共機構的所有者,政府的所有者是公民。公共行政官員有責任通過擔當公共資源的管理員、公共組織的監督者、公民權利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以及基層領導等角色來為公民服務。因而,公共行政官員必須將其在解決和治理公共問題的角色定位為負責任的參與者。"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創新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補充和完善,它在理論上有諸多創新之處,高度重視公民權和公共利益,提出了適合現代公民社會發展的新理論,也提供了一種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對於指導公共服務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1、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理論將公民至於首位,強調對公民的服務,並將權力授予公民。新公共服務理論家們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所以提出政府必須要真正了解公民在關心什麼,必須對他們的需要和利益作出回應。
2、呼籲維護公共利益。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價值理念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一種共同的事業,源於公共對共同價值准則的對話協商,關鍵是所有的公民能夠參與其中,只有當公民參與其中,對公共利益的關注程度就會超過對自身利益的關注,當他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統一起來,最終惠及每個人的利益。
㈢ 知識產權保護在中國目前的情況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抄已取得長足襲進步,但仍存在侵權賠償標准低等問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與社會各界的期待相比,確實還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而言,包括:
嚴保護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新領域新業態發展不斷對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建設提出新的挑戰。
大保護的工作體系尚不健全,現有組織協調平台和機制的作用未充分發揮,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不暢,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協同不夠。
快保護的工作鏈條尚未打通,行政確權、糾紛受理、仲裁調解、行政執法、司法審判等環節之間缺乏高效快速銜接機制。
相關部門應對國際知識產權糾紛的協同作用還有待加強。
另外,社會公眾、權利人均對侵權現象嚴重程度、侵權救濟的及時性有效性、侵權賠償的足額性等指標還有很多不滿意的評價。
實際保護效果與社會期待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各界對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呼聲依然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