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香港版權條例

香港版權條例

發布時間:2022-03-16 17:27:43

㈠ 誰有著作權法的相關資料

《著作權法》第九條 著作權人包括: (一)作者; (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著作權法》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 (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中國的著作權制度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著作權一般被習慣稱呼為版權,凡是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都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也依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與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著作權。 在中國,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符合著作權保護條件的作品,通常是能以某種物質復制形式表現的智力創作成果,因此不排除對未被有形載體固定的口述作品的保護。而不像英美法那樣要求作品必須固定在有形載體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不適用於(見第五條): (一)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 (二)時事新聞; (三)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五條規定,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中的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
香港的版權制度
香港法例 第528章為版權條例。版權條例第183條規定,政府享有所有香港法例的版權。 根據香港法例,任何人藏有侵權物品作業務用途(包括售賣、發布、出租、在企業或機構使用)屬於犯罪,可被入獄四年及每項侵權物品罰款五萬港元。而為業務目的,藏有製造侵權物品的器材,可被入獄八年及每項侵權物品罰款五十萬港元。過去十年來,有不少人因為發布或售賣侵權物品而被判入獄。 在香港,侵犯版權是嚴重的情形,香港的國際聲譽因此受損。盡管香港政府不斷提高侵權的刑罰,在過去十年來,盜版情況未能徹底解決,於1995年至2000年期間,售賣盜版物品(特別是電腦軟體、音樂和電影光碟)的店鋪成行成市,之後因為香港執法部門的掃盪行動和互聯網的非法下載興起,售賣盜版物品的店鋪有所下降。 香港政府為打擊企業上的侵權行為,於2001年4月1日開始,凡在知情情況下,在業務上使用盜版物品(包括軟體、音樂、錄像),無論僱主及雇員,屬犯罪行為。多年來,有數間公司東主因為在業務過程中使用盜版軟體而被判罰款或緩刑。雇員可以以侵權物品由僱主提供作免責權,但雇員如果在知情下,管理或安裝侵權物品,或在家居電腦中使用侵權物品作業務工作,仍屬犯罪。 由於當時香港經濟處於低迷,而且軟體業一直被微軟所壟斷,所以引起了不少回響。法例生效前,有搶購正版軟體的現象,軟體售價亦一度提高,引起了中小企業的不滿,微軟和其他軟體公司受壓後,答應為中小企業提供優惠。同時,自由軟體(包括GNU/Linux操作系統和基於的文書軟體)因條例生效而受到重視。 香港政府在2007年開始草擬修改版權條例,使條例正式擴大應用至互聯絡侵權行為,目前仍在咨詢階段。 台灣於2003年實施類似的條例。
澳門的著作權制度
澳門第43/99/M號法令就是規范著作權的法令。該法令第六條官方作品規定: 一、官方作品不受保護。 二、官方作品尤其指協約文本、法律及規章之文本、各當局所作之報告或決定之文本,以及該等文本之譯本。 三、如在上款所指之文本中包括受保護作品,則有關之公共機關得在其職責范圍內使用該受保護作品,而無須經作者同意,且不因該使用而給予作者任何權利。 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一部分,它是按法律自動產生的。一旦侵犯將會受到法律的處理和巨額的賠償金!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侵犯哦!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辦法 2002年2月20日國家版權局令第1號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貫徹《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為促進中國軟體產業發展,增強中國信息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國家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鼓勵軟體登記,並對登記的軟體予以重點保護。 第三條 本辦法適用於軟體著作權登記、軟體著作權專有許可合同和轉讓合同登記。 第四條 軟體著作權登記申請人應當是該軟體的著作權人以及通過繼承、受讓或者承受軟體著作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軟體著作權合同登記的申請人,應當是軟體著作權專有許可合同或者轉讓合同的當事人。 第五條 申請人或者申請人之一為外國人、無國籍人的,適用本辦法。 第六條 國家版權局主管全國軟體著作權登記管理工作。 國家版權局認定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為軟體登記機構。 經國家版權局批准,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可以在地方設立軟體登記辦事機構。 第二章 登記申請 第七條 申請登記的軟體應是獨立開發的,或者經原著作權人許可對原有軟體修改後形成的在功能或者性能方面有重要改進的軟體。 第八條 合作開發的軟體進行著作權登記的,可以由全體著作權人協商確定一名著作權人作為代表辦理。著作權人協商不一致的,任何著作權人均可在不損害其他著作權人利益的前提下申請登記,但應當註明其他著作權人。 第九條 申請軟體著作權登記的,應當向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要求填寫的軟體著作權登記申請表; (二)軟體的鑒別材料; (三)相關的證明文件。 第十條 軟體的鑒別材料包括程序和文檔的鑒別材料。 程序和文檔的鑒別材料應當由源程序和任何一種文檔前、後各連續30頁組成。整個程序和文檔不到60頁的,應當提交整個源程序和文檔。除特定情況外,程序每頁不少於50行,文檔每頁不少於30行。 第十一條 申請軟體著作權登記的,應當提交以下主要證明文件: (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身份證明; (二)有著作權歸屬書面合同或者項目任務書的,應當提交合同或者項目任務書; (三)經原軟體著作權人許可,在原有軟體上開發的軟體,應當提交原著作權人的許可證明; (四)權利繼承人、受讓人或者承受人,提交權利繼承、受讓或者承受的證明。 第十二條 申請軟體著作權登記的,可以選擇以下方式之一對鑒別材料作例外交存: (一)源程序的前、後各連續的30頁,其中的機密部分用黑色寬斜線覆蓋,但覆蓋部分不得超過交存源程序的50%; (二)源程序連續的前10頁,加上源程序的任何部分的連續的50頁; (三)目標程序的前、後各連續的30頁,加上源程序的任何部分的連續的20頁。 文檔作例外交存的,參照前款規定處理。 第十三條 軟體著作權登記時,申請人可以申請將源程序、文檔或者樣品進行封存。除申請人或者司法機關外,任何人不得啟封。 第十四條 軟體著作權轉讓合同或者專有許可合同當事人可以向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申請合同登記。申請合同登記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要求填寫的合同登記表; (二)合同復印件; (三)申請人身份證明。 第十五條 申請人在登記申請批准之前,可以隨時請求撤回申請。 第十六條 軟體著作權登記人或者合同登記人可以對已經登記的事項作變更或者補充。申請登記變更或者補充時,申請人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照要求填寫的變更或者補充申請表; (二)登記證書或者證明的復印件; (三)有關變更或者補充的材料。 第十七條 登記申請應當使用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制定的統一表格,並由申請人蓋章(簽名)。 申請表格應當使用中文填寫。提交的各種證件和證明文件是外文的,應當附中文譯本。 申請登記的文件應當使用國際標准A4型297mm X 210mm(長X寬)紙張。 第十八條 申請文件可以直接遞交或者掛號郵寄。申請人提交有關申請文件時,應當註明申請人、軟體的名稱,有受理號或登記號的,應當註明受理號或登記號。 第三章 審查和批准 第十九條 對於本辦法第九條和第十四條所指的申請,以收到符合本辦法第二章規定的材料之日為受理日,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二十條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應當自受理日起60日內審查完成所受理的申請,申請符合《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相應的登記證書,並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條 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予登記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一)表格內容填寫不完整、不規范,且未在指定期限內補正的; (二)提交的鑒別材料不是《條例》規定的軟體程序和文檔的; (三)申請文件中出現的軟體名稱、權利人署名不一致,且未提交證明文件的; (四)申請登記的軟體存在權屬爭議的。 第二十二條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要求申請人補正其他登記材料的,申請人應當在30日內補正,逾期未補正的,視為撤回申請。 第二十三條 國家版權局根據下列情況之一,可以撤銷登記: (一)最終的司法判決; (二)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 第二十四條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可以根據申請人的申請,撤銷登記。 第二十五條 登記證書遺失或損壞的,可申請補發或換發。 第四章 軟體登記公告 第二十六條 除本辦法另有規定外,任何人均可查閱軟體登記公告以及可公開的有關登記文件。 第二十七條 軟體登記公告的內容如下: (一)軟體著作權的登記; (二)軟體著作權合同登記事項; (三)軟體登記的撤銷; (四)其他事項。 第五章 費用 第二十八條 申請軟體登記或者辦理其他事項,應當交納下列費用: (一)軟體著作權登記費; (二)軟體著作權合同登記費; (三)變更或補充登記費; (四)登記證書費; (五)封存保管費; (六)例外交存費; (七)查詢費; (八)撤銷登記申請費; (九)其他需交納的費用。 具體收費標准由國家版權局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規定並公布。 第二十九條 申請人自動撤回申請或者登記機關不予登記的,所交費用不予退回。 第三十條 本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各種費用,可以通過郵局或銀行匯付,也可以直接向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交納。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一條 本辦法規定的、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指定的各種期限,第一日不計算在內。期限以年或者月計算的,以最後一個月的相應日為屆滿日;該月無相應日的,以該月的最後一日為屆滿日。屆滿日是法定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為屆滿日。 第三十二條 申請人向中國版權保護中心郵寄的各種文件,以寄出的郵戳日為遞交日。信封上寄出的郵戳日不清晰的,除申請人提出證明外,以收到日為遞交日。中國版權保護中心郵寄的各種文件,送達地是省會、自治區首府及直轄市的,自文件發出之日滿十五日,其他地區滿二十一日,推定為收件人收到文件之日。 第三十三條 申請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當理由,延誤了本辦法規定或者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指定的期限,在障礙消除後三十日內,可以請求順延期限。 第三十四條 本辦法由國家版權局負責解釋和補充修訂。 第三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㈡ 香港公司如何辦理軟體著作權登記

香港公司的軟體著作權如果想在大陸受保護,可以向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提出申請,除了一般需要的材料之外,還需要香港律師出具的律師證明,以證明公司在香港是合法成立並真實存在的。QQ:1093683116

㈢ 香港現在是不是就不能用bt和電驢了

根據香港法例第528章《版權條例》第118條第(1)(f)項,如果「並非為任何貿易或業務的目的,亦並非在任何貿易或業務的過程中,亦並非在與任何貿易或業務有關聯的情況下而分發該復製品,達到損害版權的擁有人的權利的程度,亦屬犯罪」。最高刑罰為監禁4年,及每件侵權物品罰款5萬元。

案件事由:

2005年1月10日、11日,香港市民陳乃明3次在網上利用BT點對點技術發布電影,包括《夜魔俠》、《宇宙深慌》及《選美俏卧底》。香港海關發現後,1月12日將其拘捕。

10月24日,香港屯門裁判法院認為被告違反了香港《版權條例》的規定,以分發侵權物品、損害版權持有人的罪名判處被告陳乃明3個月監禁。11月7日,香港特區法院終審判決陳乃明3個月監禁。

香港有一些合法的下載網站的!!!

㈣ 香港版權條例的幾個問題

registrable designs

注冊的外觀設計
pre-1973 drawings
1973年以前的圖紙

㈤ 香港地下天文台是不是合法的

是的。

香港地下天文台為一個網際網路氣象愛好者組織網站,成立於1995年6月。台長為曾於皇家香港天文台擔任科學主任的方誌剛,他現時於CNN負責亞洲區的天氣資料分析。

網站亦設立討論區、天氣預測比賽、熱帶氣旋預測比賽、網上投票等,為全球氣象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平台。自網站成立以來已吸引全球超過6000萬人次瀏覽,成為香港天文台以外最受歡迎的本地氣象網站。

(5)香港版權條例擴展閱讀:

香港地下天文台的相關情況:

1、香港地下天文台(以下簡稱地下天文台)於1995年成立,為氣象愛好者及專業人士提供交流平台,並逐漸發展為一個社群。

2、地下天文台為香港首個氣象網站,主要資訊來自香港天文台及世界各地之氣象及研究機構,讓氣象愛好者及專業人士進行比較及分析,對天氣作出更全面的了解。

3、地下天文台不斷以業余但專業角度進行研究,添置自動氣象站、閃電位置探測器、大氣電場監測儀等,並公布天文台未有提供的天氣資訊,包括天氣舒適度指數(酷熱及風寒指數)、大氣穩定度指數、寒潮預報指數(Δp時間序列)、空氣質量指數及各國熱帶氣旋預報路徑圖等。

㈥ 誰來講一下版權法的問題

摘 要:認定版權侵權行為的極大困難是如何確定作品的原創性。通過版權法與專利法、商標法立法目的及相關制度設計的對比,可以明確原創性的內涵;在實務操作中通過對比進行比較更易於把握作品的原創性。對於版權侵權行為,侵權人應當承擔的罪過形式,適用我國民法關於過錯責任的規定有兩大弊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已成為無法避免的國際趨勢。我國版權轉讓無須登記是著作法上一個不足,提出了要求版權轉讓登記的合理價值。

關鍵詞:版權;侵權行為;相關問題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5919(2000)02 0141 06收稿日期:1999 09 21

作者簡介:李進一(1964—),男,四川省渠縣人,暨南大學MBA教育中心副教授。

在知識產權領域,對侵權行為的認定在版權法中最為復雜。其原因在於:作品原創性(獨創性)認定的困難、作品版權的取得不依賴於任何審批手續、舉證不易等幾個方面。下面筆者就版權行為中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以求教於同仁。

1 早在1992年,美國法院和中國法院便分別在阿爾泰案和李淑賢與王慶祥就《末代皇帝的後半生》一書訴賈英華案中開創了對涉嫌版權侵權行為的「三段論侵權認定法」。[1](P482)「三段論」法,就其本質來說是對作品思想表達的原創性的註解和詮釋。其第一步為抽象法,指將作品的「思想」(idea)排除在版權法的保護范圍之外。這是版權法原理的基本要求。盡管各國版權法對作品的創作高度要求不一,但沒有哪一個國家會把思想納入版權法的保護領域。《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2款和《WTO版權條約》第2條明確規定:「版權保護延及表達,而不延及思想、過程、操作方法或數字概念本身。」我國版權局於1998年1月8日提交的著作權法修正草案(下稱草案)第5條也增設了版權法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概念、發現、原理、方法、體現和過程的條款。這種立法體制為司法機構在具體的實務操作中提供了一條版權法保護什麼、不保護什麼的標准,從宏觀的角度給版權法實務指明了方向。應當說,從理論講作品的思想和表達的界限是明確的。然而,近年來隨著版權法將計算機軟體納入保護范圍以後,作品的思想和表達的界限在實務中出現了越來越模糊的趨勢。1986年,美國的威蘭訴傑斯羅一案便將版權法的保護范圍指向了思想。[2](P53)不過盡管存在著實務中這樣的困難,「三段論」的第一步抽象法的運作還是有效的,它試圖在思想和思想的表達之間劃一條線,以將作品的思想抽象掉,避免了版權法保護范圍的混淆。「三段論」的第二步是過濾法,指將雖屬思想的表達但又屬於公有領域的東西過濾在版權法的保護范圍之外。公有領域的東西包括只有惟一的一種表達的作品,超過版權保護期的作品等。如果一種作品,只有一種惟一的表達形式,則版權法不予保護,因為這與版權法促進一國文化繁榮的目的相悖。在1990年,美國第五巡迴上訴法院便終審判決了一起版權糾紛,判決中認定一幅加利福尼亞居民區的天然氣地下管道圖不受版權保護。判決的主要理由是:該圖毫無差錯地反映了該區地下管道的真實情況。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獨立地繪制該區管道圖(如果不出差錯的話),也只能與這幅已有的圖一模一樣。[3](P28)可見,雖屬作品的表達,但屬惟一的一種表達,其他任何人若要說明相關問題而只能採用該惟一的表達時,則該作品被視為處於公有領域,不受版權法保護。超過保護期的作品被視為處於公有領域,表明國家把繁榮本國文化與對著作權的權利的尊重看得同等重要,表明了著作權人與社會需求者之間的討價還價,而保護期的長短無非說明了誰在這場交易中處於優勢誰處於劣勢而已。對著作權人而言,他想把作品的保護期規定得足夠長以期得到更大的利益,而社會需求者則希望把這種保護期規定得足夠短以期能無償地利用作品。而作品的保護期屆滿便是社會需求者無償使用作品的開始,也是作品進入公有領域不再受到版權法保護的開始。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著作權人的作品不再私有了。「三段論」的過濾法這一過程表明,版權法把版權看作一種私權,版權法上保護私有領域的東西,而不將公有領域的東西納入其中。對於計算機軟體來說,許多程序涉及的「內部功能」和「外部事實」多屬於公有領域,這一部分是不受版權法保護的。縱觀「三段論侵權認定法」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筆者認為這兩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過程,思想也罷,外部事實也罷,都是屬於公有領域的東西,這兩個步驟的工作其實都是把屬於版權法規定的公有領域的東西劃在版權保護的界限之外。「三段論」的第三步是「對比法」,指經過「抽象」與「過濾」之後,對比原告作品與被告作品中是否存在著實質相同的部分,這涉及到對作品表達原創性的認定。

2 作品原創性的英文涵義為originality,而非novelty或uniqueness。應當注意的是,原創性僅適用於對作者權的保護,而不適用於鄰接權。例如播放是對已有作品的重復,版權法盡管對其保護,但更多的是從技術的角度來考慮的。英國律師PeterGrover認為要求原創性便破壞了播放組織權的整個基礎。Novelty譯為新穎性,是專利法的要求。亦即,一項發明若要取得專利權,享受專利法的保護,新穎性是其必要條件。原創性要求作品是由作者獨立創作的,不是抄襲的,而新穎性要求一項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是新穎的,可見新穎性比原創性的要求為高。原創性與新穎性不同的原因在於版權法與專利法立法目的及制度設計的不同。版權法的立法目的在於推動文學藝術的發展,它要求受保護的作品與已有的作品在表達上是不同的,只要二者存在著差異性即可,而不去判定哪一個更先進、更優秀。版權法關心的是某一思想是如何表達的。而專利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推動技術的發展,它要求某一項發明必須在原有技術上更進一步,對處於原有技術水平的發明不授予專利權。同時,專利法為了節約技術開發成本,以利於把有限的精力用於更新技術的開發,它賦予專利法以壟斷權,即使是同樣先進的獨立開發的兩個發明也只授予一個專利權①。既然專利權是一種壟斷權,專利法便開創了一套與此相適應的審查和登記公告制度,規定一項發明者獲此權利,必須履行相應的程序。這種制度為專利法要求的技術新穎性打開了方便之門,如何認定新穎性,其參考系便是專利公報上登記的「已有技術」,這個「已有技術」是確定的。而版權法採用自動保護制度,作品一經創作完成,便受版權法保護,如果要求作品的原創性包含有新穎性的內容,那麼作為參考系的已有作品則浩如煙海,這在實務上是行不通的。同樣商標法要求的識別性(Remarkab1e)也不同於作品的原創性,其理由與版權法和專利法的區別相似。然而,這並不說明二者之間沒有交叉與重疊,《草案》第11條暗設了這種交叉地帶的存在。Uniqueness可譯為惟一性,或獨一無二,這離作品的原創性就更遠了,因為作品的創造絕大多數都是在公有領域材料的基礎上吸收他人優秀成果的前提下完成。如果要求作品具有惟一性才受到版權法之保護,這樣反而會阻礙文學藝術的發展和交流。惟一性不僅不是版權法對作品的要求,相反,如果作品只有惟一一種表達反而被視為處於公有領域不受版權法保護。這種作品在美國多半列為與「藝術作品」相對的「事實作品」,在德國多被列為與「社會科學」相對的「自然科學」作品。

英、美、法、德、日、意等國都在相應的版權法中規定了對作品原創性的要求,但都沒有解釋何為原創性。英國的Denning認為,「原創性」一詞容易理解,它指作品是由作者獨立(indepen dently)完成的,在創作過程中,它包含有作者一定程度的創作技巧、知識、創造性勞動和判斷。作品權是一個人勞動、技巧、投資的產品,這些不能為他人盜用。作品的原創性並非指其構成元素、原生材料及事實。作品的構成元素、事實等屬於公有領域的東西,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他們進行創作。然而,區別一個作品與另一個作品的差異在於基於這些原始材料之上的組合,在這種組合中體現了作者的技巧、知識、投資和判斷。但是筆者認為,單純地依靠作者的知識、技巧、投資、判斷來認定作品的原創性,實際操作意義不大。而且現實生活中的作品繁多,為認定而認定作品的原創性所花費的成本是巨大的。由於版權法推行的是自動取得保護原則,實行不審查主義,在訴訟過程中通過比較來認定或許更有價值。只要原告的作品不處於公有領域就推定其有原創性,然後通過對比,看被告的作品是否與原告的作品相同,以確定被訴作品是否有原創性。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原稿的作品盡管不處於公有領域,但系抄襲別人的作品,被告的舉證並不能減輕自己的責任,只能發生訴訟法上的主體變更,而被告的實體責任並不能免除,當然其前提是真正的權利人參加訴訟。

在侵權訴訟中,確認被訴作品是否侵害了原告作品的版權,直接證據較難獲得,一般採用間接方法即「實質部分」(SubstantialPart)加「接觸」的方法,日本有的學者認為,「創作性」可以解釋為「不是模仿的結果」。模仿是否真的有其行為,只有行為人本人知道,權利人若要證明侵害者的模仿行為,除了行為人本人坦白之外,事實上是困難的。所以通常不去證明模仿行為本身,而是以對他人作品的接觸加以結果的類似性來證明。如果權利人與被告的作品相同或類似,但是被告方提供了其創作過程,成功地證明了未進行模仿而是獨立創作的,侵權也不成立。不過,這里的舉證責任發生了倒置,即由被訴作品的作者證明自己沒有接觸過原告作品,否則就可以推定存在著接觸。[4](P144)然而「實質性部分(SubstantialPart)」又是一個較難把握的問題。有人認為,就作品而言,其質量而非數量是關鍵性的。如果一首詩中的幾個關鍵措詞被運用,即使這首詩有一百個音節,也構成了實質部分。如果你因為一個關鍵的音節的質量而使用它,法院也可以解釋這屬於實質性部分。也有人認為,值得抄襲的才是值得保護的,並把那種試圖解釋實質性部分內涵的作法視為一種通過概念解釋把事實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的誤導。[2](P54)所謂值得抄襲的才是值得保護的觀點,提高了版權法對作品創作性要求的高度,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被抄襲的多為創作水平較高的作品,這與德國版權法上的要求有些相似。然而,大多數國家的版權法並沒有對作品作這一要求。日本學者中山信弘指出,由於作品是人的個性表露,其價值不存在絕對標准。設定價值標准,等於劃分人格優劣,是不能容忍的。[5](P30)特別是在社會科學領域,人們討論的是價值,而用來證明或批評價值的根據仍然是價值,於是評價作品的高低便帶來了技術性的困難。假如把某種價值看作是超載了其他價值之上的標准,那麼這種思想在學術上是不公正的;假如堅持學術的公正,使任何一種價值都可以其他價值來批判,則不存在任何標准,這應構成了一個悖論。可見,劃分作品的創作高度在理論上是不科學的。筆者感到,通過比較,進行區別,或許對實質性的認識更為清晰。例如:兩首主旋律不同的音樂作品,其主旋律部分便構成了實質性部分。

3 作為一種民事的侵權行為,侵犯版權行為要求侵權者主觀上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我國版權法的規定與有關的國際公約及多數外國版權法的要求不同。在英、美版權法上存在著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劃分。英國1988年版權法第6條至22條所列舉的行為皆屬直接侵權行為,而第22條至26條所列舉的行為是間接侵權行為。之所以作為這樣的區分,是因為對侵權人的主觀狀態要求不一,對他們規定了不同的責任原則。對於直接侵權行為,英國版權法暗含了應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者的犯意不是認定侵權性質的實質條件,盡管無辜可能會減少賠償,英國1988年版權法第97條1款的內容便規定了犯意並不影響侵權行為的認定問題。而對於間接侵權行為,法律要求侵權者主觀上有過錯。亦即在英國版權法上,把侵害版權法的行為分成了直接侵權行為和間接侵權行為,對直接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對間接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德國版權法第97條規定:「受侵害人可訴請對於有再次復發危險的侵權行為,現在就採用下達禁令的救濟:如果侵權系由於故意或過失,則還同時訴請獲得損害賠償。」日本1989年版權法第117條1款規定了直接侵權侵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而第2款規定了間接侵權應承擔過錯責任,Trips第45條1款規定:「對已知或有充分理由應知自己從事之活動系侵權的侵權人,司法當局應有權責令其向權利人支付足以彌補因侵犯知識產權而給權利持有人造成之損失的損害賠償。」第2款規定:「司法當局還應有權責令侵權人向權利持有人支付開支,其中可包括適當的律師費。在適當場合即使侵權人不知,或無充分理由應知自己從事之活動系侵權,成員仍可以授權司法當局責令返還所得利潤或令其支付法定賠償額,或二者並處。」Trips第45條對侵權人主觀上的狀態作了區分,並規定了有過錯的侵權人應給予受害人以賠償費的范圍,對於無過錯的侵權方在適當的場合也應返還所得利潤或支付法定賠償額,或二者並處。這就是說過錯,也構成了侵權,只是一般不支付賠償費。可見,在國際上,至少是對直接侵權行為讓侵權者承擔無過錯責任是通例。在我國版權法上,沒有區別直接侵權行為與間接侵權行為,而且也沒有明確侵害版權行為的責任原則。由於版權是一種民事權利,按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之規定,侵害版權的行為屬於過錯責任。這樣的規定存在的弊端在於:其一,證明侵權者主觀上有無過錯,權利人力不從心,因為侵權人主觀上有無過錯,一般只有侵權人自己知悉,這對於打擊日益猖獗的盜版行為極為不利。其二,對於侵權行為不作劃分,一律規定適用過錯責任,未免武斷,因為間接侵權行為的危害和直接侵權相比畢竟要小。我國最近的版權法修改草案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第51條作了這樣的規定,即侵權復製品的製作者、發行者、出租者應承擔推定過錯責任,並在第50條2款增設了法定賠償金的規定,法定賠償金適用考慮到了侵權人的主觀過錯程度。盡管版權法的修改草案向國際規則邁進了一步,然而該方案並非盡善盡美,並且網路環境下的版權侵權問題也越來越復雜。基於此,有人提出對於一般情況下的直接侵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對於網路上的個別特殊情況讓侵權人承擔推定過錯責任的折衷方案。[6]

事實上,目前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務上再堅持過錯責任原則或推定過錯責任原則(實際上也是一種過錯責任原則),都無多大實際意義。因為,版權法及國際版權公約發展的趨勢是對著作權人權利的尊重,是對著作權人利益保護的加強①,我國著作權法的修改也表明了這一點。而對侵權人適用無過錯責任,不適用過錯責任,正是這種趨勢的表現。另一方面,特別是1999年以來,我國加快了恢復WTO成員國的步伐,如果我們國內的版權法達不到Trips的要求,這將會阻礙我國WTO成員國地位的恢復。從文化的角度看,世界上存在著法律多元的現象,然而在知識產權領域各國的統一化進程卻在加快,其原因在於世界貿易大國把知識產權與經濟貿易進行了勾連,而世界上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已在所難免。這便造成了知識權法雖屬一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卻走著與其他法相反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看,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把有關知識產權的規定向國際規則邁進是出於無可奈何的考慮。

4 前已敘及,在版權法上採用自動取得原則,作品一經創作完成,便享受版權法之保護。然而,版權被視為一種絕對權,其義務人是不特定的大多數,對社會影響較大,而且版權法又沒有商標法和專利法上的那種公示制度,這就增大了版權侵權的系數。特別是對於後繼作品,作品的轉讓在我國並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續,這就有可能使原權利人受利益之驅動再許可第三人使用作品,以侵犯後繼版權人的權利。因此,我們認為,對版權的發生與變動應借用物權變動上的公示制度,然而,版權不同於動產,因為它的無形,所以它的佔有或交付在現實生活中起不到公示作用。所以應借鑒不動產登記制,對版權的取得採用選擇登記制,對版權的轉讓採用登記制。版權的取得是作者的一種權利,在他的作品創作完成以後,如果他怠於保護自己的權利,而不到登記機關登記,在發生訴訟時,他的舉證就要比已經進行了登記困難得多。然而,多數國家沒有規定必須到登記機關登記,體現了對權利人權利的尊重,因為權利人可以放棄其權利。我國自1995初年開始,對軟體之外的其他作品採用了選擇登記制。而對於版權轉讓,我國著作權法沒有規定必須到登記機關登記,我們認為這正是我國著作權法上的一個不足。其理由在於:第一,加拿大、美國、日本等都有版權轉讓進行登記的要求。這些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版權登記盡管會給當事人帶來一定的麻煩,但能在以後的訴訟中節約相當大的訴訟成本,而且也便於國家對合同的控制。第二,版權轉讓登記有三大功能:其一是公示功能,使用人要使用有關作品,可以到有關登記管理機關去查詢,以便尋找真正的權利人。其二是對抗功能,也就是說著作權轉讓登記以後有對抗第三人的功能。如果權利人先把其版權轉讓給甲,但沒有進行登記,後又轉讓給乙,並且雙方到登記機關履行了登記手續,盡管甲受讓在先,該版權仍轉屬於乙。其三是證明功能,在發生糾紛時,轉讓登記可以證明誰是真正的權利人。第三,我國1995年《擔保法》第79條明確規定:以依法可以轉讓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出質人與質權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並向其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並且,我國已於1996年9月23日通過了《著作權質押合同登記辦法》。著作權的質押並不涉及權利的轉移,法律都明確要求登記,而版權的轉讓又有什麼理由不進行登記呢?

[參 考 文 獻]

[1] 鄭成思.版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 PeterGrover.CopyrightandDesignsLaw.London:GrahamandTrotman.1991.5
[3] 鄭成思.版權公約、版權保護與版權貿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4] 董炳和.新聞侵權與賠償[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5] 〔日〕中山信弘.多媒體與著作權[M].張玉瑞譯,北京:專利文獻出版,1997.
[6] 李軍.計算機時代的相應版權制度探究[J].現代法學,1999(1).

㈦ 把盜版cd/dvd從羅湖關口帶入香港有沒有問題

在中國海關那兒被搜到,就要面對中國的相關法律接受處理,但一般來說,中國的關口管得很松,基本上算是安全的。

在香港海關那兒被搜到,要面對香港法律的處理。盜版碟屬於侵犯版權的東西,攜帶盜版碟是違反香港《版權條例》的行為。

在實際操作上,主要是要如何面對香港海關的問題。在法律上,如果一個人真誠地相信他(她)所攜帶的光碟是正版光碟,並且數量很少(五隻或以下)的時候,香港海關可以接受這種解釋作為有效的自辨。不過,如果要作出這樣的自辨,盜版光碟的包裝和外表需要非常酷似正版。你並且需要明確對香港的海關人員說:這些碟我是從銷售正版的地方購買來的,我自己絕對真誠地相信這些是正版。

數量少之所以沒有問題,是因為五隻或以下這個數量不達到「可作販賣用途」,而只是自用。

嚴格來說,根據香港法例,每隻盜版碟可罰款港幣一千元,兼遭沒收。

㈧ 在香港非法下載現在是否有刑事責任

香港對版權的保護非常的重視
建議你還是謹慎為妙 不要有僥幸心理

㈨ 4·15幼童香港小便事件的相關法律

在該事件中,不同觀點的網上言論也涉及了法律方面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
1、當時情況下,兩歲幼童的便溺行為是否違反香港本地法律?
2、未經父母同意,是否觸犯保護兒童不受色情物品傷害的法律?
4月22日起,指責港人的言論,廣泛引用了名為《從法律角度看小童香港便溺案》的網文觀點。該篇來自作者「黎蝸藤」博客的評論文中,認為兒童便溺的圖片和影像是兒童色情物品的一種。港人拍攝兒童便溺的行為有「生產「兒童色情物品的嫌疑。拍攝者在相機記憶卡上留有這個圖像則是確定無疑的「管有」兒童色情物品。因此,孩子父親爭奪相機記憶卡,是中止拍攝者正在進行的「生產」 和「管有」兒童色情物品的犯罪行為的正當手段,又是防止他「發布」 兒童色情物品的犯罪行為的必要手段,完全合法合理。
一、當時情況下幼童的便溺行為是否涉嫌違反香港法律法規?
在香港《公眾潔凈及防止妨擾規例》中。
法例第8條規定:
(1) 任何人不得在以下地方大小便:(a) 任何街道、公眾地方或公眾看得見的地方;或(b) 建築物的任何公用部分,而該公用部分並非洗手間或水廁。
(2) 任何正在照顧或看管一名12歲以下兒童的人,不得在沒有合理因由下,准許該兒童在以下地方大小便:
從以上規定來看,任何人無合法許可權或解釋而在公共地方隨處便溺,可處罰款或監禁。但香港法律也有其他條文,假定10歲以下兒童沒有犯罪意圖,故小朋友不在此限,同時緊急生理需要亦能做合理辯解。因此,如果針對該兒童提出行為不當的指控,在法律上並不成立。但看護兒童的成人則不在豁免之列,如果沒有「合理因由」,監護人讓兒童在街上大小便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初犯者可被判罰款5000元,再犯者可被判罰款10000元。
該事件中的內地夫妻,當時的情況是否有足夠的「合理因由」讓法庭採納呢?
從視頻資料看,內地夫妻當時反復強調已經在公廁排隊等候,但等了半個小時也未輪到,孩子已經無法忍住,所以才當街便溺。這一因素獲得了很多大陸網友的同情和支持。
但是從法律的觀點看,如果沒有其他證據,很難僅僅依靠這個理由就讓法庭採納其已經有「合理因由」。因為他們無法解釋以下質疑:
1、如果已經花費了半小時的排隊時間,足以證明其早在半小時前就已經獲知、並著手解決小孩的方便問題。因此很難將孩子無法忍住便溺的情況,解釋為「緊急」生理需要。只能說是在延誤了半個小時的時間後,將原本不緊急的生理需要變得「緊急」。
2、在長達半個小時的等待時間內,他們顯然沒有以足夠「合理程度」的努力,嘗試一些簡單的快速解決方法。比如詢問排隊者是否可以讓孩子優先;也沒有以足夠合理程度的努力來嘗試詢問路人附近是否有其他公廁。
在「MK」視頻中,吳某女友已經指出「街對面」就有其他公廁。事發地點旺角,是香港商業最繁華的街區之一,事發地點500米半徑內超過10個對外開放的廁所。從事發地點的地圖分析吳某女友所指方向,可能是指幾十米外的旺角廣場,內有必勝客。如果這對夫妻在長達半小時的排隊期間,以合理程度的主動行為,詢問經過路人,嘗試及早解決孩子的方便問題,應該不至於一直拖到孩子忍不住的時候倉促就地解決。
視頻中有對話印證——當吳某女友指出他們排隊太久的話,可以問路人哪裡有其他廁所時,「吳某女友回答「對面有啊」,內地媽媽激動質問「對面哪裡有啊!」,獲得回答「對面XX有啊」。(詳見詞條第一部分:根據媒體相關報導及現場視頻整理的事情經過)該對話說明,之前大陸夫妻並無嘗試過詢問路人。
3、在最後倉促就地解決小孩便溺時,孩童是在人行道靠近馬路邊緣的地點,毫無遮蔽之下直接排放便溺在地。這一情況說明,他們並未以足夠合理程度的努力,盡量減低此舉對公眾利益帶來的負面影響。即使情況倉促,他們也有足夠時間選擇對行人影響更小的方式實施這一行為,例如選擇更隱蔽的角落,以及在孩子蹲下前用兩秒鍾先在地面鋪上紙巾等物。
據媒體報道:「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4月26日表示,任何人在公眾地方便溺都違反香港法律,如果執法人員在場,一定會執法……高永文說,理解部分家長臨時找不到廁所讓小朋友使用,但只要備便壺,便可避免尷尬。」
高永文解釋,並非每個角落每個時刻有執法人員在場,因此未必每宗街頭便溺個案都能有效執法,但如果真有違法行為發生而執法人員在場,一定按法律執法。
二、未經父母同意,他人拍攝幼童便溺,是否侵犯兒童的肖像權?是否侵犯兒童的隱私權?是否觸犯保護兒童不受色情作品傷害的法律?
在香港法律中,並無具體單列的「肖像權」的概念。尤其是在版權概念上,香港的《版權條例》規定: 個人的肖像不受知識產權法保護。如果攝影師拍攝了某人的照片,與該照片有關的一切權利全屬於該位攝影師。
但是,根據香港法律中專用於保護隱私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規定,在實際判例中已經將個人肖像歸入個人資料(也稱為「私隱」,「私隱」即大陸所說「隱私」)的范圍之中。因此,在香港法律之中,個人肖像受保護的法律范圍和其他個人資料(隱私)是一樣的。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將肖像權和隱私權合並討論。
由於香港實行案例法,因此很多具體的判決標准和尺度都是在以往案例的基礎上累積。與當街拍攝是否侵犯個人私隱有關的案例,最有重要意義的有兩個:
一個是在1997年「《東周刊》拍攝女士衣著」案中,個人資料及私隱專員認為在事主不知情的情況下在街上拍攝事主,屬於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行為,其後高等法院的復核也判決《東周刊》敗訴。但是《東周刊》繼續上訴,最終上訴庭推翻之前的所有判決,判決《東周刊》的行為不受《條例》限制。上訴庭指出,新聞采訪工作,尤其是新聞攝影,不受《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過分限制。該案例確立了在同類案件中,保護新聞自由的重要性高於私隱保護的重要性的原則,使得以後的同類案件判決中,判決者更傾向於保護新聞自由。同時,上訴庭在該案判決中引用了一個隨機拍攝是否屬於侵犯隱私的判斷標准:「沒有具體的目標人物、並有計劃地為之進行拍攝准備的拍照,不算收集個人資料。」這一標准不僅僅適用於新聞媒體的拍攝,而是適用於所有類似情況的拍攝。無論拍攝人的職業是什麼,只要其拍攝的對象並非預先知道身份或想要知道身份的具體目標人物,並以該目標制定一個監視計劃並在執行該計劃中拍得照片,就都不算收集他人隱私。此後該案相關內容變成判例。
另一個是2011年某藝人投訴《忽然一周》拍攝其家居內的活動侵犯個人私隱。在該案判決中,負責判決的個人資料及私隱專員在《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基礎上,歸納出了偷拍是否侵犯個人私隱的三個標准,並形成案例,在同類投訴中一直沿用至今。只有同時不符合這三個標准,才會被認為在類似行為中侵犯了個人隱私。這三個標準是:
(一)投訴人在被拍攝時的情況是否有合理的私隱期望;
(二)有關攝記是否有計劃地監視投訴人的活動,從而拍攝得到該些照片;
(三)被投訴人收集投訴人的個人資料是否涉及公眾利益。
由於在該案的具體行為中《忽然一周》違反全部三條標准,最終被判決敗訴。藝人隱私獲得保障。
以這三個標准放在本次事件中進行對照,基本上可以確定王某沒有侵犯該兒童隱私。
首先是該兒童在被拍攝的時候,正處於當眾便溺狀態。該兒童的監護人讓孩子在人流如潮的旺角街頭脫褲便溺時,仍然抱有該兒童的隱私——具體說,就是未經遮擋的裸露的生殖器和臀部,能夠得到不被暴露在他人視線內和引起他人注意的期望,很難說是一個「合理的期望」。類似案例是某球迷於比賽期間裸露身體沖入賽場,他不能把「避免未經允許的拍照」視為「合理的期望」。何況在本事件中,有足夠的圖像可以證明,當該兒童便溺時,他的父母未實施遮擋等舉動來盡力避免孩子隱私暴露,可以視為他們並未對孩子的隱私不被他人看到抱有期望。
其次,拍攝者王某沒有事先確定該兒童為拍攝目標、並有計劃地監視該兒童的活動,從而拍到這些照片。而是在街上隨機相遇,並臨時起意拍照。因此不符合「有計劃地監視投訴人的活動,從而拍攝得到該些照片」的標准。
最後,根據「公眾利益」這一概念所包涵的范圍,身為記者的王某拍攝父母監護下兒童當街便溺的照片,其目的涉及公眾利益。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第61條「新聞」部分有如下規定:
( 1 )由(一)其業務或部分業務包含新聞活動的資料使用者持有。
(二)該使用者純粹為該活動(及任何直接有關的活動)的目的而持有的個人資料,獲豁免而
不受第6保障資料原則(該原則指被收集資料者有權要求查看資料、要求解釋原因、要求消除和修改資料),及第18(1)(b)及38(i)條的條文所管限,除非及直至該資料已發表或播放(不論在何處或借何方法);(二)不受第36及38 (B)條的條文所管限。
( 2 )在以下情況,個人資料獲豁免而不受第3保障資料原則(該原則要求更改資料使用目的要徵求當事人同意)的條文所管限——
(一)該資料的使用包含向第( 1 )款所提述的資料使用者披露該資料;及(B)中作出該項披露的人有合理理由相信(並合理地相信)發表及播放(不論在何處及藉何方法)該資料(不論是否實際有發表或播放該資料),是符合公眾利益的。
因此記者有權保存和持有他所拍攝的照片,無需滿足孩子父母刪除照片的要求,也無需向孩子父母解釋原因。

㈩ 怎樣才能合法擁有版權

需要完成版權的申請和認定,才能擁有合法版權。

1、材專料要求:
申請作品屬著作權登記應當提交的材料及要求:
(1)按要求填寫完整的作品著作權登記申請表;
(2)申請人的身份證明;
(3)權利歸屬證明;
(4)作品的樣本(可以提交紙介質或者電子介質作品樣本);
(5)作品說明書(請從創作意圖、創作過程、獨創性三方面寫,並作者簽字);
(6)委託他人代為申請時,代理人應提交申請人的授權書;
(7)代理人的身份證明。
2、辦理步驟:
申請人提交登記申請材料--登記機構核查接收材料—通知繳費—申請人繳納登記費用—登記機構受理申請—審查—製作發放登記證書—公告。
3、辦理時限:
登記機構受理登記申請後50個工作日辦理完成。需要補正材料的,申請人自接到補正通知書後兩個月內完成補正,登記機構自收到符合要求的補正材料後40個工作日辦理完成。

閱讀全文

與香港版權條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