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行為獨立性

物權行為獨立性

發布時間:2022-03-05 12:43:48

A. 請教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指的什麼啊

哎,這個問題想要搞清楚,你看論文可能只會更加糊塗。。。因為很多人都反對無因性,物權的獨立性也受到質疑了

從傳統觀點來看,我的理解是:
獨立性主要是指物權的轉移不依賴於其他關系的發生,尤其是指債。
這個在買賣合同中表現得很明顯
關於孳息和風險的轉移並不完全和所有權的轉移一致,特別是在簡易交付和佔有改定等擬制交易的情況下表現的更為明顯。由此可以論證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而無因性相對好理解些。就是物權以公示方式加以證明。具體的公示又分為不動產的登記公示和動產的佔有公示兩類,但無論是哪一種,只要公示了,就可以讓第三人相信該物的所有權歸屬,在接下來發生物權轉移,就不考慮其物權取得的原因。
所謂無因,主要就是取得物權的原因不作為考量物權合法性的標准。這主要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商品買賣而制定的
但現在已經有了善意取得制度和物權請求權制度加以保護,無因性有多大實用價值實在……

感覺說的不太清楚。。你有興趣自己看幾篇文章也可以
但記住沒有所謂的權威,都是一家之言,兼聽則明呵:)

http://www.legalline.com.cn/2004-11/20041129180441.htm

http://www.ccelaws.com/int/artpage/3/art_2777.htm

http://www.privatelaw.com.cn/new2004/shtml/20050707-235419.htm

B. 按照承認物權行為獨立性和有因性理論,負擔行為成立生效,但是一方拒絕交付標的物,應該承擔違約責任還是

合同成立,應該承擔違約責任。

C. 不承認物權行為獨立性,那麼法律行為無效,交付標的物所有權發生移轉嗎

無效。如果認為物權變動是有因的,即物權變動的前提是法律行為的有效,那麼法律行為無效自然物權就不發生變動。

D. 物上請求權是債權還是物權請從物權行為獨立性和無因性角度說明

這個問題有爭議,建議去看論文。

E. 哪裡有 蘇永欽:《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

一般圖書館都會有

F. 何為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這兩個條紋無法證來實中國的理論自和實踐中已經承認或者變相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與獨立性,物權行為的無因性並不是物權行為確實沒有原因,而是原因行為(一般是債權行為)的效力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這個按照本意准確的說應該是說物權行為效力的獨立性,不應該說是無因性,但是這個德國學者創造的概念,被中國人翻譯出來成為這樣,現在也只能這樣了。
中國的合同法和物權法都規定,債權行為的效力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比如著名的合同法51、52、58條。但是物權法第15條強調: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影響債權行為的效力,這與債權行為的效力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是完全兩個概念,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恰恰是物權行為沒有無因性和獨立性的證明。但是反過來,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不受物權行為效力的影響,正如買賣合同已經生效,但是標的物不存在了,這時候應該使用的是違約責任,而不是物權保護請求權。
樓上混淆了兩個行為互相影響的關系。

G. 論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

簡單的理解一下,舉個例子
去買東西,傳統的說是個債權履行行為。按照物權無因性,就把這個交易行為分為三個步驟
賣方買方訂立買賣合同的債權行為,買方轉移價款的物權轉讓行為,賣方轉移物品的物權轉讓行為
無權獨立性和無因性就是說,債權合同的效力不影響物權效力。
比如,交易發生後,發現賣方是偷來的贓款,也就是說合同存在無效的可能,那麼這個效力不影響已經發生的物權轉讓效力。賣方賠款給物品的合法主人,主人不能追究物品,因為物權獨立性,買方已經取得物品的所有權。物權無因性我國不承認。但是我國有善意保護制度,完全可以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理論上理解一下
獨立性主要是指物權的轉移不依賴於其他關系的發生,尤其是指債。
這個在買賣合同中表現得很明顯
關於孳息和風險的轉移並不完全和所有權的轉移一致,特別是在簡易交付和佔有改定等擬制交易的情況下表現的更為明顯。由此可以論證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而無因性相對好理解些。就是物權以公示方式加以證明。具體的公示又分為不動產的登記公示和動產的佔有公示兩類,但無論是哪一種,只要公示了,就可以讓第三人相信該物的所有權歸屬,在接下來發生物權轉移,就不考慮其物權取得的原因。
所謂無因,主要就是取得物權的原因不作為考量物權合法性的標准。這主要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商品買賣而制定的

H. 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是不是不要考慮物權行為只需要考慮債權行為

物權行為理論是近兩百年來民法界爭論最大的問題之一,其影響橫貫整個民法體系。隨著我國近些年來民法典的起草,我國關於認物權行為理論的爭論日趨激烈,明確我國民法是否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理論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一、物權行為理論概述
所謂物權行為就是指以物權變動為目的,並須具備意思表示及一定形式要件的法律行為[1].
物權行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學者薩維尼在其1840年出版的《現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提出來的。薩維尼在《現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寫道:「私法上的契約,以各種不同的制度和形態出現,甚為繁雜。首先是基於債之關系而成立之債權契約,其次是物權契約,並廣泛適用。交付具有一切契約之特徵,是一個真正的契約,一方麵包括佔有之現實交付,他方麵包括移轉所有權之意思表示。如在買賣契約中,一般人只想到債權契約,卻忘記了交付之中也含有一項於買賣合同相完全分離的,以移轉所有權為目的之物權契約。[2]」在這段論述的基礎上薩維尼創造了物權行為理論。
薩維尼的物權行為理論實際上包含了三個要點:
1、區分原則,實際上就是所謂物權行為獨立原則,指在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中,作為債權法上的原因行為(如買賣合同)和作為物權法上的履行行為(如合同標的物的交付),是兩種不同的行為,物權行為獨立於債權行為而存在如在買賣合同中,除表達買賣合意的債權合同之外,還需要一個以交付為形式的物權合同,才能移轉所有權。
2、抽象原則,實際上就是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所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是指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原因行為即債權行為的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並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物權行為一旦生效,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實際上,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僅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過是一個從邏輯體系方面論述,而另一個是從效果方面論述。
3、形式主義原則,指作為物權變動基礎的獨立的物權意思必須要以一種客觀能夠認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加以確定的原則,一般認為,此種表現方式就是不動產的登記和動產的交付。按照形式主義原則,當事人在設立、移轉、變更或消滅物權時,如在提交不動產登記申請時,或者在移轉動產的佔有時,肯定要有意思表示,而且正是這樣的意思表示使得雙方當事人從各自獨立的物權意思走向了「物權合意」[3].
綜上所述,概括起來說,物權行為理論實際上包括三點:第一,物權行為是法律行為;第二,物權行為獨立於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第三,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的影響。
二、我國現行法律對待物權行為理論的態度
在我國學者們對我國現行法律是否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如學者孫憲忠認為「我國民法在不知不覺中承認了物權行為」[4]其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按照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合法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以及《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另一方則如梁慧星先生認為 「我國現行法不承認有物權行為,以物權變動為債權行為之當然結果,並以交付或登記為生效要件。 [5]」
筆者認為,我國現行法律並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因為如果要認定一個國家的法律承認物權行為,那麼這個國家的法律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上要承認物權公示公信原則的絕對性。具體到所有權移轉上,第一必須強調形式,第二必須尊重所有權移轉的效果把他和原因行為相分離。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七條:「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我國法律承認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解除後有要求回復原狀的權利。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國法律並沒有強調物權法公示公信原則的絕對效力,在這個問題上我國現行立法並沒有具備承認物權行為理論的必要條件。
2、在立法細節上須嚴格區分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確認物權行為是獨立的法律行為。其中最重要就是明確物權行為的發生時間。這一點往往被支持我國法律承認物權行為論者所強調。因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 73條第二款「按照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合法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與《合同法》第133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我國法律似乎給出了物權行為發生的時間,從而物權行為得以與債權行為相區別。但筆者以為這個觀點值得商榷。因為持這些觀點的人顯然混淆了物權的變動和物權行為。正如崔建遠先生所指出的那樣「物權變動在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民法上都會存在[6]」在不承認物權行為的法國日本都規定了物權的變動時間,但是「它是不是由物權行為引發的,從意思表示的角度觀察,它是不是同時表現為一類法律行為,並且是物權行為,則取決於它所處於的民法所選擇的立法目的、立法計劃及物權變動模式[7]」。依反對物權行為理論學者的觀點,物權移轉的時間無論是什麼時候,物權移轉的合意早在合同簽訂的時候就確定了,而之後的所謂交付僅僅是一個完成合同的事實行為,就它單獨而言並沒有法律效力。所以《民法通則》72條第2款和《合同法》的133條僅僅確定的是在雙方沒有明確約定時,物權變動的時間,而並非是物權行為發生的時間。
根據《擔保法》第四十一條,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這條法律規定實際上將合同的生效時間與物權的公示行為進行了捆綁,可知我國民法並沒有嚴格區分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發生時間,而是簡單將兩者混為一談,因此,這個角度而言,我國立法也沒有承認物權行為理論。
3、在立法,司法實踐中應主動適用物權行為理論解決遇到的理論難題。但我國卻沒有這種現象,如《城市房地產抵押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房地產抵押合同自抵押登記之日起生效。這些規定實際上是不合理的,登記過戶是合同的履行行為,以合同履行為合同的生效要件,實際上是把這些合同作為一個實踐合同處理,而對比其他合同,把房地產合同作為實踐合同顯然是嚴重不公平的。但這個問題如果套用物權行為理論就很好解決,把房地產買賣合同分為兩個法律行為,沒有登記,物權行為無效,債權行為仍然有效,這樣既保證了房地產管理秩序,又可以避免沒有過錯的一方因合同無效或被撤銷而顆粒無收。但是,我國的司法實踐卻沒有這樣做。
綜上所述,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立法體系是不承認物權行為的。

I. 關於物權行為的獨立性與無因性

看孫憲忠寫的吧,他好象出了一本文集,裡面有不少相關文章,在大陸民法學界應該是最權威的了

J. 我國的物權法有沒有承認物權行為理論

這兩個條紋無法證實中國的理論和實踐中已經承認或者變相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回性與獨立性,物權行為的無因答性並不是物權行為確實沒有原因,而是原因行為(一般是債權行為)的效力不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這個按照本意准確的說應該是說物權行為效力的獨立性,不應該說是無因性,但是這個德國學者創造的概念,被中國人翻譯出來成為這樣,現在也只能這樣了。
中國的合同法和物權法都規定,債權行為的效力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比如著名的合同法51、52、58條。但是物權法第15條強調: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影響債權行為的效力,這與債權行為的效力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是完全兩個概念,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恰恰是物權行為沒有無因性和獨立性的證明。但是反過來,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不受物權行為效力的影響,正如買賣合同已經生效,但是標的物不存在了,這時候應該使用的是違約責任,而不是物權保護請求權。
樓上混淆了兩個行為互相影響的關系。

閱讀全文

與物權行為獨立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