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質押保證金
所謂的質押保證金,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質押存款是借款人通過擔保人向銀行借款後,同時為降低借款人違約的一些風險,並且保證人要求借款人按貸款金額比例支付給保證人的款項,這個 是借款人給擔保人的錢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保證金質押是不需要登記的, 在民法典裡面有著一系列的相關規定,是可以認為在保證金賬戶中設立資金質押應當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簽訂的合同內容必須包含訂立書面質押的有關內容。第二點是存款的資金必須有明確的用途和用途。最後一點是不動產轉讓給債權人佔有。換而言之,當事人還應該簽訂書面的質押合同,是指設立質押的當事人需要通過書面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和相關標的物的描述。 保證金質押需要質押的專業化作為其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2、保證金質押生效的條件如下,所謂的保證金質押是一種具有貨幣性質的質押,眾所周知,我們的貨幣是一種東西,這是一種十分特殊的東西。 只要你佔有,這就是意味著所有權。 保證金質押除具備民事法律行為的一般條件外,還應當具備以下條件,首先第一點,保證金金必須明確; 然後是第二種情況,用戶存入賬戶的資金必須轉至貸款銀行。 質權從質押財產的轉讓有時由質權人確立,還有一點要注意的事,如果保證金的來源不規范的話,這是會造成一定得保證金質押風險的。
拓展資料:
擔保質押是指借款人將款項存入其在銀行開設的專用賬戶,並承諾使用該賬戶中的款項作為償還貸款的擔保。 借款人不履行義務時,貸款銀行有權直接從保證金專戶中扣除還貸保證金。 保證金是信貸業務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擔保方式,也是銀行控制風險的重要手段。 現行法律並未明確規定質押擔保方式,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是該擔保方式的主要依據。
B. 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看看你所遇到的法律問題是屬於哪
為了正確適用法律,統一確定案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結合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工作實際情況,對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如下:
第一部分 人格權糾紛
一、人格權糾紛
1、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
2、姓名權糾紛
3、肖像權糾紛
4、名譽權糾紛
5、榮譽權糾紛
6、隱私權糾紛
7、婚姻自主權糾紛
8、人身自由權糾紛
9、一般人格權糾紛
第二部 分婚姻家庭、繼承糾紛
二、婚姻家庭糾紛
10、婚約財產糾紛
11、離婚糾紛
12、離婚後財產糾紛
13、離婚後損害責任糾紛
14、婚姻無效糾紛
15、撤銷婚姻糾紛
16、夫妻財產約定糾紛
17、同居關系糾紛
(1)同居關系析產糾紛
(2)同居關系子女撫養糾紛
18、撫養糾紛
(1)撫養費糾紛
(2)變更撫養關系糾紛
19、扶養糾紛
(1)扶養費糾紛
(2)變更扶養關系糾紛
20、贍養糾紛
(1)贍養費糾紛
(2)變更贍養關系糾紛
21、收養關系糾紛
(1)確認收養關系糾紛
(2)解除收養關系糾紛
22、監護權糾紛
23、探望權糾紛
24、分家析產糾紛
三、繼承糾紛
25、法定繼承糾紛
(1)轉繼承糾紛
(2)代位繼承糾紛
26、遺囑繼承糾紛
27、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
28、遺贈糾紛
29、遺贈扶養協議糾紛
第三部分 物權糾紛
四、不動產登記糾紛
30、異議登記不當損害責任糾紛
31、虛假登記損害責任糾紛
五、物權保護糾紛
32、物權確認糾紛
(1)所有權確認糾紛
(2)用益物權確認糾紛
(3)擔保物權確認糾紛
33、返還原物糾紛
34、排除妨害糾紛
35、消除危險糾紛
36、修理、重作、更換糾紛
37、恢復原狀糾紛
38、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六、所有權糾紛
39、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
40、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
(1)業主專有權糾紛
(2)業主共有權糾紛
(3)車位糾紛
(4)車庫糾紛
41、業主撤銷權糾紛
42、業主知情權糾紛
43、遺失物返還糾紛
44、漂流物返還糾紛
45、埋藏物返還糾紛
46、隱藏物返還糾紛
47、相鄰關系糾紛
(1)相鄰用水、排水糾紛
(2)相鄰通行糾紛
(3)相鄰土地、建築物利用關系糾紛
(4)相鄰通風糾紛
(5)相鄰採光、日照糾紛
(6)相鄰污染侵害糾紛
(7)相鄰損害防免關系糾紛
48、共有糾紛
(1)共有權確認糾紛
(2)共有物分割糾紛
(3)共有人優先購買權糾紛
七、用益物權糾紛
49、海域使用權糾紛
50、探礦權糾紛
51、采礦權糾紛
52、取水權糾紛
53、養殖權糾紛
54、捕撈權糾紛
55、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
(1)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糾紛
(2)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3)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56、建設用地使用權糾紛
57、宅基地使用權糾紛
58、地役權糾紛
八、擔保物權糾紛
59、抵押權糾紛
(1)建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抵押權糾紛
(2)在建建築物抵押權糾紛
(3)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權糾紛
(4)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權糾紛
(5)動產抵押權糾紛
(6)在建船舶、航空器抵押權糾紛
(7)動產浮動抵押權糾紛
(8)最高額抵押權糾紛
60、質權糾紛
(1)動產質權糾紛
(2)轉質權糾紛
(3)最高額質權糾紛
(4)票據質權糾紛
(5)債券質權糾紛
(6)存單質權糾紛
(7)倉單質權糾紛
(8)提單質權糾紛
(9)股權質權糾紛
(10)基金份額質權糾紛
(11)知識產權質權糾紛
(12)應收賬款質權糾紛
61、留置權糾紛
九、佔有保護糾紛
62、佔有物返還糾紛
63、佔有排除妨害糾紛
64、佔有消除危險糾紛
65、佔有物損害賠償糾紛
第四部分 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
十、合同糾紛
66、締約過失責任糾紛
67、確認合同效力糾紛
(1)確認合同有效糾紛
(2)確認合同無效糾紛
68、債權人代位權糾紛
69、債權人撤銷權糾紛
70、債權轉讓合同糾紛
71、債務轉移合同糾紛
72、債權債務概括轉移合同糾紛
73、懸賞廣告糾紛
74、買賣合同糾紛
(1)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糾紛
(2)憑樣品買賣合同糾紛
(3)試用買賣合同糾紛
(4)互易糾紛
(5)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
(6)網路購物合同糾紛
(7)電視購物合同糾紛
75、招標投標買賣合同糾紛
76、拍賣合同糾紛
77、建設用地使用權合同糾紛
(1)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
(2)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
78、臨時用地合同糾紛
79、探礦權轉讓合同糾紛
80、采礦權轉讓合同糾紛
81、房地產開發經營合同糾紛
(1)委託代建合同糾紛
(2)合資、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糾紛
(3)項目轉讓合同糾紛
82、房屋買賣合同糾紛
(1)商品房預約合同糾紛
(2)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
(3)商品房銷售合同糾紛
(4)商品房委託代理銷售合同糾紛
(5)經濟適用房轉讓合同糾紛
(6)農村房屋買賣合同糾紛
83、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糾紛
84、供用電合同糾紛
85、供用水合同糾紛
86、供用氣合同糾紛
87、供用熱力合同糾紛
88、贈與合同糾紛
(1)公益事業捐贈合同糾紛
(2)附義務贈與合同糾紛
89、借款合同糾紛
(1)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2)同業拆借糾紛
(3)企業借貸糾紛
(4)民間借貸糾紛
(5)小額借款合同糾紛
(6)金融不良債權轉讓合同糾紛
(7)金融不良債權追償糾紛
90、保證合同糾紛
91、抵押合同糾紛
92、質押合同糾紛
93、定金合同糾紛
94、進出口押匯糾紛
95、儲蓄存款合同糾紛
96、銀行卡糾紛
(1)借記卡糾紛
(2)信用卡糾紛
97、租賃合同糾紛
(1)土地租賃合同糾紛
(2)房屋租賃合同糾紛
(3)車輛租賃合同糾紛
(4)建築設備租賃合同糾紛
98、融資租賃合同糾紛
99、承攬合同糾紛
(1)加工合同糾紛
(2)定作合同糾紛
(3)修理合同糾紛
(4)復制合同糾紛
(5)測試合同糾紛
(6)檢驗合同糾紛
(7)鐵路機車、車輛建造合同糾紛
100、建設工程合同糾紛
(1)建設工程勘察合同糾紛
(2)建設工程設計合同糾紛
(3)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
(4)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糾紛
(5)建設工程分包合同糾紛
(6)建設工程監理合同糾紛
(7)裝飾裝修合同糾紛
(8)鐵路修建合同糾紛
(9)農村建房施工合同糾紛
101、運輸合同糾紛
(1)公路旅客運輸合同糾紛
(2)公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
(3)水路旅客運輸合同糾紛
(4)水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
(5)航空旅客運輸合同糾紛
(6)航空貨物運輸合同糾紛
(7)出租汽車運輸合同糾紛
(8)管道運輸合同糾紛
(9)城市公交運輸合同糾紛
(10)聯合運輸合同糾紛
(11)多式聯運合同糾紛
(12)鐵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
(13)鐵路旅客運輸合同糾紛
(14)鐵路行李運輸合同糾紛
(15)鐵路包裹運輸合同糾紛
(16)國際鐵路聯運合同糾紛
102、保管合同糾紛
103、倉儲合同糾紛
104、委託合同糾紛
(1)進出口代理合同糾紛
(2)貨運代理合同糾紛
(3)民用航空運輸銷售代理合同糾紛
(4)訴訟、仲裁、人民調解代理合同糾紛
105、委託理財合同糾紛
(1)金融委託理財合同糾紛
(2)民間委託理財合同糾紛
106、行紀合同糾紛
107、居間合同糾紛
108、補償貿易糾紛
109、借用合同糾紛
110、典當糾紛
111、合夥協議糾紛
112、種植、養殖回收合同糾紛
113、彩票、獎券糾紛
114、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糾紛
115、農業承包合同糾紛
116、林業承包合同糾紛
117、漁業承包合同糾紛
118、牧業承包合同糾紛
119、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
(1)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合同糾紛
(2)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糾紛
(3)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合同糾紛
(4)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同糾紛
(5)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合同糾紛
(6)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合同糾紛
120、服務合同糾紛
(1)電信服務合同糾紛
(2)郵寄服務合同糾紛
(3)醫療服務合同糾紛
(4)法律服務合同糾紛
(5)旅遊合同糾紛
(6)房地產咨詢合同糾紛
(7)房地產價格評估合同糾紛
(8)旅店服務合同糾紛
(9)財會服務合同糾紛
(10)餐飲服務合同糾紛
(11)娛樂服務合同糾紛
(12)有線電視服務合同糾紛
(13)網路服務合同糾紛
(14)教育培訓合同糾紛
(15)物業服務合同糾紛
(16)家政服務合同糾紛
(17)慶典服務合同糾紛
(18)殯葬服務合同糾紛
(19)農業技術服務合同糾紛
(20)農機作業服務合同糾紛
(21)保安服務合同糾紛
(22)銀行結算合同糾紛
121、演出合同糾紛
122、勞務合同糾紛
123、離退休人員返聘合同糾紛
124、廣告合同糾紛
125、展覽合同糾紛
126、追償權糾紛
127、請求確認人民調解協議效力
十一、不當得利糾紛
128、不當得利糾紛
十二、無因管理糾紛
129、無因管理糾紛
第五部分 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
十三、知識產權合同糾紛
130、著作權合同糾紛
(1)委託創作合同糾紛
(2)合作創作合同糾紛
(3)著作權轉讓合同糾紛
(4)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5)出版合同糾紛
(6)表演合同糾紛
(7)音像製品製作合同糾紛
(8)廣播電視播放合同糾紛
(9)鄰接權轉讓合同糾紛
(10)鄰接權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11)計算機軟體開發合同糾紛
(12)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轉讓合同糾紛
(13)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131、商標合同糾紛
(1)商標權轉讓合同糾紛
(2)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糾紛
(3)商標代理合同糾紛
132、專利合同糾紛
(1)專利申請權轉讓合同糾紛
(2)專利權轉讓合同糾紛
(3)發明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
(4)實用新型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
(5)外觀設計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
(6)專利代理合同糾紛
133、植物新品種合同糾紛
(1)植物新品種育種合同糾紛
(2)植物新品種申請權轉讓合同糾紛
(3)植物新品種權轉讓合同糾紛
(4)植物新品種實施許可合同糾紛
134、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合同糾紛
(1)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創作合同糾紛
(2)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轉讓合同糾紛
(3)集成電路布圖設計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135、商業秘密合同糾紛
(1)技術秘密讓與合同糾紛
(2)技術秘密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3)經營秘密讓與合同糾紛
(4)經營秘密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136、技術合同糾紛
(1)技術委託開發合同糾紛
(2)技術合作開發合同糾紛
(3)技術轉化合同糾紛
(4)技術轉讓合同糾紛
(5)技術咨詢合同糾紛
(6)技術服務合同糾紛
(7)技術培訓合同糾紛
(8)技術中介合同糾紛
(9)技術進口合同糾紛
(10)技術出口合同糾紛
(11)職務技術成果完成人獎勵、報酬糾紛
(12)技術成果完成人署名權、榮譽權、獎勵權糾紛
137、特許經營合同糾紛
138、企業名稱(商號)合同糾紛
(1)企業名稱(商號)轉讓合同糾紛
(2)企業名稱(商號)使用合同糾紛
139、特殊標志合同糾紛
140、網路域名合同糾紛
(1)網路域名注冊合同糾紛
(2)網路域名轉讓合同糾紛
(3)網路域名許可使用合同糾紛
141、知識產權質押合同糾紛
十四、知識產權權屬、侵權糾紛
142、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
(1)著作權權屬糾紛
(2)侵害作品發表權糾紛
(3)侵害作品署名權糾紛
(4)侵害作品修改權糾紛
(5)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糾紛
(6)侵害作品復制權糾紛
(7)侵害作品發行權糾紛
(8)侵害作品出租權糾紛
(9)侵害作品展覽權糾紛
(10)侵害作品表演權糾紛
(11)侵害作品放映權糾紛
(12)侵害作品廣播權糾紛
(13)侵害作品信息網路傳播權糾紛
(14)侵害作品攝制權糾紛
(15)侵害作品改編權糾紛
(16)侵害作品翻譯權糾紛
(17)侵害作品匯編權糾紛
(18)侵害其他著作財產權糾紛
(19)出版者權權屬糾紛
(20)表演者權權屬糾紛
(21)錄音錄像製作者權權屬糾紛
(22)廣播組織權權屬糾紛
(23)侵害出版者權糾紛
(24)侵害表演者權糾紛
(25)侵害錄音錄像製作者權糾紛
(26)侵害廣播組織權糾紛
(27)計算機軟體著作權權屬糾紛
(28)侵害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糾紛
143、商標權權屬、侵權糾紛
(1)商標權權屬糾紛
(2)侵害商標權糾紛
144、專利權權屬、侵權糾紛
(1)專利申請權權屬糾紛
(2)專利權權屬糾紛
(3)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
(4)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
(5)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
(6)假冒他人專利糾紛
(7)發明專利臨時保護期使用費糾紛
(8)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設計人獎勵、報酬糾紛
(9)發明創造發明人、設計人署名權糾紛
145、植物新品種權權屬、侵權糾紛
(1)植物新品種申請權權屬糾紛
(2)植物新品種權權屬糾紛
(3)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
14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權屬、侵權糾紛
(1)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權屬糾紛
(2)侵害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糾紛
147、侵害企業名稱(商號)權糾紛
148、侵害特殊標志專有權糾紛
149、網路域名權屬、侵權糾紛
(1)網路域名權屬糾紛
(2)侵害網路域名糾紛
150、發現權糾紛
151、發明權糾紛
152、其他科技成果權糾紛
153、確認不侵害知識產權糾紛
(1)確認不侵害專利權糾紛
(2)確認不侵害商標權糾紛
(3)確認不侵害著作權糾紛
154、因申請知識產權臨時措施損害責任糾紛
(1)因申請訴前停止侵害專利權損害責任糾紛
(2)因申請訴前停止侵害注冊商標專用權損害責任糾紛
(3)因申請訴前停止侵害著作權損害責任糾紛
(4)因申請訴前停止侵害植物新品種權損害責任糾紛
(5)因申請海關知識產權保護措施損害責任糾紛
155、因惡意提起知識產權訴訟損害責任糾紛
156、專利權宣告無效後返還費用糾紛
十五、不正當競爭糾紛
157、仿冒糾紛
(1)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糾紛
(2)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姓名糾紛
(3)偽造、冒用產品質量標志糾紛
(4)偽造產地糾紛
158、商業賄賂不正當競爭糾紛
159、虛假宣傳糾紛
160、侵害商業秘密糾紛
(1)侵害技術秘密糾紛
(2)侵害經營秘密糾紛
161、低價傾銷不正當競爭糾紛
162、捆綁銷售不正當競爭糾紛
163、有獎銷售糾紛
164、商業詆毀糾紛
165、串通投標不正當競爭糾紛
十六、壟斷糾紛
166、壟斷協議糾紛
(1)橫向壟斷協議糾紛
(2)縱向壟斷協議糾紛
167、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
(1)壟斷定價糾紛
(2)掠奪定價糾紛
(3)拒絕交易糾紛
(4)限定交易糾紛
(5)捆綁交易糾紛
(6)差別待遇糾紛
168、經營者集中糾紛
第六部分 勞動爭議、人事爭議
十七、勞動爭議
169、勞動合同糾紛
(1)確認勞動關系糾紛
(2)集體合同糾紛
(3)勞務派遣合同糾紛
(4)非全日制用工糾紛
(5)追索勞動報酬糾紛
(6)經濟補償金糾紛
(7)競業限制糾紛
170、社會保險糾紛
(1)養老保險待遇糾紛
(2)工傷保險待遇糾紛
(3)醫療保險待遇糾紛
(4)生育保險待遇糾紛
(5)失業保險待遇糾紛
171、福利待遇糾紛
十八、人事爭議
172、人事爭議
(1)辭職爭議
(2)辭退爭議
(3)聘用合同爭議
第七部分 海事海商糾紛
十九、海事海商糾紛
173、船舶碰撞損害責任糾紛
174、船舶觸碰損害責任糾紛
175、船舶損壞空中設施、水下設施損害責任糾紛
176、船舶污染損害責任糾紛
177、海上、通海水域污染損害責任糾紛
178、海上、通海水域養殖損害責任糾紛
179、海上、通海水域財產損害責任糾紛
180、海上、通海水域人身損害責任糾紛
181、非法留置船舶、船載貨物、船用燃油、船用物料損害責任糾紛
182、海上、通海水域貨物運輸合同糾紛
183、海上、通海水域旅客運輸合同糾紛
184、海上、通海水域行李運輸合同糾紛
185、船舶經營管理合同糾紛
186、船舶買賣合同糾紛
187、船舶建造合同糾紛
188、船舶修理合同糾紛
189、船舶改建合同糾紛
190、船舶拆解合同糾紛
191、船舶抵押合同糾紛
192、航次租船合同糾紛
193、船舶租用合同糾紛
(1)定期租船合同糾紛
(2)光船租賃合同糾紛
194、船舶融資租賃合同糾紛
195、海上、通海水域運輸船舶承包合同糾紛
196、漁船承包合同糾紛
197、船舶屬具租賃合同糾紛
198、船舶屬具保管合同糾紛
199、海運集裝箱租賃合同糾紛
200、海運集裝箱保管合同糾紛
201、港口貨物保管合同糾紛
202、船舶代理合同糾紛
203、海上、通海水域貨運代理合同糾紛
204、理貨合同糾紛
205、船舶物料和備品供應合同糾紛
206、船員勞務合同糾紛
207、海難救助合同糾紛
208、海上、通海水域打撈合同糾紛
209、海上、通海水域拖航合同糾紛
210、海上、通海水域保險合同糾紛
211、海上、通海水域保賠合同糾紛
212、海上、通海水域運輸聯營合同糾紛
213、船舶營運借款合同糾紛
214、海事擔保合同糾紛
215、航道、港口疏浚合同糾紛
216、船塢、碼頭建造合同糾紛
217、船舶檢驗合同糾紛
218、海事請求擔保糾紛
219、海上、通海水域運輸重大責任事故責任糾紛
220、港口作業重大責任事故責任糾紛
221、港口作業糾紛
222、共同海損糾紛
223、海洋開發利用糾紛
224、船舶共有糾紛
225、船舶權屬糾紛
226、海運欺詐糾紛
227、海事債權確權糾紛
C. 物權法全文解讀
您好,《物權法》共247條,要全文解讀在此怎麼能講完呢?現將前四條解讀一下供參考,同時你也可看出在此是無法全部講解完的,在網路知道中解答問題不能超過一萬字的。
第一條 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的規定。
●立法背景
按照改革開放的要求,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擔保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對物權作了不少規定,這些規定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這些規定,今天看來是不夠的。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順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不僅要有較為完備的財產流通制度,還要有較為完備的財產歸屬和利用制度,否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關財產的許多行為就無所適從,審判實踐中有關財產的許多糾紛就無法可依。因此,有必要依據憲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物權法,對涉及物權制度的共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
物權法的起草工作始於1993年。2002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物權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制定物權法高度重視,花了很大精力,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六次審議。為了把這部法律制定好,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2005年7月將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全文公布,共收到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1萬多件,並先後召開100多次座談會和幾次論證會,還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研,充分聽取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基層群眾、專家學者、中央有關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在修改完善物權法草案過程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物權法的中國特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吸收各方面的合理意見和建議,經常委會多次審議,對草案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提交大會審議的物權法草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對該草案進行了認真審議,並於2006年3月16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條文解讀
法律屬於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並服務於經濟基礎的。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我國物權法的社會主義性質。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的歸屬、范圍和內容,都與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密切相關。如果不反映、不體現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物權法。因此,物權法必須體現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並以維護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根本目的,所以本條明確將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立法目的之一。物權法主要從民事角度通過明確物的歸屬,權利人有哪些權利,他人負有哪些義務,侵害物權的法律責任等,來體現和維護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是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完備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央政策很明確,就是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利用市場的手段,發揮經濟規律的作用,合理配置資源,發揮人力物力資源的最大效益,通過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繁榮,提高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發展市場經濟,就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而規范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就是民法。物權法作為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通過確立物權歸屬和利用的基本規則.規范市場主體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保障市場主體的權利,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因此,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秩序是物權法的立法目的之一。
制定物權法最直接的目的是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這與物權法的作用密切相關。物權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定分止爭。商鞅在《商君書》中說:「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貧盜不取。」生活中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有一個房東,把自己的房子先賣給甲,並把房子交給甲使用;後由於價格、熟人等等多種原因又把該房子賣給乙,並和乙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試問,該房子究竟屬於誰,乙能否要求甲騰出房子?解決一物二賣的問題,有多種辦法,比如按照訂立合同的先後確定房屋的歸屬,按照有無付款或者付款的先後確定房屋的歸屬,按照買方有無實際佔有該房屋確定房屋的歸屬,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按照房屋有無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確定房屋的歸屬。上述幾種解決辦法都有一定道理。沒有物權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了物權法,物權法從維護經濟秩序和市場交易安全出發,規定誰是該房屋的所有人,首先看該房屋有無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如果已
3經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不動產登記簿上登記的人就是房屋的所有人。甲雖然先買,但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乙雖然後買,但已經辦理過戶手續,不動產登記簿上的所有人是乙,因此,乙有權要求甲騰出房子。甲雖然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但甲和原房主之間訂立的房屋買賣合同是有效的,甲受到的損失,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原房主賠償。因此,依靠物權法確定的規則就能夠明確歸屬,定分息爭,穩定經濟秩序。
2.物盡其用。物可以自己用,也可以交由他人用,可以依法轉讓給更有經營才能的人使用。物權法為權利人充分利用財產留下很大的活動空間,物權法不僅有物的所有權人佔有、使用、收益權利的規定,也有他人利用物的權利的規定,如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同時,從合理利用資源、維護公共利益出發,對權利人的權利也有不少限制,如物權法有關嚴格保護耕地的規定,有關相鄰關系的規定,以及徵收、徵用的規定等。制定物權法,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權法定分LE爭和物盡其用這兩個方面的作用,為權利人充分利用財產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鼓勵權利人創造財富,積累財富。使「有恆產者有恆心」。保障安居樂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物權法把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作為立法目的。
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是物權法的目的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_一系列確定物權歸屬的規則明確物權屬於誰,二是通過規定物權保護的途徑與方式使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三是通過規定國有財產的范圍、行使以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大對國有資產的保護力度保護國有資產;通過規定集體財產的范圍、行使等保護農村和城鎮的集體財產;通過規定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等保護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通過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保護權利人對物的利用的權利。總之,制定物權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切實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活力,促進社會和諧。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其他法律都是由憲法派生的。憲法規定大政方針,其他法律都必須體現憲法精神,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因此,物權法必須體現憲法的精神。物權法將憲法規定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立法目的,將基本經濟制度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基本原則,將憲法規定的保護公私財產的精神落實在對國有資產、集體財產和私人合法財產保護的具體規定上。物權法的規定體現了憲法的精神。
第二條 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物權法調整范圍的規定。
●條文解讀
本條第l款規定了物權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也就是物權法的調整范圍。物的歸屬是指物的所有人是誰,誰是物的主人,確定物的歸屬即是確定在民事上財產權屬於誰,這是對物進行利用的前提。物權法調整物的歸屬關系,就要確定物的歸屬原則,這是物權法的重要內容。所有權人對其所有物無論自己使用還是交他人使用,都是對物的利用。』物的利用是我們對物擁有所有權的目的所在。物權法調整因物的利用而產生的相互關系,要確定對物進行利用的規則,這也是物權法的重要內容。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都適用物權法。需要明確的是,物權法並不一般性地調整所有的物的歸屬和利用的關系,物權法只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也就是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民事關系」。按照法律部門的劃分,物權法屬於民法,調整橫向的社會關系;經濟社會管理活動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縱向關系,也涉及財產的歸屬和利用問題,但此類關系主要是由行政法、經濟法調整,不屬物權法調整的范圍。
物權法規范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不動產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土地定著物;動產是指不動產以外的物,比如汽車、電視機。不動產和動產是物權法上對物的分類,之所以進行這樣的分類,主要是便於根據不動產和動產各自的特點分別予以規范。物權法上的物通常講是有體物或者有形物,指物理上的物,包括固體、液體、氣體、電等。所謂有體物或者有形物主要是與精神產品相對而言的,著作、商標、專利等是精神產品,是無體物或者無形物,精神產品不是物權法規范的對象,主要由專門法律如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調整。大幹世界萬事萬物,並非所有的有體物或者有形物都是物權法規范的對象.能夠作為物權法規范對象的還必須是人力所能控制並有利用價值的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原來無法控制且無法利用的物也可以控制和利用了,也就納入了物權法的調整范圍,物權法規范的物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精神產品不屬於物權法的調整范圍,但在有些情況下,物權法也涉及這些精神產品,這主要是指,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可以作為擔保物權的標的,《物權法》第223條規定,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6產權可以出質作為權利質權。在這種特定情況下,權利也成為了物權的客體。因此,本條第2款中規定,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規定。
物權是一種財產權,是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一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由於物權是直接支配物的權利,因而物權又稱為「絕對權」;物權的權利人享有物權,任何其他人都不得非法干預,物權的義務人是物權的權利人以外的任何其他的人,因此物權又稱為「對世權」。在權利性質上.物權與債權不同。債權的權利義務限於當事人之問,如合同的權利義務限於訂立合同的各方當事人。債權是債權人要求債務人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不能要求與其債權債務關系無關的人作為或者不作為。正因如此,債權被稱為「對人權」、「相對權」。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所有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自己的物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用益物權是指依法對他人的物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比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擔保物權是指為了確保債務履行而設立的物權,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依法有權就擔保物的價值優先受償,比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
此外.還有兩個有關的問題需要說明:
1.物權」與「財產權」、「財產所有權」的聯系與區別。本法的名稱是「物權法」。有人認為「物權」不容易懂,「財產權」容易懂,建議法名改為「財產權法」,或者改為「財產所有權法」。這里要說明的是,財產權比物權內涵廣,不僅包括物權,還包括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債權主要是由合同法規范的,知識產權主要是由商標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規范的,繼承權主要是由繼承法規范的。同時,「財產所有權」一詞僅從所有權方面講又比「物權」內涵窄,物權不僅包括所有權,還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後兩種權利也是相對獨立的物權。因此,本法的名稱不宜稱作「財產權法」或者「財產所有權法」,還是採用「物權法」比較准確。
2.關於物權主體。本條第3款和第l條將物權的主體表述為「權利人」。對於如何表述物權的主體,在立法過程中有不同意見,有的建議規定為「自然人、法人」;有的建議規定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的建議規定為「國家、集體和私人」;有的建議規定為「國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的認為,國家作為物權主體,可以包括在法人之中;有的認為,用「權利人」可以包括各種物權主體,這一規定是妥當的,不必改動。上述意見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現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在這個問題。卜的規定也不一致。本法對物權主體的表述基本上有兩類,一是統一表述為「權利人」,如第l條規定:「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第二章、第三章等章節中規定的「權利人」。二是根據有關章節和具體規定的內容相應地表述為「國家」、「集體」、「私人」、「單位」、「個人」、「企業法人」、「企業法人以外的法人」、「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等等。現實生活中國家、集體、自然人、法人等都是物權主體,但究竟把它歸類為兩種主體、三種主體還是四種主體,可以在制訂民法總則有關民事主體時一並研究。本法對物權主體的表述適應了現實生活的需要,也不影響將來制定民法總則時對民事主體作出統一規定。
第三條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8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的規定。
●條文解讀
在立法過程中,有人認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我國的物權法要突出保護公有制。有人認為,物權法屬於私法,要突出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我們認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是由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與資本主義物權制度有本質區別。作為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物權法,必須全面、准確地體現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體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曲個「毫不動搖」的精神。凼此.物權法把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這一基本原則規定作為物權法的核心,貫穿並體現在整部物權法的始終。
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密切相關。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生產過程以及生產資料的配置主要靠計劃與調撥來完成。所有制較為單一,只有全民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雖然有小規模消費市場的存在.但形不成生產資料大市場,因此不是市場經濟而是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就要相應採取市場經濟體制。多種所有制經濟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得到共同發展。市場經濟是人類創造的發展經濟的文明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產者的積極性,合理配置資源,創造高效率的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繁榮。因此,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和發展權利,這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前提。作為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的物權法,物權關系的主體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是物權法調整的平等財產關系存在的前提,這也是物權法乃至民法存在的前提。沒有平等關系就沒有民法,沒有平等的財產關系就沒有物權法。因此,物權法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作為基本原則。
第四條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的原則規定。
●立法背景
平等保護物權在傳統民法並不作為單獨的一項原則作規定,10因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平等保護為民法應有之義,不需單獨作為一個原則作規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同。保障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維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經濟法、行政法、刑法都有明確規定。同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擁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平等關系。物權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主要是市場經濟關系。物權法有必要明確規定平等保護物權的原則。
●條文解讀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作為民法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權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問因物的歸屆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的法律。物權法平等保護各個民事主體的物權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的。對於民法的平等原則,民法通則已有明確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因此,本條規定了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平等保護的原則。
《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平等保護、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所有制經濟形成的市場主體都在統一的市場上運作並發生相互關系.各種市場主體都處於平等地位,享有相同權利,遵守相同規則,承擔相同責任。馬克思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如果對各種市場主體不給予平等保護,解決糾紛的辦法、承擔的法律責任不一樣,那就不可能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可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保障所有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即使不進入市場交易的財產,《憲法》也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在財產歸屬依法確定的前提下,作為物權主體,不論是國家的、集體的物權,還是私人的物權,也都應當給予平等保護。否則,不同權利人的物權受到同樣的侵害,國家的、集體的應當多賠,私人的可以少賠.勢必損害群眾依法創造、,積累財富的積極性,不利於民富國強、社會和諧。需要說明的是,平等保護不是說不同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依據憲法規定,公有制經濟是主體,國有經濟是主導力量,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這主要體現在國家宏觀調控、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准入等方面,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必須確保國有經濟的控制力,而這些在經濟法、行政法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另外還需要說明。本條規定了「其他權利入的物權」,這是由於本條是從所有制的角度對物權主體分類規定平等保護原則的,尚有無法完全納入「國家」、「集體」和「私人」的權利人,如公益性基金會等。因此規定了「其他權利人」。
D. 物權的排他效力的概念和表現
所謂物權,是指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的權利,其特徵包括直接支配性、排他性和優先性。
物權的優先效力分為兩種:一是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二是物權和債權的優先效力
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判斷以成立在先,權利在先為原則,以定限物權優於所有權,法定物權優於約定物權為例外.
表現:買賣不破租賃。
一、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具有直接支配性 承租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無須他人的意思或行為介入,對租賃物即可行使管領處分的行為,實現其權利。具體表現為承租人對租賃物使用收益的權利,對租賃物的改良權和轉租權。我國合同法第217條、225條規定了承租人對租賃物的使用收益,第223條、224條作了有關改良和轉租的規定。承租人享有的用益權、改良權和轉租權,能夠體現承租人對租賃物權利的物權特徵。 二、承租人對租賃物的佔有具有排他性 承租人依租賃合同的約定佔有租賃物,是承租人支配租賃物的前提和基礎。佔有是對租賃物事實上的管領,佔有租賃物也為承租人支配租賃物提供了事實上和法律上的可能。佔有一旦存在,就應受到保護。所以出租人已經將租賃物依約轉移給承租人佔有後,就不得在租賃物上設立以佔有為權能的其他權利,這也表明該權利具有排他性。 三、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具有優先性。
E. 物權和債權區別的意義
物權與債權區分的具體意義在於:
(一)明確物權作為支配權的屬性
物權在本質上是一種支配權。所謂支配權就是指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權利,與其對應的是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羅馬法學家很早就開始從對人權和對物權的區分中來觀察這兩種權利。而潘德克吞學派利用支配權和請求權來概括這兩種權利,按照薩維尼的看法,物權之所以區別於債權在於其以物為客體,在於其「以佔有或者對物的事實支配為其材料」。溫德薩伊德也認為,對物權應該是物上的權利(einRechtanderSache),並且應該以物為客體。[8]物權作為支配權,是與作為請求權的債權相區別的,支配權與請求權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事權利,它們在權利的內容、取得方法、行使方式以及救濟途徑等方面存在重大的區,應當在法律上對二者進行區分。具體而言:
(二)明確物權具有對世效力和優先效力
區分物權和債權,首先要明確物權具有對世效力。這就是說,物權人所享有的權利,可以對抗權利人之外的一切人。任何人侵害或妨害物權人的權利的,物權人都可以對其主張權利。而債權是一種對人權,權利人只能對特定的義務人行使權利,而不能對其他人主張權利。債權只能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正是因為這一原理,債權也被稱為相對權。這種區分的意義在於,
其一,在權利的行使方式上二者是不一樣的。就對世權而言,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人,任何人都負有不得妨害侵害的義務。而對人權的權利人只能對抗特定的義務人,權利人只能針對特定的義務人行使權利,而不能針對權利人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也不負有這種義務。
其二,由於物權是對世權,關繫到第三人的利益,所以這種權利的設定原則上應當採取公示的方法為第三人所知曉。而債權則不需要採取任何公示方法,債權人也沒有義務讓第三人知道自己是否享有債權以及其內容為何。
其三,二者在權利的保護方法上存在重大差異。由於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因而其應當受到侵權法的保護,任何人侵害物權或者妨害物權人行使權利,權利人都可以通過提起侵權行為之訴來獲得法律上的救濟。但債權作為對人權,原則上不受侵權法的保護。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債務,需要承擔違約責任。當然,在現代侵權法中,債權在特殊的情況下也能受到侵權法的保護,如第三人惡意侵害債權的,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侵權法對債權的保護是將其作為一種特殊利益加以保護的,即合同債權作為一種相對權,只能對特定的債務人產生效力,對第三人而言,它不是一種「權利」,而只不過是一種應受法律保護的「利益」而已。可見,第三人侵害債權之所以能夠受侵權法的調整,實際上是將債權作為一種合法利益而不是權利來加以保護的。
(三)明確物權客體的特定性
物權作為一種支配權,必須以特定的物作為其支配的客體。這就要求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必須是獨立的、特定的,如果某物尚未形成為特定的物,是不能成為物權的支配對象的。例如,期房在建造過程中還不能形成為特定的物,所以不能成為房屋所有權的客體。但是債權作為一種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它以行為為其客體,但給付行為本身也可能涉及到一定的標的物的給付。例如買賣期房,要以一定的期房作為標的物。可見,期房因為還沒有特定化,所以不能作為物權的客體,但它可以成為債權的標的物。
明確物權客體的特定性,其意義在於:一方面,有助於明確物權可被支配的范圍。例如,海水本身難以被支配,所以它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海洋利用技術的提高,海域是可以被確定支配范圍的,所以海域使用權可以成為一種物權。一定的空間,如果能夠成為被支配的對象,也可以在其上成立物權。另一方面,通過明確物權的客體,有助於理解一些物權法中新的客體。如果某物在交易中具有特定的交換價值,也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例如,雖然集合物中的各個物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在集合物沒有作為一個整體進入交易領域時,一般都可以被所有人分別支配。比如,企業中的財產如其土地、房屋可以分別作為物權的客體被支配,此時沒有必要將集合物作為整個所有權的客體來對待。但是當集合物進入到交換領域後,集合物作為一個整體具有某種交換價值,並可以與其他物相區別,這樣它就可以作為物權客體。比如將企業的財產整體上作為擔保物設定抵押,或者將企業的財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出售。還要看到,物權的客體是既存和確定的某一有體物,而債權可以成立於某一未定和將來的法律關系之上。譬如,當事人之間可以就未來的借款達成協議,也可以附條件的合同,待條件成就而使合同關系實際發生效力。但是物權則不存在著這樣的可能性。
(四)明確物權的法定性和公示性
區分物權和債權,有助於明確物權的法定性和公示性。所謂物權法定,就是指物權的種類、內容、效力以及公示方法由法律規定,原則上不能由法律之外的規范性文件進行規定,也不能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的種類以及確定物權的內容、效力和公示方法。物權法定存在的必要性在於,一方面,由於物權法是落實憲法所規定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所有制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反映社會的基本所有制關系,維護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因此物權必須要法定。另一方面,由於物權法定規定的物權類型就是對登記的指引與規范。依據物權法定原則所設定的物權公示制度,有利於防止欺詐,維護交易安全。還要看到,物權法定有利於節省談判成本。因為法律規定了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當事人在創設物權時就不需要在談判協商創設某一種物權應當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以及有關物權的內容應該如何確定。物權法定其實就是要形成一種物權創設的標准化(standardization),這就是說,在物權法定的模式下,法律所規定的物權類型和內容,是法律設計的最優化的財產權標准(optimalstandardization),按照這種標准化來創設物權就可以節省談判成本。]物權被法定之後,當事人在談判中只需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內容以及類型進行協商,而不必就某一類物權具有什麼樣的內容、達到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創設物權以及該物權具有哪些效力等問題大傷腦筋,這樣就減少了當事人談判的成本。而且物權法定也有利於減少當事人因為設定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物權及其內容,最終不被法律承認而不得不承擔的挫折成本(frustrationcost)。而對於合同債權,法律沒有法定的要求。在合同領域實行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完全可以依法自由設定法定類型之外的無名合同。只要當事人所訂立的合同沒有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在法律上就能產生預期的效果。
(五)明確物權的長期性
區分物權和債權,可以明確物權的長期性特點。相對債權來說,物權是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所有權是一種無期限限制的物權,他物權較之於債權一般也都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而債權是相對短暫的權利,物權與債權對應著兩種不同的財產結合關系。一般而言,物權對應著較為穩定、牢固的財產結合關系,而債權則對應著較為鬆散的財產結合關系。這種區分的意義在於:
其一,它直接表明了物權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確認某些財產權為物權,使其成為長期穩定的財產權利,使有恆產者有恆心,以此來鼓勵人們創造財富。
其二,這種區分在物權法上也會直接影響到現行法中法律規則的設計。以典權與租賃權為例,通說認為,典權是一種支配權,在舊中國民法和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中,承認典權是物權,而租賃權是一種請求權。而如果租賃權成為物權,就會在性質上發生變化。比如說《合同法》第221條規定:「承租人在租賃物需要維修時可以要求出租人在合理期限內維修。出租人未履行維修義務的,承租人可以自行維修,維修費用由出租人負擔。因維修租賃物影響承租人使用的,應當相應減少租金或者延長租期。」為什麼在承租期間內必須要出租人維修,而不應當由承租人維修呢?因為這畢竟是合同債權,而不是一個長期穩定的權利。如果某人租賃他人的房屋,時間也不長,他還要負擔維修的費用等,這樣成本過高,而且,一旦租賃合同終止,他要返還租賃物,維修房屋時的材料無法取回,甚至支付的費用都很難補償。但如果是一個典權,情況就不同了。承典人對於承典的房屋享有廣泛的使用收益的權利,同時,也相應地要負擔維修的義務。另外,根據《合同法》第223條的規定,承租人不得隨意對租賃物進行改善,或者在租賃物上增設他物。如果承租人違反了這種不作為義務,出租人有權要求其恢復原狀,賠償損失。這就意味著盡管承租人可以佔有租賃物,但畢竟租賃關系是一種鬆散的財產結合關系,對租賃物狀態的改變,必須要尊重出租人的意志。典權關系就並非如此,典權人對典物的改善或者在典物上增設他物,通常並不需要他人的同意。此外,物權和債權在時效的使用上也是不同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上述物權和債權區別的影響。
其三,由於物權是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利,因此,相對債權而言,物權通常可以自由轉讓,尤其是物權的轉讓不必要受到合同另一方的限制。債權的轉讓是受到限制的,尤其是受到合同相對方的限制。例如,租賃權本質上是一種債權,所以,轉租必須要取得出租人的同意。按照合同相對性的原理,出租人只有將租賃物交給承租人使用,而沒有將其交給其他人使用的意思。所以,承租人沒有取得出租人的同意而轉租,承租人將構成違約。但是,對於用益物權而言,通常是可以自由轉讓的。既然是一種物權,法律上不僅承認它是長期穩定的財產權,而且承認它可以自由轉讓。
F. 權利質權包括哪些
(一)有價證券質權。廣義的有價證券,指表示民事權利的證券,行使民事權利以持有證券為必要。廣義的有價證券在現代生活中極多,如票據,包括匯票、本票、支票;提單,包括陸上運送提單、海上運送提單、空中運送提單,甚至多式聯運提單及無船承運提單等。有價證券還包括股票、倉單、債券和各式交通票證,如車票、船票、機票,購物券、影劇票等也屬於有價證券范疇。根據我國《物權法》第223條,可作為質權標的的有價證券包括:
①匯票、支票、本票;
②債券、存款單;
③倉單、提單;
④可以轉讓的基金份額、股權。根據《物權法》第22
4、226條的規定,有價證券出質,須訂立書面合同;有權利憑證的,質權自交付權利憑證時設立;無權利憑證的,質權自有關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以基金份額、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登記的股權出質的,質權自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以其他股權出質的,質權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
(二)知識產權質權。知識產權是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包括著作權、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等權利,知識產權中包括部分具有財產權性質的權利,並且可以轉讓,因此物權法的上述規定將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作為可以出質的權利。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出質後,出質人不得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但經出質人與質權人協商同意的除外。出質人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出質的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所得的價款,應當向質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
(三)債權質權。一般債權能否出質,值得討論。一般債權,即未證券化的債權,這些債權沒有像債券、票據那樣以商業性的權利憑證出現,而是主要表現為合同債權。一般債權作為財產權,原則上應該可以出質。根據《物權法》第228條,以應收賬款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信貸徵信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
(四)其他權利質權。我國《物權法》第223條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出質的其他財產權利」可以作為質權的標的。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規定,公路橋梁、公路隧道或者公路渡口等不動產收益權適用我國《擔保法》第75條的規定辦理,即可以按照法律及行政法規的規定出質。
G. 我國《物權法》第223條規定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出質的其他財產權利」都有哪些
匯票、支票、本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可以轉讓的基金份額、股權、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和應收賬款等權利可以出質,但這些權利並不能涌蓋所有可以出質的權利范圍,根據現實需要,法律、行政法規可以規定其他權利可以出質,只要在法律、行政法規中明確規定可以出質的,也適用本節權利質權的有關規定。
H.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下列哪一類權利不能設定權利質權
C:房屋所有權。
《物權法》第223條規定,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下列權利可以出質:回
(一)匯答票、支票、本票;
(二)債券、存款單;
(三)倉單、提單;
(四)可以轉讓的基金份額、股權;
(五)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
(六)應收賬款;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出質的其他財產權利。
(8)物權223擴展閱讀:
權利質權是為了擔保債權清償,就債務人或第三人所享有的權利設定的質權。權利質權是一種准質權。權利質權的標的是權利。在性質上說法 律教育網原創其特點主要有:
(1)必須是財產權;
(2)必須是可以讓與的財產權;若該權利不能讓與,不僅不能就該權利的變賣價金受償,也不能由質權人取得權利。
(3)必須是不違背質權性質的財產權。質權是動產質權,不動產原則上不能設定質權。
I. 物權法的優先效力和具體表現
一、物權的優先效力僅指優先於債權的效力.
二、具體表現:買賣不破租賃.
關於「一房二租」的法律思考
案例:2004年,某文化館為建一綜合樓,與某糧食管理所簽訂一租賃協議,約定某糧食管理所為某文化館投資2萬元,樓房建成後,三間臨街的門面房由某糧食管理所使用5年。2005年初,樓房峻工。某文化館又與張某簽訂一租賃合同,將該三間房屋又租給張某,將房屋交付張某使用,並辦理了登記。某糧食管理所起訴文化館和張某,請求確認文化館與張某之間的合同無效,文化館按租賃協議向某糧食管理所交付房屋。 此案中,在同一租賃物上,先後成立了兩個租賃合同,出租人卻將租賃物交付給了後成立的租賃合同的承租人。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對此,法院應該支持哪份租賃合同呢?下面,我們對租賃權的性質,也就是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是債權還是物權,來具體分析,尋找答案。 物權法定,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其是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均由法律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只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物權具有直接支配性、排他性和優先性,有極強的效力,不應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並且方便物權公示,確保交易安全。而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其為物權,並且,我國合同法將其規定在債權債務的法律關系的章節中,很顯然,該權利是來源於當事人之間的租賃合同,應屬債權之范疇,承租人只有債上請求權。但是,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雖是基於債權,卻有明顯的物權特性。 所謂物權,是指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的權利,其特徵包括直接支配性、排他性和優先性。而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便有此特徵: 一、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具有直接支配性 承租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無須他人的意思或行為介入,對租賃物即可行使管領處分的行為,實現其權利。具體表現為承租人對租賃物使用收益的權利,對租賃物的改良權和轉租權。我國合同法第217條、225條規定了承租人對租賃物的使用收益,第223條、224條作了有關改良和轉租的規定。承租人享有的用益權、改良權和轉租權,能夠體現承租人對租賃物權利的物權特徵。 二、承租人對租賃物的佔有具有排他性 承租人依租賃合同的約定佔有租賃物,是承租人支配租賃物的前提和基礎。佔有是對租賃物事實上的管領,佔有租賃物也為承租人支配租賃物提供了事實上和法律上的可能。佔有一旦存在,就應受到保護。所以出租人已經將租賃物依約轉移給承租人佔有後,就不得在租賃物上設立以佔有為權能的其他權利,這也表明該權利具有排他性。 三、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具有優先性 1、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優先於後成立的所有權。我國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這即是各國大都採用的「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其是指在租賃合同存續期間,雖然租賃物的所有權發生變動,租賃合同對受讓人來說,仍然有效,也就是租賃合同的效力不受影響。這一現象也被法學界稱為「債權物權化」。「買賣不破租賃」原則,使承租人與出租人間的法律關系,隨著租賃物所有權的移轉而轉變為承租人與買受人間的法律關系。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隨著租賃物移轉而移轉,這也證明了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是對物權;也說明了設立在後的買受人對租賃物的所有權,並不會妨礙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的實現。即是,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優先於後成立的所有權。 2、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優先於後成立的抵押權等他物權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5條規定:「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抵押權實現後,租賃合同在有效期內對抵押物的受讓人繼續有效」。租賃權的標的物雖然在成立上必須轉移佔有為其要件,但因法律未規定租賃權為物權,這種轉移佔有並不能使財產租賃權具有對世的絕對效力,此處也採取了「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使租賃權具有物權化的性質,可以對抗抵押物受人,加強了對承租人的保護。 綜上所述,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包括佔有使用收益權、改良權,以及轉租權等,表現出了(1)對抗性(2)對事實上侵害租賃權的第三人的效力(3)租賃權處分的可能性等特點,也表現出了對物的直接支配性、排他性和優先性的特點,這是「債權物權化」的體現,也是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具有物權特徵的體現。 那麼,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是否優先於債權呢?這也這次討論要解決的問題。 當出租人先後將租賃物出租給兩個承租人時,因兩份租賃合同均不具有無效或可撤銷的條件,是有效合同。依合同約定,出租人交付租賃物,承租人佔有租賃物,其佔有是合法佔有,應當受到保護。因此先佔有租賃物的承租人,即取得對租賃物的權利。因這種權利具有物權化的特徵,有對抗力和排他性。而未佔有租賃物的承租人,其享有的是來源於合同約定的請求交付租賃物的權利,是債權,根據物優先於債權的原則,其不能對抗另一承租人所享有的具有物權特徵的權利。因此,未取得佔有租賃物的承租人,只能依債務不履行向出租人請求損害賠償,無法取得對租賃物的權利。 當然,法律規定對租賃關系進行登記,作為承租人對抗第三人的前提條件的,先將房屋租賃關系進行登記的承租人,取得承租人對租賃物的權利。(作者單位:河南省汝南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