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著作權的強制許可伯爾尼公約

著作權的強制許可伯爾尼公約

發布時間:2022-03-01 04:57:29

1. 有哪位知道伯爾尼公約著作權中的復制權具體包含那些最好詳細點,最好復制公約的復制權詳說。謝謝!

首先,在我國,除了建築及美術作品以外,按照產品設計圖進行生產的行為不侵犯著作權,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是不侵犯著作權的。因為最終出現的是產品不是作品,著作權保護的是作品而不是產品。這一點在國內已經達成共識了,有很多案例也是支持這個觀點的。

根據你描述的情況,對方在網上以最終產品的平面圖來宣傳並不侵犯你的著作權,你只對設計圖有著作權,對根據設計圖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著作權,你理解的兩個平面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於宣傳行為也很難用著作權來維權。

如果對方要批量生產,必然要復制你的產品設計圖,復制你產品設計圖本身的行為是侵犯了你的著作權的,所以想通過著作權來維權只能從這一點來入手。想辦法找到對方保存、持有或者能提供出你產品設計圖的證據,然後以侵犯你復制權等權利為由提起訴訟進行維權。

你所說的有很多用版權維權成功的,可能就是我剛才說的,有足夠證據證明了對方存在復制你產品設計圖的行為,事實上他如果用於批量生產,復制你的圖幾乎是必然的。

2. 什麼叫著作權公約和多邊公約

一、制定國際著作權公約之原由

為什麼要制定國際著作權公約?這恐怕是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的問題之一,眾所周知,著作權是知識產權之一種,具有地域性。具體來說,就是指著作權的法律效力只能及於授予作品以著作權之法律本身的空間效力范圍,如依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取得的著作權,只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具有法律效力,它不能同時在其他任何國家有法律效力,反之亦然。著作權的這種地域性,是由各國的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只能在其各自的主權范圍內具有法律效力這一性質決定的,這樣一來,假如沒有國際著作權公約將其權利進行延伸,那麼,各個國家國民的作品只能在其本國受保護。當然,各國可以通過與其他的一國或幾國簽訂雙邊或多邊協定將作品之著作權進行延伸,但做起來非常麻煩。另一方面,作為著作權客體的作品,是一種無形智力成果,具有滲透性。這種性質是指作品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大眾傳播媒介被傳播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為其國民所了解。第三,作為人類知識結晶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具有共享性。作品的共享性,是指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人民所創作的作品被滲透到其他的國家或者地區去了以後,就能為該國家或者地區的人民所借用。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措施將作品之保護延伸到所有或者部分其他國家,那麼,就會產生這樣一種不公平的結果:將他國人民付出了相當代價和勞動而創作出來的作品無償地拿來使用,而付出了勞動和代價的作者卻得不到任何補償。這種結果顯然是不能接受的。於是,就產生了國際著作權公約,將作者因創作而產生的作品應當享有的權利延伸到所有可能的國家,在這些國家也同其本國一樣受到保護。因此,本人認為,制定國際著作權公約的主要原因是:因作品所產生的著作權具有地域性,且作品具有滲透性和共享性。除此三個原因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例如,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用作品的傳播手段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快;另一個原因是各國交往越來越頻繁等。這就是國際著作權公約為什麼產生於19世紀末而不是更早的原因。

二、國民待遇原則之意義

在理論上說,可適用於國際著作權公約的國際私法原則大體上有兩個:行為地法和法院地法。行為地法或稱起源地法原則的適用就產生了作品起源國原則。這個原則的含義是對待作品象對待人一樣,必須具有國籍。作品的國籍是:對未發表作品而言,為作品創作完成時,其作者的國籍;如果作者具有一個以上的國籍,那麼,依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4款第1項的規定可知,如果作者所具有的每一個國籍都是伯爾尼公約成員國,而各國的保護期限又不相同,則以依法提供最短的保護期的哪個國家為其作品的國籍;對已發表的作品而言,為作品發表時,其作者的國籍或者該作品的首次出版國。

對著作權適用法院地法的原則,就會產生(不一定,但在實踐中是這樣)國民待遇原則,有時稱為同化原則(the principle of assimilation)。本原則是指受公約保護的作者能夠在全部締約國要求該國法律給予其本國國民的保護。屬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被「同化為國民」。

應該注意,適用第一個原則即行為地法原則的優點是同一件作品將在所有的締約國受到同樣的待遇。缺點是律師和法院要不斷地適用大量的外國法,有時是在同一筆交易或同一個案例中適用幾個國家的法律。

第二個原則即法院地法原則的優點是法院總是適用自己的法。缺點是同一作品根據被要求保護國家之國內法在各公約成員國所獲得的保護非常不同。

實踐中,第二個原則即國民待遇原則被證實是唯一可行的原則。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心理上的原因,另一個是政治上的原因。所謂心理上的原因,是指法院願意適用它們熟悉的自己的國家的法律,而不願意適用它們不熟悉的外國法,而且判決的質因也更好一些,因此,依國民待遇原則,其法律更確定。這里所說的政治原因,是指低保護水平國家的權利人將認識到他們在高保護水平的國家所獲得的待遇高於他們在國內獲得的保護,從而對政府產生壓力,要求政府提高國內保護水平。因此,因為高保護水平國家起了帶頭作用,所以各個國家應當逐漸提高其保護水平。

國民待遇原則也是國際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體現,因此,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公約都將他們同化為國民,以致他們在其選擇的國家享有同樣的權利。國民待遇原則還是指由被要求保護之國家的法律來回答作者是否享有權利和權利之保護范圍是什麼的問題。

國民待遇原則的優點是:對財產實行沒收制度之國家的法律而實施的沒收在其他國家無效。這些國家必須把權利人當作自己國家的國民一樣來對待,而不管該權利人之本國如何對待他。例如,在二戰以後,德國被分成東、西德,在東德,出版者權利被剝奪,但西德法院認為東德之出版者在西德的復制權和發行權不受影響。

基於這些原因,1886年在瑞士伯爾尼締結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便首先將「國民待遇」原則作為其基本原則採納,而且也被伯爾尼公約以後的國際版權公約和鄰接權公約所採納(如UCC、羅馬公約)。

在國際著作權公約中全面適用國民待遇原則,意味著在國際私法其他領域產生的主要問題--「在處理涉外糾紛時法院適用什麼法律」的問題幾乎還沒有在著作權法中出現,法律的選擇主要由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的國際公約決定,結果是公約成員國的國民或者首次在公約成員國出版其作品的任何權利人在每一個其他成員國享有與該國國民同樣的保護。因此,侵權行為發生地所在國幾乎是適用自己的國內法。

三、國民待遇原則之含義

根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1款的規定可知,國民待遇原則是指就享有伯爾尼公約保護的作品而論,對於一個成員國中最初產生的作品,其作品或者是該國國民或者是該國有長期住所的人或者是該國首次出版其作品的人,在每一個其他成員國享有法律現在給予和今後可能給予其國民的權利,以及本公約特別授予的權利。

在此,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這個規定的含義:

第一、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的主體為著作權國際公約成員國的國民或者是在該國有長期住所的人。這主要是指對未出版作品來說,在該作品創作完成時,其作者為國際著作權公約成員國的國民或者在該國有長期住所的人;對於已出版作品來說,在該作品首次出版或者同時首次出版時,其作者為國際著作權公約成員國的國民或者在該國有長期住所;如果不屬於這樣的兩種情況,當作品在國際著作權公約成員國首先出版或者同時首先出版時,這樣的作者也是合格主體。具體來說,適用國民待遇的有以下幾種人: (一)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根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的規定可知,凡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其作品不論是否出版,均應在成員國享有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保護;這是公約規定的作者國籍標准。

(二)對於非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其作品只要首先在任何本個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出版或者同時在某一個伯爾尼公約成員國首先出版(這里所說的「同時在某一個公約成員國首先出版」是指非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將某作品首先在一個非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出版後的三十天內又在某一個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出版的情況。這是伯爾尼公約第3條第(4)項規定的內容),那麼,該國民也應在一切伯爾尼公約成員國享有公約規定的最低保護;這是公約規定的作品國籍標准。

(三)在某伯爾尼公約成員國有慣常居所的非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國民也符合作者國籍標准。這里所說的「慣常居所」,既可以是住所,也可以是一個真實的一般居住所。

(四)根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4)款第(3)項第1目的規定可知,電影作品的製片人即使不符合上述三個條件,但只要其總部或慣常居所在伯爾尼聯盟某成員國,則該製片人也具有合格條件,能夠在成員國享有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保護。

(五)建築物作品或者該建築物作品中的藝術作品的作者,即使不符合上述的前三個條件,但只要其建築物位於伯爾尼聯盟其成員國內或者該建築物中的藝術作品位於成員國內,則該作者視為具備合格條件,能夠在任何一個伯爾尼成員國享有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保護。

第二,每一個合格主體不僅在其本國享有著作權,而且在任何一個其他成員國也享有著作權。但是,合格主體在其他成員國享有的著作權,不是依據其本國法取得的著作權,而是依據被主張著作權的成員國的法律所取得的著作權,並且每個合格主體在其他任何一個成員國所享有的著作權與該成員國的著作權法現在給予和今後可能給予其本國國民的權利是一致的,此外,還能享有伯爾尼公約特別授予的權利,也就是說,合格主體在公約的成員國享有兩個方面的權利:一是享有公約各成員國依本國法已經給予本國國民提供的版權保護和今後可能給予本國國民的版權保護;二是享有伯爾尼公約特別授予的權利。這後面的權利,實質上是伯爾尼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標准。

因此,某一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在其他成員國享有的權利可能比在本國享有的權利多,也可能比在本國所享有的權利少。這就可能產生一種不平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際著作權公約要求各個成員國的著作權立法必須達到公約要求的最低標准。所謂國際著作權公約的最低權利,這也就是國民待遇原則在著作權公約中的擴展。嚴格地說,因為這些最低權利不涉及另一個法律制度,所以它們不是關於法律沖突的原則;同時,它也不是要求強迫公約成員國將這些公約權利作為最低權利授予其本國國民,因為公約僅僅處理國際間的事務,所以,如果公約中沒有另外的專門規定,那麼,它只是強迫公約各成員國將這些最低權利授給成員國本國國民之外的公約成員國國民。如果沒有最低權利標準的國民待遇原則,按照公約可能產生一些成員國不能接受的嚴重不平衡現象。如:A、B兩國是公約成員國,假如公約僅僅規定有國民待遇原則,而沒有規定最低權利標准,那麼,當A國授予著作權人表演權、廣播權和復制權,而B國只授予復制權時,結果是B國國民在A國享有表演權和廣播權,而A國國民在B國就不享有這些權利,因為B國國民自己也不享有這些權利,這就產生了A國不能接受的嚴重不平衡。

在我國,著作權法沒有規定對實用藝術作品給予保護,也就是說,我國國民的實用藝術作品不能享有著作權,不能受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是,1992年9月25日國務院105號令發布的《實施國際著作權公約的規定》第6條規定:「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為自該作品完成起二十五年。」這就說明,凡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國民的實用藝術作品能夠在我國享有著作權,其保護期限為自創作完成起的二十五年。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國民享受的這一待遇,就是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標准。伯爾尼公約第7條第(4)款規定:「實用藝術作品作為藝術作品在本聯盟成員國受到保護。該國可自行立法決定其保護期。但該保護期至少維持到作品完成之後二十五年」。但公約並沒有要求公約成員國必須將此權利同時給予其本國國民。當然,按照這一標准,我國國民的實用藝術作品盡管在本國不能享有著作權,但是,在其他伯爾尼公約成員國也能享有著作權獲得保護。

在第一個鄰接權公約即《羅馬公約》中,在規定國民待遇原則的同時便規定了對三種受益人都享有的最低權利標准:表演者享有未經授權錄制的權利;唱片製作者和廣播組織享有復制權;唱片製作者和表演者對唱片享有表演權。如果對此予以保留,互惠原則可適用於國家所作的保留。因此國民待遇原則與最低權利相結合使互惠原則協調的共同水準得到保障,從而避免因保護水平的較大差距導致的不公平。

另一方面,最低權利也使公約的增長成為可能。最初,公約規定的最低權利是少數幾項,以後,在修訂會議上又增加了其他的權利。因此,開創了達到保護水平統一並且提高到較高標準的道路。例如,伯爾尼公約開始只有翻譯權,後來又增了表演權、廣播權、精神權利、電影權。1952年的世界版權公約僅規定了翻譯權,在1971年修改時,增加了復制權、廣播權和公開表演權。

四、國民待遇原則的限制 對國民待遇原則的第一種限制是受到互惠原則的限制,有時是嚴格的限制。互惠存在的理由是「Manus lavat manum」(利益均衡對等)。A國希望自己的國民在B國受到保護。因此就給B國國民提供保護。國際法中的互惠,既是「實質」的互惠,也是「形式」的互惠。「實質的互惠」是指A國給B國國民的保護與B國對A國國民的保護相同,雖然有例外,但一般來說,版權公約與實質的互惠是相對的。這在1971年的巴黎修訂公約報告中的《反對實質的互惠宣言》中已經說明白了。在著作權公約中避免實質的互惠的優點之一是成員國的法院不必解釋其他成員國的法律是否對特定的權利給予保護。國民待遇原則使他們能夠對外國人適用自己的法律。它的缺點是在保護的有效的水平之間有時允許很大的懸殊,以致高保護水平國家的國民在有些成員國獲得的權利比國內少,而低保護水平國家的國民在有些公約成員國獲得的保護比在國內多。然而,不同意識形態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促進版權關系廣泛發展的優勢使它們得以平衡。

著作權公約中的「形式的互惠」或部分互惠,是指每個成員國除這種互惠外,不考慮保護的屬性和以某種方式保護其他成員國國民的作品。這一般由國民待遇原則決定。以伯爾尼公約中的「對比期限」為例,公約規定了最低保護期限為「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死亡後50年」,但每個國家可以規定更長的保護期。「對比期限意味著給予其國民授予的保護期長於50年的國家只須給外國人授予這個較長的保護期,如果其起源國也給予這個保護期。例如,德國規定的著作權保護期為「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作者死亡後70年」,但是,德國只須給中國的著作權所有人「作者有生之年加上作者死亡後50年」的保護期限,因為,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保護期限就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作者死亡後的50年」。因為伯爾尼公約第7條第(8)款規定:「在任何情況下,保護期的確定均適用提供保護的國家的法律;但除該國另有規定外,保護期均不比起源國規定的期限更長。」這表明在保護期限方面,不適用國民待遇原則。

對國民待遇原則的第二種限制是「保留」。這使許多國家有加入公約的機會,而部分地或全部地保留某些權利。有些公約,如《唱片公約》則不允許保留;其他一些公約,如《羅馬公約》允許保留幾項,可以對權利的范圍或連結點進行保留,如對羅馬公約的附件可以保留;或者對某一項權利全部保留,如對唱片公演權保留。在決定保留時,通常要適用互惠原則,以致使得已作保留的A國國民在其他公約成員國不能行使這項權利,因為其他成員國的國民在A國不享有這項權利。

五、對國民待遇原則的挑戰

國民待遇原則的延伸或限制,已經被證明它是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著作權公約和鄰接權公約的基本原則,然而,這項原則正面臨著被削弱的危險,因為政府試圖適應技術和通訊的迅速發展。當給版權所有人授予一項新的權利時,政府可以在修改版權法的過程中將它作為一項版權授予版權所有人,也可以版權之外的單行法作為一項新權利授予權利所有人。如果政府決定將它作為一項新的版權授給版權所有人,那麼,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的國際著作權公約可以要求還沒有授予這種權利的公約成員國必須給其國民授予這項新的權利,並有權依此獲得報酬。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決定創設一項版權法之外的新權利,那麼,就不能適用公約,外國人也就無權享受國民待遇,因此,也就無權運用這項新權利獲得報酬。下面兩個實際例子說明了這個問題。

第一,公共借閱權(public lending right)。在幾個國家規定了這項權利。依據這項權利,當文學作品被公眾從圖書館借閱時,其作者有權獲得版稅。在德國,由版權法授予這項權利,因此,由於德國既是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又是世界版權公約成員國,所以,這兩個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如果他們的作品被借閱,便有權獲得報酬;另一方面斯堪第納維亞的國家和英國也給予公約成員國的國民,如果他們的作品被借閱,便有權獲得報酬;另一方面,斯堪第納維亞的國家和英國也給予公共借閱權,但它們是通過版權法之外的單行法規定的,因此,這項權利不能授給外國人。雖然它們和德國一樣也是這兩個公約的成員國,但在這些國家,由公共借閱權所支付的報酬只限於國內作者的作品。

第二,復印權(Right of Reprography)。它是運用復印機製作印刷物品之復製件的行為。處理為商業目的製作這種復製件的方式之一是授予製作這種復製件的強制許可而獲得復制權,與德國一樣,相應地給予作者獲得報酬的權利。另一方面,在1976年,法國在《財政法》中引入了製作這種復印件之復印機的銷售稅和進口稅。這種稅中的一部分付給被復印之材料的版權所有人,但它僅付給法國的版權所有人。雖然法國是兩個國際著作權公約的成員國,因為這種補償費不是由版權產生的,所以不適用國民待遇原則。因此,不能給外國人這種補償費。

這兩個例子之間的區別是:在所有的國際著作權公約中,一般都承認了復制權,而且這項權利是兩個國際著作權公約的基礎權利,只有作為例外情況(如個人使用)才允許未經授權進行復制;而公共借閱權(遠未得到廣泛地承認)只在少數幾個國家被認可,而且還沒有成為國際公約認可的權利。因此,根據公平原則,以及將國民待遇原則適用於公認的權利,公約成員國國民強烈要求復印其作品的補償。到目前為止,還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授予公共借閱權,所以,公共借閱權還是一項很弱的權利。另一個差別是:就復印權而言,在美國,由用戶支付版稅,它具有版權的全部特徵;而補償費(Compensation)(沒有使用版稅Royalty這個概念),就公共借閱權而言,與斯堪第納維亞和英國,用公共資金支付,這意味著公共借閱權的補償費來自納稅人的稅款,與版權用戶的錢不同。因此,將它單純地稱為補償權而不稱為版權,並且以單行法加以規定,就能夠避免適用國民待遇原則,特別是在用政府經費支付補償費的情況下,將它限於本國國民是合理的。如果在處理因新的技術或新的通訊方式而產生的對版權材料的新的使用的問題時都由政府採取措施,那麼,國民待遇原則以及依國民待遇原則產生的國際著作權公約,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受到嚴重損害。

多邊公約就是一個國家同多個國家簽訂的必須要尊守的約定.

3. 伯爾尼公約,巴黎公約,馬德里協定,pct 條約,哪個涉及著作權保護

伯爾尼公約、巴黎公約都有著作權保護
馬德里協定是對商標的保護
PCT是對專利的保護

4. 強制著作權登記許可的概念是什麼

法律分析:強制許可是指在著作權人無正當理由而拒絕與使用者達成使用作品協議情況下,使用者經向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申請並獲授權而使用該作品。強制許可不必徵得權利人的同意,但應向其支付報酬。

著作權強制許可起源於1909 年美國著作權法,我國並沒有在法律上確定著作權的強制許可制度。但是我國已經加入《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所以公約中有關強制許可的規定也可適用。

法律依據: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附件》

第二條

1.任何聲明援用本條規定的權利的國家,就以印刷形式或其他任何類似的復制形式出版的作品而言,均有權以由主管當局根據附件第四條在下述條件下發給非專有和不可轉讓的許可證來代替第八條規定的專有翻譯權。

第三條

1.任何聲明援用本條規定的權利的國家,均有權以由主管當局依下述條件並根據附件第四條發給非專有和不可轉讓的許可證來代替第九條規定的專有復制權。

第四條

1.附件第二條或第三條所指的任何許可證的發給,須經申請人按照有關國家現行規定,證明他根據不同情況已向權利所有者提出翻譯和出版譯本,或復制和出版該版本的要求,而又未能得到授權,或經過相當努力仍未能找到權利所有者。在向權利所有者提出這一要求的同時,申請人還必須將這一申請通知第二款提到的任何國內或國際情報中心。

《世界版權公約》

第五條

(一)本公約第一條所述各項權利,應包括作者翻譯、出版受授權他人 翻譯、出版受本公約保護的作品的專利權

(二)然而,各締約國根據本國法律,可以對作品的翻譯權利加以限制 ;但必須遵照如下規定:

甲、若某著作首次出版七年之後,其翻譯權所有人自己沒有,也未授 權他人將該著作以某締約國的通用語言翻譯出版,那麼,該締約國的任何 人可向主管當局申請並獲得非專利權許可證,將該著作以通用語言翻譯出版。

乙、申請者應按有關締約國之例行規定,證明他曾要求翻譯出版該作 品,但遭翻譯權所有人拒絕;或者他曾一再努力但無法找到版權所有人。 若前版締約國通用語譯本均已絕版,則根據同樣條件也可頒發許可證。

5. 伯爾尼公約》是保護著作權的公約,而《巴黎公約》則是保護工業產權的公約 對嗎

是的,沒有問題!這二個公約對我國的相關立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6. 究竟關於著作權的那個是《尼泊爾公約》還是《伯爾尼公約》啊

是後者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簡稱伯爾尼公約,是關於著作權保護版的國際條約,1886年制權定於瑞士伯爾尼。截至2004年12月31日,締約方總數為157個國家,1992年10月15日中國成為該公約成員國。
就這一個啊,前面的肯定是名字錯誤了。想想,尼泊爾這個國家在哪個洲啊,可能制定出來歐洲國家的東西嗎。

7. 什麼是著作權中判斷合理使用四原則和三步檢驗法誰有《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全文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19世紀,西歐尤其是法國涌現出許多大文學家、大藝術家,他們創作的大量膾灸人口的作品流傳到世界各地,這些國家開始相應地也就重視版權的國際保護。1878年,由雨果主持在巴黎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文學大會,建立了一個國際文學藝術協會。1883年該協會將一份經過多次討論的國際公約草案交給瑞士政府。瑞士政府於1886年9月9日在伯爾尼舉行的第三次大會上予以通過,定名為《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簡稱《伯爾尼公約》)。原始簽字國有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比利時、西班牙、賴比瑞亞、海地和突尼西亞10國,1887年9月5日簽字國互換批准書(只有賴比瑞亞沒有批准),公約3個月後生效(1887年12月),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版權公約,所有參加這一公約的國家組成一個聯盟,稱伯爾尼聯盟。並選出了聯盟的國際局,規定了以後參加國應履行的手續,公約的修訂程序。

《伯爾尼公約》的產生,標志著國際版權保護體系的初步形成。美國也派代表參加了1886年大會,但因當時美國的出版業遠不如英法等歐洲國家發達,參加公約對美國不利。所以,美國代表便以該條約的許多條款與美國版權法有矛盾,得不到美國國會的批准為借口,拒絕在公約上簽字,直到1989年3月1日才參加伯爾尼聯盟,成為第80個成員國。

截止2002年7月15日,共有149個國家批准或承認這個公約的不同文本,參加了這個聯盟。

《公約》自生效以來曾進行過7次補充和修訂:

1896年,公約成員國代表在巴黎舉行了一次增補公約內容的會議。增補的主要內容有:1.國民待遇原則將不僅適用於公約成員國國民,而且適用於將其作品於公約成員國首次出版的非公約成員國國民。2.對「出版」下了定義,指出僅有「間接傳播方式」(復制)屬於出版,展覽、演出等「直接傳播方式」不屬於出版。3.延長了翻譯權的保護期。

1908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改變了公約原有的大部分條款。主要的變動有:1.取消了對出版權國際保護所要求的一切附加標記或手續,實行「自動保護」原則。2.擴大了受公約保護的客體的范圍。3.規定把翻譯權保護期延長到與作品整個版權的保護期相同。4.確定了作品整個版權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時,對公約作了第二次增補,旨在對交戰中的敵對國不保護或降低保護其國家的作品予以報復。增補的內容是:對於非公約成員國國民,又不在本國居住的外國作者,即使其作品在成員國中首次出版,也可以對其保護作某些限制。

1928年第二次修訂公約,增加了下列內容:1.對廣播作品開始保護。2.把口頭作品歸入受公約保護的范圍。3.宣布對作者的「精神權利」給予保護。4.對公約的褓條款追溯效力。

1948年,對公約進行了第三次修訂,增加了下列內容:1.國際法的規范對於成員國國內法來講,應處於制約地位。2.將實用藝術品增加為公約保護的對象。3.將文學藝術作品的匯集(如網路全書、資料匯編)增加為公約保護的對象。4.法律條文、政府文件及其譯本被列為「可保護」對象。5.對廣播作品的保護方式進一步具體化。6.對「合理使用」及其他限製版權的規定進一步具體化。7.把「追續權」列為「可保護」內容。8.對「出版」下了進一步的具體定義(即:必須以製作大量復制本並使公眾可以獲得的方式進行傳播)。9.對「國民待遇」的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10.對不同作品的保護期的計算方法分別作出具體規定。

1967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了第四次修訂《伯爾尼公約》的大會。在這次修訂會上通過了一份作為《伯爾尼公約》的一個組成部分的「關於發展中國家的議定書」。由於可能被發展中國家使用的作品主要來源於發達國家,所以這個議定書一直沒有被發達國家所承認。又由於斯德哥爾摩文本規定了議定書僅能約束承認它的那些成員國,所以在實際上這個議定書起不了什麼作用。到1971年修訂《伯爾尼公約》時,該文本在第29條之二及第34條第(二)款中,對斯德哥爾摩議定書作出了失效的規定。

1971年,對《伯爾尼公約》進行了第五次修訂。修訂後的《伯爾尼公約》的實體條文沒有原則上的變動,它的實質性條文則是絕大多數成員國已經批准了的。

現行的《公約》的核心是規定了每個締約國都應自動保護在伯爾尼聯盟所屬的其它各國中首先出版的作品和保護其作者是上述其他各國的公民或居民的未出版的作品。聯盟各國必須保證使屬於其他成員國國民的作者享受該國的法律給予其本國國民的權利。如果作者最初是在一個伯爾尼聯盟成員國內出版,但其作者是非聯盟成員國的國民,該成員國對這一作品的保護可以只限於作者系其國民的國家對這種作品給予保護的程度。

《公約》從結構上分正文和附件兩部分,從內容上分實質性條款和組織管理性條款兩部分。正文共38條,其中前21條和附件為實質性條款,正文後17條為組織管理性條款。

《公約》將作者列為第一保護主體,保護其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在內的專有權利。《公約》規定了作者享有以下幾種財產權利:翻譯權、復制權、公開表演權、廣播權、公開朗誦權、改編權、延續權(此權系大陸法系版權法的產物,帶有精神權利的特點。英美法系國家的版權法大都沒有規定這項權利。因此,《公約》允許承認延續權的國家在外國作品是否享有該項權利,實行互惠原則)。《公約》保護作者不依賴其財產權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權利,就是即使作者把自己某部作品的版權(即財產權利部分)全部轉讓給了出版者或廣播組織,後者也無權將作者的名字從作品上刪去,或者篡改他的作品。對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後50年,攝影和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作品完成之日起25年。作者享有和行使版權權利毋需履行任何手續。

《公約》保護的作品范圍是締約國國民的或在締約國內首次發表的一切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作品」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作品,如圖書、講課、演講、講道、戲劇、舞蹈、樂曲、電影作品、圖畫、建築、雕塑、攝影作品等。其次還包括「演繹作品」,即翻譯、改編、樂曲整理以某一文學或藝術作品的其他改造,只要不損害原作的著作權,這種改造就得到與原作同等的保護。

《公約》生效時保護期未滿的作品也給予保護,即有追溯力。

《公約》由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總部設在日內瓦)。聯盟的日常工作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負責。各成員國每年要交納會費。參加《公約》的程序為:加入書必須交總幹事保存。加入《公約》成為聯盟成員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總幹事通知其交存加入書之日後3個月生效。

《公約》附件為關於發展中國家的特別條款,它規定,發展中國家出於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約》規定的限制范圍內,按照《公約》規定的程序,發放翻譯或復制有版權作品的強制許可證。這是在1971年修訂《公約》時因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而增加的。

1992年7月1日中國決定加入該公約,10月5日成為該公約的第93個成員國。

8. 我國為何沒有在著作權法中設立強制許可制度

我國目前並沒有對非自願許可的重要類型——強制許可制度給予足夠重視。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中尚沒有強制許可的相關規定。但是我國已經加入《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所以公約中有關強制許可的規定也可以適用。按照國務院頒布的《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我國在適用國際條約中有關強制許可制度的規定時應當由國家版權局負責實施發放強制許可證。但目前由於具體實施辦法的欠缺,我國並沒有充分利用公約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優惠。
《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都給予發展中國家實行強制許可的特殊優惠,以方便發展中國家學習發達國家的科技文化,促進本國的經濟文化發展。這種強制許可制度是指發展中國家國民因教學研究需要翻譯、復制外國作品的,在無法找到著作權人或被拒絕的情況下,可以向著作權主管部門申請強制許可;經過一定的期限後,申請者仍不能在國內獲得該作品的即可得到著作權主管部門的強制授權。可是我國善於利用這種制度的申請者尚屬罕見,而反面的例子卻有不少。如「新東方」學校被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起訴並敗訴一案就教訓深刻。如果「新東方」學校能充分利用強制許可制度,就不會在10年時間內持續侵犯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所出版的教材版權,也不必因侵權而支付1000萬元的巨額賠償。因此,我國應依照國際公約中強制許可的規定建立健全版權強制許可制度,使我國國民充分享受到由此帶來的利益。

9. 伯爾尼公約的相關條約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簡稱伯爾尼公約,是關於著作權保護的國際條約,1886年9月9日制定於瑞士伯爾尼。截至2014年12月2日,隨著科威特的加入,成為該公約新締約國,該公約締約方總數達到168個國家,1992年10月15日中國成為該公約成員國。
下面,就該公約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

核心結構
現行的《公約》的核心是規定了每個締約國都應自動保護在伯爾尼聯盟所屬的其它各國中首先出版的作品和保護其作者是上述其他各國的公民或居民的未出版的作品。
公約從結構上分正文和附件兩部分,從內容上分實質性條款和組織管理性條款兩部分。正文共38條,其中前21條和附件為實質性條款,正文後17條為組織管理性條款。該公約的規定比較具體、詳細,規定作品享有版權不依賴於任何手續(如注冊登記、繳納樣本等),保護期也比較長。
《公約》附件為關於發展中國家的特別條款,它規定,發展中國家出於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約》規定的限制范圍內,按照《公約》規定的程序,發放翻譯或復制有版權作品的強制許可證。這是在1971年修訂《公約》時因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而增加的。
主要內容
四個基本原則
1、國民待遇原則
聯盟任何一成員國公民的作者,或者在任何一成員國首次發表其作品的作者,其作品在其他成員國應受到保護,此種保護應與各國給予本國國民的作品的保護相同。
2自動保護原則
指作者在成員國中享受和行使《伯爾尼公約》規定的權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續。
3獨立保護原則
根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2款規定,各國依據本國法律對外國作品予以保護,不受作品來源國版權保護的影響。
4最低保護限度原則
雖然公約中並沒有設定「本公約的規定為最低保護」的規定。但是最低保護限度作為公約的基本原則在一些條款中體現出來。根據這一原則,伯爾尼公約要求各成員國對著作權的保護必須達到公約規定的最低標准,即公約特別規定的作者所享有的各項權利。
保護范圍
公約保護的作品范圍是締約國國民的或在締約國內首次發表的一切文學藝術作品。
「文學藝術作品」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作品,如圖書、講課、演講、講道、戲劇、啞劇、舞蹈、樂曲、電影作品、圖畫、建築、雕塑、攝影作品,實用藝術品,地理學、解剖學、建築學或科學方面的圖表、圖示及立體作品等。
其次還包括「演繹作品」,即翻譯、改編、樂曲整理,以某一文學或藝術作品的其他改造,只要不損害原作的著作權,這種改造就得到與原作同等的保護。《公約》生效時保護期未滿的作品也給予保護,即有追溯力。
保護權利
公約既保護精神權利,又保護經濟權利。
關於精神權利,它只規定了作者的署名權和修改權,而沒有規定發表權。
關於經濟權利,公約規定了翻譯權、復制權、公演權、廣播權、朗誦權、改編權、錄制權和電影權。
此外,公約還有關於"追續權"的規定,但並非最低保護要求,各成員國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採用。
自動保護
作品的國際保護,根據該公約受保護作品的作者,自動享有各該國法律現在和將來給予其國民的權利和該公約規定的權利,不履行任何手續;現行的公約的核心是規定了每個締約國都應自動保護在伯爾尼聯盟所屬的其它各國中首先出版的作品和保護其作者是上述其他各國的公民或居民的未出版的作品。聯盟各國必須保證使屬於其他成員國國民的作者享受該國的法律給予其本國國民的權利。如果作者最初是在一個伯爾尼聯盟成員國內出版,但其作者是非聯盟成員國的國民,該成員國對這一作品的保護可以只限於作者系其國民的國家對這種作品給予保護的程度。
獨立保護原則
作品在各成員國受到保護不以作品在起源國受保護為條件。
保護主體
公約將作者列為第一保護主體,保護其包括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在內的專有權利。公約規定了作者享有以下幾種財產權利:翻譯權、復制權、公開表演權、廣播權、公開朗誦權、改編權、延續權(此權系大陸法系版權法的產物,帶有精神權利的特點。英美法系國家的版權法大都沒有規定這項權利。因此,公約允許承認延續權的國家在外國作品是否享有該項權利,實行互惠原則)。公約保護作者不依賴其財產權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權利,就是即使作者把自己某部作品的版權(即財產權利部分)全部轉讓給了出版者或廣播組織,後者也無權將作者的名字從作品上刪去,或者篡改他的作品。
保護期限
作品的保護期限,公約針對不同的作品作了不同的規定:
對於一般文學藝術作品而言,公約給予的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後五十年。這個期限為作品保護的最低期限。
對於電影作品,是指從作品公映後五十年期滿,如果作品攝制完成後五十年內未公開放映,那麼這一作品受保護的期限自作品攝制完後五十年期滿。
對於匿名作品(沒有署名的作品)和署筆名的作品,其保護期為作品發表之日起五十年。
如果不署名或署筆名的作品在發表之後五十年內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對其作品的保護期便適用第(1)條的規定。
對於攝影作品和實用美術作品的保護期由各國法律自行規定,但最短期限不能少於作品完成後的二十五年。
對於合作作品,也適用上述各有關規定,但作者死後的保護期應從最後一位作者死亡時算起。
對於有的成員國規定了比上述期限短的保護期,公約作了變通規定,即以1928年6月2日羅馬修訂文本為界,如在此文本簽署有效時的本國法律已經作了規定,該國有權保留這種期限。
特別條款
公約規定,發展中國家出於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公約規定的限制范圍內,按照公約規定的程序,發放翻譯或復制有版權作品的強制許可證。這是在1971年修訂公約時因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而增加的特別條款。
公約規定締約國組成保護文學藝術作品國際同盟(通稱伯爾尼同盟)。同盟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總部設在日內瓦。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國際局同時也是伯爾尼同盟的常設辦事機構。聯盟的日常工作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負責。各成員國每年要交納會費。參加公約的程序為:加入書必須交總幹事保存。加入公約成為聯盟成員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總幹事通知其交存加入書之日後3個生效。

閱讀全文

與著作權的強制許可伯爾尼公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