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分化

物權分化

發布時間:2022-02-28 03:15:41

A. 對《物權法》的理解

《物權法》從起草到通過歷時13年,創紀錄地經過8次審議,終於姍姍遲來。但是,不管它的出台幾經波折,也不管它的幾易其稿,人們評價一部法律的好壞,也不是看它的付出,因為不是所有付出都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況且 「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因此,物權法既出台了,也就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指責也好,盛贊也罷,我們應該能夠看到它背後的深刻原因的。而不是在同一個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做一些無為的功用、打「口水仗」。在很多時候,總能夠聽到有人就《物權法》保護公私財產的唏噓聲,有指責其倒退,也有盛贊甚至標榜其偉大。對此,作為一個法律系在讀大學生,我只想說一點客觀話。

物權法之所以是這樣而不是別的樣,是多重因素決定的。

首先,這是由其指導思想決定的。
任何一部法律,終歸是一群人在某種思想的指導下,權衡再三而對某些原則上的和理論的對制度或規范作出的一種取捨(當然,這一群人是制定法律的所有參與者)。在我國,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還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法制文明,它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因為這是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同時也代表中國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它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黨領導人民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憲法和各項法律。因此,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取向也必定會在我國現行法律留下一定的痕跡。這一點,決定了我國現有的和將來一段時期內頒布的法律不會 「姓私」!這也就決定了物權法對公有財產的特殊保護,而不是學理上所謂的絕對「平等保護」。

其次,這是由法律本身的階級屬性決定的。
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體現,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和需要,利用手中掌握的國家權力把本階級的利益和需求上升為法律,並以國家機器暴力來保障其實施,使之獲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從而維護有利於本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這就使得法律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任何哪一部法律都不可能超越階級的管領范圍而實施。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是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和規范國家生活,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決定了在現階段我們國家的法律必須 「姓公」而不能夠 「姓私」!

再次,這是由我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現在,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並且發長不平衡,人口多壓力大,人均資源有限,綜合國力亟待增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必須進一步提高。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了我國法律制度的根本使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也是我國法律的本質屬性,由此而來的法律必定會帶有很濃重的「公有」色彩,要 「集體」地大范圍地實現富裕。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法律除了自身一定的預見性前展性,更多的是對既定事實的肯定,我國的物權法也逃不出這樣一個邏輯圈。

最後,物權法的出台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學術問題,我們不能總拿學理中的理想狀態與現實相比較的,那樣我們失望、傷心純粹是自找的。當然,基於法律自身一定的滯後性,法律的不適宜會暴露出來,而我們的黨和國家一定會採取措施填補「真空地帶」、彌補其中的漏洞,當然這要靠所有我們這些法學實務工作者的努力。不過我堅信:肯定會有一部更加適合我國國情的物權法出台的,就在我們期待的不久的將來。
2007年11月15日

B. 物權法的立法背景及其必要性,還有它的亮點

一、 物權法起草制定的立法背景

我國准備出台的《民法典》的內容可能包括五大部分:主體編、合同編、物權編、債權編和責任編。物權編是其中的核心基礎性組成部分。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專門成立了以粱慧星、王利明為首的兩個課題小組,從事《物權法》的起草工作。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高票通過《物權法》。這標志著中國民法典向誕生邁出關鍵一步。

1、物權法制定實施的現實背景

①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任何一部法律的起草立法及實施,必然有其內在的多重原因,物權法的制定實施首要地便是因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十分關注財產的歸屬和利用問題,人們對自身創造的社會財富有了合法規范的必要。人們對物的權利即物權是特定社會人與人之間對物的佔有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是法律確認的主體對物依法享有的獨占的、排他的支配權利。法律是現實社會的調整器,通過國家強制力來確認人們各自不同的社會地位、財產的歸屬等現實問題,物權法便是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它包括明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等。

②法律完善的需要

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與完善是逐步推進發展的。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制定頒布的民法通則為基礎起點,20世紀90年代末制定實施的統一合同法,其他有關婚姻家庭繼承的法律制度,知識產權法制度、相關侵權法律制度和司法解釋等的相續制定實施,使得物權法律的制定實施顯得尤為迫切,物權法的制定和實施可以說是應時而生,應需而來。

③現實法律問題操作的需要

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財產法律關系越來越繁多與復雜,很多涉及到物的所有與佔有等法律關系,迫切需要一部規范完備的物權法律制度。現實存在的諸多涉及到物權法律糾紛急需一部有力的物權法保護合法者的權益,物權法的制定實施解決了諸多現實的法律應用問題。

2、物權法起草制定的學術背景

作為物權法起草的前期准備工作,全國人大法工委分別委託社科院的梁彗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利明教授撰寫物權法專家建議稿,全國人大法工委在此基礎上經過增刪修改,於2001年5月形成了提交專家討論的物權法草案;之後,又參酌專家意見,於同年年底完成並於2002年1月發表了物權法徵求意見稿。

物權法打破了我國立法的記錄,是立法史上審議次數最多的一部法律,是12部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的法律之一,在公開徵求意見過程中,在全國引發了廣泛的爭論,涉及到有關政治問題。有專家認為,物權法草案沒有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原則,違反了憲法。起草小組粱慧星和王利明等民法學專家表達了不同的辯解看法:第一、對合法財產一體承認、平等保護是物權法准則。其二、物權法是民事法律,不是憲法。沒有必要寫明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理由是憲法已規定,物權法沒有必要重復;如果重復該規定,易引起誤解。第三、貧富分化是社會現實問題,不是物權法問題。此種辯解的觀點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瀝清了人民群眾心中得困惑。物權法的立法進程繼續前行。

正在物權法即將審議通過之際,重慶市九龍坡區「史上最牛的釘子戶」適時出現,所表現的房屋拆遷與「釘子戶」問題在全國引起極大關注。各方法律專家紛紛就此發表各種見解,一場關於物權法與房屋拆遷「釘子戶」的學術爭鳴就此撲天蓋地展開。物權法中「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的法律原則規定,與生活中的現實激烈地碰撞,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一次物權法教育的洗禮。憲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原則和物權法「私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的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

二、物權法的必要性

為什麼要有物權法?
———在城市,房主和物業公司為樓梯、車庫等空間的所有權爭吵,已不鮮見。
———在農村,有農民為宅基地權屬不明起紛爭,結下幾代怨仇。
———從數據看問題,北京市法院2001年受理的房地產糾紛達到15000多件,且逐年上升。
盡不處於物權的法律關系中。有委員認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財富不管人們對物權這個概念不熟悉。在生活中,人們無時無刻斷增多,老百姓逐步變得富裕。有了財產,老百姓自然關心自己的財產安全和自身利益,財產的糾紛也多了。解決這些糾紛適用的具體法律就是物權法。它能定分止爭,使民有恆產。
憲法修正案強化了對公民合法私有財產的保護,強調對國家徵用土地房屋,要實施合理補償。王利明認為,物權法的出台,是憲法原則的具體化。把老百姓的權利明明白白寫進法典,有利於制止那些踐踏老百姓財產權利的現象。「物權法和合同法是支撐市場經濟的兩個支柱。」王利明教授引用一位外國經濟學家的話來形容制定物權法的必要性。

【唐德華】:《物權法》的制定和頒布至少可以說有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有力的推進了我們國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進程。也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舉措或者是一個帶有里程碑性質的一部法律。第二《物權法》維護我們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們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憲法》里已經很明確了,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這么一個基本的經濟制度。這是第二個方面的意義。第三個方面,我覺得它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所必須的一部法律。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且逐步的和國際要接軌。在市場經濟建立的過程當中,都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部法律應該說是《物權法》。第四個方面,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說《物權法》關繫到或者涉及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有人說《物權法》是屬於財產的歸屬法,財產的歸屬對每一個人來講、對每一個企業或者法人、組織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這個財政權力屬於誰呢?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合同法》是交易法,那《物權法》是歸屬法,歸屬法在一定意義比教育法更重要。《合同法》的重要性大家都已經知道了,而且經過這些年的實踐,已經證明它在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的作用。《物權法》必然在十幾年過程當中,對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所以我覺得至少可以說,《物權法》的頒布有這么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所以人們都非常關注這部法律

三、物權法亮點【引用某個訪談】
[關鍵詞] 不動產登記制度

房子登記在誰名下,就是誰的產權

[案例]張女士夫妻兩人購買了位於奧體中心的一套商品房,當時由於種種原因,這套由夫妻兩人出資的房屋,產權人僅登記了未成年女兒一人的名字。張女士不清楚,這套房屋的所有權人該如何確定。

[解析]根據《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實行嚴格的登記制度,登記才生效,不登記不生效,即登記才有物權,不登記沒有物權,而且登記在誰名下,就是誰的物權。這套房屋雖然由張女士夫妻兩人出資購買,但他們自願將房屋所有權登記在他們未成年的女兒名下,實際上是他們處置了自己的財產,他們的未成年女兒就是唯一的物權(所有權)人,張姓夫婦不是權利人,也不是共有權利人。

當然,有一例外,即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或雙方所購的不動產,即使登記在一人名下,只要夫妻雙方對財產沒有特別約定,應當認定為夫妻共有財產。因為這屬於「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不登記,房子不屬於你

[案例]3年前,李女士的一名相當要好的朋友要賣房產,她和這位朋友協商,以13萬元的價格買下。隨後,李女士在付給好友10萬元後,舉家搬了進去,一住就是3年。3年中,尚欠著3萬元餘款未付,對方一直未催要,李女士也因為手頭緊,沒有及時還清。與此同時,李女士也沒有要求對方配合辦理過戶登記,此事一拖就是3年。前一段時間,李女士突然接到好友的通知,稱不願意賣房了,並將李女士在3年前的買房款10萬元退還給了她。目前房價已翻番,該朋友已以26萬元的價格將該房賣給了別人。李女士對此房是否有權主張權利呢?

[解析]《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根據物權法的本意,此處的「合同效力」僅指債權效力,而不指也不包括物權效力。即我國物權法將物權設立的原因行為、基礎行為(合同)與設立行為(不動產登記)二者區別開了,而且在買賣中必須要二者同時具備,特別是必須進行不動產登記,始發生物權設立、變更、轉讓的效力。李女士雖然和她的好朋友商定了購房合同,而且付清了大部分購房款,但是由於沒有辦理轉讓登記(過戶登記),該房屋仍屬李女士的朋友所有,李女士的朋友仍有權處分(出賣)自己名下的該房產。李女士則不享有該房屋的物權,她只能根據購房合同,請求她的好朋友承擔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預告登記,防止期房「一房多嫁」

[案例]2006年5月,秦小姐在一新樓盤買了一套128平方米的房子,在與開發商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並交納首付款之後,開發商卻遲遲未按照合同的約定交房。上個星期秦小姐再次去交涉時,發現開發商已經擅自將該房屋賣給了自己的售樓小姐,而且合同已經備案,對方已經裝修入住了。

[解析]物權法創設了預告登記制度,進一步完善不動產登記,可以有效防止「一房多賣」,即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後,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此前發生不少類似案例,購房者與賣房人簽訂買賣合同,支付了部分房款後,等待產權證下達。其間,賣房人又把房子轉賣給了別人,並給別人辦出了產權證,結果就造成了兩位購房者「搶房」,並和賣房人打起官司。

今後,購房人在和賣房人簽訂了買賣合同後,就可以按照約定到房屋登記機構辦理預告登記,其後,再進行產權登記。只要購房人辦理了預告登記,賣房人如果再將該房屋另行出賣給他人,這「另行出賣」就不可能發生物權效力,也就是說此房只能出賣給進行了預告登記的購房人,其他任何人不可能取得該房的產權了。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一女二嫁」了。需要注意的是,從可以辦理登記之日起3個月內,應當進行不動產產權登記,否則預告登記就失效了。

登記錯了,應申請更正;對登記有異議,15天內要起訴

[案例]小王與戀人小李決定共同購房,兩人一起申請了登記,可是後來發現產權證上只登記了小李一個人的名字。小王著急了,他應當如何辦才能維護自己的權利?

[解析]物權法還新設了更正登記制度和異議登記制度,為的就是及時糾正登記錯誤,防止損害發生。更正登記制度,指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是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在此情形下,小王可以申請更正登記。小李書面同意更正或者小王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關應當予以更正。

如果小李不同意更正,小王就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異議登記相當於一個「臨時凍結」,它的效力是使原來的不動產登記,失去正確性推定。但是特別要注意的是,一旦進行異議登記,15天內一定要起訴,否則就失效了。

[關鍵詞] 會所歸屬尚有待進一步明確

物權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於個人的除外。除道路、綠地外,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

劉克希說,關於會所的歸屬,即歸開發商所有還是歸業主共有,是物權法立法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他介紹,物權法草案前幾稿曾規定了會所的歸屬問題,但爭議十分大。因此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2005年8月29日的物權法草案座談會後,一直到「七審稿」,一直迴避規定這一問題。在「人代會審議稿」始增加了「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屬於業主共有的內容。但是,「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這一抽象、概括的表述,與「建築區劃內的會所」、「人防工程」等具體概念是什麼關系,能否認定二者是種屬關系,即能否認定後二者屬於前二者?從物權法的規定看,總的原則和方向是有利於業主的,但是,目前還不能簡單地認為會所、人防工程等屬於業主共有。

劉克希認為,這一問題,有待今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等進一步完善、明確。

[關鍵詞] 車庫所有權

車位、車庫不以成本定歸屬

物權法規定: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

據了解,物權法起草之初,擬以車位、車庫是否進入成本作為界定歸業主所有或者開發商所有的唯一依據。劉克希認為,「以成本定歸屬」這一制度設計存在不科學且不利於業主之處。因為何謂「成本」,事實上極難界定,業主也並不掌握商品房的開發成本等資料。

此外,劉克希認為,關於物權法中「首先滿足」的規定,出發點和立法原意是好的,但在實踐中則不明確、不具體、不具有可操作性。並且這一規定,未考慮保留必要的公共停車位、訪客停車位歸業主共有,對公共安全留下了一定「隱患」。

新車位新辦法,老車位仍沿用老辦法

劉克希說,物權法有關車位、車庫的規定,只適用於2007年10月1日以後新建的車位、車庫,而不適用於此前所建成的車位、車庫。至於什麼是「2007年10月1日以後新建的車位、車庫」,在認識上也有分歧。有的認為,只要是2007年10月1日以後竣工的車位、車庫,均適用物權法,而不論其開始建設以及批准該項目的時間。也有的認為,嚴格意義上講,新建車位是指10月1日後領取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而建成的車位。

關於「歷史遺留」的有關問題如何處理,例如已售出的「房改房」、老小區的房屋以及在物權法公布、施行前已出售的小區內的車位、車庫問題如何處理,劉克希表示,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2007年3月12日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中,對此作了明確的界定:「法律委員會研究認為,按照法的一般原則,法律是不溯及既往的,本法也是一樣。」

劉克希認為,對「歷史遺留」的車位、車庫問題,不適用物權法的規定,而適用物權法之前的有關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形式的各種規定,或者按照當時的約定。這里「當時的約定」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並無法律位界的限制。比如南京市一些老舊小區的車位、車庫權屬問題就應該沿用以前的老辦法,即南京市房管、物價等5部門於2004年12月15日印發的《商品房附屬房屋轉讓等問題的若干規定》。根據該規定,小區內相當於標准配建總量15%的室內機動車位以及全部露天機動車位歸業主共同所有,其餘為房產開發企業可售的業主專用停車位。

[關鍵詞] 土地使用權

使用權自動續期,是否收費暫不規定

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

劉克希認為,物權法這款規定,是當代中國人智慧在民法上的最高結晶,是物權法最亮的亮點條文,是對廣大人民群眾最有利的條文。何為「自動續期」?劉克希解釋為:無需使用人申請,也無需政府及其部門審核、批准,即自動延續期限。可以延續多久?期限無限制:房子100年不倒,就理所當然、放心大膽地使用100年;300年不倒,就理所當然、放心大膽地使用300年。100年、300年以後是否要收歸國家所有?也不一定,屆時再作研究。

此外,劉克希介紹,關於「自動續期」後是否收費,四審稿、五審稿均曾擬規定:建設用地使用權續期後,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應當支付土地使用費;續期的期限、土地使用費支付的標准和辦法,由國務院規定。到六審稿起,這一規定被刪了,通過時也無此內容。這主要是關於土地使用費到底收不收、收多少、如何收(仍然一收70年還是按年收取,是收土地使用費還是收土地稅、物業稅等),尚未深入討論,亦無成熟經驗,而這一規定關繫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需要特別慎重對待,所以物權法以不作規定為宜。屆時,可以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等實際情況再作慎重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二款規定:「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劉克希說,從這款規定可以看出,非住宅並不享受住宅「自動續期」的特殊保護,而仍然適用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小產權房」糾紛尚無統一規定

物權法規定,宅基地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住房所佔有、使用的集體所有的土地。「宅基地」及其「宅基地使用權」在物權法生效後,將成為農村村民住房所佔用土地及其權利的專用稱謂。

劉克希介紹,關於農民的住房及其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和抵押能否放開,是物權法制定過程中的一個熱點爭議問題,一直存有不同意見。

據了解,物權法從草案第五稿起,刪去了有關規定。劉克希說,物權法關於宅基地使用權沒有什麼新規定,原則上仍適用現有規定。對轉讓、流轉問題,同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了同一方案、同一態度,即從全國范圍看,現在放開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和抵押的條件尚不成熟。為了維護現行法律和現階段國家有關農村土地政策,並為今後修改有關法律留有餘地,物權法規定:「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

劉克希說,關於所謂「小產權房」的處理,目前國家尚無統一規定,全國做法不一致,全省做法也不一致。有的農民將住房賣了,當出現征地拆遷的情形時,有的地方保護買方,有的地方只保護買房人的房屋補償,而認定土地補償款歸村集體或者賣房者。我省13個市做法也不一致。目前,有兩個市「無效認定、有效處理」,即認定房屋買賣合同無效,但對買房人同當地村民給予同等補償,另11個市則「無效認定,無效處理」,即認定合同無效,房屋補償款歸購房人,土地補償款歸村集體或者賣房人。

C. 試述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一、物權法基本原則的含義和功能
原則,即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准繩。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即觀察、處理物權法問題的准繩。它是民法基本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是物權法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市民社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表達了物權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物權法中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立法的准則。物權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物權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集中體現了物權法區別於其他調整物權關系的法律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物權立法,確定了物權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物權法規范,設計具體物權法制度的基礎。在制定物權立法的過程中,立法者應遵循體系強制的要求,將各項物權法的基本原則落實到相應的物權法制度和規范中。在進行立法解釋的過程中,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也是立法者解釋的准則。惟有如此,才能實現物權法乃至整個民法體系化的要求,保持各項物權法制度和規范在價值取向上的和諧,為類似問題類似處理的法治原則的實現開辟可能。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物權主體所進行的各項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物權法規范,還要遵循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對於物權主體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在物權法上欠缺相應的具體規范進行調整時,物權主體應依物權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對應著物權法上的強行性規范,物權主體不得約定在民事活動中排除物權法基本原則的適用。物權主體約定排除物權法基本原則適用的條款屬於違反效力性禁止性規范的條款,應被認定為絕對無效。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裁判者對物權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不直接涉及物權主體具體的權利和義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不預先設定任何確定的、具體的事實狀態,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和義務,更沒有規定確定的法律後果。在未經足夠的具體化以前不能作為裁判者的裁判規范。但裁判者在裁斷物權糾紛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並辨別法律規范的類型。
裁判者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物權法基本原則的含義。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物權法基本原則。另外,如果裁判者在裁斷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裁判者應依據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創制裁斷物權糾紛的法律規范。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學者討論物權法所涉價值判斷問題時,應當權衡的主要因素。物權法的諸項基本原則包含著物權法上沖突的價值取向,如何經由學術的討論,發現沖突所在,認識沖突的本質,提出協調沖突的可行辦法並闡明其理由,是民法學者進行物權法學研究的一項核心任務。
二、各項物權法基本原則及其相互關系
2007年3月16日頒布,將於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分別在第3條第3款和第4條中承認了平等原則;在第39條、第40條中承認了所有權神聖原則;在第7條中承認了公序良俗原則。考慮到物權法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屬於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4條承認的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當然也屬於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其中平等原則是物權法的基礎原則,離開了物權法中物權主體之間平等的假設,物權法就喪失了存在的根基,也就無從談起物權法的其他基本原則;所有權神聖原則是意思自治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是物權法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原則,是物權法基本理念的體現。物權法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確認並保證物權法中物權主體自由的實現;公平原則,意在謀求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衡平。在物權法上,只有違背意思自治原則的不公平安排,方會成為物權法通過公平原則予以糾正的對象,因此公平原則是對意思自治原則的有益補充;誠實信用原則,將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要求,以謀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和諧;公序良俗原則,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項內容,對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以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發揮雙重調整功能。誠實信用原則和善良風俗原則都是以道德要求為核心的。但善良風俗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不同。善良風俗原則並不強制物權主體在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中積極地實現特定的道德要求,它只是消極地設定了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不得逾越的道德底線。誠實信用原則則強制物權主體在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中積極地實現特定的道德要求,它設定了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必須滿足的道德標准。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是對所有權神聖原則的必要限制,力圖謀求不同物權主體之間自由的和諧共存。以下重點談談物權法中的平等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
三、平等原則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物權法的平等原則是民法平等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3條第3款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第4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這就是物權法中平等原則的法律體現。
平等觀念是民法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思想前提。在古羅馬,事實上並不存在廣泛的身份平等。在歐州中世紀,身份平等也只是那些文化超前的自治式社會的存在物。資產階級革命從原則上否定了封建奴役和教會奴役,在天賦人權思想的影響下,實現了市民關於身份平等的理想,並在近代民法上確立了人格平等原則。如《瑞士民法典》第11條即規定,「(一)人都有權利能力。(二)在法律范圍內,人都有平等的權利能力及義務能力。」當然,平等原則在民事立法先進的不少國家,如法國、德國等國未設有明文規定,學者稱之為無須明文規定的公理性原則。我國民法,包括物權法明文規定這一原則,強調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意在以我國特殊的歷史條件為背景,突出強調民法,包括物權法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
物權法的平等原則首先體現為一項物權立法和物權司法的准則:即立法者和裁判者對於物權主體應平等對待。這是分配正義的要求,因為正義一詞的核心語義是公平,即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正如哈貝馬斯所言,「政治立法者所通過的規范、法官所承認的法律,是通過這樣一個事實來證明其合理性的:法律的承受者是被當作一個法律主體共同體的自由和平等的成員來對待的,簡言之:在保護權利主體人格完整性的同時,對他們加以平等對待。」作為一種組織社會的工具,物權法是通過對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進行協調,來實現自身調控功能的。它需要藉助對特定類型沖突的利益關系確立相應的協調規則來實現這一功能。而在分配利益和負擔的語境中可以有兩種意義上的平等對待。一種是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它要求盡可能地避免對人群加以分類,從而使每一個人都被視為「同樣的人」,使每一個參與分配的人都能夠在利益或負擔方面分得平等的「份額」。另一種是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它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對人群進行分類,被歸入同一類別或范疇的人才應當得到平等的「份額」,因此,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既意味著平等對待,也意味著差別對待——同樣的情況同樣對待,不同的情況不同對待。
近代物權法相對比較重視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因此平等原則主要體現為物權法范圍內,物權主體民事權利能力的平等,即物權主體作為物權法中「人」的抽象的人格平等。在物權法上,一切自然人,無論國籍、年齡、性別、職業;一切經濟組織,無論中小企業還是大企業,都是物權法上的「人」,都具有平等的權利能力。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勞動者、僱主、消費者、經營者等具體類型,也都在物權法上被抽象為「人」,同樣具有物權法上平等的人格。正是藉助這一點,物權立法實現了從身份立法到行為立法的轉變。即從按社會成員的不同身份賦予不同權利的立法,轉變為不問社會成員的身份如何,對同樣行為賦予同樣法律效果的立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近代物權法建立在對當時社會生活所作出的兩個基本判斷之上。這兩個基本判斷,是近代物權法制度、理論的基石。第一個基本判斷,是平等性。在當時不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的主體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小業主、小作坊主。而所有這些主體,在經濟實力上相差無幾,一般不具有顯著的優越地位。因此立法者對當時的社會生活作出了物權主體具有平等性的基本判斷。第二個基本判斷,是互換性。所謂互換性,是指物權主體在民事活動中頻繁地互換其位置,在此交易中作為出賣人與相對人發生交換關系,在彼交易中則作為買受人與相對人發生交換關系。這樣,即使平等性的基本判斷存有不足,也會因互換性的存在而得到彌補。在這種意義上,互換性從屬於平等性。當然,近代物權法上的平等原則也有限地包括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
現代物權法與近代物權法不同。現代物權法上的平等原則在側重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的同時,更加重視兼顧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因為從19世紀末開始,人類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為近代物權法基礎的兩個基本判斷已經喪失,出現了社會群體之間的分化和對立。其一就是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對立,消費者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弱者。面對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分化和對立,單純強調抽象的物權法上人格的平等,已經無法維持社會的和平。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日漸受到重視。具體表現為在生活消費領域內,將物權主體區分為經營者(包括開發商、物業服務企業等)和消費者,分別設置相應的法律規則,側重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
我國現行物權立法中規定的平等原則,即屬於現代物權法上的平等原則。既強調物權主體抽象的人格平等,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3條第3款確認,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又注重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在我國就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著重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在第6章「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也有不少保護作為消費者的業主利益的規定。如第74條第1款規定:「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第81條規定:「業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也可以委託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對建築單位聘請的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業主有權依法更換。」第82條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根據業主的委託管理建築區劃內的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並接受業主的監督。」這種意義上的平等原則,包含著物權法上價值判斷問題的一項論辯規則:即如果不存在足夠充分的理由要求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就應當貫徹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
物權法的平等原則還體現為一項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的行為准則,即要求物權主體之間應平等相待,這是物權法上平等原則的核心和靈魂。它是指物權主體在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時應認識到彼此都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獨立為前提,獨立以平等為歸宿。在具體的物權法律關系中,物權主體互不隸屬,各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離開了物權主體之間的平等相待,物權法的基本理念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物權法的其他各項基本原則以及各項物權法律制度也就喪失了存在的依據。
必須看到,物權法可以確認平等原則,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平等原則的實現。但實現物權主體之間的平等,主要不是物權法承擔的使命。物權法僅是以物權主體之間平等的假定作為前提和基礎。實現物權主體之間的平等,有賴於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部門,如憲法、行政法、經濟法等。例如被認為是經濟法核心的反壟斷法,其主要功能就體現為營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
四、公序良俗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7條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這就是公序良俗原則在物權法中的體現。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合稱,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從國家的角度定義公共秩序;二是從社會的角度定義善良風俗。公序良俗原則是現代物權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是指一切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應當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它有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一般道德觀念的重要功能。
依據學者的研究,公序良俗原則起源於羅馬法。在羅馬法上,所謂公序,即國家的安全,市民的根本利益;良俗即市民一般的道德准則,二者涵義廣泛,且隨時間空間的不同而不同,非一成不變。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無效。近現代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民事立法都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如《法國民法典》第6條規定:「個人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法律」;《德國民法典》第138條規定:
「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無效」;《日本民法典》第90條規定:「以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的事項為標的的法律行為無效。」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72條規定:「法律行為,有悖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無效。」公序良俗原則中的公序,一般應當限定為經由法律、法規的強行性規定,尤其是禁止性規定建構的秩序。這里所謂「法律、法規」不限於物權法律和法規,一切法律和法規中的禁止性規范都可以通過公序原則在物權法中發揮作用。在這種意義上,公序原則屬於物權法中的引致規范。它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起初公共秩序僅指政治的公序,包括與保衛社會主要組織即國家和家庭為目的的公共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及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在傳統的政治公序之外,又認可了經濟的公序。所謂經濟的公序,是指為了調整當事人間的契約關系,而對經濟自由予以限制的公序。經濟的公序分為指導的公序和保護的公序兩類。
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的公序地位趨微,保護的公序逐漸占據了重要位置。與保護勞動者、消費者、承租人和接受高利貸的債務人等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弱者相關的保護性公序,成為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判例學說上討論、研究的焦點。
良俗,即善良風俗,學界一般認為系指為社會、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社會所尊重的起碼的倫理要求。不難看出,善良風俗是以道德要求為核心的。但善良風俗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不同。如前所述,善良風俗原則並不強制物權主體在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中積極地實現特定的道德要求,它只是消極地設定了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不得逾越的道德底線。誠實信用原則則強制物權主體在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中積極地實現特定的道德要求,它設定了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必須滿足的道德標准。因此善良風俗原則通常派生禁止性規范,誠實信用原則通常派生強制性規范。
公序良俗原則屬於一般條款,與誠實信用原則一樣,需要藉助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物權立法,尤其是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物權司法予以具體化。與誠實信用原則相仿,公序良俗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效。這是因為公序良俗原則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而能處理現代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各種新問題,在確保國家一般利益、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等方面發揮極為重要的機能。
一旦人民法院處理物權糾紛,遇到立法當時未能預見到的一些擾亂社會秩序、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規定時,可通過適用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公序良俗原則承擔著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使命,在功能上構成了對所有權神聖原則的限制。

D. 請分析保護私人物權與保護國家主權的關系

物權是一定財產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物權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歸屬和利用關系的法律,必須確認和體現一國憲法所確認的基本經濟制度。一方面,物權法必須在憲法的框架內調整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物權制度有關一國的經濟,勢不能不採取一貫的政策,以為社會的准繩。」也就是說,物權法必須採用憲法所確定的政策作為其基本規則設計和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物權法也必須反映一個國家的所有制關系形態。正如德國法學家鮑爾所指出的,「作為法律制度一部分的物權法,包含著人類對財務進行支配的根本規則。而該規則之構成,又取決於一個國家憲法制度所確立的基本決策。與此同時,國家的經濟制度,也是建立在該基本決策之上,並將其予以具體化。」
首先,「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內容上包括了各種所有制形式之間的平等,並不意味著不同所有制之間存在高低差別。所謂「以公有制為主體」,主要是強調各種公有制對國計民生、經濟安全以及政府實現宏觀調控等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及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也是為了保證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屬性。我個人理解,「主體」的本意更多的是強調公有制對經濟關系的影響力和對經濟生活的基礎性作用。比如說,對關繫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鋼鐵、交通、汽車、能源等大型產業實行共有制,有利於保證基本的經濟制度和屬性,保護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實現政府的調控能力。只有保證公有制的主體性的作用,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的方向。上述憲法條款雖然在措辭上存在著主體和非主體的差別,但只能理解為各種所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是有差異的,而不能理解為各種所有制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不是說公有制為主體就意味著公有制處於優越的法律地位,其它所有制處於次要的法律地位。正是因為在憲法上,多種所有制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因而決定了物權法草案需要規定對各類所有權的平等保護原則。
其次,平等保護完全符合憲法關於以公有制為主體的規定。一種觀點認為,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為憲法第12條(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和第13條(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核心條款和關鍵條款,兩者並不能是平等和同等的,否則不能表明我國物權法和西方國家物權法的區別。物權法堅持平等保護原則,與憲法的相關規定是不符合的。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對憲法的誤解。現行憲法第12條的規定,作為一條宣示性的條款是具有其合理性的,在1982年制訂該條的時候,針對文革期間一些人大搞「打、砸、搶」,破壞公共財產的現象,在憲法中宣示公共財產的神聖性是必要的。作出這種規定,從強化國家主權的角度,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一些國有自然資源與國家主權具有密切的聯系,有必要從強化國家主權的角度有必要宣示公共財產的神聖性。但這一條的規定顯然不是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不能因為存在「神聖」兩個字就認為憲法所確認的各種所有制是不平等的,更不能從「神聖」兩個字就引申出要對國有財產優先保護,而對私人財產另眼看待。當然,憲法第12條的規定並不是關於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憲法》第6條 關於「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 的規定才是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
第三,憲法關於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強調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而共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就是平等保護。一方面,按照《憲法》第6條的規定,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所有制形態上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憲法》雖然規定了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但同時維護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根據這樣一種所有制所採取的戰略取向,就是我們不是搞私有化,而是實行多元化,鼓勵和保護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這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既然要實行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就要對其它經濟成分給予同等保護。所以,強調物權法對不同所有制的平等保護,這也是對憲法同等保護各種所有製成分唯一符合邏輯的解釋。沒有平等保護就難以有共同發展,失去了共同發展,平等保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應有的目的。另一方面,只有通過物權法規定平等保護的原則,才能鞏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排除各種「左」的和「右」的干擾,堅定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憲法規定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也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規律的總結。實踐證明,只有努力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才能鞏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從長遠來看,物權法之所以要確認平等保護原則,就是要使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長期存在。通過平等保護,促進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才能真正發揮物權法在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方面的作用。
第四,平等保護與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差異並不矛盾。應當承認,在我國,不同的所有制在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准入、銀行貸款等方面有所區別,對不同的類型的企業,國家在稅收、信貸、市場准入和用人指標等方面確實存在一些政策上的差異,對一些國有企業在貸款上確實存在這傾斜。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必須確保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但這些區別與平等保護原則並不矛盾。物權法是私法,它確立的是財產的歸屬和利用,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關於市場准入等方面的特別規定,其屬於公法調整的范疇,而不屬於物權法的內容。事實上,各國在產業政策上針對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主體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這並不影響對私有財產的平等與統一的保護。另一方面,產業政策的差異主要影響的是財產的取得,而並不影響對已經取得某一財產權的民事主體之間的平等保護,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涉及的是民事主體取得財產權之後的平等保護問題。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它們取得財產之前的差異,在取得財產以後,法律對它們的財產當然要給予平等的保護。物權法並不涉及有關取得財產的優惠的調整,也不應該介入政策性優惠的領域。從物權法角度出發,具有不同來源和不同性質的財產,一旦確定其具有確定的歸屬之後,它們在交易關系中,就應該適用同一法律規則。
之所以說,平等保護原則完全符合我國憲法,是因為我國憲法不僅確立了多種所有制形式,而且規定了對所有權的平等保護。憲法本身對財產的保護,就貫徹了平等原則的要求。例如,現行憲法雖然規定了「社會主義公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但同時又規定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 憲法強調對國有財產的保護,但是,憲法對各類財產規定的實際保護規則,並沒有差別。尤其應當看到對各類財產權的平等保護是國家的義務。例如,憲法修正案第21條規定:「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該條實際上明確了國家負有保護對非公有制經濟義務,國家機關在行使各自的職權過程中負有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不受侵害的義務。所以,按照我國憲法學者的一致看法,從憲法本身的內涵來看,實際上也體現了平等保護的精神。而物權法的平等原則,只不過是憲法平等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表現。
之。在我國,已經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而法治國家的特點就是要對各類主體進行平等保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不僅僅是所有制形式本身要求平等保護,而且各類財產權要求平等保護,法治社會的根基就是對所有社會主體都要平等對待。

2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准確、全面地理解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須要看到,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除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這一面之外,還包括另一面,就是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完整表述。只有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完整、全面的理解與認識我國憲法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
第一,堅持平等保護,才能為市場經濟提供基本的產權制度框架。平等保護原則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所決定的。所謂市場,是由無數的每天重復發生的紛繁復雜的交易所構成。交易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財產權和合同,因為交易要求以交易主體各自享有財產權為前提,並以財產權的轉移為交易追求的目的。因而產權的構建是市場的基本規則,但作為市場經濟規則的產權制度,必須建立在平等保護的基礎上。因為,一方面,市場經濟天然要求平等,因為交易本身就是以平等為前提,以平等為基礎。否認了平等保護,就等於否定了交易當事人的平等地位,否認了市場經濟的性質。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天然要求市場競爭主體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能實現競爭的平等。任何企業無論公私和大小,都必須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競爭,並適用同等的法律規則。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平等地位需要通過物權法的平等保護來實現。如果對不同所有制的財產給予不同的保護,就沒有所有制上的平等和法律上的平等。將財產所有權區分為三六九等,就意味著不同的企業本身也被區分為三六九等,因為財產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必然決定佔有財產的企業的法律地位的不平等。這必然導致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國有企業必然享有一定的法律特權,而這和我們要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完全不相符合的。
第二,平等保護是構建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主體是平等的,利益目標是多元的,資源的配置也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市場主體都從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發,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這樣就會使市場經濟的運行交織著各種矛盾、沖突。因此,必然要求通過法律手段從宏觀以及微觀上對各個主體之間的行為加以協調與規范,以維護市場經濟的法律秩序。而通過物權法確立平等保護物權的原則,有助於維護公正的市場秩序,為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確立基本的條件。市場經濟之所以需要物權法,首先就在於物權法確認的是平等保護原則,充分鼓勵市場主體廣泛深入地從事市場交易活動,展開公平競爭。即使國家作為民事主體,以國有資產為基礎,參與各類民事活動,如發行國債、發行國庫券、對外擔保等,國家也應該和其他民事主體處於平等地位,並遵守民法調整民事活動的一般規則。國家從整體上作為民事主體的時候,和其他民事主體都是平等的,
第三,平等保護是市場主體平等發展的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產保護的平等不僅僅為市場主體從事市場交易和公平交易創造了前提,而且也為各類所有制企業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條件。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一段時期內採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一大二公」的政策,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並不存在平等的關系,這就嚴重壓抑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財產保護的不平等就意味著不同的企業在法律地位上存在差異,甚至對一些企業實行明顯的歧視性待遇,這就會嚴重的損害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只有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我國改革開放實踐表明,正是因為我們堅持了各種所有制平等保護、共同發展的方針,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潛力,調動了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從而使中國經濟二十多年能夠保持高速發展,綜合國力得到迅速提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也正在於此。可以說,正是在政策法律上對不同所有制經濟實行平等保護,才使我國的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社會財富迅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只有通過平等保護,才能為市場主體的平等發展創造基本條件。
第四,平等保護是市場經濟繁榮和經濟增長的動力與源泉。美國法學家龐德有一句名言,即「在商業時代里,財富多半是由許諾組成的」,既然合同構成財富的主要內容,它天然的就要求在市場主體之間存在著平等關系,而財產的歸屬是進行交易行為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在物權法上對各類財產的主體要進行平等保護。只有確認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市場經濟的主體具有足夠的動力與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促使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平等保護原則不僅要求強調對公有財產的保護,而且也要求將個人財產權的保護置於相當重要的位置。財富是由芸芸眾生創造的,充分釋放個人創造財富的潛力,是搞活經濟、迅速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基礎。古人說,「有恆產者有恆心」,如果缺乏對私有財產權平等、充分的保護,則人們對財產權利的實現和利益的享有都將是不確定的,從而也就不會形成所謂的「恆產」,也很難使人們產生投資的信心、置產的願望和創業的動力。通過物權法強化對這些財產的平等保護,才能鼓勵億萬人民群眾創造財富、愛護財富、合法致富。如果我們對各類財產採取區別對待的辦法,對私有財產「低看一眼」,甚至採取殺富濟貧的辦法,公民不敢置產創業,企業不敢做大做強,就會出現許多財富的大量浪費、資產大量外流現象,民窮國弱,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無從談起。

4平等保護原則是對所有民事主體的一體保護
物權法作為一種調整財產歸屬和利用關系的基本法律,其基本規則是建立在民事主體在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的基礎之上的。《民法通則》第2條關於民法調整對象的規定,就明確強調了民事主體的平等性。平等保護原則的核心,是維護各類民事主體的人格平等,無論民事主體是國家、法人、自然人,都應該受到平等的對待。就自然人而言,平等保護原則強調對所有自然人合法的個人財產進行一體的保護。無論自然人的貧富、強弱,其財產都應該受到平等對待。個別極端的觀點認為,平等保護只是對富人的寶馬、別墅的保護;窮人沒有財產,根本不需要物權法的保護,因此物權法實際上保護的是富人。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理由如下:
第一,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是對公民的基本人權的保護。私有財產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它與生命權、自由權一起被並稱為公民的三大基本權利。一方面,私有財產權是直接關繫到公民的生存權的問題,例如,對廣大人民群眾所享有的私有房產權而言,一旦其遭受侵害,就可能影響到其生存問題,例如,某些地方官員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進行非法拆遷並且不給予合理補償,這就使得一些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在這種情況下,強調平等保護,實際上有利於窮人利益的維護。所以,對廣大民眾的財產保護而言,不僅關繫到其基本財產的問題,而且關繫到其生存權的問題。另一方面,財產權關繫到公民的人格尊嚴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首先要平等對待和保障私人財產所有權。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正是為了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根據憲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要求,也需要對公民的財產權實行平等的保護。
第二,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個人擁有的財富也迅速增長。盡管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財富的普遍增長是不爭的事實。據最近的統計,近二十年房屋建設工程突飛猛進,粗略推算全國住宅保有量約有220億平方米。這客觀上需要物權法對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實行平等保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民眾通過合法經營、誠實勞動等途徑積累了相當多的財富,也使我們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如果對私有財產不予以平等保護,則不僅將極大損害公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也不利於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平等保護就是要保護每一個公民的財產,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尤其是,這種財產不僅僅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動產和不動產,還包括9億農民所享有的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財產權利。這些權利都應當受到物權法的平等保護。
第三,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律保障。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以法治為中心,建設一個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人民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人能夠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社會,可以說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只有加強法治,才能保障社會有秩序的運行,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人民享有殷實安康的生活。這就要求必須切實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一方面需要發揮物權法定分止爭、解決財產爭議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財產權遭受侵害的情況下,通過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受到法律的救濟。為維護私有財產權,物權法規定因公共利益需要對公民私有財產徵收徵用時,必須給予合理的補償。這對於化解社會糾紛、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應當承認,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貧富分化情況比較嚴重,貧富分化指數已經達到了警戒線,社會不公已經成為了人民群眾不滿情緒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著力消除貧困,緩解因兩極分化而導致的矛盾。解決社會貧富差異的問題,關鍵在於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國家通過法律、政策等方式進行公正合理的財富二次分配。但物權法通過對於對所有民事主體的一體保護,有利於鼓勵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物權法雖然不是直接分配財富的法律,而是鼓勵創造財富的法律。構建和諧社會,就需要鼓勵更多的人富起來,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歷史使命。而物權法正是實現這一偉大歷史使命的法律工具。更具體的說,物權法所追求的是窮人數量的不斷減少、合法致富的人的數量的不斷增加,這樣才能逐漸消除貧富差距,解決社會不公問題,從而真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需要強調的是,物權法所要保護的財產只是合法的財產,而不可能是非法的財產。事實上,財產存在合法與非法之分,而財產權利不存在非法之分,因為權利本身是法律對特定主體所享有的利益的肯定評價,物權作為財產權利基本內容之一,當然不存在合法物權與非法物權之分。物權法的頒行絕不會發生所謂「非法財產合法化」的問題。按照物權法草案所確定的財產所有權的取得必須合法的原則,對於非法取得的財產,物權法並不會確認其具有物權,更不會有所謂赦免「原罪」的問題。非法取得的財產如果已經觸犯刑法,將受到刑法的追究。即便是過去取得的,只要在刑法的追溯其內,仍然應當按照刑法追究責任,並給予沒收。從物權法角度來講,即使是非法取得的財產,沒有觸犯刑律,並非就永久得到物權法的保護。我國物權法草案在物權的保護一章中首先就規定「如果因為物權的歸屬發生爭議,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例如某人通過侵害國有財產獲得了財產,有關國家機關可以請求重新確認財產。非法佔有國有財產,有關國家機關和國有財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5結語
總之,平等保護原則是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我國物權法的社會主義屬性的充分體現。它鮮明地體現了我國物權法的中國特色,因為西方國家物權法從保護私有制出發只是規定了抽象的所有權規則,不存在著所有權的類型化問題,因而也不存在著對各類所有權平等保護的原則。只有在我國物權法上,因其要反映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所以,才產生了平等保護原則。只有堅持這一原則,才能堅持我國物權法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持物權法的中國特色。

E. 我國物權法為何遲遲不能出台,北大哪個教授最反對,為什麼

鞏獻田教授的一封公開信中,認為,「這份草案從形式到內容,都是一份違憲的產物。」

其主張主要有:
「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是憲法最本質的社會主義特徵之一,憲法和民法通則都規定了「社會主義的公共(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原則。《草案》對這一核心條款的廢除是違憲的,實質上妄圖用「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精神和原則取而代之。
這是一部背離社會主義原則,開歷史倒車的《物權法》。廢除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建立並保衛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使每個公民平等地佔有生產資料,為公民權利平等提供了物質保障,這是社會主義公民權利平等的基礎和內容。
:……實質上搞死國有企業,低價出售國有企業,致使國有企業大量資產流失,許多工人強行下崗,造成今天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講平等保護,那麼就是乞丐要飯的棍子和碗與少數人的機器、汽車等都平等保護!就是普通居民的住房,甚至危舊房同那些發了橫財而修建的高級別墅一樣保護!《草案》所體現的基本精神和反映出的根本傾向,必將進一步加速私有化進程,促使兩極分化,造成貧富更大的懸殊和社會的嚴重分化和尖銳對立。
……
就這樣,攪黃了~

F. 更換物業公司三分二以上業主同意的計票如何操作

摘要 第一步:籌建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

G.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內容如下:

1、主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首位,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根本目的的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和把握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始終不渝地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

2、本質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4、發展動力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方位改革。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三個有利於」作為改革開放和各項工作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准。

5、發展戰略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實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7)物權分化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大意義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提供了根本指導方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所以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的政治信仰,在偉大的歷史進程中顯現出巨大的指導作用,根本原因就在於它與我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礎。旗幟引領方向,旗幟凝聚人心。用科學理論的旗幟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們黨的一條根本經驗、一個優良傳統。我們黨從一誕生,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黨的七大,又把毛澤東思想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中國發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黨的十七大鮮明地向黨內外、國內外宣告: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將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發展目標繼續前進,並以戰略性思維和前瞻性眼光規劃了我國改革發展的藍圖。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創造性應用和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中國化的科學社會主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H. 羅馬法中所有權和佔有對民法中物權的影響

所有權權能的分化、所有權本身受到的限制等等,這些內容雖然在羅專馬法的所有權理論屬中還不是很成熟,但是其基本的雛形已經存在,並且在大陸法系國家對羅馬法的繼承中得到了發展。我國是大陸法系,當然也不例外。
我國立法中物權概念主要是傳統的對所有權列舉的模式,羅馬法中所有權是抽象觀念的所有權概念。

I. 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學說的核心思想

1、孔子

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2、老子

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

3、莊子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

《莊子·讓王篇》說,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余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莊子·秋水篇》又說,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璞歸真。

4、荀子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5、孟子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閱讀全文

與物權分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