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二分法

知識產權二分法

發布時間:2022-02-16 22:10:45

❶ 作品雷同如何判斷侵犯著作權

作品雷同如何判斷侵犯著作權? 根據著作權法律制度安排及其所承擔的功能,著作回權只答保護表達而不保護思想本身,即所謂的思想與表達二分法。所以,提到二分法,就有必要討論一下作品雷同如何判斷侵犯著作權這個問題了。侵犯著作權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思想與表達二分法這個概念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的基本含義就是著作權保護不能延伸到作品中包含或體現的思想,而只能延伸到作品中這些思想的特定表達。思想的表達過程就是作者將思想觀點、邏輯架構、審美情趣、風格特徵融入作品的過程。這一過程所形成的全部軌跡,便構成了表達的客觀基礎。那麼,作品雷同如何判斷侵犯著作權,則需要考慮兩方面的情況:第一、要看雷同之間是否具有實質性關聯。如果兩作品彼此之間完全沒有關聯,均系獨立完成的作品,那麼,即使兩者雷同,也可排除侵權的可能。第二、要看雷同部分是否屬於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表達。作品雷同如何判斷侵犯著作權?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❷ 合作作品與個人作品的區別知識產權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十一條著作權屬於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
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

第十三條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沒有參加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者。

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體的著作權。

❸ 著作權法關於思想和表達是怎樣區分的

思想是虛擬的,不存在的,而表達是要有表現形式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物。著作權法只保護有形的作品,不保護思想。

發明人應如何利用專利制度保護自己的權利

當然是申請專利了!
專利的定義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版。
實用權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所以看是你是屬於哪一類型的專利了!!

❺ 如何協調專利權人、發明人及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

專利法利益平衡機制之探討
2007-9-14 16:47 來源:法律教育網【大 中 小】【我要糾錯】
關鍵詞: 專利法/壟斷/利益平衡/平衡機制

內容提要: 專利法是在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進行利益衡量、選擇和整合以實現一種動態平衡的制度安排。它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利益平衡機制。這種平衡機制的關鍵是專利權人的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更廣泛的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為實現這種平衡機制,需要充分保障公眾對專利技術的適當接近。為此,在專利法的制度設計上,需要確定適度與合理的專利保護范圍,而這也是構建專利法利益平衡機制的基礎。同時,專利法的利益平衡機制必須解決好專利技術的壟斷與推廣應用之間的平衡協調問題。專利法通過其特有的激勵發明創造的機制和權利限制機制,妥善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專利法中,法律調整的利益關系可以分為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和專利權人之外的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兩類,其中後者可以被泛稱為社會公共利益。與著作權法、商標法等其他知識產權法一樣,專利法也是一種協調和平衡知識產品利益關系的利益平衡機制,以專利法為核心的專利制度是「一種通過規定發明人、所有人與發明使用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平衡和協調三者關系的法律制度,通過三者關系的平衡和協調,以達到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調動人們從事發明創造活動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的目的」[1](P22)。這種利益平衡機制的關鍵則是專利權人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更廣泛的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專利法是在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進行利益衡量、選擇和整合以實現一種動態平衡的制度安排。在本質上,專利法與其他法律制度一樣,應「盡可能地保護所有社會利益,並維持這些利益間的,與保護所有利益相一致的某種平衡或者協調」[2](P141)。任何成功的專利制度的關鍵都是賦予給專利權人的專有權和擁有一個開放和競爭性市場的公眾利益之間達成精確的平衡,即「專利制度需要在發明者的利益和一般公眾的利益之間達成平衡」[3]。這種平衡的實質關鍵又在於對專利權這種私權的保護和包括專利權人的競爭者在內的社會公眾對以專利為基礎的知識和信息的獲得、需求之間的利益平衡。我國有關專利的判例即指出,專利法的立法宗旨是「既要明確受保護的專利技術方案,又要明確社會公眾可以自由利用技術進行發明創造的空間,把對專利的合理保護和對社會公眾提供足夠的法律確定性結合起來」[4].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上有所側重,並且整個的專利法也不全部限於這種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但是,這種平衡仍然是最核心和最具有實質性的。專利法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機制,特別是壟斷與反壟斷、限制與反限制,大體維持了在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它從運行看是一種動態平衡,而其構建是專利法在社會中有效運行的基礎和保障。

一、 保障公眾對專利技術的適當接近是專利法利益平衡的關鍵

專利法從專利權人的利益角度賦予了專利權人對發明創造的壟斷權,同時也從社會公眾利益的角度出發確立了社會公眾對專利技術的必要接近,作出了相應的權利安排。從專利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的關系也可以看出,專利法中「以壟斷換取公開」的機制體現了專利法中的利益平衡理驗念。這樣一種「以壟斷換取公開」機制實際上是各國專利法中保障公眾對專利技術接近的制度設計。包括專利權人的競爭者在內的社會公眾對專利技術的接近是專利法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專利權是一種壟斷權,但根據專利法的宗旨,壟斷權的授予卻不能構成對技術發展的障礙;相反,它應當有利於技術發展和進步。這就離不開專利權人對專利技術的「充分公開」。「披露發明正是專利制度的目的」[5](P209),因為惟有充分公開專利,社會公眾才能夠獲取專利信息,分享專利發明的利益。專利技術的一切社會利益——主要是後續發明者在專利發明的基礎之上的繼續發明和一般的社會公眾從該專利技術中獲得知識和信息以及增進技術方面的學習——才能夠實現。正因為如此,各國專利法一般規定了充分公開是專利申請人獲得專利的一個重要條件。專利法通過強制要求專利申請人描述發明的細節、充分公開發明的要點規定了充分公開的條件,從而使包括專利權人的競爭者在內的社會公眾能夠在此基礎上作出改進發明、學習新的知識、獲得新的技術信息。

專利法中的充分公開機制也體現了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的一般機理即對知識產品創造的鼓勵和對社會公眾接近知識和信息的平衡。專利技術的公開使得公眾能夠接近專利發明。這種公眾對發明的接近應當看成是專利制度的本質內容之一,因為它既使競爭者從被公開的發明中學習到了知識和了解了信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進行創造活動,從而使他們能夠在原有的發明的基礎之上作出更好的發明,也使一般的社會公眾特別是技術人員通過專利信息,獲得知識和信息,增進自己的學習。充分公開作為獲得專利的一個條件,可以使其他研究人員獲得該技術。即使這些人沒有經過專利權人的許可而不能使用專利,他們依然能夠意識到所包含的信息,繼續圍繞和在授予給專利權人的專有權領域之外展開研究。通過新的研究則可以產生新的發明創造,而這顯然對社會是有益的。在另外一種含義上,這也是一種社會利益。

另外,從對專利法目的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專利法還有避免重復研究、投資,從而在避免社會資源浪費的基礎之上促進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這一目的的實現也是建立在專利公開的基礎之上的,因為潛在發明者通過了解該專利就不會投資進行重復研究,而是將自己的智力資源和財力投入到新的領域, 力圖使自己成為新的發明人與專利權人。實際上,公開機制還具有促進專利發明被廣泛利用的功效,因為在公開後,潛在的使用者可以了解專利技術的情況,從而確定是否利用該項專利,進而決定與專利權人達成許可或者轉讓合同。公開機制導致的這種情況的出現,對專利權人、使用者和社會來說都是十分有利的,因為專利權人可以通過許可或者轉讓形式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使用者也可以獲得經濟利益,社會則從提供更多更好的專利產品和技術與信息的擴散中受益。正是由於專利的公開在專利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專利法不但規定了專利說明書和專利的權利要求應被公開,而且規定專利說明書中應當對發明的技術要點作出清楚而完整的說明;在獲得專利後,如果因為申請專利的技術沒有被充分公開,該專利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被宣告無效,以真正落實充分公開的要求,防止專利技術的欠充分公開而影響社會公共利益。

當然,在專利法中保障公眾對專利技術的適當的接近不限於充分公開。專利法中對廣義上的思想、原理不受保護也是重要的體現。著作權法中存在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的重要原則[6],而在專利法中並不存在這樣的原則。在專利法中,授予的權利確實適用於思想。不過,它但只適用於那些創造性的、新的和有實際應用的思想。廣義上的原則、理論和發現在專利的保護范圍之外。專利法一方面排除了像科學發現、抽象的原理、思想作為專利保護客體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明確地要求發明人精確定義發明的范圍,以為繼續發明者留下進一步的改進、革新的空間。限於篇幅,關於「思想」與專利權等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在此不專論。[7]

此外,從對革新的持續性方面看,在確保「公眾對專利技術的適當接近」上,專利法平衡「今天的革新和明天的革新」具有重要意義。專利法的本質不是為專利權人壟斷技術提供法律機制;相反,專利法需要促進革新的適當流動。專利法要成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必須使革新的流動隨著時間的過去達到最佳的程度——專利法必須平衡今天的革新和明天的革新。這一目標通過減少尋租的目標實現了。專利法不僅應當避免浪費性的競爭性的研究和開發,也不應當占據合乎社會需要的未來的研究與開發。「專利法確實包含了很多的規則用以平衡今天的發明和明天的革新,限制對未來研究與開發的侵蝕」[8].最顯著性的特點是通過上面討論的公開機制,這是專利制度促進未來革新的重要方式。另外,專利法本身的一些制度,像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條件,將專利保護范圍限定於確實是被發明的東西,避免了過寬的專利保護范圍禁止未來的發明的風險。

二、 適度與合理的專利保護范圍成為專利法利益平衡的基礎

專利法中的利益平衡,在社會公眾的天平一方主要是確保公眾對專利技術的必要的接近和獲得,在專利權人一方則是在專利法的制度設計上確定適度與合理的保護范圍,在專利法的實施中對專利保護范圍作出適當的、合理的解釋與適用。因此,適度與合理的專利保護范圍在專利法利益平衡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般地說,在專利制度的不同階段,由於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的差異而使得專利權保護的力度與范圍存在不同之處,甚至有巨大差異。總體上,專利的保護水準存在由低到高的趨勢。然而,無論在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哪一階段,專利法總是需要遵循在確保必要的壟斷保護以刺激發明創造的基礎之上,同時保障公眾對技術和信息的必要接近。正如國外有案例所指出的一樣:根據專利法的激勵理論,專利權的適當的范圍是「更廣泛的保護的利益平衡的事情」——定義授予給發明者的有限壟斷權的任務涉及到一方面是……發明者在控制和利用他們的……發明中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社會的在思想的自由流動、信息和商業等方面的競爭性利益之間的困難的平衡[9]。這種平衡要求避免對專利的過度保護和保護不足兩個極端。對新技術專利的過度保護將引起對創新的激勵與初始發明和後繼發明人之間潛在能力的不均衡。

從專利法的制度設計看,這種適當與合理的保護范圍至少涉及到以下問題:

(一)專利權客體的合理界定

在一定的社會中,哪些發明創造應當納入專利保護客體、哪些不宜納入專利保護的客體,需要根據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整體上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該客體納入專利保護和不納入專利保護的優劣,特別是給予專利保護與不給予專利保護時在協調發明者和社會公眾之間利益關系哪一種情況更適合來加以確定。原則上,專利保護客體的范圍應當與當時的經濟技術發展狀況相適應。

考察專利制度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專利保護客體有擴張的趨向。伴隨著專利保護水平的提高,專利保護客體的范圍需要擴展。但在被擴張的專利保護客體中,依然存在著確定適當的保護范圍問題。例如,當基因領域成為專利保護客體范疇時,不能理解為所有的基因技術都應當納入專利保護客體之中。基因的專利保護是伴隨著對有關主題的嚴格限制的。像克隆人的方法、改變人的生殖系統基因同一性的方法、改變動物遺傳基因同一性的方法等就不能不成為基因專利的主題。

(二)專利權內容和行使方面的合理確定

專利法賦予了專利權人一系列的專有權利,如根據我國《專利法》的規定,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權的范圍包括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擅自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銷售、提供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提供銷售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但是,專利權的這些專有權的行使不應當構成對公眾正常地接近專利技術和相關的知識和信息的限制,也不應當妨礙到負載專利技術的專利產品的市場流通。這樣,就有了專利法中的不視為專利侵權的「侵權例外的」制度安排,像「專利權用盡」、「專為科學和實驗而使用專利」等。特別是,在「侵權例外」中,對先發明人的利益保障要求專利權法對專利的「在先使用人」 的利益作出適當安排,以維護專利法追求的法律的公平正義價值和社會資源的有效分配和使用。實際上,從各國專利法中對先用權問題的規定看,專利權人和在先使用人之間的利益協調關系,典型地體現了專利法中的平衡精神。

進一步說,專利權在內容和行使方面的合理確定體現了對專利權的有限壟斷原則。有限的壟斷原則便利了後續的發明者,該發明者在絕對壟斷的情況下本來是要投入研究開發成本的,但在第一個有限的壟斷被確立後,則不需要了。這樣確實節省了社會資源,促進了資源的有效的分配。

(三)專利權的適當和合理的保護期限的界定

專利期限與專利政策相關,即體現了對專利權人的足夠的激勵、足夠的時間收回投資,以及對公眾自由地接近知識和信息的保障。專利權作為一種壟斷權在時間上是有限制的,而不是永久性的。這是與有形財產的一個很不相同的地方。專利的期限受到嚴格限制,結果是發明本身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進入了公有領域,成為社會的公共財富,任何人可以利用。專利的保護適當而合理的期限具有兩方面的重要含義:一是保障專利權人以足夠的時間獲得對發明的投資回收。適當而合理的專利保護期限意味著專利壟斷的所有人將有足夠的機會利用他的商業優勢和收回他的成本,他的競爭者也能夠通過受讓或者接受許可等形式利用他的發明。如果專利的保護期限太短,專利權人將無法通過使發明的商業化而收回投資,從而為其後續發明提供經濟基礎。二是為競爭者以及其他的社會公眾的後續發明和作為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創造一個「公共領域」空間。專利法通過確定有限的保護期限設立了「公共領域」。從專利的目的看,公共領域是公眾自由地、不受限制地接近的領域。通過賦予有限的期限創立公共領域是專利法保障技術發明成果最終回歸於社會、最終成為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共同財富的重要保障。在專利權期限屆滿後,發明即成為公共領域的一部分。賦予有限的專利保護是從經濟方面考慮的,而不是從道德上的正當性考慮的。專利的激勵功能似乎表明應授予永久性的保護期。但是,沒有期限限制的話,所有的商業性的相關的技術信息將在無限地受制於專利權,這就會形成對技術的無限的壟斷,使專利制度反而成為技術發展的桎梏。

確定專利的有限的適當的保護期限,也是反壟斷限制的一種形式。當然,適當的、理想的專利保護期限問題是從經濟的觀點討論的。例如,William Nordhaus 對專利法的激勵理論作過充分的論述[10](P267), 在這些論述中他特別關注的仍然是專利權的期限方面。他指出:專利期限或者效率的每一次增加,都會刺激發明活動的增長。由此產生的社會福利的受益包括由於更多的智力產品的分配而減少的消費者的盈餘和生產者盈餘的現值。理想的狀況是,專利權的期限或效率增加到邊際效用與邊際成本相等之處[11](P14-15)。然而,更長的期限意味著對信息的壟斷秩序更長,這樣會有與壟斷相關的更多的低效率上的損失[10](P267)。這里是尋求在壟斷的低效率與由專利激發的資本投資所產生的更大的社會產出之間的平衡[12].對理想的專利期限的分析,涉及到專利期限或者是在更大的專利保護所增加的發明和與更大的專利保護相關的、增加的社會成本之間的關系。換言之,從經濟學的促進社會效率觀點以及公平的角度看,專利保護期存在著一個理想的「點」。在這一點上延伸,即給予更長的保護期,會通過強化專利權而增強對從事發明創造的激勵的總量,這是一種社會利益。但同時,增加專利的保護期限也具有社會成本,因為增加專利的保護期限使對技術的限制延續了更長的時間。在授予的專利壟斷權過長的情況下,壟斷權實施給社會公眾對知識和信息的自由接近所造成的損害將超過實施壟斷權所帶來的社會利益。這種保護期限將不利於實現專利法促進社會進步的宗旨。期限過短則意味著專利權人難以取得理想的經濟效果。理想的專利期限就是要確定這樣一個點,即社會利益和成本在「在邊際上平衡」。如何確定理想的平衡點,即成為專利方面經濟學分析的重要內容之一。當然,這不是本文所要著重探討的。這里只是提出,在專利期限上確實存在著一個理想的平衡點。考察專利制度的歷史可以看出,專利的保護期限有延長的趨向。本文認為,從均衡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利益的角度看,在一定時期是否應當延長專利的期限以及延長的幅度,應著重評估延長專利的保護期限所實現的社會受益是否超過了社會成本。如果超過了,那麼就應當延長保護期限,反之則不應當延長。

即使是從經濟上確證專利權的理想期限,因為存在種種不確定因素而變得相當困難。例如,專利的實施狀況、專利本身的成本、專利的社會效益等因素都具有可變性。為了便於操作,原則上對創造性程度不同的專利被賦予同樣的保護期限。但是,為了在不同的發明人之間、發明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實現利益的平衡和實質性的公平,專利法試圖通過一些其他的配套機制來調整。例如,規定小的發明只能獲得相對短的壟斷保護期,大的專利發明可以獲得比較長的保護期,相當於現代工業社會中現有的經濟意義上的價值。另外,專利年費制度雖然不是直接針對專利的適度與合理范圍的期限作出規定,在實質上它卻具有均衡和協調專利權人壟斷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之間的關系的作用,因為隨著專利保護時間的延續,不斷增加的年費也會是使那些沒有經濟價值的發明提前進入公有領域。如果專利權沒有多大的社會價值,或者實施該專利權的社會成本大於社會利益,那麼專利權人即可以通過不繳納年費的形式放棄專利權。也就是專利權人通過將專利的壟斷時間調整到在社會成本超過社會受益之前終止,社會成本能降到與社會受益相平衡。在這個意義上,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也實現了一個「對價」。

三、 對專利技術的壟斷與推廣應用之間的平衡

在經濟學家看來,專利法被看成是在對創造發明的產品的革新與由專利賦予的臨時壟斷帶來的損失之間的一個對價,鼓勵與對技術使用限制產生的社會成本之間的對價。專利法的經濟學分析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來自於新技術生產鼓勵是否勝過對現有技術限製成本,而從本文研究的目的看則是應當解決對專利技術的壟斷與促進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之間的平衡。

發明作為一種技術成果,也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發明專利是根據市場機制中的分配效率,圍繞公共商品存在的一些特殊問題而產生從事發明的激勵機制的。在公共商品理論中,使用已經存在的公共商品的邊際成本是零。只有在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現有的公共商品的理想使用中的效率。但是,這將是一個「零價格」。於是,資源的理想使用中的效率要求這種資源的機會成本通過被創造的產品的價值而得到補償,即有一個確定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專利制度的經濟學方面,依賴於這樣一種理論,即技術知識的發生是在確保對技術知識的使用進行限制的前提下產生的。換言之,在技術知識的生產和它的使用之間存在一個交易(對價)。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實際的市場對價,而是在專利法中存在的這樣一個「交易」模式。根據這種模式,解決專利法的正當性,需要明確來自於新技術的生產的鼓勵是否確實勝過對已經存在的技術進行限制的社會成本。社會從發明中所獲得的利益通常是要大大超過發明者所實施的成本。社會償付給發明人的和發明人開發的實際的成本之間的區別——租金——以壟斷權的形式被授予給發明者;否則模仿者的競爭會通過使發明人得不到利潤而影響到他從事發明的積極性。這種情況就是發明人從對發明的投資中應當有投資回報。這體現了權利人的投入與受益的平衡。在專利法中,它應使專利權人在以下的利益比較中占優勢:在使用自己研製的創新成果與購買他人創新成果的使用收益比較中佔有優勢;購買他人創新成果收益與使用已經進入公有領域的現有技術的收益的比較中佔有優勢;創新成果的市場收益與創新成本及維權成本的比較中佔有優勢[13].這些優勢的獲得體現了專利制度的公平。

激勵革新和新產品與方法的發展無疑是專利制度期望獲得的最重要的利益。對這一利益社會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由專利權賦予的臨時壟斷。專利權人以專利許可權制專利發明的使用而對社會公眾接近專利技術、對競爭者使用專利技術施加了限制。與任何人可以自由地使用公開的技術相比,對專利技術的壟斷顯然會產生靜態市場的失敗和社會成本問題。例如發明的潛在使用者和競爭對手在試圖圍繞專利發明中可能存在額外的成本;被專利壟斷的產品如得不到充分的使用也會給消費者產生成本。從專利法的宗旨看,這種限制卻不應阻礙專利技術的推廣應用。專利法需要解決在壟斷和促進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的平衡。這需要藉助於在專利法中確立一些限制壟斷權的制度來加以解決,有些則需要藉助於專利法之外的競爭法像反壟斷法的規定來解決。不僅反壟斷法對專利領域的競爭行為進行了限制,而且專利法本身也限制了從專利中獲得壟斷利潤的可能性。專利侵權例外、專利的強制許可、專利的實施許可與轉讓制度等就重要的體現。從我國《專利法》的規定看,在專利技術的壟斷保護基礎之上實現促進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是一個重要的立法目的。在廣義上,上面闡述的專利保護期限的限制,也是促進發明創造推廣應用的制度,因為有限的保護期意味著在保護期屆滿後專利技術可以被任何人自由地使用,原來的專利技術最終成為了社會公共財富。

注釋:

[1] 陳子龍.知識產權權利沖突及司法裁量[A].鄭成思.知識產權文叢(3)[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3] 斯戴文·B ·格蘭德.吉萊密? E.加拿大專利制度:在公權與專利權人之間適當的平衡.加拿大知識產權評論[J].1994,(6).

[4] 寧波市東方機芯總廠訴江陰五金製品有限公司專利侵權糾紛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1)民提字第1號.

[5] 張乃根.美國專利法判例選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6] 馮曉青.著作權法中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的法律與經濟學分析[J].雲南法學,2004,(2).

[7] 馮曉青.「思想」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關系――兼論洛克財產權勞動學說[J].社會科學,2003,(12).

[8] 科奈斯·W·丹恩. 專利法之經濟學透視.法律研究雜志.1994,(4).

[9] Sony Corp. of Am. v. Universal City Studies, Inc., 464 U.S. at 417,429 (1984) .

[10] 威廉·D ·洛德豪斯. 發明、增長與福利:技術變化的理論思考[A].馮曉青.知識產權法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11] 威廉價· 費歇爾.知識產權的理論[A].]劉春田.中國知識產權評論[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2] 理查德·吉爾伯特.卡爾莎·壁羅.理想專利權的期限與范圍.蘭德經濟學雜志.1990,(2).

[13] 劉華.知識產權制度的效益及實證分析.黃岡: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1,(2).

中國政法大學 教授·馮曉青

❻ 如何看待互聯網經濟

上周,「深流聯盟」組織了第一次交流,由「阿里雲」邊緣計算技術負責人楊敬宇先生講解邊緣計算的發展情況。通過交流,我進一步對目前國內「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討論進行了思考。自去年5月《是時候徹底反思中國的互聯網經濟了》一文發表以來,國內監管部門、輿論及互聯網業界,均對互聯網平台企業發展模式、發展方向展開了多視角的反思。去年下半年,「產業互聯網」的聲音逐漸出現,進而將傳統的互聯網平台模式歸納為「消費互聯網」,2C轉向2B的討論開始深入,國內互聯網平台巨頭均高調宣誓進入「產業互聯網」領域。藉此機會,我將自己對「產業互聯網」的認識首次公開分享如下,在今後關於全球產業變遷的討論中,我們將更加深入的涉及以下觀點。

1、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是以「管網化」(水、電、氣、公路、鐵路、航路)為主要特徵的,管網化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信息技術革命是管網化的繼續深入(通信網路的普及與發展)。今天金融領域熱衷討論的產業周期,如果從管網化的歷史視角來看,會得出更多有意義的結論。自電報、電話時代以來,信息網路傳輸速度和運算速度的不斷提升,使人類社會從傳統工業時代轉向到信息時代,這個過程仍在繼續。包括邊緣計算在內的新技術發展,都是這個演進過程的具體體現。

2、任何技術能夠大規模應用的前提,需要基於成本收益考慮。只有在具體信息技術能夠有效降低信息技術應用方的成本、為其帶來足夠的收益時,這種技術才有普及的現實可能。應用方能夠為這項技術付出的對價(應用方購買能力),反過來決定了該項技術在商業上的收益水平。目前對於邊緣計算實現方式的不同理解,背後滲透著從基礎運營商、網路設備商到軟體服務商(含互聯網平台企業)等各參與方的不同利益訴求,是競還是合,將由最終的買單者來決定。這個過程可能還很長。

3、2018年,在國內對互聯網平台企業的發展模式進行深刻反思後,從互聯網企業的視角,出現了「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這組對立的「互聯網式」概念,以及「從2C轉向2B」這類「互聯網式」討論。從上述概念的使用能夠看出,國內互聯網平台企業一直以來面向消費個體的商業模式已面臨瓶頸和上限,進而希望向生產領域進一步拓展,找到新的增長點。同時,它們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再次取得曾經在2C時代取得的中心化地位。

4、「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二分法是國內互聯網平台企業的視角,我個人並不贊同這樣的劃分。信息技術對生產性行業的影響要遠遠早於對個體消費者的直接影響,對所謂「產業」的服務早已存在,IBM、Oracle、Microsoft、SAP等行業巨頭的企業級信息技術服務歷史已長達幾十年,Walmart這類今天看似傳統的企業,之所以能夠長據Fortune 500榜首,正是因為它在非常早期就十分注重企業運營的信息化水平。全球信息技術服務巨頭之所以能在過去幾十年持續快速成長,是因為它們的客戶囊括了各行業的大中小型企業,其中的各行業巨頭營收基數大,只要通過信息技術能夠為其節省較小比例的運營成本,體現的經濟價值就會十分明顯,而這些企業有能力為之付出高昂的信息技術服務費用,這也促使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從商業上有動力進行深度開發合作。換言之,企業級信息技術應用方(大型或者超大型企業)的個體購買能力是非常強的,並非像個體消費者那樣,單一購買能力弱而主要體現為網路聚合效應。

5、企業級信息技術服務與行業緊密相關,要求服務提供者對各行業(從工礦、電力、水利、航空、輪船、汽車到金融、醫療、教育、環保等等)有深刻理解,並能夠為大型或者超大型企業提供跨國的定製服務,而上述企業對服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之高,遠遠超過個體消費者的信息服務需求。換言之,企業級的信息技術服務需求,具有跨國性(大型企業往往都是跨國企業)、定製性、高度安全性和穩定性幾個特點,而中國互聯網平台企業目前在這些方面的積累,只能算是起步。上述產業環境,將決定中國互聯網平台企業介入企業級信息技術服務市場的速度、領域和方式。

6、中國企業級信息技術服務的發展至少受制於兩個因素:

其一,以製造業為核心的中國生產性企業,能否更多、更快的在高附加值領域站穩腳跟,取得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唯有如此,這些企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支出水平才會有大幅提升的可能,也即,只有傳統產業能掙更多的錢,獲得更多的利潤,才有可能將更多的錢用於購買信息技術服務,去進一步提升效率。而能否實現上述,取決於中國政策制訂者和各類企業對全球化認識的深度,未來長期制度建設的針對性,以及各類企業是否有能力和意願走出「區域網」,深度參與全球化下的直接競爭。反過來,也取決於國門的開放程度,是繼續讓新興企業成為區域網內的企業,使其缺乏競爭、坐享事實上的壟斷,對內強大卻長期無法走出國門,還是早日使其處於真正的全球競爭環境中,促其成長。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將決定中國未來新興產業發展的軌跡。

其二,對高度依賴互聯網平台發展的國內中低端製造業企業而言,互聯網平台企業是否有意願先降低這些企業的平台收費比例(這些費用目前與傳統商業的地租並無本質區別),更加註重保護優質企業的知識產權,進而轉向到更多的以向這些企業提供信息技術服務,支持提升這些企業的效率這條真正的科技驅動的道路上來,從而實現普遍意義上的共贏,這將取決於中國互聯網平台企業對未來發展模式的決斷,這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另方面,由於國內平台企業事實上處於區域網內,先前主要能夠幫助國內中小型生產企業在境內進行銷售,或者幫助國外企業產品銷往境內,很難幫助國內企業實現全球市場拓展,也即,難以幫助國內中小企業通過將產品銷售到消費能力更高的國家去獲得更多的利潤。隨著全球基礎網路、物流的打通,隨著全球消費心理的進一步變化,真正的全球化平台(例如Amazon),反而可能會利用其全球化優勢,幫助中國製造業中小企業拓展其海外市場,樹立全球品牌。我們正在見證這些變化。

「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只是互聯網平台企業視角提出的概念,要真正深刻認識全球化帶來的產業變遷和發展,需要跳出這類帶有傾向性和局限性的概念束縛,更加關注各個具體產業。應當避免類似新概念帶來的政策驅動套利,被寄予厚望的科創板,更是如此。

❼ 大家怎麼看待瓊瑤和於正關於版權之爭。

門診問題:從《宮鎖連城》與《梅花烙》看著作權法應否對「思想」加以保護
門診專家: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侯仰坤
北京東易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趙虎
◇《宮鎖連城》與《梅花烙》從故事框架到內容都有雷同
◇判斷是否抄襲侵權,主要適用「實質相同+接觸」原則
◇故事梗概和故事情節屬於作者的構思,不能與表達形式分開
◇有些法律條文,無論是國際公約還是國內法,存在理解差異的原因不在於法律本身,有些是屬於翻譯的問題,畢竟國際公約不一定能完全准確地符合中文理解
◇故事情節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故事情節和故事梗概同樣屬於法律保護的內容
◇就瓊瑤和於正的著作權糾紛而言,如果瓊瑤的反映完全符合事實,構成侵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近日,台灣作家瓊瑤通過微博發布《瓊瑤寫給廣電總局的一封公開信》,認為編劇於正新作《宮鎖連城》抄襲她的舊作《梅花烙》。而於正否認抄襲,稱「只是巧合和誤傷」,湖南衛視也始終沒有作出回應。對此,有人認為,於正的作品屬抄襲,侵犯了瓊瑤的著作權,但也有人認為於正的新劇沒有侵權,理由是:根據思想、表達二分法,著作權法只保護表達形式,不保護思想。
正值第14個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就「思想」是否屬於著作權法保護范疇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仰坤副教授、北京東易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趙虎律師。
兩部作品是否存在雷同
記者:《宮鎖連城》與《梅花烙》內容是否雷同?
侯仰坤:我比對發現,《宮鎖連城》中出現了大量《梅花烙》的內容。
從偷龍轉鳳的故事情節和基本內容看,《梅花烙》中,王府的福晉為了能在側福晉之前生下兒子,避免失寵,把自己剛出世的女兒送出,偷偷換回一個男孩來冒充自己所生。為了日後辨認,在女兒的右肩上烙下了一個梅花的印記。在《宮鎖連城》中,將軍府的福晉也是為了趕在側福晉之前生下兒子,避免失寵,把自己剛出世的女兒送出,偷偷換回一個男孩冒充自己所生。而其女兒左肩上有一個紅色的長條胎記,為日後相認提供依據。
從被送出去的女孩的職業身份看,《梅花烙》中,被送出去的女孩(白吟霜)成了一名江湖藝人。《宮鎖連城》中,被送出去的女孩(連城)也成了一名江湖藝人。
從男孩與女孩的關系看,《梅花烙》中,被偷換來的男孩生長在王府里,擁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卻偏偏與身處社會下層的賣唱女白吟霜產生了愛情。在《宮鎖連城》中,被偷換來的男孩生長在顯赫的將軍府里,奇跡般地愛上了流盪在社會下層的江湖女孩連城。
從皇帝下嫁公主的情節來看,在《梅花烙》中,正當換來的男孩與被送出去的女孩產生愛情時,皇帝突然決定要把公主嫁給這個男孩。而《宮鎖連城》中,正當換來的男孩與被送出去的女孩產生愛情時,皇帝也突然決定要把公主嫁給這個男孩。
從男孩新婚之夜的故事情節來看,《梅花烙》中,男孩在新婚之夜不與公主圓房。《宮鎖連城》中,男孩在新婚之夜也不與公主圓房。
從被送出去的女孩做了使女來看,在《梅花烙》中,為了幫助「兒子」,福晉冒險把送出去的女孩白吟霜接進王府做了丫頭。在《宮鎖連城》中,為了幫助「兒子」,福晉冒險把送出去的女孩連城接到府中做了婢女。
從女孩成為姨太來看,在《梅花烙》中,接進王府的女孩最終做了偷換來的男孩的姨太。《宮鎖連城》中,接進將軍府的女孩也做了偷換來的男孩的姨太。
在公開信中,瓊瑤提出,在故事情節的主線方面,《宮鎖連城》在有關偷換來的男孩、送出去的女孩、公主三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三位主人公的出身背景,社會身份、主從關系、情感交織和變換等故事情節上,都與《梅花烙》完全一致。在故事情節的支線方面,《宮鎖連城》將軍府中的將軍、福晉、側福晉、庶出兒子等相關內容,除了姓名改變以外,人物關系亦與《梅花烙》中的一致。
記者:為什麼說類似內容構成抄襲而不是像於正所說的「巧合」?
趙虎:理論上講,巧合是有可能發生的,比如兩個人想法相同,都獨立創作出了相同的作品。但是這個比例非常低。在知識產權法律實踐中,判斷是否構成侵權,主要適用「實質相同十接觸」的原則。如果經過判斷,兩個作品存在實質相同之處,那麼就要考慮後一作品的作者是否存在接觸前一作品的可能性。如果前一作者的作品從來沒有出版過,自然沒有接觸的可能性。但是像瓊瑤的《梅花烙》膾炙人口,當存在內容實質相同的時候,推脫為「巧合」、不存在「接觸」,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人信服的。
此外,侵犯著作權有程度之分,有的抄襲多,有的抄襲少。抄別人多的,侵權嚴重,抄別人少的,侵權輕微。抄多抄少屬於定量的問題,並非侵權的定性問題。抄襲的數量是法院在判決賠償數額的時候考慮的。有人認為,抄襲20%以下不構成侵權,我不敢苟同。如果抄的是《白鹿原》,20%可能已經上百頁了,怎麼能說不屬於抄襲,不構成侵權呢?
抄襲他人「思想」構成侵權嗎
記者:有人認為,故事情節、故事梗概是作品的一種框架,屬於「思想」而不是「表達形式」,而「思想」是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這種觀點有何依據?
趙虎:著作權法只保護表達形式,不保護思想,即思想、表達二分法是被許多國家接受的判斷著作權法保護范圍的理論。這一理論主要來源於國際條約。根據TRIPs協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第9條第2款的規定,版權的保護應該延及表達方式,但不延及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數學概念本身。根據該理論,前人寫了諜戰劇,不能阻止後人接著寫諜戰劇;前人寫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故事,不能阻止後人寫類似的愛情故事。任何人不能壟斷思想,否則將阻止人類進步。在我國法律實踐中,法院也多次根據該理論對作品的保護范圍作出判斷。
侯仰坤: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著作權和公共信息司司長克洛德·馬蘇耶在其所著《伯爾尼公約(1971)指南》中指出:「能受到保護的是表現形式而不是思想本身。」我國是《伯爾尼公約》和WTO組織的成員國,當然在自己的國內法中應當遵守國際公約的規定。並且,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這就意味著我國著作權法對享有著作權作品的要求是有一定的表現形式的。
記者:瓊瑤說,故事主線發展情節、主人公之間的主從關系,支線中的人物關系,某些細節等相同。如何區分這些是「思想」還是「表達」?「思想」與「表達」的分界點在哪裡,哪些屬於「思想」,哪些屬於「表達」呢?
趙虎:有人認為,瓊瑤所述屬於「思想」,不屬於「表達」,甚至舉出了「太陽冉冉升起」和「太陽從天邊慢慢升起來了」的例子。就這個例子而言,如果就是這么簡單兩句話,自然不會構成侵權。因為一般單句話構不成作品,沒有著作權。但是,如果瓊瑤有一本書,別人用這種同義詞替換的方式又寫了一本書,還不構成侵權嗎?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已經認定,赤裸裸的同義詞替換肯定是侵權的,別說同義詞替換了,不同表達形式的替換也會構成侵權。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另一個人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把這本書拍成了電影,具體的文字和電影畫面肯定無法一一對應,但也構成侵權,至少侵犯了作品著作權中的演繹權,因為所講的故事是相同的。將「表達」僅僅局限於文字的具體表達,屬於對「思想、表達」二分法的機械理解。應該說「思想」和「表達」一般情況下是清晰的,但要將兩者截然劃分卻很難。一個作品的主題肯定屬於思想的范圍,具體的語言表達肯定屬於表達的范圍。但是表達的范圍並不止於具體語言的表達,情節設計、人物關系也往往屬於表達的范圍,故事的梗概有可能要進入思想的范圍。要把思想和表達完全區分開,需要根據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就瓊瑤與於正之間的著作權糾紛而言,我認為,其中瓊瑤指出的人物關系、背景、發展趨勢和細處描寫應該有一部分屬於表達而非思想,應該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記者:法律不保護「思想」的做法對嗎?
侯仰坤:其實,在著作權法中,關於「表達」指什麼,「思想」又指什麼,長期以來爭議不斷。學生們都是在一種似是而非的狀態下背誦、理解這一觀點的。個人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違背客觀規律。因為,表達形式和反映作者思想的內容是分不開的。形式和內容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內容和表達形式的組合體,內容是在具體的與之相對應的形式的組建過程中誕生,並依據這些形式而存在。具體的形式也都是按照內容所需求的條件和規律構建的,並且為所構建的內容而存在。就作品而言,「故事情節」、「故事梗概」本身就是作品的內容,與作品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事件密切相連,不可分割。故事情節是一部作品的靈魂,因此故事情節和故事梗概應同樣屬於法律保護的內容。
以該事件為例,我分析發現,《梅花烙》中的故事情節恰恰能反映出作者的創作內容。
首先,在主人公方面,瓊瑤設計了王爺、福晉、偷換來的兒子、送出去的女兒、公主五位主人公,然後為他們設計了各自身份、性格特徵、相互關系等內容。顯然,這些內容都是瓊瑤經過潛心思考和構思的結果,體現著她的創作特點。
其次,《梅花烙》中圍繞著幾位主人公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情節,更是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和創作的體現。創作的核心在於構思,然後把構思的內容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也有構思。構思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反復進行設想、選擇、取捨、思考、斟酌、推敲、對比和掂量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最花費創作者心血的過程,也是最能夠體現創作者藝術水平和創作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所對應的勞動成果就是作品的故事情節和故事梗概。小說作品中精彩的語言描述和准確的語言表達都發生在對構思的表達階段,構思和表達相比,構思更重要,因為構思而來的故事梗概和故事情節才是一部作品的核心和靈魂。抄襲他人的故事情節和故事梗概就是在盜竊他人的勞動成果。
再次,對於構思過程在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對作品獨創性的體現,可能有人並不重視,他們認為這些家庭爭斗和兒女情長不屬於獨創。但這種觀點忽視了創作的基本過程和基本特點,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如果給10位作家提供下列一個題目「請以『王爺、王爺的夫人、偷換來的兒子、送走的親生女兒和公主』作為主要的主人公創作一篇小說」,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只要他們都是獨立創作完成,那就一定會創作出10部故事情節不同的作品來,這樣的結果才是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也才是真實的。
記者:法律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嗎?
侯仰坤:其實,有些法律條文,無論是國際公約還是國內法,存在理解差異的原因不在於法律本身,有些屬於翻譯問題,畢竟國際公約不一定能完全准確地符合中文理解;有些則是該問題的本質已經不屬於法律領域而屬於哲學領域,像這里涉及的「表達形式」和「思想」的問題,其實質是「形式與內容」的哲學問題。黑格爾在他的《小邏輯》中陳述了內容與形式的相互關系:「內容並不是沒有形式的,反之,內容既具有形式於自身內,同時形式又是一種外在於內容的東西。」「內容非他,即形式之轉化為內容;形式非他,即內容之轉化為形式。」「這種相互轉化是思想最重要的規定之一。」所以,我們不應當盲目崇拜國際條約,也要適時調整國內法律。
如果確認抄襲,侵犯哪些權益
記者:如果於正作品構成抄襲,按照現行著作權法,其侵犯了對方哪些權益?
侯仰坤:按照我國法律規定,《梅花烙》享有著作權。作者瓊瑤享有下列權利:未經她的許可,任何人都不能擅自修改小說《梅花烙》的內容,否則就侵犯她的修改權;未經她的許可,任何人都不能依據原有的小說續寫續集,或者利用原有小說特有的故事情節、人物特徵編造或者演繹創作新的作品,否則就侵犯其改編權。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方式歪曲、醜化或者篡改小說中原有主人公的形象和已有的故事情節,否則就侵犯其保護作品完整權,承擔侵權的法定責任。個人認為,《宮鎖連城》直接侵犯了瓊瑤女士享有的著作權中的「保護作品完整權」、「改編權」和「獲得報酬的權利」。
趙虎:就瓊瑤和於正的著作權糾紛而言,如果瓊瑤的反映完全符合事實,構成侵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此事說明,保護知識產權依然迫在眉睫,希望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❽ 請問「律師非訴訟業務的概念和特點」分別是什麼

律師非訴訟業務的定義是:律師接受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委託,在其職權范圍內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與法院和仲裁委員會發生司法意義上的聯系,直接為委託人辦理某種法律事務的業務活動

從嚴格意義上講,律師的業務只分為訴訟和非訴訟兩種。律師業務中除了訴訟之外都是非訴訟。訴訟的特點是:有一個獨立於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對糾紛做出具有強制意義的裁決,這個第三人是法院或仲裁委員會。非訴訟是相對於訴訟而言的,所以非訴訟中沒有法院或仲裁委員會的介入。

非訴訟律師業務包括:

1、合同的談判、起草、審查、修改、擬訂、履行監管。合同事務是律師最主要的非訴訟業務,它的范圍非常廣,涵蓋了投資決策、招標投標、項目開發、房地產開發與轉讓、知識產權、企業改制、股份轉讓等各個經濟領域的事務,因為這些事務最終都要形成合同。合同事務的處理包括兩個階段:(1)合同的設立階段,時間跨度為從一方發出要約或要約邀請直到合同生效。具體事務有A調查情況B參與洽談C製作合同文本D審查、修改、擬訂合同E申報批准或登記。(2)合同的履行階段,時間跨度為從合同生效到合同終止,具體事務是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合同是否需要中止、變更、解除,並且及時以協商和調解方式解決糾紛。需要特別說明是:律師處理合同事務並不一定形成合同文本,因為合同的各方有可能不達成一致意見。

2、就某一事件出具法律意見書和律師函。法律意見書和律師函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送交的對象不同:法律意見書是出具給委託人的;而律師函是出具給與委託人有聯系的其它一方或幾方。這個「某一事件」有可能是因合同而產生的(如拖欠款項、出現不可抗力使合同無法履行等),所以它與合同事務有一定的聯系,但它也有可能與合同完全無關(如侵權、出現意外情況導致損害等)。

3、協助企業(委託人)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內容,法律的形式。因為在一個企業之中,內部管理制度就是「法」
(例如章程、合同管理制度等)。它不折不扣地體現了立法、執法、司法的特徵。當然,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對律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律師不但要具備豐富的法律知識和實際經驗,更要懂得經濟和管理知識,還對企業的具體情況十分清楚。只有這樣,律師才能真正扮演好「半個經理」的角色,制定內容完善、行之有效內部管理制度。

4、解答法律咨詢
5、法制宣傳、教育與培訓
6、代辦登記注冊、文件批准等法律事務
7、參與尚未形成訴訟的糾紛調解
8、提供法律、法規變化及其影響的信息
9、代為發表聲明或公告
10、證券律師業務
此外,還有一些正在發展的新業務如:
一、律師見證;律師見證就是律師應當事人的申請,根據親身所見,以律師事務所的名義,依法對法律事件或法律行為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證明的一種活動(這個概念還有深入探討的餘地)。律師見證有如下特點:

1. 見證的主體是律師,名義是作為法律服務專門機構的律師事務所,這與民間私證和國家公證都有區別。
2. 見證是一種法律的適用。是律師根據現行法律對法律事實的合法性、真實性進行確認。這同民間私證只講真實性,不講合法性的作法有別。
3. 見證的時間與空間有著嚴格限制,時間,即被見證的行為發生之時:空間,即律師親見的范圍,這與公證可以對以前發生並非親見的事實先行調查,而後公證的作法有別。

現在,律師見證業務日益增多,但司法部、各省級司法行政部門尚未出台有關律師見證業務的法規,只有河南省信陽地區司法處制定並下發了《信陽地區律師見證基本規則(試行)》。所以,律師見證業務目前正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二、接受企業(委託人)的委託,對其下屬公司及管理人員進行監督。此項業務在發達國家已非常普遍,但在中國內地,僅有大型外資公司聘請外國(含香港地區)律師事務所辦理此項業務。此項業務有大的發展空間,但律師事務所的責任和風險也很大。

三、就委託人委託的事項進行調查取證。與訴訟中的調查取證不同的是:這種調查取證不僅僅限於法律賦與的查閱檔案和詢問證人的權利,而是律師憑借其廣泛的社會關系和專業知識為委託人收集、整理有利的信息,例如合作者的誠信度、歷史背景、利害關系等,這種調查取證並不是專為訴訟而收集的。

按照上述「非訴訟律師業務」的定義,我認為律師擔任法律顧問而承辦相關法律事務亦屬「非訴訟律師業務」范疇。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二十五條將「擔任法律顧問」和「辦理非訴訟法律事務」分別列舉,並不等同於理論上對律師業務的分類,更不能排斥使用邏輯上的二分法對律師業務進行分類。因此,我認為擔任法律顧問與辦理非訴訟律師業務不是相互獨立。法律顧問(包作常年法律顧問和單項法律顧問)是非訴訟律師業務的一個產品組合形式:即把多個非訴訟律師業務組合在一起,再確定一個年限,便名為法律顧問。換言之,非訴訟律師業務包含法律顧問在內。但是,法律顧問是現在非訴訟律師業務的主要內容,毫不誇張地說,法律顧問在非訴訟律師業務中的比重佔90%以上。所以,做好法律顧問工作就做好了非訴訟律師業務。

閱讀全文

與知識產權二分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