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國際組織關於知識產權的定義各是什麼
國際上對規范知識產權立法、執法和民事行為影響重大的國際條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和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是通過列舉知識產權應當包括的范圍和權利種類來界定知識產權的。
依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第2條第(8)款的規定,知識產權包括下列權利:
1.與文學、藝術及科學作品有關的權利,即版權或著作權;
2.與表演藝術家的表演活動、與錄音製品及廣播有關的權利,即鄰接權;
3.與人類創造性活動的一切領域發明有關的權利,即專利權;
4.與科學發現有關的權利;
5.與工業品外觀設計有關的權利;
6.與商品商標、服務商標、商號及其他商業標記有關的權利;
7.與防止不正當競爭有關的權利;
8.一切其他來自工業、科學及文學藝術領域的智力創作活動所產生的權利。
應當指出的是,該《公約》第16條規定,參加本公約,不得對本公約作任何保留。也就是說,加入該公約,必須對該公約所有條款均同意和遵守。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個國家加入該公約,我國也已於1980年加入該公約。因此,可以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同意該《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一個奇特現象是,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同意上述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的范圍,但國內立法真正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定的「知識產權」作為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的國家卻很少。一個典型的事例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定的隸屬知識產權的「發現權」,只有我國和幾個少之又少的國家立法承認其是「知識產權」,查看我國《民法通則》關於「知識產權」的第三節之規定,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民法通則》確認「發現權」屬知識產權,但卻沒有賦予發現人以獨占專用權,而僅賦予獲取證書、獎金和其他獎勵的權利。由此可見,發現權與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等知識產權相比具有較大的差別。另外,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加入了該公約,並承認該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但各國學者對這一范圍在學術上仍存在較大爭議。
世界貿易組織(WTO)文件《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中所指知識產權的范圍包括:
1.版權與鄰接權;
2.商標權;
3.地理標志權;
4.工業品外觀設計權;
5.專利權;
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7.未披露的信息專有權。
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相比,一方面,TRIPS協議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中沒有科學發現權。這主要是因為這種知識產權與貿易無關。另一方面,增加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這是為了適應國際貿易的需要,特別是為了適應某些經濟大國在對外貿易中保護本國利益的實際需要。再一方面,強調突出了「未披露過的信息專有權」。這種信息主要指「商業秘密」,特別是其中的Know-How。多數國家保護商業秘密是將其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軌道,我國也是如此。在這一點上,TRIPS協議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是一致的。但商業秘密是否為一種知識產權,此前曾有爭議,TRIPS協議給予了肯定回答。我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以我國認可這個國際組織關於知識產權范圍的界定。實踐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實際上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各國對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執法水平。我國目前對知識產權一致公認的范圍是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禁止不正當競爭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將TRIPS規定的「未披露的信息」,也列入知識產權的調整范圍,對這種觀點尚未達成共識,但這種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上述兩個國際公約對知識產權劃定的范圍,是當今世界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通例,「迄今為止,多數國家的法理專著、法律,乃至國際條約,都是從劃定范圍出發,來明確知識產權這個概念,或給知識產權下定義的」[1]除了一些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關於知識產權范圍的規定外,一些論著也就知識產權列舉了范圍。如英國劍橋大學W.R.Cornish教授所著的知識產權教科書將 「保護技術發明和設計的專利權」、「保護文學藝術創造的著作權」、「保護經營標記的商標權」合稱為知識產權[2]。
概括式的知識產權定義
目前,對知識產權采「概括主義」定義方式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
一是將「知識產權」定義為「知識產權指的是人們可以就其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權利。」[3]這里將知識產權的客體較為籠統地界定為「智力成果」,與知識產權的英文單詞(Intellectual Property)本意最為接近。類似的定義還有,知識產權「是指在智力創造活動中智力勞動者及智力成果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權利。」[4]
二是認為,「知識產權是基於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5]這個定義將知識產權的客體具體化為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兩類;認為以知識產權名義統領的各項權利,並不都是基於智力創造成果產生。1992年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定(AIPPI)東京大會將知識產權劃分為「創造性成果權利」與「識別性標記權利」,可見知識產權並非都是就「智力創造成果」享有的權利。吳漢東教授將知識產權的定義進一步闡釋為「知識產權是人們對於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依法享有的權利。」認為知識產權是產生於精神領域的非物質化的財產權,即是基於智力成果、經營標記或知識信息所產生的權利;知識產權不等於是智力創造性成果權,以知識產權名義所統領的各項權利並非都是來自知識領域,亦非都是基於智力成果而產生,從權利來源來看,主要發生於智力創造活動與工商經營活動,從權利對象來看,則由創造性成果、經營性標記、信譽以及其他知識信息所構成;知識產權是法定之權,其產生一般須由法律所認可。[6]
三是認為,「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支配其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享受其利益並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7]這一定義,強調了知識產權是法定「支配權」的屬性,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界定為「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
上述三種概括式的知識產權定義各有其特點,核心區別在於對知識產權客體或對象范圍理解上的差異。第一種定義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界定為「智力成果」,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本意相一致;將知識產權的各種保護對象統一歸入智力成果的范疇之中,避免了採取列舉式表述可能出現掛一漏萬的可能。第二種定義明確將知識產權的客體列舉為「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或「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使人們通過該定義就能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有一個明晰、確定的認識。第三種定義則將知識產權保護的所有對象稱做「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表述方式與第一種定義有類似之處,區別在於認為知識產權保護的是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而非智力成果。
我們認為,知識產權的定義不管如何表述,至少應當闡明如下幾點涵義:首先,應當明確知識產權主體是民事主體或私權主體。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將知識產權界定為「私權利」,知識產權的主體也宜表述為民事主體或私權主體。上述第三種定義強調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客體享有的權利,這種關於知識產權主體的表述比其他說法顯得更為妥當。其次,從概念的明確性角度分析,知識產權定義中應當對知識產權的客體范圍加以界定和區分。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簡單表述為「智力成果」或者「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略顯籠統。1992年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定(AIPPI)東京大會將知識產權劃分為「創造性成果權利」與「識別性標記權利」,表明知識產權主要來源於智力創造活動與工商經營活動,知識產權對象由創造性成果、經營性標記、信譽以及其他知識信息已經在國際范圍內成為共識。所以,吳漢東教授在其知識產權的定義中將知識產權的客體表述為「人們對於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更趨適宜。再次,知識產權是法定權利,是一種支配權。強調知識產權是一種法定權利,一方面在於明確知識產權類型法定,另一方面旨在凸顯知識產權中商標權、專利權等必須依法申請審批,這往往是知識產權特有的,與其他民事權利相區別的。強調知識產權是一種支配權,意在明確知識產權和物權、人身權等權利屬性的一致性,與債權的不同性。總之,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對其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依法享有的支配權。
Ⅱ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具體是什麼組織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關於知識產權服務、政策、合作與信息的全球論壇。是一個自籌資金的聯合國機構,直到2014年4月為止,有187個成員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一個致力於促進使用和保護人類智力作品的國際組織。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聯合國組織系統中的15個專門機構之一。它管理著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各個方面的24項(16部關於工業產權,7部關於版權,加上《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國際條約。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致力於利用知識產權(專利、版權、商標、外觀設計等)作為激勵創新與創造手段的聯合國機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現今三個最主要的管理知識產權條約的國際組織(後兩個國際組織不是知識產權專門機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大廈設有聯絡處。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宗旨是:
通過國家之間的合作,必要時通過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協作,促進全世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確保各知識產權聯盟之間的行政合作。該組織管理著一系列知識產權條約,其中包括《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保護錄音製品製作者防止未經許可復制其錄音製品公約》等條約。
該組織主要職能是負責通過國家間的合作促進對全世界知識產權的保護,管理建立在多邊條約基礎上的關於專利、商標和版權方面的23個聯盟的行政工作,並辦理知識產權法律與行政事宜。
該組織的很大一部分財力是用於同發展中國家進行開發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發明創造和文藝創作活動,以利於其科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
以上內容,均摘自網路。
Ⅲ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組織宗旨
世界知抄識產權組織的宗旨是:襲 通過國家之間的合作,必要時通過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協作,促進全世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確保各知識產權聯盟之間的行政合作。該組織管理著一系列知識產權條約,其中包括《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保護錄音製品製作者防止未經許可復制其錄音製品公約》等條約。
Ⅳ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介紹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關於知識產權服務、政策、合作與信息的全球論壇。專是一個自籌資金的聯合屬國機構,直到2014年4月為止,有187個成員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一個致力於促進使用和保護人類智力作品的國際組織。 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是聯合國組織系統中的16個專門機構之一。它管理著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各個方面的24項(16部關於工業產權,7部關於版權,加上《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國際條約。
Ⅳ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的內容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
(本條約於1996年12月20日由關於版權和鄰接權若干問題外交會議在日內瓦通過) 序 言
第1條:與《伯爾尼公約》的關系
第2條:版權保護的范圍
第3條:對《伯爾尼公約》第2至6條的適用
第4條:計算機程序
第5條:數據匯編(資料庫)
第6條:發行權
第7條:出租權
第8條:向公眾傳播的權利
第9條:攝影作品的保護期限
第10條:限制與例外
第11條:關於技術措施的義務
第12條:關於權利管理信息的義務
第13條:適用的時限
第14條:關於權利行使的條款
第15條:大會
第16條:國際局
第17條:成為本條約締約方的資格
第18條:本條約規定的權利和義務
第19條:本條約的簽署第20條:本條約的生效
第21條:成為本條約締約方的生效日期
第22條:本條約不得有保留
第23條:退約
第24條:本條約的語文
第25條:保存人 (1)對於屬《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所建聯盟之成員國的締約方而言,本條約系該公約第20條意義下的專門協定。本條約不得與除《伯爾尼公約》以外的條約有任何關聯,亦不得損害依任何其他條約的任何權利和義務。
(2)本條約的任何內容均不得減損締約方相互之間依照《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已承擔的現有義務。
(3)「《伯爾尼公約》」以下系指《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1971年7月24日的巴黎文本。
(4)締約各方應遵守《伯爾尼公約》第1至21條和附件的規定。
關於第1條第(4)款的議定聲明:《伯爾尼公約》第9條所規定的復制權及其所允許的例外,完全適用於數字環境,尤其是以數字形式使用作品的情況。不言而喻,在電子媒體中以數字形式存儲受保護的作品,構成《伯爾尼公約》第9條意義下的復制。 締約各方對於本條約所規定的保護應比照適用《伯爾尼公約》第2至6條的規定。
關於第3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在適用本條約第3條時,《伯爾尼公約》第2至6條中的「本聯盟成員國」,在把《伯爾尼公約》的這些條款適用於本條約所規定的保護中,將被視為如同系指本條約的締約方。另外,不言而喻,《伯爾尼公約》這些條款中的「非本聯盟成員國」,在同樣的情況下,應被視為如同系指非本條約締約方的國家,《伯爾尼公約》第2條第(8)款、第2條之二第(2)款、第3、4和5條中的「本公約」,將被視為如同系指《伯爾尼公約》和本條約。最後,不言而喻,《伯爾尼公約》第3至6條中所指的「本聯盟成員國之一的國民」,在把這些條款適用於本條約時,對於系本條約締約方的政府間組織,指系該組織成員的國家之一的國民。 計算機程序作為《伯爾尼公約》第2條意義下的文學作品受到保護。此種保護適用於各計算機程序,而無論其表達方式或表達形式如何。
關於第4條的議定聲明:按第2條的解釋,依本條約第4條規定的計算機程序保護的范圍,與《伯爾尼公約》第2條的規定一致,並與TRIPS協定的有關規定相同。 數據或其他資料的匯編,無論採用任何形式,只要由於其內容的選擇或排列構成智力創作,其本身即受到保護。這種保護不延及數據或資料本身,亦不損害匯編中的數據或資料已存在的任何版權。
關於第5條的議定聲明:按第2條的解釋,依本條約第5條規定的數據匯編(資料庫)保護的范圍,與《伯爾尼公約》第2條的規定一致,並與TRIPS協定的有關規定相同。 (1)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作者應享有授權通過銷售或其他所有權轉讓形式向公眾提供其作品原件或復製品的專有權。
(2)對於在作品的原件或復製品經作者授權被首次銷售或其他所有權轉讓之後適用本條第(1)款中權利的用盡所依據的條件(如有此種條件),本條約的任何內容均不得影響締約各方確定該條件的自由。
關於第6和7條的議定聲明:該兩條中的用語「復製品」和「原件和復製品」,受該兩條中發行權和出租權的約束,專指可作為有形物品投放流通的固定的復製品。 (1)(Ⅰ)計算機程序、
(Ⅱ)電影作品、和
(Ⅲ)按締約各方國內法的規定,以錄音製品體現的作品的作者,應享有授權將其作品的原件或復製品向公眾進行商業性出租的專有權。
(2)本條第(1)款不得適用於:
(Ⅰ)程序本身並非出租主要對象的計算機程序;和
(Ⅱ)電影作品,除非此種商業性出租已導致對此種作品的廣泛復制,從而嚴重地損害了復制專有權。
(3)盡管有本條第(1)款的規定,任何締約方如在1994年4月15日已有且現仍實行作者出租其以錄音製品體現的作品的復製品獲得合理報酬的制度,只要以錄音製品體現的作品的商業性出租沒有引起對作者復制專有權的嚴重損害,即可保留這一制度。
關於第6和7條的議定聲明:該兩條中的用語「復製品」和「原件和復製品」,受該兩條中發行權和出租權的約束,專指可作為有形物品投放流通的固定的復製品。
關於第7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第7條第(1)款規定的義務不要求締約方對依照該締約方法律未授予其對錄音製品權利的作者規定商業性出租的專有權。這一義務應被理解為與TRIPS協定第14條第(4)款相一致。 在不損害《伯爾尼公約》第11條第(1)款第(Ⅱ)目、第11條之二第(1)款第(Ⅰ)和(Ⅱ)目、第11條之三第(1)款第(Ⅱ)目、第14條第(1)款第(Ⅱ)目和第14條之二第(1)款的規定的情況下,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作者應享有專有權,以授權將其作品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向公眾傳播,包括將其作品向公眾提供,使公眾中的成員在其個人選定的地點和時間可獲得這些作品。
關於第8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僅僅為促成或進行傳播提供實物設施不致構成本條約或《伯爾尼公約》意義下的傳播。並且,第8條中的任何內容均不得理解為阻止締約方適用第11條之二第(2)款。 (1)締約各方在某些不與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抵觸、也不無理地損害作者合法利益的特殊情況下,可在其國內立法中對依本條約授予文學和藝術作品作者的權利規定限制或例外。
(2)締約各方在適用《伯爾尼公約》時,應將對該公約所規定權利的任何限制或例外限於某些不與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抵觸、也不無理地損害作者合法利益的特殊情況。
關於第10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第10條的規定允許締約各方將其國內法中依《伯爾尼公約》被認為可接受的限制與例外繼續適用並適當地延伸到數字環境中。同樣,這些規定應被理解為允許締約方制定對數字網路環境適宜的新的例外與限制。
另外,不言而喻,第10條第(2)款既不縮小也不延伸由《伯爾尼公約》所允許的限制與例外的可適用性范圍。 (1)締約各方應規定適當和有效的法律補救辦法,制止任何人明知、或就民事補救而言有合理根據知道其行為會誘使、促成、便利或包庇對本條約或《伯爾尼公約》所涵蓋的任何權利的侵犯而故意從事以下行為:
(Ⅰ)未經許可去除或改變任何權利管理的電子信息;
(Ⅱ)未經許可發行、為發行目的進口、廣播、或向公眾傳播明知已被未經許可去除或改變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作品或作品的復製品。
(2)本條中的用語「權利管理信息」系指識別作品、作品的作者、對作品擁有任何權利的所有人的信息,或有關作品使用的條款和條件的信息,和代表此種信息的任何數字或代碼,各該項信息均附於作品的每件復製品上或在作品向公眾進行傳播時出現。
關於第12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對本條約或《伯爾尼公約》所涵蓋的任何權利的侵犯」的提法既包括專有權,也包括獲得報酬的權利。
此外,不言而喻,締約各方不會依賴本條來制定或實施要求履行為《伯爾尼公約》或本條約所不允許的手續的權利管理制度,從而阻止商品的自由流通或妨礙享有依本條約規定的權利。 (1)締約各方承諾根據其法律制度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本條約的適用。
(2)締約各方應確保依照其法律可以提供執法程序,以便能採取制止對本條約所涵蓋權利的任何侵犯行為的有效行動,包括防止侵權的快速補救和為遏制進一步侵權的補救。 (1)(a)締約方應設大會。
(b)每一締約方應有一名代表,該代表可由副代表、顧問和專家協助。
(c)各代表團的費用應由指派它的締約方負擔。大會可要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下稱為「本組織」)提供財政援助,以便利按照聯合國大會既定慣例認為是發展中國家或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的締約方代表團參加。
(2)(a)大會應處理涉及維護和發展本條約及適用和實施本條約的事項。
(b)大會應履行依第17條第(2)款向其指定的關於接納某些政府間組織成為本條約締約方的職能。
(c)大會應對召開任何修訂本條約的外交會議作出決定,並給予本組織總幹事籌備此種外交會議的必要指示。
(3)(a)凡屬國家的每一締約方應有一票,並應只能以其自己的名義表決。
(b)凡屬政府間組織的締約方可代替其成員國參加表決,其票數與其屬本條約締約方的成員國數目相等。如果此種政府間組織的任何一個成員國行使其表決權,則該組織不得參加表決,反之亦然。
(4)大會應每兩年召開一次例會,由本組織總幹事召集。
(5)大會應制定其本身的議事規則,其中包括特別會議的召集、法定人數的要求及在不違反本條約規定的前提下作出各種決定所需的多數。 (1)本組織的任何成員國均可成為本條約的締約方。
(2)如果任何政府間組織聲明其對於本條約涵蓋的事項具有許可權和具有約束其所有成員國的立法,並聲明其根據其內部程序被正式授權要求成為本條約的締約方,大會可決定接納該政府間組織成為本條約的締約方。
(3)歐洲共同體在通過本條約的外交會議上做出上款提及的聲明後,可成為本條約的締約方。 本條約應自下列日期起具有約束力:
(Ⅰ)對第20條提到的30個國家,自本條約生效之日起;
(Ⅱ)對其他各國,自該國向本組織總幹事交存文書之日滿三個月起;
(Ⅲ)對歐洲共同體,如果其在本條約根據第20條生效後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則自交存此種文書後滿三個月起,或如果其在本條約生效前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則自本條約生效後滿三個月起;
(Ⅳ)對被接納成為本條約締約方的任何其他政府間組織,自該組織交存加入書後滿三個月起。 (1)本條約的簽字原件應為一份,以英文、阿拉伯文、中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簽署,各該文種的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2)除本條第(1)款提到的語文外,任何其他語文的正式文本須由總幹事應有關當事方請求,在與所有有關當事方磋商之後制定。在本款中,「有關當事方」系指涉及到其正式語文或正式語文之一的本組織任何成員國,並且如果涉及到其正式語文之一,亦指歐洲共同體和可成為本條約締約方的任何其他政府間組織。 保存人本組織總幹事為本條約的保存人。
Ⅵ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戰略目標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九項戰略目標是成員國在組織內部一項全面的戰略調整進程的第一階段,是於2009年12月通過的:
以兼顧各方利益的方式發展國際規范性框架;成為全球知識產權服務的首要提供者;為利用知識產權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便利;協調並發展全球知識產權基礎設施;為全世界提供知識產權信息與分析的參考源;開展國際合作樹立尊重知識產權的風尚;根據全球政策主題處理知識產權問題;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其成員國和所有利益攸關者之間建立敏感的交流關系;建立有效、透明的行政和財政支助結構以便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完成其各項計劃。
Ⅶ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1980年6月4日,《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對中國生效,我國正式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第90個成員國。截至目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員國已達184個。
Ⅷ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制定了知識產權法律
現在知識產權法律都已經國際化了,凡是加入了相關國際知識產權公約的國家,在公約規定的范圍內都應遵循相關的知識產權規定!比如聯合國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就管理著24項知識產權國際條約,成員國就有184個。
Ⅸ 知識產權國際公約有哪些形式
與知抄識產權有關的國際公約:
《與貿易(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在內)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1994)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883)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1971)
《保護表演者、錄音製品製作者和廣播組織的國際公約》(即《羅馬公約》1961)
《關於集成電路的知識產權條約》(1989)
《專利法條約》(2000)
《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注冊海牙協定》(日內瓦文本1999)
《國際承認用於專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達佩斯條約》(1977)
《專利合作條約》(1970)。
Ⅹ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發展歷史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根源可追溯到1883年(癸未年)。
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誕生了。這是第一部旨在使一國國民的智力創造能在他國得到保護的重要國際條約。這些智力創造的表現形式是工業產權,即:發明(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
《巴黎公約》於1884年生效,當時有14個成員國,成立了國際局來執行行政管理任務,諸如舉辦成員國會議等。
1886年,隨著《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締結,版權走上了國際舞台。該公約的宗旨是使其成員國國民的權利能在國際上得到保護,以對其創作作品的使用進行控制並收取報酬。這些創作作品的形式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戲劇; 歌曲、歌劇、音樂作品、奏鳴曲;和繪畫、油畫、雕塑、建築作品。 同《巴黎公約》一樣,《伯爾尼公約》也成立了國際局來執行行政管理任務。
1893年,這兩個小的國際局合並,成立了被稱之為保護知識產權聯合國際局(常用其法文縮略語BIRPI)的國際組織。這一規模很小的組織設在瑞士伯爾尼,當時只有7名工作人員,即是今天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這個有著184個成員國和來自全世界95個國家的約938名工作人員並擔負著范圍不斷擴大的使命與任務的充滿活力的實體──的前身。隨著知識產權變得日益重要,這一組織的結構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
1960年,BIRPI從伯爾尼搬到日內瓦,以便與聯合國及該城市中的其他國際組織更加鄰近。
1967年7月14日,「國際保護工業產權聯盟」(巴黎聯盟)和「國際保護文學藝術作品聯盟」(伯爾尼聯盟)的51個成員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共同建立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便進一步促進全世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強各國和各知識產權組織間的合作。
1970年後,《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生效;經歷了機構和行政改革並成立了對成員國負責的秘書處之後,保護知識產權聯合國際局變成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1974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為聯合國組織系統的一個專門機構,肩負著管理知識產權事務的任務,這一任務得到了聯合國會員國的承認。
1978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秘書處搬入總部大樓。
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同世界貿易組織(WTO)簽訂了合作協定,從而擴大了其在全球化貿易管理中的作用,並進一步證明了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2009年7月23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部啟動「發展與創新研究之資料取得」(Access to Research for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外語縮寫:ARDI)計劃,免費提供低度開發國家政府知識產權部門、大學和研究機構線上使用特定的科學、技術期刊,開發中國家則可用低廉的價格使用這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