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權的保護措施有哪些
物權保護的途徑
1.公力救濟途徑
物權保護的途徑可以分為公力救濟途徑和私力救濟途徑,所謂公力救濟,"謂私權受到侵害者,對於國家有保護請求權"。]我們認為,物權保護的公力救濟途徑就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公力救濟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法定方式保護物權人對財產進行管領和支配的各種權利。我國《物權法》規定,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和解是當事人之間通過協商自行解決糾紛,調解是通過第三人調停解決糾紛,仲裁是當事人協議選擇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裁決解決爭端,訴訟包括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行事訴訟三大訴訟方式,物權保護的訴訟主要指提起民事訴訟。狹義的公力救濟僅指物權受到侵害時,由權利人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通過訴訟程序以國家強制力對物權實施的保護。物權請求權的公力救濟即由遭受侵害的物權人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以尋求保護的制度。
2.私力救濟途徑
在傳統民法中,自助又稱為自力保護、自力救濟,是保護民事權利的基本方式,即權利人運用自己力量來保護權利,物權保護同樣也有此種方式。物保護中的自助,是指物權人在權利受到侵害時,通過自己行為恢復物權完滿狀態的物權保護方式。[7]當然,"私力救濟,惟於一定之條件及范圍,例外的予以許可,蓋若一任私人自由,則社會秩序難保也"。[8]因此,私力救濟之進行是有限度的,當因自助引起訴訟或者對方願意返還時,私力救濟即應當停止。
根據侵害狀態不同,自助分為自力防衛和自力取回兩種,以下分別予以簡述。
⑵ 債務人的物權被侵害,債務人不尋求救濟,債權人怎麼辦
債務人怠於行使權利,在一定條件下,債權人可以主張代位權。代位權的條件版之一是債務人「怠於行使」權權利。關於債務人是否構成「怠於行使」到期債權的判斷標准,只能看其是否採取了訴訟或仲裁的方式,只有採取「訴訟」或「仲裁」方式主張債權,才能在此成為代位權的法定抗辯事由。除此之外,債務人已通過其它任何私力救濟途徑向次債務人主張債權,則仍然視為「怠於行使」,即債權人可以提起代位權訴訟。
⑶ 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什麼
法律分析: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物權的保護是指通過法律規定的方法和程序,保障所有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對其所有的財產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的制度。這是法律制度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物權保護的方法具有多種多樣,根據不同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根據物權保護依賴力量的不同,分為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根據物權保護法律依據的不同,分為公法保護和私法保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三十四條 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⑷ 妨害物權的救濟方法有哪些
法律分析:物權公力救濟是指國家機關依權利人請求運用公權力對被侵害物權實施的救濟,包括司法救濟和行政救濟,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民事訴訟。物權的公力救濟集中體現了國家通過積極作為的方式保護物權人的合法權益。而妨害物權的救濟方法有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三十六條 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⑸ 物權具有哪些效力
一、物權的支配效力
二、物權的排他效力
1.所有權之間的排他效力
2.用益物專權之間的排他效屬力
3.擔保物權之間的排他效力
4.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之間的排他效力
5.所有權與定限物權之間的排他效力
三、物權的優先效力
四、物權的妨害排除效力
1.物權的追及效力
2.物權請求權
參見論文
1.《論物權的效力》錢明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
2.《物權之效力問題再議》 董學立 山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3.《論物權的效力》尹田
4.《論物權的效力》王效賢
5.《物權的效力問題之我見》 劉保玉
⑹ 物權救濟有哪些途徑
物權公力救濟是指國家機關依權利人請求運用公權力對被侵害物權實施的救濟,包括司法救濟和行政救濟,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民事訴訟。物權的公力救濟集中體現了國家通過積極作為的方式保護物權人的合法權益。
根據物權保護法律依據的不同,物權的公力救濟分為公法保護和私法保護。二者相互區別又彼此配合,各有側重,共同為物權人保護其合法權利提供法律支持。
1.物權的公法保護
物權的公法保護,是指國家通過憲法、行政法、刑法及訴訟法等公法性質的法律法規對物權進行的保護。我國《刑法》中對盜竊罪、搶奪罪、搶劫罪、毀壞公私財物罪等罪名的規定就是從公法角度對民事主體的物權進行的保護。
2.物權的私法保護
物權的私法保護,是指國家通過民法、商法特別是物權法等私法性質的法律法規對物權進行的保護。我國《物權法》第4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這是我國《物權法》對物權私法保護的宣示性規定。
按效力性質的不同,物權的私法保護細分為物權性質的物權保護和債權性質的物權保護。我國《物權法》第三章集中對這兩種性質的物權保護方式作了規定。該章規定了物權確認請求權、返還原物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防止妨害請求權等物權性質的請求權保護方式,也規定了恢復原狀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等具有債權性質的請求權保護方式。
⑺ 物權保護的原則包括哪些
對於物權保護究竟應遵循那些原則,民法學界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僅指「一體承認、平等保護」原則;有的認為應包括平等保護原則和效率原則;還有的認為應包括平等保護原則、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相結合的原則、預防與救濟相結合的原則等。物權保護的原則應當包括一體保護原則、平等保護原則和效益原則三項。 一、一體保護原則 一體保護原則,是指對所有的物權,不論其性質和內容如何,都應當給予承認和保護,即不管是所有權還是他物權,在所有權中,不管是公有性質的所有權還是私有性質的所有權;在他物權中,不管是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只要其是合法的物權,都應當給予承認和保護。一體保護是針對不保護而言的,其重點是所有權。強調一體保護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對私人所有權,特別是對私人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幾乎不予承認,更談不上對其進行保護。 二、平等保護原則 平等保護原則,是指對任何一種合法取得的物權都應該給予一視同仁的法律保護。平等保護原則是針對物權保護的不平等而言的。在平等保護原則中,需要重點強調的內容有兩項:一是,他物權保護與所有權保護的平等;二是,私有物權保護與公有物權保護的平等。前者主要是針對傳統物權法理論和立法上對他物權保護與所有權保護的不平等狀況而言的,後者主要是針對我國立法和現實中對私有物權保護與公有物權保護的不平等狀況而言的。 確立平等保護原則的依據主要在於:第一,平等保護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我們知道,市場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商品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是每一個交換者都必須承認對方和自己一樣,是自己商品的平等的、獨立的監護人即所有者,否則,商品交換將無從談起。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只有堅持對不同商品生產者和交換者的所有權予以平等的法律保護,才能保障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市場經濟也是以競爭為動力的經濟。競爭的動力就在於市場主體的財富進取心。如果不對市場主體的財富進取心予以保護,市場經濟就會失去動力和活力。要保護市場主體的財富進取心,就要保護其合法取得的財產權利,這其中自然包括物權。只有對市場主體的物權予以平等的保護,其才有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才有有效的市場競爭。沒有平等的保護,就不會有真正的市場競爭;第二,平等保護是現實經濟生活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經濟制度。每一種經濟成分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種分配方式都是黨的政策和國家的法律認可的公民合法取得收入的方式。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現實,必然要求法律作出相應的反映。同時,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財富迅速增加。雖然財富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大多數公民的個人財產都來源於勞動所得。亞當?斯密曾經指出:「勞動所有權是一切其他所有權的主要基礎,所以,這種所有權是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此,保護勞動者的財產權也就是保護其勞動;第三,平等保護是法律上權利平等的要求。民事權利都是平等的權利,並無高低貴賤之分。物權也是這樣,並不存在一種物權比另一種物權優越的問題,因此,也不應當對一種物權給予比另一種物權更優越的保護;第四,平等保護原則也是對我國歷史上和現實中存在的物權保護不平等現象的糾正。在我國的物權保護實踐中,存在著重視所有權保護、輕視他物權保護,重視公有物權保護、輕視私有物權保護的不良傾向。這種傾向極大地限制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狀況必須予以改變。
⑻ 《物權法》 34條 是寫什麼的
我國《物權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物權法》依佔有的狀態,將佔有分為有權佔有和無權佔有。這種劃分是按照佔有是否有本權劃分的。所謂本權,是指基於法律上的原因,可以對物進行佔有的權力。本權可以是物權(所有權),也可以是債權(租賃權)。有權佔有即指有本權的佔有;無權佔有是指無本權的佔有。無權佔有以「無權」的起始時間為判斷標准,可分為初始無權佔有和有權佔有變為無權佔有兩種情況。明確無權佔有的法律意義在於,無權佔有是對本權人失去佔有之物的佔有,無權佔有人在本權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有返還的義務,並以原物本來的狀態予以返還為原則。而且,基於本權的返還原物請求權,主要是指所有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用益物權人和擔保物權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是所有人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派生;佔有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則屬於所有人返還原物請求權的進一步擴張適用。
《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五條中對佔有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作了特別規定,因此,單純基於佔有的返還原物請求不適用《物權法》第三十四條。對《物權法》第三十四條的理解,應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返還原物請求權須以特定原物及其物權的現時存在為前提。返還原物請求權,是依據物權產生的權利,如果物權消滅,返還原物請求權隨之消滅;如果物權發生轉移,返還原物請求權隨之轉移。返還原物在性質上是特定的物的轉移,而不是物權的轉移,無權佔有人須將佔有物轉移至權利人的控制之下,才能視為原物已經返還。
第二,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權利人並非指物權人的全部外延,權利人在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權能上有差別和限制。基於完滿的本權,所有人能夠行使完滿而獨立的返還原物請求權,但是當本權被設定他物權時,所有權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將受到完滿性或者獨立性的限制。
第三,權利人只能向無權佔有人提出返還原物的請求,而不能要求有權佔有人返還原物;如果無權佔有人佔有原物以後,又將物轉給他人佔有,則權利人既可以請求前無權佔有人返還原物,也可以請求現佔有人返還原物。現佔有人是相對於前無權佔有人而言的,是指物權人行使返還請求權時,沒有本權的依據,但在事實上管領所有人之物的人。
《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五條中對佔有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作了特別規定,因此,單純基於佔有的返還原物請求不適用《物權法》第三十四條。對《物權法》第三十四條的理解,應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返還原物請求權須以特定原物及其物權的現時存在為前提。返還原物請求權,是依據物權產生的權利,如果物權消滅,返還原物請求權隨之消滅;如果物權發生轉移,返還原物請求權隨之轉移。返還原物在性質上是特定的物的轉移,而不是物權的轉移,無權佔有人須將佔有物轉移至權利人的控制之下,才能視為原物已經返還。
第二,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權利人並非指物權人的全部外延,權利人在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的權能上有差別和限制。基於完滿的本權,所有人能夠行使完滿而獨立的返還原物請求權,但是當本權被設定他物權時,所有權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將受到完滿性或者獨立性的限制。
第三,權利人只能向無權佔有人提出返還原物的請求,而不能要求有權佔有人返還原物;如果無權佔有人佔有原物以後,又將物轉給他人佔有,則權利人既可以請求前無權佔有人返還原物,也可以請求現佔有人返還原物。現佔有人是相對於前無權佔有人而言的,是指物權人行使返還請求權時,沒有本權的依據,但在事實上管領所有人之物的人。
1、無權佔有他人之物的返還,應根據物權佔有的性質,適用相關的法律。對於無權佔有,權利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的返還之訴請求返還原物,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得到救濟,如通過私力救濟、行政救濟、申請仲裁以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等多種途徑達到返還原物的目的。
2、無權佔有的認定和責任分配。通過返還之訴,轉移物的佔有,只能向無權佔有人提起,而不能要求有權佔有人返還原物,有權佔有人在其佔有的本權依據存續期間,依據其合法佔有權抗辯權利人的請求。主張返還原物,權利人須證明其依法取得(或佔有)原物;判斷佔有人是否為無權佔有,以佔有有無本權佔有為依據;通常情況下,權利人請求相對人返還原物,不需要證明相對人具有過錯。
3、與《物權法》第二百四十五條有區別。二百四十五條規定,佔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侵佔的,佔有人有權請求返還原物……該條是關於佔有保護請求權的規定;三十四條則是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規定。
⑼ 因物權的歸屬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 )
《物權法》(草案)第三十七條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回,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答權利。
第三十八條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第三十九條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者恢復原狀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當事人在物權歸屬發生爭議或者權利狀態不明時,請求有權機關確認物權歸屬、明確權利狀態。在民事審判中,經常會遇到需要確認物權的案件,例如,在「一房兩賣」情況下確認該房屋所有權究竟歸誰;
在買賣合同中確定所有權是否已轉移給買受人;以及在復雜的抵押合同中分辯抵押物的所有人究竟為誰,誰的權利優先等等。
通過登記將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轉移、變更的情況向公眾予以公開,使公眾了解某項不動產上所形成的物權狀態。登記制度對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和維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的作用在於,確定物權的歸屬,解決物權的沖突和保護交易安全。
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登記能確定某項不動產物權歸誰所有,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實際上就是對物權的歸屬主體在法律上的認定。
⑽ 為什麼不給留置權人返還原物請求權呢
《物權法》第34條才是規定了返還原物請求權,這兩個請求權可以發生竟合。例如:甲的手錶被乙搶走,甲既可以對乙行使佔有回復請求權,也可以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但這兩個請求權系屬不同的請求權,具有以下主要區別:1.法律依據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的請求權基礎是《物權法》第245條;返還原物請求權的依據為《物權法》第34條。2.請求權人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的請求權人為佔有人,不要求是物權人;返還原物請求權人必須是物權人。3.要件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以佔有被「侵奪」為要件;返還原物請求權以相對人為「無權佔有人」為構成要件。4.權利行使的期限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應在「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的行使不受時間限制或者受長期時效期間的限制。5.目的和效力不同。佔有回復請求權具有維護財產秩序,保護社會和平,限制權利人以私力救濟剝奪無權佔有的規范目的;物權返還請求權的規范在於保護物權人對物的圓滿支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