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試比較物權和債權
概念:
物 權--指權利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並排除版他人干涉權的權利
債 權--是權利主體按照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定,請求相對人為或不為特定行為的權利
性質、特徵:
物權--對世權,具有獨占性、排他性,反映物質財富的靜態所有關系
債權--對人權,不具有排他性,反映動態的財產流轉關系
法律關系主體:
物權--是特定權利主體和不特定義務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
債權--是特定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客體:
物權--物
債權--物、行為、智力成果
內容:
物權--對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
債權--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
權能
物權--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
債權--請求權和受領權
產生方式
物權--種類及內容均由法律創設
債權--合同、侵權行為、不當得利、無因管理
實現方式
物權--物權所有人自己行使權利
債權--實現權利須憑借債務人履行義務
效力
物權--有追及效力和優先權
債權--無追及效力和優先權
② 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能適應物權法172條第二款的規定嗎
不能。擔保合同除了物的擔保外,還得適用人的擔保,即保證。除非這兩者都適用不了,才可以適用物權法的規定。
③ 債權和物權的案例
一:丙可以向乙請求交付A物。因此時甲和丙達成合意 可以約定交付方式為版指示交付權 甲將對乙的物上返還請求權讓與了丙。二:甲可以向丁請求返還原物 因為物權的追及效力 丙不能請求丁返還原物 因為債權是相對的 丙對甲的債權不能指向丁三:乙的主張沒有道理。債權轉讓已經通知了乙。對乙已經發生了效力。 乙只能向丙清償債務,乙已經對甲的清償構成不當得利。四:首先我們討論存摺持有人甲和丙之間的法律關系 丙竊取存摺民法意義上侵犯了甲的物權 刑法上也構成盜竊罪,盜取信用卡等又提取進款的仍然按盜竊罪論處。 甲和乙銀行之間,乙構成違約,因為乙銀行有為甲保存存款不得給其他人兌付的義務。甲和乙發生債的關系。 乙和丙之間:構成不當得利。因為沒有法律上的原因。五:三個合同都有效,因為債權和物權是有獨立性的。三個債權(合同)是可以共存的,如果是普通標的物,那麼履行誰的合同由甲決定,因民法意思自治的原則。 商品房買賣另論。甲就不履行的另外倆個合同構成違約,要承擔違約責任。
④ 如何理解「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舉例說明下謝謝
抵押權從實踐抄中看借貸雙方共同到不動產登記部門辦理抵押登記,抵押登記的期限一般與債務期限一致,債務人還款後借貸雙方共同解除抵押,或者依據相應的文書解除抵押。未解除抵押的始終會有抵押記錄,其他人在辦理抵押登記時候就會有所顧慮。這一塊兒我也有困惑,去不動產登記部門咨詢過好多次,他們也說不明白。個人觀點之中做法於法無據,且不利於經濟效率,但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債權人利益,同時解決時效中止中斷的問題。
根據我的理解是,主債務的訴訟時效期間為兩年,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務兩年的訴訟時效期間內實現抵押權,也就是訴訟。當然這個期間可以中止、中斷,這應該也是以上所述不動產登記部門做法的原因。
例子:甲向銀行借款一百萬,用自有房產抵押,期限為2015.1.1至2015.12.31,如果訴訟時效不終止不中斷的話,訴訟時效為2017年12月31日,也就是說抵押權人在此日前向法院訴訟。
⑤ 物權和債權區別的意義
物權與債權區分的具體意義在於:
(一)明確物權作為支配權的屬性
物權在本質上是一種支配權。所謂支配權就是指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權利,與其對應的是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羅馬法學家很早就開始從對人權和對物權的區分中來觀察這兩種權利。而潘德克吞學派利用支配權和請求權來概括這兩種權利,按照薩維尼的看法,物權之所以區別於債權在於其以物為客體,在於其「以佔有或者對物的事實支配為其材料」。溫德薩伊德也認為,對物權應該是物上的權利(einRechtanderSache),並且應該以物為客體。[8]物權作為支配權,是與作為請求權的債權相區別的,支配權與請求權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事權利,它們在權利的內容、取得方法、行使方式以及救濟途徑等方面存在重大的區,應當在法律上對二者進行區分。具體而言:
(二)明確物權具有對世效力和優先效力
區分物權和債權,首先要明確物權具有對世效力。這就是說,物權人所享有的權利,可以對抗權利人之外的一切人。任何人侵害或妨害物權人的權利的,物權人都可以對其主張權利。而債權是一種對人權,權利人只能對特定的義務人行使權利,而不能對其他人主張權利。債權只能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正是因為這一原理,債權也被稱為相對權。這種區分的意義在於,
其一,在權利的行使方式上二者是不一樣的。就對世權而言,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人,任何人都負有不得妨害侵害的義務。而對人權的權利人只能對抗特定的義務人,權利人只能針對特定的義務人行使權利,而不能針對權利人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也不負有這種義務。
其二,由於物權是對世權,關繫到第三人的利益,所以這種權利的設定原則上應當採取公示的方法為第三人所知曉。而債權則不需要採取任何公示方法,債權人也沒有義務讓第三人知道自己是否享有債權以及其內容為何。
其三,二者在權利的保護方法上存在重大差異。由於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因而其應當受到侵權法的保護,任何人侵害物權或者妨害物權人行使權利,權利人都可以通過提起侵權行為之訴來獲得法律上的救濟。但債權作為對人權,原則上不受侵權法的保護。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債務,需要承擔違約責任。當然,在現代侵權法中,債權在特殊的情況下也能受到侵權法的保護,如第三人惡意侵害債權的,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侵權法對債權的保護是將其作為一種特殊利益加以保護的,即合同債權作為一種相對權,只能對特定的債務人產生效力,對第三人而言,它不是一種「權利」,而只不過是一種應受法律保護的「利益」而已。可見,第三人侵害債權之所以能夠受侵權法的調整,實際上是將債權作為一種合法利益而不是權利來加以保護的。
(三)明確物權客體的特定性
物權作為一種支配權,必須以特定的物作為其支配的客體。這就要求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必須是獨立的、特定的,如果某物尚未形成為特定的物,是不能成為物權的支配對象的。例如,期房在建造過程中還不能形成為特定的物,所以不能成為房屋所有權的客體。但是債權作為一種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它以行為為其客體,但給付行為本身也可能涉及到一定的標的物的給付。例如買賣期房,要以一定的期房作為標的物。可見,期房因為還沒有特定化,所以不能作為物權的客體,但它可以成為債權的標的物。
明確物權客體的特定性,其意義在於:一方面,有助於明確物權可被支配的范圍。例如,海水本身難以被支配,所以它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海洋利用技術的提高,海域是可以被確定支配范圍的,所以海域使用權可以成為一種物權。一定的空間,如果能夠成為被支配的對象,也可以在其上成立物權。另一方面,通過明確物權的客體,有助於理解一些物權法中新的客體。如果某物在交易中具有特定的交換價值,也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例如,雖然集合物中的各個物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在集合物沒有作為一個整體進入交易領域時,一般都可以被所有人分別支配。比如,企業中的財產如其土地、房屋可以分別作為物權的客體被支配,此時沒有必要將集合物作為整個所有權的客體來對待。但是當集合物進入到交換領域後,集合物作為一個整體具有某種交換價值,並可以與其他物相區別,這樣它就可以作為物權客體。比如將企業的財產整體上作為擔保物設定抵押,或者將企業的財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出售。還要看到,物權的客體是既存和確定的某一有體物,而債權可以成立於某一未定和將來的法律關系之上。譬如,當事人之間可以就未來的借款達成協議,也可以附條件的合同,待條件成就而使合同關系實際發生效力。但是物權則不存在著這樣的可能性。
(四)明確物權的法定性和公示性
區分物權和債權,有助於明確物權的法定性和公示性。所謂物權法定,就是指物權的種類、內容、效力以及公示方法由法律規定,原則上不能由法律之外的規范性文件進行規定,也不能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的種類以及確定物權的內容、效力和公示方法。物權法定存在的必要性在於,一方面,由於物權法是落實憲法所規定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所有制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反映社會的基本所有制關系,維護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因此物權必須要法定。另一方面,由於物權法定規定的物權類型就是對登記的指引與規范。依據物權法定原則所設定的物權公示制度,有利於防止欺詐,維護交易安全。還要看到,物權法定有利於節省談判成本。因為法律規定了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當事人在創設物權時就不需要在談判協商創設某一種物權應當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以及有關物權的內容應該如何確定。物權法定其實就是要形成一種物權創設的標准化(standardization),這就是說,在物權法定的模式下,法律所規定的物權類型和內容,是法律設計的最優化的財產權標准(optimalstandardization),按照這種標准化來創設物權就可以節省談判成本。]物權被法定之後,當事人在談判中只需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內容以及類型進行協商,而不必就某一類物權具有什麼樣的內容、達到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創設物權以及該物權具有哪些效力等問題大傷腦筋,這樣就減少了當事人談判的成本。而且物權法定也有利於減少當事人因為設定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物權及其內容,最終不被法律承認而不得不承擔的挫折成本(frustrationcost)。而對於合同債權,法律沒有法定的要求。在合同領域實行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完全可以依法自由設定法定類型之外的無名合同。只要當事人所訂立的合同沒有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在法律上就能產生預期的效果。
(五)明確物權的長期性
區分物權和債權,可以明確物權的長期性特點。相對債權來說,物權是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所有權是一種無期限限制的物權,他物權較之於債權一般也都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而債權是相對短暫的權利,物權與債權對應著兩種不同的財產結合關系。一般而言,物權對應著較為穩定、牢固的財產結合關系,而債權則對應著較為鬆散的財產結合關系。這種區分的意義在於:
其一,它直接表明了物權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確認某些財產權為物權,使其成為長期穩定的財產權利,使有恆產者有恆心,以此來鼓勵人們創造財富。
其二,這種區分在物權法上也會直接影響到現行法中法律規則的設計。以典權與租賃權為例,通說認為,典權是一種支配權,在舊中國民法和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中,承認典權是物權,而租賃權是一種請求權。而如果租賃權成為物權,就會在性質上發生變化。比如說《合同法》第221條規定:「承租人在租賃物需要維修時可以要求出租人在合理期限內維修。出租人未履行維修義務的,承租人可以自行維修,維修費用由出租人負擔。因維修租賃物影響承租人使用的,應當相應減少租金或者延長租期。」為什麼在承租期間內必須要出租人維修,而不應當由承租人維修呢?因為這畢竟是合同債權,而不是一個長期穩定的權利。如果某人租賃他人的房屋,時間也不長,他還要負擔維修的費用等,這樣成本過高,而且,一旦租賃合同終止,他要返還租賃物,維修房屋時的材料無法取回,甚至支付的費用都很難補償。但如果是一個典權,情況就不同了。承典人對於承典的房屋享有廣泛的使用收益的權利,同時,也相應地要負擔維修的義務。另外,根據《合同法》第223條的規定,承租人不得隨意對租賃物進行改善,或者在租賃物上增設他物。如果承租人違反了這種不作為義務,出租人有權要求其恢復原狀,賠償損失。這就意味著盡管承租人可以佔有租賃物,但畢竟租賃關系是一種鬆散的財產結合關系,對租賃物狀態的改變,必須要尊重出租人的意志。典權關系就並非如此,典權人對典物的改善或者在典物上增設他物,通常並不需要他人的同意。此外,物權和債權在時效的使用上也是不同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上述物權和債權區別的影響。
其三,由於物權是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利,因此,相對債權而言,物權通常可以自由轉讓,尤其是物權的轉讓不必要受到合同另一方的限制。債權的轉讓是受到限制的,尤其是受到合同相對方的限制。例如,租賃權本質上是一種債權,所以,轉租必須要取得出租人的同意。按照合同相對性的原理,出租人只有將租賃物交給承租人使用,而沒有將其交給其他人使用的意思。所以,承租人沒有取得出租人的同意而轉租,承租人將構成違約。但是,對於用益物權而言,通常是可以自由轉讓的。既然是一種物權,法律上不僅承認它是長期穩定的財產權,而且承認它可以自由轉讓。
⑥ 請教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的含義
http://www.law28.com/html/la2/la2s5/mftz/20070410/1862.html物權行為自http://..com/question/4784498.html債權行為
。
理論請參看上面網頁。
舉例:
物權行為:你把電視台扔了,行使物權的處分權行為
債權行為:你朋友向你借1000元錢。再如,侵權行行為而形成的侵權之債,債權人主張權利都是全權行為
⑦ 主債務訴訟時效已過,抵押物權效力如何認定
如果對方在一審開庭時提出訴訟時效的問題的話法院就會審查,如果確實是過了專訴訟時效則法院會屬駁回起訴。
物權法第二百零二條規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根據我國訴訟時效的規定,債權已過訴訟時效未主張權利,該債權將喪失勝訴權,主權利及於從權利,抵押權作為主債權的從權利,因主權利不受保護,因此,物權法規定,在主債權超過訴訟時效期間未主張權利的情況下,抵押權也不受法院保護。
根據我國訴訟時效的規定,債權已過訴訟時效未主張權利,該債權將喪失勝訴權,主權利及於從權利,抵押權作為主債權的從權利,因主權利不受保護,因此,物權法規定,在主債權超過訴訟時效期間未主張權利的情況下,抵押權也不受法院保護。
⑧ 物權法關於重復抵押的效力規定
首先《物權法》中沒有關於重復抵押的規定。
其次,給你推薦這篇文章《論我國重復抵押制度的構建》,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朱孟禾 曾祥明
2008-8-27 23:33:08
一、重復抵押的定義
重復抵押,是指抵押人將同一抵押物設立抵押權後,又向其他抵押權人設立抵押擔保的行為。
在同一抵押物上設定數個抵押權包括再抵押和重復抵押兩種情形。所謂再抵押,亦稱為復合抵押和余額抵押,是指抵押人在同一物上設定數個抵押權,但抵押權所擔保的數個債權的總額不得超過抵押物的總價值。再抵押的設定,須以抵押物的價值扣除已設立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總額後尚有餘額為前提,而且再抵押所擔保的債權額不得超出該余額,否則超出部分無效,成為無擔保的普通債權;而所謂重復抵押,指抵押人就同一抵押物在同一價值范圍內向兩個以上的債權設定抵押,擔保的數個債權的總額可以超過抵押物的總價值。
重復抵押與再抵押的共同之處在於:抵押物都只能有一個,而所擔保的債權則必須為兩個以上。兩者的區別在於:第一,再抵押是就抵押物的余額設定抵押,數個抵押權並不重疊,而重復抵押是就同一抵押物的價值再次設定抵押,數個抵押權是重疊的;第二,在再抵押中,抵押物所擔保的全部債權額在抵押權設定時小於或等於抵押物的價值,而在重復抵押中,抵押物所擔保的債權額在抵押權設定時可以大於抵押物的價值;第三,在再抵押中,數個債權理論上可能會得到全部清償,而重復抵押必然有部分債權超出抵押物足以清償的價值范圍。
二、我國重復抵押的立法例
我國《擔保法》實施前,抵押實踐中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重復抵押的現象。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15條曾對此作出原則性的禁止,根據這一規定,重復抵押的有效需以先位抵押權人的同意作為前提條件。1995年實施的《擔保法》第三十五條則規定,「抵押人所擔保的債權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價值。財產抵押後,該財產的價值大於所擔保債權的余額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餘額部分。」顯然,該條規定只允許再抵押,而完全否定了重復抵押。
否定重復抵押的理由是:一是抵押權的價值性決定了抵押物擔保的交換價值是特定的,不可能形成價值重疊,甚至倍增,也就不能起到為數個債權同時重疊擔保的作用,因此抵押只能對抵押物價值范圍內的債權產生效力,超出部分無效;二是禁止重復抵押有利於保護抵押權人的利益,確保抵押債權的實現,如果允許重復抵押,則後位抵押權人的債權就得不到保障。
《擔保法》只允許再抵押而否定重復抵押,從表面看來似乎既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確保債權的實現,又充分發揮了抵押物的擔保作用。然而在實踐中產生的問題,仍然反映了這種制度的缺陷:第一,再抵押是根據抵押權設定時抵押物評估的價值額設定的,而抵押物評估價值與抵押權實現時抵押物的實際價值可能會不一致。由於市場的不斷變化,抵押物的價值額與所擔保的債權額比例自然產生動態的調整,在抵押物價格下降時,抵押物的價值額便會小於所擔保的債權額,此時再抵押亦不能保證全部債權的清償;如果抵押物的價格上漲,則使抵押物價值額高於其所擔保的債權額,這固然可保障全部債權得以清償,但抵押物的擔保價值卻不能得以充分發揮;第二,在抵押權設定時,抵押人超過余額再次設定抵押,超過部分自然無效,但當抵押權實現時,如果抵押物所擔保的全部債權總額小於抵押物的實際價值,即再抵押並未超過余額,是否仍要認定無效則頗有疑問;第三,建設部《城市房地產抵押管理辦法》第22條規定,「設定房地產抵押時,抵押房地產的價值可以由當事人協商議定,也可以由房地產評估機構評估確定」。允許當事人自由協商議價,則協商設定的抵押物價值可能高於其實際價值,從而仍可能存在抵押物所擔保的債權總額大於其實際價值的情形,如果強制規定抵押物必須經過專業機構評估,勢必加大交易成本,導致人們會設法規避抵押制度,從而削弱抵押制度的地位。
筆者認為,立法應當允許抵押人有權將抵押物進行重復抵押。理由如下:第一,抵押權設置的根本目的是最大化地利用抵押物的交換價值,以促進資金的融通,而允許重復抵押則能更有助於該目的的實現;第二,重復抵押中,後位抵押權人的債權保障並不一定會落空,如果先位抵押權由於所擔保的主債權消滅、或者抵押權被放棄、確認無效或撤銷,則後位抵押權仍可實現;第三,允許重復抵押是尊重民事活動中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需要。同時需要指出,重復抵押並不會損害前位抵押權人的利益,如果後位抵押權人明知抵押物的全部價值設置了抵押權,但處於仍有可能存在優先受償機會的考慮,而同意接受該抵押物設定抵押權的,法律沒有禁止的必要;第四,從世界各國立法看,大陸法系許多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等都准許抵押人可以在同一價值范圍內的財產上設立若干抵押權,但須對抵押財產輔之以登記公示等制度,以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當前立法已經意識到禁止重復抵押的不科學性,為更好地促進資金和物質的流通,在《物權法》草案中允許重復抵押存在,但僅僅是摒棄了《擔保法》第三十五條的禁止性規定,而沒有對重復抵押及相關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三、重復抵押制度的構建
筆者認為,要真正建立我國的重復抵押制度,首先必須完善抵押權受償機制,而抵押物的處分、抵押權人的受償順序、抵押權順序的升進與固定、抵押權順序的處分等問題,是受償機制的重要內容。我國的《物權法》應當對與此相關的法律關系進行規范。
1、抵押物的處分
抵押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債務時,需要通過對抵押物折價或以出賣價款優先受償方式,實現自己的全部債權。但是由於同一物上已設定數個抵押權,因此在處分抵押物時也不同於一個抵押權的處分。在實踐中應當注意到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抵押權人訴權平等。雖然一個抵押物上存有多個抵押權,但權利主體卻可以是各自獨立的;雖然權利設立有先後順序之分,因而實體上所獲利益可能有很大差別,但其訴權應是平等的。因此每個抵押權人都有權主張權利,都可以成為訴訟主體。債權人對抵押物的權利主張,不僅排除抵押權以外的第三人的干涉,而且也排除其他抵押權人的干涉;
第二、順序在先的抵押權相對優先。無論是再抵押或重復抵押的條件下,數個抵押權人的債權清償期不一致,可能對主張實現抵押權產生影響,我國《擔保法》對此沒有相關規定,《物權法》草案也沒有涉及。筆者根據從事銀行法律事務的經驗,認為順序在先的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先行到期的,抵押權實現後的剩餘價款應當提存,留待清償順序在後的抵押擔保債權,順序在後的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先行到期的,同樣可以行使抵押權,但是應當將變賣抵押物所得價款,預先扣除額等額於在先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總額部分,予以提存或者用於提前清償所擔保的債權。
第三、處分抵押物時應當通知全體抵押權人。我國《擔保法》規定對抵押物的處分方式有協議折價、變賣和拍賣,但在處分抵押物時,沒有規定通知再抵押權人或其他權利人參加。《物權法》草案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協議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其他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協議」。可以推斷其含義是,處分抵押物時不必通知全體抵押權人參加。筆者認為,這一規定極不合理,因為①由於抵押物的處分涉及多個抵押權人的利益,抵押人與某一抵押權人協議處分抵押物時,其他抵押權人不參與的話,其權益就容易受到損害;②如果不通知其他抵押權人,其他抵押權人無從得知其權益是否遭到損害,既使某一天得知其權益遭到損害,也有可能因超過除斥期而無法行使撤銷權。所以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保護其他抵押權人的權益,物權法應當規定,以協議折價方式處分抵押物的,協議折價方案必須得到全部抵押權人的同意;以變賣方式處分抵押物的,除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按照法律程序進行的變賣外,變賣方案也須得到全體抵押權人的同意;以拍賣方式處分抵押物的,無須得到全體抵押權人的同意。但無論以任何方式處分抵押物,都應當通知全體抵押權人。
2、重復抵押的受償順序
抵押權的受償順序,是指在同一抵押物上存在數個抵押權的情況下,各抵押權人以抵押權發生的先後次序行使權利,先順序的抵押權人有優先於後順序的抵押權人受償的權利。
近代各國民法,如日本民法第373條,法國民法第2134條,德國民法第897條及瑞士民法第825條等,對於抵押權的順序均作了明確的規定。我國《擔保法》第五十四條也有規定。根據現行《擔保法》的規定,我國抵押權受償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優先受償原則。這是相對於抵押權人以外的第三人主張債權而言的。抵押權系擔保物權,具有一般物權的支配性,排他性和追及性,根據物權優先於債權的原則,抵押權人可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得到清償。
登記優先原則。在同一抵押物上同時存在登記抵押權和未登記抵押權時,登記抵押權優先於未登記抵押權。既使登記抵押權設立遲於未登記抵押權,登記抵押權人的債權仍然可以優先於未登記抵押權人的債權而獲得受償。未登記抵押權人只能就登記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使自己的債權獲得清償後的余額滿足其債權。
先登記原則。在數個登記抵押權相互之間,其抵押權順序的確定應當以登記時間的先後為准,登記在先的抵押權優先於登記在後的抵押權。
同一順序平等原則。在同一個抵押物上設立的數個抵押權同時登記時,按照債權比例清償;數個抵押權都沒有登記的,我國有學者認為,皆未登記的數個抵押權應按「設定在先」原則辦理,我國《擔保法》第五十四條也作如此規定。筆者認為,不應當採用「設定在先」原則,而應當採用同一順序平等原則。理由在於:第一,後位抵押權人對於前存抵押權人而言,也處於第三人地位。既然非經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那麼,未經登記的先存抵押權便不能對抗後位抵押權。如果允許設定在先的抵押權優先,則與登記制度的精神相悖;第二,若適用「設定在先」原則,不但有失公平,而且還妨礙交易安全,實踐中確曾發生抵押人和某一抵押權人惡意串通,擅自變動簽約日期,以達到是該抵押權人優先受償的目的。而適用同一順序平等原則,則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目前《物權法》草案已經摒棄「設定在先」的原則,在草案的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
3.抵押權順序的升進和固定
抵押權的順序是抵押權效力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否可變,即先順序的抵押權消滅後,後順序的抵押權是否可以依次升位而相應變更抵押權人的順序權。國外存在兩種立法例:
第一種是以法國和日本為代表的順序升進主義,即順序在先的抵押權獲得清償或因其他原因消滅時,順序在後的抵押權依次遞升其位。如第一順序抵押權消滅時,第二順序抵押權遞升位第一順序抵押權,第三順序遞升為第二順序抵押權,依此類推。理論上通常認為台灣地區民法採取抵押權順序的升進主義。
第二種是以德國、瑞士為代表的順序固定主義,即順序在先的抵押權消滅時,順序在後的抵押權仍然固定於原來的順序不遞升,抵押權人只能按照原順序獲得清償。依德國民法,先順序抵押權人的債權獲得清償後,其所享有的抵押權歸屬於抵押物的所有人,成為所有人抵押權,所有人可以以已受清償的抵押權順序而獲得抵押物中的相應部分,其剩餘部分由其他後位抵押權人按順序分配。
至於兩者的優劣,眾說紛紜。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行順序升進主義的法國、日本和台灣,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均極力主張變更現行立法,而改為德國法的順序固定主義。在我國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順序固定主義更具優越性,因而極力主張我國的《物權法》也應當實行順序固定主義。
目前,我國《擔保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抵押權與其擔保的債權同時存在,債權消滅的,抵押權也消滅」。據此,一般認為我國採取的是抵押權順序的升進主義。但是《物權法》草案剔除了這一條規定,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國將來要實行順序固定主義,至少從現在的草案還看不出這種趨勢。筆者認為,我國的《物權法》應當明確規定採取抵押權順序的升進主義,理由在於採取抵押權順序的升進主義,順序在先的抵押權消滅後,順序在後的抵押權依次遞進,能增加後順序抵押權人對實現抵押權的信心,有利於促進順序在後的抵押權人與抵押人發生擔保交易,從而能夠更充分地利用抵押物的交換價值,這符合重復抵押制度的根本目的。
4、抵押順序的處分
抵押權順序的處分包括抵押權順序的讓與和抵押權順序的放棄。
抵押權順序的讓與。是指順序在先的抵押權人把先順序抵押權轉讓給順序在後的抵押權人。在抵押順序轉讓後,抵押權的原有順序不變,出讓人和受讓人仍按各自的順序參與抵押物價金的分配,在各自獲得清償後,將其獲得的金額相加,在相加的總額中受讓人獲得優先受償地位。抵押權順序的轉讓不對其他抵押權人產生影響,因此無須徵得其他抵押權人的同意。
抵押權順序的放棄。是指順序在先的抵押權人對順序在其後的抵押權人放棄順序利益,後順序的抵押權人優先於拋棄人受清償,順序在後的抵押權人的順序依次遞進,因此順序在後的抵押權人都會獲得一定的利益,但是放棄後成立的抵押權不能優先於放棄人的抵押權受清償。如果抵押權順序的放棄與第三人有利害關系,則須徵得其同意。
國外立法大多明確規定抵押權順序的讓與和放棄,如德國民法第880條,日本民法第375條,以及瑞士、法國及台灣民法都有相關規定。但《物權法》草案尚未對此作出規定。筆者建議,我國《物權法》應對於允許抵押權順序的放棄和轉讓,以及放棄和轉讓抵押權順序的方式和法律後果,作出明確規定。
⑨ 為什麼說形成權的行使是主張債權或物權請求權的條件。
形成權可以保證權抄力的認可,那合同才會有效,有效的合同,你才能去要請求權。
形成權,是指依照權利人單方意思表示就可以使已經成立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如法定代理人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超越其行為能力與他人訂立的合同加以承認,這個合同就從效力待定變為有效了,這叫追認權;合同有效成立以後,由於出現法定情形一方可以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合同關系即告消滅,這叫解除權。這些權利均屬於形成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