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平衡法

知識產權平衡法

發布時間:2020-12-26 04:47:50

1. 誰有能力避免損害的發生 英美法中利益平衡

知識產權制度中的知識產權人對智力產品的壟斷和社會公眾對其的合法需求構成了矛盾的兩個方面。這種矛盾始終存在,知識產權制度從設計(立法)到實施都體現了這種矛盾的彼此消漲。為了實現知識產權制度的宗旨、功能,確立平衡原則具有關鍵的意義。否則,要麼是知識產權權利的權利過大,損害了公眾接近和利用智力產品的權利和利益,從而使知識產權制度的根本目的——通過對智力產品提供充分的保護,激勵對社會有益的創造性智力產品的生產,同時有利於廣泛傳播這種知識產品,從而為社會的文明進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無從實現。或者要麼是損害知識產權權的利益,使智力產品生產的原動力不足,同樣使知識產權制度的目的不能實現。

因為知識產權涉及多個主體的利益,如權利人與公眾之間的利益是最主要的,保護期限的長短就會影響上述利益。又如專利中的權利人與在先使用人的利益平衡,為了保護在先使用人在申請日已經發明了某一技術但是沒有申請專利,所以法律賦予在先使用人先用權,可以對專利權進行抗辯。當然還有很多例子,再如版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問題,也涉及公共利益,如果個人為了欣賞或研究而復制少量作品則不構成侵權,等等。你可以在知識產權法中找找。

一、知識產權平衡原則的含義

所謂平衡,用法律經濟學的觀點看,是指每一方都同時達到最大目標而趨於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形式。在知識產權理論上,平衡涉及到在信息的生產、專有,與信息的接近之間達成平衡。知識產權可以看成是一定的信息,從信息產權的角度看,知識產權可以被看成是一定的信息財產、信息產權。在一個特定時期內,信息的容量總是有限的。在這個有限的信息量內,信息的專有和公有具有彼此消長的關系。專有的成分太多,勢必會給信息接近造成障礙,從而影響到公眾對信息的獲取以及信息的自由流動,最終將妨礙知識產權制度目的的實現;公有的成分太多,則會形成知識產權的弱保護,可能導致對信息生產的原動力嚴重不足,從而造成信息的稀缺,最終也不利於社會效用實現最大化。在這樣一個簡單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結論:知識產權制度應當在信息的生產、信息專有和信息的接近之間達成一個適當的平衡。

平衡論特別是強調利益平衡的平衡論是知識產權制度的理論基礎。

二、知識產權利益平衡原則的內容

1、對創造者從事智力創造的激勵與對智力創造物的傳播的激勵的平衡。

人類通過智力上的努力,創造了作品、技術、產品,形成了智力上的財產和信息資源,這些財產和資源通過進入市場流轉被社會公眾所利用而促進了社會的繁榮與進步。這些智力財產在市場中的流通顯示了其經濟價值,在所有權被確認的范圍內,它們被稱為知識產權。從經濟和市場的角度說,這些智力財產的實現取決於智力產品的創造成本、潛在使用的需要、市場結構,以及允許其所有人控制其使用的法律權利。其中後一點尤為重要,它既涉及到智力產品所有人即知識產權人權利的實現和對智力產品生產的激勵,也涉及到對智力產品在市場中的流轉的效用。用信息產權的語言來說即是信息擴散的效用和程度,也就是對智力創造物的傳播。因此,在完整的平衡意義上,僅僅對於信息、智力創造物的創造激勵還是不夠的,信息的傳播.智力創造物的使用同樣重要。一種知識產權的制度設計能使智力創造的激勵達到最大化,但如果沒有對傳播的相應的激勵機制,這種知識產權制度的整體社會效用就難以稱得上是最佳的。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私人財產權,成本與利益共存表明它在觀念上可以作為一種激勵創造的東西。但這種權利的背後支持的是對智力產品擴散和接近的需要。在建立知識產權的規則時,社會必須建立這樣一種平衡:知識產權人控制其智力產品的需要以及使用者使用的需要,如個人對智力產品的必要利用、進行後續發明、智力創作的需要等。

換言之,知識產權這種制度應當在創造和傳播知識產權方面創造一種適當的平衡。在這點上,該制度通過以下幾方面為刺激創造與激勵傳播提供了重要保障:(1)准許以市場為基礎的促進創造的刺激;(2)盡量使創造活動的成本最小化;(3)為實現經濟與社會目標,及時規定發明與創造的公開與合理的公正使用制度;(4)通過與其他規則或經濟制度相互銜接,像反壟斷政策、影響知識產權價值的貿易與政策等。

2. 人類根據動物發明了哪些東西

人類根據動物發明的東西有很多很多,應用於各種領域:

1、根據響尾蛇的頰窩能感覺到0.001℃的溫度變化的原理,人類發明了跟蹤追擊的響尾蛇導彈。

2、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

3、 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4、 科學家根據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5、生物學家通過對蛛絲的研究製造出高級絲線,抗撕斷裂降落傘與臨時吊橋用的高強度纜索。

6、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

7、 響尾蛇導彈等就是科學家模仿蛇的「熱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著一種似照相機裝置的天然紅外線感知能力的原理,研製開發出來的現代化武器。

8、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


9、 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

10、白蟻不僅使用膠粘劑建築它們的土堆,還可以通過頭部的小管向敵人噴射膠粘劑。於是人們按照同樣的原理製造了工作的武器—一塊干膠炮彈。

11、每隻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飛機設計師研究蒼蠅、蚊子、蜜蜂等的飛行方法,造出了許多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新式飛機。

12、鯨: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而「流線體」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後來工程師模仿鯨的形體,改進了船體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輪船。舴的速度。

13、蛋殼: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yún)地分散到蛋殼的各個部分。建築師根據這種「薄殼結構」的特點,設計出許多既輕便又省料的建築物。

14、連體鯊魚裝:第一代鯊魚裝模仿了鯊魚的皮膚,在泳衣上設計了一些粗糙的齒狀突起,以有效地引導水流,並收緊身體,避免皮膚和肌肉的顫動。第二代鯊魚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點,加入了一種叫做「彈性皮膚」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減少4%。

15、讓盲者見到光明:在植入了微小的仿生視網膜之後,3位失明患者不僅看到了明滅或者移動的光點,甚至還成功地用眼睛區別出杯子和盤子。

16、人工合成蛛絲:蛛絲含有一種纖維蛋白,這種蛋白質和存在於毛發和羊角中的角質蛋白相似。這種蛋白分泌出來後開始變得堅韌。通過精細的平衡水的含量,蜘蛛和蠶可以防止纖維蛋白過快固化。

17、電魚與伏特電: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

18、水母耳朵: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

一般而言,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產品之所以被發明出來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和各種消費用品以及有關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於發明。

在知識產權領域,發明是指《專利法》所保護的發明創造的其中一種專利類型,是指對產品、方法或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在專利領域中的發明有其規定的保護對象或者說保護客體。

(2)知識產權平衡法擴展閱讀:

專利證書專利申請經審查合格,沒有發現駁回理由,滿足頒發授予專利權條件,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即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授予專利權的決定,發給專利申請人的專利證書,是一種法律證明文件。

專利證書分為發明專利證書、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以及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專利證書是專利局頒發的證明專利權的文件。專利申請經審查、批准後,專利局應作出授予專利權的決定,發給專利證書。專利證書主要記載發明創造的專利名稱,專利號,發明人、設計人的姓名,專利權人的姓名、名稱,權利保護范圍,授予專利的時間等等。

專利分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二條規定:

第二條 本法所稱的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獲得證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三十九第四十條的規定:

第三十九條 發明專利申請經實質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的,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授予發明專利權的決定,發給發明專利證書,同時予以登記和公告。發明專利權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條 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經初步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的,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授予實用新型專利權或者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決定,發給相應的專利證書,同時予以登記和公告。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3. 著作權和版權的區別是什麼

版權與著作權有什麼區別
在我國,版權就是著作權,沒有區別.版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在中國,按照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所謂完成,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創作的對象已經滿足法定的作品構成條件,既可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在學理上,根據性質不同,版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及鄰接權,簡單來說,著作權是針對原創相關精神產品的人而言的,而鄰接權的概念,是針對表演或者協助傳播作品載體的有關產業的參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製作者、廣播電視台、出版社等等.
版權是作者在自然法上的財產權(所有權)還是社會作為讓步而由法律授予作者的有限的法定壟斷權(調整權)?對這一問題做出正確回答的前提是確定版權的理念:
版權是為了保護作者的權利而設立還是為了知識的進步和公眾的福祉而確立?當然版權法律同時擁有這兩種功能,但是那一項是它的基本理念呢?當作者權利和公眾的福祉發生矛盾的時候誰是第一位的呢?
版權的主要目的是以知識的進步促進公眾的福祉,為了鼓勵新作品的復制和在公眾中的傳播,版權通過賦予作者復制和分發的專有權以激勵創作者的創作活動.為了促進公眾的福祉的目的,作者的這些權利有很多的限制,這些限制主要是通過合理使用制度體現來.版權調整的權利涉及到三個利益群體——作者、發行者和使用者.版權法作為支持知識進步的基礎既要考慮給與創造者和傳播者報酬也要重視支付這些報酬的使用者的合理的權利.從18世紀早期英國開始制定版權法開始,版權一直是為了試圖平衡創作者(和他們的出版者)的權利與使用者的權利的產物,現在是將來也是.三個利益群體都在使用版權作品,使用的目的不同,作者用來穿作新的作品,發行人在市場上分發作品,消費者在家中、學校和辦公室使用作品,作者進行創造性的使用,發行者進行商業使用,消費者進行可能涉及也可不涉及商業問題的個人使用.對版權資料的創造性使用和私人使用會與發行人和企業主控制商業使用的目的發生沖突,這使得平衡各種
競爭利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使事情更復雜的是,不同團體的成員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立場.例如,一個作者會希望可以自由的引用他人的作品,卻不希望別人引用自己的作品而自己得不到補償;一個出版商會希望可以出版他人的一本書的一部分,但卻不願給與別人這種優惠;只有消費者的立場是不變的:他們希望可以自由的使用這些資料.

4. 知識產權平衡理論在著作權法里是如何體現的

在著作權法中的限制條例。以及保護時間。等。

5. 我國企業有哪些法律形式

法律規定的企業組織形式,根據不同標准有不同的分類。

例如,根據投資主體的不同,將企業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根據承擔的職能不同,將企業分為競爭型企業和非競爭性企業;根據是否獨立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和責任,將企業分為法人企業和非法人企業。

符合法人條件,依法取得法人資格的企業為法人企業;不符合法人條件,依法不能取得法人資格的為非法人企業。現代社會,法人企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非法人企業也是普遍存在的。公司是典型的法人企業,分公司、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則屬非法人企業。

(5)知識產權平衡法擴展閱讀

現代企業組織形態創新的形式 :

1、虛擬組織。虛擬組織是指兩個以上的獨立的實體,為迅速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在一定的時間內結成的動態聯盟。虛擬組織的主要特徵有:

虛擬組織具有較大的適應性、在內部組織結構、規章制度等方面具有靈活性;虛擬組織可以共享各成員的核心能力;信任是最重要的特徵和核心內容, 也是虛擬組織建立和運行的前提。

2、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是指培養整個組織的學習氛圍,以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學習組織的主要特徵有:組織成員擁有一個共同願景;組織有多個創造性個體組成;

善於不斷學習;「地方為主」的扁平結構;員工自主管理;組織的邊界將被重新界定;員工家庭與事業平衡;領導者是設計師、僕人和教師的新角色。

3、創新型組織。創新型組織是在對企業信息、業務活動和管理職能的有意識地重疊的基礎上,通過激發員工之間的頻繁對話和交流,從而實現員工之間的知識共享和企業的不斷創新的組織。創新型組織的主要特徵有:人人都是創新的責任人;

員工的貢獻大小要由他為整個知識創新系統提供的信息的重要程度來決定;在創新知識的過程中同層級的人承擔著不同的責任。

4、戰略聯盟。戰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為了實現資源共享、風險或成本共擔、優勢互補等特定戰略目標,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同時通過股權參與或契約方式建立較為穩固的合作夥伴關系,並在某些領域採取協作行動,從而取得"雙贏"效果。

戰略聯盟的特徵主要有:組織的鬆散性,行為的戰略性;合作的平等性;合作關系的長期性;整體利益的互補性;管理的復雜性。

6. 如何協調專利權人、發明人及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

專利法利益平衡機制之探討
2007-9-14 16:47 來源:法律教育網【大 中 小】【我要糾錯】
關鍵詞: 專利法/壟斷/利益平衡/平衡機制

內容提要: 專利法是在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進行利益衡量、選擇和整合以實現一種動態平衡的制度安排。它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利益平衡機制。這種平衡機制的關鍵是專利權人的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更廣泛的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為實現這種平衡機制,需要充分保障公眾對專利技術的適當接近。為此,在專利法的制度設計上,需要確定適度與合理的專利保護范圍,而這也是構建專利法利益平衡機制的基礎。同時,專利法的利益平衡機制必須解決好專利技術的壟斷與推廣應用之間的平衡協調問題。專利法通過其特有的激勵發明創造的機制和權利限制機制,妥善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專利法中,法律調整的利益關系可以分為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和專利權人之外的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兩類,其中後者可以被泛稱為社會公共利益。與著作權法、商標法等其他知識產權法一樣,專利法也是一種協調和平衡知識產品利益關系的利益平衡機制,以專利法為核心的專利制度是「一種通過規定發明人、所有人與發明使用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平衡和協調三者關系的法律制度,通過三者關系的平衡和協調,以達到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調動人們從事發明創造活動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的目的」[1](P22)。這種利益平衡機制的關鍵則是專利權人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更廣泛的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專利法是在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進行利益衡量、選擇和整合以實現一種動態平衡的制度安排。在本質上,專利法與其他法律制度一樣,應「盡可能地保護所有社會利益,並維持這些利益間的,與保護所有利益相一致的某種平衡或者協調」[2](P141)。任何成功的專利制度的關鍵都是賦予給專利權人的專有權和擁有一個開放和競爭性市場的公眾利益之間達成精確的平衡,即「專利制度需要在發明者的利益和一般公眾的利益之間達成平衡」[3]。這種平衡的實質關鍵又在於對專利權這種私權的保護和包括專利權人的競爭者在內的社會公眾對以專利為基礎的知識和信息的獲得、需求之間的利益平衡。我國有關專利的判例即指出,專利法的立法宗旨是「既要明確受保護的專利技術方案,又要明確社會公眾可以自由利用技術進行發明創造的空間,把對專利的合理保護和對社會公眾提供足夠的法律確定性結合起來」[4].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上有所側重,並且整個的專利法也不全部限於這種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但是,這種平衡仍然是最核心和最具有實質性的。專利法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機制,特別是壟斷與反壟斷、限制與反限制,大體維持了在專利權人的壟斷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它從運行看是一種動態平衡,而其構建是專利法在社會中有效運行的基礎和保障。

一、 保障公眾對專利技術的適當接近是專利法利益平衡的關鍵

專利法從專利權人的利益角度賦予了專利權人對發明創造的壟斷權,同時也從社會公眾利益的角度出發確立了社會公眾對專利技術的必要接近,作出了相應的權利安排。從專利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的關系也可以看出,專利法中「以壟斷換取公開」的機制體現了專利法中的利益平衡理驗念。這樣一種「以壟斷換取公開」機制實際上是各國專利法中保障公眾對專利技術接近的制度設計。包括專利權人的競爭者在內的社會公眾對專利技術的接近是專利法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專利權是一種壟斷權,但根據專利法的宗旨,壟斷權的授予卻不能構成對技術發展的障礙;相反,它應當有利於技術發展和進步。這就離不開專利權人對專利技術的「充分公開」。「披露發明正是專利制度的目的」[5](P209),因為惟有充分公開專利,社會公眾才能夠獲取專利信息,分享專利發明的利益。專利技術的一切社會利益——主要是後續發明者在專利發明的基礎之上的繼續發明和一般的社會公眾從該專利技術中獲得知識和信息以及增進技術方面的學習——才能夠實現。正因為如此,各國專利法一般規定了充分公開是專利申請人獲得專利的一個重要條件。專利法通過強制要求專利申請人描述發明的細節、充分公開發明的要點規定了充分公開的條件,從而使包括專利權人的競爭者在內的社會公眾能夠在此基礎上作出改進發明、學習新的知識、獲得新的技術信息。

專利法中的充分公開機制也體現了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的一般機理即對知識產品創造的鼓勵和對社會公眾接近知識和信息的平衡。專利技術的公開使得公眾能夠接近專利發明。這種公眾對發明的接近應當看成是專利制度的本質內容之一,因為它既使競爭者從被公開的發明中學習到了知識和了解了信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進行創造活動,從而使他們能夠在原有的發明的基礎之上作出更好的發明,也使一般的社會公眾特別是技術人員通過專利信息,獲得知識和信息,增進自己的學習。充分公開作為獲得專利的一個條件,可以使其他研究人員獲得該技術。即使這些人沒有經過專利權人的許可而不能使用專利,他們依然能夠意識到所包含的信息,繼續圍繞和在授予給專利權人的專有權領域之外展開研究。通過新的研究則可以產生新的發明創造,而這顯然對社會是有益的。在另外一種含義上,這也是一種社會利益。

另外,從對專利法目的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專利法還有避免重復研究、投資,從而在避免社會資源浪費的基礎之上促進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這一目的的實現也是建立在專利公開的基礎之上的,因為潛在發明者通過了解該專利就不會投資進行重復研究,而是將自己的智力資源和財力投入到新的領域, 力圖使自己成為新的發明人與專利權人。實際上,公開機制還具有促進專利發明被廣泛利用的功效,因為在公開後,潛在的使用者可以了解專利技術的情況,從而確定是否利用該項專利,進而決定與專利權人達成許可或者轉讓合同。公開機制導致的這種情況的出現,對專利權人、使用者和社會來說都是十分有利的,因為專利權人可以通過許可或者轉讓形式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使用者也可以獲得經濟利益,社會則從提供更多更好的專利產品和技術與信息的擴散中受益。正是由於專利的公開在專利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專利法不但規定了專利說明書和專利的權利要求應被公開,而且規定專利說明書中應當對發明的技術要點作出清楚而完整的說明;在獲得專利後,如果因為申請專利的技術沒有被充分公開,該專利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被宣告無效,以真正落實充分公開的要求,防止專利技術的欠充分公開而影響社會公共利益。

當然,在專利法中保障公眾對專利技術的適當的接近不限於充分公開。專利法中對廣義上的思想、原理不受保護也是重要的體現。著作權法中存在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的重要原則[6],而在專利法中並不存在這樣的原則。在專利法中,授予的權利確實適用於思想。不過,它但只適用於那些創造性的、新的和有實際應用的思想。廣義上的原則、理論和發現在專利的保護范圍之外。專利法一方面排除了像科學發現、抽象的原理、思想作為專利保護客體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明確地要求發明人精確定義發明的范圍,以為繼續發明者留下進一步的改進、革新的空間。限於篇幅,關於「思想」與專利權等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在此不專論。[7]

此外,從對革新的持續性方面看,在確保「公眾對專利技術的適當接近」上,專利法平衡「今天的革新和明天的革新」具有重要意義。專利法的本質不是為專利權人壟斷技術提供法律機制;相反,專利法需要促進革新的適當流動。專利法要成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必須使革新的流動隨著時間的過去達到最佳的程度——專利法必須平衡今天的革新和明天的革新。這一目標通過減少尋租的目標實現了。專利法不僅應當避免浪費性的競爭性的研究和開發,也不應當占據合乎社會需要的未來的研究與開發。「專利法確實包含了很多的規則用以平衡今天的發明和明天的革新,限制對未來研究與開發的侵蝕」[8].最顯著性的特點是通過上面討論的公開機制,這是專利制度促進未來革新的重要方式。另外,專利法本身的一些制度,像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條件,將專利保護范圍限定於確實是被發明的東西,避免了過寬的專利保護范圍禁止未來的發明的風險。

二、 適度與合理的專利保護范圍成為專利法利益平衡的基礎

專利法中的利益平衡,在社會公眾的天平一方主要是確保公眾對專利技術的必要的接近和獲得,在專利權人一方則是在專利法的制度設計上確定適度與合理的保護范圍,在專利法的實施中對專利保護范圍作出適當的、合理的解釋與適用。因此,適度與合理的專利保護范圍在專利法利益平衡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般地說,在專利制度的不同階段,由於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的差異而使得專利權保護的力度與范圍存在不同之處,甚至有巨大差異。總體上,專利的保護水準存在由低到高的趨勢。然而,無論在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哪一階段,專利法總是需要遵循在確保必要的壟斷保護以刺激發明創造的基礎之上,同時保障公眾對技術和信息的必要接近。正如國外有案例所指出的一樣:根據專利法的激勵理論,專利權的適當的范圍是「更廣泛的保護的利益平衡的事情」——定義授予給發明者的有限壟斷權的任務涉及到一方面是……發明者在控制和利用他們的……發明中的利益,另一方面是社會的在思想的自由流動、信息和商業等方面的競爭性利益之間的困難的平衡[9]。這種平衡要求避免對專利的過度保護和保護不足兩個極端。對新技術專利的過度保護將引起對創新的激勵與初始發明和後繼發明人之間潛在能力的不均衡。

從專利法的制度設計看,這種適當與合理的保護范圍至少涉及到以下問題:

(一)專利權客體的合理界定

在一定的社會中,哪些發明創造應當納入專利保護客體、哪些不宜納入專利保護的客體,需要根據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整體上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該客體納入專利保護和不納入專利保護的優劣,特別是給予專利保護與不給予專利保護時在協調發明者和社會公眾之間利益關系哪一種情況更適合來加以確定。原則上,專利保護客體的范圍應當與當時的經濟技術發展狀況相適應。

考察專利制度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專利保護客體有擴張的趨向。伴隨著專利保護水平的提高,專利保護客體的范圍需要擴展。但在被擴張的專利保護客體中,依然存在著確定適當的保護范圍問題。例如,當基因領域成為專利保護客體范疇時,不能理解為所有的基因技術都應當納入專利保護客體之中。基因的專利保護是伴隨著對有關主題的嚴格限制的。像克隆人的方法、改變人的生殖系統基因同一性的方法、改變動物遺傳基因同一性的方法等就不能不成為基因專利的主題。

(二)專利權內容和行使方面的合理確定

專利法賦予了專利權人一系列的專有權利,如根據我國《專利法》的規定,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權的范圍包括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擅自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銷售、提供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提供銷售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但是,專利權的這些專有權的行使不應當構成對公眾正常地接近專利技術和相關的知識和信息的限制,也不應當妨礙到負載專利技術的專利產品的市場流通。這樣,就有了專利法中的不視為專利侵權的「侵權例外的」制度安排,像「專利權用盡」、「專為科學和實驗而使用專利」等。特別是,在「侵權例外」中,對先發明人的利益保障要求專利權法對專利的「在先使用人」 的利益作出適當安排,以維護專利法追求的法律的公平正義價值和社會資源的有效分配和使用。實際上,從各國專利法中對先用權問題的規定看,專利權人和在先使用人之間的利益協調關系,典型地體現了專利法中的平衡精神。

進一步說,專利權在內容和行使方面的合理確定體現了對專利權的有限壟斷原則。有限的壟斷原則便利了後續的發明者,該發明者在絕對壟斷的情況下本來是要投入研究開發成本的,但在第一個有限的壟斷被確立後,則不需要了。這樣確實節省了社會資源,促進了資源的有效的分配。

(三)專利權的適當和合理的保護期限的界定

專利期限與專利政策相關,即體現了對專利權人的足夠的激勵、足夠的時間收回投資,以及對公眾自由地接近知識和信息的保障。專利權作為一種壟斷權在時間上是有限制的,而不是永久性的。這是與有形財產的一個很不相同的地方。專利的期限受到嚴格限制,結果是發明本身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進入了公有領域,成為社會的公共財富,任何人可以利用。專利的保護適當而合理的期限具有兩方面的重要含義:一是保障專利權人以足夠的時間獲得對發明的投資回收。適當而合理的專利保護期限意味著專利壟斷的所有人將有足夠的機會利用他的商業優勢和收回他的成本,他的競爭者也能夠通過受讓或者接受許可等形式利用他的發明。如果專利的保護期限太短,專利權人將無法通過使發明的商業化而收回投資,從而為其後續發明提供經濟基礎。二是為競爭者以及其他的社會公眾的後續發明和作為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創造一個「公共領域」空間。專利法通過確定有限的保護期限設立了「公共領域」。從專利的目的看,公共領域是公眾自由地、不受限制地接近的領域。通過賦予有限的期限創立公共領域是專利法保障技術發明成果最終回歸於社會、最終成為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共同財富的重要保障。在專利權期限屆滿後,發明即成為公共領域的一部分。賦予有限的專利保護是從經濟方面考慮的,而不是從道德上的正當性考慮的。專利的激勵功能似乎表明應授予永久性的保護期。但是,沒有期限限制的話,所有的商業性的相關的技術信息將在無限地受制於專利權,這就會形成對技術的無限的壟斷,使專利制度反而成為技術發展的桎梏。

確定專利的有限的適當的保護期限,也是反壟斷限制的一種形式。當然,適當的、理想的專利保護期限問題是從經濟的觀點討論的。例如,William Nordhaus 對專利法的激勵理論作過充分的論述[10](P267), 在這些論述中他特別關注的仍然是專利權的期限方面。他指出:專利期限或者效率的每一次增加,都會刺激發明活動的增長。由此產生的社會福利的受益包括由於更多的智力產品的分配而減少的消費者的盈餘和生產者盈餘的現值。理想的狀況是,專利權的期限或效率增加到邊際效用與邊際成本相等之處[11](P14-15)。然而,更長的期限意味著對信息的壟斷秩序更長,這樣會有與壟斷相關的更多的低效率上的損失[10](P267)。這里是尋求在壟斷的低效率與由專利激發的資本投資所產生的更大的社會產出之間的平衡[12].對理想的專利期限的分析,涉及到專利期限或者是在更大的專利保護所增加的發明和與更大的專利保護相關的、增加的社會成本之間的關系。換言之,從經濟學的促進社會效率觀點以及公平的角度看,專利保護期存在著一個理想的「點」。在這一點上延伸,即給予更長的保護期,會通過強化專利權而增強對從事發明創造的激勵的總量,這是一種社會利益。但同時,增加專利的保護期限也具有社會成本,因為增加專利的保護期限使對技術的限制延續了更長的時間。在授予的專利壟斷權過長的情況下,壟斷權實施給社會公眾對知識和信息的自由接近所造成的損害將超過實施壟斷權所帶來的社會利益。這種保護期限將不利於實現專利法促進社會進步的宗旨。期限過短則意味著專利權人難以取得理想的經濟效果。理想的專利期限就是要確定這樣一個點,即社會利益和成本在「在邊際上平衡」。如何確定理想的平衡點,即成為專利方面經濟學分析的重要內容之一。當然,這不是本文所要著重探討的。這里只是提出,在專利期限上確實存在著一個理想的平衡點。考察專利制度的歷史可以看出,專利的保護期限有延長的趨向。本文認為,從均衡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利益的角度看,在一定時期是否應當延長專利的期限以及延長的幅度,應著重評估延長專利的保護期限所實現的社會受益是否超過了社會成本。如果超過了,那麼就應當延長保護期限,反之則不應當延長。

即使是從經濟上確證專利權的理想期限,因為存在種種不確定因素而變得相當困難。例如,專利的實施狀況、專利本身的成本、專利的社會效益等因素都具有可變性。為了便於操作,原則上對創造性程度不同的專利被賦予同樣的保護期限。但是,為了在不同的發明人之間、發明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實現利益的平衡和實質性的公平,專利法試圖通過一些其他的配套機制來調整。例如,規定小的發明只能獲得相對短的壟斷保護期,大的專利發明可以獲得比較長的保護期,相當於現代工業社會中現有的經濟意義上的價值。另外,專利年費制度雖然不是直接針對專利的適度與合理范圍的期限作出規定,在實質上它卻具有均衡和協調專利權人壟斷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之間的關系的作用,因為隨著專利保護時間的延續,不斷增加的年費也會是使那些沒有經濟價值的發明提前進入公有領域。如果專利權沒有多大的社會價值,或者實施該專利權的社會成本大於社會利益,那麼專利權人即可以通過不繳納年費的形式放棄專利權。也就是專利權人通過將專利的壟斷時間調整到在社會成本超過社會受益之前終止,社會成本能降到與社會受益相平衡。在這個意義上,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也實現了一個「對價」。

三、 對專利技術的壟斷與推廣應用之間的平衡

在經濟學家看來,專利法被看成是在對創造發明的產品的革新與由專利賦予的臨時壟斷帶來的損失之間的一個對價,鼓勵與對技術使用限制產生的社會成本之間的對價。專利法的經濟學分析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來自於新技術生產鼓勵是否勝過對現有技術限製成本,而從本文研究的目的看則是應當解決對專利技術的壟斷與促進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之間的平衡。

發明作為一種技術成果,也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發明專利是根據市場機制中的分配效率,圍繞公共商品存在的一些特殊問題而產生從事發明的激勵機制的。在公共商品理論中,使用已經存在的公共商品的邊際成本是零。只有在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現有的公共商品的理想使用中的效率。但是,這將是一個「零價格」。於是,資源的理想使用中的效率要求這種資源的機會成本通過被創造的產品的價值而得到補償,即有一個確定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專利制度的經濟學方面,依賴於這樣一種理論,即技術知識的發生是在確保對技術知識的使用進行限制的前提下產生的。換言之,在技術知識的生產和它的使用之間存在一個交易(對價)。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實際的市場對價,而是在專利法中存在的這樣一個「交易」模式。根據這種模式,解決專利法的正當性,需要明確來自於新技術的生產的鼓勵是否確實勝過對已經存在的技術進行限制的社會成本。社會從發明中所獲得的利益通常是要大大超過發明者所實施的成本。社會償付給發明人的和發明人開發的實際的成本之間的區別——租金——以壟斷權的形式被授予給發明者;否則模仿者的競爭會通過使發明人得不到利潤而影響到他從事發明的積極性。這種情況就是發明人從對發明的投資中應當有投資回報。這體現了權利人的投入與受益的平衡。在專利法中,它應使專利權人在以下的利益比較中占優勢:在使用自己研製的創新成果與購買他人創新成果的使用收益比較中佔有優勢;購買他人創新成果收益與使用已經進入公有領域的現有技術的收益的比較中佔有優勢;創新成果的市場收益與創新成本及維權成本的比較中佔有優勢[13].這些優勢的獲得體現了專利制度的公平。

激勵革新和新產品與方法的發展無疑是專利制度期望獲得的最重要的利益。對這一利益社會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由專利權賦予的臨時壟斷。專利權人以專利許可權制專利發明的使用而對社會公眾接近專利技術、對競爭者使用專利技術施加了限制。與任何人可以自由地使用公開的技術相比,對專利技術的壟斷顯然會產生靜態市場的失敗和社會成本問題。例如發明的潛在使用者和競爭對手在試圖圍繞專利發明中可能存在額外的成本;被專利壟斷的產品如得不到充分的使用也會給消費者產生成本。從專利法的宗旨看,這種限制卻不應阻礙專利技術的推廣應用。專利法需要解決在壟斷和促進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的平衡。這需要藉助於在專利法中確立一些限制壟斷權的制度來加以解決,有些則需要藉助於專利法之外的競爭法像反壟斷法的規定來解決。不僅反壟斷法對專利領域的競爭行為進行了限制,而且專利法本身也限制了從專利中獲得壟斷利潤的可能性。專利侵權例外、專利的強制許可、專利的實施許可與轉讓制度等就重要的體現。從我國《專利法》的規定看,在專利技術的壟斷保護基礎之上實現促進發明創造的推廣應用是一個重要的立法目的。在廣義上,上面闡述的專利保護期限的限制,也是促進發明創造推廣應用的制度,因為有限的保護期意味著在保護期屆滿後專利技術可以被任何人自由地使用,原來的專利技術最終成為了社會公共財富。

注釋:

[1] 陳子龍.知識產權權利沖突及司法裁量[A].鄭成思.知識產權文叢(3)[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3] 斯戴文·B ·格蘭德.吉萊密? E.加拿大專利制度:在公權與專利權人之間適當的平衡.加拿大知識產權評論[J].1994,(6).

[4] 寧波市東方機芯總廠訴江陰五金製品有限公司專利侵權糾紛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1)民提字第1號.

[5] 張乃根.美國專利法判例選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6] 馮曉青.著作權法中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的法律與經濟學分析[J].雲南法學,2004,(2).

[7] 馮曉青.「思想」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關系――兼論洛克財產權勞動學說[J].社會科學,2003,(12).

[8] 科奈斯·W·丹恩. 專利法之經濟學透視.法律研究雜志.1994,(4).

[9] Sony Corp. of Am. v. Universal City Studies, Inc., 464 U.S. at 417,429 (1984) .

[10] 威廉·D ·洛德豪斯. 發明、增長與福利:技術變化的理論思考[A].馮曉青.知識產權法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11] 威廉價· 費歇爾.知識產權的理論[A].]劉春田.中國知識產權評論[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2] 理查德·吉爾伯特.卡爾莎·壁羅.理想專利權的期限與范圍.蘭德經濟學雜志.1990,(2).

[13] 劉華.知識產權制度的效益及實證分析.黃岡: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1,(2).

中國政法大學 教授·馮曉青

7. 利益平衡原則

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理論
基本信息
簡介
目錄
目錄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基本信息
4簡介
5目錄
《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理論》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曉青。本書對知識產權法教學科研人員、立法者、法律實務工作者以及高校廣大師生和對知識產權感興趣的讀者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理論
作者
馮曉青
語言
中文
ISBN
756202908
出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展開全部
基本信息
書名: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理論

ISBN:756202908

作者:馮曉青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定價:76

頁數:788

出版日期:2006-8-1

版次: 1

開本:16開

簡介
本書以知識產權法基本原理為指導,運用法哲學、法律經濟學等研究方法,從利益平衡機制入手,探討知識產權法的制度理性和價值構造,透視其背後的利益平衡機理。本書作為系統研究知識產權法基礎理論的專著,具有較高的理論品位和學術價值;同時,對國內外知識產權立法和司法實踐問題的廣泛考察與分析也使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目錄
第一編 導 論

第一章 利益平衡引論

一、利益

二、平衡

三、利益平衡

四、利益平衡的合理性

五、利益平衡原則在知識產權法中的地位

第二章 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的必要性:法理學考察

一、知識產權法中利益沖突的平衡與協調

二、知識產權法追求的平等和正義價值的實現

三、知識產權法公共利益目標的實現與保障

第三章 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的必要性:財產權理論考察

一、財產、財產權與知識產權

二、從產權制度看財產權和知識產權

三、財產權、知識產權的效益價值取向與利益平衡原則的功能

第四章 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的基本原理

一、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的總體框架

二、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的結構

三、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的價值構造

四、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的兩種趨向

第二編 知識產權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

第五章 知識產權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概述

一、知識產權法的目的

二、知識產權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

三、知識產權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關系的實證分析:以美國《憲法》知識產權條款為例

第六章 著作權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

一、著作權法的目的

二、著作權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

第七章 專利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

一、專利法的目的

二、專利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

第八章 商標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

一、商標法目的的內涵

二、商標法的目的

三、商標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

第九章 商業秘密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

一、商業秘密法目的的內涵

二、商業秘密法的目的與利益平衡

第三編 知識產權的私權保護及其擴張

第十章 知識產權的私權性

一、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

二、知識產權私權性的理論認識

三、知識產權私權性面臨的挑戰

第十一章 知識產權的專有性

一、知識產權專有性的內涵

二、「壟斷」層面上知識產權的專有性

第十二章 著作權的擴張

一、著作權擴張的表現

二、著作權擴張與技術發展的關系

三、著作權擴張的正當性和原因

第十三章 專利權的擴張

一、專利權擴張的表現

二、專利權擴張的原因

第十四章 商標權的擴張

一、商標權擴張的表現

二、商標財產化、商標權人「准作者化」——商標權理論的擴張

三、商標權擴張原因的解釋:利益平衡視角

第四編 知識產權法中的公共利益

第十五章 知識產權法與公共利益

一、知識產權私權的公權化

二、知識產權法與公共利益

三、實現公共利益是確立知識產權專有性的重要理由

第十六章 公共利益在著作權法中的體現

一、著作權法中公共利益的歷史考察

二、著作權立法、司法實踐與公共利益

三、著作權法中公共利益的不同認識視角

第十七章 公共利益在專利法中的體現

一、專利法與國家利益

二、激勵發明及發明的公開和應用的公共利益

三、專利法中的公共利益實證分析

第十八章 公共利益在商標法中的體現

一、商標法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

二、商標法促進有效競爭的公共利益

三、商標法保護消費者的公共利益

第十九章 公共利益在商業秘密法中的體現

一、兩種類型的商業秘密保護

二、商業秘密法中的公共利益

第五編 知識產權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

第二十章 知識產權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信息產權理論考察

一、信息產權理論框架下的知識產權

二、信息生產與信息分享之利益平衡機制

第二十一章 著作權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

一、著作權法中利益平衡的內涵與價值目標

二、著作權法中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三、著作權法中利益平衡的微觀透視

四、我國著作權法中的利益平衡機制分析

五、著作權法中著作權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平衡的實證考察

第二十二章 專利權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

一、專利法中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二、專利法中利益平衡的微觀分析

第二十三章 商標權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

一、商標競爭性利益平衡的主體結構

二、商標競爭性利益平衡的價值構造

三、商標競爭性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則與內容

四、商標競爭性利益平衡的微觀考察

第二十四章 商業秘密權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

一、商業秘密法中利益平衡的價值構造

二、商業秘密法中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則與內容

第二十五章 知識產權與促進競爭、反壟斷的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

一、知識產權法在合理限制競爭的基礎上促進競爭的機制

二、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的協調及在促進有效競爭方面的利益平衡

第二十六章 國際社會知識產權保護的利益平衡

一、國際社會知識產權保護利益平衡的背景考察

二、國際社會知識產權保護利益平衡的原則與要求

三、國際社會知識產權保護利益平衡存在的問題分析

四、《知識產權協定》的實施與國際社會知識產權之利益平衡

五、後TRIPS時代國際社會知識產權利益平衡之重構

六、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化及與國家社會的法律平衡

第六編 實現知識產權法中利益平衡的主要制度設計

第二十七章 知識產許可權制的基本理論

一、知識產許可權制的法哲(理)學考察

二、知識產許可權制的特徵與表現形式

三、知識產許可權制實現的利益平衡機制

第二十八章 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

一、知識產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及其沿革

二、知識產權權利窮竭的合理性

三、知識產權權利窮竭的限制

四、關於知識產權權利窮竭的地域范圍問題

五、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原則在知識產權法中的體現

第二十九章 知識產權有效期的限制

一、知識產權有效期限制的內涵

二、知識產權有效期限制的合理性

三、知識產權有效期限制的實質

四、知識產權有效期限制的不同表現

第三十章 著作權的限制

一、著作許可權制的理論思考

二、著作許可權制的重要形式之一:合理使用

三、著作許可權制的重要形式之二:法定許可

四、網路環境下著作權的限制

第三十一章 專利權的限制

一、專利權的例外

二、為促進專利的實施而採取的限制專利權的措施

三、專利權的合理使用:專利許可權制理論的一種新視角

第三十二章 商標權的限制

一、商標許可權制的概念與正當性

二、商標權合理使用

三、先使用權人的使用

四、非商業性使用

第三十三章 知識產權法中的公有領域

一、「思想」與知識產權法中的公有領域

二、著作權法中的思想與表達的二分法

三、知識共有物與公有領域的保留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免責聲明
頭條網路的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如您發現頭條網路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您前往詞條編輯頁共同參與該詞條內容的編輯和修正;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及時處理。

未經許可,禁止商業網站等復制、抓取頭條網路內容;合理使用者,請註明來源於www.ke.com。
意見反饋
©2020 ke.com

8. 專利申請流程及費用

專利申請流程:
1、准備材料
准備申請文件,包括請求書、說明書、權利要求書、說明書附圖、說明書。外觀設計類的專利要有請求書、圖片或照片、簡要說明。可去國家專利局服務點索取相應的表格。

2、提交材料
Ⅰ、直接去專利局大廳或地方的專利代辦窗口交。
Ⅱ、通過郵寄的方式交,但是只能使用使用EMS,快遞、平信都不要用。

3、等待通知
接受國家專利局下發的受理通知書,通知書發放意味著專利的申請正式進入審批流程。

4、繳納費用
繳納申請費,除直接去專利局收費處、專利局代辦處繳費外,還可通過銀行或者郵局匯款繳納申請費,在繳納費用時,應注意寫申請號,並要求銀行或郵局的工作人員錄入專利申請號、名稱、地址、郵編等。但是不應直接郵寄現金給專利局,沒人會收。注意要在接到受理通知書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繳費。

5、等待審核
專利局對申請審查,首先初步審查,對於除了發明之外的專利申請,只要初審合格,則可授權專利,不合格的修改重新提交。對於發明專利,則需要先初步審查,合格之後,還要進行實質審查,只有在實質審查之後,才能獲取專利。對於實質審查,有的可立即進行,有的則需18天之後才能進行。

6、領取專利證書
每種類型的專利申請注冊流程基本相似,但是具體如何申請專利注冊的細節以及提供資料方面會有一些不同。所以在您要確定申請專利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您是要申請什麼專利,充分的准備好需要的資料,按照相應的流程,才能更快更順利的申請完成。

專利申請的費用,包括官費(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支付的)和代理費(如果委託專業的代理機構申請,用於撰寫專利文件和其他手續等,具體代理費可訪問官網在線咨詢。)

9.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指出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在現實中有哪些表現

所謂發展的不平衡,著重是從發展的空間結構而言,存在著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差距等;所謂發展的不充分,在目前階段上,這種不充分更多表現為公共物品公共服務供給的不充分。

「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這個判斷,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樣,是集中針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具體實際的。如地區差距和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拉大問題,教育、醫療、養老保障問題等等,歸根到底,都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9)知識產權平衡法擴展閱讀:

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首先,需要我們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發展必須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類社會發展最終要消滅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使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有這些,都為我們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其次,以新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需要我們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思維,以發展新理念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閱讀全文

與知識產權平衡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個人工作總結 瀏覽:662
租房糾紛怎麼訴訟 瀏覽:487
定額發票有效期查詢 瀏覽:430
北人親情卡有效期 瀏覽:70
聽證會公告期限 瀏覽:303
根據著作權的規定 瀏覽:12
寧夏理財規劃師證書領取 瀏覽:880
地雷的發明 瀏覽:121
對建築物享有管理權的業主 瀏覽:231
星漣海馬鞍山 瀏覽:722
湖南咨詢工程師投資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699
英賽嘉華知識產權怎麼樣 瀏覽:111
雲南初級葯士葯師主管葯師證書領取 瀏覽:429
版權注冊報價 瀏覽:106
榆次工商局電話 瀏覽:880
核彈頭發明 瀏覽:15
簡述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 瀏覽:682
馬鞍山遇園 瀏覽:279
優剪轉讓 瀏覽:216
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指標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