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

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20-12-26 03:16:02

⑴ 經濟類犯罪哪些種類

一、合同詐騙

合同詐騙,是指在訂立、履行合同過程中,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捏造事實,隱瞞事實,設置陷阱,騙取對方財產的行為。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編造事實或者隱瞞事實,騙取對方大量財產的行為。

依照刑法規定,詐騙罪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有期徒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並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產量。

二、侵犯知識產權

侵犯知識產權罪是指違反知識產權保護法規,未經知識產權所有人許可,非法利用其知識產權,侵犯國家對知識產權的管理秩序和知識產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的行為。

侵犯知識產權罪包括: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罪、非法製造、銷售注冊商標罪;侵犯著作權、銷售侵權復製品罪;假冒專利罪;侵犯商業秘密罪。知識產權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知識成果,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

(1)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擴展閱讀

經濟違法犯罪案件大致要經過3個階段,即偵查階段(公安機關)、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和審判階段(人民法院)。

一、偵查階段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二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

二、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

三、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訴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作出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延長半個月。

⑵ 新商標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情形有哪些

一、我國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制度中首次引入懲罰性賠償
懲罰性賠償最早見於公元前20-18世紀的奴隸製法典,在人類早期立法中較為普遍 。隨著國家力量的增強,特別是大陸法系建立了公法和私法嚴格區分之後,懲罰性賠償作為一種私力救濟措施逐漸被大陸法系國家所放棄。而英美法系則延續了這一古老的賠償制度,並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二戰後,在兩大法系的不斷融合借鑒的背景下,一些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本著實用主義的原則,重新嘗試在部分私法領域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
懲罰性賠償(punitive damages)是指,為懲罰和嚇阻惡意侵害行為,而判令加害方承擔的超出受害方實際損失的金錢賠償。設置懲罰性賠償的目的在於懲罰性賠償的目的在於懲罰加害人的不法行為,遏制侵害行為的再次發生。對於懲罰性賠償所具有的功能,學術界存在眾多觀點,但基本認同懲罰性賠償具有懲罰侵權、嚇阻再次侵權及鼓勵維權的功能。
新《商標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第一次將懲罰性賠償引入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對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賠償法律體系的構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此之前,我國知識產權適用的損害賠償數額主要計算方法為三種,即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侵權人的違法獲利以及法院酌定的法定賠償。此外,我國《專利法》及司法解釋中還存在「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合理確定數額」的規定。這其中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無疑符合填平原則,而其他幾種損害賠償計算方式是否帶懲罰性存在爭議。筆者認為,侵權人違法獲利、許可費倍數兩種計算方式,均是在無法直接計算的情況下對權利人損失的一種推算,屬於推定填平權利人損失,並未突破「填平原則」。修改前後的《商標法》關於法定賠償的規定,均要求在酌定賠償數額時需考慮「侵權行為的情節」,因而筆者認為法定賠償屬於兼具補償性和懲罰性賠償的混合體。雖然帶有部分懲罰性賠償的因素,但法定賠償所確定的數額由於無法再細分出懲罰性的部分,因而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懲罰性賠償。
懲罰性賠償不同於「填平原則」下的補償性賠償。補償性賠償目的在於填平受害方的因不法行為所受的損失,而懲罰性賠償旨在對不法行為懲處,進而嚇阻侵害的再次發生。因此,補償性賠償所針對的是受害方,主要考量受害方所受到的損失,以受害方實際損失或推定的損失為計算依據。懲罰性賠償則針對加害方,主要考量加害方的惡意性和危害性,並以侵權行為的情節和主觀惡性為計算依據。同時,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不具有填平受害方損失的補償功能,不能將依據懲罰性賠償原則增加的賠償數額視為對受害方的補償。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又是相互聯系的,補償性賠償是懲罰性賠償懲罰的基礎。加害方先要對權利人的損失進行補償性賠償,然後再依據侵權人主觀惡性及侵權情節考慮適用懲罰性賠償。在確定了補償性賠償的數額後,法官依據侵害的情節、主觀惡性,並參考其他因素,決定懲罰性賠償與補償性賠償之間的比例關系,使其與填補賠償額具有某種合理的關聯性,即所謂比例原則(the Ratio Rule)①
二、新《商標法》中懲罰性賠償具體適用的理解
(一)主觀心態的認定
新修改的《商標法》中將適用懲罰性賠償主觀心態要件定義為「惡意」。「惡意」的含義為「蓄意或故意實施違法行為」,對應的英文為「malice」。無論在中文還是英文的語境中,「惡意」(malice)的主觀惡性都強於「故意」( willfulness),即要求侵權人具有「有邪惡的動機」,因此,《商標法》中適用懲罰性賠償的主觀心態條件要高於「故意」,不能簡單引入域外國家或地區對「故意」的認定標准。由於侵權方的主觀心態執法者無法直接獲知,只有通過侵權行為的「情節」推定是否存在「惡意」。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列舉部分應認定存在「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且「情節嚴重」的典型情形。
1、重復侵權。對於重復侵權應當屬於「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適用懲罰性賠償,一般爭議較少,但問題在於如何定義重復侵權。重復侵權應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狹義的重復侵權僅指針對同一權利的再次侵權行為。廣義的重復侵權則不限於同一權利及同一權利人,而是指對同一類權利的重復侵權行為。
筆者認為,在確定侵犯商標權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時,不應限於狹義的重復侵權,廣義的重復侵權同樣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即侵權主體此前存在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商標侵權劣跡,無論再次侵犯的是否為同一枚商標,是否為同一商標權人的商標,只要是在同一種或類似商品上,或者關聯商品上,同一侵權主體再次侵犯商標權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均屬於重復侵權。原因在於,商標的顯著識別特性使得商標權的檢索比其他知識產權容易,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有過侵權行為的主體應當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此前的侵權行為理應使得侵權方對此類商品的市場狀況有進一步的了解,有鑒於此前侵權的教訓,善意的市場主體理應主動進行檢索以避免再次侵犯他人商標權。
因此,在相同類似商品的再次侵權,無論是否針對相同商標或相同權利人,在無充分相反證據的情況下,應被視為「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進而面對較之以往更加嚴厲的懲罰性賠償。換言之,對重復侵犯商標權的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意在強化市場主體的商標專用權意識,同時嚴懲以侵犯商標專用權為業的情形。
2、侵權者曾與商標權人簽訂過或涉及被侵權商標的許可合同、代理合同或產品銷售合同,在合同履行期內,以及合同終止或解除後,從事針對該商標侵權行為,應當屬於「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許可使用方、代理商或經銷商,對被侵權商標十分熟悉,如果其從事侵犯該商標的行為,可以推定不存在過失的可能。在無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其主觀心態應當認定為基於此前在經營中對商標的使用和了解,謀取該商標所蘊含的商業利益,即存在謀取不正當利益的「邪惡動機」,較之普通故意主觀惡性更強,應認定為「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
同時需要指出,此類侵權行為在損害後果方面比其他普通主體的商標侵權行為更為嚴重,原因在於此類侵權者此前曾基於合同關系合法使用被侵權商標或銷售過被侵權商標的產品,熟悉商品的銷售渠道和特徵,對消費者而言必然更加具有欺騙性,對被侵權商標的市場美譽度貶損更為嚴重。鑒於此類商標侵權行為侵權主體的主觀惡性較強,對被侵權商標損害較大,應當對該類商標侵權行為適用保護力度更大的懲罰性賠償,懲罰本次侵權行為的同時嚇阻類似商標侵權行為再次發生。
但並非所有與被侵權商標有關的合同均屬於上述情況。合同性質應與商標的實際使用緊密關聯,代理注冊或對商標進行廣告宣傳等合同的簽約方,雖然其對該商標較為熟悉,但因其此前未銷售過標注有該商標的商品,不應認定為「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而僅為普通商標侵權行為。同理,僅僅與商標權人就許可合同、代理合同或產品銷售合同進行磋商,但最終未簽訂協議,也不屬於上述「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的情形。
3、侵權行為發生時,被侵權商標已達到馳名程度,在相同類似商品上使用與馳名商標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商標,構成「惡意侵犯商標權」。此類侵權行為不同於對馳名商標在其他類別商品上的復制、摹仿或翻譯等侵權行為,對馳名商標的跨類保護,以及是否構成對馳名商標的復制、摹仿或翻譯,需要進行司法或行政程序上判斷。但基於馳名商標的知名度,在該商標賴以馳名一類商品上,使用與馳名商標相同,或者消費者很難區分的基本相同的商標,一般市場主體均可以判斷屬於商標侵權行為。因此,此類侵權行為明顯假借馳名商標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圖謀不正當的商業利益,主觀惡意明顯,屬於「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理應對此類商標侵權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
上述三類僅是筆者基於自己理解的簡單列舉,無法涵蓋現實中全部的「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的情形。還需要結合案件具體情形,由法院作出就個案作出認定。
(二)確定懲罰倍數的參考因素
修改後的《商標法》確定了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比例,而如何確定具體的「倍數」,則應當參考與侵權有關的一系列因素。筆者認為,參考因素至少包括:1)侵權商標與被侵權商標的近似程度;2)被侵權商標的知名度;3)侵權行為的規模;4)侵權持續的時間;5)侵權的獲利情況;6)侵權人此前是否存在類似侵權行為;7)侵權人的財力。8)是否因本次侵權行為受到過行政或刑事處罰。
侵權商標與被侵權商標越近似,被侵權的商標知名度越高,說明侵權方攀附被侵權商標的心理越強。侵權規模越大,時間越長,獲利越豐厚,就更應加大賠償力度,嚇阻侵權方和其他可能的侵權方再次實施侵權行為。此前的侵權劣跡越多,說明主觀惡性越強,越應當提高賠償額,加大懲罰和威懾力度。而之所以要參考侵權方財力這一因素,其意在通過參考被告的財務狀況確定足以對其產生懲罰和威懾的賠償金,即如果被告財力雄厚,一般數額的賠償金對其無法產生威懾作用,需要特殊的增加懲罰性賠償金的數額。只有達到其財產一定比例的賠償或處罰,才能保證產生懲罰和威懾作用。
(三)懲罰性賠償適用的范圍
1、懲罰性賠償需要原告提出明確的訴訟請求。懲罰性賠償雖然帶有一定公法性質,但其本質上仍然屬於私法范疇,因此法院作出懲罰性賠償判決的前提之一是原告提出明確的訴訟請求。原告在訴訟請求中應當分別明確補償性賠償的數額及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如果僅籠統的提出賠償數額,不應視為明確提出了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此外,為支持原告關於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原告需要提交相關證據證明被告侵權行為屬於「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且「情節嚴重」。
2、法定賠償不可附加懲罰性賠償。修改前後《商標法》關於法定賠償的規定,在酌定賠償數額時均需考慮「侵權行為的情節」,因此法定賠償已經帶有部分懲罰性賠償的性質。而修改後的《商標法》明確規定,只有實際損失、侵權獲利以及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合理倍數三種方式確定的賠償數額,才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即明確將法定賠償排除在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范圍之外。法院在確定法定賠償數額時,參考了侵權方的「侵權情節」,最終確定的數額實際是補償性賠償和懲罰性的總和,無需再次提高數額。
3、因本次侵權行為已經受到行政處罰或是刑事處罰,不應再適用懲罰性賠償。行政和刑事處罰均是針對侵權方侵權行為的主觀惡性作出的,作用和對象於懲罰性賠償基本相同,如果在行政或刑事處罰後再次適用民事的懲罰性賠償,則存在重復懲罰的問題。因此,如果因同一侵權事實侵權方已經受到行政或刑事處罰的情況下,權利人在民事程序中僅可獲得補償性賠償,而不應再獲得懲罰性賠償。

⑶ 商標侵權一般怎麼處罰

《商標法》第六十條 有本法第五十七條所列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之一,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對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的爭議,當事人可以請求進行處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調解,也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調解,當事人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後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3)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擴展閱讀

商標侵權(Trademark Infringement)即商標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或者其他干涉、妨礙商標權人使用其注冊商標,損害商標權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

侵權人通常需承擔停止侵權的責任,明知或應知是侵權的行為人還要承擔賠償的責任。情節嚴重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承擔賠償的責任行為是要承擔賠償的責任的,侵權人通常需承擔停止侵權的責任,明知或應知是侵權的行為人還要承擔賠償的責任。情節嚴重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我國《刑法》有專門針對知識產權犯罪的規定。

⑷ 商標侵權是如何界定的

如何認定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一、要以包括相關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標准判斷。
商標的基本功能就在於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服務時便於識別這些商品和服務,以及他們的來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也一般發生在市場中,受影響的主要是相關的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所以事後法官審判案件在認定甄別商標相同、近似時,判斷注意力也要回歸到此種情景,也要以相關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的注意力為標准。這種注意力不是該領域相關專家所具有的注意力,專家的注意力過於專業可能出現判斷標准過嚴的情況。但也不是一個與一般消費者有別的粗心大意的消費者的注意力,以他們的注意力判斷又可能施之過寬,可能出現漏掉已經構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情形。要以前邊所提兩者中間選擇大多數相關公眾通常的、普通的、一般的注意力為標准。這就涉及到行為主體的一種行為能力的判斷,審判實踐中也稱為認定商標相同或近似的主觀標准。法官在分析判斷和採納有關證據作為定案依據和產生心證過程中,都要堅持以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的標准。
二、准確地掌握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整體、要部和隔離的比對方法。按照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的感知規律,審判和行政執法實踐中常常運用商標整體、要部比對和將商標隔離開比對的方法,來判斷商標的相同,特別是商標的類似。
(一)整體比對,又稱為商標整體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觀察,而不是僅僅將商標的各個構成要素抽出來分別進行比對。這是因為商標作為商品或者服務的識別標志,是由整個商標構成的,在消費者的記憶中留下的是該商標的整體印象,而不是構成該商標的某些單個要素。因此,當兩個商標在各自具體的構成要素上存在區別,但只要將它們集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因此而產生的整體視覺,仍有可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就應當認定為近似商標。反之,如果兩個商標的部分組成要素可能相同,但是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並不會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即整體視覺不同,就不能認定為近似商標。
(二)要部比對,又稱為商標主要部分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中發揮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抽出來進行重點比較和對照,是對整體比對的補充。此種比對方法也是根據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與商品的具體感受和記憶而採用的一種方法。一般地說,消費者對商標的感受和留下最深的記憶,是商標的主要部分或者稱要部,即商標中起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當兩個商標的主要部分相同或者近似,就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認,就可以判斷為商標近似。
(三)隔離比對,又稱為對商標的隔離觀察比較,是指將注冊商標與被控侵權的商標放置於不同的地點在不同的時間進行觀察比對,不是把要比對的兩個商標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觀察。這是一種基本的商標比對方法,無論在進行整體比對還是要部比對時,都應當採用隔離比對的方式。一般地說,消費者尋找自己所要的商品,總是憑著以往頭腦中對某種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宣傳所遺留的商標印象,在市場中尋找所感知的某種品牌的商品或者服務。在市場中,不同商標的商品一般也不是同時擺放在同一個櫃台中。在消費者的思維中,多數情況下不是兩種要比對的商標同時存在,而是存在以前見到過在頭腦中記憶的商標,與當前見到的商標的比較。
在事後的侵權判定中,利用消費者的此種思維模式採用隔離觀察比對的方法,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被控商標所造成混淆的可能性和程度。將兩個商標放在一起進行比對,不同於消費者在市場中實際購買交易的情況,有可能使法官更關注兩個商標的不同點,不能准確地判斷消費者實際交易中可能產生的混淆。

⑸ 經血弄到酒店床單上酒店索賠合法嗎

不合法,消費者有權維護自己的權益。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二十六條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

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5)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擴展閱讀:

典型案例

案例1 :一個熱水壺賠了150元

2009年11月28日,秦女士把到桂林遊玩的朋友安排在市中山北路的一家商務酒店。當晚,朋友不小心把房間里的熱水壺摔壞了。次日退房時,秦女士主動將此事告訴酒店。

結賬時,服務員從秦女士預交的押金里扣掉了150元,告知她這是賠償熱水壺的費用。可秦女士疑惑,自己家就有類似的熱水壺,還是品牌貨,也只要70元,怎麼酒店要價這么貴?秦女士對酒店提出了質疑。

服務員表示,賠償標準是酒店早就制定好了的,每個房間的《旅客須知》上都有損壞物品的價目單,客人損壞物品就按這個賠償。無奈,秦女士最終只能照價賠償。

案例2: 弄臟床單被索賠200元

2011年3月,沈女士18歲的女兒從杭州去廈門旅遊,同行的有女兒的3個同學,4人入住鼓浪嶼福州路一家賓館。退房前一晚,其中一女生來例假,把床單弄臟了,退房時,賓館索賠,4個小女生不知所措。沈女士的女兒打電話問她,她擔心壞了女兒遊玩的興致,只好讓她們先把錢賠了。

起初賓館說要賠200元,一番協商後,讓女生們賠了75元。事後,沈女士心有不甘:「我覺得不應該賠,床單弄臟,也不是她們故意的,而且賓館最後也沒給任何價格憑證,到底該賠多少錢,是不是就賓館說了算?」

律師說法

  1. 主持人:餐廳、賓館制定出高額賠償標準是否屬於霸王條款呢?

邱劍明:我認為這就是一種霸王條款。消費者過失損壞賓館物品,是需要承擔相應責任,但賠償價格不能由賓館說了算,需要服從物價部門的統一調控。因此,餐廳、賓館要求消費者付出高於市場價數倍或更多的賠償,明顯違背了公平和等價有償的原則。

現實生活中,由於賓館、酒店大多處於強勢地位,消費者碰到賠償事宜,往往都選擇息事寧人。這樣不僅犧牲了個體權益,也縱容了賓館業者的「咄咄逼人」。當然,消費者在損壞了賓館酒店的物品,被要求賠償時,應該按賓館酒店的直接經濟損失(即現值)賠償。

當前,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還較淡薄,遇到此類情況時往往妥協,放棄自己的權利,這種高價賠償是一種霸王行為,違反了公平誠信原則。消費者要敢於說不,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李振山:賓館、餐廳和消費者之間是服務關系,合同雙方是平等的。有些賓館單方制定的《住客須知》或《服務指南》對客房物品的賠償漫天要價,違背《合同法》等價有償、公平、平等自願、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明確規定,經營者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是無效的。但要注意的是,賓館物品賠償需要服從物價部門的統一調控。

賓館要求消費者付出高於市場價數倍的賠償,甚至有的酒店還規定物品損壞後不得維修,只能賠償的條款,都屬於霸王條款。旅客在入住賓館、酒店時交押金後,出現物品損壞現象,酒店直接從中扣款,導致消費者在維護權益方面存在困難。

我們建議,消費者遇到此類情況時,應該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維權。

專利代理機構,故意扣留發明人的證書,他們為什麼這么做

他們在幾次交款的時間上也後推,這樣可以佔用申請人的資金。主要是不想讓你拿到證書,就是讓你認為申請專利難。離不開他們。

⑺ 淘寶有些人故意知識產權投訴怎麼辦

淘寶的知識產權投訴有個前提,就是必須要在淘寶上實際購買過產品,因為就版算是有人故意進行知識產權投訴權也必須是在淘寶上注冊過帳號並且實際交易的買家,一般來說,如果是虛假的知識產權投訴,淘寶會對買家進行相應的懲罰,一般人不會無聊到這個地步。

⑻ 什麼叫侵犯知識產權其他嚴重情節

知識產權犯罪有抄以下襲六點定義:
(一)知識產權犯罪,是指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故意侵犯知識產權,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二)知識產權犯罪,是指行為人以營利或其他非法利益為目的,違反知識產權管理法規,故意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銷售金額、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三)知識產權犯罪,是指違反知識產權法的規定,未經知識產權所有人許可,非法利用其知識產權,侵犯國家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制度和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情節嚴重的行為。
(四)知識產權犯罪,是指違反法律規定,侵犯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識產權,情節嚴重,依照刑法應負刑事責任的行為。
(五)知識產權犯罪,是指行為人以營利為目的,違反知識產權管理法規,故意侵犯他人知識產權,銷售金額或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六)侵犯知識產權罪,是指行為人違反知識產權法的規定,侵犯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行為。

⑼ 如何將故意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情況納入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

現在各地都在搞信用體系建設,地方知識產權局也是成員單位,故意侵犯知識產權通過各地知識產權局,報送到信用體系建設辦公室(一般設在發改局),就進去信用記錄了

閱讀全文

與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個人工作總結 瀏覽:662
租房糾紛怎麼訴訟 瀏覽:487
定額發票有效期查詢 瀏覽:430
北人親情卡有效期 瀏覽:70
聽證會公告期限 瀏覽:303
根據著作權的規定 瀏覽:12
寧夏理財規劃師證書領取 瀏覽:880
地雷的發明 瀏覽:121
對建築物享有管理權的業主 瀏覽:231
星漣海馬鞍山 瀏覽:722
湖南咨詢工程師投資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699
英賽嘉華知識產權怎麼樣 瀏覽:111
雲南初級葯士葯師主管葯師證書領取 瀏覽:429
版權注冊報價 瀏覽:106
榆次工商局電話 瀏覽:880
核彈頭發明 瀏覽:15
簡述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 瀏覽:682
馬鞍山遇園 瀏覽:279
優剪轉讓 瀏覽:216
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指標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