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十二五版權

十二五版權

發布時間:2022-02-01 18:07:47

⑴ 虛擬歌姬東方梔子你聽說過嗎

梔子從出生開始就因為官方所釀下的大錯而被嫌棄,但依然有一些人愛著梔子,她畢竟是我們中國的,錯是李冰犯下的,不是梔子。現在,她在崛起,有那麼多人愛著她,她不需要別人的可憐,需要的只是一份支持,感謝同人社這么久以來的努力,把梔子的美都展現了出來,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梔子。我也是V家的粉,我從沒黑過哪一方,因為都是人類創造的,錯從來不來自於他們。

⑵ 十二五規劃體育類的解讀

《體育產業 「十二五」規劃》全文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22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充分發揮體育產業在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體育事業「十二五」規劃》,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並印發《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
《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是《指導意見》頒布以來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落實《指導意見》的重要舉措和內容。請各單位結合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切實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
國家體育總局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
前言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推動體育強國建設、促進體育產業快速成長的重要階段。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統籌「十二五」期間體育產業的各項工作,創造性地發揮體育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提升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期間,在國家經濟社會以及體育事業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乘勢而上,規模不斷擴大,呈現出較快的發展態勢。2008年全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達到317萬人,實現增加值1555億元,較2007年增長16%,明顯快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體育市場體系逐步完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體育市場主體日趨成熟,呈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指導意見》的出台標志著體育產業由各方面自行發展,向國家主導、各部門和全社會聯合推動發展轉變。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取得積極進展,部分省市通過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等政策,有效推動了地方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產業統計等基礎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完成了第一次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專項調查,摸清了體育產業基本情況。創辦體育旅遊博覽會,以展會為平台,進一步帶動了體育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先後建立了深圳、成都溫江、福建晉江、北京龍潭湖、浙江富陽和山東樂陵等6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有效地調動了地方發展體育產業的積極性,也進一步發揮了體育產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以北京奧運會為代表的重大體育賽事極大地帶動了文化、娛樂、旅遊、建築、通信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充分體現了體育產業的輻射效應。以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為重點的體育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保證了體育市場的規范發展。體育彩票銷量持續增長,「十一五」期間共實現銷售額2428億元,提取公益金728億元。
雖然我國體育產業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從總體上看,體育產業規模還比較小,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還比較低,尚未充分發揮出新興產業的潛力和優勢;體育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比重較低,區域發展不夠平衡;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性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市場機制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體育市場尚不成熟,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消費觀念有待引導,市場監管有待加強;體育產業各項基礎工作還比較薄弱,體育產業政策體系亟待完善,高素質的體育產業人才匱乏。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期,體育日益成為人民群眾的重要生活方式,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體育產業已進入快速成長階段,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握體育產業的發展規律,抓住歷史機遇、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促進體育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國家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戰略部署,堅持體育產業與體育事業協調發展,將發展體育產業作為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內容和途徑。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二)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扶持政策,建立體育產業發展政策體系;繼續保持體育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到「十二五」末期,體育產業增加值超過4000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07%,從業人員超過400萬,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創建一批充滿活力的體育產業基地,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體育骨幹企業,打造一批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體育產品品牌;不斷完善多種所有制並存,各種經濟成份競相參與、共同興辦體育產業的格局;優化體育產業結構,提高體育服務業的比重,加快區域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基本建成規范有序、繁榮發展的體育市場,促進體育相關產業發展,壯大體育產業整體規模,增強我國體育產業的整體實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產業體系。
三、主要任務
(一)促進體育產業各門類統籌發展。以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賽表演業為先導,帶動體育用品業、體育中介業等業態的聯動發展,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休閑項目,積極穩妥開展新興的戶外運動等項目,加強對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市場開發;引導體育競賽表演業健康有序發展,積極引進國際知名的體育賽事,努力打造有影響、有特色的賽事品牌;做大做強體育用品業,制定與完善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加強體育用品質量認證,進一步提升我國在世界體育用品業中的地位;鼓勵發展體育中介業,大力開展體育技術、信息咨詢、體育保險等中介服務。
(二)優化體育產業結構。適應城鎮化發展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重點發展體育服務業,大力培育體育市場主體;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體育產業,積極扶持中小體育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其在自主創業、吸納就業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提高體育產業素質,提升體育產業技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促進體育產業良性發展。
(三)壯大體育消費市場。緊密圍繞國家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戰略,大力引導體育消費需求,積極培育和健全體育消費市場,不斷增強體育消費產品的供給能力,以優質的服務促進體育消費。促進農村體育消費與城鎮體育消費、傳統體育消費與現代體育消費的協調發展。合理引導高收入群體的體育消費行為,積極擴大中低收入群體的體育消費需求。
(四)加快區域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堅持重大產業項目帶動戰略,結合國家區域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加快特色體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積極推動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沿海發達地區將體育產業培育成為地區支柱性產業;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區圍繞新興城市圈、經濟區、產業帶建設,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與體育項目相結合,突出特色、延伸鏈條、打造品牌,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品牌優勢轉變,形成東、中、西部體育產業良性互動發展格局。積極扶持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體育產業。
(五)推動體育產業基地建設。合理規劃體育產業基地的建設布局,協調不同類型、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產業基地發展,鼓勵和指導各地做好各級各類體育產業基地的創建工作。根據《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管理辦法》,明確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創建標准、認定條件和程序,加強對產業基地的扶持、管理和考核。「十二五」期間,在全國建立20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30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推動和引導各類產業基地依據資源稟賦,進行合理的定位,發揮輻射、引導和帶動作用,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以此全面帶動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六)促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互動發展。發揮體育產業的綜合效應和拉動作用,以體育旅遊、體育會展為重點,推動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復合經營,傳統體育產業與新興體育產業的互動結合,拓展體育產業領域,促進體育旅遊、體育會展、體育文化、體育出版、體育傳媒、體育創意等相關業態的發展。充分利用體育運動休閑項目、體育賽事活動、大型體育場館等體育資源,大力發展體育旅遊業,創建一批體育旅遊示範區,鼓勵各地建設體育旅遊精品項目。統籌發展體育會展業,將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辦成精品展會,鼓勵不同項目、不同地區創辦特色類體育會展。
(七)培育骨幹體育企業。在體育產業各個門類中著力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增強我國體育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體育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體育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體育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體育領域戰略投資者,為進一步做大做強各類體育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八)推動體育服務貿易發展。以體育勞務、賽事組織、場館建設、信息咨詢、技術培訓等為重點,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提升我國體育服務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加強體育行政部門與項目協會、體育企業對外服務貿易的溝通及協作,積極搭建對外體育服務貿易平台,鼓勵各類運動項目、特別是我國的優勢項目和民族特色項目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探索建立體育服務貿易協調管理機制,逐步拓展和完善體育服務貿易統計體系,嘗試制定體育出口指導目錄,擴大體育出口。
(九)推進體育產業基礎工作。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統計工作機制,探索建立體育產業信息發布制度。創建和完善體育產業信息、投融資及體育產權交易等服務平台。加強體育產業理論和實踐研究,實施體育產業智庫工程,「十二五」期間,設立10個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積極推進體育產業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研製。
(十)盤活體育場館資源。進一步提高體育公共服務水平,不斷豐富體育公共服務實現方式,面向社會、服務群眾,合理規劃和布局體育場館設施,加強建設和管理,提高體育場館設施的綜合利用率和運營能力。多渠道投資興建體育設施,加強中小型體育場館和體育服務設施建設,滿足群眾體育消費需求。結合體育賽事、健身休閑、體育旅遊等業態的發展,進一步拓展和完善體育場館資源的開發模式。加強體育場館協會組織建設,發揮行業協會功能。
(十一)做好體育彩票管理工作。深入貫徹《彩票管理條例》,進一步完善體育彩票發行制度和市場管理制度,健全發行銷售監督機制,確保體育彩票市場的安全和信譽,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豐富體育特色彩票品種;進一步加強體育彩票各項基礎建設,提高管理、服務和營銷水平,穩步擴大市場,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打下基礎。
四、主要措施
(一)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培育體育市場主體。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職能,加快從「辦體育」向「管體育」轉變。按照國家總體部署,推動國有經營性體育事業單位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按照管辦分離的原則,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市場化運作,積極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重大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鼓勵各地建立健全體育產業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
(二)加快體育市場法制化、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建立體育市場監管隊伍,明確管理職能,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體育市場規范發展。建立健全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活動行政許可制度,依法確定嚴格、規范、公開、透明的准入和開放條件、技術要求和服務規程,加強技術指導和安全保護。加強體育經營活動的安全監管,按照國家和行業標准實施監督檢查及產品質量檢測,確保設施設備、服務條件、管理制度符合要求,確保消費者權益。加快制定各類體育標准,建立體育標准體系。推行體育服務質量認證制度,建立和完善體育服務規范,提高體育服務水平。開展體育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提高體育服務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水平。
(三)加大體育產業投融資支持力度。拓寬體育產業發展資金來源渠道。加大財政對體育產業的支持力度,鼓勵各地通過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或爭取其他專項資金,採用貸款貼息、項目補貼、後期贖買和後期獎勵等方式,對符合政府重點支持方向的體育產品、項目和企業給予扶持。鼓勵民營資本和外商資本投資體育產業,支持有條件的體育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籌措發展資金。鼓勵金融機構適應體育產業發展需要,開發新產品,開拓新業務。積極探索創建體育產業發展基金和體育企業融資擔保體系。
(四)落實相關稅費優惠政策。積極爭取在體育贊助、體育捐贈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推動體育產業企業的水、電、氣、熱等基本費用收費標準的調整。體育贊助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支出,可以按照稅法規定扣除。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向公益性體育組織捐贈財產,依照有關規定,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鼓勵社會力量捐資設立體育類基金會,鼓勵境內外組織與個人向基金會提供捐贈和資助。
(五)創新體育場館運營機制。積極完善政策,健全機制,探索運營管理的新模式。堅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在規劃建設階段要考慮綜合利用、多功能使用的要求,為場館的日後運營、維護和管理創造條件。通過建立體育場館商業圈,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互補,增強持續發展能力。推進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扶持體育場館運營專業機構,提高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水平。積極探索體育場館冠名等無形資產開發形式,拓展場館收入來源。
(六)支持和規范職業體育發展。充分認識、高度重視發展職業體育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創新和豐富體育發展模式、推動體育運動普及與提高方面的作用,按照職業體育發展規律,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體育的發展方式。從中國的國情和項目特點出發,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加強項目協會和職業俱樂部的基礎建設和規范建設,嚴格職業體育俱樂部的准入標准,健全職業體育賽事,促進職業體育規范健康發展。積極推動建立政府依法監管、協會管辦分離、俱樂部自主運作的中國特色職業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探索研究推動職業體育發展的扶持政策。
(七)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大力支持體育企業創建自主品牌,有計劃、有重點地實施品牌戰略。引導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自主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打造體育用品世界品牌。鼓勵體育服務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實現服務品牌帶動產品品牌推廣、產品品牌帶動服務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動。積極鼓勵和扶持知名體育健身企業做大做強,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體育健身品牌。積極推進體育賽事營銷和管理的創新,大力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賽事品牌。
(八)加強體育無形資產開發和保護。加強對體育組織、體育賽事和活動的名稱、標志、版權等無形資產的開發,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完善中國奧委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等體育社團的市場開發模式,理順和明確各相關主體在市場開發活動中的權利義務。強化知識產權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導向作用,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積極探索體育無形資產開發模式。
(九)抓好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工作。加大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力度,結合《全國體育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重點培養管理、經營、中介、科研等高層次體育產業人才。鼓勵多方投入,開展各類體育產業培訓,多渠道培養復合型體育產業人才。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展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培訓工作,為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儲備。加強現有體育產業從業人員的崗位職業培訓,建立體育產業專業人員資質認證制度,提高體育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加強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十)加強對體育產業工作的領導。建立多部門合作的體育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切實將體育產業納入各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級體育部門要堅持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的原則,採取有效的措施,加強體育產業管理隊伍組織機構建設,要把體育產業工作作為衡量體育工作績效的重要內容。各級體育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進一步明確「十二五」期間本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基本任務、工作目標和保障措施,准確把握工作重點,明確職責分工,做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和各項工作的組織實施。各級體育部門要提高服務水平,動員和引導社會的廣泛參與。進一步加大體育產業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社會氛圍,加快體育產業發展步伐。
國家體育總局

⑶ 生活性服務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

圍繞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豐富服務供給,完善服務標准,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一)商貿服務業。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流通業態,改善流通設施條件,優化消費環境。推動現代流通方式和循環經濟理念在商貿流通領域的廣泛應用,發展特許經營、電子商務、網路營銷、總代理等現代經營方式。優化城市大型百貨店、綜合超市、購物中心、批發市場等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積極發展連鎖經營和統一配送,鼓勵發展專業店、專賣店、會員店,大力發展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區菜店等社區商業。通過開展社區商業民生促進工程,構建社區商業便利消費體系,促進居民服務便利化發展。統籌城鄉貿易發展,支持城市商業企業向農村延伸開設商業網點,發展農資和日用工業品配送下鄉服務,引導農產品進城直銷。鼓勵商貿企業兼並重組,支持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加快商貿服務業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商貿服務行業統計和城鄉市場監測體系。建立健全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一批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平台和服務機構。引導住宿和餐飲業健康規范發展。「十二五」時期,傳統商貿服務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商貿流通業多業態、多形式發展,商業設施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城市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農村商業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商貿流通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初步建立現代化商貿服務體系。(二)文化產業。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組織實施一批成熟度高、成長性好、先導性強的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支持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產業鏈完整、規模效應明顯的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設。培育骨幹企業,扶持中小企業,鼓勵文化企業跨地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和重組。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制度,在國家許可范圍內鼓勵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加快發展各類文化產品和產權、信息、技術、版權等要素市場,推進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建設。健全文化技術創新體系,研究制定文化產業技術標准。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移動多媒體、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新型業態。大力發展演藝業,加強演藝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發展全國性文藝演出院線和電子票務系統。加強廣播影視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培育一批廣播影視骨幹企業,打造一批廣播影視知名品牌,實施一批廣播影視精品工程,推動廣播影視產品和服務出口。整合提升圖書、報刊等紙介質傳統出版產業,發展數字出版等新興出版產業,加快推廣數字環保技術,創新出版傳播手段和渠道,打造一批大型出版傳媒、印刷復制和發行企業集團。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加快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推進國家版權監管平台建設,提高版權服務與保護水平。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十二五」時期,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為將其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專欄1文化產業發展重點 1.文化藝術產業和網路文化產品發展重點。鼓勵演藝節目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推動發展全國性文藝演出院線,加快劇院、劇場、電子票務等演藝基礎設施建設,形成1-2個國際知名的演藝產業集聚區,形成10家左右全國性或跨區域的文藝演出院線。開展動漫相關技術標准研製工作。發展網路游戲、電子游戲等游戲產業,推動國產游戲產品走出去。積極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術先進的新興娛樂方式。繁榮美術創作,規范市場秩序,推動藝術品產業健康發展。發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促進傳統手工藝產品發展。大力發展藝術創意設計產業。加強文化內容與高新數字技術結合,培育和發展數字文化產業。鼓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中華民族特色的網路文化產品,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原創能力和文化品味,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網路文化品牌。2.廣播影視產業發展重點。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衛星直播廣播電視、地面數字電視推廣應用、廣播覆蓋傳輸數字化、高清晰度電視、城鎮數字影院、國產影視劇及影視動畫、紀錄片等重大產業項目。基本建成全國城市數字影院覆蓋網路。大力發展移動多媒體、網路廣播電視等新媒體新業態,加快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的全國運營。加快影視產業、影視動畫產業、影視紀錄片產業、影視製作業和網路視聽產業發展。3.新聞出版產業發展重點。加快實施新聞出版精品工程,構建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網路體系,引導出版精品創作生產,扶持動漫遊戲出版產品、民族原創網路出版產品的創作和研發。加快建設新聞出版產業帶和基地。提高新聞出版企業裝備水平和新聞出版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實施新聞出版科技創新工程。加快新聞出版領域基礎性標准、新業態核心標準的制(修)訂,加大標准宣傳貫徹力度。鼓勵海量數字內容資源平台建設。完善出版物發行流通網路,加快全國性出版物物流體系建設,提高網點覆蓋面,努力實現「市市有書城、縣縣有書店、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書屋」。提高印刷復制產業發展質量,實施綠色印刷和數字化印刷工程。大力推進海峽兩岸交流合作。實施「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加快國際交易平台建設,拓展出版物國際營銷渠道,打造國際知名出版傳媒企業品牌。(三)旅遊業。大力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出境旅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科學利用資源,堅持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並重,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觀光旅遊質量,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和生態、文化、紅色、鄉村、森林、濕地、草原、海洋等專項旅遊,提升旅遊業發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旅遊目的地和精品旅遊線路,推進全國特色名鎮(村)建設,規范發展主題公園。加快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旅遊公共服務主體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支持民營和中小旅遊企業發展。加快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實施人才興旅工程,推進實施國民旅遊休閑綱要。加快旅遊立法和標准化體系建設,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十二五」時期,旅遊業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初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專欄2旅遊業發展重點 1.鄉村旅遊發展。推進實施《全國鄉村旅遊業發展綱要》,建設一批鄉村旅遊及休閑農業示範村和示範縣,加大對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扶持。2.旅遊精品建設。推進實施《「十二五」全國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打造一批國家級城市旅遊目的地、國家級精品景區,推出一批文化旅遊演藝精品和精品旅遊線路及文物、森林、海洋、溫泉、草原、工業、科技、會展、修學等專項精品旅遊景區。3.紅色旅遊發展。推進實施《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繼續加大紅色旅遊基礎設施投入,深化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精品線路、重點旅遊區建設,加強紅色旅遊與其他旅遊產品的結合,完善配套服務,提高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精品線路的吸引力和影響力。4.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推進實施《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4號),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推進旅遊要素轉型升級,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開發特色旅遊產品,規范旅遊市場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遊業管理、營銷、服務和產品開發的市場化、國際化水平。(四)健康服務業。統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升人民群眾健康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依託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完善有利於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體制和政策,促進非基本醫療服務的發展。合理規劃醫療資源,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對社會資本舉辦各類醫療機構的監管和技術指導,鼓勵有條件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做大做強。積極促進醫療護理、健康檢測、衛生保健、康復護理等健康服務業發展。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大力發展中醫醫療保健服務業。加強健康管理教育與培訓,鼓勵技術產品研發,制定標准與規范,加快健康體檢行業的規模化與產業化進程。支持發展健康服務機構,鼓勵健身活動,推動健康咨詢、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融合發展。健全康復醫療服務網路,提高康復醫學服務能力。「十二五」時期,基本形成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各類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醫格局,構建集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健康促進、健康保險等服務內容為一體的健康服務產業體系。(五)法律服務業。大力發展以律師和公證為主體的法律服務業,穩步擴大從業人員數量,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眼光、精通涉外法律業務的高素質律師人才。拓寬服務領域和服務方式,提高法律服務水平,實現法律服務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廣泛、有效參與。穩步擴大法律服務規模,完善組織形式,推動業務轉型和升級,促進專業化分工,扶持、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法律服務機構。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和行業規范,建立健全法律服務人員誠信執業制度,完善執業狀況評價、監督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規范服務秩序和服務行為。提升法律服務業開放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法律服務機構。加大對法律服務業政策扶持和保障力度,改善法律服務業發展環境,健全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擴大服務規模和服務領域,提升服務層次和服務質量,提高國際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十二五」時期,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要求、較為成熟的法律服務制度體系。(六)家庭服務業。健全家庭服務業相關法規、政策體系和監管措施,完善家庭服務業促進體系。研究制(修)訂家庭服務業服務標准(規范),擴大標准(規范)覆蓋范圍,研究制訂家庭服務業發展指導目錄。加快推進家庭服務業公益信息服務平台建設。發揮市場機制,加強政府引導,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進入家庭服務業,重點培育一批連鎖經營的大型家庭服務企業,積極扶持中小家庭服務企業,促進家庭服務企業規模化、品牌化和網路化發展。鼓勵各類人員到家庭服務業就業、創業,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高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加快構建便利惠民的家庭服務體系,優化城市服務網點布局結構,積極推動家庭服務網點進社區。規范家庭服務市場秩序,促進企業誠信經營,維護從業人員合法權益。以家庭為服務對象,以社區為重要依託,以家政、養老、社區照料和病患陪護服務等業態為重點,創新家庭服務業發展模式,整合家庭服務資源,實現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公共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十二五」時期,家庭服務業吸納就業人數明顯增加,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共同發展的家庭服務市場和經營機構,初步建立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相適應的家庭服務體系。 專欄3家庭服務業重點工程 1.家庭服務業公益性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設立區域性家庭服務電話呼叫號碼,整合資源,增加投入,實施家庭服務業公益性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依託該平台,健全供需對接、信息咨詢、服務監督等功能,形成便利、規范的家庭服務體系,為家庭、社區、家庭服務機構提供公益性服務。2.家庭服務業從業人員培訓工程。以家政服務、養老護理和病患陪護服務等從業人員為重點,開展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和在職培訓。「十二五」時期,每年培訓100萬人。加強培訓基礎能力建設,依託現有培訓資源,在地級城市以及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心城市建設家庭服務從業人員實訓基地,同時對有創業願望的人員提供相應的創業培訓。3.家庭服務業千戶百強創建工程。推動一批中小企業(單位)做專做精,扶持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單位)做大做強,培育一批知名家庭服務品牌,形成一批市場開拓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服務水平高的企業(單位)群體,加大對員工制家政服務企業(單位)的扶持力度,提升我國家庭服務業的規范化、產業化、品牌化水平。(七)體育產業。以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賽表演業為先導,帶動體育用品、體育中介等行業的聯動發展。推動體育服務運營管理模式多樣化。積極提供適應中低收入群體需求的體育服務,合理引導高收入群體體育消費。堅持重點體育項目帶動戰略,加快培育特色體育產品,著力培育體育產業骨幹企業。合理規劃體育產業基地布局,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參與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推動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互動發展,延長體育產業鏈。加強對體育組織、體育賽事、體育活動的名稱、標志、版權等無形資產的開發和保護。推動體育服務貿易發展,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十二五」時期,體育產業整體實力明顯增強,創建一批充滿活力的體育產業基地,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幹企業,逐步打造一批有中國特色與國際影響力的體育產品和重大賽事品牌。(八)養老服務業。引入多種形式的市場主體,培育發展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機構,鼓勵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開發養老服務項目,參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積極扶持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和中小型養老服務企業創新發展。大力拓展養老服務領域,逐步實現從基本生活照料向健康服務、輔具配置、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法律服務、緊急救援等方面延伸。大力發展社區照料服務,推進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之家、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設施建設。發揮養老服務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廣的特點,推動養老服務與餐飲、服裝、營養保健、休閑旅遊、文化傳媒、金融和房地產開發等相關產業互動發展。加強老年護理人員培養培訓,推行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考試認證制度,提高其職業素養和服務水平。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較強競爭力的養老機構,促進養老服務企業規模化、品牌化和網路化發展。健全養老服務市場准入、退出和監管制度。「十二五」時期,養老服務業規模顯著擴大,社會化養老覆蓋率明顯提高,基本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實現老有所養。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量達30張。(九)房地產業。加強和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加強市場監管,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培育和規范住房租賃市場,引導住房合理消費。引導房地產估價、房地產經紀、土地評估和登記代理機構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加強和完善房地產估價師執業資格制度,大力推行房地產經紀人、土地登記代理人執業資格制度,加強中介行業自律管理。建立房地產企業信用檔案,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加強土地登記代理制度建設,健全行業資信體系。加強農村建築技術隊伍建設。大力推廣建築節能服務,培育節能技術服務市場。進一步明確物業管理行業的責任邊界,健全符合行業特徵和市場規律的價格機制,規范物業管理行業市場秩序。建立和完善舊住宅區推行物業管理的長效機制,探索建立物業管理保障機制。鼓勵物業服務企業開展多種經營,積極開展以物業保值增值為核心的資產管理。繼續推進物業管理師制度建設,提升服務規范化、專業化水平。提高舊住宅區物業服務覆蓋率,城鎮新建居住物業全部實施市場化、專業化的物業管理模式。建立完善住房公積金管理績效考核、人員准入、信息披露、責任追究制度,加快服務設施建設,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十二五」時期,房地產和土地中介服務機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社會公信力明顯提高,建築節能服務標准規范進一步完善,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及第三方服務機構。

⑷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傳播體系

(一)加強重要新聞媒體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把握正確導向。以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路媒體等宣傳資源,調整和完善媒體的布局和結構,構建統籌協調、責任明確、功能互補、覆蓋廣泛、富有效率的輿論引導格局,不斷壯大主流輿論,提高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建立健全自律和他律機制,引導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秉持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真實准確傳播新聞信息,自覺抵制錯誤觀點,堅決杜絕虛假新聞。深入推進「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形成長效機制。推進重點媒體擴大信息採集和產品營銷網路。
(二)加強新興媒體建設。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建設,鼓勵支持國有資本進入新興媒體,做強重點新聞網站,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綜合性網站和特色網站,發揮主要商業網站建設性作用,培育一批網路內容生產和服務骨幹企業。打造一批具有中國氣派、體現時代精神的網路文化品牌。引導網路文化發展,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網路傳播,製作適合互聯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傳播的精品佳作,鼓勵網民創作格調健康的網路文化作品。廣泛開展文明網站創建,推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督促網路運營服務企業履行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加強對社交網路和即時通信工具等的引導和管理,規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網路環境。依法懲處傳播有害信息行為,深入推進整治網路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網路違法犯罪。加大網上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建立網路安全評估機制,維護公共利益和國家信息安全。加強外文網站及海外本土化網站建設,增強對外展示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建設,積極發展與三網融合相關的新技術新業務。
(三)加強文化傳播渠道建設。積極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路、寬頻光纖接入網路等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創新業務形態,發揮各類信息網路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實現互聯互通、有序運行。在確保播出安全的前提下,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與電信企業可探索多種合資、合作經營模式。整合全國有線電視網路,基本實現全程全網,跨部門集成文化資源、產品和服務。加快電影院線建設,大力發展跨區域規模院線、特色院線和數字院線。加快文藝演出院線建設,推動大中城市演出場所連鎖經營。加快大型骨幹企業出版物發行跨地區整合和農村銷售網點建設,建設以大城市為基礎、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出版物發行網路。
圖表:專欄6 傳播體系建設工程。新華社記者 孟麗靜 編制 (一)提高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健全文物普查、登記、建檔、認定製度,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編制國家珍貴文物名錄。加強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和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維修、巡察養護及管理機構建設,開展工業遺產、元代以前木構建築、鄉土建築、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等文化遺產的調查與保護,加強基本建設中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加大館藏文物、水下文物的保護力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和成果宣傳,在考古研究中積極應用高新技術。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編制保護規劃,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加強文物市場法規體系建設,建立文物鑒定準入和資格管理制度,引導規范民間收藏。強化文物安全防範設施,提高文物安全防範能力。
(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建檔制度和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製度,編制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集,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系,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類保護標准和規劃。對瀕危項目和年老體弱的代表性傳承人實施搶救性保護,對具有一定市場前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實施整體性保護。加大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統籌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不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化水平。
(三)拓展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途徑。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展的關系,促進文化遺產資源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鼓勵各地積極發展依託文化遺產的旅遊及相關產業,發展特色文化服務,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動品牌。推動文化遺產信息資源、數字資源開發利用,提升中華文明展示水平和傳播能力。鼓勵對工業遺產、文化景觀、考古遺址公園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深入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依法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推動文化遺產教育與國民教育緊密結合。深入挖掘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圖表:專欄7 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新華社記者 孟麗靜 編制 (一)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整合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廣播電視、電影、出版、版權、民族、僑務、體育、旅遊等資源,充分利用多邊和雙邊機制,開展國家文化年、中國文化節、「感知中國」等品牌活動,推廣中華春節文化,打造「歡樂春節」等文化交流新品牌。實施對外文化合作及援助,扶持和加強邊疆地區與周邊國家和區域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加快推進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建設,形成展示、體驗並舉的綜合平台。制定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出去規劃。鼓勵代表國家水平的各類學術團體、藝術機構在相應國際組織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組織對外翻譯優秀學術成果和文化精品。構建人文交流機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發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文化非營利機構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僑胞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國青年的文化交流機制,設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貢獻獎和國際性文化獎項。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
(二)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政策措施,進一步扶持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中介機構,形成一批有實力的文化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扶持文化企業開展跨境服務和國際服務外包,生產製作以外需為取向的文化產品。擴大版權貿易,保持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等出口持續快速增長,支持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等出口,擴大印刷外貿加工規模。扶持優秀國產影片進入國外主流院線,國產游戲進入國際主流市場,數字出版拓展海外市場,開發一批在境外長期駐場或巡迴演出的演藝產品,逐步改變主要文化產品進出口嚴重逆差的局面。積極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規模,推動開拓國際市場。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表現形式和質量,開發國外受眾易於接受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強國際文化產品和服務交易平台及國際營銷網路建設,辦好重點國際性展會。發展對外文化中介機構,培育專業貿易公司和代理公司,構建完整有效的投資信息平台和文化貿易統計分析體系。積極參與國際文化貿易規則的制定。充分利用香港、澳門區位優勢,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三)擴大文化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鼓勵具有競爭優勢和經營管理能力的文化企業對外投資,興辦文化企業,經營影院、出版社、劇場、書店和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鼓勵從事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作品、出版物、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武術雜技和演出展覽等領域的文化企業採用多種形式開拓海外市場。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鼓勵文化單位同國外有實力的文化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學習先進製作技術和管理經驗。
圖表:專欄8 中華文化走出去工程。新華社記者 孟麗靜 編制 (一)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優秀人才健康成長和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加快構建一支門類齊全、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素質優良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隊伍。繼續實施「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項目首席專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愛、有國際影響的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強專業文化工作隊伍、文化企業家隊伍建設,扶持資助優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課題、領銜重點項目,抓緊培養善於開拓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適應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國際化人才。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多渠道吸引海外優秀文化人才。積極支持高層次人才創辦文化企業,完善實施知識產權作為資本參股的措施,實施扶持創業優惠政策。落實國家榮譽制度,抓緊設立國家級文化榮譽稱號,表彰獎勵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
(二)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實施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完善機構編制、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服務基層。完善基層優秀人才發現培養機制,配好配齊鄉鎮、街道黨委宣傳委員、宣傳幹事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專職人員,提高隊伍建設科學化水平。積極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鼓勵到基層從事宣傳文化事業。設立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崗位,對服務期滿高校畢業生報考文化部門公務員、相關專業研究生實行定向招錄。重視發現和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鼓勵和扶持群眾中涌現出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發揮積極作用。制定西部地區基層宣傳文化人才隊伍支持計劃,對西部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人才隊伍建設予以重點扶持。
(三)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訓機制。建立健全分類培訓的宣傳思想文化人才培訓體制機制,制定實施各類人才培訓計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高端緊缺文化人才培養計劃,搭建文化人才終身學習平台。依託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定點大型企業,發揮人民團體的作用,加強文化人才政治素養和道德素質教育,開展任職培訓、崗位培訓、業務培訓、技能培訓。完善人才掛職鍛煉、調研采風、國情考察制度。完善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深化職稱評審改革,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幹創造有利制度環境。重視發現和培養社會文化人才。對非公有制文化單位人員評定職稱、參與培訓、申報項目、表彰獎勵同等對待,納入相應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完善文化領域職業資格制度。
(四)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加強自身修養,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範者,努力成為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引導文化工作者特別是名家名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弘揚科學精神和職業道德,發揚嚴謹篤學、潛心鑽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風尚,努力追求德藝雙馨,堅決抵制學術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風氣。積極支持文化工作者特別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幹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拜人民為師,增強國情了解,增加基層體驗,增進群眾感情。
圖表:專欄9 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新華社記者 孟麗靜 編制

⑸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政策措施

(一)政府投入保障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同國力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政府投入保障機制。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和經費保障投入。以農村和基層、邊疆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為重點,優先安排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項目,重點保障基層公共文化機構正常運轉和開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所需經費,扶持公共文化機構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投入。依法保障公共文化設施用地。中央、省、市三級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轉變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設立國家文化發展基金,擴大有關文化基金和專項資金規模,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比重。增加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投入。支持政府間文化交流和中華文化走出去。支持戰略性、先導性、帶動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支持文化科技研發應用和提高文化企業技術裝備水平。
(二)文化經濟政策。對已有支持文化體制改革、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進行修訂或延續。進一步落實鼓勵社會組織、機構和個人捐贈以及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企業及民間對文化的投入明顯增加。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對文化內容創意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營實行稅收優惠。繼續徵收文化事業建設費和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落實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加強和改善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服務。發揮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吸引金融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完善文化市場准入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加強對原創性作品的政策扶持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把文化科技研發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制定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的類別和范圍,運用產業政策鼓勵文化企業集成應用高新技術,支持文化裝備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再延長5年。
(三)文化貿易促進政策。加大已有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進一步完善有關財稅政策,支持文化企業走出去。支持文化企業在海外投資、投標、營銷、參展和宣傳等市場開拓活動,為文化企業走出去提供通關便利。對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展海外業務給予賬戶開立、資金匯兌方面的政策便利。加強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在進出口環節的知識產權保護,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四)版權保護政策。建設涵蓋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的版權公共服務平台和版權交易平台,扶持版權代理、版權價值評估、版權質押登記、版權投融資活動,推動版權貿易常態化。加強版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的有效銜接,嚴厲打擊各類侵權盜版行為,增強全社會的版權保護意識。發展版權相關產業。
(五)法制保障。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規體系,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文化產業振興、文化市場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規,將文化建設的重大政策措施適時上升為法律法規,加強地方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
圖表:專欄10 文化法律法規。新華社記者 孟麗靜 編制

⑹ 關於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文本內容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按照中央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要求,充分發揮新聞出版業在鞏固輿論陣地、傳承中華文明、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社會進步、增強綜合國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現就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1、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態勢和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出版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和重大進展,市場主體逐步形成,產業規模迅速壯大,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新聞出版產業作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涉及領域廣、產業鏈條長、投入少、產出大、發展潛力好的朝陽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著力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全局中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當前,我國新聞出版產業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基礎較差,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競爭力不強。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趨同,產業集中度低,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市場條塊分割、資源分散和地區封鎖依然嚴重,傳統業態向新興業態轉型遲緩,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對外貿易逆差仍然較大,人才隊伍建設和經營管理水平等還不適應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需要。要通過抓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文化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構優化,速度較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產業整體質量不斷提升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新聞出版產業發展正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具備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大發展的良好條件。黨的十七大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對新聞出版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發展的整體布局,凸顯了新聞出版產業的重要地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消費快速增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拓展了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空間;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實施,為新聞出版產業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新聞出版產業創新業態、實現產業戰略轉型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前景;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為新聞出版企業融資提供了機會;中國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以及不斷擴大的中華文化影響力,為新聞出版產業「走出去」創造了條件;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為新聞出版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
2、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和主要目標
努力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賦予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各項任務。新聞出版生產力明顯提升,力爭到「十二五」末,實現新聞出版產業增加值比2006年翻兩番;新聞出版產業結構調整基本到位,形成一批骨幹新聞出版企業;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數字出版、網路出版、手機出版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發展水平和速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基本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現代出版物市場體系和技術先進、覆蓋全面、傳輸快捷的現代傳播體系;基本扭轉新聞出版產品和服務的出口逆差狀況。
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樹立新的新聞出版發展觀,突出戰略重點,明確主攻方向,兼顧當前和長遠,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推進產業創新,做大主體,做強主業,切實解放和發展新聞出版生產力,大力推動新聞出版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原則要求是:必須堅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准則,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性、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堅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降低新聞出版企業生產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新聞出版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必須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繼續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推動新聞出版內容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須堅持優化所有制結構,實現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必須堅持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封閉格局,努力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大市場;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加大「走出去」力度,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必須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為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必須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確保黨管輿論、黨管幹部、黨管人才,做到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聞出版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努力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賦予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各項任務。新聞出版生產力明顯提升,新聞出版產業發展速度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發展速度,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逐步提高,力爭到「十二五」末,實現新聞出版產業增加值比2006年翻兩番。新聞出版產業結構調整基本到位,產業、產品和企業結構更趨合理,產業區域布局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一致,新聞出版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高科技應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以及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幹新聞出版企業。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數字出版、網路出版、手機出版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發展水平和速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基本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現代出版物市場體系和技術先進、覆蓋全面、傳輸快捷的現代傳播體系。基本扭轉新聞出版產品和服務的出口逆差狀況,大幅度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3、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鼓勵紙介質傳統新聞出版產業創新讀物形式,積極發展紙介質立體、有聲讀物,打破出版載體界限,加快向多種介質出版產品共存的現代出版產業轉變;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新聞出版業態,支持企業對出版內容資源進行全方位、立體式、深層次開發利用;加快發展民族動漫出版產業,特別是鼓勵網路和電子游戲等產品的出版,推動對動漫、游戲出版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推動印刷產業向現代服務型轉變,大力發展綠色印刷,對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後產能要堅決予以淘汰;重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輻射力強的全國性和區域性新聞出版現代流通企業和企業集團,推動有條件的企業跨地區、跨國連鎖經營,積極扶持農村出版物市場和連鎖網點建設,打造全國統一的網上結算平台。
發展圖書、報紙、期刊等紙介質傳統出版產業。支持新聞出版企業組織策劃和出版更多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俱佳的原創精品力作。鼓勵新聞出版企業創新紙介質讀物形式,積極發展紙介質立體、有聲讀物,提升傳統紙介質出版物的吸引力。打破出版載體界限,在多個出版平台上對出版內容進行深度開發和加工,實現一次性生產、多媒體發布。支持新聞出版企業積極採用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和現代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創作、生產和傳播方式。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產品向多種介質出版產品共存的現代出版產業轉變。
發展數字出版等非紙介質戰略性新興出版產業。積極推動音像製品、電子出版企業向數字化、網路化轉型。積極發展數字出版、網路出版、手機出版等以數字化內容、數字化生產和數字化傳輸為主要特徵的戰略性新興新聞出版業態。支持新聞出版企業以互聯網為平台,以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對出版內容資源進行全方位、立體式、深層次開發利用。支持電子紙、閱讀器等新聞出版新載體的技術開發、應用和產業化,提高數字閱讀設備的質量、方便性以及版權保護水平。
發展動漫、游戲出版產業。加快發展民族動漫出版產業,特別是鼓勵網路和電子游戲等產品的出版,提高民族動漫、游戲的數量和質量。對優秀原創動漫、游戲作品及其相關人員、單位進行獎勵和支持,大力扶持民族原創動漫、游戲精品,培養民族原創動漫、游戲領軍人物。鼓勵開展優秀原創動漫、游戲產品的少數民族語言譯制出版工作。推動對動漫、游戲出版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不斷提升其出版產品附加值。
發展印刷、復制產業。鞏固和壯大出版物印刷、包裝裝潢印刷品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和只讀類光碟復制、可錄類光碟生產等印刷、復制產業。加大印刷、復制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印刷、復制產業升級換代。鼓勵印刷、復制企業積極採用數字和網路技術改造生產流程和現有設備。實施數字印刷和印刷數字化工程,推動發展快速、按需、高效、個性化數碼印刷。推動印刷產業從單純加工服務型向以提高信息增值的現代服務型轉變。支持新一代大容量高清光碟的研發和產業化。鼓勵印刷企業上下游共同探索循環用紙等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發和應用,大力發展綠色印刷。對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後產能,要運用環保、技術標准、產業和融資政策等手段,堅決予以淘汰。
發展新聞出版流通、物流產業。加強以跨地區連鎖經營、信息化管理和現代物流為特徵的大型現代新聞出版流通組織建設,重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輻射力強的全國性和區域性新聞出版現代流通企業和企業集團,建設一批輻射全國的區域新聞出版物流中心,並推動有條件的企業跨地區、跨國連鎖經營。積極扶持農村出版物市場和連鎖網點建設,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新聞出版產業流通網路。建設出版物流通信息平台,統一信息標准,打通新聞出版產業之間的流通渠道,整合發行渠道,提高流通效率。推廣網路結算新技術,打造全國統一的網上結算平台。鼓勵新聞出版流通和物流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推進物聯網與互聯網相結合。鼓勵新聞出版物流企業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
4、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鼓勵教育、科技、衛生、財經、文化等領域的新聞出版資源先行整合,鼓勵實力較強的地方新聞出版企業先行整合;建立新聞出版科技創新體系,重點支持產業支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新聞出版項目;建設新聞出版產業帶、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引導和規范非公有制文化企業以內容提供、項目合作、作為國有出版企業一個部門等方式,有序參與科技、財經、教輔、音樂藝術、少兒讀物等專業圖書出版活動。
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打造合格市場主體和骨幹企業。按照中央關於的要求和部署及《新聞出版總署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大力推動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轉制和改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股份制改造,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把深化改革同調整結構結合起來,加快企業兼並重組和資源整合,鼓勵教育、科技、衛生、財經、文化等領域的新聞出版資源先行整合,鼓勵實力較強的地方新聞出版企業先行整合資源,形成一批導向正確、主業突出、實力雄厚、管理規范、運行高效、核心競爭力強的區域性綜合集團和行業性專業集團。鼓勵和支持新聞出版骨幹企業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和跨所有制重組,在3年~5年內,重點培育六七家資產超過百億元、銷售超過百億元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新聞出版企業,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出版傳媒集團。與此同時,大力培育一批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專、精、特、新」現代新聞出版企業。鼓勵條件成熟的新聞出版企業上市融資。運用高新技術,促進新聞出版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加快推廣應用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建立以政策為先導、投入為保障、企業為主體、創新平台為支撐、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新聞出版科技創新體系。要通過科技創新提高新聞出版內容的創新能力與水平,豐富新聞出版產業的生產方式和新聞出版產品的表現形式,拓展新聞出版傳播渠道。重點支持語言文字技術、聲音技術、圖形圖像技術、內容採集與處理技術、知識組織管理技術、協同編輯管理技術等新聞出版產業支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斷提高新聞出版領域的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鼓勵和支持新聞出版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和基礎設施。
實施重大項目建設,帶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通過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新聞出版項目,加速推進產業和產品升級,提高企業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抓住國家增加對新聞出版事業投入的契機,加大組織實施國家重大出版工程、少數民族新聞出版「東風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全民閱讀工程及文化環保工程等公共服務重大工程的力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新聞出版產業有序快速發展。加快組織實施國家知識資源資料庫、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中華字型檔工程、國產動漫振興工程、數字報業、國家重點學術期刊建設工程等重大項目,提升新聞出版產業的整體水平。著力在重點領域盡快形成一批進入海外市場的重點項目,增強新聞出版企業國際競爭力。
建設新聞出版產業帶、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發揮產業集群優勢。鼓勵各地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化產業集聚環境,利用優勢新聞出版資源,突出產業特色,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協作水平,有計劃地建設新聞出版產業帶、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實現產業合理布局,促進產業區域協調發展。重點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數字出版、版權創意等產業園區和基地,大力推進國家級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鼓勵西南、西北等地區發展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出版產業群。支持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特色印刷復制產業帶建設,振興東北印刷產業,促進中西部印刷產業的開發與崛起。
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和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的新聞出版市場體系。充分利用全國性和區域性產權交易機構,為新聞出版資本、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的有序、有效流動搭建交易平台。培育發展版權代理、出版經紀等市場中介機構,提高新聞出版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化程度。積極打造新聞出版產業發展交流平台,支持辦好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等展會。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充分利用發行企業債券、引進境內外戰略投資、上市融資等多種渠道為企業融資。開展與國有銀行及相關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加快建立和發展中小新聞出版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允許投資人以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評估作價出資組建新聞出版企業,為產業發展爭取良好的融資環境。
引導和規范非公有資本有序進入新聞出版產業,解放和發展新興文化生產力。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的若干意見》和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文件精神,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領域。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從事印刷、發行等新聞出版產業的有關經營活動。引導和規范個體、私營資本投資組建的非公有制文化企業以內容提供、項目合作、作為國有出版企業一個部門等方式,有序參與科技、財經、教輔、音樂藝術、少兒讀物等專業圖書出版活動。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開拓境外新聞出版市場。加強和改進服務,努力為非公有制文化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平等競爭機會。
5、推動新聞出版產業「走出去」
支持新聞出版企業生產更多適合境外市場的新聞出版產品,並以多種方式進入海外市場;支持各種所有制的新聞出版企業到境外投資興辦實體;鼓勵新聞出版企業與國際著名文化製作、經紀、營銷機構合作,建設以歐美、周邊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為重點的市場營銷網路和營銷隊伍;為新聞出版產業「走出去」提供服務。
加大支持新聞出版產品對外貿易、版權輸出、合作出版的力度。支持新聞出版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生產更多適合境外市場的新聞出版產品,並以多種方式進入海外市場。支持新聞出版企業利用先進科技成果創新產品形態,拓展傳播渠道,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支持新聞出版企業利用金融機構提供的出口信貸和金融產品,積極開展出口外貿業務。抓好國家文化重點出口企業和項目相關工作的落實。繼續實施「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外圖書互譯計劃、中國音像製品「走出去」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
支持各種所有制的新聞出版企業到境外投資興辦實體。支持有條件的新聞出版企業,通過新設、收購、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建社、辦廠、開店,實現新聞出版企業在境外的落地和本土化。對符合國家出口指導目錄規定的境外投資,在政策、資源、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支持。
充分發揮國際合作網路和平台的作用。鼓勵新聞出版企業與國際著名文化製作、經紀、營銷機構合作,建設以歐美、周邊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為重點的市場營銷網路和營銷隊伍,創新市場營銷方式和手段。支持新聞出版企業參加法蘭克福國際書展等國際大型展會和文化活動,打造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出版、版權交易平台,發揮其在對外推廣文化產品和服務方面的積極作用。
為新聞出版產業「走出去」提供服務。制定「走出去」總體規劃和戰略目標,在出版物和版權「走出去」的基礎上,實現新聞出版企業「走出去」、品牌「走出去」、資本「走出去」。設立出版物海外推廣中心、實施翻譯人才庫工程。加強信息平台建設,完善出版物進出口統計制度,做好新聞出版產品、服務貿易和重點企業的統計分析,向新聞出版企業及時提供國際出版市場信息。加強對有關國家文化市場和政策環境的研究,幫助新聞出版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6、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政策和組織保障
科學編制新聞出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建立新聞出版產業項目庫,制定和公布產業發展和投資指導目錄;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採取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支持新聞出版產業發展;對跨地區發展的新聞出版企業,對優勢新聞出版產業,對改革力度大、發展速度快的地區,在出版資源上給予優先配置和政策傾斜;做好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完善保障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法規體系和法律制度;改善和優化新聞出版市場環境;抓好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和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加強新聞出版產業發展規劃工作,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全面把握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統籌把握新聞出版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在確保完成《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的同時,科學編制新聞出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將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加強對產業重大項目的指導,建立新聞出版產業項目庫。制定和公布新聞出版產業發展和投資指導目錄。
落實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用好用足國家支持文化單位轉制和文化企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和落實支持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對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引導、激勵和保障作用。
加大對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投入。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採取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支持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用好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國家出版基金、民文出版專項資金、農家書屋工程專項資金、扶持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走出去」專項資金等財政專項資金。加強財政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科學配置新聞出版資源。對跨地區發展的新聞出版企業,對優勢新聞出版產業,對改革力度大、發展速度快的地區,在出版資源上給予優先配置和政策傾斜。依據新聞出版產業發展需要,綜合配置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網路出版及手機出版等出版資源,解決因出版權分割所帶來的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
做好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加強新聞出版標准化工作,抓緊新聞出版標准體系建設,特別是抓好數字出版等新興業態的標准體系的研究制定。加強出版信息化建設工作,構建有利於書號、條碼、在版編目和統計、年檢數據等行業信息資源集中管理、有效整合的運行平台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聞出版統計工作,及時發布新聞出版統計報告。
完善保障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法規體系和法律制度。根據當前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繼續推動《出版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的修訂,加快制定《中國標准書號使用管理辦法》、《互聯網游戲出版服務管理辦法》、《國家出版產業基地管理辦法》等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圍繞保障和促進新聞出版產業發展,認真研究完善出版單位法人制度、准入和退出制度、主管主辦制度、新媒體出版服務制度等相關法律制度。
改善和優化新聞出版市場環境。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加大版權保護力度,探索建立在新技術條件下科學合理的數字出版授權和使用機制。深入持久開展「掃黃打非」斗爭,加大執法力度,著力改善和優化新聞出版市場秩序。加強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在全行業開展誠信宣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切實推動行業自律。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把行風建設貫穿於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營造「依法經營、違法必究、公平交易、誠實守信」的產業發展環境。
強化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人才保障。以培養新聞出版各類領軍人物為目標,統籌抓好領導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造就一批名作者、名編輯、名記者、行業技術專家和出版家、企業家。加快人才培養和隊伍培訓,設立人才培養專項資金,以定向培養、公開招聘、業外引進等方式,培養、吸引和凝聚優秀人才。完善新聞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制度,以職業准入和崗位準入為抓手,不斷提高基層人才隊伍素質。把非公有文化機構的人才隊伍納入行業人才建設體系,積極培養和充分發揮其作用。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人才選拔機制,完善人才流動機制,形成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環境。
健全和完善各級新聞出版產業發展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增強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責任意識,明確新聞出版產業發展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負責指導、協調、實施新聞出版產業發展工作,確保各項目標、措施和政策落到實處。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對當地新聞出版產業的重視和支持,繼續開展「省部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

⑺ 中煤大同電廠二期擴建批下來嗎

摘要 2014年12月31日,山西發改委以晉發改能源發〔2014〕1643號文核准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塔山2×660MW坑口電廠(二期擴建)低熱值煤發電項目。

⑻ 我想問下初音未來的同人版權是屬於畫師的還是屬於C社的

在虛構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這一悖論總被部分人奉於信條,用於諷刺那些沉迷於「二次元「的群體。殊不知,這句話本身就出自「二次元」。

近日,小米的一份海報再次點燃了二次元用戶的熱情,新品手機Note 4X請來了V家初代虛擬美少女「初音未來」代言,並聯合二次元聖地B站開啟獨家預售模式,周邊產品如耳機、接線板、電視盒子等都紛紛換上了「初音綠」,一股濃濃的二次元浪潮席捲而來。

去年口碑爆棚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極具特色的東方文化,展現出了我國特有的名族英雄主義,不僅拿下了9.56億元內地動畫電影史上的最高票房,更是讓國產動漫遠離了「低齡化」的怪圈。而新海誠《你的名字。》以「交換身體,共享靈魂」為主要線索,將少男少女的情感刻畫的溫柔而細膩,恰到好處地戳中了人們內心深處無處寄託的情感。正是在社會壓力與心理需求的雙重標准下,二次元文化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影響范圍也在不斷增大。數據顯示,2015僅在微博上活躍的泛二次元用戶就已經達到了1.1億人,二次元用戶的不斷擴張可以說為電視行業乃至整個文娛市場提供了不小的群眾基礎。

總體來說,無論是國家政策、經濟形勢、社會文化還是技術發展都讓「二次元」以極為健康的態勢發展壯大,在如今電視行業競爭白熱化階段,以二次元為突破口,及時搶佔二次元用戶或能迎來屬於自己的「初音未來」!

⑼ 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的主要任務

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優化結構布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培育文化企業、擴大文化消費、推進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為重點,加強內容引導,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全面提升文化產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出一批內容健康向上、深受群眾喜愛、市場佔有率高的中國原創文化產品,努力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塑造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提高文化產業活力和競爭力,促進各類文化企業協調發展。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培育合格市場主體。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在國家許可范圍內,引導、扶持、規范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在資金扶持、項目評審、投融資、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獎勵表彰、土地使用等方面與國有文化企業一視同仁,營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和法制環境。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媒體兼並重組,形成一批有影響、有品牌、有競爭力的企業或企業集團,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航母」。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通過政府采購、信貸支持、加強服務等多種形式扶持中小文化企業發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企業群體。簡化創辦手續,降低准入門檻,支持個體創作者、文化工作室、民辦非企業文化機構、文化產業專業合作社發展。鼓勵各類中小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強化特色經營、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培育文化產權鑒定、評估、拍賣、經紀等機構,大力發展演藝經紀、票務銷售、會展策劃、版權代理、創意設計等文化企業。 推動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提升文化生產的品質和效益,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加快由注重數量擴張的規模增長轉變到更加註重質量效益的內涵提高。
1.鼓勵集聚發展
建設10家左右高起點、規模化、代表國家水準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一批集聚效應明顯的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開展特色文化產業示範區創建工作,在特色文化資源富集地區,培育100個左右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和一大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
2.促進產業融合
建立健全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環境,促進文化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工業、建築、會展、商貿、休閑等行業融合,提高國民經濟的文化附加值。支持各類企業加大創意設計投入,提升紡織、輕工、包裝等行業的文化內涵,推動創意設計向傢具、家電、家紡、家飾生產延伸。打破文化產業門類的邊界,促進不同文化行業之間的聯姻融合,整合各種資源,延伸文化產業鏈。
3.打造文化品牌
強化品牌意識,以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為依託,培育300家左右品牌文化企業。開展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影響力評價活動,激勵示範基地爭創一流、擴大影響、打造品牌。打造10個左右社會影響大、綜合效益高的文化會展和節慶活動。完善傳統工藝、技藝的認定保護機制,保護創意設計知識產權。建立健全品牌授權機制,建立文化品牌營銷推廣平台,擴大優秀品牌產品生產銷售。
4.加強引導調控
注重引導調控,防止盲目投資、一哄而上,推動文化產業從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命名和認定的標准,嚴格控制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數量,強調文化內容,突出各自特色,提高發展水平。規范各類文化產業博覽會的舉辦,防止盲目跟風、過多過濫,造成資源浪費。 鼓勵東中西部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確立文化產業發展重點,發揮各自優勢,依託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建設文化產業帶,支持中小城市和農村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群,形成區域、城鄉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格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支持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動漫遊戲、創意設計、網路文化、數字文化服務等行業,培育科技型文化產業集群。引導中西部地區及限制開發的主體功能區,依託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演藝、文化旅遊、藝術品、工藝美術、節慶會展等文化產業,走特色化、差異化、集聚化發展之路。結合國家各項區域性專項規劃,主動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區域發展總體框架,加快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發掘城市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支持大型城市和城市群發揮技術、人才、資金密集優勢,加快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創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的示範作用。鼓勵大型城市和城市群科學制定功能區域規劃,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重點突出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支持中小城市完善文化消費基礎設施,利用特色文化資源打造產業亮點。鼓勵資源型城市合理利用其閑置舊廠房、廢棄工業設施等,發展創意設計、演藝、會展、文化旅遊等文化產業項目。鼓勵發展農村手工藝品、民間演出和鄉村文化旅遊,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和文化產業特色村,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資源,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典型示範等辦法,引導特色文化產業有序聚集,發展壯大一批特色明顯、集聚度高的特色文化產業基地。鼓勵各地積極發展依託文化遺產的旅遊及相關產業,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一批民族演藝、文化旅遊、工藝美術等文化產業集群,著力推進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重大項目,增強特色文化產業群發展的聚集力、輻射力和競爭力。 始終堅持正確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方向,加強內容引導和建設,建立以文化企業和個人為主體的文化創新機制,努力營造有利於文化創新的良好環境,不斷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真正從群眾需要出發,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吸收借鑒世界有益文化成果,著力提升文化產品的內涵和質量,推出更多深受群眾喜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引導廣大文化產業工作者和文化企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真對待和積極追求文化產品社會效果,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2.鼓勵文化創新
把創新精神貫穿文化創作生產全過程,把傳統元素與時尚元素、民族特色與世界潮流結合起來,增強文化產品時代感和吸引力,創作生產更多優秀原創文化產品。採取表彰獎勵、政策扶持等多種方式,鼓勵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創作生產反映時代精神、積極向上、富於感染力的作品。鼓勵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不斷推動文化內容形式、傳播手段創新,提高產品研發和原創能力。重點支持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時代特點的優秀原創動漫產品創作。充分利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國家有關文化藝術基金,加大對文化內容創新的支持力度,引導文化產品創作生產。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堅持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評價文化產品的最高標准,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科學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做好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動漫獎評選工作,建立公開、公平、公正評獎機制,提高權威性和公信度,引導中國動漫產業發展方向。加大優秀文化產品推廣力度,支持展演展映展播展覽弘揚主流價值的精品力作。實施國家動漫精品工程,支持和鼓勵優秀動漫原創產品的播出、演出、出版和展覽等活動。 把擴大文化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擴大文化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以優質、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吸引消費者,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增強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營造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和氛圍,轉變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觀念,提高文化消費自覺性和積極性。鼓勵實施文化消費補貼制度,引導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有條件的地方要為困難群眾和農民工文化消費提供適當補貼。鼓勵在商業演出中安排一定數量的低價場次或門票,鼓勵網路文化運營商開發更多低收費業務。發揮文化精品的市場影響力和帶動力,激活文化消費市場。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發展文藝演出院線,支持建設、改造劇院等文化消費基礎設施。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引導文化企業投資興建更多適合群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場所。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文化設施,鼓勵機關、學校和部隊的文化設施面向社會開放。加快全國文化票務網路建設。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構建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積極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產品,活躍文化消費市場。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加強文化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預測研究,引導文化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挖掘節假日和各類節慶活動的文化內涵,提升豐富其文化內容和形式。大力開發適宜互聯網、移動終端等載體的網路文化產品,促進動漫遊戲、網路音樂娛樂等數字文化內容的消費。提升城市文化消費的質量和層次,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強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擴大農村文化消費。 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支持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促進演藝、娛樂、藝術品、工藝美術、文化會展、創意設計等傳統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的提高,加快演藝、娛樂等行業基礎設施的改造更新,鼓勵研發與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數字娛樂、音響、燈光和舞台技術裝備。促進院線經營、文化旅遊、票務銷售、藝術品經營的信息化、數字化和標准化。支持現代科技成果向傳統文化產業的轉移與應用,加快推進傳統文化產業在內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創新。抓住三網融合、雲計算、物聯網等發展機遇,提升文化產業各行業技術水平。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推動出台相關的政策措施,促進動漫、游戲、網路文化、數字文化服務等新興文化業態加快發展,不斷提高新新興文化產業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重點加強與新興文化業態密切相關的數字技術、數字內容、網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發,提升文化產品多媒體、多終端傳播的製作能力。擴大網路音樂、網路動漫、網路藝術品、網路演出等在線和移動生產銷售。鼓勵網路企業、IT企業和通信企業參與網路文化內容產品的生產和經營。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機制,把重大文化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相關科技發展規劃和計劃,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實現文化產業重大技術突破和集成創新。部署實施若干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在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聯合行動計劃、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和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計劃中,安排實施一批文化產業科技項目。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資金、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中,加強對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的支持,促進文化企業的技術應用與成果轉化。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認定20家左右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企業,支持產學研戰略聯盟的發展。依託國家高新技術園區、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建立各具特色的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科技龍頭企業,在演藝、文化資源數字化、動漫遊戲、網路文化等領域,建設5個左右部級重點實驗室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建設一批示範性的文化產業公共技術平台,對服務功能突出的平台給予資助和獎勵。 積極聯合有關部門,實施一批帶有全局性、引導性、公共性、基礎性、示範性的重大工程,增強政府引導調控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內容引導示範,促進產業集聚、企業孵化和人才培養,推進產業和產品升級,提升產業總體素質,增強產業發展後勁。 專欄 文化產業重點工程 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工程:推動特色文化城市和特色文化產業示範區建設,引導各地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地、園區和文化產業群,提升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水平。
文藝演出院線建設工程:打破地域界限、市場分割,降低演出流通成本,推動主要城市演出場所連鎖經營,實現演藝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高科技化。
文化產業公共平台建設工程:整合集成各類資源,提供可共享共用的基礎設施、技術設備、信息資源和中介服務,降低文化企業的創業和運營成本,形成集聚和規模效應。
國家數字文化產業創新工程:選擇數字文化產業中關鍵和共性技術進行重點攻關,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數字文化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數字文化產業重大技術應用示範項目,加快文化企業數字化網路化信息化進程。
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加大對原創動漫遊戲產品的扶持力度,支持重點動漫企業和動漫產業園區發展,大力發展網路動漫、手機動漫等新媒體動漫。從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文化內涵等方面引導動漫遊戲產業的發展方向。推動中國動漫遊戲城(北京)和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範園(天津)建設。
國家動漫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動漫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在動漫產業集聚區建立動漫技術設備、公共技術服務支撐體系和共享機制,為動漫企業提供高品質動漫產品製作支持,推動動漫領域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研發。
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建設推進工程:培育服務於文化產業的金融市場主體,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開發推廣,建立便捷的文化產業融資渠道,實施文化產業金融人才培養工程,推進文化產業投融資理論研究,建設文化產業投融資公共服務平台。
文化產業項目服務工程:繼續豐富國家文化產業項目資源庫,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及投融資項目的交易量,使其成為文化產業信息交流、項目合作、產品交易的綜合平台,促進投資便利化。
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在藏羌彝地區實施一批具有帶動示範作用的文化產業項目,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擴大民族地區就業,促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深入貫徹落實《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促進文化產業與金融業全面對接,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改善提升文化產業金融服務,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鼓勵銀行類金融機構積極開發適合文化產業的信貸產品,鞏固和深化部行合作機制,加大文化產業信貸投放。創新文化產業授信模式,打造文化產業全產業鏈信貸融資體系。積極開展文化產業資產託管、投資理財、支付結算等配套金融服務。鼓勵銀行機構積極開展文化產業消費金融業務,提升文化消費層次,擴大文化消費規模。鼓勵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綜合利用多種金融業務和金融產品與文化企業對接。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優質文化企業利用公開發行股票上市融資,擴大文化產業直接融資規模。加強文化企業上市的培育儲備和推薦機制,形成「儲備一批、培育一批、申報一批、發行一批」的文化企業上市梯次推進格局,培育30家上市文化企業。支持國有文化企業吸引社會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引導文化企業科學利用期權、期貨等多形式金融衍生品。探索文化企業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工作。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充分發揮投資拉動作用,鼓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培育文化產業領域戰略投資者。在國家許可范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積極發揮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等骨幹投資機構的示範引導作用,培育文化產業領域機構投資者,鼓勵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積極進入新興文化業態。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推動文化產業保險市場建設,創新文化產業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總結和推廣文化產業試點險種。加強對重點文化產權交易所的指導,按照「總量控制、合理布局、依法規范、健康有序」的原則引導文化產權交易機構健康有序發展。探索完善文化類無形資產確權、評估、質押、流轉體系,為文化企業提供專業化、綜合性的投融資服務。探索創新文化產業擔保方式,建立多層次文化企業投融資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 以培養高素質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為重點,建設文化產業人才教育培訓機構,完善在職人員培訓制度,鼓勵高等院校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全面提高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1.加強培訓教育
創辦中國文化產業研究院,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推動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以學歷教育形式不斷壯大文化產業人才隊伍。支持舉辦高級研修班、EMBA班、在職進修班,以非學歷教育形式不斷提升文化產業人才質量和水平。積極探索政府、高校、院所、企業合作培養機制,建立一批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和文化產業創業園、孵化器,促進產學研一體化。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與各國文化產業界的交流,培養國際化人才。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增強廣大文化產業從業者社會責任感。
2.完善人才政策
通過文化名家工程等國家重點人才工程計劃,培育一支政治素質過硬、經營管理能力強的文化企業家隊伍,造就一批文化經管名家。鼓勵各地制定文化產業戰略人才指導目錄,積極推動入選人才享受國家高科技人才的同等待遇,優先推薦進入國家各類人才計劃。健全人才使用、流動、激勵、保障機制,採取簽約、項目合作、知識產權入股等多種方式集聚文化人才。完善文化產業人才分類界定,推進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資格認定。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加大對民營文化企業優秀人才的政策支持,解決落戶、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等實際問題。 根據「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服務職能,大力推動對外文化交流與對外文化貿易促進工作的有機結合,積極推動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中介機構,打造一批國際知名文化品牌,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政策措施,利用政府對外文化工作平台,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支持代表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文化企業和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重點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演藝、動漫、游戲、藝術品、工藝美術、網路文化等領域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建立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資源庫,修訂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聯合商務部等部門發布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目錄。不斷完善對外文化貿易統計工作。簡化審批手續,推動出口便利化,在重點出口地區建立對外文化貿易基地。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獨資、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在境外興辦文化實體、設立分支機構,實現文化企業在境外的落地經營。加強對海外文化產業、市場的深度分析,建立國際文化市場的信息收集、編輯、研究和發布機制,協助企業了解國際市場動態,擴大海外營銷網路。積極支持文化企業參加境外國際大型展會和文化活動,協助提升在國內舉辦的文化博覽會和交易會的國際化運營能力。充分發揮駐外使領館文化處(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等駐外文化機構的作用,積極指導、協助文化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3. 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實施國際市場區域開發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產業對話,建立、參與政府間國際文化產業領域雙邊和多邊對話與合作機制,參與國際文化貿易規則制定,不斷增加國際話語權。鼓勵文化企業同國外有實力的文化機構進行項目合作,鼓勵引進適合我國市場需求的國外優秀文化產品,豐富我國文化市場,同時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製作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產業面向國際市場的綜合能力。

閱讀全文

與十二五版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