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論物權保護

論物權保護

發布時間:2020-12-10 06:16:02

① 論述我國的物權法規定了哪些物權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包括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和公示公信原則。

第一、物權法定原則

眾所周知,物權法與合同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物權法主要貫徹的是物權法定原則。物權之所以要法定,對此學者的解釋各不相同:有的學者認為物權法定的原因在於其防止合同自由原則的濫用;有的認為,物權法定主義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這些觀點都是有道理的,但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物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能夠對抗第三人(例如物權人可以行使追擊權,而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追奪),物權具有優先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優先於債權),因此直接關繫到第三人的利益,而合同只是發生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第三人並不知道,如果允許當事人僅提高其合意便創設物權,必然會損害第三人的利益。不僅是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就是具有物權性質的債權也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舉個抵押權的例子,抵押權必須有法律承認,才能成為物權,成為物權後,不允許當事人通過合同創設抵押權。當事人訂立抵押合同後,必須辦理抵押登記後才能成立抵押權,如果當事人訂立抵押合同,抵押權就成立,而無需法律規定,這樣就非常麻煩。假如我有一套房產,價值一百萬,欠了很多人的錢,我只想把這一百萬給張三,不給李四、王五,我就可能和張三之間訂立一個抵押合同,如果通過合同就可以隨意創設物權的話,張三就享有物權了,它可以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其他人什麼都得不到,這樣的話交易就沒有秩序。抵押權是財產的負擔,如果不符合規定條件,可能產生欺詐。物權法定是各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物權法定主義的內容包括:第一,物權必須由法律設定;所謂物權不得由當事人隨意創設,是指當事人在其協議中不得明確規定其通過合同設定的權利為物權,也不得設定與法定的物權不相符合的物權。例如,法律規定以動產設立質押必須移轉佔有,當事人不得設立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否則與現行法律規定不符。第二,物權的內容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第三,物權的效力必須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加以設定。這三點是傳統的物權法定主義的內容,我認為物權法定主義還包括,物權的公示方法必須由法律規定,不得由當事人隨意確定,一定的公示方法對應一定的物權。

我們現在究竟應該規定哪些物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想簡單的談幾點:

1、國有企業財產權是否有必要加以規定?關於物權法是否應當規定經營權,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鑒於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化改組後,國家與企業之間的財產關系屬於公司法調整的范圍,依公司法原理,國家享有股東權而企業享有法人財產權。且企業財產權中包括各種不同性質的權利,如對土地的基地使用權屬於用益物權,對廠房及其他建築物的權利屬於不動產所有權,對機器設備、車輛等屬於動產所有權,對企業名稱屬於人格權,應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定,不宜在物權法上作出規定。例如,有人就認為,國有企業財產權是一個集合概念,其中涉及知識產權、人格權、物權等,因此在物權法上沒辦法加以規定。,但我認為,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是很漫長的,大量的國有企業在沒有被改制之前,如果物權法迴避國有企業財產權這個問題,則非常不合適。如果不用物權法將確認國有企業的財產權,則國有企業的改革的方向難以確定,不知道往哪去。就國有企業財產權的內容,人們爭議也很大,物權法需要回答這個問題。企業經營權是物權法中;最重要的一種他物權,應當在物權法中作出規定,企業經營權的客體是指企業佔有的國有資產。它是一項集合財產,可以在物權法對集合財產的權利歸屬作出規定。此外,集合財產也不是完全不能由物權法加以規定,例如抵押中的財團抵押、浮動擔保都涉及到集合財產。

2、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到底這是個什麼權利,司法實踐都是將之作為債權對待的,依據合同法律制度加以解決,合同法制定的時候就這個問題就有爭論。我想應區分承包關系與轉包關系,轉包關系可以作為單純的合同關系,而承包關系則不能作為單純的債權關系,應該作為物權。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物權對待可以穩定農村土地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維護農民的利益,防止耕地的大量流失以及地方政府隨意調整土地上的關系,如果單純看成債權則對承包人非常不利,債權具有不確定的效力。將承包經營權稱為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使得能夠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一旦成為了物權之後,任何人侵害承包經營權,權利人都可以在法院提起侵權之訴,也可以根據物權法行使物上請求權。由於承包經營權物權化了,它就可以流轉了。比如可以抵押、轉讓。當然在法律上要由流轉的條件進行限制,不能改變承包經營土地的用途。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化之後,發包人都要充分尊重承包人的權利,比如在涉及到土地徵收徵用的時候,不能由村長一人說了算,承包人也有發言權。只有將廣大承包者的利益與土地利益掛鉤才能真正調動承包者的積極性,更有效更充分的利用土地。

3、水面承包經營權的性質,目前爭議主要為,該種權利究竟是行政特許權抑或物權。如果將之全部看為行政特許權,則政府可以隨意調整,養殖者的投資沒有保障。我認為,一般來應將水面養殖的權利確立為一種物權,只有少數可能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水面,才由政府特許經營。將水面承包經營權確立為物權可以為權利受到侵害者提供充分的保護。

4、動產讓與擔保,簡單地說將所有權一次性地移轉給債權人,由債務人通過逐步清償債務而收回所有權。其實,這種方式早就有了。目前許多學者認為我國應採取動產讓與擔保制度。我認為物權法不應規定動產擔保制度,實踐中可以用,但不宜規定在法律中,原因是:動產讓與擔保是一種變相的流質,擔保法是嚴格禁止流質或流押的,主要是防止對債務人的損害。如果一方面禁止流質,另一方面卻鼓勵當事人事先移轉所有權。當事人在實踐中摸索可以,可在法律上規定後就會鼓勵人們採用之。另外,有人認為按揭就是動產讓與擔保。據我的了解按揭並非動產讓與擔保,通常按揭是由銀行為普通的購房人提供貸款,只有在貸款還清後銀行才將產權轉讓給購房人,有時房屋尚未建成銀行就為開發商提供了貸款。開發商將房屋的產權證押在銀行,這樣可以形成銀行、購房人與開發商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一物一權原則

(一)一物一權原則的內容

我認為,一物一權主義主要具有以下幾項內容:

(一)從客體上看,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不能是多重所有,一個所有權的客體僅為一個特定物。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特定物之上的所有人不能為多人,事實上,數人對一物享有所有權,並不指所有權本身也成為多重所有權,所有權仍然是一個,只不過主體存在多人而已。 一物只能設定一個所有權,從根本上說,是出於產權界定、定紛止爭的需要。產權界定就是要明確某個特定物的最終歸屬;某物歸某人所有,就不能歸他人所有,即使是所有權權能發生分離,最終也要回復到所有權人手中。所有權是一種最終的支配權,決定了所有權的規則只能是一物一權,即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不能是多重所有。如果一物之上可以並存多項所有權,則難以確定物的真正歸屬 ,而且容易發生各種產權糾紛

就物權的客體,具體來說:1、所有權客體僅為有體物,無體物不能成為所有權的客體,但在例外情況下,可以成為他物權的客體。2、一個所有權的客體僅為一個獨立物,根據一物一權,只有在作為物權的客體的物具有獨立性和特定性的情況下,才能明確物權的支配范圍,使物權人在客體之上形成物權並排斥他人的干涉。一個所有權的客體也必須僅為一個獨立物,集合物原則上不能成為一個所有權的客體,而只能成為多個所有權的客體。但是,構成集合物的各個部分如果能夠獨立存在,具有獨立的經濟價值,相對於其他物而言,也可以成為獨立物,在此情況下,集合物也能成為一個所有權的客體。3、物權的客體必須是特定的物。4、一物的某一部分不能成立單個的所有權。這就是說,按照一物一權原則,物只能在整體上成立一個所有權,而一物的某一部分如尚未與該物完全分離,則不能成為單獨所有權的客體、例如在建工程,不能登記,不能與土地獨立。尤其是對於那些附屬於主物的從物而言,只能是主物的一部分,如房屋的牆壁和門窗等只能是房屋的一部分,不能與主物分離。在交易上,主物的所有權發生移轉,從物也隨之移轉。5、貨幣是一種特殊的種類物,在交易上可以互相替換。貨幣的佔有與所有是同一的。這就是說,貨幣一旦交付,將會發生所有權的移轉。由此我們需要討論在儲蓄合同中,貨幣所有權的移轉問題。有這樣一個實際發生的案件很能說明問題,即某銀行與某公司訂立儲蓄合同,該公司在銀行存款3000萬元,銀行向該公司出具了一分單位定期存款開戶證實書(以下簡稱證實書),該公司又要在銀行借款2000萬元,銀行提出公司首先應當以證實書在銀行質押,然後又要求雙方簽定一份以存款為質押標的的合同。後來由於該公司欠他人的債務,債權人要求劃撥該公司在銀行的存款,,銀行認為自己享有兩項質押權,因此予以拒絕。那麼,銀行享有的質權真的有效嗎?

首先,我認為,證實書不是有價證券,不能用於質押。理由主要有:第一,證實書不同於存單。中國人民銀行於1997年4月2 日發布的《關於暫停存單質押貸款業務就進一步加強定期存款管理的通知》第二條規定"各金融機構不再給存款單位開具存單,改為出具單位定期存款開戶證實書",可見證實書與存單是兩種不同的文書。在人總行1997年11月15日發布的《人民幣單位存款管理辦法》第10條規定"證實書僅對存款單位開戶證實,不得作為質押的權利憑證"。第11條規定"存款單位支取定期存款只能以轉帳方式將存款轉入其基本帳戶,不得將定期存款用於結算或從定期存款帳戶中提取現金"。證實書和存單的區別表現在:前者是一種開戶證明,而不是一種有價證券,後者則是一種有價證券;前者是一種債權證明,不能轉讓,後者則是一種證券化的權利證書,因此可以轉讓。正是因為上述區別,所以存單可以質押,而證實書不能質押。擔保法第77條提到的可以質押的存款單,僅指存單,而不包括開戶證明書。

第二,中國人民銀行先後發布了三個文件(即1997年4月2 日發布的《關於暫停存單質押貸款業務和進一步加強定期存款管理的通知》第2條、1997年11月15日發布的《人民幣單位存款管理辦法》第10條、1999年9月3日發布的《單位定期存單質押貸款管理規定》第3條)都規定證實書僅對存款單位開戶證實,不得作為質押的權利憑證。該規定對各個商業銀行都有拘束力,該規定也屬於銀行內部的業務操作規程,本案銀行在從事業務活動中理應遵循這一規定,不得違反銀行內部的業務操作規程將禁止質押的證實書用於質押.

第三,中國人民銀行關於禁止將證實書用於質押的規定已經印製在開戶證實書上.開戶證實書上也明確載明:"本證實書僅對存款人開戶證實,不得作為質押的權利憑證."由於證實書也是一種存款合同的憑證,因此在證實書上載明上述條款,表明當事人雙方都同意不得將開戶證實書用於質押.該條款不僅對本案銀行有拘束力,並且對本案公司也有拘束力.

既然證實書不能用於質押,所以當事人的這種質押行為是無效的.

其次,存款本身不能作為質押的標的。存款合同的標的是貨幣,而貨幣在法律上是一種特殊的種類物,在交易中可以互相替代.存款人將存款交付後,該存款的所有權已經移轉於銀行,銀行有權支配該筆存款,而存款人只是享有合同債權,即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到來後請求銀行支付本息,所以存款的貨幣是不能用於質押的。我國《擔保法》第63條規定"本法所稱動產質押,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動產移交債權人佔有,將該動產作為債權的擔保."既然存款人將其存款交付銀行以後,所有權已經發生移轉,因此本案中,公司已經不再對其存款享有所有權,該存款也不是其動產,因此不能以該存款設定質押。由於存款人將其存款交付銀行以後,所有權已經發生移轉,因此存款人不可能將該存款取出再次交付,不可能發生質押所需要的交付, 也不符合擔保法所規定的質押的條件。

(二)從權利的形態來看,由於物權具有排他性,因此,同一物之上可以並存數個互相並不矛盾的物權,但同一物之上不得成立兩個所有權或兩個在內容上相互矛盾的物權。

具體來說表現在:第一,同一物之上不得存在兩個所有權,即俗話說的"一物不容二主"。如果某人對某物依法取得所有權,即使另一人事實上佔有該物也不能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權。某物之上雖存在法律上的所有權,但他人因佔有時效或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對該物的所有權時,先前的所有權將因此而消滅,並不得對抗後一個所有權。我國法律雖未明確規定佔有時效的概念,但也有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實際上從反面規定了佔有時效。當然,有關佔有時效的問題尚有待立法作出進一步明確的規定。第二,同一物之上不得成立兩個所有權或成立兩個在內容上相互矛盾的物權。物權的排他效力並不否認在同一物之上並存數個內容並不矛盾的物權,所有權與其他物權可以同時並序。同一物之上也可以設定數個擔保物權,我國《擔保法》並不禁止在同一物之上設定數個擔保物權。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也可以同時並存。例如所有人可將其房屋租賃給他人使用,從而在此基礎上產生租賃權,同時也可在該物之上設置抵押權。不過,由於質權要移轉佔有,因此與移轉佔有的用益物權不能並存。物權法中有所謂"先來後到"的規則,也有人將其稱為"時間在先,權利在先"規則。物權相互間的權利也擴大適用並產主另一項規則、即後成立的物權不得妨礙先成立的物權,先物權的實現可導致後物權的消滅或自然排除後物權。例如所有權可以與其他任何一種物權在同一物之上並存,所有權人也可以在一物之上設工數個擔保物權。同一物之上不得設定相互矛盾的兩個物權。如將某房屋出租給他人,在其之上設定租賃權以後,不得再在該物之上設立典權。因為租賃權與典權都要移轉佔有,即由出租人或出典人移轉佔有給承租人或典權人,如果承租人佔有了該房屋,則典權人不能再佔有該房屋,所以租賃權和典權是相互矛盾的。

② 論法律物權和事實物權的區別

在物權法的一般原則中,公示原則發揮著核心作用。所謂公示原則,即物權的變動必須以一種客觀可以認定的方式加以展示,從而獲得社會和法律認可的效力的原則。公示的方式,一般為不動產登記和動產佔有的交付。在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之後,不動產的物權會有納入登記的物權與未納入登記而由真正權利人實際享有的物權之間的區分;而動產物權,也會有佔有表示的物權與真正權利人享有的物權之間的區分。已經納入登記的物權,以及由佔有表示的物權,即由法定公示方式表徵的物權,為法律物權;而真正權利人實際享有的物權,為事實物權。
將物權區分為法律物權和事實物權,並非主觀臆猜,而是對客觀事實的總結。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這兩種物權都有依法保護的必要性;但是在它們發生矛盾的時候,法律必須確定保護基準。比如在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的情況下,因當事人自己的原因,或者因為當事人之外的其他原因,經常會發生納入登記的權利人並非真正的權利人、納入登記的權利與事實上的權利不一致的情況發生。動產物權,在佔有表徵與真正權利之間也會有不一致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立法和司法就會遇到如何既客觀地確定物上權利支配秩序、又能夠對正確權利進行保護的問題。本文提出法律物權與事實物權的區分,就是想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法理上的根據。
將物權區分為法律物權與事實物權, 比其他的物權分類方式意義更為重要。因為,傳統的物權分類,大多隻具有學理意義,實踐意義不強。而物權從法律物權和事實物權的區分,學理上意義明顯,而實踐意義比其他物權分類方式更強烈。因為規范物權的變動和保護第三人是物權法的基本范疇,〔1〕而如何確定物權的正確性,如何在正確物權的基礎上保護權利人以及第三人的利益,不僅涉及到物權變動的基本規律,也是對交易第三人進行保護的法律基礎。因此,將物權區分為法律物權和事實物權,並探討它們的關系,是物權法應解決的重要問題。

③ 結合物權法,論物權登記的效力

未辦理物權變更登記的,不影響不動產物權變動合同的效力,但只是合同專具有效力,屬而不是不動產物權的變更已經具有效力。換句話說,此時的物權變更仍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是對於因此引起的糾紛而造成損失的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合同對方當事人彌補因此造成的損失。但不可直接對善意第三人主張物權,除非該第三人已經明知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物權變動。
對於情況1:,不動產未過戶就應當作為甲的遺產,甲乙之間的合同關系實際是一個債權關系,我國繼承法有規定被繼承人的遺產應當首先用於償還其債務,那麼乙可在繼承開始後,遺產分割前申報債權,並可以向法院申請合同效力認定,從而取得該不動產物權。
情況2:如果乙方在完成物權變動登記前就已經佔有該房屋,其仍然未取得完整的物權,那麼他對該房屋的處理當然是無權處置,效力待定。此時所取得的租金應當歸房屋的登記所有人,即甲方,當然如果是是甲方未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內變更登記,則違約在先,無權請求返還孳息。雙方事後去補辦登記,該效力待定處置當然就轉為有效處置。
總之一句話,不動產物權的所有人在被撤銷或變更之前僅依登記為准,別的都不用考慮。物權變動合同效力僅是合同本身的效力,與物權效力是兩碼事。

④ 7、 論述《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莫非你也是重慶工商大學的?呵呵...下面是我找到的答案,希望是對的。

通說認為,物權法基本原則包括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公示公信原則。筆者認為,三者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其作為物權法基本原則這一統一的整體,在確保物權法立法宗旨和社會功能的實現中的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內在一致上,體現在規定物權法符合經濟要求中的各負其責、分工協作上。因而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不能脫離物權法的本質要求及「三大原則」的內涵和法理意義,而應從該三個基本原則的立法基礎方面入手,分析三者在立法基礎上的聯系,從而從原理上把握其在整個物權法體繫上的相互關系。
一、 物權法定原則的立法基礎
物權法定原則的必要性在於物權自身的本質特徵和社會經濟有序發展的要求。物權是支配型財產權,它的種類、內容、變動等與他人、社會和國家都有直接關系,只有通過物權法定,才能使物權歸屬明確化,使物權變動公開化,從而既保障了物權人的利益,也保障了社會其他成員和整個社會的利益,並使財產秩序透明化,從而保障交易的安全與便捷,有利於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 一物一權原則的立法基礎
一物一權原則以確保物權支配內容的實現為其存在基礎。物權是對物的直接支配權,為使這種對物的直接支配在事實上得以圓滿實現,在法律上國家必須使其支配的客體的范圍在客觀上得以確定,並使其支配的外部范圍明確化。一物一權使得物的權屬確定明晰,簡化了物權關系,抑制了紛爭的發生,從法律上規范了對物的利用,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及交易風險,保障交易安全。
三、 公示公信原則的立法基礎
物權是對世權,其變動涉及的范圍大,不公示不足以明確物權的歸屬,不利於保護權利人。對那些不伴有外部表徵的物權變動來說,若不公示,對利害關系人尤為不利,因此,物權變動的公示不僅涉及到物權人自身的安全,也是維護第三人利益的需要。而公信則賦予公示以法律效力,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得到保障,從而堅定了交易當事人對交易成功的信心,使交易安全得到保障,同時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客觀上刺激了經濟活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 結論
由上述分析可見,物權法「三大基本原則」在立法基礎上是相通的,三者在立法上有共同的目的,都是要保障商品經濟中財物的安全利用和交易安全、便捷。在此框架下,三者相互呼應,分工協作,共同保障物權法主要任務的實現。
物權法定原則使物權類型、內容明確化、法定化,從而規范了一物一權的內容及公示公信的內容、公示的方法,同時物權法定原則也為一物一權、公示公信在實踐中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基礎。如果物權的種類、內容沒有由國家法律明確規定,則一物一權、公示公信的權利內容會陷於不確定中,如此則一物一權之「權」者為何、公示公信之示「誰」信「誰」,都成為未定之數,一物一權、公示公信則實際成為空談,物權關系即變得混亂無章。正是物權法定才使一物一權、公示公信在操作上成為可能;正是物權法定才使一物一權有了法律上的根源,使公示公信的內容趨於統一,使物權便於公示,並使公示公信的效力得到了保障。
一物一權原則保證了財物權屬的明晰化,從根源上減少了紛爭發生的可能,使物權法定的效力得以落實,同時確保了公示公信的可靠,並使物權便於公示,規范了財物使用、流轉秩序。若一物上有若干相沖突的權利,或者一權及於數物,則物權法定之法定功能弱化,從而失去了其原本意義及效力,公示也會陷於不穩定中,遑論公信。
公示公信原則使物權法定、一物一權在財物流轉中得以充分貫徹,使二者的效力、影響深及於財物流轉中,使二者充分發揮其對商品經濟活躍的交易行為的穩定作用。公示公信的內容即物權法定所「法定」的內容,並以一物一權為基礎,確保了物權法定、一物一權效力的實現。由於公示公信往往體現在財物交易過程中,因而在交易中物權的公示公信使物權法定、一物一權始終處於社會的監督之下,從而對物權法定、一物一權起到動態調節作用,使之不致在運行中背離其初衷。
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保障對財物的安全利用、安全交易,確保交易快速便捷,從而有效保障物權法功能的實現,促進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

⑤ 論述我國物權的種類及內容

近年來,學界對傳統民法規定的物權種類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歸納,主要有以下觀點:

⑥ 論物權請求權獨立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我想糾正的是:物權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完全沒有關系的兩個概念
其次,與物權請求權相對的是債權請求權。
物權法出台後,在法學界對物權和債權做了較為細致的區分。
一、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的區別
1、物權請求權基於物權而產生,享有物權是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前提。
2、物權請求權為請求權之一種,惟當受到妨害時始得發生。
3、物權是有優先力、排他力、追及力與物權請求權組成嚴密之效力體系,方保物權之絕對性、對世性效果之實現。物權請求權不以懲罰制裁侵害人為目的,而以恢復物權支配力之圓滿狀態為追求,其責任承擔也不以填補物權人所受實際損害為計算,而以排除影響物權人權利行使之妨害事實存在為足,而無須侵害人主觀過錯之證明。

二、 物權:物權請求權,也稱物上請求權,是指物權的圓滿狀態被妨害或有被妨害之虞時,物權人為排除妨害或防止妨害發生,得對現為妨害或將為妨害之人請求為一定行為之權利。作為民事權利之一種,尤以與債權請求權相比較,物權請求權具有如下特徵:首先,物權請求權基於物權而產生,享有物權是行使物權請求權的前提。其次,物權請求權為請求權之一種,惟當物權受有妨害時始得發生。例如所有物權被他人侵佔,所有權人即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旋又被他人設置妨礙影響支配,所有權人又可行使妨害排除請求權。物權請求權的這一特徵是其與債權請求權的顯著區別。再次,物權請求權屬於物權效力之一種,旨在通過回復物權的完滿狀態而實現對物權的保護。物權為支配權,其支配力何以為載?蓋由優先力、排他力、追及力與物權請求權組成嚴密之效力體系,方保物權之絕對性、對世性效果之實現。故物權請求權盡管以受有侵害時方能發動,但卻不以懲罰制裁侵害人為目的,而以回復物權支配力之完滿狀態為追求,其責任承擔(請求內容)也不以填補物權人所受實際損害為計算,而以排除影響物權人權利行使之妨害事實為已足。正是基於此,物權請求權的發生以妨害物權行使的圓滿狀態的事實存在為已足,而無須侵害人主觀過錯之證明。此乃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的又一重要區別。
2.物上請求權的目的為排除妨害,根據不同的妨害形態可分為以下幾種,(1)當他人沒有許可權而佔有物權的標的物妨害物權時,發生物權的返還請求權;(2)以此之外的方法妨害物權的,發生妨害除去請求權;(3)妨害有發生之虞的,發生物權的妨害預防請求權。

三、兩者關系
基於物權優先於債權理論,物權請求權應當優先於債權請求權,如在抵押權案件中,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屬物權請求權,應優先於債權請求權。物權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抵押權是擔保物權之一,屬物權的一種,抵押權人行使抵押權的主張即屬物權請求權。從法理上講,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具有排他的權利,基於物權而產生的物權請求權相應具有排他的權能,亦應優先於基於債權而產生的債權請求權。物權優先於債權理論在法學界已經形成共識,同時也散見於有關法律規定中,如財產共有人在該財產被出賣、變賣、拍賣時具有優先購買權就是源於物權優先於債權的法理。抵押權雖屬限制物權,但抵押權人在抵押人不履行債務人時享有請求處分該抵押物和優先受償的權利,在與第三方債權的抗衡中應當優於債權人的請求,當抵押權人對抵押物的請求與債權人對該物的請求競合時,執法者應當首先滿足抵押權人的請求。

⑦ 論物權法規定的物權變動的規則

在物權法出台之前,通過對我國民法體系中關於物權變動規則分析,很容易看出我國採取的是一種相當於折衷主義的立法模式。我國《民法通則》第72條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擔保法》41條關於不動產和准不動產的抵押規定為:「當事人依本法四十二條規定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第43條關於動產抵押規定:「當事人以其他財產抵押的,可以自願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等等。我國的這種立法模式,一方面認為債權的意思表示即為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不承認物權行為;同時又認為僅有物權變動的意思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還必須經過登記或交付,也就是公示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動產抵押上,我國民法規范採取的卻是登記對抗主義。

總體說來,我國民法現有規范關於物權變動採取的變動規則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但是卻缺乏理論和制度上的邏輯性。

我國目前正在討論中的《物權法草案》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同時規定,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第二十七條規定, 動產所有權的轉讓和動產質權的設立等,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交付時發生效力。第二十八條 規定船舶、飛行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等等。

物權法草案採取的立法模式大體上是繼承了我國民法原有的立法模式,採取的是折衷主義,不動產的公示為登記,動產的公示為交付,經過公示後,物權才能發生變動的效果。由於准不動產的價值大小不一,對其無論是以登記為公示方式還是以交付為公示方式,都不能完全符合社會經濟流轉關於交易安全和迅速的要求,所以對於准不動產物權的變動,物權法草案以交付為物權發生變動的要件,以登記作為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

在我國現行理論及實踐框架下構件物權變動規則以及對善意第三人的保護的思考

物權變動不管採取的是哪一種立法模式,其最重要的效果就是能夠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和迅速,要維護交易安全和迅速,關鍵在於能夠在保護交易時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同時,兼顧交易雙方的交易公平。法國式的「公示對抗主義」偏重於交易的迅速,但是卻是以不安全的交易為代價的,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法國的動產與不動產都使用的是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在我國現在市場經濟民事法律體系下,顯然是不能對動產交易和不動產交易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德國式的「形式主義」立法,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分離,只要物權行為一經設定,物權就告移轉。物權行為的無因性,使得在原因行為有瑕疵的時候,如債權合同被撤銷或者無效的時候,物權的權屬狀況仍不改變,賣方只能夠依照不當得利向買方行使請求權。但是,物權行為無因性卻能夠很好的保障第三人的利益,符合交易迅速的要求,第三人再向買方交易的時候,只要求買方的物權符合法定公示的要求,而不必擔心其物權原因是否有瑕疵。我國採取的是相當於折衷主義模式,我國的物權法理論的主流並不贊同物權行為無因性,當債權合同因為瑕疵被撤銷或無效後,賣方可以以物上請求權向買方請求返還,這樣更有利於保護買賣雙方的利益。這種折衷主義模式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承認了物權行為的客觀性,但是我國的物權法理論為了避免無因性對出賣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否定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本人認為,我國的這種立法模式有利於保護交易中第三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但是,應當從理論上對它進行完善,並從形式上構建邏輯嚴明的立法模式。

首先,應當承認物權行為的客觀性,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物權變動立法找到理論上的依據,但是,承認物權行為並不意味著必須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物權行為的有因還是無因只應該是立法的選擇而已,應當從實踐上,從制度是否能實現市場經濟的交易迅速、安全和公正上來確定。

其次,我國的物權變動理論規定了公示公信原則,但是不能僅僅依照這個原則來實現交易的迅速和安全,而是要對它進行一定的補充和完善。公示原則規定物權的變動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法表現出來。公信原則是指物權的變動公示後,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即使登記或者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況與真實的物權狀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物權法草案中也規定了相應的原則,不動產以登記,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式。可以說公示為處於交易之外的第三人提供了保障,只要沒有公示就沒有物權變動,以公示確定權利的性質與歸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定紛止爭,維護交易安全。公示的公信力重在保護第三人,真正的權利人即使能夠舉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公示暇疵確實存在,而且自己對於公示的暇疵並無過錯,對公示的公信力仍不產生影響,第三人仍可藉公示的正確性推定和自己對於公示的暇疵不知情而獲得保護。 最後,不動產和動產雖然都屬於財產范疇,但是他們的性質卻有很大的差別,在我國現有的立法框架中,不動產的公示方式和動產的公示方式從效力上來說也是有差別的,所以,本人認為應當區分不動產和動產,確定物權變動的規則以達到有利於促進交易,保障交易安全的目的。

關於不動產物權變動規則

對不動產適用公示公信原則來確定財產的歸屬與變動符合物權變動迅速和安全的要求。

不動產權屬和變動的公示為登記。不動產登記是權利人申請國家有關登記部門將物權的設定移轉、變更、消滅等物權事項依據法定的程序記載於登記簿的事實。它包括以下幾個要素:第一,登記機關。此即對不動產的權屬和相關事項進行記載的人或機構;第二,登記對象。即作為物權客體的物。 第三,以書面記載的方式實現。口頭的方式一般不能成立登記。但是書面記載可能包括多種形式,可以表現為一般的記載,也可以表現為正式的登記表格填造,還可能是計算機資料庫的建立等等。以不動產的登記作為物權公示的方式有以下幾個優點,首先,由於登記機關是國家的相關部門,所以其形式上的准確性可以得到保障,並且不會有被隨意更改的危險。其次,這種登記能夠以一定方式被外界知曉。不動產登記制度作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具有相當的公信力。第三人基於不動產公示,能夠取得不動產的所有權,這對於保護善意第三人是十分有利的。最後,不動產物權的登記,很少會產生錯誤登記,即使產生了錯誤,由於其責任在登記機關,而登記機關是公權力機關,對於利益的損失人,能夠進行有力的賠償。當然,不動產登記公示的優勢是建立在登記審查制度的嚴格、嚴密的條件下的。在建立了完善的登記制度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使用公示公信制度就能夠很好的保障交易的迅速和安全。

我國的物權法草案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進行了法條上的規定。這種不動產物權的公示公信制度適合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同時這種立法模式,實質上是承認了物權行為的客觀性。債權行為不能直接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而是要經過登記,登記後才能產生物權變動。並且這種物權在轉給第三方的時候,第三方不需要考慮前手的交易是否有瑕疵。我國的物權法理論主流不承認物權行為的客觀性,但是在立法實踐中,卻體現了承認性的效果。

⑧ 論物權變動中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保護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物權變動制度時離不開當代的物權變動價值定位,更離不開保障這種價值實現的法律原則與制度模式。經濟生活的變化潛移默化地決定著民法規則的理論構成。當代物權變動遵循的是側重高效率與動態安全,兼顧靜態安全的均衡模式。因而順應這種趨勢,對於物權變動中第三人最佳保護模式的定位應該是以物權行為無因性為原則,以善意取得為補充,當物權行為無因性的適用超出了保護第三人與公共利益的范圍,甚至反致第三人與公共利益受損時,而認定物權行為無效這種保護模式。我們認為,這種模式兼具邏輯性與實用性,兼顧效率與公平兩大價值,實為物權變動中第三人最佳保護模式的理想選擇,所持理由如下:

(一)無因性原則在價值取向上著眼於效率,也就是說,為了效率的考慮而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在制度設計的目的上並未負載道德或倫理價值,繼而,此一選擇一般與倫理上的評價相分離,不因倫理上的負評價而改變立場,也就是所謂的「無因性原則在倫理上的中立性」。[14] (p16)質言之,無因性原則的採納實為一種技術理性,本身並無好壞善惡之分。因而用倫理上的國民感情受挫等語句來否定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原則未免失之偏頗。

(二)立足於客觀善意主義的無因性原則更加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有助於實現更高層次的公正:

與善意取得制度立足於主觀善意主義相比,無因性原則采客觀善意標准即不動產登記的權利正確性推定原則產佔有或交付的權利正確性推定原則,這樣便產生了公信力。從這個角度也印證了物權行為的形式主義原則,涵蓋了公示公信原則的全部內容,因而對於保護第三人只需要以物權行為理論為原則,否則實有重復之嫌。雖然對於登記或交付為物權行為的成立抑或生效要件有不同的爭論,[15] (p146)但「尚幸無論採取何一見解,僅純理論之爭,其實際效果並五多大差異」。[16] (p118)

(三)與無因性相聯系的形式主義原則給了當事人一次對自己利益進行審視的機會,因為權利的移轉也是由當事人主導進行的,一個謹慎的當事人可以在辦理使權利移轉的儀式如動產交付,不動產登記等行為之前發現自己的不利益狀況,撤銷債權行為,從而也不會失去權利或使自己背上負擔。 [17](p135)況且依據法律行為的一般理論,如果物權行為無因性的適用超出了保護第三人與公共利益的范圍,甚至反致第三人與公共利益受損時,而認定其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原則,從而物權行為無效,這樣就能夠做到兼顧原權利人與第三人的利益。

(四)對於善意取得的地位應該重新給予評價,起源於日耳曼法的「以手護手」制度的善意取得制度的弊端已如上述。但是該制度尚有存在的空間,即在當事人明顯具有惡意的情況下仍然具有積極的價值。當然對於「明顯惡意」該如何認定,是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關鍵。但是無論如何,這僅僅是對物權行為理論的一種補充而已。

綜上所述,以物權行為無因性為原則,以善意取得為補充,以法律的效力要件對物權行為給予合理規制的模式為當前物權變動中第三人利益的最佳保護模式,兼具邏輯性與現實性。值得慶幸的是物權法的行將制定為我們在立法層面上完善這一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⑨ 論物權法定主義及我國現行法定物權體系

物權法定主義涵義

所謂「物權法定」是指物權的類型以及各類型的內容由法律規定,而不許當事人自行創設。關於該原則的內涵,歷來有兩種觀點。狹義說認為僅指物權種類法定、內容法定,即法有明文規定的物權外,當事人不得任意創設物權形態和內容。廣義說認為包括物權種類、內容、效力、變動要件、保護方式等只能法定,不容自由創設。

物權法定主義體現於物權關系的創設上,無論狹義說亦或廣義說均表贊同,這表明立法者意志對當事人意志在物權種類和內容上發揮創造進行的排斥,否定當事人自由創設。但法律對物權設立、變動、行使方式、效力及公示方式上的限制是否是物權法定主義原則涵義是值得探討的。

任何權利的設立方式均有法律明文規定,而不單就物權;例如不當得利須因損人利己的事實發生才成立債的關系。對於權利的變動;例如債權讓與,也有法定的 「形式」—通知。權利行使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債權物權概莫能外。至於權利的效力可歸結為強制力、約束力,無論物權債權均來源於法律規定。公示方式是由物權絕對性決定的,物權公示確實是法定的區別於債權相對性的重要方面,但將公示方式的法定性作為物權法定的內容卻欠缺意義。

因而,物權法定主義僅指物權種類與內容,即創設上的法定,狹義說較為可取。創設上的法定包括不得創設法律所不認可的新的物權種類,如不動產質權;也指不得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異的物權,如不轉移佔有的動產質權。

⑩ 論物權的效力(論述題,回答篇幅盡量多一些)急

1、物權效力的概念 物權的效力是指物權成立後發生的法律效果。物權到底有哪些效力,學術界尚有分歧,(1)四效力說,即物權的效力包括排他效力、優先效力、追及效力和物權請求權。(2)三效力說,即優先效力、追及效力和物權請求權。(3)兩效力說,即優先效力和物權請求權,而追及效力包含在優先效力和物權請求權之中。司法考試大綱採用了兩效力說。 2. 物權的優先效力 物權的優先效力,又稱物權的優先權。包括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和物權對債權的優先效力。就物權間的優先效力而言,一般遵循以下規則:(1)法定物權優於約定物權,如留置權優於抵押權和質權;(2)登記物權優於非登記物權,如法定登記的抵押權優於質權;(3)如果物權均進行登記,則先登記的物權優於後登記的物權,如數個登記的抵押權,先登記的抵押權優於後登記的抵押權;(4)如果物權均不需要登記,則佔有物權優於非佔有物權,如未登記的抵押權和動產質權發生沖突時,質權優先;(5)如果物權均不需要登記且均不佔有,則按照債權比例受償,無優先性問題,如多個不登記的抵押權發生沖突時,按債權比例受償。 就物權對債權的優先效力而言,主要體現在(1)在同一標的物上既有物權又有債權時,物權優先;(2)在破產程序和強製程序中,作為債務人財產的物上承載他人的物權時,該物權優先於一般債權人的債權。應予特別注意的是,物權優於債權是一般原則,買賣不破租賃為例外。 3、物上請求權,是指物權人在其權利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時,有權請求造成妨害事由發生的人排除此妨害的權利,這種權利稱為物上請求權,也稱為物權請求權。物上請求權是基於物權而發生的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的性質:是以物權為基礎的一種獨立請求權。首先是請求權,及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它不以對物權標的物的支配為內容,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一種獨立於物權的請求權。其次,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它以恢復物權的支配狀態為目的,在物權存續期間不斷發生。其三,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其命運和物權相同,即其發生、移轉於消滅均從屬於物權,不能與物權分離而單獨存在。至於讓與物上請求權可以作為動產物權的交付方法,例如第三人無權佔有某項動產時,出讓人轉讓其享有的返還請求權以代替現實交付,這是因為雙方已經有了物權轉移的合意,以此方法而發生物權轉移的效力,不是將物上請求權與物權分離而單獨讓與。 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的區別: (1)物權請求權以恢復物權的完美狀態為目的,它是基於物權的絕對性和排他性而產生的一種防衛性請求權;債權請求權是一種索求性請求權。(2)物權請求權來自於物權的支配內容,是一種從屬性的內容,物權請求權不能轉讓;而債權請求權可以轉讓。(3)物權請求權的效力優於債權請求權的效力。(4)物權請求權不考慮相對人是否有過錯,只需證明相對人已實施了侵害物權的行為便可;而債權請求權中,債權人一般應對債務人負過錯的舉證責任。 物權請求權的種類: (1)確認物權的請求權;(2)返還請求權;(3)排除妨礙請求權;(4)恢復原狀請求權;(5)消除危險請求權。物權請求權的行使一般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但受除斥期間的限制。物權請求權的行使不必非以訴訟的方式進行,物權人可依意思表示的方式為之。

閱讀全文

與論物權保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