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破產法抵押擔保債權的清償順序是什麼是否優先於職工工資
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一百零九條 對破產人的特定財產享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對該特定財產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享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對特定的財產是享有優先受償權利的,理論上成為別除權,是優先於職工債權的。
㈡ 破產法規定二14條的理解
舉個例子,抵押物車100萬,債權150萬,那麼14條的意思是,當用抵押物車100萬去清償150萬債權,是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但是在破產受理後前6個月,此債權應當認定為普通債權,也就是可以撤銷擔保財產價值低於債權的清償行為。原因是,當100萬抵押物去清償150債權時,對於其他的債權人造成的損害,當破產時對普通債權人進行比例清償時和以抵押物清償150萬債券的比例,完全不等同,為保證公平起見,所有需要撤銷。
㈢ 破產時,擔保物權應該排在以下那一項之前謝謝!
處理這個問題也注意一個小插曲:
就破產法本身的立法意旨及法律條文來看:擔保物權(民法上的概念,破產法中稱之為有財產擔保債權,理論上稱之為別除權)從破產債權中「別除」出去,就擔保物單獨優先受償,受破產法的約束只是局部的、程序性的,所以其是最優先的債權,優先於1.破產費用;2.共益債務;3.職工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經濟補償金;4.所欠其他社會保險費用、所欠稅款;5.普通債權。
但是破產法第132條也規定,破產法公布之前的勞動債權可以優先於有財產擔保債權,可見破產法為了銜接以前的規定給勞動債權留了一個口子。很多國有企業停產多年,涉及該問題的程度比較深,值得注意!
㈣ 擔保物是否為破產財產
其實,你不用理解得很復雜。因為在民法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物權優於債權。而擔保物屬於物權的范疇,當然要優先於破產債務得到保護。
㈤ 在新企業破產法中的破產清算程序中,擔保物權優先受償還是職工的工資優先受償
依《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司破產清算的程序是:
一、 成立清算組。人民法院應當在宣告企業破產之日起十五日內成立清算組,接管破產企業,清算組應當由股東、有關機關及專業人士組成;
二、 清算組接管破產公司。人民法院宣告企業破產後,破產企業由清算組接管,負責對破產企業的財產進行管理、清理、估價、處理、分配,代表破產企業參與民事活動,其行為對人民法院負責並匯報工作;
三、 破產財產分配。分配破產財產,由清算組提出分配方案,在債權人會上討論通過,報人民法院批准後由清算組具體執行;
清算組分配破產財產前,首先應撥付清算費用,包括:
1)破產財產管理、變賣、分配所需的費用;
2)破產案件訴訟費;
3)為債權人的共同利益而在破產程序中支付的其他費用。
破產財產在優先支付清算費用後,按以下順序清償:
1)破產企業拖欠的職工工資、勞動保險費用;
2)破產企業拖欠稅款;
3)破產債權。
㈥ 按照《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對特定財產有擔保權的債權人,在受償時優先於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嗎
按照《企業破產法》的第四十三條規定,對特定財產有擔保權的債權人,在受償時優先於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
破產費用
第四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發生的下列費用,為破產費用:
(一)破產案件的訴訟費用;
(二)管理、變價和分配債務人財產的費用;
(三)管理人執行職務的費用、報酬和聘用工作人員的費用。
共益債務
第四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發生的下列債務,為共益債務:
(一)因管理人或者債務人請求對方當事人履行雙方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所產生的債務;
(二)債務人財產受無因管理所產生的債務;
(三)因債務人不當得利所產生的債務;
(四)為債務人繼續營業而應支付的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其他債務;
(五)管理人或者相關人員執行職務致人損害所產生的債務;
(六)債務人財產致人損害所產生的債務。
第四十三條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由債務人財產隨時清償。
債務人財產不足以清償所有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的,先行清償破產費用。
債務人財產不足以清償所有破產費用或者共益債務的,按照比例清償。
債務人財產不足以清償破產費用的,管理人應當提請人民法院終結破產程序。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請求之日起十五日內裁定終結破產程序,並予以公告。
㈦ 破產法關於管理人的撤銷權有不懂之處第十四條 債務人對以自有財產設定擔保物權的債權進行的個別清償,管
這里的意思是說債務人以自己所有的財產設定擔保物權的債權進行清償的,這種情形是不能撤銷的,但是如果在清償債務時擔保財產的價值是低於債權額的,則可以撤銷。如甲企業欠乙10萬元,甲企業以自己所有的汽車為乙設定了擔保,後甲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則申請了破產,隨後2013年6月人民法院受理了甲企業的破產申請,但是在2013年3月甲企業對乙進行了清償,管理人是不得請求法院撤銷該行為的,但是如果此時設定擔保的汽車的價值是少於10萬元的,則管理人是可以請求撤銷該行為的。對此您可以再理解一下。
在某些情況下,債務人針對個別債權人的清償盡管從表面上看損害了其他債權人的利益,但是,個別清償對於整個債務人財產來說是有利的,有利於保護全體債權人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個別清償不得撤銷。因此,本條對個別清償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情形作了例外規定。
㈧ 新破產法中,擔保物權屬於破產財產,而舊破產法中,擔保物權則不屬於破產財產
從新原則,按照新破產法
㈨ 破產案件中抵押財產效力問題
破產案件審理中,對抵押財產效力認定存在幾個爭議較大的問題,對此類問題認定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抵押權人的別除權的實現,加之破產案件審理的特殊性,錯誤裁定一旦執行便無法回轉,故本文審判實踐遇到的有關抵押財產從形式要件到權利實現中的爭議問題作初步探討。
在破產案件的審理中,常常會涉及到破產企業抵押財產效力的認定。抵押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抵押財產的佔有,將該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因抵押權是一種擔保物權,它優於所欠職工工資、勞動保護費用、稅款及一般債權的受償。抵押權人在債務不能如約履行時,可以對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擔保的不動產或動產變價、拍賣並從中優先受償的權利,即別除權。所以是否確認抵押財產的效力會直接影響到抵押權人的別除權實現,加之破產案件審理的特殊性,錯誤裁定一旦執行便無法回轉。因此,在破產案件審理中,正確認定破產企業財產抵押效力在司法實踐中顯得特別重要。為此,筆者僅就實踐中爭議比較大的幾個問題,談一談粗淺看法。
一、在形式要件不全的情況下抵押效力的確認
司法實踐中,有一些很普遍的情況:企業對債務的財產擔保大多以房產或土地使用權作為抵押物,而企業與債權人之間往往因為法律意識談薄或為了節約抵押登記中的費用,不簽訂書面抵押合同或簽訂抵押合同後又不辦理抵押物登記,如何確認這些意思表示真實而形式要件不全的抵押關系的效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
1、未簽訂書面合同抵押關系的法律效力
抵押是一種要式法律行為,我國擔保法第38條明確規定:「抵押人和抵押權人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抵押合同」,因此,凡是1995年10月1日以後設定的抵押,未簽訂書面合同的一律認定抵押關系不成立,不予保護。而對於在此之前設定的抵押,因為擔保法不具有溯及力,應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第112條的規定處理,這一規定:「債務人或第三人向債權人提供抵押物時,應當訂立書面合同或者在原債權文書中寫明,沒有書面合同,但有其他證據證明抵押物或者權利證書已交給抵押權人的,可以認定抵押關系成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破產案件審理中,債權人之間的權利之爭顯得特別突出,有可能出現債務人(破產企業)與某些債權人關系比較好,而將其權利證書臨時交付的情況。因此對於因交付權利證書而確定的抵押關系,一旦其他債權人提出異議,就應嚴格審查,凡有證據證明權利證書交付時間為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前個月至破產宣告之日期間內的,應認定抵押關系不成立,對持有權利證書的抵押人的優先受償權不予保護。
2、未辦理抵押登記的抵押關系的法律效力
辦理抵押登記是為了公示於社會,以免第三人因不知情而與抵押人在抵押物上成立其他權利而受到損害。擔保法規定必須到有關部門辦理抵押登記的,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否則被視為抵押合同不成立。擔保法實施以前,未辦理抵押登記的抵押是否成立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堅持法定的原則,即確認抵押效力嚴格依據當時生效實施的法律或法規的規定,只有當時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必須辦理抵押登記的,才能將是否登記作為是否生效的必要條件。目前有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抵押行為發生在新法實施之前,其抵押合同未予登記,那麼抵押行為是否有效?本文認為,在新法公布後,設立抵押合同的雙方應當根據新法的規定補辦抵押登記手續,未予補辦,其抵押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即債權人不能就其抵押財產享有別除權。
二、抵押物因抵押權人與抵押人設定抵押後並不轉移抵押物的佔有,抵押期間抵押物仍由抵押人佔有和使用,如果抵押人宣告破產時,抵押物因抵押人的原因已被租賃、變賣或毀損,抵押權人是否還享有優先受償權?如何實現其優先受償權?
1、抵押物被租賃時抵押權的實現
抵押人在抵押期間將抵押物租賃他人的,依據我國法律規定,應確認這種租賃關系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當抵押人破產時,抵押權人仍對已租賃的抵押財產享有優受償的權利,但在處理抵押財產時須注意的是,在同等條件下,承租人對其已租賃的抵押財產享有優先購買權。
2、抵押物被變賣時抵押權的實現
首先應查明第三人取得抵押物是善意還是惡意。凡是抵押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抵押權人利益的,依據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四)項關於「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的規定應認定其行為無效,將抵押物收回,由抵押權人優先受償。如果第三人是善意取得,變賣行為發生在擔保法實施以前的,那麼依據《意見》第一百一十五條關於「抵押物如由抵押人自己佔有並負責保管,在抵押期間,非經債權人同意,抵押人將同一抵押物轉讓他人」的行為無效的規定,確定抵押人在與第三人買賣行為無效,由抵押權人優先受償。如果變賣行為發生在擔保法實施以後,抵押人將辦理了抵押登記的抵押物在未通知抵押權人或告知受讓人的情況下實施轉讓行為,那麼這一行為無效,法院應按無效合同的有關法律規定處理,返回的抵押物由抵押權人優先受償;如果抵押物並未辦理抵押登記,因抵押關系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那麼抵押權人就因第三人買受行為而喪失抵押權,不再享有優先受償權。
3、抵押物因抵押人原因滅失、毀損後抵押權的實現
抵押權系擔保物權,具有物質上的代位性,抵押效力可以延伸到代替物上,但是對於代替物的限定,民法通則和擔保法的規定相差很大。關於擔保法實施以前設立的抵押,《意見》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抵押物在抵押人處滅失、毀損的應當認定抵押關系存在,並責令抵押人以其他財產代替抵押物。」抵押人宣告破產時,抵押權人可以申請法庭責令抵押人以其他財產實現抵押權。關於擔保法實施以後設立的抵押,擔保法第58條規定,「抵押權因抵押物滅失而消滅,因滅失所得的賠償金,應當作為抵押財產。」抵押權人只能就抵押物滅失後得的賠償金請求優先受償權。
4、抵押物價值減少時抵押權的實現
抵押人在破產宣告時,抵押物評估價值明顯小於設立抵押時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抵押權人對減少部分是否享有從破產財產中優先受償的權利。筆者認為不能,因為破產還債中,涉及到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債權債務關系,同時也涉及到債權人之間的公平受償關系。破產宣告時企業所擁有的全部財產(除抵押物外)屬於破產范圍,歸全體債權人所有,應依據破產法的規定依法清償。如果先補足抵押物不足部分,應勢必會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合法利益,何況抵押權只應涉及抵押物本身。抵押權人只能從抵押物折價、變賣或拍賣價款中優先受償,不足部分只能向法院申請債權。
三、審理破產案件抵押財產效力問題的主要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企業破產法、擔保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的有關規定,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發[1997]2號《關於當前人民法院審理企業破產案件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的通知》第七條規定:「對國有企業已確認為關鍵設備、成套設備或重要建築物設立抵押而未經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的…………應認定抵押合同無效。」這一情況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分歧。
如何理解和適用「對國有企業已確認關鍵設備、成套設備和重要建築物設立抵押而未經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的」應認定抵押合同無效的規定?實踐中分岐較集中地表現在對「關鍵設備、成套設備或重要建物」的界定和確定誰應是行使該項批准權的「政府主管部門」這兩個問題上。首先是如何界定關鍵設備、成套設備或重要建築物。因為目前沒有任何一個部門對企業的設備和建築物進行過專門分類,嚴格區分哪些設備屬關鍵設備、成套設備或重要建築物。筆者認為,為保證正確適用這一規定,有關部門應盡快對企業的財產進行分類,或建立相應的登記公證制度。而在未有明確結論之前,審理具體破產案件的法院如果運用該條規定而認定抵押合同無效時,應根據企業的規模、設備和建築物的作用以及價值,恰當地認定抵押所涉及的設備以及建築物是否屬「關鍵設備、成套設備或重要建築物」,也可以到破產企業所屬行業的上級主管部門咨詢,以確保對抵押財產效力的認定即符合規定,又防止地方部門干預。其次是批准機關問題,實踐中主要存在應由破產企業的行業主管部門批准,還是由國資管理部門批准之爭。筆者認為由國資部門作為批准機關比較妥當,因為國資部門是代表國家管理國有資產的,國有企業有關國有企業財產的重大部分,應由國有資產的管理機構國資部門批准,這在所有權理論和部門分工上更為合理。
四、在留置權、保證擔保、抵押權重復設置情況下,債權人抵押權利的實現
1、在留置權與抵押權重復設置情況下,留置權人應先於抵押權人受償,因為留置權人權利的實現是一種法定擔保,債權人可以與債務人協議以留置物折價,也可以依法拍賣、變賣留置物。而抵押是一種約定擔保,因雙方當事人約定而成立,實現抵押必須通知債務人同意或訴之法院,因此留置權優先於抵押權受償。
2、在保證擔保與抵押權重復設置情況下,保證人對設置抵押外的債權承擔責任。因為債權人對保證人所享有的權利屬於債權范圍,而抵押權是一種擔保物權,物權優先於債權,所以同一債權即有保證又有物的抵押的,保證人對物的擔保以外的債權承擔保責任。也就是說,如果因為債權人過錯怠於行使抵押權,或放棄抵押權,或因其自身責任使抵押物價值減少的,從而增加保證人責任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