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准物權
准物復權指「依據行政命令而取得的具制有物權性質的權利」,它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採伐權等權利,並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2. 期房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現階段我國的房地產熱居高不下,房地產開發商「一房多賣」的情況時有發生。據報道,發生在深圳的「香珠花園」事件,開發商一房多賣涉及房屋200餘套,涉案金額2億多元;上海「天天花園」事件,同一套房產賣給了7家;在廣東的「廣地花園」事件中,開發商重復售樓資金過億元。筆者認為,之所以經常發生「一女多嫁」的事件,除出售人在主觀上存在惡意外,在客觀上,與期房(或商品房,下同)預售登記備案制度存在嚴重缺陷有關。因此,盡早建立和完善我國期房,尤其是居住用期房預售登記備案制度,這對於穩定社會秩序、保護購房者的利益、構建法制化的和諧社會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值此《物權法》草案討論之際,筆者就賦予居住用期房預售備案優先權制度作若干思考。
一、期房預售登記備案法律制度的缺憾
我國現階段期房預售登記備案的法律制度存在著分散、交叉、沖突,以及缺乏民事效力等情況,許多行政法規的規定也不盡一致,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法規零散,存在法律沖突
現階段期房預售備案登記制度主要散見於《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城市房屋產權產籍管理暫行辦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登記管理規則》、《民法通則》、《合同法》等以及部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各地方法規中。由於現行的房地產登記備案制度,主要是由房產管理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分別進行登記的,這二個部門對期房涉及的備案登記的規定不盡相同,而且規定過於原則,操作難度大,其中有關預售登記的規定與完整的房地產物權又存在著交叉與沖突。這對於「准物權」的期房預售登記備案而言,十分不利。給售房人營造了「有機可乘」的空間,妨礙了物權的合法、安全轉移。
2、以行政管理為主,忽視民事效力
建設部於2001年修改後重新發布的《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從行政法律的形式上看,似乎是一部專門規范期房預售的專門法規。但是,從全文共計17條規定來看,主要以行政管理為主,沒有從民事效力的角度來規范期房預售登記備案制度。這部行政法律雖然與《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土地登記管理規則》等行政法規對期房預售登記備案有相近規定,如:「商品房預售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預售合同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產管理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登記備案」,「商品房預售,開發企業應當與承購人簽訂商品房預售合同。預售人應當在簽約之日起30日內持商品房預售合同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房地產管理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辦理登記備案手續」,如不進行預售登記,則「責令停止預售、補辦手續,沒收違法所得,並可處以已收取的預付款1%以下的罰款」。但是,上述規定主要規范的是對期房預售合同審查和管理,並沒有就期房預售登記備案的法律性質和法律效力及其法律後果做出明確的規定。同時,對期房預售登記備案的程序、內容、機構設置等也未作出詳明的規定。另外,各地方的土地、房產管理登記機構對期房的預售合同登記備案的做法也極不一致,查詢非常不便、甚至不讓查詢,無法讓預售登記備案起到應有的「公示」效能。這既不利於避免「一房二賣(或再抵押)」等損害購房人利益的情形發生,也不利於購房人查詢欲購房屋是否已經抵押或出售給第三方。因此,在「一房二賣(或再抵押)」等現象出現時,購房者的合法權利還是難以得到法律的有力保護。
3、地方法規不盡一致
在實施建設部、國家土地管理局有關商品房預售登記備案的上述規定中,我國一些地方法規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規定也不盡一致。(1)備案對第三人有效。如《上海市房地產登記條例》第32條規定:商品房期房購買「當事人應當備案登記:…未辦理…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換言之,如商品房登記備案就對第三人發生對抗效力,如不登記備案,預售合同雖然有法律效力,但對第三人沒有效力。(2)備案登記是預售合同生效的條件。如《珠海市房地產登記條例》規定:「商品房預售人不依法辦理商品房預售合同登記備案手續,造成商品房預售合同無效……」。根據該規定,不登記備案的商品房預售合同是無效的,法律不予保護。(3)不備案登記僅受行政處罰。如《深圳經濟特區房地產轉讓條例》規定:「房地產開發商預售房地產,未按規定將房地產買賣合同報登記機關備案而預售房地產的,由主管機關對轉讓人處以轉讓價款5%以下的罰款……」根據該規定,可以理解為預售房合同不登記備案不影響合同的民事法律效力,但開發商應承擔行政處罰責任。地方法規的上述不一致規定,可以說給懷有惡意目的的開發商留下有機可乘的空間。
二、居住用期房備案的法律性質及其效力思考
目前,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從立法意義上而言,只賦予了商品房預售登記備案在行政上的效力,而未賦予其民事法律上的效力。因此,結合現行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以及《物權法》徵求意見稿的精神,在登記備案的行政管理規定與民事法律效力交織中,筆者認為應對居住用期房預售登記備案從「准物權」的法律性質及法律效力上去思考,即賦予其對世權或優先權的效力。
1、登記備案的法律性質
建立商品房預售登記備案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購房者的合法權益,避免和預防一些不必要的訟爭,維護不動產交易安全。關於預售期房備案登記制度的性質,目前廣泛的觀點認為:該制度本身並不是一種物權登記。
《物權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一條規定:「當事人約定買賣期房或者轉讓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債權人為限制債務人處分該不動產,保障將來取得物權,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對於其中的「預告登記」,從其本意去理解預售登記備案的法律性質,它應當是一種債權物化的預告,是一種具有物權性質的期待權或「准物權」。換言之,商品房預售合同登記備案的法律性質屬於不動產「准物權」的權屬登記。其已有法律基礎思想是:
首先,從現行的《城市商品房預售管理辦法》等法律規定來看,預售登記備案盡管具有濃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但其中有關登記、公告等規定,具有預告、公示的民事性質。如果否定權屬登記備案的這一「公示性」的民事性質,那麼備案登記制度就不存在任何意義。
其次,從登記備案操作規程而言,它與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特徵:(1)將期房這一「准物權」的設立、轉移、變更等情況登錄在登記備案薄上;(2)登記備案的內容能夠為不特定的相關利益主體所查閱;(3)公示後即具有特定的債權物化期待權。
第三、准物權一旦期待條件滿足,就能取得所購房屋的物權。相反,如果購房人不辦理登記備案,那麼購房者僅僅只擁有合同債權,其購房的債權物化可能性在法律上將難以得到有效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的:「當事人以商品房預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該解釋從法理上對登記備案的期房「准物權」性質作了明確的回答。
2、登記備案的法律效力
登記備案的法律效力主要是指對不特定的第三人是否具有對抗效力。目前大部分的學者觀點認為,登記備案對第三人沒有對抗效力。對於登記備案的法律效力,物權法草案在第二十一、二十二條均作了相應的勾畫。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現行期房登記備案制度中的民法原理進行考量,應當可以得出期房,尤其是居住用期房預售合同的登記備案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的結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築工程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規定:「消費者交付購買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項後,承包人就該商品房享有的工程款優先受償權不得對抗買受人。」該解釋雖然沒有期房預售合同登記備案的前提詞,但是可以推定,如果沒有預售合同、沒有售房雙方的登記或在行政機關的備案,消費者是不可能支付部分或大部分房款的。如果前提詞存在,則該解釋已明確回答了期房預售備案登記對於第三人的效力問題。
我國現行的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均明確規定了「房屋登記是房屋所有權的唯一公示方法」的原則。登記備案制度之所以具有對抗不特定第三人的對世效力,主要在於登記備案具有公示的預告性質。從公示預告的性質而言,其對世效力就在於:(1)保全效力,使債權獲得物權對抗第三人的效力;(2)順位保護效力;(3)破產保護效力。如果否定期房預售登記備案的對世效力,就等於沒有登記備案制度,如果沒有登記備案制度,物權的變更、變動、轉移將是不可想像的。
三、賦予居住用期房備案對世權制度的思考
物權法草案中有關居住用期房預售登記備案制度已經就其對世效力作了規定,但仍過於原則,難以操作,容易產生不同的理解,如:並沒有預售登記備案程序、內容、機構設置的規定,與現行的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也相脫節。無法真正起到保護購房人之權益,維護財產交易安全的功能與作用。一項完善的法律制度無不以人為本、保護公民生存的基本資料為主要目標。在我國,公民購買期房的目的主要用於生活居住消費或經營。若不賦予購房者在辦理預售登記備案後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必將影響大部分購房者的生存權,對社會穩定產生嚴重影響。
因此,物權法草案在構建我國期房預售登記備案制度中,應結合現行法律規定明確賦予期房——尤其是居住房預售登記備案制度的准物權效力,將登記備案作為預售合同的生效要件,對期房預售合同約定的債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從而真正保護購房人最關心、最需要的物權。
基於上述概括思考,為確立居住用期房合同備案對世權制度,建議在物權法草案中還應增加以下規定:1、登記機構法定化,即備案登記機構有法律直接規定或授權規定;2、備案程序具體化,即由法律明確規定備案的程序,如:當事人必須以書面方式向登記機關作出特定表示,備案必須在指定的媒體上公示並可以接受查詢等;3、備案效力確定化,即明確非經公示不得對抗第三人,只有符合法定條件的登記備案才具有對世效力,如:可以「凡符合下列條件的登記備案具有法律效力……」等。
這樣考慮的出發點是源於憲法對於公民生存基本權利的保護,從秩序價值上賦予購房者優先權,穩定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有利於構建法治化的和諧社會。
3. 我國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導論
魏鐵軍
(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北京,100812)
一、引言
2002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礦產資源法執法檢查報告提出,要盡快修訂礦產資源法。按照我國立法工作慣例和政府法定職責,礦產資源法修訂的調研、論證和起草的工作任務自然落到國土資源部頭上。
2003年6月,「非典」剛過,國土資源部「兩法」修改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下設「兩法」辦公室,負責土地管理法和礦產資源法修改的日常工作。截至目前,「兩法」辦共召開各類座談論證會近80個,聽取了2000多人次的意見,收到各方面書面修改意見建議100多份,形成了8份調研報告,包括2004年底向國務院辦公廳領導提交的綜合性材料《礦產資源法修改研究報告》。
從法制進程來看,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目標就是在礦產資源領域全面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礦產資源法現代化、法典化和司法化。在我們開啟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研究大門的時候,首先要撥亮礦法「三化」的明燈,並用它時刻照亮我們前行的漫漫長路。
所謂「礦產資源法律改革」或「法律改革」,是指礦產資源法律規范總和及其相關的變動,是礦產資源立法的廣義現象,是想時刻提醒礦產資源法是復雜的規范體系,並不局限於權力機關頒布的《礦產資源法》本法。此外,「礦產資源法修訂」或「礦法修改」,是指當前正在進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修訂研究論證工作,尚未包括法定立法程序內容,是法理學論證。
2005年5月,筆者以《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初步研究》為題完成博士論文,主要內容包括:①把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置於法律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探討;②概括總結了礦產資源法制建設的現代化、法典化和司法化趨勢;③比較全面地梳理了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現代化因素;④比較國家所有權與私人佔有權,主張公權與私權的綜合平衡;⑤提出法律起草結構建議,主張注重改革也保持傳統的立法系統論;⑥建議設立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常設機構。
今天提交給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青年分會大會的論文,基本上就是筆者博士論文的導論部分。
二、法律現代化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的目標,是一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文明富強的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模型。當代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是作為近代世界性的現代化過程一個組成部分而發生的,不是這個社會自身的自然演化的結果,它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歐洲國家現代化過程在中國社會的一個重演。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討論,在法學界即表現為法律現代化的熱點問題。所謂法律現代化,即法制現代化或法的現代化,有法學教材定義為「法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商社會的轉變過程及其相關問題。」其實質就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原則,1999憲法修正案明確寫入依法治國,從而法律現代化問題逐漸呈現在人們面前。經過20年改革開放,我國現有法律規范和法律體系似乎與發達國家相距無多,但是我國法制現代化道路還很漫長。中國近代以來的秩序和法治問題在這一大背景下顯現了其特點,並且也只有在這一大背景下才可能理解。現代化為一種朝向現代化狀態學習的歷程,而這種現代的狀態卻永遠不能完全達到,沒有一種最終的現代狀態,而只有一種在許多現代與傳統力量中求適應的歷程。因而,現代化是多模式、多元化和多階段的。
法律現代化問題,涉及許多爭論,如現代化與本土化的法律發展模式之爭,一元論與多元論的法律定義之爭,積極論與消極論的法律功能之爭,現代化與平面化的法律發展觀之爭,建構論與進化論的法律發展途徑之爭,普適性知識與地方性知識的法律知識論之爭,政府推進與民眾主導的法律發展主體之爭,外來資源與本土資源的法律發展資源之爭。建立現代法律制度也必然涉及作為現代法律運動一部分的法治之正當性。把中國的法律現代化運動置於這樣一個所謂社會轉型的宏大圖景之中,我們將得到什麼樣的印象呢?首先,作為現代性方案的一部分,憲政、法治以及現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為近代以來的歷史證明是必要的,不但有歷史的依據,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現實需要。社會發展研究是近年來興起的全球性理論課題,其中法律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法律發展模式上要講究中國特色,法律發展階段上要注意法律轉型,法律發展道路上要強調政府主導。
人類社會經歷了數千年農業經濟和數百年工業經濟,現在進入新經濟時代,網路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組成新的現代化特徵,是法學研究乃至法制實踐所要面對的客觀的時代背景。由此而論,我國法律現代化更應當是法律的當代化(為了減少概念,仍然稱為現代化),是指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目標的,以繼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去其糟粕為特色的,借鑒世界其他國家法律制度文明中有益成分的,適應國際立法形勢並能承擔國際條約義務的法律制度的改善和演進過程及其相關問題。
所謂礦產資源法律現代化,是法的現代化大概念在礦產資源領域的具體實踐,是為滿足當代中國礦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要求,落實依法治國戰略,學習借鑒外國礦業法制經驗的,礦產資源法的整體完善和演進過程。礦產資源法的現代化,是法律的內在的提高和內涵式的發展,與國家法制現代化的步伐是一致的,其內容是豐富和動態的(見表1),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
表1礦產資源法律現代化研究內容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舉世矚目。中國經濟以約9%的速度快速增長,礦產品市場的巨大需求強烈拉動礦業繁榮和發展,因而中國礦業是發展中的基礎產業。中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地質工作取得輝煌成就。有專家估計,中國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為137萬億元(約合16萬億美元),是中國現代化礦業產業的物質基礎。中國有500家大型、1250家中型和1.5萬家小型礦業公司,全國礦業產值超過4600億元,佔GDP的4.9%。同時,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遵循市場經濟法則,在遵守國際條約和國際通行的商業規則上,中國與西方國家是一致的。中國取得了WTO締約國身份,也正不斷得到西方社會對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承認。因此,中國礦業是全球礦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全球礦產品市場、全球礦業生產市場和全球礦業資本市場三個角度來看,中國礦業已經與全球體系融合在一起。
中國礦業的改革和發展,迫切需要加強與全球礦業的聯系。其中,礦業權市場建設是關鍵的紐帶。1996年修改的礦產資源法使得礦業權交易成為可能,並促進近年來全國性的礦業權市場的形成。如果中國礦產資源能夠實現資本化或證券化,那麼可以造就30個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當量。2002年中國政府出台的關於「有資格外國機構投資者」(QFII)的制度安排,為國際資本間接收購中國礦業提供了新的管道。
近年來,中國礦業政策和法制越來越清晰。2003年12月,國務院發表礦產資源政策白皮書,是礦業政策的最高表述。經過近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礦產資源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並不斷完善。在制度建設的同時,中國也注重礦業文化建設。國際經驗和國際慣例對於礦業管理者來說,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對於外商投資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雙方面都應當努力了解。1999年以來,國土資源部每年都舉辦「中國礦業國際研討會」,為國際礦業文化交流設置了很好的平台,促進了中國礦業產業與全球礦業體系的融合,也為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法提供了國際智力,以解決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域外經驗學習問題。
自1986年起,我國礦產資源法的貫徹實施,維護了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規范了礦產勘查開發活動,促進了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工作已經步入法制化軌道,正在逐步建立以礦業權制度為核心的反映市場經濟要求的礦產資源法律體系。通過1996年礦產資源法修改,特別是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組建國土資源部,促進了礦產資源管理政府職能的轉變,全國礦產資源管理相對集中統一了。但是,礦產資源法實施中仍存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集中體現在反映市場經濟要求不夠,仍然存在按所有制區分礦業權人的問題,外商投資礦業不享受國民待遇,礦業權市場審批程序不清晰、審批部門過多,資源信息透明度不夠、收集困難,探礦權與采礦權之間銜接不確定,礦業權排他性制度安排不嚴密,礦產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保護不夠,礦產資源稅費負擔較重、難以保證合理的經濟效益,還有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等現行礦產資源法本身不夠完善所導致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礦業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挑戰,礦業投資環境不佳和投資緊缺的局面未有實質性改善,礦產資源勘查體制處在重組和調整之中,商業性勘查投資萎縮,礦產資源保證程度下降,不少礦山企業資源枯竭、產量遞減、效益滑坡,導致我國礦物原料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部分礦產品階段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並存的局面,礦產品進出口貿易極大地影響著國內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礦產品的保障程度。鼓勵礦產勘查、促進礦業投資,資本市場建設是關鍵。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當中存在的各類矛盾和主要問題迫切需要通過立法來通盤解決,要通過這次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改變我國礦業領域「改革開放雙滯後」的局面。礦產資源法律改革承擔著艱巨的任務。礦產資源法修改要促進礦業資本市場建設,進一步促進礦產勘查,保障礦業健康發展,提高礦產資源可供性,最終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礦產資源基礎。這應當成為礦產資源法修改的特色或亮點。
礦產資源法修改的基本目標,就是實現該部法律的現代化,使其成為一部鼓勵礦產勘查、促進礦業投資、保護資源產權的法律。礦產資源法的現代化,要進一步加強以礦業權法律制度為核心的礦產資源管理制度。國家是礦產資源所有者,同時又是社會管理者,我國現行的礦業所有權管理與行政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存在著改革的餘地,今後在礦產資源管理中側重點應放在礦業權上,因為礦業權制度是礦產資源所有權實現的具體形式,是國家資源財產權利的載體。它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經濟、法律關系正是礦產資源行政管理的主要對象。
要認真遵守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則,嚴格規范礦產資源行政權的行使,保護公民民主權利和合法利益,保持行政權力與責任的一致,保持行政權力和個人利益的分離,建立自我約束、責任追究與外部監督機制,擴大會審范圍,簡化辦事程序,推行陽光行政。從法律運行的實際軌跡來看,礦業權是所有權派生的權利,主要通過行政授予取得,因而與所有權相比,礦業權更具有容易被行政權「打擾」的脆弱性。外國礦業法普遍規定礦業權為准物權,有嚴格的法律保護。目前,我國礦業權管理部門和理論界也逐步重視物權法立法動態,希望把物權法的若干原則落實在礦業權上。
要將我國礦業權法律制度與物權法律制度結合起來,需要解決礦產資源法性質的再認識問題。我國現行礦產資源法的核心是保護國家所有權,主要規定礦產資源管理行政權屬於行政法體系,即公法的屬性。但是,現行礦產資源法在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絕對物權下又設置了若干為實現國家所有權的一系列相對物權(准物權)。物權是私權,物權法屬於私法范疇。那麼,同時規定和保護特定私權的礦產資源法又具有了私法的性質,而且應當是優於「普通物權法」的「特殊物權法」。因此,我們認為,礦產資源法是兼備公法和私法性質的法律。如果這個命題符合實際,那麼我國礦業權制度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就要有更全面的理論基礎。在國外,行政法的公法兼私法屬性上的混合有兩個方向,即總體上私法屬性的行政法的公法化和總體上公法屬性的行政法的私法化。隨著政府管理模式的變化(解除管制、分權和私有化)和立法變革,公法和私法已日趨融合;行政法改革以市場為導向,力求使用市場手段以保障個人權利並更加體現行政效率和公共利益要求,私法已經大量進入公法領域。對我國礦產資源立法理論的啟示也成為「公法私法二重性」的有機融合。
建立礦業權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者的權益,是在微觀領域調整國家、資源所有者和開發利用者三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指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要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推動產權有序流動」,要「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礦業權制度的改革方向就應當有利於維護和實現國家資源所有者的權益,有利於協調國家、資源所有者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者之間的經濟關系。礦業權市場建設的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有利於擴大資源基礎,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維護和協調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經濟利益,創設產權明晰、程序完備、制度健全的包容特別物權法制原則的現代行政法制制度。
礦業權行政許可制度是國家以行政手段調整礦業權關系的不可偏廢的有效手段。沒有礦業權行政,礦業權的設置就沒有法律依據,礦業產權和礦業資產就沒有法律保障。由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涉及面廣,礦產資源又是可耗竭性資源,因此它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特點,有必要實行行政許可進行管理。在礦業權領域實行行政許可制管理,要求審批礦業權的各項制度公開、透明、簡約。通過規范礦業權行政許可制度,提高依法行政的素質和水平,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管好用好保護好礦產資源。規范的重點是:礦業權申請審批程序,礦業權取得資格,礦業權審批原則和標准及方法,礦業權有償收入分配使用和礦業權評估標准和方法等。同時,進一步加快建立和規范礦業權市場的步伐,完善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和調整收益分配關系,同時利用礦業權市場價值發現功能,為礦業公司上市准備邊界清晰的礦業產權和價值准確的礦業資產。反過來,用資本市場檢驗礦業權市場,從而發現礦產資源價值,體現國家所有權權益。
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礦產資源法現代化要考慮的問題。本論文將用大量篇幅詳細論說。
三、法律法典化問題
法典(Code)一詞,在古代是指一些記載規章的書籍或者簡單的法律匯編,在近代以來則指對某一部門法進行系統的、全面的編纂,從而成為一個正式的法律文獻。那麼,所謂前者典化其實也是一種立法過程。
法律法典化,就是一國法律的形式淵源逐步趨向以法典為表現形式的一種趨勢。法典化運動與法典制定運動的區別之處,正是在於前者是一個連貫而持續的過程,並在其中逐步實現了法律形式向法典靠攏的趨勢,後者單純是制定法典的活動。法典化運動的概念與成文法化運動區別之處,在於前者的對象限於法典,而不包括後者的單行成文立法。法典化運動與立法活動的區別,在於後者的內涵限於國家立法機關制定、修改法律的活動,而前者則在後者的基礎上,還包括了民間組織的法規整理和總結活動。
中國民法法典化不僅是一項緊迫而深遠的現代法制建設工程,而且是一項多元而廣闊的歷史性法文化建設。圍繞這一建設,必然交織著繼受性法文化的吸納、傳統性法文化的繼承和時代性法文化的創新三位一體的交融同構。近幾年民法學界對羅馬法及其後繼之典範——法、德、日、瑞士等大陸法系民法典展開了諸多評介和深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為中國民法的繼受性法文化打下了厚實的基礎。與此相反,關於中國民法法典化如何與民族傳統文化溝通連接、繼承認同這一重要理論區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些年,法學界關於《中國民法典》的立法條件是否成熟的討論盡管沒有激烈的交鋒乃至展開論戰,但是不同的聲音仍不絕於耳。討論的意見和觀點基本上有肯定、否定和中性三種情形。
法學界有人提出知識產權法典化的倡議,認為盡管知識產權法典化對於社會生活有諸多好處,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產權法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將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從而造福人類。我國民法的法典化中關於知識產權法的地位問題的討論是一個熱點,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主張把知識產權法納入民法典的,有主張知識產權法在民法典之外單列的,而最新穎的可能就是單獨制定知識產權法典的觀點。知識產權法學理論在國外已經成熟。成功的立法例已經出現,如《法國知識產權法典》(1992)、《菲律賓知識產權法典》是知識產權立法史上的里程碑。世貿組織1994年《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也相當於是一部法典化的國際條約。我國也形成了門類較齊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法律規范,應當整合於一部法典(體系化、邏輯化的知識產權法)。
近幾年來,我國關於行政程序法典化的呼聲日漸高漲,學術界各理論名家紛紛對此發表宏論,著書立說,似乎一部行政程序法典就要問世了。然而,縱觀程序制度的發展歷程,現代行政程序制度不是憑空產生的,其形成與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否則,即使在法律上確立了現代程序的某些形式,它們也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基於我國現代程序制度健康運行所需要的社會環境尚未形成,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時機並未成熟這樣一個國情,如果急於制定一部行政程序法典的話,無疑會導致拔苗助長的後果,從而使預期的價值目標落空。我國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條件還不成熟,行政程序法典化應當緩行。
中國是世界是最早有成文法典的國家之一,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法典的編纂和修訂,法律文獻浩如煙海,形成了龐大的中華法系。我們有著法典化綿延不絕的法律傳統。放眼大洋彼岸,美國強大的歷史也是它四次法典化和現代化的歷史,為我們學習域外法律現代化法典化經驗提供了又一典範。
礦產資源法的法典化,是指礦產資源法的各項規范在內容上不斷完善、在形式上逐步固化,形成穩定的、長遠的、清晰的法律本本,以全部囊括主要的礦產資源法律規范。這個本本內容已經更加充實,形式更加清晰,便於糾正現實社會中對礦產資源法的曲解和歧義,是礦產資源法制建設全部環節都需要的。礦產資源法的法典化,是礦產資源法制建設進一步升級、礦產資源立法結構不斷調整和礦產資源法律實施更加科學的努力方向,是礦產資源法律制度文明的最高體現。總之,礦產資源法的法典化要達到全面規范、統一立法和制度文明的要求(見表2)。
表2礦產資源法律法典化3項要求
我們可以寄希望於全面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是法典化過程產物,但恐怕這也僅僅是形似,這個法律本本也許只是一個雛形,而神似的礦產資源法典還有待於進一步立法。
未來的礦產資源法典,應當整合現有的礦產資源法、煤炭法、礦山安全法、土地管理法中關於礦業用地部分、分散在其他法律中的礦業產業規范、水法中有關內容以及環境立法中涉及礦業和礦山的部分內容。
四、法律司法化問題
是法律就必須由法院加以適用,這是一切法律所具有的本質要求。不能由法院適用的法律不是法律。所有法律包括憲法都具有可訴性,這是法制社會的基本特徵。法律的可訴性是指法所必備的為了判斷社會糾紛的是非而使糾紛主體可訴求於法律公設的判斷主體的屬性。從法律的方面說,法律的可訴性即法的適用性。法律必須進入司法的領域,法治建設的第一步便是所有法律進入司法領域。這就是法律司法化的基本概念。
憲法司法化起源於美國,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憲法「司法化」的產生並非偶然,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在我國形成了憲法不能作為裁判直接依據的司法慣例,導致了憲法的神秘化,憲法的頻繁變遷削弱了憲法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我國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憲政,是我國憲法「司法化」所面臨的嚴峻挑戰。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就一起民事案件做出司法解釋所引發的憲法「司法化」問題討論尚未結束。2003年5月,孫志剛在廣州被故意傷害致死一案再次引發違憲審查爭議。
中國法院沒有獲得審理憲法案件許可權,不僅不能審查違憲立法,就連行政機關制定法規和規章的抽象行為是否合憲,是否合法的問題也沒有資格做出判斷。200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就直接適用憲法條款審理涉及教育權的訴訟案件的問題作出批復,啟動了關於「憲法司法化」的討論。孫志剛案並不是偶然的,人們對收容遣送制度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的反思使之能夠把普遍關心的個案公正處理和收容遣送制度改革這兩個重大問題結合起來,這將對憲法貫徹實施起著極大推動作用。
我國法治化進程加強了公民憲法權利規范的適用性,在現階段實現憲法「司法化」的條件已經日趨成熟。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主要任務在於規定國家機構的設置、許可權、運作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為了維護憲法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對於憲法中的政策條款要有限制,只有那些帶有根本性的國家理念和國策,才有必要在憲法中作出規定。
1997年6月,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弗里德曼在北京大學「知名法學家講座」上演講,論及法律司法化問題。他認為,司法審查權不是普通法的組成部分。英國沒有成文憲法,法院堅持議會至上的原則,國會通過的任何法律對法院都有約束力,法官無權撤銷由國會通過的法案。而美國憲法並沒有明確提到司法審查的權力,但是它宣稱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19世紀初,在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中,最高法院聲稱一項國會法案違憲因而無效,從而樹立了司法審查的傳統和權力,成為美國政府制度的一部分。
法律司法化運動是依法治國的要求,是法律主要用於訴訟的基本特性的彰顯。明確法律就是用來打官司的,對於礦產資源法修訂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利於提高國土資源法的可操作性和司法適用性。司法化問題要求我們要特別注意法律技術和立法技術的結合。
礦產資源法的司法化,外在地(從外部來講),是指為提高礦產資源法的法律實施而依靠司法力量的努力;內在地(從內部來說),是國土資源行政部門對司法技術運用的嘗試。對於前者,我們要在礦產資源法的適用上,主動尋求司法對行政的支持;對於後者,我們要大力加強行政復議工作,積極探索礦產資源權屬爭議調處和仲裁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礦產資源法律司法化的目標、任務以及主要內容有待進一步加以研究(見表3)。
表3礦產資源法律司法化的目標、任務以及主要內容
五、尾論
礦產資源法正處於現代化、法典化和司法化的歷史進程中,這「三化」是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的3大內容。但是,筆者論述的內容僅就現代化部分進行了展開,還遠沒有在法典化和司法化上展開深入的討論。准確地說,《礦產資源法律改革初步研究》是礦產資源法律改革研究關於法律現代化的上篇,而中篇和下篇應當分別是法典化和司法化的具體解析,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筆者設想,在法典化篇中,將礦產資源法最主要的規范、規則、原則和概念,進行技術性和戰略性的整合,形成一座宏偉的礦法大廈——《礦產資源法典》;在司法化篇中,解決礦產資源法結構運行問題,進行案例法律分析,在行政和司法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堅固的橋梁。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法律改革可能還有其他的過程,包括人文化和本土化之類。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員張新安博士提出,中國的法律改革要加上人文化的內容;4月份剛剛仙逝的費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及其《鄉土中國》應當予以借鑒。對此,限於研究的深度、論文的篇幅和答辯的時間,作者沒有涉及「三化」之外的其他「化」,也沒有更多討論礦產資源法典化和司法化問題。
這些將留待以後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范健等.法理學——法的歷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應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沈宗靈.比較法總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魏鐵軍,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4. 什麼是准物權 准質權 准用益物權 ····
准物權指「依據行政命令而取得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
這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回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答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採伐權等權利,並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傳統物權體系是完全物權(所有權)+限制物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社科院法學所提出的建議稿採用了傳統物權體系。也有觀點認為准物權應當作為一類獨立的物權類型來看待,形成完全物權+限制物權+准物權這一新的體系。
其他的依次類推吧。
5. 公路收費權是准物權還是用益物權
准物權復准物權指「依據行政命制令而取得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
這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採伐權等權利,並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傳統物權體系是完全物權(所有權)+限制物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社科院法學所提出的建議稿採用了傳統物權體系。也有觀點認為准物權應當作為一類獨立的物權類型來看待,形成完全物權+限制物權+准物權這一新的體系。
6. 為什麼債務免除是准物權
您好,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抵押權人不對抵押物享有支配權。
7. 論述我國物權的種類及內容
近年來,學界對傳統民法規定的物權種類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歸納,主要有以下觀點:
8. 為什麼債權讓與不屬於准物權行為據說這是我國當前民法的基本觀點。可是能給個具有說服力的理由么
這么說吧,債權讓與具有處分屬性,民法中以處分和負擔來區別內物權債權,債權有很容多種權能,唯債權讓屬處分行為!但別忘了,這個處分依然在本質上屬於債權的權能之一,其歸屬於債權之下!而非准物權,准物權具備了物權的權能,只不過准物權不是物而是某種特定權利!所以才叫准物權!
9. 用益物權於准物權的區別是什麼
用益物權與准物權的區別
(一)、准物權由行政許可而取得,而用益物權由所有權權能分離所得
准物權與行政許可的關系非常密切。「沒有行政許可,就沒有準物權」。[7]但是用益物權卻不是由行政許可而產生。用益物權由所有權權能分離所得。當然,在用益物權的產生、轉讓等過程中行政機關是起一定的作用的,例如用益物權的產生、轉讓等行為,均需到主管部門進行登記。但是登記僅僅是用益物權的產生和變動的一種公示,而不是確認或者創設用益物權。
行政許可是各類准物權產生的共性。行政許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根據這一規定,行政許可有四個方面的特徵:第一,行政許可是依申請的行為。第二,行政許可是管理性行為。管理性主要體現為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許可的單方面性。第三,行政許可是外部行為。第四,行政許可是准予相對人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實施行政許可的結果是,相對人獲得了從事特定活動的權利或者資格。比如,開采礦山、從事律師職業。
用益物權的設立或產生是通過合同進行的。由所有權到用益物權,是有對價的,所以用益物權的設定本身就是一種交換,這就是物權的動態性。交換應通過法律行為來完成,其中包括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用益物權的設立即要通過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來完成,債權行為為設立用益物權的合意及違約責任的約定,而物權行為則是使該債權轉為物權,具備排他性支配效力的根據。以土地使用權的設定為例。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原始取得須通過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進行。這種合同應當是民事合同,而不是行政合同更不是行政許可。土地管理部門代表國家,以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出現,與土地使用者簽訂關於土地使用的合同。
(二)、准物權的客體具有不確定性,用益物權的客體為確定的不動產
准物權的客體具有不確定性,所謂的客體的不確定性是指,首先,該客體的存在與否是不確定的。其次,即使該客體存在,其數量也是不確定的。例如,漁業權的權利人在取得行政許可後,可以在某特定的區域行使該權利。但是,他僅僅是可以在特定的區域進行捕撈而已,是否有漁業資源的存在和漁業資源的多少,這是不確定的。采礦權、狩獵權等准物權的客體也具有相同的特徵。因此,准物權不在於對具體的物的支配,或者說,能否對物進行支配和在多大程度上對物支配是不確定的。准物權主要在於取得了一種資格,能夠行使特定的行為。
用益物權的客體為確定的不動產。用益物權之所以主要以不動產為標的物,乃出於下述原因:一是動產物權以佔有為其公示方法,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其公示方法,佔有之公示力僅能表現極簡單的法律關系,而登記之公示力則對於復雜的法律關系也能表現。現代各國民法,動產物權種類較少,不動產物權種類較多,其原因正在於此。用益物權為一種較為復雜的物權類型,以不動產為其標的物,即可借登記加以公示。二是動產之種類至為繁多,數量亦相當零碎,而其價值又往往較不動產為低,因而如有需要,盡可買為己有,即使偶有利用他人動產之必要,亦可依借貸或租賃等債的方式獲得實現,而不必依賴用益物權。
用益物權的客體不僅僅是不動產,而且必須是特定的。為使法律關系明確,便於公示以維護交易安全,物權的客體須為特定物。非特定物因難以為權利人所利用,故不能成為用益物權的標的物,從而約定的標的物的種類、數量雖可以成立債權,但不能成立物權。
(三)、准物權上負有較多的公法上的義務,用益物權則無太多的公法上的義務
所謂公法上的義務是指權利人依照公法的規定對國家而承擔的義務。由於准物權是經行政許可而產生,因此准物權人對國家負有較多的義務,例如水權人就對國家負有較多的公法上的義務。由於水資源直接關繫到國計民生,決定著國家穩定和經濟增長的重大問題,所以即使在公民、法人取得了水資源利用權以後,國家仍然應當繼續保持對水資源的嚴格控制和管理,從而對水資源利用權的內容和行使做出嚴格的限制。民事主體在經過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的前提下方能享有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即使在民事主體取得了自然資源利用權以後,國家出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可以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做出必要的調整。
用益物權制度的產生是由於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的利用之需。傳統上所有權是絕對權,即所有權之標的物是任何他人所不能染指的。但是所有權的絕對性將極大地限制非所有權人對物的利用,因而肯定並堅持所有權的絕對性的物權制度不利於物的有效利用,不符合社會公益,不適應讓會的發展。用益物權制度便是解消所有權的絕對性,為非所有權人利用他人之物而建立的物權制度。但是,用益物權制度並不是單純維護用益物權人利益的物權制度,而是一個兼顧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兩方面利益的物權制度。盡管在法制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用益物權制度對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利益的維護有所偏重,但從本質上,用益物權制度是維護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之間利益平衡的法律機制。在當代,用益物權制度不僅要在物的所有人和利用人之間維持利益平衡,還要維持社會與物的所有人及利用人之間的利益平衡。[10]因此,用益物權人的義務主要是針對設立用益物權合同的對方及對其他民事法律主體而言,但是由於社會的發展,私權的行使要考慮社會公共利益,用益物權人也應當承擔一定程度的公法上的義務,只不過這些義務與准物權人相比要少得多。
(四)、准物權一般不能自由轉讓,但用益物權可依法自由轉讓
准物權與用益物權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准物權不以佔有和利用為權利的內容,而用益物權則是通過對物本身的利用而獲取某種利益。因此,二者權利性質不同。用益物權屬於以佔有、使用、收益和一定范圍的處分為內容的物權范疇,而准物權本質上相當於英美法中的獲益權和許可權。基於上述差別,准物權與用益物權的獨立性與可交易性也有所區別。一般而言,准物權的獨立性與可交易性要弱於用益物權。准物權一般不具有處分權,不能轉讓、抵押等。同時除采礦權與探礦權以外也不具可交易性,或即使可交易,也有嚴格的限制條件。相反,用益物權可進行轉讓、抵押、租賃等處分。
(五)、准物權一般不以對物的佔有為必要,但是用益物權的行使卻以對物的佔有為必要
用益物權的行使必須以實體佔有用益物為前提。這首先是與擔保物權的區別。物權為支配權,故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都具有支配性,但用益物權的內容在於使用、收益用益物之實體,即對商品使用價值的用益,因而必然以實體上的有形支配為必要,例如,地上權人若不佔有土地,就無法在土地上營造建築物、種植林木。相反,擔保物權的內容在於從物之交換價值中優先受償,因而可不必進行有形的實體上的支配,以無形的支配為滿足。在擔保物權中,質權和留置權以標的物實體上的有形支配為必要,但這種支配系出於公示目的,在一般情況下不具用益性,相反,卻有妥善保管質物或者留置物的法定義務,否則應負保管不當的民事責任。隨著市場經濟和信用制度的發展,為同時發揮物之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效益,不轉移物之佔有的擔保(包括動產)日益成為物的擔保的普遍形式。
(六)、准物權的物權效力不同於用益物權的物權效力
准物權的物權效力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但是很顯然,准物權的物權效力是不同於用益物權的物權效力的。一般情況下,在准物權的情況下,不存在物權的追及效力和優先效力。這是由於准物權並無可以支配的特定的客體。對行使准物權而取得的特定物,權利人可以行使其所有權要求他人返還,這種情形下的追及力是基於所有權而不是准物權而產生。例如,准物權人對其礦產品、水產品、獵物請求無權佔有人返還,就不是准物權追及效力的表現。具體地說,在礦業權的情況下,探礦權人通過勘探獲得地質資料、礦石標本等被他人非法掠取,請求返還系基於探礦權人的地質資料所有權、礦石標本的所有權,而非探礦權的追及效力。采礦權人開采出的礦產品被盜,采礦權人是基於其礦產品所有權,而非采礦權,請求無權佔有人返還。准物權的排他效力也具有特殊性。學說認為,漁業權具有排他效力,即在同一水域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性質不相容的同種或者異種的漁業權。礦業權當然也有排他性。在取水權場合,水權無排他的效力。
用益物權的效力,主要是指,第一,排他效力。指在同一標的物上不容許兩種以上同一內容或性質的用益物權同時存在。第二,優先效力。指同一標的物上既有物權,又有債權的,無論成立的先後順序,物權都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物權首先得以實現。例如,債務人財產上存在抵押權,在其破產時,該抵押權應先於其他債權得到清償。另外,同一標的物上有兩個以上內容或性質相同的物權存在時,成立在先的物權優先於成立在後的物權。例如,同一不動產上設定數個抵押權時,則以設定抵押的先後順序清償,登記在先的抵押權優先得到清償。第三,追及效力。指物權成立後,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入何人之手,物權人都能夠直接支配其物的效力。例如,設定抵押權的不動產不論轉讓的情況如何,抵押權人在債權到期未獲滿足時,仍可以從拍賣、變賣的價款中優先受償。第四,物上請求權的效力。指物權具有物上請求權效力。任何人侵害該支配權或有侵害的可能時,權利人均可主張排除侵害,恢復權利的圓滿狀態。我國現行法上的物上請求權包括排除妨礙請求權、返還財產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
10. 礦業法是商業性礦產勘查運行的保障
礦業法是商業性礦產勘查運行的保障。一個國家礦業法的立法質量,是投資礦產勘查決策的重要判別標准。
1986年3月19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96年8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決定》,並且頒布了《礦產資源勘查登記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與商業性礦產勘查有關的法規。盡管這些法律、法規還存在有待修改完善之處,但這些法律、法規的出台,為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運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法律、法規基礎。
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有礦業法,名稱上有一些差異,有礦業法、礦產法、礦產資源法、資源法、采礦法、礦山法等。盡管各國的礦業法規的表述、內容、繁簡等有差異,但在鼓勵商業性礦產勘查、規范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運行、保障探礦權人的利益等基本方面的思路和表述是類似的,其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保障探礦權的安全
探礦權是商業性礦產勘查運行的載體。投資商業性礦產勘查,使探礦權增值,達到贏利的目的。如果探礦權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商業性礦產勘查就無法運作。1986年我受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的派遣,到澳大利亞BHP公司進修礦產勘查管理。有一次,BHP西澳大利亞州勘探公司的一個重要的金礦探礦權,由於該項目地質學家的失誤,難以在規定時限,按時提交年度地質報告,致使該探礦權有被收回的可能。我問BHP西澳大利亞州勘探公司經理威廉姆斯博士(Dr.Cory Williams),假如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了,該怎麼辦。這時,威廉姆斯博士舉起他的左手,做手槍狀,對准了自己的太陽穴。動作雖然有些誇張,但給我上了一堂終生難忘的培訓課——探礦權的安全對於勘查公司是最重要的。
探礦權安全的重要性源自它的資產屬性。在各國的礦業法中,多數國家的礦業權由探礦權和采礦權分設組成,少數國家只設礦業權,礦業權涵蓋了探礦權和采礦權。礦業法明確規定,探礦權視為物權,其適用於與不動產有關的諸法律的規定。探礦權是從礦產資源所有權中衍生出來的他物權,或稱用益物權,具有準物權的性質。有的國家對於不屬於國家的礦產資源,也做了規定。澳大利亞實行聯邦制,各州的礦業法規定,礦權為獨立財產權,視為物權,並規定在1899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成立以前獲得土地權的地主,擁有地下的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其後獲得土地權的,地表5米以下的礦產資源屬於聯邦政府。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礦業法規定,探礦權構成一項獨立財產權,屬不動產權。巴西礦業法規定,礦權為不動產權,在1937年7月20日以前獲得土地權並已發現礦產的,擁有地表以下礦產資源的所有權。泰國法律規定,民法、商法中的有關物權的規定適用於探礦權,如擔保等。日本礦業法規定,礦權應視為物權,有關不動產的規定,均適用於礦權。
因此,礦業法的立法中,最重要的是保障探礦權的安全,就是要保障財產權的安全。確立探礦權的財產權地位,是保護探礦權安全最有效的法律條款。探礦權作為准物權,在英美法系國家稱之為財產權,在大陸法系國家稱之為不動產權,適用於物權法管理的范疇。確立探礦權的財產權地位,意味著除非探礦權人自己放棄,或探礦權人未履行礦業法規定的義務,否則探礦權作為財產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絕對排他的。
探礦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采礦贏利。在探礦權和采礦權分設的法律條件下,必須確保探礦權人在找到礦床以後,取得采礦權。在法律上是Exclusive,即排他的、專有的、唯一的、獨占的;而不是Priority,即優先權的意思。這兩個法律詞彙來不得半點含糊。這是礦業法對商業性礦產勘查運行最重要的保障。在已舉辦了7次的中國礦業國際研討會會上,總有不同的公司反反復復地詢問我國礦產資源法第六條第一款「探礦權人有權在劃定的勘查作業區內進行規定的勘查作業,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可見Exclusive的重要性。在很低的成功率的情況下,投入大量的風險勘查資金找到經濟礦床之後,必須有取得采礦權的可靠法律保障。當然,探礦權人在探明經濟礦床以後,也必須滿足一定條件才能取得采礦權,如提供環境評價和治理報告。但應當明確的是,這只是行政許可。只有探礦權人才有權申請采礦權,而不是在若干采礦權申請人中享有「優先權」;由於暫時未達到行政審批的要求,不能剝奪探礦權人的探礦權。
探礦權可以被國家徵用,正像土地使用權可以被國家徵用一樣,但它的物權性質不變。探礦權被國家徵用和土地使用權被國家徵用類似,要符合法律規定的基本條件。首先,符合法律規定的公共利益,只有存在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方可以徵用探礦權人的探礦權。其次,要按照探礦權的市場價值,給予探礦權人充分賠償,很多國家規定了賠償的原則和方式,如「賠償額為探礦權人以前勘查投入的3~5倍」。最後,對探礦權的徵用和賠償,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程序。
二、易於取得探礦權
商業性礦產勘查是高風險投資,商業性礦產勘查提高了對本國礦產資源的研究程度,一旦發現經濟礦床,特別是具有競爭力的地區和世界級的經濟礦床,將擴大稅收基礎和就業,推動邊遠地區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拉動社會經濟的成長。大多數國家鼓勵商業性礦產勘查,為此設置了進入礦產勘查的低門檻,即易於取得探礦權。
1.普遍授予原則
有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取得探礦權,沒有資金條件、技術能力、行業資質的限制。如在西澳大利亞州,自然人或法人,只要交納10澳元,填寫申請表,注冊姓名、地址、電話,保證遵守礦業法,便可取得從事礦產勘查開發的權力(Mines Rights),可以被授予探礦權。我國《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規定了,「勘查出資人為探礦權申請人」的原則。排除自然人登記探礦權的行政規定,不符合法律表述。
2.早申請者優先原則
探礦權由國家向自然人、法人讓渡,探礦權由自物權轉為他物權,按國際慣例,實行「先來先得(first come first serve)」的原則,這使探礦權的取得方式極為簡單。只要在電腦上查詢,所申請的區塊為空白區,即可立即登記取得探礦權。由於使用電腦系統查詢登記,事實上已不存在同時申請的情況。選擇「掌握實際資料多,研究程度比較深入的」和「勘查方案比較合理,投資少,預期效果好的」單位,擇優予以登記的提法,不符合礦產勘查高風險的內在規律,並且難以實施。
3.低成本進入原則
不同國家對探礦權「租金」的稱謂不一。如准入費、探礦權使用費、探礦土地使用費、租金等。總的說來,探礦權的准入成本很低。我國探礦權使用費標准,第一至第三個勘查年度,僅交納100元/年平方千米。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勘查租地,每塊最小不得小於10平方千米,最大不大於200平方千米,租金為23澳元/年平方千米。另外,每塊租地還要付580澳元申請費和5 000澳元環境保護保險費。
三、鼓勵勘查投入,有利於探礦權的流轉
探礦權人取得探礦權後,必須按礦業法規要求投入資金,開展勘查工作,以防圈而不探。出台的法規條款,體現了加快勘查的意圖,有利於探礦權的流轉。
1.最低投入
所有國家的礦業法都規定了最低勘查投入或相似的要求,並隨勘查的進展而增加。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每年勘查的最低投入為300澳元/平方千米,每塊勘查租地每年不少於20 000澳元。
2.最低投入逐年增加
隨著勘查的進展,從地質物化探測量,到地表輕型山地工程,再到鑽探、坑探工程,如果找礦有進展,勘查投入應當逐年增加。這也促使探礦權人只保留最有前景的探礦權區。根據我國《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探礦權人第一年最低投入為2 000元/平方千米,第二年為5 000 元/平方千米,第三年為10 000 元/平方千米。
3.探礦權按比例逐步縮小
按地質找礦規律,草根勘查或預查的范圍不應太小。隨著勘查工作的進展,找礦靶區明確,找礦的范圍應逐年縮小。有的國家的礦業法規規定,探礦權人在勘查進入下一階段或逐年交回一定比例的探礦權范圍。
4.探礦權的豁免
對探礦權嚴格管理的同時,考慮到礦產勘查的內在規律,許多國家的礦業法規中都有探礦權的豁免(Exemption)制度。如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礦業法規定,由於地質情況和預想的相差很大,或由幾塊租地組成的勘查區投入不均勻,未能達到最低投入要求的,探礦權人就必須向政府部門報告,申請豁免。若申請豁免理由不充分,政府部門就將探礦權收回。
5.探礦權人提交地質報告
許多國家礦業法規規定,探礦權人有義務定期或在特定的工作階段後,向政府部門提交探礦權區的礦產勘查地質報告。有年度報告、最終地質勘查報告、探礦權回收地質報告等。政府部門通過地質報告,確認探礦權人是否完成了最低投入的要求。在探礦權到期或滅失以後,可以向新的探礦權人提供資料,避免重復工作,降低礦產勘查的社會成本。
礦產勘查地質報告有嚴格規定的上交時限及報告章節內容樣式。例如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規定,在探礦權滿1年的60天內,提交年度礦產勘查地質報告。不按期提交報告,探礦權將被收回。要求報告探礦權區內所有的勘查活動,勘查費用的投入,找到或探明的資源量/儲量和品位,以及勘查中對地面擾動的復原。要求非常詳盡,如鑽探一欄內,就要求報告鑽探的類型、鑽孔孔徑、鑽孔分布及坐標、鑽孔方位孔斜和孔深、鑽孔編錄、化學分析和物理測試結果、測井資料、岩心保管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