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農村土地要「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
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所謂的農村土地「三權」是指所有權、契約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分別對應產權理論中的所有權、成員權利和用益物權。所有權不變,始終屬於集體;會員權與村集體的身份相對應,因此從理論上講,村集體成員不能轉讓契約權;管理的權利是利潤的權利,它有營業利潤的權利,可以在合同期內被佔用、使用和受益。關於抵押權和經營權的保障,屬於擔保物權的范疇,並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試點。然而,考慮到目前管理權的低流通狀況,銀行正在嘗試並有一些疑慮。
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方法就是關注公平、收入不平等和其他措施。這是最根本的問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㈡ 三權分置是指哪三權
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
三權分置思想是形成所有權,回承包權,經營答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改革開放之初,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設,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積極性,有效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願,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並行,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
(2)物權三權分置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土地經營權作為三權中新創設的一種獨立權利形態,已經得到政策的正式回應,接下來就需要界定其權利性質。法理上,流轉(主要指出租)是流出方和第三方經營者通過租賃合同,以土地使用為主要標的物的一種土地債務債權關系,土地經營權就是第三方經營者通過流轉方式獲得的土地權利。
通過從對抗力,存續期間,轉讓性,利用內容及對價五個方面分析後認為,土地經營權的性質為債權,而非物權。這符合物權的一物一權主義。
㈢ 三權分立指哪三權
「三權分置」 思想是指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 。「三權分置」下,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既存在整體效用,又有各自功能。
從當前實際出發,實施「三權分置」的重點是放活經營權,核心要義就是明晰賦予經營權應有的法律地位和權能。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三權分置」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3)物權三權分置擴展閱讀
「三權分置」的目的是放活農民對所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讓農村土地活起來。為此,需要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有效設計權利歸屬和流轉規范,既保護農民土地權利,又完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所需要的體制機制。
「三權分置」改革實行後,土地經營權就要為農戶之外的主體經營農業、佔有和使用土地而設定權利,需要在立法上規范與土地經營權相關的權利義務關系。目前,可以根據土地經營權獲得方式的不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合作社入股形成的經營權。一些地方的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合作社或者合夥組織,建立規模化的經營體制。在這種情形下,合作社或者合夥組織取得土地經營權。
這種經營模式是我國近年來一直在鼓勵和促進的,這種經營權的法律基礎問題已經解決,我國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法律都規定了相應條文。
以租賃方式形成的經營權。這種類型的經營權是按照合同法中有關租賃合同的規定,由經營權人和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個人訂立租賃合同,經營權人因此獲得法律承認的租賃權。合同法對於租賃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有一些強制性規定。
比如,租賃期限不得超過20年;6個月以上的租賃應訂立書面合同,否則被視為不定期租賃,即當事人隨時可以撤銷約定;等等。如果依照這些規定,土地經營權就有了不得超過20年的時間限制;在不訂立書面合同的情況下,經營權人獲得的經營權就存在不確定性。
物權性質的經營權。在「三權分置」的法律實踐中,有必要強化經營權的物權性質。經營權物權化之後,同債權性質的租賃權會有很大區別。該權利的存續期間可以跨越合同法規定的20年最高期限,滿足權利人長期生產經營的需要。
另外,把經營權依法確定為一種物權,也強化了這種權利進入市場的能力。我國物權法中已經有了在用益物權基礎上再設置用益物權的相關規定。土地上的權利一般期限較長,可以在此之上再設定權利。將經營權視為一種物權,在實踐中可以將其納入不動產登記,不論是轉讓還是設置抵押,法律上的操作都更為方便,也可以為農戶帶來更有保障的財產收益。
網路-三權分置
人民網-人民日報大家手筆:完善「三權分置」法律制度
㈣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怎麼實現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就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提出實施意見。文件指出「三權分置」改革「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關於農業現代化,社會上一直流行著一種觀點,只有賦予和保護農民流轉土地的權利,才能推進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實現需要注意一下幾點:
強化土地承包權的產權強度可能會適得其反
很多人認為,為促進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必須把農戶承包權做大做實。唯其如此,方能令承包戶放心地流轉土地。受此理念的影響,當前「三權分置」改革的著力點是不斷提高農民承包權的產權強度。一是賦予農民土地流轉的處分權利,二是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將農民的承包權固定在特地的地塊上,三是將承包經營權設置為用益物權。這樣土地承包權實現了從生產經營自主權向用益物權、乃至「准所有權」的重大轉變。在農業經營和土地流轉上,中國農民獲得了與日本農民基本相同的土地權利。
根據日本的經驗教訓,在土地小規模、分散化佔有條件下,如果強化土地的私人財產權利屬性,會阻礙經營權流轉。我們在農村調查發現,隨著農民的土地權利日益私人財產化,日本土地流轉的困境在我國農村也普遍存在。
一是土地成為農民的私人財產,農民將土地作為保值增值手段,或者作為「鄉愁」、家產等保留,寧願拋荒也不願意將土地流轉出去。在城市化擴張時期,農民普遍存在征地預期,即使不耕種土地也坐等土地升值。東亞社會農民普遍存在惜土情結,土地不僅僅是純粹是生產要素,還是農民的家產、祖業,還寄託著農民的家鄉觀念。農民即使不願意耕種土地也不一定將土地流轉出去,這使得棄耕撂荒與土地流轉率低並存。2010年日本拋荒耕地面積為39.6萬公頃,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
二是農民成為「二地主」,憑借其強大的土地承包權利提高土地租金,導致「地租侵蝕利潤」的後果。我們在上海農村調查發現,每畝土地扣除生產成本後的純收益只有1000多元。但當地的土地流轉租金普遍高達800-1000元,甚至有的土地租金達到1500元。某村有土地2700畝,土地租金每畝1000元,由於沒有人願意流入土地,只能由村集體和區農委代為管理。甚至有些農民要求地方政府給其安排工作和提供養老保險,否則其不流轉土地致使所有農民的土地都無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成為一項保護「二地主」收租的權利,而不是保護實際耕種土地的經營者的權利。
三是農民日益強化的土地權利更加難以整合,阻礙土地集中連片流轉。不同農民流轉土地的意願不同,在流轉意願上,有的農民願意耕種土地,有的農民願意流轉部分土地,有的農民願意流轉全部的土地,有的農民視土地租金高低決定是否流轉土地;在流轉時間上,有的農民願意長期流轉,有的農民願意短期流轉,還有的農民只是季節性流轉。在土地細碎化條件下,農民的流轉意願不同,導致土地分散化流轉。由於土地流轉不集中連片,不少種田大戶因此放棄了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我們在湖北沙洋縣調查發現,趙某在趙村7組流轉土地170畝,涉及到22戶,有2戶不願意流轉。趙某不僅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依賴村幹部與農民協調各種關系,而且在土地利用過程中與沒有流轉土地的農戶產生了很多糾紛:病蟲害防治不一致,排灌糾紛,機械過田毀苗等。趙某經營1年就放棄了土地流轉,部分土地只能拋荒。
雖然「三權分置」改革強調落實集體所有權,但日益強化的承包權「所有權」化,客觀上虛化了集體所有權,使農民集體喪失了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中的集體統一經營功能。由於土地小塊佔有,「三權分置」改革強調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利,反而致使農民的流轉權利難以實現。這實際上是陷入「保護農民權利反而損害農民利益」的悖論。並且由於土地承包權做大做強,導致土地租金過高、土地分散化流轉,降低了經營者流入土地的積極性。可以認為,「三權分置」改革以強化承包權為手段,反而架空了集體所有權,僵化了土地經營權。
落實集體所有權是出路
我們在農村調查中發現,一些農村地區通過落實集體所有權,發揮集體的資源配置功能,實現了土地的集中連片流轉。以安徽省繁昌縣為例,農民擁有是否進行土地流轉的選擇權,農民集體根據農民的意願配置土地資源。願意耕種土地的農民從集體獲得連片的承包地,農民集體將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出去,外出務工農民獲得土地租金。農民集體每5-10年重新調整一次,重新集結農民流入、流出土地的意願。
農民的意願和利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對於外出務工的農民而言,重要的不是對特定地塊的承包權利,而是返回農村時繼續耕種土地的權利。繁昌縣的做法是根據農民的不同意願以不同的方式實現農民的土地承包權,這種靈活性與農民需求的差異性和變動性相匹配。需要耕種土地的農民可以獲得集中連片的承包地,並且在需要進行土地流轉時候可以將土地流轉出去。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價值化,可以獲得土地租金,並且以後返回農村時可以繼續耕種承包地。
經營者可以獲得三個方面的好處,從而真正激活了土地經營權。一是經營者只需要與村集體談判,不需要與幾十上百個甚至上千個農民談判,從而降低了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二是集體統籌資源配置,解決了農民土地流轉差異性導致的土地流轉分散化和「插花地」問題,經營者可以獲得集中連片的土地。三是土地流轉期限為5-10年,穩定了經營者的生產預期。在分散化土地流轉階段,繁昌縣一個家庭農場只能經營50畝左右的土地。這既是由於家庭農場主無法與數量眾多的農民談判,獲得足夠數量的土地,更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流轉不集中連片限制了農業經營規模。在集中化土地流轉階段,繁昌縣家庭農場的土地經營面積一般在100-300畝之間。
這種土地流轉模式的核心在於真正有效落實了集體所有權配置土地資源的權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土地承包者的利益,激發了土地經營者的積極性。這種土地流轉模式實現了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土地承包權根據公平原則分配,農民有耕種土地的權利,外出務工農民不耕種土地可以獲得土地租金,實現了土地的公平分配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土地經營權按照效率原則分配,農民集體通過市場化方式將農民不願意耕種的土地流轉給規模經營者,促進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集體所有制可以很容易地解決人地分離問題,在農村人口沒有完全非農化轉移的條件下可以實現土地集中連片流轉。
農民集體配置土地資源的合法性在於,我國採取土地集體所有制,土地是集體的公共生產資料,而不是農民的私人財產,集體可以根據農民的需求配置土地資源。相反,日本採取土地私有制,村莊共同體或者村社沒有配置土地資源的權利,細碎化的土地資源難以有效整合,以分散農民為主體流轉土地難以擴大土地經營規模。
根據日本的經驗教訓,在土地細碎化且農民具有惜土情結的條件下,不斷強化農民的土地權利,可能會適得其反。繁昌的經驗實踐表明,發揮集體的土地資源配置功能,實現土地的集中連片流轉,可以更好地實現土地承包者和經營者的權利。「三權分置」改革應警惕走入「日本陷阱」,其改革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如何真正有效地落實集體所有權及其土地資源配置功能。
㈤ 滕州有關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政策是否已有成果
父母房產(宅基地)的繼承和分配,目前是比較復雜,存在很多爭議。專
1. 根據《物權法》和屬《土地管理法》,宅基地使用權被賦予了福利和保障的功能,其流轉是被嚴格禁止的。《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依據是農民個人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如果戶口不是本村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宅基地使用權資格自然也應該隨之消滅,因此關於宅基地使用權能否繼承的問題,在我國法院判案中,有判過宅基地使用權作為一種特殊物權,不能作為遺產繼承的案例。
2. 然而,根據《繼承法》,建造在宅基地之上的農村房屋是可以由繼承人依法繼承的。而房屋依附於宅基地之上,房屋所有權與宅基地使用權具有不可分割性,如果否認宅基地使用權的繼承,勢必分離了房屋所有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導致房屋所有權全部權能的行使便無法實現,從而也就損害了房屋繼承人的權益,造成資源的浪費。
基於以上兩個不同觀點,具體的還是要由有權機關引經據典的判定。而最佳的選擇是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體諒,互相謙讓,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㈥ 為什麼說土地確權是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必經之路
土地三權即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就是把上述三種權屬獨立分離。土地確權就是對這三權通過法律程序分別確認。其中的所有權歸集體,承包權歸集體中的成員(即個人),經營權可以歸承包人自己,也可以轉讓他人。
三權分置必須權屬確認先行。
一、只有通過土地確權才能明析各自獨立的三種權屬,使土地所在地點、面積、界止、種類有法可依、有據可查;
二、經過確權的土地誰也不能隨意侵佔,減少土地權屬糾紛,使獲得承包權的農戶真正放心經營或轉讓經營權;
三、通過土地確權使三權分置才能真正做到『』放活『』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利於規模經營、規模效益,利於農產品結構和供求市場調節。
所以,要使三權分置:土地確權是必經之路。
㈦ 什麼是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的三權分置
「三權分置」思想是指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 。「三權分置」下,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既存在整體效用,又有各自功能。
從當前實際出發,實施「三權分置」的重點是放活經營權,核心要義就是明晰賦予經營權應有的法律地位和權能。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三權分置」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土地所有權:
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其擁有的土地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是一定社會形態下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現.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土地私有制,
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合作化,建立了兩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並在法律上確認下來,形成了國家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所有權。
土地所有權受國家法律的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土地所有權的行使必須符合國家法律的有關規定。
土地承包經營權:
就是公民集體對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權利內容由合同約定。分為主體和客體兩種。
該項權利的權利主體為公民或集體;權利客體為集體所有土地或國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單位或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
2017年10月18日,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土地經營權一般指土地承包經營權。
(7)物權三權分置擴展閱讀:
土地所有權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其擁有的土地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是一定社會形態下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現.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土地私有制,
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合作化,建立了兩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並在法律上確認下來,形成了國家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所有權。
土地所有權受國家法律的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土地所有權的行使必須符合國家法律的有關規定。
土地所有權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對土地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土地所有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佔有,使用和處分土地,並從土地上獲得利益的權利。
一般來說,土地所有權屬於財產所有權的范疇。但是土地所有權相對於一般財產所有權而言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1、主體的特定性
2、交易的禁止性
3、權屬的穩定性
4、權能的分離性。
內容
土地所有權內容包括對土地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同時對土地所有者及其代錶行使權利有三條重要的限制:
1、土地所有者及其代錶行使權利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義務。
2、土地所有者及其代表不得違反其與土地使用者簽訂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或者土地承包合同中約定的義務。
3、土地所有權禁止交易。
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郊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特徵
我國土地所有權的法律特徵有以下幾點:
(1)土地所有權是一項專有權,其權利主體的特定性。土地所有權的權利主體只能是國家或農民集體,其他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享有土地所有權。這是由我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
(2)交易的限制性。《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顯然,土地所有權的買賣、贈與、互易和以土地所有權作為投資,均屬非法,在民法上應視作無效。
(3)權屬的穩定性。由於主體的特定性和交易的限制性,我國的土地所有權處於高度穩定的狀態。除《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四款規定「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的土地實行徵用」以外,土地所有權的歸屬狀態不能改變。
(4)權能的分離性。土地所有權包括對土地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是一種最全面、最充分的物權。在土地所有權高度穩定的情況下,為實現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
法律需要將土地使用權從土地所有權中分離出來,使之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物權形態並且能夠交易。因此,現代物權法觀念已由近代物權法的以「所有為中心」轉化為以「利用為中心」。
(5)土地所有權的排他性。即土地所有權的壟斷性,就是說一塊土地只能有一個所有者,不能同時有多個所有者。馬克思指出:「土地所有權的前提是,一些人壟斷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從自己個人意志的領域」。
(6)土地所有權的追及力。土地為他人非法佔有時,無論轉入何人或何單位控制,所有權人都可以向他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