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集體著作權管理鄰接權

集體著作權管理鄰接權

發布時間:2021-12-01 08:37:52

1. 簡述著作權與鄰接權的關系

鄰接權,這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具有如下特點:(1)保護對象的特定性。鄰接權保護的是作品傳播者的權利,即作品傳播者在原作品的基礎上創造、加工,而對其創造、加工後的勞動成果享有的權利,如表演者的表演者權。(2)權利的專有性。法律確認未經傳播者許可,他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傳播者創造、加工後的勞動成果。
由於享有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組織或個人,如出版者、表演者等,他們並不直接創作作品,因此,鄰接權是以著作權為基礎的。鄰接權與著作權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的對於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限制,同樣也適用於對鄰接權的限制。
第二,作品的著作權是要受到保護期限的制約的,鄰接權也同樣要受到保護期限的制約。
第三,鄰接權依賴於著作權。因為沒有作品就沒有傳播,也就沒有鄰接權的產生,因而著作權法要先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7條規定:「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行使權利,不得損害被使用作品原件著作權人的權利。」如果沒有得到原作品著作權人的授權,傳播者擅自傳播作品就是侵權行為,將受到法律的制栽鄰接權更無從談起。
但鄰接權與著作權還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在:(1)鄰接權的主體多為法人或其他組織,而著作權的主體則多為自然人。(2)鄰接權的客體是傳播作品過程中產生的成果,而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本身。(3)鄰接權中除了表演者權之外一般不涉及人身權,而著作權則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兩方面的內容。(4)鄰接權的權利范圍往往是法律規定的有限幾種,而著作權的權利范圍則非廣泛,法律在列舉了很多種使用作品的方式後還規定了概括性條款,即「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5)鄰接權的行使也要受到作品著作權人的制約。例如,表演者表演作品,有權許可他人錄音錄像並獲得報酬,但如果被表演作品的著作權人不同意,表演才的這種許可就是無效的。由此可見,傳播者享有的鄰接權,更多的是一種禁止權,即有權反對他人在未經授權的著作權人的配合。而著作權人享有的著作權,則完全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行使。

2. 什麼是著作權法的鄰接權

什麼是著作權法的鄰接權
鄰接權是指與著作權相鄰近的權利,是指作品傳播者對其傳播作品過程中所作出的創造性勞動和投資所享有的權利。鄰接權是在傳播作品中產生的權利。作品創作出來後,需在公眾中傳播,傳播者在傳播作品中有創造性勞動,這種勞動亦應受到法律保護。傳播者傳播作品而產生的權利被稱為著作權的鄰接權。鄰接權與著作權密切相關,又是獨立於著作權之外的一種權利。在我國,鄰接權主要是指出版者的權利、表演者的權利、錄像製品製作者的權利、錄音製作者的權利、電視台對其製作的非作品的電視節目的權利、廣播電台的權利。
英美法系國家,著作權法很少引入鄰接權的概念。例如英國著作權法,將錄音製作者和廣播電視組織的權利都視為著作權。在美國著作權法中,作者的權利、錄音製作者的權利都屬於著作權范疇。只有在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才嚴格區分著作權與鄰接權的概念。
法律特徵
(1)權利的主體不同。著作權的主體是作品的作者以及作者以外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著作權人基於合同關系,法律規定等而享有全部或部分的著作權。而鄰接權的主體為作品的傳播者。在作品的傳播過程中,賦予作品特定的傳播形式,並為此付出創造性勞動、投入資金和物力的人成為鄰接權的主體。具體地說,他們是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視組織和出版者。
(2)權利的內容不同。著作權包括人身權與財產權。著作權人的人身權是作者或其他有關人所享有的重要權利,其所佔的地位重要。鄰接權直接規定了鄰接權人的權利,側重對其傳播行為產生的經濟利益的保護(表演者權除外)。因為,鄰接權人對作品的傳播行為,過程中不能對作品進行人格上的再創作。但是表演者在傳播作品上還涉及其表演形象的保護問題,故應給予一定保護。
(3)權利客體不同。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它是作者原始創作或演繹的作品。而鄰接權的客體是傳播者賦予作品的新的傳播形式,即表演、錄音錄像製品、廣播電視節目、圖書版本。
(4)兩者的地位不同。著作權是獨立的,它可以單獨行使,而鄰接權則依賴於著作權,它是從著作權鄰接而來的一種權利。鄰接權當中始終包含著著作權,行使鄰接權時必然涉及到著作權。

3.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集體管理活動的內容是什麼

一、著作權集體管理法律關系的主體
著作權集體管理法律關系的主體由委託人、受託人和第三人三方面構成。他們之間又可以分為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
(一)內部關系
所謂內部關系是指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的關系。委託人是將自己的著作權財產權利部分甚至全部授予給他人的人,包括作者等著作權人和鄰接權人。受託人則是指接受委託人的委託,在授權范圍內為委託人利益與第三人進行活動的人,即集體管理組織。這種法律關系的形成,以當事人之間的合意為基礎。
(二)外部關系
所謂外部關系是指受託人與第三人之間的關系。得到委託人授權的集體管理組織,在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就利用著作權、鄰接權的相關事宜進行活動。委託人在進行活動中,必須限定在委託人的授權或者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且必須以維護權利人的利益為目的。
二、集體自理法律關系的性質
在法學理論中,關於著作權集體管理法律關系的性質,尤其是對集體管理組織與委託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系何種性質的問題,頗有爭議。在學說上主要有「代理說」和 「信託說」。兩種不同的學說。
「代理說」。主張集體管理組織是作為委託人 (作者和其他權利人)的代理人進行活動,故其活動的基礎是委託代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與委託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代理關系。
「信託說」。則主張,作者等委託人將其權利委託給集體管理組織,而集體管理組織根據作者的要求,在信託合同的約定范圍內為作者的利益進行活動,其活動的基礎是信託。故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與委託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信託關系。參閱《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
在我國著作權法中,沒有直接說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進行著作權和鄰接權行使活動的基礎是什麼。本網認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與作者等委託人之間的關系是代理法律關系。也就是說,集體管理組織根據作者等委託人的委託,作為委託人的代理人,為了委託人的利益與第三人進行活動。雖然在名義上,集體管理組織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活動,但是,根據我國《合同法》第402條和第403條的規定,其行為依然是代理性質。因為代理行為包括不披露委託人的代理。披露委託人的代理 (agency of disclosed principal)和未披露委託人的代理 (agency of undisclosed principal)是英美法上的分類。而未披露委託人的代理類似於大陸法中的間接代理。在我國合同法中借鑒了國外的理論,確認了末披露委託人的代理的效力。根據合同法的規定,代理人與第三人簽訂的合同視為代理人與第三人的合同,除法律規定的限制情形外,委託人可以就該合同向第三人起訴及被起訴,委託人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擔合同責任。
三、集體管理組織與委託人之間的合意
如前所述,委託合同是著作權集體管理法律關系產生的基礎。該合同的締結和形式應當遵循民法有關合同的規則和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在合同中應當 考慮:作品集體管理的方式;授權的方式;支付報酬的方式;權利性質是專有性或者是非專有性等。
在委託合同中,需要考慮如下問題:
(一)著作權財產權的授權方式
著作權中財產權利的授權方式通常有兩種:轉讓和許可授權。
(二)作品的范圍
在授權作品的范圍上,也存在兩種情形:一是就既存作品、或者既存作品和未來一定時間內的作品進行「一攬子」授權;二是就既存作品、未來作品分別進行授權。
如果是第一種情形,當存在作者在人會或者同意授權之前已經將權利交給第三人使用的,必須在合同中明確排除,因為在先存在的合意不應當被在後產生的約定所阻卻。
此外,當事人可以通過總協議與分協議並存的方式締約。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是在一個總協議的框架下有若干個分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任何國家均允許就未來作品進行轉讓,如法國即禁止轉讓未來作品的著作權。
此外,作者等權利人在將自已的權利授權給集體管理組織時,還應當明確如下內容:
(1)授權給集體管理組織的權利應當是尚在法律保護期間內的財產權利;
(2)明確集體組織管理的范圍,如出版權、改編權、廣播權、表演權、網路傳播權等;
(3)許可或者禁止他人以語言、形象、聲音、網路等一切手段和復制方式對其作品進行廣告性和商業性使用;
(4)適用的地區。

4. 著作權法規定了哪些鄰接權鄰接權的法律特徵是什麼

著作權法規定了哪些鄰接權?鄰接權的法律特徵是什麼?鄰接權的原意是與著作權相鄰的權利,其確切含義應是作品傳播者所享有的權利。著作權法規定了哪些鄰接權?鄰接權的法律特徵是什麼?鄰接權作品創作出來後,需在公眾中傳播,傳播者在傳播作品中有創造性勞動,這種勞動亦應受到法律保護。傳播者傳播作品而產生的權利被稱為著作權的鄰接權。鄰接權與著作權密切相關,又是獨立於著作權之外的一種權利。著作權法規定了哪些鄰接權?在我國,鄰接權主要是指出版者的權利、表演者的權利、錄像製品製作者的權利、錄音製作者的權利、電視台對其製作的非作品的電視節目的權利、廣播電台的權利。鄰接權的法律特徵是什麼?(1)權利的主體不同。著作權的主體是作品的作者以及作者以外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著作權人基於合同關系,法律規定等而享有全部或部分的著作權。而鄰接權的主體為作品的傳播者。(2)權利的內容不同。著作權包括人身權與財產權。著作權人的人身權是作者或其他有關人所享有的重要權利,其所佔的地位重要。鄰接權直接規定了鄰接權人的權利,側重對其傳播行為產生的經濟利益的保護(表演者權除外)。(3)權利客體不同。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它是作者原始創作或演繹的作品。而鄰接權的客體是傳播者賦予作品的新的傳播形式,即表演、錄音錄像製品、廣播電視節目、圖書版本。(4)兩者的地位不同。著作權是獨立的,它可以單獨行使,而鄰接權則依賴於著作權,它是從著作權鄰接而來的一種權利。鄰接權當中始終包含著著作權,行使鄰接權時必然涉及到著作權。

5. 什麼是著作權法的鄰接權呢

著作權法是為了保護與著作權相關的權益而制定的,那麼,什麼是著作權法的鄰接權呢?著作權法的鄰接權都有哪些獨特的特徵呢?請大家閱讀下面的文章了解!什麼是著作權法的鄰接權著作權法的鄰接權鄰接權是指與著作權相鄰近的權利,是指作品傳播者對其傳播作品過程中所作出的創造性勞動和投資所享有的權利。鄰接權是在傳播作品中產生的權利。作品創作出來後,需在公眾中傳播,傳播者在傳播作品中有創造性勞動,這種勞動亦應受到法律保護。傳播者傳播作品而產生的權利被稱為著作權的鄰接權。鄰接權與著作權密切相關,又是獨立於著作權之外的一種權利。在我國,鄰接權主要是指出版者的權利、表演者的權利、錄像製品製作者的權利、錄音製作者的權利、電視台對其製作的非作品的電視節目的權利、廣播電台的權利。英美法系國家,著作權法很少引入鄰接權的概念。例如英國著作權法,將錄音製作者和廣播電視組織的權利都視為著作權。在美國著作權法中,作者的權利、錄音製作者的權利都屬於著作權范疇。只有在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才嚴格區分著作權與鄰接權的概念。法律特徵(1)權利的主體不同。著作權的主體是作品的作者以及作者以外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著作權人基於合同關系,法律規定等而享有全部或部分的著作權。而鄰接權的主體為作品的傳播者。在作品的傳播過程中,賦予作品特定的傳播形式,並為此付出創造性勞動、投入資金和物力的人成為鄰接權的主體。具體地說,他們是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視組織和出版者。(2)權利的內容不同。著作權包括人身權與財產權。著作權人的人身權是作者或其他有關人所享有的重要權利,其所佔的地位重要。鄰接權直接規定了鄰接權人的權利,側重對其傳播行為產生的經濟利益的保護(表演者權除外)。因為,鄰接權人對作品的傳播行為,過程中不能對作品進行人格上的再創作。但是表演者在傳播作品上還涉及其表演形象的保護問題,故應給予一定保護。(3)權利客體不同。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它是作者原始創作或演繹的作品。而鄰接權的客體是傳播者賦予作品的新的傳播形式,即表演、錄音錄像製品、廣播電視節目、圖書版本。(4)兩者的地位不同。著作權是獨立的,它可以單獨行使,而鄰接權則依賴於著作權,它是從著作權鄰接而來的一種權利。鄰接權當中始終包含著著作權,行使鄰接權時必然涉及到著作權。

6. 著作權法關於鄰接權的保護期是如何規定的

著作權法關於鄰接權的保護期是如何規定的,鄰接權的原意是與著專作權相鄰的權利屬,其確切含義應是作品傳播者所享有的權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著作權法關於鄰接權的保護期是如何規定的?著作權法關於鄰接權的保護期著作權法關於鄰接權的保護期是如何規定的《著作權法》關於鄰接權的保護期有如下規定:(1)表演者的人身權不受限制,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後50年。作者死亡後,其保護期以作者死亡後次年的1月1日開始計算,第50年的12月31日保護期屆滿。(2)音像製作者權的保護期限為50年,截至該作品首次製作完成後第50年的12月31日。(3)廣播、電視節目的保護期為50年,截止於該節目首次播放後的第50年的12月31日。關於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權的保護期。(4)保護期為10年,截止於使用該版式設計的圖書、期刊首次出版後第10年的12月31日。著作權法關於鄰接權的保護期是如何規定的?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7. 我國目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存在哪些問題

近來,關於著作權使用費糾紛層出不窮,人們直接的想法是應亟待提高整個社會的著作權意識。當然,這點固然非常重要,但我們必須承認制度的構建和完善更為基礎。其中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更應被重視起來,國外幾百年的經驗已經表面這樣一個機構存在和運作對於聯系著作權人和使用者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新修正的著作權法第八條規定:「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被授權後,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並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活動。」 同時第二款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性組織,其設立方式、權利義務、著作權許可使用費的收取和分配,以及對其監督和管理等由國務院另行規定。」這是我國建立著作權管理組織唯一的法律依據。法律雖然授權國務院作進一步的規定,但至今尚未出台。因此,在具體的集體管理組織構建及運作過程中沒有具體的規則作為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發展。
一、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現狀及分析
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已經在實際的集體管理體制上對音樂作品和非音樂作品進行了分類管理,音樂作品由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管理,非音樂作品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進行管理。筆者認為這樣的現狀也許會出現管理分散,但考慮到音樂作品的特殊性以及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若干年成熟的運作,所以這種模式可以維持。
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成立於1992年12月17日,是由國家版權局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發起成立的目前中國大陸唯一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專門維護作曲者、作詞者和其他音樂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 協會實行會員制,凡具有中國國籍的音樂著作權人,包括作曲者、作詞者、音樂改編者、音樂作者的繼承人都可以加入協會。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音樂出版者和錄音者也可以加入協會,但在這種情況下,它不是作為出版者和錄音者,而是作為音樂著作權人參加協會(比如,通過音樂作者轉讓或通過開發音樂作品而享有音樂著作權)。 前段時間北京市第一中級人們法院對卡拉OK歌廳中播放MTV作品支付著作權使用費做出支持判決。的確,歌廳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作品理應付費,這符合我國的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但問題是,他們如何付費?通過什麼樣的渠道付費?額度是多少?這些問題都得不到答案。可以說,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這種情況的存在。此外,此案中原告及歌廳的付費對象是某唱片公司,實際上此判決保護的是鄰接權人的權利。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有鄰接權人集體管理組織,雖然中國音像協會有建立此類組織的意向,畢竟他們在出版者領域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實際操作上仍存在很多困難。 例如,(1)對作品使用人的收費額度難以確定。鄰接權人錄制出版作品的成本遠高於作者,這勢必導致其收費也會相應提高,面對現有的社會狀況,具體操作情況令人擔憂。(2)收取使用人的使用費後,如何與作品作者分配,分配比例如何?(3)網路環境對出版業的沖擊,以及缺乏相應規范,使得鄰接權的集體管理困難重重。
對於非音樂作品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我國一直不太完善。1998年經國家編委批准,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和國家版權局成立了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其下設中國文字作品著作權協會和美術、攝影作品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分別對文字作品和美術攝影作品進行集體管理。但遺憾的是這兩個機構至今尚未正式運作。還有另外兩個組織與此相關,即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版權協會。但中國作家協會的權保中心主要的職責是調解會員間的糾紛,中國版權協會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作者的權利保護上,而並非針對出版者。也就是說,實際上現在針對非音樂作品尚無集體管理組織在進行具體工作。
由於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剛剛起步,要在短時間內完善體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國際上運作較為成功的集體管理機構也花費了五六年的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幾十年的努力才能確立著作權協會的地位。著作權管理協會中途夭折的事情也發生過。集體管理的起步難是國際著作權專家所公認的。在我們國家集體管理組織的建立還有其特殊性,不僅存在其本身建立固有的困難,還存在著大環境的影響。 具體來說:(1)法律環境和法律意識尚待提高。著作權是項私權,其是從西方社會出現並發展起來的,有著良好的社會基礎,人們對這項權利也給予認同。而從我國傳統來看,人們普遍缺乏著作權的意識,不承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可以成為商品。同時,使用者在缺乏權利觀念的社會里也容易認為智力作品同一般產品一樣,購買之後就可以任意支配,或認為一次付酬後,取得了完全的使用權。在這種狀況下,從西方移至過來的著作權制度如何在我國的大環境中得到應用和發展就需要更多時間,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亦是如此。 (2)法律體系尚待完善。我國的著作權制度從無到有也是近十幾年的事情,著作權方面的立法體系更需要完善。正如前文所言,針對集體管理組織的立法至今為止只有《著作權法》第八條原則性的規定,且缺乏可操作性。此外,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模式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在缺乏相應規范的情況下,集體管理機構很難快速建立起來。 (3)集體管理機構起點的特殊性。從國外的情況來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建立要麼是權利人自發組織,要麼是國家按照法律新設建立。而我國則不同,它是由國家機構(一般來說是版權局)和原有的相關協會共同組建。這種從行政模式向市場模式轉變、管理模式向服務模式轉變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建立和完善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設想及建議
面對國外集體管理機構的經驗,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成熟的制度引入到國內,取它山之石,以盡早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以下幾個方面做一嘗試:
(一)加強相關宣傳,喚醒權利意識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建立及工作開展的順利程度和人們的版權意識有很大關系。著作權這種私權源於西方,引進到我國後,與原有文化不相適應。人們很不習慣用權利的觀念來處世生活,因此加強宣傳顯得非常有必要。
第一,作品權利人利用集體組織行使權利意識淡薄。例如,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協會有會員2500餘名,疑惑的是,難道中國只有2500名作詞作曲者?更別說其中還包括有機構。此外,協會管理的音樂作品逾1400萬首,其中只有大約20萬首為國內作品,國內的作品權利人對於加入集體管理組織來管理自己的權利尚未認識。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作品權利人都是由自己與錄音、出版單位或版權代理機構聯系來實現自己權利,雖然這種方式可以讓權利人沒有折扣地獲取收入,但也必須看到其不利之處: (1)作者將部分精力花費在作品的傳播、盜版打擊、訴訟糾紛等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上,嚴重影響了其新的作品創作; (2)作者個體勢單力孤,在與錄音、出版者及代理機構交往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無法保障其權益; (3)由於作者授權渠道單一,眾多使用者沒有合理和暢通的方式使用其作品,也會影響到其作品的傳播。
第二,作品使用者使用作品付費的意識淡薄,集體管理組織收費難,只有通過典型訴訟來促使作品使用人繳費。這導致了音樂的傳播受到了影響,不利於權利人權利的實現,也容易引起權利的對抗。所有這些都需要加強宣傳來喚醒人們的權利意識,緩解權利人和作品使用人的緊張關系。
(二)盡快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的立法
現在相當多的學者都在呼籲國務院應盡快完善這方面的立法,因為沒有具體的操作規范很多管理活動無法開展。重要的是我國沒有集體管理方面的歷史經驗,則更需要立法者給予前瞻式的指導,規范機構的建立,有利於其今後的發展。比如,文字作品和美術作品的集體管理機構至今仍未批復下來,這使得這部分作品的集體管理處於空白,很不利於權利人的權利的行使和保護。當一方面我們在呼籲作者加入到集體組織中去,另一方面規范集體管理機構的立法卻又遲遲不見蹤影的時候,具體工作開展的困難可想而知。
那麼,立法中應做哪些規范呢?體現在以下幾點: (1)針對現實的情況,立法應規定集體管理組織為官方機構。其實國際上對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的承認不在於官辦或民辦,而在於機構是否為作者服務。而立法中規定為官方機構只是考慮我國的集體管理機構剛剛起步,需要政府的扶持,運作起來會更加有效。 (2)將音樂作品和非音樂作品分為兩個機構進行壟斷管理。音樂作品仍然由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管理,因其十年來的管理卓有成效,非常有效地保護了音樂著作權人的利益,其管理也自成體系。對於非音樂作品由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負責,針對不同類型作品可以在中心以下設各部門進行管理。這樣可以照顧到單獨協會與分立協會管理不同類型作品的優缺點,而且今後出現新的作品類型或者使用方式都可以方便擴充而不會影響機構的穩定性。除上述機構之外不應該再有其他組織進行集體管理,否則在機構起步階段會引起混亂。當然,當時機成熟了,結合社會、經濟狀況可以考慮允許多家機構並存。 (3)加入集體管理組織收取報酬階段的規范。集體管理組織的大量工作也是最困難的工作就集中在此。一些集體管理比較成熟的國家,比如阿根廷,就有針對這個階段而特別制定的立法(阿根廷1969年5146號及1973年461號法令規定,阿根廷作者作曲者協會和阿根廷作者總會分別獲准進款、出納、櫃台及其他可包含進來的票據、數據進行監督,以確定使用費數額。 (4) 在關注作者權利的同時必須也要規范對於鄰接權人的集體管理。筆者建議將作者與鄰接權人的集體管理納入到一個機構中,從而方便收費,同時可以避免作品使用者向不同機構多次繳費,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5)將法定許可職能劃入集體管理機構。現在的法定許可是由版權局負責,但在許可和報酬分配方面都存在問題。比如許可作品和分配報酬時找不到權利人等。而將這部分職權劃入集體管理機構後,這部分問題可以得到解決。現在音樂著作權協會就有部分這樣的職權,因為它們採用會員制,許可和報酬分配可以有的放矢。筆者認為,非音樂作品也可以採用類似做法。 (6)從立法上完善集體管理組織的會員服務職能,規定集體管理組織可以按收酬的一定比例建立文化基金用於促進文化發展以及權利人作品的宣傳。此外,也可以吸取其它國家的經驗,增加集體管理組織的社會保障職能,使作者獲得穩定的收入。 (7)立法中應該規范對集體管理組織的監督。比如機構運作費用額度(預算)的確定、分配的監督及年終審計。對於運作費用額度(預算)的確定筆者認為可以由集體機構內部的會員大會或委員會來確定。至於年終審計,有些學者認為由版權管理機構負責,但筆者認為,版權管理機構和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關系密切,由其審計有失公允。因此對於年終的帳務審計應該由國家審計部門或者由會員大會委託社會審計機構進行為宜。
總之,建立和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道路非常曲折,這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改變人們舊的意識。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前途非常光明,因為它有利於權利人權利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它有利於文化的傳播

8. 著作權與鄰接權的關系

一、著作權與鄰接權的概念:著作權,是指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鄰接權指作品傳播者對其傳播作品過程中所作出的創造性勞動成果所享有的權利。著作權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著作權是指創作者對作品享有的專有權利,廣義的著作權包含著作權與鄰接權。在我國,鄰接權主要是指出版者的權利、表演者的權利、錄像製品製作者的權利、錄音製作者的權利、電視台對其製作的非作品的電視節目的權利、廣播電台的權利。
二、著作權與鄰接權的關系
1.著作權與鄰接權的聯系:
從概念可以看出,鄰接權是從著作權派生出來的權利,沒有著作權就沒有鄰接權。相反,沒有鄰接權,著作權的傳播和發展就受到一定限制。由此可見,二者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發展。著作權是鄰接權產生的前提與基礎,而鄰接權的產生又完善和發展了著作權。著作權人可以將自己作品許可給他人通過創造性勞動產生鄰接權。鄰接權權利人行使鄰接權時,需要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
2.著作權與鄰接權的區別:
(1)著作權和鄰接權的主體不同:著作權的主體是創作作品的作者。作者包括創作作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著作權繼受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作者、演繹作品著作權人、合作作品著作權人、職務作品著作權人、委託作品著作權人等。而鄰接權的主體是傳播作品的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視組織和出版者。
(2)著作權和鄰接權的保護對象不同:著作權保護的對象是由作者創作的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的作品。而鄰接權保護的對象是表演、錄音錄像製品、廣播電視節目、書刊的版式設計和圖書的專有出版。
(3)著作權和鄰接權的權利義務范圍不同:著作權權利范圍包括著作人身權的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精神權利以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等經濟權利,經濟權利可以許可或轉讓他人使用,並據此獲得報酬。鄰接權也涉及署名權等精神權益以及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經濟權利,但其經濟權利范圍沒有著作權的經濟權利廣泛。
(4)著作權和鄰接權的法律保護強度不同:法律對著作權的保護比較直接,保護的力度比較強。而鄰接權的行使總要受到被其傳播作品的著作權的限制,一般要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和向著作權人付酬,並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作品原有的著作權。
總而言之,著作權與鄰接權既有聯系又與區別,狹義的著作權與狹義著作權的鄰接權共同構成著作權法保護的廣義著作權。

閱讀全文

與集體著作權管理鄰接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