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主要包括那些范圍
wto
1.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為WTO)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於年1月1日,總部設在日內瓦。
世貿組織是一個獨立於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1995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貿易秩序,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在調解成員爭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訂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關貿總協定相比,世貿組織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只適用於商品貨物貿易。世貿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並稱為當今世界經濟體制的「三大支柱」。目前,世貿組織的貿易量已佔世界貿易的95%以上。現任總幹事是歐盟前貿易委員帕斯卡爾·拉米 (法國人),2005年9月任職。
其宗旨是: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障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長;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合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生產和服務;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大幅度削減和取消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並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截止1999年12月底,該組織由成員135個,現任總幹事是紐西蘭的邁克爾.肯尼思.穆爾。WTO作為正式的國際貿易組織在法律上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處於平等地位。他的職責范圍除了關貿總協定原有的組織實施多邊貿易協議以及提供多邊貿易談判所和作為一個論壇之外,還負責定期審議其成員的貿易政策和統一處理成員之間產生的貿易爭端,並負責加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作,以實現全球經濟決策的一致性。WTO協議的范圍包括從農業到紡織品與服裝,從服務業到政府采購,從原產地規則到知識產權等多項內容。
WTO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是部長會議,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負責世貿組織日常會議和工作。總理事會設有貨物貿易、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三個理事會和貿易與發展、預算兩個委員會。總理事會還下設貿易政策核查機構,他監督各個委員會並負責起草國家政策評估報告。對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每兩年起草一份政策評估報告,對最發達的16個國家每4年一次,對發展中國家每6年一次。上訴法庭負責成員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
與其前身關貿總協定相比,WTO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知識用於商品貨物貿易。
WTO是一個國際性的貿易組織,其成立的目的就在於要公平,公正的處理各國貿易活動中所發生的爭端,建立平等互利的健康國際貿易秩序。然而在美國向歐盟出口的使用激素的牛肉這一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WTO 不斷完善其規章法案,但是仍然有不少國家和經濟體,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尋找種種借口,不遵守貿易條款。雖然一些權威的認證機構可以通過實驗等方法,證明貿易品完全符合要求,但是貿易方仍會通過其他因素,控制貿易。
世貿組織的來歷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GATT)。
建立世貿組織的設想是在1944年7月舉行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提出的,當時設想在成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時,成立一個國際性貿易組織,從而使它們成為二次大戰後左右世界經濟的「貨幣-金融-貿易」三位一體的機構。1947年聯合國貿易及就業會議簽署的《哈瓦那憲章》同意成立世貿組織,後來由於美國的反對,世貿組織未能成立。同年,美國發起擬訂了關貿總協定,作為推行貿易自由化的臨時契約。1986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啟動後,歐共體和加拿大於1990年分別正式提出成立世貿組織的議案,1994年4月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的關貿總協定部長級會議才正式決定成立世貿組織。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並於2001年11月加入該組織。
世貿組織成員分四類:發達成員、發展中成員、轉軌經濟體成員和最不發達成員。2007年1月,越南成為世貿組織第150個正式成員。
基本概念
●WTO的核心:促進貿易自由化。
基本原則
●非歧視性原則——主要體現在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即不能內外有別,也不能外外有別。
●透明度原則——就是要求各成員國必須公布服務貿易的行政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使政策具有可預見性,其他成員能了解該成員方的法律環境。
●公平競爭原則——不允許採取不正當貿易手段(入傾銷和補貼等)進行競爭。
●法制統一原則——地方規章要與中央政府的承諾相一致。
我國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世貿組織所有成員提供的最惠國待遇;世貿組織所有成員提供的國民待遇;直接參與國際多邊貿易新規則的制定;獲得穩定、透明、可預見的多邊貿易體制的保障。
●義務:遵守非歧視性原則;將關稅逐步降低到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廢除和停止實施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抵觸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接受世貿組織的有關審議。
我國的教育承諾
1986年9月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回合談判首次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議題。教育是12個服務貿易大類中的一個。教育服務貿易和其他類服務一樣,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等4種服務提供方式。2000年前,在當時的128個世貿組織成員中,有30個成員締結了教育服務貿易協定,但他們對教育服務的承諾不盡相同。
我國加入WTO對教育服務的承諾是部分承諾,承諾的具體內容如下:在項目上不包括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等特殊領域的教育和義務教育,即以上領域不對外開放。除上述特殊領域和義務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務等5個項目上作出承諾,許可外方為我提供教育服務。在教育服務提供方式上,對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務未作承諾;對境外教育消費未作任何限制;允許商業存在,即允許中外合作辦學,但不一定給予國民待遇;對自然人流動,承諾具有一定資格的境外個人教育服務提供者應中國學校或教育機構聘用或邀請,可以來中國提供教育服務。因此,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所作出的教育服務承諾將使我國教育面臨許多新的情況。
我國對教育承諾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21311。
●兩個不包括——不包括義務教育和特殊教育服務(如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教育等)。
●一個不承諾——對跨境交付方式下的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均未作承諾(因此,對外國機構通過遠程教育等向我國公民提供教育服務,我國可以完全自主地決定開放尺度,不受WTO協議的約束),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務,指教育提供者和學生均不流動,分別在各自國家,教育和培訓通過國際互聯網或遠距離課程實現。
●三個允許——(1)允許中外合作辦學,外方可獲得多數擁有權,但不承諾國民待遇;(2)允許境外消費;(3)允許自然人流動,有條件地承諾國民待遇。
●一個定價——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服務實行政府定價。
●一個沒有——教育沒有過渡期。
加入WTO的好處
1,將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
2,促進我國教育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好地學習外國經驗
3,有利於吸引海外資金和優質教育資源,補充我國教育資源的不足,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4,在教育領域引入新的競爭機制,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國教育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順應教育發展的世界潮流;
5,對依法行政提出更高要求,推動依法治教水平的提高.
2.世界旅遊組織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世界旅遊組織是聯合國系統的政府間國際旅遊組織,其前身是國際官方旅遊聯盟,1975年改為現名,總部設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1925年5月4日-9日在荷蘭海牙召開了國際官方旅遊協會大會。1934年在海牙正式成立國際官方旅遊宣傳組織聯盟。1946年10月1日-4日在倫敦召開了首屆國家旅遊組織國際大會。1947年10月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國家旅遊組織國際大會上決定正式成立官方旅遊組織國際聯盟,其總部設在倫敦,1951年遷至日內瓦,現設在西班牙馬德里。1969年聯合國大會批准將其改為政府間組織。
該組織宗旨是促進和發展旅遊事業,使之有利於經濟發展、國際間相互了解、和平與繁榮以及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信仰、尊重人權和人的基本自由。並強調在貫徹這一宗旨時,要特別注意發展中國家在旅遊事業方面的利益。
出版刊物有《世界旅遊組織消息》; 《旅遊發展報告(政策與趨勢)》; 《旅遊統計年鑒》; 《旅遊統計手冊》;《旅遊及旅遊動態》。
1975年5月,世界旅遊組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1983年10月5日,該組織第五次會議全體大會通過決議,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正式成員,成為它的第106個正式會員。1987年9月,在第七次全體大會上,中國首次當選為該組織執行委員會委員,並同時當選為統計委員會委員和亞太地區委員會副主席。1991年,再次當選為該組織執委會委員。目前,世界旅遊組織在中國有兩家附屬成員。
3.華沙條約組織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8國於1955年5月14日簽訂華沙條約,以對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6月4日條約生效時華沙條約織織正式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條約還規定設立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總司令和參謀長一直由蘇聯人擔任。華沙條約組織是蘇聯控制東歐各國和與美國爭霸世界的工具。1968年8月蘇聯就以華沙條約組織的名義,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於同年9月宣布退出華沙條約組織。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華沙條約組織亦告瓦解
4.世界廁所組織 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
說起「WTO」,很多人不陌生。可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不只一個「WTO」。除了眾所周知的世界貿易組織外,還有一個帶著馬桶蓋的「WTO」: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世界廁所組織 ,它也簡稱WTO。
世界廁所組織是一個非政府性的組織,成立於2001年,由新加坡洗手間協會、日本廁所協會、韓國清潔廁所協會、中國台灣廁所協會聯合創立的,總部設在新加坡。世界廁所組織致力於全球性的廁所文化,倡導廁所清潔、舒適、健康,目前已有17個成員(截至2004年11月)。
根據世界廁所組織提供的數字,每個人每天大約上廁所6至8次,一年就是約2500次,算下來人的一生大約有二年時間耗費在廁所里。如廁實在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來研討60億人的如廁問題,就絕非是小題大做之舉了。
各式各樣的國外廁所
世界廁所組織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可以改善那些佔世界40%卻從未使用過沖水廁所的人的衛生狀況。2001年,世界廁所組織在新加坡舉行了第一屆廁所峰會,一直難登大雅之堂的廁所問題終於第一次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會議討論了有關廁所的廣泛議題,包括廁所設計、衛生、舒適,以及解決排泄物污染和發展中國家廁所缺乏等問題。廁所問題終於首次可以像貿易問題一樣登上高級別議事廳了。會議決定,每年的11月19日為世界廁所日。
2002年的廁所峰會在擁有世界上最好廁所但同時也是維修和建築廁所所需費用最高的韓國舉行;2003年的會議地點在中國台北。
2002年1月,北京爭取到了2004年第四屆世界廁所峰會的舉辦權,一年一度的世界廁所峰會於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發表《世界廁所峰會宣言》
② 國際貿易案例分析 知識產權保護案
1)在抄印度政府簽署了TRIPS後應當履行按《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規定,進一步規范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各成員應實施本協定的規定,不違反本協定的規定。各成員可在其各自的法律制度和實踐中確定實施本協定規定的適當方法,從而盡到TRIPS的義務。
2)印度政府的考慮存在失誤。印度政府對於簽訂了TRIPS使得葯品價格在國內的大幅波動,更主要考慮的是烏拉圭回合談判的其他協議有利於本國。缺少對貿易知識產權的重視,導致最終的無法實現TRIPS目標的結果。
3)裁決:世界貿易組織判定印度沒有執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這個協議,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監督下,印度作出了調整。
額外資料:專利就是指一切技術領域中的任何發明,不論是產品發明還是方法發明,只要其具有新穎性、創造性並適合於工業應用,均可獲得專利。
③ 求詳細的wto的爭議解決規則
WTO與司法審查司法審查是WTO各項規則(協議)得以實施的最重要保障之一,沒有司法審查允,WTO的很多規定將是空中樓閣。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江必新認為,WTO的宗旨是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消除各國政府對貿易的壁壘,WTO規則的絕大部分內容是針對政府行為的,是以政府的管理活動為對象的
http://www.emagister.cn/cursos-%22wto%E4%B8%8E%E5%8F%B8%E6%B3%95%E6%9C%BA%E6%9E%84%22%E6%AF%94%E8%BE%83%E7%A0%94%E7%A9%B6%E5%9B%BD%E9%99%85%E7%A0%94%E8%AE%A8%E4%BC%9A%E7%BB%BC%E8%BF%B0-simcour-1456221.htm
WTO反傾銷協議與法院的司法審查權
傾銷(Dumping)是國際貿易中一種經濟行為,WTO《關於履行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協議》(簡稱反傾銷協議)將其界定為,「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到另一國,該產品的出口價格在正常的貿易過程中,低於出口國旨在本國消費的同類產品的可比價格,也即以低於其正常價值進入另一國的商業」。而反傾銷(Anti-mping)則是一種政府行為,主要是指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經濟利益或者本國生產企業的利益,採取增加關稅等措施對進口國的傾銷行為進行限制……
從目前國際貿易的情況看,歐美國家對中國眾多出口產品和企業採取反傾銷措施、徵收反傾銷稅,從各類生活用品到各式各樣小商品等等,而這些正是中國企業的「優勢產品」。但在中國,反傾銷案件卻寥寥無幾,由於行政部門採取或者不採取反傾銷措施而引起司法審查的案件還未出現。我國加入WTO後,國際貿易將急劇增加,如何遵循WTO反傾銷協議,確立司法審查的規則體系,充分發揮司法審查在保護本國經濟利益和國際貿易自由方面的作用,是一個日趨重要的問題。筆者將在文中著重論述法院的司法審查權問題。
WTO反傾銷協議第十三條(司法審查)規定:「各成員, 其國內立法包括有關反傾銷措施的規定,根據本協議第十一條的內容規定,對最終裁決和復審決定的行政行為可特別要求司法、仲裁或行政法庭或者通過訴訟程序,迅速進行審議,該法庭或訴訟程序應完全獨立於負責作出該裁決或復審決定的當局。」WTO 除了在反傾銷協議中規定了司法審查,還在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第二十三條、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第六條、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第三十二條、 裝船前檢驗協議第四條中作了大致相同的規定,這些規定主要是源於關貿總協定(GATT)的規定。GATT第十條第3 款(乙)項規定「為了能夠特別對於有關海關事項的行政行為迅速進行檢查和糾正,締約各國應維持或盡快建立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法庭或程序。這種法庭或程序應獨立於負責行政實施的機構之外,而它們的決定,除進口商於規定上訴期間向上級法院或法庭提出申訴之外,應由這些機構予以執行,並作為今後實施的准則;但是,如果這些機構的中央主管機關有充分理由認為它們的決定與法律的既定原則有抵觸或與事實不符,它可以採取步驟使這個問題經由另一程序加以檢查」。從字面上看,WTO 規定了三個司法審查的主體:司法的、仲裁的、行政的法庭。由於WTO 反傾銷協議對司法審查的主體及其司法審查權的規定不是十分明確,有的學者認為,在我國,不應當由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而由其他行政機關對反傾銷行為進行最終審議或者由作出反傾銷行為的行政機關進行最終審議。
筆者認為,這些觀點與WTO的司法審查的原則不相符。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在我國應當明確法院對反傾銷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的司法審查權。
WTO反傾銷協議沒有排斥法院擁有最終司法審查權的原則
在任何一個法治國家,法院都擁有對行政行為的最終司法審查權。著名的布萊克法律辭典(Black"s Law Dictionary)是這樣解釋司法審查的概念的:「司法審查是指法院審查政府的另一部門或另一級政府決定的權力。從行政機構向法院提起的上訴,以審查事實認定或法律,或審查兩者。也指上訴法院審查初審法院或中級上訴法院的裁決。」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代表了英美法學的普遍認識。王名揚先生認為,「在美國,司法審查是指法院審查國會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憲法,以及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符合憲法及法律而言」。在英國,司法審查通常是指,公民的權利和利益受到行政機關侵害,請求高等法院根據其對下級法院和行政機關所具有的傳統的監督權,對後兩者的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當然,司法審查並不專門指英美法系國家普通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在美國,反傾銷司法審查案件由國際貿易法院管轄,上訴法院是聯邦上訴法院,後者為普通法院),也包括行政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如德國、法國等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便是如此。在德國,普通法院不享有任何行政法事務的管轄權(jurisdiction),行政法方面的事務由專門的法院即行政法院(the administrative court)管轄。因此,在德國,司法審查是指行政法院審查行政機關行使的行政權力。在法國,行政法院同樣具有司法審查的權力。在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看來,行政法院是嚴格意義上的司法機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他們與其它法院共同地行使國家的司法權。行政法院像普通法院那樣,與行政機關是相互獨立的。
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法院對行政行為都擁有司法審查權。那麼,為什麼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產生的WTO 反傾銷協議中規定了司法審查三個並列的主體呢?有兩個理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一是在有些WTO成員國的憲政體制中, 法院對行政行為不具有司法審查權。對於這些國家的司法審查問題,GATT第十條第3 款(丙)項作了補充的規定,「如於本協議簽訂之日在締約國領土內實施的事實上能夠對行政行為提供客觀公正的檢查,即使這個程序不是全部或正式地獨立於負責行政實施的機構以外,本款(乙)項的規定,並不要求取消它或替換它。實施這種程序的締約國如被請求,應向締約國全體提供有關這種程序的詳盡資料,以便締約國全體決定這種程序是否符合本項規定的要求」。根據該項規定,能夠對行政行為進行客觀公正的審查的機構,即使不是完全獨立於作出行政行為的司法機構,或者在形式上不獨立於作出行政行為的機構,也不必然是不合格的主體。這種審查主體和程序是否符合第十條第3款(乙)項的規定,由締約國全體決定。 這種規定主要是基於締約國的司法、行政和仲裁體系的不統一。允許在有的國家由獨立的行政機構或者仲裁機構過渡性地替代法院作出最終的裁決,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的國家,可以排除法院對反傾銷行為的司法審查權。二是基於WTO 規范的行政行為涉及的行政專業性很強,WTO規定了獨立的行政機構的審查程序, 體現了很多國家行政法上行政救濟窮盡的原則。WTO 中規定的獨立的「行政的法庭」,可以理解為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法院,還可以被理解為英美法系國家的行政裁判所(the administrative tribunal)。 普通法中的行政裁判所盡管被認為是政府行政部門的組成部分,但享有自己的法律地位。美國行政機關依正式聽證程序裁決行政爭議時,實質上是一個行政法庭。它們的裁決仍然受普通法院的監督。在這方面美國和英國相同,和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法院不同。從形式上看,英美法系國家的行政裁判所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從法律關繫上看,完全獨立於作出行政決定的機構,並且要接受法院的司法審查。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律家們對於WTO有關司法審查規定的主體不作並列的理解, 而是分層次的理解,即反傾銷行為涉及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尋求行政法庭的救濟,對行政法庭的裁決不服,可以再尋求法院的司法救濟。兩者的區別是,行政法庭可以審查行政決定的合理性問題,而法院只能審查合法性的問題;行政法庭的審查是初步的,而法院的審查結論具有最終裁決性質。
在我國法律框架下,應當明確法院對WTO 反傾銷行為的司法審查權
從嚴格意義上講,司法審查是一個憲法學和行政法學的概念。在很多國家,司法審查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法院對立法機關的立法行為進行審查,這通常被稱為違憲審查;二是法院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action)。 WTO反傾銷協議中的司法審查主要是指後者。司法審查是現代民主政治國家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一國法院對其他國家機關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進行審查,救濟公民權利的法律制度。我國行政訴訟法確立了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基本原則,系統的、完整的司法審查制度隨著行政訴訟法的頒布而建立。司法審查制度的運作狀況,是一個國家民主制度和人權保障制度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同時,行政訴訟法還規定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以及其他提起訴訟的條件。我們在判斷反傾銷行為是否應當接受法院的司法審查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我國的司法審查法典即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一)反傾銷行為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根據WTO 反傾銷協議的規定,一國的反傾銷主管行政機關接到國內產業的申請後,應當對外國進口產品進行調查,確定國內產業的損害程度,並決定是否對外國產業採取反傾銷措施。反傾銷的調查程序包括申訴、立案、調查、裁決等。主管行政機關的三種行為可能受到司法審查。一是不發起調查的決定。反傾銷調查的發起一般是基於國內聲稱受到傾銷行為損害的產業提出反傾銷申請。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 反傾銷申請應當具備一定的條件,例如,「表示支持申請的國內生產的產量不足國內產業同類產品全部生產量的25%的,則調查不應發起」。二是中止或者終止調查的決定。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主管行政機關在調查開始後, 一旦確認沒有充分的傾銷或者損害證據以證明有理由繼續對案件進行調查的,應當駁回申請,並盡速終止調查。三是作出初步行政裁決和最終行政裁決。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 主管行政機關在調查的基礎上可以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有關傾銷或者損害的初步行政裁決。在初步裁決的基礎上,主管行政機關可以採取臨時措施和價格承諾措施。最終行政裁決則是指主管行政機關最終確認進口產品傾銷並造成損害而作出徵收反傾銷稅的裁決。這三種行為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看,都符合具體行政行為的基本特徵。
(二)反傾銷行為涉及的利害關系人具備訴訟主體資格。WTO 反傾銷協議中規定的反傾銷行為一般涉及兩個主體,一是提出反傾銷申請的國內產業或者其代表;二是被指控傾銷的出口國產業。在特定條件下,訴訟主體還可能是受到傾銷行為損害的第三國企業。通常請求司法審查的是被指控傾銷的出口國產業。WTO 反傾銷協議規定當事人可以尋求司法審查,對於保障當事人特別是被徵收反傾銷稅的當事人的利益,防止反傾銷行政當局濫用權力十分重要,這是國際反傾銷立法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在我國,允許進口國產業擁有訴訟主體資格,也符合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國進行行政訴訟,同中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由於WTO反傾銷協議屬於國際條約,有關司法審查的規定, 主要適用於出口國尋求司法救濟的程序。國內產業對反傾銷主管行政機關不調查、中止調查或者終止調查的決定不服,則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尋求司法救濟。
當然,反傾銷行為還可能涉及其他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的規定,這些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WTO 反傾銷協議第六條第11款規定,「本協議所稱『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應包括:(a)受調查的出口商或外國生產者或產品的進口商,或其大多數成員是該產品的生產者、出口商或進口商的商會或同業公會。(b )出口國成員政府。(c)進口成員的同類產品的生產商, 或者其成員的大多數是進口成員地域內生產同類產品的商會和同業公會。除上述列舉的名單之外,這個名單並不排除將國內或國外的當事人包括在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之列。」WTO反傾銷協議規定的反傾銷行為的利害關系人, 與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規定的「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基本一致,只是出口國成員政府是否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原告,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問題。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沒有排斥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國內政府或者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案件中,地方政府和行政機關作為原告參加訴訟是常有的。WTO 反傾銷協議中「出口國成員政府」,在反傾銷司法審查的案件中,代表的是出口國產業的經濟利益,因此,也可以作為訴訟代表人而成為行政訴訟的原告,請求進口國法院司法審查。
(三)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不存在立法上的障礙。WTO 規則和國內立法的關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有關WTO 反傾銷協議與國內立法關繫上,存在同樣的沖突與選擇的問題。國內立法排除法院行使對反傾銷行為的司法審查權,往往被有的學者作為支持其主張的一個重要理由。我國國務院1997年曾經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規定,我國有關主管行政機關可以初步裁定傾銷成立和最終裁定傾銷成立,「最終裁定傾銷存在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按照規定程序徵收反傾銷稅,並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予以公告。徵收反傾銷稅,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提出建議,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由海關執行」。例如,2000年8 月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和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作出的《關於對原產於韓國的進口聚酯薄膜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用的就是「最終裁定」的概念。但我們不能據此得出「最終裁定」排除了法院的司法審查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WTO反傾銷協議用英文final determination(直譯為最終的決定)表述最終行政裁決,但這只是行政程序中的最終裁決, WTO反傾銷協議還規定了利害關系人對反傾銷行為可以請求司法審查。
《條例》與WTO反傾銷協議不同的是, 沒有規定利害關系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法也沒有明確規定,對於反傾銷行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有人據此認為,《條例》排除了法院的司法審查。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缺乏法律依據。理由有二。第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對八項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盡管反傾銷行為不包括在第(一)項至第(七)項內,但該款第(八)項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因此,不能因為行政訴訟法有關受案范圍的規定中沒有列舉反傾銷行為而否定這類行為的可訴性。第二,即使《條例》規定的「最終裁定」不是指行政程序的最終裁定,也不能排除司法審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是法律規定的。而這里的「法律」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僅指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對此也作過明確規定。最高法院的這一解釋是符合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的。排除司法審查只能由立法機關通過立法來決定,若允許行政機關(國務院也是一個行政機關)通過制定行政法規或者行政規章排除司法審查,則不符合權力制約原則和法治的精神。
(四)法院的司法審查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們在討論司法審查的主體的時候,應當明確,WTO反傾銷協議規定行政的、 仲裁的機構可以作為司法審查的主體的前提是,某個特定國家的法院不具有司法審查權。但是,目前仍有觀點認為,在中國也應當由獨立的行政機構來進行司法審查。這種觀點的存在,與我國法院司法審查的權威性和信任度的低下有一定的關聯。但是,與法治程度相當的法院的尊嚴不是通過放棄權力而可以取得的。這是我國法院的司法審查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個重要理由。第二個理由是,在中國是否存在一個獨立的行政的裁決機構是一個值得質疑的問題。如果我們排除法院的司法審查,但為了遵循WTO 的規定,應當由獨立的行政的裁決機構對反傾銷的最終裁決進行審查。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的法制工作部門都不可能成為合格的機構。其一,國務院是作出反傾銷最終裁定的上級行政機關而不是與之相獨立的機構。其二,國務院的實際審查機構是國務院法制工作部門,而這些機構只能通過復議程序進行審查。而我國的復議程序,很顯然不是WTO 所稱的司法審查的程序。第三個理由是,法院有充分的能力進行司法審查。盡管反傾銷行為是一種特殊的行政行為,但這不能成為排除法院司法審查的理由。因為,任何行政行為對於法院來說,都具有行政專業性,但都是可以審查的。這關鍵不在於法院的法官具有很強的相關行政專業知識,而是在於司法程序的中立性和法官的法律判斷能力。法院的司法審查權不能因為行政的專業性而被放棄。我國新的專利法賦予法院對專利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權,正是法院的司法審查的價值重新得到承認的重要標志。
論我國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
一 反傾銷司法審查在我國缺乏具體法律規范
自從1997年12月10日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決定對來自美國、加拿大、韓國的新聞紙正式立案進行反傾銷調查以來,我國有關主管當局就不斷收到關於反傾銷案件司法審查問題的質詢。傾銷是指進口產品的出口價格低於其正常價格,當傾銷給進口國的國內產業造成損害時,進口國可以決定對該進口產品徵收反傾銷稅,以達到保護本國工業及國內市場的目的。反傾銷措施是世界貿易組織允許各國採用的保護本……
在1997年5月的世界貿易組織第二次中國工作組會議上,中國政府承諾:中國各級政府的行政裁決將允許司法審查。我國現行的反傾銷法規《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沒有對司法審查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沒有司法審查程序,實際上依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由於行政機關就反傾銷案件做出的行政決定涉及當事人的財產權,所以當事人有權提起相應的行政訴訟;而且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由人民法院進行,符合1994年反傾銷法典關於進行司法審查的機構要獨立於進行反傾銷調查機構的規定。不過當事人對哪些具體的反傾銷行政決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哪些人可以提起訴訟,具體由哪個法院受理此類案件還是有必要成立專門的法院予以受理,則是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同時也是各方存在爭議的問題。
二 世貿組織及歐美對反傾銷司法審查的規范
世貿組織1994年反傾銷法典第13條規定:為了能夠迅速對最終裁決和本協議第11條規定的有關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每個在國內立法中規定了反傾銷措施的成員國,都應當設有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機構或者程序。該機構或者程序應當獨立於對有爭議的裁決或者復議負責的主管機構。這一司法審查的規定對保障當事人的利益,特別是被徵收反傾銷稅當事人的利益是有利的,是國際反傾銷立法上的一次有意義的突破。同時該規定也是強制性的,隨著關貿總協定為世界貿易組織所取代,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均必須在其反傾銷立法中貫徹該條規定的內容。
相形於反傾銷法典的原則規定,美國的相關法規更加具體。現在各國負責反傾銷調查及決定反傾銷稅徵收的一般都是行政機關,只不過有的實行雙軌制,有的則實行單軌制。美國選擇的是前者,主管反傾銷事務的行政機構分別是商務部(確定傾銷是否發生)和國際貿易委員會(確定損害的存在)。美國認為反傾銷裁決本質上是一種行政裁決,屬於行政行為而非司法行為,按照美國有關法律規定,行政行為原則上都應受司法審查,以防止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在1974年美國《貿易法》修訂前,只有美國進口商對於財政部(當時由財政部認定傾銷)裁定認為傾銷的案件,有權請求海關法院(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的前身)審查,至於財政部裁定駁回的傾銷案件,不得請求司法審查。經過1974年法律修改後,美國國內製造商和批發商在接到財政部否定的裁定通知後30天內,也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1979年頒布的《貿易協定法》特立司法審查專篇,於第1001條修正關稅法第五篇,增訂第516A條,反傾銷案件的司法審查自此實行新程序規定,更加正規化。
司法審查的機關。根據美國的反傾銷法,國際貿易法院(Cou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註:國際貿易法院的前身是海關法院,據美國1980年海關法易為現名。它由9名法官組成,法官由總統經參議院建議和同意後任命,首席法官由總統委任。一般案件由首席法官委派獨任法官審理,重大案件由3名法官組成合議庭審理。國際貿易法院設於紐約市,按規定可以在美國任何法院或全國任何聯邦法院開庭審判,不過一般是在美國一個主要口岸進行。國際貿易法院實行陪審團審理,其擁有地區法院所享有的普通法和衡平法上的一切權力,包括賠償損害令和禁止侵害令。其管轄權包括進口業務產生的一切民事訴訟以及由美國政府提起的各種民事訴訟。——摘自龔柏華編著《美中經貿法律糾紛案例評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107頁。)對反傾銷案件享有專屬管轄權。如果當事人不服國際貿易法院的判決,還可向聯邦巡迴法院(其前身為美國海關與專利上訴法院)上訴,甚至可通過調卷令由美國最高法院審理。(註:參考Yi Dong,Huijun Xu and Fang Liu著《Anti-mping and the WTo:Implications for China》第25、26頁,載於《JOURNAL OF WORLD TRADE》NO.1,98.)涉及加拿大產品的裁決可以提交美加自由貿易協定中的專家組審查。
司法審查的內容。可以接受司法審查的反傾銷決定分為兩類,每類各有不同的審查標准。依美國關稅法第516A(a)(1)條,下述中間決定受司法審查:
(一)商務部不開始進行調查的決定。
(二)商務部認為案件特別復雜的決定。
(三)商務部或國際貿易委員會依關稅法第751(b)條規定,拒絕審查有關停止調查的協議,或拒絕審查依情事變更所作的決定的,這些駁回的決定。
(四)國際貿易委員會初步否定損害決定。
(五)商務部初步否定傾銷決定。
以上案件的審查標准,是由法院判斷行政機關的決定是否武斷、反覆無常、濫用裁量權、或違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廢棄原決定,發回有關機關重新決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駁回原告之訴。
至於第二類決定,依關稅法第516條A(a)(2)條,包括下列幾項:
(一)商務部或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最後肯定裁決。
(二)商務部或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最後否定裁決。
(三)依第751條所為的行政審查決定,但上述第一類中的第(三)小項不在此限。
(四)商務部根據出口商所作的協議而停止調查的決定。
(五)國際貿易委員會關於協議是否已完全消除損害性的決定。
以上決定的審查標準是,該決定是否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或有違法情形。國際貿易法院對案件的司法審查只審查法律依據,不對事實進行重新調查。(註:參考黃慶源著《美國貿易法——如何因應美國貿易保護主義》,1981年1月初版,第91~96頁。)
司法審查的提起人。凡不滿反傾銷裁決的任何利害關系人均可起訴,對主管當局的裁決提起司法審查。所謂利害關系人主要包括:
1.外國製造商、生產者、出口商、美國進口商或工商業同業公會,其中大部分會員是被調查產品的進口商;
2.生產或製造該產品所在國家的政府;
3.美國同類產品的製造商、生產者或批發商;
4.合法成立的工會或工人團體,其在產銷同類產品的美國產業中具有代表性;
5.工商業同業公會而其多數會員是同類產品的製造商、生產者或批發商。
一般來說,凡具有上述合法資格的當事人都可以加入他人提起的訴訟,提起訴訟的當事人,應通知所有的利害關系人。
司法審查的過程。當事人如果對上述裁決提起訴訟,必須在該項裁決在聯邦公報上發布後30天內提出。在訴訟過程中,利害關系人可以向法院申請發布禁令,禁止進口產品通關。法院在決定是否發布禁令時,主要考慮如下因素:
1.原告可能勝訴;
2.如果不發布禁令,原告人將受到無法彌補的損害;
3.發布禁令符合公共政策的要求;
4.發布禁令利大於弊,即不禁止通關所造成的損害將大於禁止所造成的損害。
如果法院經過司法審查判決原告勝訴,案件將發回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重新調查並作出新的裁決。國際貿易法院在其判決10天內在聯邦公報上公布。(註:參考王承斌主編《西方國家反傾銷法與實務》,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的司法審查程序常常要用好幾年的時間,國際貿易法院審查一個案件往往就需要20個月,半數案件經審查後退回商務部或委員會重審,這也需要6、7個月的時間。商務部和委員會認為,法院的司法審查並不會很大地改變他們的結論。
歐盟的司法審查。(註:這部分參考了Dr.J.F.Beseler and A.N.Williams 《Anti-mping andAnti-subsidy Law:The European Communities》第241-258頁,1986年SWEET§MAXWELL LTD.出版。)歐盟最新的反傾銷規則是1994年12月頒布的《歐共體理事會關於抵制非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傾銷進口的規則》,不過該規則沒有專門規定司法審查的條款,司法審查的法律依據在於歐共體條約的有關條文。根據歐共體條約第177條規定,歐洲法院有權對共同體機構的法律的有效性和解釋進行初步裁定。任何成員國的法院或仲裁庭審理案件時,如果當事人對共同體機?/ca>
參考資料:http://www.lunwenwang.cn/neirong/39/
④ 如何理解知識產權與wto的關系
您好,知識產權問題在WTO中佔有十分重要的重要地位,與「貨物貿易」、「回服務貿易」一起構成世答界貿易組織(WTO)的三大支柱。中國在加入WTO 的申請文件中明確作出承諾,要全面履行《WTO協議定》及其附件所規定的義務,包括履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義務,並在《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第五部分就「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制度」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中國加入WTO將會給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帶來深遠的影響,這是顯而易見的。
WTO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涉及面廣、保護水平高、保護力度大、制約力強的一個國際公約。與TRIPs相比,加入WTO之前,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存在著一定差距。根據TRIPs的要求和在《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中作出的承諾,中國已在加入WTO之前完成了對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這三部主要知識產權法的修改,頒布、實施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相關法規,加入WTO之後頒布、實施了新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並且還在繼續制訂或修改其他有關的法律、法規。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⑤ WTO體系之下的知識產權保護與WIPO體系之下的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WIPO是聯合國的一個自分支,它沒有執法的功能,沒有爭端解決機制,沒有執法的功能。WTO是單獨的一個貿易組織,成員國違反了任何義務,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受到損害的一方可以向WTO申訴,WTO會做出處理。
⑥ 中美雙方關於知識產權的官司。勝訴敗訴的均可。
中國企業突破專利壁壘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中國通領科技集團董事長陳伍勝內不久前容拿到了美國法院下達的中美知識產權官司勝訴的判決書,雖然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中美知識產權領域拿到勝訴判決書,陳伍勝卻顯得出奇的平靜。
7月11日,也就是陳伍勝拿到勝訴判決書的第二天,他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邀請,出席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的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並作了報告。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官員們詳細介紹了通領科技集團知識產權工作開展情況,以及相關涉外知識產權訴訟過程。而此次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也是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次邀企業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做知識產權方面的講解。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抗爭,就意味著行業的技術制高點和知識產權永遠受制於人,我們只能給人家做低端產業。"陳伍勝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談到三年前開始的那場中美知識產權紛爭,陳伍勝彷彿又回到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2004年,由通領科技集團生產的GFCI
⑦ WTO對知識產權的規定
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也涉及了知識產權問題。從理論上講,關貿總協定的國民待遇(第條)、最愚國待遇(第1條)、透明度(第10條)及利益的喪失或損害(第23條),都可以適用於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但關貿總協定中直接提及知識產權的條款和內容很有限,只有原產地標記(第9條),要求締約方制止濫用原產地標記的行為;為收支平衡目的使用配額,不得違反知識產權法律(第12條第3款、第18條第10款);一般例外(第20條第4款)規定,保護知識產權的措施應當是非歧視的。可以說,知識產權保護在關貿總協定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則。
關貿總協定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主要是假冒商品貿易。關於這個問題的談判在東京回合時就開始了,美國曾就此提出過一個守則草案,但未能害成協議。假冒商品貿易的議題就在1982年11月首次列入關貿總協定的議程,部長們要求理事會決定在關貿總協定框架下對假冒商品貿易採取聯合行動是否合適;如果合適,應採取怎樣的行動。1985年,理事會設立的專家組得出結論:假冒商品貿易越來越嚴重,應當採取多邊行動。但對關貿總協定是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適當場所,各方爭議很大,為此形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截然相反的兩個陣營。
以美國、瑞士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主張,應將知識產權列入多邊談判的議題。美國代表甚至提出,如果不將知識產權作為新議題,美國將拒絕參加第八輪談判。另外,發達國家還主張,應制訂保護所有知識產權的標准,並且必須通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
⑧ 誰知道WTO將知識產權分為哪些內容
版權與鄰接權、商標權、地理標志權、工業品外觀設計權、專利權、集成
電路布圖設計權和未披露信息(即商業秘密)專有權
就是這七項了
⑨ 加入wto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並說明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作為一個企業乃至國家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資源,凸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知識產權是個人或集體對其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領域里創造的精神財富依法享有的專有權。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由於全球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客體范圍和內容的不斷擴大和深化,不斷給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理論研究提出嶄新的課題。而知識產權的概念是有關知識產權立法活動、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是一個必須明確的問題。因此,知識產權不但仍舊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和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領域,我們對知識產權概念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隨著對它及其他問題的研究將不斷澄清知識產權領域的一系列理論問題,並指導知識產權立法、司法和行政執法實踐,使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理論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起來
由於國際經濟、文化交往的發展,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受到了空前的沖擊,知識產權法律關系也日益國際化,主要表現在主體、客體和內容方面都含有大量的涉外因素。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依知識產權法確認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包括個人、集體、法人、合夥等,從國際交往來看既有內國人又有外國人。外國人在內國以及內國人在外國享有知識產權的現象已十分普遍。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知識產權關系主體間權利和義務指向的對象。知識產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權(商業商標、服務商標和製造商標)。工業產權是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工商業本身而且還包括農業、採掘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另一類是著作權,亦稱版權,主要包括作者對文學、藝術、音樂、攝影、電影、電視、計算機軟體等方面的專有權,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鄰接權。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主要是國內立法(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也有國際條約。從法律的角度看,知識產權具有以三個特點:1、專有性,專有性亦稱獨占性或壟斷性。2、時間性,它是指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一定的保護期,過了有效保護期,這種專有權就終止了,這種智力成果就變成了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3、地域性,它是指依某一國法律而取得的某一專有權,只在該國境內有效,受該國法律保護,在其他國家無效,其他國家沒有保護的義務,除非有條約規定。
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和智力成果具有流動性。它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在國內外流動,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是沒有國界的。特別是19世紀以來,由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及通訊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各種報紙、雜志、國際學術會議、學者訪問、國際博覽會、電視、廣播、圖書資料、衛星技術、計算機的國際互聯網等的出現,使得在一個國家取得的某一知識產權很容易就會傳播到外國。這種知識產權的流動性與地域性是矛盾的,特別是對西方工業發達國家來說,嚴格地域性對其很不利。因為,一方面他們想把自己擁有的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專利產品、商標商品、文藝作品輸送到國外,佔領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又惟恐這些智力成果到所在地國家無法受到法律保護,以至被無償使用,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增加了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們希望在本國取得的這些權利,同樣也能夠得到有關外國的法律保護。這樣,就出現了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當今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各國通過國內法對涉外知識產權給予保護外,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還簽訂和制定了許多有關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目前,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主要有:(一)、《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簡稱《巴黎公約》),《巴黎公約》並沒有給締約國提供一套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它僅僅為締約國規定了相互保護工業產權的幾項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1、國民待遇原則。締約國必須把它依法給予本國國民在工業產權方面的保護,也同樣給予其他締約國國民。2、優先權原則。成員國的國民就一項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和商標首先在某個成員國提出申請,自該項申請提出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內(發明、實用新型為12個月,外觀設計和商標為6個月),以同一內容向其他成員國提出申請,應以第一次申請的日期為以後提出申請的日期,在優先許可權內,即使有任何第三者就相同的內容提出申請,專有權仍授予締約國的申請人。3、強制許可原則。每一個成員國有權採取立法措施,規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核准強制許可證,以防止專利權人可能對專利權的濫用,例如,專利權不實施或不充分實施專利。但強制許可只能在專利權人自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滿4年,或者自批准專利權之日滿3年(取其中較長者)未實施專利時才能採取此措施。4、獨立性原則。同一發明在不同國家所獲得的專利權彼此無關。(二)、《專利合作條約》。《專利合作條約》解決了專利權國際保護的基本原則。(三)、《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簡稱《馬德里協定》)它是對《巴黎公約》中關於商標國際保護的補充。(四)、《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條約》簡稱《伯爾尼條約》基本原則:1、雙國籍的國民待遇原則2、自動保護原則3、最低限度保護原則4、獨立保護原則。(五)、《世界版權公約》,主要原則有:1、雙國籍國民待遇原則2、有條件的自動保護原則3、獨立保護原則4、最低限度保護原則。(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基本原則:1、國民待遇原則2、最惠國待遇原則3、權利用盡原則
⑩ WTO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特點
WTO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特點及我國的對策--《江蘇商論》2008年01期
--------------------------------------------------------------------------------
本文獻來源中國知網 www.cnki.net
知識產權保護是激發企業和個人創新潛能、優化與知識產權相關的貿易秩序的重要工具,不過現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存在著某些缺陷。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國的利益,政府應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建設,著力營造"保護嚴密,執法有力、服務便利"的知識產權運行環境,同時大力推進WTO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合理化;企業應當培養靈活運用WTO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能力,同時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
【作者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經管系 湖北武漢430205
【關鍵詞】:知識產權;WTO規則;特點;對策
【分類號】:F743;F204
【DOI】:CNKI:SUN:SAHG.0.2008-01-027
【正文快照】:
一、WTO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特點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制度安排之一,而知識產權保護是激發企業和個人創新潛能、優化與知識產權相關的貿易秩序的重要工具。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形勢、新挑戰,我國政府與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為此,我們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AHG200801027.htm?un=e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