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古代文獻版權時效

古代文獻版權時效

發布時間:2021-11-24 10:42:03

① 中國古代有沒有時效制度

現在絕大多數國家的民法都採納了時效制度,包括物權的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中國現行民法並不承認「取得時效」),但如果說到時效制度的淵源,許多法學學者還是堅持相信「時效制度起源於古羅馬,中國本來沒有時效制度,因為它和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不相容的」。殊不知,宋朝的民商法已經充分注意到物權的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

南宋初年,由於沿江拋荒的田地很多,宋政府便「募民承佃」,並立法約定:「蠲三年租,滿五年,田主無自陳者,給佃者為永業」(《宋史•食貨志》)。意思是說,農人承佃這些荒田,可蠲免三年田租,如果五年內不見田主前來主張權利,那麼承佃人便自動獲得荒田的產權。這便是宋政府對於物權取得時效的一項立法。

紹興三年(1133),宋政府又訂立了一項涉及取得時效的立法:「人戶拋棄田產,已詔三年外許人請射,十年內雖已請射及撥充職田者,並聽理認歸業。官司占田不還,許越訴。」(《文獻通考•田賦考》)換言之,如果一塊拋荒田產的原業主在十年內不提出復業,那麼承佃人便可以永久佔有這塊田產。佔有十年,是宋代比較常見的不動產取得時效。

《宋刑統》中也有一條規定:「諸公私竹木,為暴水漂失,有能接得者,並積於岸上,明立標榜,於隨近官司申諜。……限三十日,無主認者,入所得人。」人民撈到不知主的漂流物,需要報告政府,由政府貼出「失物招領」的公告,以三十日為限,若三十日後沒人認領,則漂流物歸所得人。「三十日」便是漂流物的取得時效。

宋朝還在民商法中詳細規定了物權的消滅時效,即今日我們常說的訴訟時效。《名公書判清明集》所收集的民事訴訟判詞中,有好幾位法官都援引了時效制度的立法條文來處理相關訴訟,如在判決一起田產交易糾紛引起的訴訟時,法官引用法律稱:「准法:諸理訴田宅,而契要不明,過二十年,錢主或業主死者,不得受理。」這一法條列出了田產糾紛訴權消滅的三個條件:一、契要不明;二、過二十年;三、錢主或業主死亡。其中「二十年」與「錢主或業主死亡」均構成權利消滅的時效,兩者居一即喪失了訴權。

計算訴訟時效的起始時間點,宋代法律也已有明晰的規定:「諸典賣田宅,……其理年限者,以印契之日始,或交業在印契日後者,以交業日為始。」(《名公書判清明集》卷四)訴訟時效以交易合同加蓋官印之日起算(如果是加蓋官印後才交割產業,則從交付日起算)。也就是說,在宋代,一份田宅交易的合約正式生效之後,從生效日計算起的二十年內,如果發生糾紛,可以提起訴訟。這二十年為訴訟時效。超出二十年,訴權消滅。隨著土地交易的日益頻繁,南宋的訴訟時效實際上又出現了逐漸縮短的趨勢,這也有利於政府盡快確認土地佔有者的產權,保持社會經濟關系的穩定。

在南宋另一起涉及家產紛爭的訴訟案中,法官引用法條作出「駁回訴狀」的判決:「分財產滿三年而訴不平,又遺囑滿十年而訴者,不得受理。」(《名公書判清明集》卷五)根據這一立法,宋人在分析家產時,如果認為析產不公平,可以提起訴訟,但如果過了三年才起訴,則訴權消滅。而遺囑繼承的訴訟時效則放寬至十年。

宋代商業發達,交易繁多,宋政府在田宅買賣、錢物借貸、典當取贖、親鄰權爭端諸領域都設立了訴訟時效。有意思的是,宋朝的民商事立法還出現了類似今日民法中「時效中止」的規范,如《宋刑統》規定了收贖典當物的訴訟時效:「經二十年以上不論」,即二十年為訴權消滅的時效。但同時《宋刑統》又規定,「有故留滯在外者,即與出除在外之年。」「留滯在外」的時間,不計入時效。

我們完全可以說,宋代的時效制度已相當發達,怎麼可以輕率斷言「中國本來沒有時效制度,因為它和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不相容的」?許多中國的法學學者言必稱羅馬法,卻對本土的優良法律傳統視而不見。如果這不是無知,那一定就是偏見。

② 中國歷時13年整理出版了什麼文獻

中國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24日披露,該所自2006年起整理出版流失在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獻,目前完成英藏9冊、法藏22冊(每冊336頁左右),並正在推動古藏文文獻的數字化建設,有望完成具備智能檢索功能的資料庫。

「有些文獻只剩殘存斷片,文字模糊,內容解讀會有一定困難。我們在仔細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與傳世的佛教文獻進行比對,然後對文獻擬名。」才讓說,由於按照英法對文獻編號的順序出版,每冊所涉及的內容較為繁雜,並非單一文獻。下一步,將對文獻分類輯錄,更便於研究。

該所目前完成的敦煌古藏文文獻影印本,也是英藏、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的首次完整出版。這將有利於研究公元8至11世紀吐蕃的歷史文化及當時的民族文化交流史。

來源:中國新聞網

③ 文獻的時效性是幾年

一般都是近3-5年的吧,參考文獻太久遠的話,裡面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畢竟時代在進步,技術也在進步,我建議不找文獻還是去漢斯 出 版 社找,最新的文獻都是在那上面首發

④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古代文獻的錯誤

古代文獻的錯誤應該如何面對這還是問題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最科學的態度!

⑤ 古代文獻中的「太」和「大」是一直沒有區分嗎如果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用法上看,古文字階段的「大」有一部分後世讀如「太」。就是說先秦時期並沒有「太」的寫法,人們也沒有區別「太」和「大」的意識。但隨著「大」的一部分意義漸趨獨立,產生了要用兩個詞分別記錄它們的客觀要求,隨後二者的讀音可能會產生一些細微的差別。人們逐漸有了「太」的概念,它在意義上與「大」的區別逐漸明顯,但此時它們仍都是用「大」這一個字形表示的,即「大」變成了多音字。當人們明顯感受到這個身兼兩職的字形常給人們帶來麻煩的時候,才產生為「太」另造字形的要求。
從古文字的情況看,後世「太公」、「太保」、「太子」、「太後」、「太師」、「太室」等的「太 」在金文中一律寫作「大」。秦代陶文中的「即墨大守」、「四川大守」、「清河大守」、「大官丞印」、「大原守印」 、「濟北大守」3等,「大」字也都相當於後世的「太」。到西漢時代還有許多「大」是相當於後世「太」的例子,但這時已經有了為 「太」專造字形的要求。
目前所能確定的區別於「大」的「太」字形最早就出現在西漢時代。漢武帝時代的駘盪宮壺中「太初 」字作「太」。

⑥ 古代出書有版權嗎,是如何保護作者權益的

古時候的版權標識是非常厲害的,古代也會對自己的版權進行保護維權的。一般版權保護方式分為精神權和財產權兩個方面。

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沸沸揚揚的版權官司,會覺得小題大做,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意識這些權利的存在和重要性。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都要注意規范自己的行為,也要仔細保護自己的每一項權利。著作權的各項權益保護期為作品發表或作者去世後五十年。

⑦ 古代四大發明的所有版權費用,應該可以讓全世界付出版權費用吧!收取吧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誰會給你呢?現在的美國跟老股東那麼強的,雖然說我們中國也不弱,但是沒有人會很傻的,去收這四大發明的費用。

⑧ 引用古代文獻的參考文獻格式

古代文獻的參考文獻格式可以寫為:

[1]李賢.明一統志:卷七十四[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2]李賢.明一統志[M].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卷七十四)

根據參考資料類型可分為專著[M],會議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准[S],專利[P],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A],雜志[G]。

電子文獻類型:資料庫[DB],計算機[CP],電子公告[EB]

電子文獻的載體類型:互聯網[OL],光碟[CD],磁帶[MT],磁碟[DK]

(8)古代文獻版權時效擴展閱讀:

一、專著、論文集、報告的寫法: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可選).

例如:[1]劉國鈞.陳紹業.圖書目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二:期刊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例如:

[1]何齡修.讀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⑨ 畢業論文中所引用的古代文獻中的文言文會計算在抄襲之內嗎

不會的。因為舉例論證是論文論證的一個主要方法,在畢業論文中引用古代文獻中的文言文是一種合情合理的論證,怎麼算是抄襲呢?

⑩ 請教一個有關於古代文獻的問題

昆侖有多義,印度只是其中的一種解釋。具體何意要聯繫上下文理解,不可斷章取義。
解釋一
1.古代亦寫作「昆侖」。昆侖山。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昆侖山上有瑤池、閬苑、增城、縣圃等仙境。
《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
《楚辭·離騷》:「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
唐 韓愈《雜詩》之三:「昆侖高萬里,歲盡道苦邅。」
宋 張元干《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詞:「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2).古代西方國名。
《書·禹貢》:「織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孔 傳:「織皮,毛布。有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一說此指昆侖山。孔穎達疏引 鄭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昆侖、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中印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各國或其國人。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溫水》:「闇中大戰,謙之手射陽邁柁工,船敗縱橫,昆侖單舸接得陽邁。」
唐 張籍《昆侖兒》詩:「昆侖家住海中洲,蠻客將來漢地游。」
《舊唐書·南蠻傳·林邑》:「自林邑以南,皆卷發黑身,通號為昆侖。」
(4).「 昆侖奴」的省稱。
唐王維《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並師子、昆侖各二。」
(5).泛指奴僕。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余德》:「向暮,有兩昆侖捉馬挑燈,迎導以去。」參見「昆侖奴」。
(6).特指昆侖奴磨勒。
明王錂《春蕪記·說劍》:「你看他乘雲駕霧憑虛走,早把那昆侖秘術來傳受。」
清 顧彩《髯樵傳》:「女泣如雨,訴失身狀,願公為昆侖。」參見「昆侖奴」。
(7).古代稱皮膚黑色的人。
《晉書·後妃傳下·孝武文李太後傳》:「時後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崐崘。」
《舊五代史·慕容彥超傳》:「嘗冒姓閻氏,體黑麻面,故謂之閻昆侖。」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隱《魏侯第東北樓堂書所見成篇》:「鎖香金屈戌,帶酒玉昆侖。」
(9).酒名。「昆侖觴」的省稱。
唐 陸龜蒙《奉和襲美贈魏處士五貺詩·訶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昆侖。」原註:「酒名。」參見「昆侖觴」。
(10).道教語。指頭腦。
《雲笈七簽》卷十二引《太上黃庭外景經》:「子欲不死修昆侖。」
《雲笈七簽》卷十七:「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昆侖。」
(11).臍之別名。
《黃庭內景經·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緯經》:「臍中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極,一名太淵,一名昆侖,一名特樞。」

解釋二
(1).山名。在西藏、新疆和青海之間。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
《淮南子·原道訓》:「經紀山川,蹈騰昆侖,排閶闔,淪天門。」 高誘 註:「昆侖,山名也。在西北,其高萬九千里。」
陳毅《昆侖山頌》詩:「昆侖魄力何偉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漢代汶上明堂的通道。
《史記·封禪書》:「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史記·孝武本紀》:「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參見「昆侖道」。
(3).古障塞名、一名昆侖障。西漢置。在今甘肅省安西縣南。為宜禾都尉治所。
(4). 東晉、南朝時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其膚色較黑。
《南齊書·王琨傳》:「父懌不慧,侍婢生琨,名為昆侖。」按,昆侖,同「昆侖」。參閱 周一良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昆侖》。
(5).中國古代泛稱今中印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以至東非之人為昆侖。
參閱《太平御覽》卷七八六引 三國 吳萬震 《南州異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扶南記》、 唐 義凈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6).古島嶼名。亦譯軍屯山。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的昆侖島。為古代海舶往來東西洋必經之地。
《島夷志略》和《星槎勝覽》有專條記述,《鄭和航海圖》亦有此島。
(7).針灸穴位名。位於足部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凹陷處。
《醫宗金鑒·針灸心法要訣·足三陽經總穴名》:「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陰……昆侖,跗陽。」
(8).廣大無垠貌。昆,通「渾」。
漢 揚雄《太玄·中》:「昆侖旁薄,思之貞也。」 司馬光 集註:「昆,音魂;侖,盧昆切。」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元氣昆侖,充滿天地。」

閱讀全文

與古代文獻版權時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