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該宗土地使用權應當如何確定
【問題】
甲公司經批准1975年以劃撥方式取得一宗國有土地使用權,土地用途為辦公用地,土地面積20畝。該公司由於資金不足,於1976年與乙公司簽訂協議,由乙公司出資共同建造辦公樓,約定辦公樓建成後70%的房屋歸甲公司使用, 30%的房屋歸乙公司使用,辦公樓建成後,兩公司按照協議使用辦公樓無爭議。2007年乙公司因企業改制,要求辦理土地登記,甲公司以用地批准文件主體為本公司,合建協議未約定土地歸屬為由,認為土地使用權應屬於自己,不同意乙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權。為此兩公司就土地的歸屬問題產生爭議。
問:1.該宗土地使用權如何確定?
2.乙公司應怎樣申請土地登記?
【分析】
該案涉及兩個問題,即甲、乙公司共有土地使用權的分割問題與乙公司土地登記問題。
根據《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五十三條的規定,一宗地由兩個以上單位或個人共同使用,可確定為共有土地使用權。共有土地使用權面積可以在共有使用人之間分攤。本案中兩公司於1976年簽訂協議,由乙公司出資共同建造辦公樓,約定辦公樓建成後70%的房屋歸甲公司使用,30%的房屋歸乙公司使用。雖然甲公司經批准取得了該宗國有土地使用權,但是乙公司按照雙方協議的規定對該宗土地實施了投資建設,並且辦公樓建成後,兩公司按照協議使用辦公樓無爭議,客觀上乙公司已享有了部分土地使用權。按照上述規定,該宗土地使用權應由甲乙公司共同享有,該宗土地應確定共有土地使用權。
對於合建房屋如何分割土地使用權的問題,《規定》劃分了兩條政策界限,即1982年《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以前合建房屋的和《條例》公布之後合建房屋的,應區別對待,採取不同的方式確定土地使用權。《規定》第三十九條規定,以土地使用權為條件與其他單位或個人合建房屋的,根據批准文件、合建協議或者投資數額確定土地使用權,但1982年《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公布後合建的,應依法辦理土地轉讓手續後再確定土地使用權。
由於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對國有土地使用權採取行政劃撥的方式進行分配,造成大量的單位、企業、個人佔用農民集體土地,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劃撥用地,加之用地的管理處於一種無序、鬆散、多頭管理的狀態,形成了用地不合理、出現了大量非法轉讓、閑置、浪費等現象。 為了合理使用土地資源,1982年國家公布實施了《條例》,限定了一些用地條件,規范了用地行為。《條例》的出台為特定時期土地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本案甲、乙公司合建辦公樓發生於1976年並簽訂了合建協議,這種行為符合《規定》第三十九條的規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可以根據甲乙雙方公司的合建協議,按房屋建築面積比例來分攤土地使用權面積,其中,甲公司佔70%,乙公司佔30%。
乙公司提出的申請土地登記的要求,可按確認的土地使用權面積,根據《土地登記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40號)的規定依法申請登記。登記申請提交的資料包括:①土地登記申請書;②用地批准文件;③甲乙公司簽訂的合建協議;④乙公司的法人證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及個人身份證明;⑤辦公樓房屋所有權證及其他地上附著物證明;⑥如果委託代理人登記的還應有土地登記委託書、代理人身份證明及代理機構證明。
Ⅱ 土地使用權怎麼辦怎麼辦理
土地使用權獲取方式主要有出讓、劃撥、轉讓三種方式。
一、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專地使用權
1、內涵:屬土地使用權出讓,是指國家將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出讓給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
2、出讓方式:招標、拍賣、掛牌、協議。
3、年限: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居住用地七十年,工業用地五十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五十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四十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Ⅲ 怎樣訴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侵犯個人土地使用權
征地按畝計算安置補助費是怎麼計算的?
按畝計算安置補助費的,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
村委會違反國家政策發包土地的行為無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大條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法律以政策為指導,體現政策的精神。法律具有規范性、穩定性和強制性,而政策不具有這些特徵。由於民法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具有廣泛性,再加上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在不斷地發展、變化,這就決定了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政策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國家政策和法律相輔相成,用政策來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因此,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當遵守國家政策。當然,適用國家政策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國家法律沒有規定的情況下才適用國家政策。我國土地承包法規定,農村土地是指農民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於農業的土地。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
審判實踐中,可以看出違反民主議定原則是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被確認無效的最主要原因。根據法理,土地的經營管理者必須依照所有權人的集體意願行事,對重大承包事項必須經過民主討論並獲得絕大多數村民的同意,這就是民主議定原則。《土地承包法》在對此作出嚴格規定的同時,還明確了應當遵循的程序。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涉及村民利益的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業的建設承包方案作出必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方可辦理的規定。上述均為強制性規定,如果發包方違反民主議定原則越權發包,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承包合同無效。但最高法院根據實際情況也作了例外規定,其中在《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2條、第25條就規定:承包合同簽訂滿一年,或雖未滿一年,但承包人已實際作了大量投入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不宜因發包方違反法定民主議定原則越權發包而確認承包合同無效,但可對承包合同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可以看出最高法院就承包合同違反民主議定原則的無效請求沒定了一年的除斥期間,只要承包合同簽訂後的一年以內沒有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就不能再以此認定合同無效。
(一)對是否符合民主議定原則的認定
在審判實踐中,遇到的違反民主議定原則的表現形式一般為:未提交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淪通過。在是否符合民主議定原則的認定上,中國法律知識網認為: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結合審判實踐,按照有利於生產,有利於穩定的原則予以正確認定,對未提交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的,不宜一概否認其效力。近年來,隨著農村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多,在家務農的多是婦女、老人和孩子,這些人的參政議政意識不強,村民大會根本組織不起來,依法提交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難以落實。在這種情況下,村兩委及黨員代表大會集體對承包方案、招標方式等重大事項討論通過後,再通過某種形式予以公示,徵求村民意見,如村民在合理期限內未提出異議就應視為通過。從形式上看,的確未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村委充分尊重了民主,工作的透明度較高,村幹部沒有以權謀私、損害集體利益的行為,就應確認符合民主議定原則而認定合同有效。這是符合我國國情和農村實際狀況的,符合《合同法》鼓勵交易的立法原則,也是符合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2條、第25條規定精神的。
(二)違反民主議定原則被確認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
如果村委在發包時未按以上原則及程序操作,未經民主議定即私自發包,依法應確認合同無效。在這種情況下,如承包人無過錯,對承包權是善意取得的,完全是發包人工作上的瑕疵導致合同無效,對此發包入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而對於承包人來講,無須也難以知道發包方在發包時工作上是否存在瑕疵,因此承包入不應承擔任何責任。而如果承包人和發包人在承包過程中惡意串通,損害集體利益,那麼雙方就要共同承擔合同無效產生的法律後果。
二、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被確認無效後的處理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必然關繫到雙方的經濟利益,牽扯到合同無效給一方或雙方造成損失的責任承擔問題。根據合同無效的處理原則,對合同無效引起的法律後果如何承擔責任的問題,應根據雙方的過錯責任來確定。有過錯的一方應賠償對方因此造成的損失;雙方均有過錯的,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對於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來講,一旦被確認無效,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一般是:返還土地的經營權,賠償由此造成的損失。對該類案件應當依法及時受理,盡快審結。對因發生糾紛可能影響生產的,可裁定先行恢復生產;本包方恢復生產確有困難或者拒絕恢復生產的,由發包方負責組織先行恢復生產,恢復生產所產生的費用由過錯方承擔。在返還土地的經營權時,應注意結合農村實際及農時,從有利於生產和收獲,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的原則。
我們認為: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與其他合同相比,具有長期性,一般為30年,這種具有長期性的土地承包合同簽訂後,承包人為顧及長久利益,其初始投入往往較大,成本應分攤在整個承包期;再者承包人的期待利益也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合同被確認無效,僅僅支持其直接損失,而不考慮間接損失,勢必會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不利於維護農村工作的穩定及生產力的長遠發展,因此對因合同無效給農民造成的間接損失,法院應予以適當的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由人民政府處理。國家土地管理局的《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政府)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復議條例》或《行政訴訟法》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期滿不申請復議,也不起訴的,處理決定即發生法律效力,作為土地登記的依據。
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程序
1、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程序
(1)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有建築物的,要約定建築物轉讓的內容;
(2)向縣以上國土部門提交轉讓申請;
(3)國土部門依法審查批准,審查內容為是否符合轉讓條件、與出讓限定條件有無實質性沖突、是否改變土地用途、成交價格是否合理,必要時進行國有土地使用權估價;
(4)繳納土地增值稅、契稅、營業稅等有關稅費;
(5)登記發證。
2、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程序
(1)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有建築物的,要約定建築物轉讓的內容;
(2)向縣以上國土部門提交轉讓申請;
(3)國土部門依法審查批准,審查內容為是否符合轉讓條件、是否符合城市規劃要求;
(4)受讓方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繳納土地出讓金,或經批准不需辦理出讓手續而將轉讓費中的土地收益上繳國家;
(5)繳納土地增值稅、契稅、營業稅等有關稅費;
(6)登記發證。
首先,轉讓合同簽訂之前,要對轉讓方的轉讓主體資格進行核實。轉讓方須是國有土地使用證上載明的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為國有或集體單位的,應提交有資產處分權的機構出具的同意轉讓的證明。
也就是說,你們是否有明確的土地使用權證。
其次,你們原來的土地是什麼用途?農用地,宅基地還是建築用地?國有土地轉讓往往涉及土地用途變更問題,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尤為突出。轉讓前的土地大多是工業用地、辦公用地等,轉讓後多為商業或住宅開發用地,不僅要經規劃部門變更土地用途,補繳土地出讓金,且須繳納相關配套費用。有的雖不改變土地用途,卻需改變出讓合同限定的建築密度、容積率、綠化率等用地條件。土地用途及相關條件能否變更、變更程序及費用負擔應在轉讓合同中約定清楚。
第三,費用。轉讓合同簽訂之時,雙方應對有關應繳納的稅費項目、標准及數額進行咨詢,並對稅費負擔問題進行明確。根據有關規定,稅費的計算依據一般為土地成交價,若成交價格明顯低於正常市場價的,則應以土地評估價作為計算依據。
你們是否簽訂了合同,是否由大多數村民共同通過,這些都不明確,就都是問題,可以協商提起復議或者進行訴訟,不過建議你們大家一起。
Ⅳ 土地使用權侵權糾紛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訴訟嗎
不可以,應當先調解。
《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規定
(一版)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先權由當事人協商解決。
(二)土地爭議雙方協商不成的,由當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調解,簽訂權屬地界協議書。
(三)協商、調解不成的,按全民所有制單位之間、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由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做出處理決定。如屬個人之間、個人與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區、縣級人民政府做出處理決定。先由當地土地主管部門行政調處。當事人對行政調處不服時,才能按規定依照司法程序解決。未經行政調處的法院不予受理。
(七)當事人對有關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規定,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Ⅳ 公民土地使用權受到侵犯,怎麼辦
首先您情表示理解律角度講:您父親承包土占使用權權利排除侵犯關於土權利外公民身權版利受侵犯權您伯您父親實施故意傷害行達輕傷能承擔刑事責任即能坐牢未達輕傷追究其損害造損失兩案件均起訴解決解決問題效講訴訟能激化兩家矛盾您父親與您伯畢竟兄弟關系案件本身土界線問題比起經濟損失造矛盾原更情覺公平或雙能做讓步解決問題更利公安處理案件程考慮家庭素激處理您受高等教育比起父輩能夠更理性看待問題矛盾再激化公安能幫想想算您伯真坐牢問題真解決反更加嚴重呢父母親情激情況能靠您理性解決問題候退避三舍吃虧反給自解決必要麻煩畢竟更重要事情需要處理
Ⅵ 受到侵犯時怎麼保護自己土地使用權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侵害土地使用權,應當承擔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
(1)停止侵害,即土地使用權人在其土地使用權權遭到非法侵害時,有權請求侵害方停止侵權,或者請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人民法院等依法責令侵權人停止正在實施的侵權行為。
(2)返還原物,即侵權人非法佔有土地使用權人所使用的土地或者其他財產,土地使用權權人有權請求其返還其非法佔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或者請求土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依法責令侵權人將非法佔有的土地或其他財產返還土地使用權人,同時,還應該返還土地和其他財產在被非法佔有期間的孳息。
(3)恢復原狀,即在土地使用權受到非法侵害時,土地使用權主體有權請求侵權人或者請求土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依法責令侵權人將受到損壞的土地和其他財產恢復原來的狀態。
(4)排除妨害,即侵權人非法干涉、阻礙、妨害權利主體行使土地使用權,土地使用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或請求土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依法責令其排除行使土地使用權的障礙,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發包方即農民集體組織為阻止承包經營權人耕作其承包地而設置障礙、停供水電以及阻止通行等,應承擔排除妨害的民事法律責任。
(5)賠償損失,即侵權人侵害土地使用權的行為給土地使用權人造成財產損失的,土地使用權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或者請求土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責令侵權人,以其財產賠償土地使用權人所受到的財產損失。
Ⅶ 不服土地使用權登記可否直接提起行政訴訟
被告於2000年將果園內庫房所佔土地以劃撥的方式給第三人丙頒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現原告得知此情況,認為被告乙縣人民政府的土地使用權登記行為侵犯其山林所有權,訴至法院要求撤銷被告乙縣人民政府對第三人丙頒發的國有土地使用證。 [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對第三人頒發國有土地使用證的行為屬具體行政行為,原告要求撤銷國有土地使用證的訴請屬法院行政訴訟審查范疇。本案原告在1982年對該果園所在的山已取得山林執照,因此對該山任何一塊地享有集體所有權。被告未經徵用程序將果園內庫房所佔土地以劃撥的方式為第三人頒發國有土地使用證屬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侵犯了原告對該山的集體所有權,法院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款第(二)項第2目、3目之規定判決撤銷被告乙縣人民政府對第三人丙頒發的國有土地使用證。 第二種意見認為,本案原告的訴請是撤銷被告乙縣人民政府對第三人丙頒發的國有土地使用證,表面上是不服土地使用權登記行為引發的爭議,實質上就是認為被告乙縣人民政府的登記行為侵犯原告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這一自然資源的所有權而導致的紛爭。此類紛爭應先行政復議,如果對行政復議不服,才可以依法提起訴訟。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四條的相關規定,法院應裁定駁回原告的起訴。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被告的頒證行為是可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屬法院行政訴訟審查范疇,但就本案來講,原告不服被告對第三人的土地使用權登記行為,實質上是認為被告對第三人的登記行為侵犯原告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這一自然資源的所有權而導致的紛爭。此類紛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30條第一款:「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規定應先依法提請復議,也就是說行政訴訟前有個復議前置的程序。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四條第(七)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七)法律、法規規定行政復議為提起訴訟必經程序而未申請復議的;」的規定,本案原告在起訴前未經行政復議,因此法院應駁回原告的起訴。(曾勇榮 劉新橋)
Ⅷ 土地使用權打官司如何辦理
1、准備材料:根據《土地登記辦法》第九條,申請人申請土地登記,應當根據不同的登記事項提交下列材料:
(一)土地登記申請書。
(二)申請人身份證明材料。
(三)土地權屬來源證明。
(四)地籍調查表、宗地圖及宗地界址坐標。
(五)地上附著物權屬證明。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完稅或者減免稅憑證。
(七)本辦法規定的其他證明材料。其中,地籍調查表、宗地圖及宗地界址坐標,可以委託有資質的專業技術單位進行地籍調查獲得。
2、辦理時限:根據《浙江省土地登記實施細則》受理土地登記申請之日起20日內辦結土地登記審查手續(公告期限除外)。
3、代辦事項:根據《土地登記辦法》第十一條,委託代理人申請土地登記的,還應提交授權委託書和代理人身份證明。
Ⅸ 是侵犯了我的房屋所有權,還是侵佔了我的土地使用權
你好,物權法規定:房屋的所有權屬於土地使用權所有人。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侵害土地使用權,應當承擔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
(1)停止侵害,即土地使用權人在其土地使用權權遭到非法侵害時,有權請求侵害方停止侵權,或者請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人民法院等依法責令侵權人停止正在實施的侵權行為。
(2)返還原物,即侵權人非法佔有土地使用權人所使用的土地或者其他財產,土地使用權權人有權請求其返還其非法佔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或者請求土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依法責令侵權人將非法佔有的土地或其他財產返還土地使用權人,同時,還應該返還土地和其他財產在被非法佔有期間的孳息。
(3)恢復原狀,即在土地使用權受到非法侵害時,土地使用權主體有權請求侵權人或者請求土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依法責令侵權人將受到損壞的土地和其他財產恢復原來的狀態。
(4)排除妨害,即侵權人非法干涉、阻礙、妨害權利主體行使土地使用權,土地使用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或請求土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依法責令其排除行使土地使用權的障礙,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發包方即農民集體組織為阻止承包經營權人耕作其承包地而設置障礙、停供水電以及阻止通行等,應承擔排除妨害的民事法律責任。
(5)賠償損失,即侵權人侵害土地使用權的行為給土地使用權人造成財產損失的,土地使用權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或者請求土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責令侵權人,以其財產賠償土地使用權人所受到的財產損失。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Ⅹ 老百姓如何維護自己土地如果受到侵犯該如何解決
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是指農民集體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並取得收益的權利。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可分為農用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農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和個人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是指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鄉(鎮)企業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的使用權。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用地使用權通過發包方與承包方訂立承包合同取得。宅基地使用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通過土地使用者申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取得。
1、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有出讓、轉讓、買賣、出租、抵押、交換、變更、繼承、贈與、劃撥、終止等使用形式。
(1)土地使用權出讓是國家以土地所有人的身份將土地使用權在一定期限內讓與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土地使用權出讓有拍賣、招標和協議三種方式。
(2)土地使用權轉讓是指通過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和個人,將土地使用權再轉移的行為,如出售、交換、贈與等。土地使用權出讓構成土地使用權流轉的一級市場,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構成土地使用權流轉的二級市場。集體土地使用權的轉讓,目前情況比較復雜,在法律中並無系統的規定,各地的做法也不一致。從原則上講,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
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建設。因此,集體土地使用權的轉讓,目前一般是指不改變農用地性質的承包和轉包。通過土地劃撥及建設用地程序取得的使用權是無限期的,通過土地使用權出讓取得使用權的,按照土地的用途不同,使用權的年限也不同。
(3)土地使用權出租是指土地使用者作為出租人將土地使用權隨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租賃給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為。未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期限和條件投資開發、利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出租。
(4)土地使用權買賣是土地使用權人以獲取價款為目的將自己的土地使用權轉移給其他公民或法人,後者獲得土地使用權並支付價款的行為。
(5)土地使用權交換是相鄰的集體所有制單位,為了改變土地利用的缺點、機械化作業條件和水利灌溉條件,進行局部土地界線的調整與交換部分土地。經調整後,土地利用條件得到改善。土地使用權的交換必須在自願基礎上產生,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上協商解決,因而可由交換單位提出申請,在土地管理部門指導下,經協商提出方案,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後,進行劃界,申請辦理變更登記。土地使用權可以作為抵押權的標的物,以土地使用權設定抵押權時,其地上的建築或其他工作物也隨之抵押;當地上的建築或其他工作物抵押時,其適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也隨之抵押。
(6)土地使用權變更指國有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在初始登記後發生的變更,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a.國有土地劃撥、集體土地內部劃撥;b.依法通過土地有償出讓、轉讓取得土地使用權;c.因贈與或繼承、買賣、交換、分割地上附著物引起;d.因土地交換、機構調整、企業兼並等原因引起;e.因宗地合並或分立引起;f.因處分抵押財產取得土地使用權;g.更改土地使用者名稱、地址等。
2、補償是應該的,具體該以什麼方式補償,怎麼補償,包括面積怎麼認定,今後的程序怎麼走問題。一般的土地因為政府的原因沒辦法實施的要收回,用地合同或者檔案已經遺失了,合同里沒有具體的面積,而收回要有具體的范圍,但是現在范圍體現不出來,對補償進行商談,有結果後和權利人簽一個解除合同的協議,將這個事情落實掉。
3、土地出讓的事實是存在的,而且從當事人提供的材料看,土地使用權人或者權利人取得土地也是合法的。他侵權的行為你可能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