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持有采礦證並不等於取得礦區土地使用權嗎
以前我們開礦,需到地質礦產局辦理采礦許可證,再到土地局辦理采礦用地手續。自從地質礦產局和土地局合並組建國土資源局後,開礦辦理采礦許可證和采礦用地手續都向國土資源局申請。有人說,辦理了采礦許可證就視為同時取得了礦區范圍采礦年限內的土地使用權,不必再辦理用地手續。請問,這種說法對嗎?廣東讀者 鄺四
答:根據礦產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開辦礦山企業開采礦產資源應當辦理采礦許可證,因從事開采礦產資源等生產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應當辦理建設用地手續。認為只要辦理了采礦許可證就同時取得礦區范圍采礦年限內的土地使用權的觀點,沒有法律依據。
在取得采礦權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五條規定,國家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采實行許可證制度。《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開采礦產資源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登記,頒發采礦許可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采礦權人享有根據生產建設的需要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等權利,該條第二款規定,采礦權人行使前款所列權利時,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經過批准或者履行其他手續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廣東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采礦權人享有根據礦山建設的需要依法申請取得土地使用權等權利。在取得土地使用權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但是,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條第二款,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築物、構築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遊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由建設單位持建設項目的有關批准文件,向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申請,辦理用地手續。可見,從事非農業建設(包括礦山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提出申請並經批准後,方可使用土地進行建設。
從上述規定可知,礦產資源開采權和土地使用權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分別由礦產資源法律規范和土地管理法律規范進行調整。需要取得采礦權和采礦需要的土地使用權,應當分別依照相關的法律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取得采礦權後,采礦權人因從事開采礦產資源等生產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三十條第二款關於「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經過批准或者履行其他手續的」事項,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申請辦理用地批准手續。雖然國土資源局集地礦行政管理職能和土地行政管理職能於一身,但其行使地礦行政管理職權時,充當的角色是地礦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依據是礦產資源法律法規;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職權時,充當的角色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依據是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采礦權一樣,土地使用權是經申請、批准取得的,取得采礦權後不申請使用土地,是不可能取得合法的土地使用權的。建議你們根據采礦生產需要,及時申請辦理用地手續。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政策法規處 范俊明
⑵ 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屬於誰
《礦產資源法》(1986年通過,1996年修正)第三條規定: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地表或者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
國家保障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礦產資源。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礦產資源的保護工作。
⑶ 劃定礦區范圍與取得土地使用權的關系是什麼
一個體老闆利用某地的石灰石資源,出資興辦了一個精細粉廠。自1998年以來,在沒有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情況下,當地地礦部門就將約200畝有石灰石資源的山地,作為礦區劃給了精細粉廠,並發給了采礦許可證,至今已經生產了7年之久。在精細粉廠沒有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之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就將農民的山地劃給精細粉廠開采並發給采礦許可證的行為是否合法?取得采礦權和土地使用權的關系如何?讀者 陳莉
答:對你在來信中提出的問題,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提出以下答復意見,僅供參考。
來信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關於礦業用地的問題,包括了礦區的劃定與土地使用權的關系以及采礦權與土地使用權的關系。
劃定礦區范圍並不以取得土地使用權為前提。《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41號)第四條第一款規定:「采礦權申請人在提出采礦權申請前,應當根據經核準的地質勘查儲量報告,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劃定礦區范圍。」第三十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礦區范圍,是指經過登記管理機關依法劃定的可供開采礦產資源的范圍,井巷工程設施分布范圍或者露天剝離范圍的立體空間區域。」1998年4月10日國土資源部發布的《礦產資源開采登記有關規定》(國土資發〔1998〕7號)又對劃定礦區范圍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無論是采礦權申請人申請劃定礦區范圍應提交的資料,還是審批機關在劃定礦區依據的原則中,都沒有要求采礦權申請人要先取得土地使用權。劃定礦區范圍實際上是取得采礦權的前提,也是將來采礦權人進行礦產資源開採的作業范圍。所以,是否取得土地使用權並不是劃定礦區范圍的前提條件,不能認為礦產資源主管部門在精細粉廠沒有取得土地使用權之前,將一定范圍具有石灰石資源的山地劃定為礦區是違法的。
取得采礦權和土地使用權的關系。采礦權申請人取得采礦權並不以先取得土地使用權為前提,同時取得采礦權也不是當然就取得土地使用權,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互獨立的,分別由不同的法律規范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41號)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對申請開采礦產資源,取得采礦許可證的條件和程序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其中並沒有把取得采礦用地的土地使用權作為取得采礦許可證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條中規定,工礦用地屬於建設用地范疇。所以采礦需要使用土地的要按照建設用地的要求辦理審批手續。來信中所反映的精細粉廠在取得采礦權後,還要依法辦理建設用地的審批登記手續,取得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才能進行礦產資源開采。否則即使取得了采礦許可證,也是不能進行開采作業的。
需要指出的是,劃定的礦區范圍和取得土地使用權的采礦用地是不相同的概念。來信中提到的精細粉廠需要辦理建設用地手續的采礦用地,是開採石灰石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而不是精細粉廠劃定的礦區范圍內的200多畝土地全部都要取得土地使用權。
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 吳永高
⑷ 江西省國土資源廳的機構設置
根據2009年7月3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西省國土資源廳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贛府廳發[2009]72號)精神,江西省國土資源廳內設14個職能處(室),其主要職責為:
(一)辦公室
負責文電、會務、機要、文書檔案等機關日常運轉工作;負責督查、督辦工作;承擔信息化建設和保密、宣傳、新聞發布、政務公開和管理政務大廳工作;承擔綜合業務與協調處理等工作。
(二)人事教育處(科技與國際合作處)
承擔廳機關和直屬單位的人事、機構編制管理等事項;承擔國土資源系統幹部管理和編制人才規劃,組織開展教育培訓工作。組織編制和實施國土資源科技發展規劃,承擔國土資源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組織並實施國土資源重大科技計劃、技術標准、規程和規范;編制國土資源國際合作計劃,承擔對外合作交流和組織實施境外礦產資源勘查並指導開發工作。
(三)政策法規處(調控和監測處)
組織起草國土資源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開展法制宣傳工作;承擔機關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工作;承擔行政復議、行政應訴的有關工作;推進全省國土資源依法行政工作;承擔有關軟科學項目的立項和管理工作;研究提出國土資源供需總量平衡的政策建議,參與省宏觀經濟運行及相關改革研究;承擔綜合統計和國土資源系統專業統計的歸口管理工作;協調和組織國土資源系統有關綜合研究工作。
(四)規劃處
編制省級國土利用、礦產資源、地質環境等綜合規劃並組織實施;組織編制省級資源調查、評價、勘查、開發、整理、復墾等專項規劃;指導和審核市、縣(區)國土資源相關規劃;編制和管理土地利用計劃、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計劃;承擔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擬訂有關國土資源的區域、城鄉統籌協調、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政策措施。
(五)財務處
負責編制年度財務計劃並組織落實;承擔國土資源有償使用工作;參與管理土地、礦產等資源性資產和國家出資形成的礦業權權益的有關工作;依法承擔國土資源專項收入征管的相關工作;承擔有關專項資金、基金的管理和部門預決算、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以及內部審計工作;擬訂有關財務、資產管理規章,承擔機關財務管理及所屬單位財務、國有資產監管的工作。
(六)耕地保護處
承擔基本農田保護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管理和監督指導工作;承擔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的有關工作,監督檢查基本農田保護和佔用耕地補償、耕地補充制度落實情況。
(七)征地管理處
負責農用地轉用、土地徵收的審查報批、審核工作;擬定區域性徵地補償標准及被征地農民的安置政策;承辦報國務院、省政府審批的用地事項的審核工作
(八)地籍管理處
擬訂地籍管理、土地確權、登記、爭議調處辦法,調處重大土地權屬爭議;承擔各類土地登記資料的整理、共享和匯交管理工作;擬訂土地調查、監測、統計的規程、規范、標准和土地調查、監測總體方案並組織實施;指導市、縣(區)地籍工作;承擔省政府授權的省直機關土地登記工作。
(九)土地利用管理處
承擔城鄉建設用地和土地市場管理工作;規范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和轉讓行為;擬訂並實施土地供應、土地價格、土地資產和土地儲備管理政策以及土地開發利用標准;承擔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和建設用地分等定級工作,組織實施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等制度,對土地市場和地價實施動態監測監督。
(十)地質勘查處
組織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編制地質勘查規劃並監督檢查執行情況;管理中央級和省級地質勘查項目,組織實施省重大地質勘查專項;管理地質勘查行業和地質勘查資質;組織擬訂能源礦產資源戰略、政策和規劃。
(十一)礦產開發管理處
承擔省級探礦權、采礦權審批登記發證的管理工作;組織劃定省級規劃礦區,編制並實施礦業權設置方案;承擔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保護性開采特定礦種的管理事項,下達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管理礦業權市場;監管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調處重大礦業權權屬糾紛。
(十二)礦產資源儲量處
(省國土資源儲量評審管理辦公室)承擔管理全省礦產資源儲量、礦業權評估、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和地質資料;擬訂礦產資源儲量管理辦法、標准、規程;管理礦產資源儲量評審、登記、統計;實施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管理;承擔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礦產地儲備、壓覆礦產資源管理的事項;承擔礦業權評估和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組織礦產資源形勢分析和戰略研究。
(十三)地質環境處
組織協調和監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承擔監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跡、礦業遺跡等重要保護區、保護地的工作;承擔地質災害評估和治理工程資質管理工作;依法管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和評價工作;組織監測、監督防止地下水過量開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
(十四)信訪處
承擔國土資源重要信訪件的調查並提出處理意見;負責接待涉及國土資源工作的來訪人員、接收來訪信件和督查、督辦工作;負責協調指導國土資源系統的信訪工作。
(十五)離退休幹部處
負責機關離退休幹部工作,指導國土資源系統的離退休幹部工作。
(十六)直屬機關黨委
負責廳機關和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十七)紀檢組(監察室)
為省紀委(省監察廳)的派駐機構。
⑸ 江西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質勘查單位數量80個(含各局機關),年末職工總人數27793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4264人,其中技術人員8436人,高級技術人員1335人,中級技術人員2951人。地學專業人員5267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4773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1160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8867人。本期平均人數27865人,勞動者報酬39468.00萬元。年末離退休人員18557人,費用24614.04萬元。
(二)地勘單位資質情況
全省80個地勘單位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57個,佔地勘單位的71.3%。其中:取得甲級資質一項以上的單位37個,最高取得乙級資質一項以上的單位9個,最高為丙級的單位11個。全省各級各類資質207個,按分級計算:甲級67個,乙級65個,丙級75個;按分類計算:區域地質調查12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38個;固體礦產勘查50個;液體礦產勘查18個;氣體礦產勘查1個;地球物理勘查18個;地球化學勘查41個;遙感地質勘查5個;勘查工程施工34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甲級19個;選冶加工試驗2個。
(三)與2005年度對比情況
全省地勘行業在職職工總人數2005年27681人,2006年27793人,增加112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005年13966人,2006年14264人,增加298人。其中技術人員2005年7811人,2006年8436人,增加625人;高級技術人員2005年1174人,2006年1335人,增加161人;中級技術人員2005年2718,2006年2951人,增加233人。地學專業人員2005年4849人,2006年5267人,增加418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2005年4820人,2006年4773人,減少47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2005年1066人,2006年1160人,增加94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2005年8792人,2006年8867人,增加75人。勞動者報酬2005年34341.43萬元,2006年39468.00萬元,增加5126.57萬元。離退休人員2005年18001人,2006年18557人,增加556人,費用2005年23774.05萬元,2006年24614.04萬元,增加839.99萬元。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江西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70個(含各局機關),年末在職職工總人數27099人,比2005年減少247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3635人,比2005年減少49人。其中技術人員7907人,比2005年增加276人;高級技術人員1191人,比2005年增加58人,中級技術人員2684人,比2005年增加52人。地學專業人員4833人,比2005年增加109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4574人,比2005年減少108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1072人,比2005年增加32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8828人,比2005年增加48人。勞動者報酬38822.20萬元,比2005年增加5037.57萬元。年末離退休人員18443人,比2005年增加549人;費用24470.19萬元,比2005年增加819.12萬元。
70個國有地勘單位中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3個。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甲級的單位36個,最高為乙級的單位06個,最高為丙級的單位1個;國有地勘單位各類各級資質167個,其中甲級64個,乙級54個,丙級49個。
(二)各地礦(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6年總資產190867.46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41776.42萬元,專用儀器設備原值9638.33萬元),總負債106427.59萬元,總收入112895.2萬元,總支出108047.94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27152.39萬元,增幅16.59%(其中生產性資產增長2097.38,增幅5.29%;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長1442.05,增幅17.59%);總負債增長14837.42萬元16.20%;總收入增長11312.31萬元,增幅11.14%;總支出增長9447.26萬元,增幅9.58%。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2006年總資產84615.98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2724.84萬元,專用儀器設備9193.67萬元),總負債44906.37萬元,總收入30594.65萬元,總支出27976.73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8905.53萬元,增幅11.76%;總收入增長1223.28萬元,增幅3.11%;總支出增長1303.94萬元,增幅4.89%,總負債增長4740.67,增幅11.8%。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2006年總資產67857.51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45343.83萬元,專用儀器設備資產7682.77萬元),總負債48879.06萬元,總收入66550.94萬元,總支出63854.05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8614.68萬元,增幅14.54%;總收入增長13447.70萬元,增幅25.32%;總支出增長12040.42萬元,增幅23.24%,總負債6921.59萬元,增幅16.5%。
江西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總資產34323.69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8882.95萬元,專用儀器設備資產5844.49萬元),總負債15307.36萬元,總收入15827.83萬元,總支出15667.70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8890.09萬元,增幅34.95%;總收入增長1941.87萬元,增幅13.98%;總支出增長1631.92萬元,增幅11.63%,總負債增長4785萬元,增幅45.47%。
其他地勘單位:2006年總資產3928.61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595.61萬元,專用儀器設備資產1500.68萬元),總負債544.54萬元,總收入2570.12萬元,總支出2566.49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2577.25萬元,增幅190.72%;總收入增長616.2萬元,增幅31.54%;總支出增長806.34萬元,增幅45.8%,總負債增長141.95萬元,增幅35.26%。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及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
公益性地質工作:江西省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主要為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歸屬地勘局)。2006年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為:基礎地質調查類項目5項(包括1:5萬圖組2個,1:25萬圖組3個),新開1項,其餘4項續作,本年度經費170萬元;礦調類項目7項(其中新開3項),本年度經費1146萬元;資源評價類4項,本年度經費為287萬元;信息類2項,經費30萬元;農業地質1項,本年度未下達經費;城市地質1項,本年經費50萬元;其他還有物探類、地災類、地下水動態監測項目等。
戰略性礦產勘查:我省戰略性礦產勘查項目主要來源於國家、省財政出資的各類勘查項目。2006年度我省中央資補費勘查項目6個,主要實物工作量:槽探1.55萬立方米、坑探120米、鑽探1.28萬米,經費1050萬元;江西省資源費項目9個,主要實物工作量:坑探350米、鑽探6480米,經費730萬元。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7項,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39000米;坑探7860米,經費8280萬元。
(四)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
2006年屬地化地勘單位自有資金(地勘費投入)項目62項,經費5092.4萬元;合資及社會地質市場項目76項,經費8417.1萬元。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槽探1.83萬立方米,鑽探11.91萬米,坑探10309米。
(五)礦業開發情況
江西省地勘局所屬9個單位均有礦業合作開發項目,主要在省內,處於前期勘查合作項目15個,開發或近期進入開發階段的項目13個;境外合作項目主要處於商洽階段。江西省有色地勘局礦業開發尚處在礦山建設前期的准備工作。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不完全統計(省核工業局、煤田地質局未報數據),從事工程勘查施工的單位22個,產值11821.59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地勘行業其他產業涉及商貿、服務、房地產、工業生產、建設工程施工等。江西省地勘局在全省各主要城市建有13個星級賓館、2個專業大市場、2個大型超市及生物制葯、鋼結構廠等企業;江西省有色地勘局除商貿服務外,建有江西晶安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金泰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2家工業企業。上達產業2006年實現總收入86372.01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堅持「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不斷完善產業和隊伍結構
屬地化後,各局堅持走立足地質勘查主業,緊抓「為國家和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提供地質工作及礦產資源保障」的任務,實現富民強局,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延伸產業鏈,逐漸發展成地質找礦、工程建設、多種經營、礦業開發四大產業格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帶動隊伍結構調整及內部整合。例如:省地勘局對同一區域的地勘單位進行戰略重組,對市場專業相近的單位進行專業合成。實踐證明,結構調整對地勘隊伍經濟發展和體制機制的轉換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提高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二)堅持企業化經營,積極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各地勘局堅持不斷解放思想,加大改制力度,把「事企分離、主輔分離」與產權制度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大對二級經濟實體的股份制改造。一是在地質勘查、礦業開發、設備租賃等方面的股份制改造成效顯著。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礦業經濟,不少地勘單位先後成立了股份制的礦業公司,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二是推進企業化管理,特別是在其他產業經營方面,採取「經濟責任制」、「承包經營」、「企業改制」等運行辦法,有的還引進「鄉鎮企業」管理模式。例如:省有色地勘局對局屬企業及隊屬企業進行改制,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原公司的經營性資產經評估後以國有股的形式投入新公司,局代表國有股行使出資者權利,對參控股企業進行管理。非經營性資產由各隊基地管理處管理。新公司吸收員工參股,嚴格按公司法組建。經改制的企業,規模和經濟效益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三)激活機制,促進分配製度改革
按照地勘費分配保穩定,效益分配賃貢獻的原則,加大了分配製度的改革力度,不斷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收入分配製度。如省地勘局出台了《關於地勘單位(機關)實行崗位效益工資的指導意見》,允許局、隊機關試行崗位津貼制,基層進一步完善了效益工資制,把以待遇留住人才,貢獻與收入掛鉤真正落到實處。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經過幾年改革發展的探索,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樹立大地質觀念,努力拓展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完善以地質勘查業為主導,以礦產開發、工程建設、多種經營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進一步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打造核心競爭力,促進地礦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體設想有:
一是進一步做強地質勘查業,做大礦產開發業,做贏工程建設業,做優多種經營業。例如:省地勘局計劃「十一五」末,地質勘查業、礦產開發業、工程建設業、多種經營業收入的比重將調整到25:25:35:15;有色地勘局計劃「十一五」初步實現「地勘礦業有優勢、建設施工有特色、工業產品有品牌、商貿服務有活力」的目標,四大產業基本形式核心競爭力,各企業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實力。
二是用好用足國家事業單位改革政策,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全面推行二級經濟實體的股份制改造和各種有效形式的改革;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取得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突破;對成長性較好的企業進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改造,創造條件爭取上市。
三是以人為本,全面提升各產業科技含量,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事業發展人才隊伍。
四是以江西省政府與國土資源部簽訂的《國土資源部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合作備忘錄》為契機,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方針,大力開拓地質勘查開發市場,加強與國內外大型礦業企業的合作,加強境外礦產勘查工作,建立礦產資源戰略勘查開發基地。
五是著力建設和諧平安地礦,營造依法辦事、以德育人、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文化生活豐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提高職工素質,不斷改善職工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加強基地建設。為社會保障同地方接軌創造條件、夯實基礎,力爭將地勘單位的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地勘單位資本不足,債務繁重,可經營性資產少,設備陳舊老化;地質投入跟不上地質工作發展的需要,找礦裝備相對落後,科技含量低。
(2)隊伍結構不合理,地質勘查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緊缺的現狀沒有大的改變;其他產業尚未形成規模,經濟運行質量低,缺乏靈活的機制,獨立生存能力差。
(3)地勘單位社會負擔重,下崗職工多,再就業困難,離退休人員多,老齡化嚴重,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制度改革滯後。
(4)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處置問題沒有具體的操作細則而難以執行,部分地勘單位老基地搬遷問題仍未解決,貨幣化分房政策資金額度大,屬地化時地勘費基數中沒有此項費用,地勘單位自身無法解決等等。
這些問題給地勘隊伍求生存、闖市場帶來內在困難,制約了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
(二)對策與建議
(1)全面落實《決定》精神,加大找礦投入。改進現有國有地勘單位的地質裝備、鼓勵創新和運用新的找礦理論與方法、培養地質人才,充分調動地勘隊伍的找礦積極性,充分發揮地質找礦工作者的智慧,以實現有宏觀影響的找礦突破,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2)切實抓好國辦發37號文件和76號文件中各項規定的貫徹落實。目前地勘單位在資金、人才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困難,處於「沒有地勘費活不了,單靠地勘費活不好」的狀況。建議國土資源部協助解決國辦發37號、76號等文件政策的落實到位,如:從地勘單位剝離學校、醫院等社會職能;盡快解決地勘單位職工的社保統籌問題;落實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增加地勘單位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制訂地勘單位國拔土地使用、處置的具體操作細則;增加貨幣化分房補助費用等。
(3)考慮地勘單位的歷史與現狀,建議對國家出資勘查的礦產地或地勘單位曾進行過勘查工作,現已滅失的礦產地出讓礦業權價款的收入,給予參與實施的地勘單位一定的知識收益補償。
(江西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⑹ 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企業間可以抵押嗎
我們是一家生產石油化工產品的公司。最近一家企業向我們賒購一批產品,由於涉及金額較大,在簽訂合同時,我方提出要對方提供擔保。對方同意將他們廠的土地使用權抵押給我公司。請問,土地使用權可以在企業之間抵押嗎?需要辦理哪些手續?如果這家企業無法清償債務,我們該如何維護本公司的權利?讀者 張景
答:首先,企業之間是可以抵押土地使用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對抵押權人的資格並沒有特別限定,因此銀行和企業都可以作為抵押權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三十四條第三款之規定,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土地使用權、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可以抵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企業問土地使用權抵押有關問題的復函》(國土資函〔2000〕582號,以下簡稱582號復函)規定,企業間以土地使用權進行抵押擔保的前提是企業之間訂立的債權債務主合同必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涉及需要金融監管部門批準的,應首先辦理批准手續。
其次,對於以出讓和劃撥不同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其抵押權設定的條件不盡相同。通過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人已經向國家繳納了土地出讓金,因此對它的處置權相對完整,抵押權設定也比較簡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依法取得的房屋所有權連同該房屋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可以設定抵押權。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可以設定抵押。」582號復函規定:「債務方可以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或依法取得的房屋所有權連同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出讓土地使用權抵押的前提是抵押人和抵押權人必須簽訂了書面抵押合同,並且具備了土地使用權證書和房屋所有權證書。
劃撥土地使用權的抵押權設定條件相對復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國務院第55號令)第四十四條、第四十五條之規定,劃撥土地使用權必須滿足以下4個條件方可抵押:①土地使用者為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②領有國有土地使用證;③具有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合法的產權證明;④依照本條例第二章的規定簽訂土地使用權合同、向當地市、縣人民政府補繳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者以轉讓、出租、抵押所獲效益抵繳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就筆者對法條的理解,劃撥土地使用權不能像出讓土地使用權一樣單獨設定抵押,必須與地上合法的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共同設定抵押。
再次,土地使用權抵押應該簽訂抵押合同,並辦理登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規定,當事人未辦理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因此要切實保護您公司的權利,一定要及時辦理抵押登記,取得土地他項權利證明書。對於劃撥土地使用權,根據《關於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9號的有關規定,如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辦理抵押登記手續,即視同已經具有審批許可權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不必再另行辦理土地使用權抵押的審批手續。
抵押權實現時,抵押權人有優先受償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規定,抵押人到期未能履行債務或者在抵押合同期間宣布解散、破產的,抵押權人有權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抵押合同的規定處分抵押財產。處分抵押財產所得,抵押權人有優先受償權。如果設定抵押權的土地使用權是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582號復函的相關規定,依法拍賣該房地產後,從拍賣所得的價款中繳納相當於應繳納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款額後,抵押權人方可優先受償。
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 劉洋
⑺ 江西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堅持可持續發展和「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作為國土資源工作的指導方針,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2006年全省土面積16689433.69公頃,其中,農用地14177621.11公頃,建設用地927221.16公頃,未利用地1584591.41公頃。農用地中,耕地2829202.96公頃,園地275505.71公頃,林地10325120.72公頃,牧草地3813.82公頃,其他農用地743977.9公頃。
圖3 2000~2006年全省批准用地情況變化
2006年全省徵用土地9332.88公頃,其中農用地6505.18公頃、耕地3538.86公頃,征地總費用190783.18萬元,安置農業人口98120人。征地費用每畝1.36萬元,比2005年降低0.08萬元/畝。全省認真貫徹國務院各項土地政策精神,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農村社會穩定的關系,切實把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擺在首位,逐步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貨幣安置、農業安置、留地安置、社會保險安置和征地款入股等形式的長效機制,努力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
3.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全省在依法保障建設用地的同時,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決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和國土資源部《關於當前進一步從嚴土地管理的緊急通知》,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執行耕地佔補平衡工作,積極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年初基本農田面積2546897.06公頃,年末基本農田面積2546897.06公頃,保持了基本農田保有量不減少。全年整理、開發、復墾土地面積28001.19公頃,整理 21458.77 公頃,復墾234.72公頃,開發6307.7公頃。新增耕地8902.02公頃,投資額64955.02萬元,平均單價0.16萬元/畝,比去年降低0.01萬元/畝。其中土地整理單價為0.12萬元/畝,國家級項目24個,省級項目5個,市級項目2個,縣級項目10個;土地開發為0.28萬元/畝,國家級項目1個,省級項目13個,市級項目7個,縣級項目104個;土地復墾為0.25萬元/畝,國家級項目2個,省級項目1個。增加農用地9658.29公頃,整理增加農用地3637.32公頃,開發增加農用地5899.54公頃,復墾增加農用地121.43公頃。增加農用地中,土地整理佔37.66%,土地開發佔61.08%,土地復墾佔1.26%。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2006年全省礦產資源特點為:礦產種類較多,有色、稀有、稀土和貴金屬礦產資源有明顯優勢;主要礦產分區產出,礦產儲量主要集中於大中型礦床中,有利於規劃布局和規模開發;多組分礦床多,有利於實現綜合效益,但同時也增加了綜合回收利用的難度;礦石雜質含量有高有低,礦石可選性有好有差,大宗用量的礦產資源儲量不足,煤、富鐵礦、富錳礦、富磷礦、鋁土礦等資源短缺;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人均佔有量較低。全省通過資源整合,採取各種有效方式,發展優勢礦種和優勢企業,形成產業聚集效益、規模效益,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全年匯交地質資料62份,完成評審備案報告69個。
(二)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6年地質勘查總投入費用9837.7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4026.2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1495.2萬元),地方財政撥款2835.4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211.8萬元),企事業資金2905.1萬元(國內企事業2905.10萬元),其他投入71萬元。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55106米,坑探工作量3827米,平均勘查從業人員1477人,技術人員1178人,勞動報酬3803.2萬元。地質勘查費用主要投向為:能源礦產2887萬元,占總投入的29.35%;金屬礦產3386.6萬元,占總投入的34.43%;非金屬礦產167萬元,占總投入的1.7%;其他3397.1萬元,占總投入的34.53%。礦產投入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和金屬礦產,其中,煤和鈾占總投入的23.09%,銅、鉛鋅、多金屬和金礦占總投入的25.83%。
新查明礦產資源9種,資源量為鐵33礦石萬噸,銅10761金屬噸,鉬1896金屬噸,金908金屬千克,鈮71053五氧化二鈮噸,鉭45125五氧化二鉭噸,銣603747氧化銣噸,高嶺土195粘土量萬噸,地下水基礎儲量1213方/日。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情況
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2006年全省頒發勘查許可證942個,其中,變更73個、新立540個、延續309個、其他20個。其中,能源礦產25個(煤4個),黑色金屬138個(鐵礦115個),有色金屬459個,貴金屬235個(含金礦190個),稀有、稀散、稀土礦18個,非金屬礦產64個,水氣礦產3個。其批准登記面積9252.83平方千米,探礦權使用費279.59萬元,其中,國有企業291個,集體企業5個,股份合作企業17個,有限責任公司464個,股份有限公司37個,私營企業125個,中外合資企業1個,外資企業1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1個。全年發證集中在有色金屬、貴金屬、黑色金屬礦。
全年頒發采礦許可證6251個。變更525個、新立914個、延續3723個、其他1089個;其中,能源礦產786個(煤769個、地熱4個),黑色金屬礦105個(鐵98個),有色金屬礦185個,貴金屬56個(47個金礦),稀有、稀散稀土礦產79個,非金屬礦5009個(水泥灰岩190個、化工礦產165個),水氣礦產31個。批准登記面積1053.68平方千米,采礦權使用費411.26萬元。發證主要集中在私營企業,采礦權證仍以非金屬礦為主,能源礦中以煤礦為主,黑色金屬礦以鐵礦為主。其中,國有企業644個,集體企業247個,股份合作企業36個,聯營企業167個,有限責任公司293個,股份有限公司118個,私營企業4739個,外資企業7個。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2006年全省全面貫徹落實了《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切實完善國土資源市場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嚴格實行經營性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制度,積極開展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情況調研,在個別市、縣進行了試點,進一步實行節約集約用地,科學合理供地。
2.土地一級市場
2006年全省土地供應情況。劃撥232宗,面積752.61公頃;出讓3821宗,面積5952.05 公頃,價款1757879.65萬元,純收益752345.48萬元;其他1宗,面積0.44公頃,收入201.6萬元。土地供應仍以出讓為主,劃撥、租賃等形式萎縮,招、拍、掛形成主流,面積達2998.15公頃,占出讓面積的50.37%,占供應面積的44.71%。土地供應收入穩步提高,達175.79億元,再創新高,2002~2006年每年分別比上年度提高46.61%,45%,44.51%,18.88%,16.43%。
圖4 全省土地出讓面積圖
從圖4看,全省土地出讓主要集中在:住宅用地31.64%、工礦倉儲用地48.92%、商服用地18.39%。住宅用地中仍以普通商品房為主,但所佔比例下降為80.89%。2005年住宅用地中普通商品房所佔比例為94.52%,2004年為90.65%,2003年為91.83%。
2006年各市土地出讓情況如下:面積最大的是南昌市1114.62公頃,其次是贛州市 1019.57 公頃,最少的是萍鄉市141.31公頃;收入較高的是南昌市53.78億元,其次上饒市21.85億元;平均單價19.69萬/畝,比2005年略有回落。與2005年相比,出讓單價總體變化不大,略有波動。但除景德鎮、新余、宜春、撫州、上饒市略高於2005年,其他各市均略低於2005年。單價最高仍是南昌市32.17萬/畝,景德鎮市26.11萬/畝,最低為贛州市8.86萬/畝;純收益較高的是南昌市24.51億元,較低的為萍鄉市,純收益占成交價款的比例平均是42.8%,比2005年減少9.42%(圖5)。
圖5 各市土地出讓收入單價曲線圖
3.土地二級市場
2006年全省土地使用權交易情況良好。發生轉讓19379宗,轉讓面積1546.47公頃,轉讓金額473998.61萬元;出租2010宗,面積24.36公頃,租金980.13萬元;抵押 3951 宗,面積10060.84公頃,抵押價款3679093.83萬元,貸款金額1626844.26萬元,占抵押價款的比例全省平均為44.22%,2005年為41.11%。與2005年相比,面積、金額均有小幅上升。流轉交易比2005年集中,主要是商服用地、工礦倉儲用地和住宅用地,占流轉交易的99.96%,其中工礦倉儲用地佔72.5%。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市場建設
2006年,全省加強了礦業權管理,促進礦業權市場建設。全省新設立的采礦權實行公開、公正、公平有償出讓,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工作已全面推進。同時加強礦業秩序整頓,全面排查了探礦、采礦違法行為及違法管理行為,處理了一批問題礦山和勘查項目,注銷了一批礦山采礦許可證。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探礦權出讓2宗,多金屬礦,掛牌價格729萬元。
全年采礦權出讓1138宗,金額9984.54萬元。其中行政審批722宗,合同金額875.26萬元;招標10宗,合同金額102.56萬元;拍賣7宗,合同金額180.83萬元;掛牌399宗,合同金額8825.89萬元。其中招拍掛所佔比例如下:宗數佔36.55%,合同金額佔91.23%,比2005年有明顯提高,特別是招、拍、掛出讓金額已成為出讓收入的主要來源。出讓仍以非金屬礦為主,除鐵礦3宗、釩礦1宗為有色金屬外,其餘均為非金屬礦,佔99.65%,非金屬礦出讓多以小宗沙石、粘土和建築用沙石為主。出讓金額以冶金用石英、建築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建築用花崗岩為主,分別占出讓價款的9.48%,7.67%,37.31%,11.47%,五項合計佔65.93%。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全年無探礦權轉讓。
全年采礦權轉讓12宗,價款10.54萬元。其中,出售7宗,價款8.6萬元,其他5宗,價款1.94萬元。包括建築用灰岩5宗,3.34萬元;建築用砂1宗,0.1萬元;磚瓦用粘土4宗,5.5萬元;建築用凝灰岩2宗,1.6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用地3667件,涉及土地面積575.54公頃,其中涉及耕地177.86公頃。
全年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共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2702件,涉及土地面積520.15公頃;已結案2773件(包括2005年未結案件),涉及土地面積474.45公頃;拆除構建物2424.93平方米,沒收構建物286.64平方米,收回土地16.7公頃,其中耕地6.58公頃,收繳罰沒款1869.99萬元。
(二)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6年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共立案查處礦產違法案件538件,其中,查處無證開采232件,越界開采138件,非法轉讓采礦權24件,破壞性開采7件,其他違法開採的128件,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8件;其他1件。已結案519件,共吊銷采礦許可證22件,收繳罰沒款773.68萬元。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本年申請行政復議14件,包括行政處罰6件,行政許可證3件,其他5件。本年受理11件,本年審結9件,其中維持3件,變更1件,確認違法1件,撤銷2件,撤回申請2件。本年未審結3件,審結率75%。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截至2006年底,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共有從業人員3375人,行政管理人員1827人。全省行政管理部門從業人員中大本及大專學歷是主流,佔61%。全省各級機關直屬機構513個,職工6753人;鄉級土管所1236個,職工6073人,其中專職土管員5775人,佔95.09%,基本為專職人員。
2006年,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經費收入共為50513.3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33207.1萬元,其他收入17306.28萬元,沒有取得中央財政撥款。
2006年度,全省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共有2411人次接受了政治理論、行政管理和業務知識培訓,其中參加黨校培訓615人,行政學院44人,其他培訓1752人(國外培訓6人);接受學歷教育的有929人,其中,博士生1人,碩士19人,本科273人,專科636人。
七、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的建議
(1)繼續執行最嚴格的基本農田管理和耕地保護政策,嚴格建設用地管理工作,確保全省耕地總量平衡和動態平衡,這是保障經濟社會和諧、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
(2)完善土地市場建設,做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進行內部挖潛,加大閑置土地清理和處置力度,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保障建設項目用地。
(3)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推進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的保障能力,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4)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礦業權市場建設,嚴禁探礦權、采礦權非法交易,全面實施招標、拍賣、掛牌制度。
(5)加強隊伍建設,充實人員,提高法制意識,自覺依法依規辦事。
⑻ 江西省國土資源廳的主要職責
(一)承擔保護與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責任。組織擬訂國土資源發展規劃,開展國土資源經濟形勢分析,研究提出國土資源供需總量平衡的政策建議,參與省宏觀經濟運行、區域協調、城鄉統籌的研究並擬訂涉及國土資源的調控政策和措施。編制並組織實施國土規劃,擬定並組織實施國土資源領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循環經濟的政策措施。
(二)承擔規范國土資源管理秩序的責任。起草國土資源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擬訂國土資源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政策,制定國土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范,擬訂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標准。指導全省國土資源行政執法工作,調查處理國土資源重大違法案件。
(三)承擔優化配置國土資源的責任。編制和組織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計劃。組織編制省級礦產資源、地質勘查和地質環境等規劃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礦山環境保護等其他有關的專項規劃並監督檢查規劃執行情況。指導和審核市、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及其專項規劃。參與報國務院、省政府審批的涉及土地、礦產的相關規劃的審核。
(四)負責規范國土資源權屬管理。依法保護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組織承辦和調處重大權屬糾紛,指導土地確權,承擔各類土地登記資料的收集、整理、共享和匯交管理,提供社會查詢服務。
(五)承擔全省耕地保護的責任,確保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牽頭擬訂並實施耕地保護政策,組織實施基本農田保護,監督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執行情況。指導未利用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耕地開發的監督工作。組織實施土地用途管制、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徵用,承擔報國務院、省政府審批的各類用地的審核、報批工作。
(六)承擔及時准確提供全省土地利用各種數據的責任。制定地籍管理辦法,組織土地資源調查、地籍調查、土地統計和動態監測,組織省重大土地調查專項,指導市、縣(區)地籍調查、登記和土地分等定級工作。
(七)承擔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責任。擬訂並實施土地開發利用標准,管理和監督城鄉建設用地供應、政府土地儲備、土地開發和節約集約利用。擬訂並按規定組織實施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出資、轉讓等管理辦法,建立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等政府公示地價制度,會同農業部門監督管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承擔報省政府審批的改制企業的國有土地資產的處置。
(八)承擔規范國土資源市場秩序的責任。監測土地市場和建設用地利用情況,監管地價,規范和監管礦業權市場,組織對礦業權人勘查、開采活動進行監督管理,規范和監管國土資源相關社會中介組織和行為,依法查處違法行為。
(九)負責礦產資源開發的管理,依法管理礦業權的審批登記發證和轉讓審批登記,負責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的管理,承擔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優勢礦產的開采總量控制及相關管理工作,組織編制實施礦業權設置方案。
(十)負責管理地質勘查行業和礦產資源儲量,組織實施全省地質調查評價、礦產資源勘查,管理中央級和省級地質勘查項目,組織實施省重大地質勘查專項,管理地質勘查資質、地質資料、地質勘查成果,統一管理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
(十一)承擔地質環境保護的責任。組織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跡、礦業遺跡等重要保護區、保護地。依法管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勘查和評價工作,監測、監督防止地下水過量開采和污染。
(十二)負責協調、指導和監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擬訂並組織實施重大地質災害等國土資源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及指導應急處置。
(十三)依法徵收資源收益,規范、監督資金使用,擬訂土地、礦產資源參與經濟調控的政策措施。依法組織土地、礦產資源專項收入的征管,配合有關部門擬訂收益分配製度,配合有關部門指導、監督全省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資金的收取和使用。參與管理土地、礦產等資源性資產,參與管理國家和省出資形成的礦業權權益,負責有關資金、基金的預算和財務、資產管理與監督。
(十四)推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組織制定、實施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戰略、規劃和計劃,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
(十五)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擬訂對外合作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政策並組織實施,組織協調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參與開發工作,依法審批礦產資源對外合作區塊,監督對外合作勘查開採行為。
(十六)負責涉及國土資源重大信訪案件的調查處理,指導全省國土資源系統的信訪工作。
(十七)承辦省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