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淺

物權淺

發布時間:2021-11-22 08:01:40

物權法對地下室收費是否有明文規定

物業公對《物權法》的粗淺理解,或許可以回答大家關於車庫/地下室的問題
上周,單位聘請了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主任、《物權法》起草小組組長姚紅和最高法民二庭審判長吳法官對《物權法》做了解讀,聽了個稀里糊塗,理解的囫圇吞棗,但是好東西還是要和大家分享,所以,我今天鼓足了勇氣,在半夜裡寫了這個帖子,希望大家斧正、拍磚。
《物權法》的意義、出台的過程,我就不多說了,反正是挺不容易的,經過人大常委會8次審議才通過,有人說是他奠定了中國今後走向「資本主義」的理論基礎,突破了憲法的束縛,是一部資本主義的法律。但是多數人認同這部法律,因為他明確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財產權利都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都應該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符合憲法的立法精神,他奠定了中國的《民法典》基礎,相信不久的將來,《物權法》、《合同法》、《侵權法》共同催生中國《民法典》的誕生。
1、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物權法》的實施時間是2007年10月1日。
2、 物權包括三種權利:A所有權,這是所有權利中最為完整和絕對的權利,他包括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B用益物權,這是所有權派生出來的,他和所有權的區別是沒有處分的權利,他又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等;C擔保物權,他包括抵押、質押和留置。特別指出的是沒有明確典當權,這或許說明國家不提倡這種融資方式,本人以為,典當反映了合同雙方權利義務的不對等,有悖和諧社會建設,所以沒有在此明確。
3、 不動產的所有權必須經過登記才能生效。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野豬哭著鬧著也要KFS辦房產證的原因,因為不登記無法對抗善意第三人,沒有房產證,我們的房子的所有權就處於一個不確定的狀態,我們利益就容易受到損害。在此特別提出一點:《物權法》規定,期房銷售合同,雙方可以約定,實行予登記,也就是,為了確保這套房子以後辦房產證的時候可以辦在自己名下,就可以在房管局予登記,這樣就排斥了其他人對這套房子主張權利,但是,予登記有時效限制。我們泉城花園的房子也可以這樣操作,前提是和KFS商量好,在合同中約定。這里還要強調,沒有取得予售證的房子是不受法律保護的,諸如舊村改造、小產權房、違章建築等。
4、 土地使用權分70年、50年、40年等,住宅用地是70年,到期自動續展;而其他用地到期雖可續期,但是否交費沒有明確。
5、 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所有權是共生共滅的,讓與房屋就意味著土地使用權的讓與。
6、 不動產確權登記逐步推行統一登記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試點。由於牽涉到各部門之間利益,暫時無法實行,老百姓還要各個部門跑,才能辦齊所有登記手續,哎。。司無權擅自處分共有空間,物業管理條例早有規定.

㈡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面對各種各樣的事物,人們為了更好的定分止爭,逐漸形成了一套物權制度,而物權法正是規定各種物權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如民法有「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等原則一樣,物權法也有自己的原則。下面我就自己對物權法淺顯的理解來簡要分析一下物權法的原則。
首先是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是指物權的種類,內容,效力和公示方法都應有法律明確規定。其主要內容有:(一)物權的種類必須由法律規定,任何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例如現在我國法律規定的物權有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當事人不得約定法律外的其他權利為物權。(二)物權的內容由法律規定,當事人不得創立與法定物權內容不相符的物權。例如所有權的內容可以為法律規定的各種動產和不動產,但當事人不能根據約定對人享有所有權。(三)物權的效力必須由法律規定,當事人不能基於其合意對頂物權的效力。如法律規定在對土地所有權上設立地上權時,該所有權的使用,收益權能即受到限制。而此種規定不能由當事人根據合意做出。(四)物權的公示方法應由法律規定。例如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不動產物權變更須經登記始生效,動產物權的變動交付即生效。而其他由當事人創設的公示方法均為無效。
物權法規定物權法定原則有其原因。其根本原因要從物權本身的性質方面來考察。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並享有其利益的權利,是一種絕對的,公開的,具有排他性的權利。如果物權不是由法律規定而是由當事人任意規定,那麼人民間的交易活動將混亂不堪。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債權奉行的是合同自由的原則,即當事人可以在符合法律規定達成合意的情況下任意設定債權,而債權的標的物---各種各樣的動產和不動產---恰恰是由物權來規定的,也就是說,物權是債權的基礎,只有在物權得以確定的前提下,債權才能合理,穩定的存在,這就要求物權有相當的穩定性。而如果物權不是法定而是由當事人任意規定,那麼物權就毫無穩定性可言,而以之為基礎的債權制度也會隨之土崩瓦解。綜上,物權法定既是其本身性質決定的,也是其他法律制度對它的要求。
其次,是一物一權原則。
一物一權原則,是指在同一物上只能成立一個所有權,不能成立兩個以上的所有權的法律原則。理解該原則時應該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是對「一物」的理解。所謂一物是指一個物權的客體只能是一個獨立的特定物,而不是指物的一部分(如汽車上的輪胎)或集合物(如一座圖書館);一個是對「一權」的理解,「一權」是指一物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但同一物上可以同時成立數個互不相矛盾的物權。如可以在所有權上同時設定抵押權和地上權。但是要指出的是,同一物上也不得成立兩個或兩個以上非所有權的其他物權,如一個樓房價值100萬,房主把它以100萬價格抵押給一個人後,又把它以100萬的價格抵押給另一個人,則第二次抵押無效。
一物一權原則,從根本上來說,是出於確定所有權,定分止爭的需要。如果說物權法定原則規定了物權的內容,種類,效力,變更方式,為物權規則的正常運行設立了前提條件,那麼一物一權原則則確定了物權的真正歸屬,為各種物品定了「名分」,為物權的正常行使提供了保障。
最後是公示公信原則。
公示公信原則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公示原則,公示原則是指當物權發生變動時(如設立,轉移)要通過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會公開,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和對人的,不公開的債權不同,物權是一種對世的公開的權利,只有讓世人明知物權的真正歸屬及物上的權利情況(即物上除所有權外是否還有抵押權等),才能保證交易安全,有序,正常的進行。根據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公示方法也必須由法律來確定,關於公示方法原則上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不動產的登記制度。關於此項制度,學理上分為登記要件主義,以德國為代表;登記對抗主義,以法國為代表;折中主義,以瑞士為代表。我國對此的規定是不動產的轉移,交付...登記後生效。無論採取何種主義,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轉移,變更等變動情況都要被記載於登記簿上,以備人們查閱,而這樣恰恰能達到公示的么地。另一種是動產的交付制度。交付簡單地說就是佔有的轉移。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交付必須要有兩個條件,即標的物的轉移和當事人之間達成的交付的合意。但是現實生活中,簡易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等非現實交付也大量存在。雖然後三者沒有現實的交付行為,但由於其達成了交付的合意,構成了觀念上的交付,現實生活中並不影響交易的進行,故法律也承認這幾種交付方式。二是公信原則。公信原則是指只要對一個物權做了公示,則次物權即具有社會公信力。也就是說,第三人有理由相信公示的內容是真實的,並且基於次做出的交易行為受法律保護,即使該物權根本不存在或有瑕疵。但前提是第三人須是善意的,如果是惡意的則不受法律保護。

㈢ 如何確認不動產物權的歸屬

物權的確認,是指當事人在物權歸屬發生爭議或者權利狀態不明時,請求有權機關確認物權歸屬、明確權利狀態。在民事審判中,經常會遇到需要確認物權的案件,例如,在「一房兩賣」情況下確認該房屋所有權究竟歸誰;在買賣合同中確定所有權是否已轉移給買受人;以及在復雜的抵押合同中分辯抵押物的所有人究竟為誰,誰的權利優先等等。物權,這個民事審判中最基本的問題,源於其自身不同於其他權利的特性,對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法治社會的確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對於物權歸屬的判斷,直接關繫到一個法律關系的終結和另一個法律關系的更新,關繫到權利的優先,也關繫到民事判決的傾向。雖然《合同法》的頒布為中國物權法的出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由於我國立法對於物權規定的有限,物權理論混亂不一,司法實踐中處理物權歸屬問題仍然具有很大的困難。在加快物權立法步伐、物權法行將出台的今天,筆者試從民事審判實踐出發,結合案例對如何確認不動產物權歸屬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商榷。 首先我們來看看三個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甲與乙簽訂合同,將甲的一處房產賣給乙,合同簽訂後,乙按照約定將購房款15萬元如數交給甲,但由於一些原因,雙方一直未到房產機關辦理更名手續。一年後,房價上漲,甲覺得自己原來的房子賣賠了,於是,想將15萬元購房款退還給乙,解除合同;乙不同意,甲認為房屋所有人即房證上房主的名是我,那我就具有所有權,因此,起訴到法院,要求解除合同。 對這起案例,法院的判決是,原被告雙方繼續履行原合同,由甲辦理更名手續,將房屋過戶給乙。 案例二:這是一個典型的「一房兩賣」情況。甲乙雙方簽訂合同,甲將房屋賣給乙,乙付款給甲,但未辦理更名手續。後丙又出更高的價格欲購買該房屋,甲看丙的房價給的高,遂又與丙簽訂了賣房合同,將房屋又賣給了丙,同時辦理了更名手續,乙得知後,訴至法院,要求解除甲、丙之間的合同,確認該房屋屬於自己所有。 對這起案例:法院的判決是,丙對該房具有所有權,甲應返還乙的購房款,並賠償乙在合同中受到的損失。 案例三:甲乙簽訂合同,甲將房屋賣給乙,乙將全部房款付給了甲,但由於種種原因,房屋未能過戶。一個月後,甲瞞著乙將房屋抵押給銀行向銀行貸款,並在房產部門辦理了抵押登記。後由於甲無力償還銀行貸款,銀行訴至法院要求對抵押的房屋優先受償,用拍賣價款還貸,乙作為第三人提出異議,認為自己有合同依據,銀行不能行使優先受償權。 對這起案例:法院認為,雖然抵押在後,買賣在前,但銀行的抵押權先於乙在合同中的權利,因而,銀行對該房屋享有優先受償權。 上述三個案例,是在房產糾紛中常常發生的典型問題,人民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只要遵循物權確認的規則,就會輕而易舉的解決這些難題,同樣,理解了物權確認的規則,也就不難理解法院為何會做出上述判決了。筆者認為,在民事審判中應依據下列規則確認不動產物權的歸屬: 一、確認不動產所有權的最直接辦法是依據登記記載。 過去,一提到登記,我們會認為登記的主要功能是行政管理功能,實際上,登記制度的真正功能在於進行物權公示,也就是說,通過登記將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轉移、變更的情況向公眾予以公開,使公眾了解某項不動產上所形成的物權狀態。登記制度對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和維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的作用在於,確定物權的歸屬,解決物權的沖突和保護交易安全。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登記能確定某項不動產物權歸誰所有,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實際上就是對物權的歸屬主體在法律上的認定。換言之,凡是登記所記載的權利人就是法律所承認的享有權利的人。即使登記發生錯誤,在登記沒有更改以前,也只能推定登記記載的人為真正的權利人。一旦實行了登記就是對物權進行了最有效的界定。掌握了這一規則,就不難解決「一房兩賣」及「一房多賣」的問題了。在這些情況下,首先要依據登記記載來確認不動產的所有權人。即登記的是誰誰就是房屋的所有人。在上述第二個案例中,雖然乙與甲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但未辦理更名,所有權也就未發生轉移。丙作為善意第三人因登記更名而取得所有權,是房屋的所有權人,乙僅享有因合同而產生的債權,只能要求賣方承擔合同的違約責任。 二、區分登記的效力與合同的效力,不能機械地理解登記在所有權轉移過程中的效力。 實踐中,很多人常常混淆了合同的效力與登記的效力的區別。甚至有人認為,合同,就是確定不動產物權的依據,合法有效的合同,明確地表明了不動產的所有人到底是誰,說白了,就是看合同確定所有人。比如,甲與乙簽訂合同將房屋賣給了乙,並未更名,按照這樣的理論,房屋的物權所有人應當為乙,實際上,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辦理所有權過戶登記手續是發生所有權轉移的要件,而非合同生效的要件,不能因未辦理登記而否定合同的效力,同樣,合同的生效不必然發生所有權轉移的效力。對於不動產物權,登記記載是最直接確定物權所有人的方法,而非雙方之間合法生效的合同,合同,僅是債權的依據,而非物權。以合同確定物權的觀點必須要轉變。 這時,肯定有人要問,既然登記記載的權利人是不動產物權所有人,那麼,在上述第一個案例中,法院為什麼要判決賣方繼續履行合同,辦理更名呢?直接認定房屋所有權並未轉移,解除合同,賣方退還房款承擔違約責任不就行了嗎?這涉及到區分登記的效力與合同的效力問題。根據《合同法》第4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合同法對登記的效力並沒有做出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9條規定:「依照合同法第44條第2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後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這一觀點改變了我國司法實踐中一貫的做法,即將登記的效力與合同的效力混同的觀點,而將二者區分開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登記是針對民事權利的變動而設定的,是一種物權公示的方法,在登記之前,當事人就不動產的轉移已經達成了合意,合同關系已經成立並生效。這時如果當事人任何一方違反了合同約定,那麼,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將登記與交易的效力混為一談,那麼,因各種原因未登記的交易均為無效,則不利於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權益。在案例一中,賣方因價格上漲而反悔,以未登記為由要求收回房屋,如果機械地理解登記的生效效力的話,則無法保護善意買方的權益。而且,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也有規定:「財產所有權合法轉移後,一方翻悔的,不予支持。財產所有權尚未按協議轉移,一方翻悔並無正當理由的,協議又能夠履行的,應當繼續履行。」在案例一中,買賣雙方的房屋買賣合同沒有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因此不發生所有權的轉移,但買方享有登記請求權,賣方拒絕協助辦理產權過戶,已構成違約,法院支持買方的主張,判決雙方的買賣合同繼續履行是正確的。 三、在同一不動產上存在多項權利時,應按照下列規則區分各項權利的先後。 如果同一不動產之上存在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容相互矛盾的物權時,首先,所有權人的權利要優先於抵押權人;所有權、抵押權作為物權優先於因合同而取得的其他債權。其次,登記的權利應優先於未登記的權利。均登記的,應當以登記的時間先後來確定應當確認和保護哪一項物權,登記在先的權利優先實現。另外,根據擔保法的規定,在不動產上設立抵押權,必須登記,否則不發生效力。比如,在同一房產上先後設有幾項抵押權,有登記的也有未登記的,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未登記的受償。(這種情況下實際上不存在優先於否的問題,因為未經登記的抵押權未生效。)在登記的抵押權中,在前的抵押權要優先於在後的抵押權受償。在上述第三個案例中,銀行的抵押權優先受償的原因也在於此,銀行的抵押權已經登記,具備生效和對抗的效力,買方雖然有生效合同在手,但合同僅能成為其主張債權的依據,即使債權發生在前,也不能對抗登記了的抵押權,所以法院判決銀行就該房產拍賣、變賣後的價款享有優先受償權是正確的。 以上是筆者從事民事審判工作以來對不動產物權歸屬問題的一些淺顯的看法。物權法博大精深,絕非短期研究或隻字片語就能了解和說明的,因而,文章中錯漏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閱讀全文

與物權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