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典權是物權還是法律
典權是物權。典權是指佔有、使用、收益他人不動產的一種物權。所以它是物權中的一種。在古代,通常會使用典當一詞,這就涉及到典權。典權的效力,主要涉及典權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零五條
本編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二百四十條
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二百四十一條
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
㈡ 典權是擔保物權還是用益物權
典權是典權人支付典價,對他人的不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
典權是用益物權。
㈢ 典權是自物權嗎
不是,是他物權抄。
自物權是指權襲利人對於自己所有的物所排他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而他物權則是指,權利人對於不屬於自己所有的物,而依據合同的約定或法律的規定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他物權一般不包括處分的權利。因為只有享有所有權的人,才能合法行使處分權。他物權往往不能排他享有。常見的他物權有:地役權、地上權、典權等等,此外,除了這些用益物權以外,所有的擔保物權也是他物權。 (參見網路「他物權」)
㈣ 在物權當中:「典權」是指什麼
什麼是典權?
所謂典權是指房屋所有權擁有者有將其房屋典當給他人以獲專得利益的權利。房屋典屬當是指承典人用價款從房屋所有人手中取得使用房屋的權利的行為。
承典人與出典人(房屋所有人)要訂典契,約定回贖期限(即存續期),一般期限是3年到10年不等。到期由出典人還清典價,贖回房屋。
典價無利息,房屋無租金。典契中一般規定,到期不贖的,由承典人改典為買,也可經雙方協商,續期再典。承典人除佔有房屋供自己使用外,在典權存續期內,還可以將房屋轉典,或出租給他人,並且可以典權作為抵押權的標的物。
㈤ 典權為什麼沒放到物權法中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楊立新 2005年9月23日
評論《物權法》草案,最有意思的莫過於看看典權了。法律業界的人士說到《物權法》草案規定典權,是「三進三出」,盡管有些誇張,但是說的也有道理。在數次《物權法》草案中,經歷了規定典權,不規定典權,又規定了典權,又不規定典權了的反復過程。這次公開徵求意見的《物權法》草案又將典權刪除了。從現在的情況看,不知道將來是不是還要把典權規定進去。
我是堅決主張要規定典權的。為什麼?大概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典權是我國古代物權法的傳統制度,是我國民法獨創的制度,因此,有些人認為典權是中國物權法的固有制度,是有道理的。在很久之前,在中華法系中就有典權制度。最初的典權不僅可以典房、典地,還可以典人,後來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就只有典房和典地了。一千多年以來,典權制度在中國發揮了重要的融資和擔保的作用。現在的《物權法》草案規定的絕大多數物權制度都是歐洲的制度。細細清點一下,惟有典權是中國固有的物權制度,保留下來,應當是有發揚傳統、保持民族特色的意思。
第二,近幾十年我國典權制度的衰落,與實行普遍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和人民相對貧窮有關。在建國初期,土地和房屋存在私有制,因此,典權制度還是被廣泛地使用,那個時候的典權糾紛很多,需要法院處理。至公社化和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之後,新設的典權就不多見了,但是由於典權的典期很長,因此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典權糾紛才基本滅絕。因此,我認為,我國人民不是不需要典權,而是在那個時候不存在典權生長的土壤。
第三,現在我國人民是不是需要典權?回答應當是肯定的。首先,在城市,房屋已經私有化,基本上不存在公有住宅的出租問題;在農村,農民的住宅都是私有的;既然存在私有住房問題,而且是普遍的存在,那麼,典房就會存在。其次,在城市,雖然土地屬於國有,不能設置典權,但是土地使用權卻可以設典;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只要准許,也可以設典,因此典地並非不可能,而僅僅在於政府所持的態度。計劃經濟已經改變,土地和房屋都存在私有,因此典權有存在的土壤,就會發生、發展。
第四,在現實生活中,法律為人民的融資方法增加一個新的渠道,會更有利於人民的生活。例如,閑置的房屋不願意出租,又不願意出賣,就可以典出去,所有權人既能收到典價進行使用,又能夠保留所有權,不至於滅絕產業,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而且「物權法定主義」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物權法》不規定典權,法律就不承認典權是物權,當事人約定典權就沒有法律根據,就會限制人民的權利。從這一點上觀察,典權的設立,甚至關繫到《物權法》是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大問題了。
出於以上四點考慮,我極力主張《物權法》應當規定典權。我們說,盡管「三進三出」的說法有些誇張,但是典權在《物權法》中已經兩進兩出了。我勸立法機關還是要好好斟酌,看到《物權法》規定典權只有益處,沒有害處。既然如此,干嗎非要叫勁,非得把典權清理出物權體系,將這個土生土長的傳統的物權制度扼殺而後快呢?因此,我說《物權法》對典權應當「三進」,而不要再「出」,就會給人民一個既新又舊的物權制度,使人民在物權法的規定中又有一個可以自由利用的空間,豈不是更好?
註:楊立新 是法律界的名人
㈥ 典權是否屬於物權
樓主你好
典權是物權的一種,只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內沒有規定。回但是典權是實答際存在的,如《民通意見》中就有關典權的規定(《民通意見》第120條),一些行政法規也有規定典權(《典當管理辦法》)。
因此可以說,典權是我國的法定物權,只是沒有像所有權等物權那樣有系統的統一的規范下來。
㈦ 現在司法考試還會考「典權」這個概念嗎這個帶有中國特色的術語到底是屬於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典權人
典權應該屬於用益物權,所謂典權,是指佔有、使用、收益他人不動產的一種物權。由他的定義就可以看出 點權人有權力或者孳息
㈧ 什麼是典權
典權在法律上的性質,也就是究竟屬於何種物權,目前有不同意見:
一是用益物權說。所謂用益物權是指以支配他人之物的使用價值為內容的物權。主張典權是屬於用益物權而非擔保物權的理由主要是:⑴典權的發生是基於典物所有權派生出來的權利,以對標的物的使用價值的支配為內容,目的在於對標的物為使用收益,這與擔保物權的內容為對標的物的交換價值的支配、目的在於擔保主債的履行有明顯不同。⑵出典人在典物價格低落時,只需要拋棄回贖權,就可以對不足部分的典價不負清償責任,而這也與擔保物權的主債務人在擔保物的價值不足清償債務時,仍負清償的責任不同。⑶典權並不具有擔保物權的屬性,亦即典權不具有不可分性、從屬性、物上代位性等屬性。
二是擔保物權說。擔保物權是指為了確保債權的實現,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以自己的動產、不動產或權利為標的而設定的,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權利人有權就該財產變價並優先受償的一種限制物權。主張典權屬於擔保物權的理由主要是:⑴民間設定典權多因經濟困難而到典當行融通資金,並出典不動產作為借款的擔保物,所以就社會作用來說,典權應該是擔保物權。⑵典權的取得與返還,依存於典物,典物的提供不能說沒有擔保的作用。⑶出典人雖然沒有義務提出典價回贖典物,但這只是法律賦予出典人任意選擇回贖與否的權利,並不否認出典人有償還典價的義務;何況出典人不為回贖的時候,乃是以典物的所有權代替典價,將其所有權移歸給典權人,作為償還典價的方法,並不是說出典人沒有償還典價的義務。再就典價作為金錢而且需要償還的關系來說,實質上出典人所負的金錢債務,無論名稱如何,跟金錢債務並無不同,可見典權具有擔保物權性質。
三是雙重權利說。 雙重權利說主張典權兼具有擔保物權及用益物權二者之性質。其主要理由在於:(1)在法制史上,典與質並無嚴格區別,所以從沿革解釋來說,典權原本就兼有擔保物權與用益物權的性質;(2)典權人雖具有使用收益的權能,但典權人大多是富有之人,其設立典權乃在期待取得典物的所有權,使用收益僅為其次要目的,所以從社會作用來說,典權不能認為是單純的用益物權;(3)雖然說典價是使用收益的對價,而不是以借貸為前提,但典是受金錢的融通而運用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以典為純粹的用益物權,則典權的回贖權將難以說明。因為如果以典價作為設定典權的對價,則典權消滅的時候,應該沒有返還對價的必要,所以回贖的時候,需要由出典人提出原典價,這跟營業質的回贖無異。
在上述三種學說中,用益物權說為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