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土地糾紛位由政府部門裁決,如政府部門不裁決、怎麼辦
現在土地糾紛是市政府裁決的鑰匙政府不解決的情況下,你可以往上申訴。這樣情況下。政府還不裁決的情況下,那真的是沒辦法了。
『貳』 土地糾紛處理決定書該怎麼寫
你好,土地糾紛處理決定書該怎麼寫,你可以參考下文範本,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土地糾紛處理決定書
申請人:xx區xx鎮xx村委會xx村民小組。
被申請人:xx區xx鎮xx村委會xx村民小組。
第三人:xx區xx鎮xx村委會xx村民小組41隊。
申請人稱:xx嶺土地緊鄰申請人村莊,土地改革時就分給了申請人村民,申請人村一直耕種至今,從來沒有與任何單位發生過權屬爭議。xx土地,由於1963年原環市公社辦果場,無償佔用了xx大隊(現xx村委會)壹仟多畝壩地,從而導致xx大隊各生產隊無地種花生榨油吃和種菜吃,村民意見很大。為解決村民吃油吃菜問題,環市公社號召村民開荒種植。1965年,申請人和其他村民小組一樣,在村旁的xx開荒約60多畝土地進行種植,種植了花生、西瓜和菜等農作物。自開荒種植到現在,申請人村民耕種xx土地已四十多年,從來沒有任何人或任何單位提出任何異議。綜上,xx嶺、xx土地權屬應歸申請人所有,懇請政府依法公正裁決。
被申請人稱:xx嶺、xx土地,解放後就是分給被申請人村民鍾xx,地上全部都是松樹。鍾xx死後,由於鍾xx同年賤苟沒有山,就把這些地給他砍松枝做柴燒。在1984年左右,申請人把xx嶺、xx地上的松樹逐步砍掉,開荒進行種植。xx子土地,土改時,山腳的地是分給申請人村民的,山頭是分給第三人xx村的。1974年左右,為方便生產,被申請人與第三人通過協商,被申請人用石叫背至xx山頭交換了第三人xx村的xx子等山頭,並一直管理使用。綜上,xx嶺、xx、xx子土地權屬應屬被申請人所有,懇請政府依法公正裁決。
第三人:xx子、xx土地,土地改革時,是分給了第三人村民何xx、何xx的。1974年左右,為方便生產生活,第三人隊長何xx與被申請人隊長何xx口頭協商交換土地管理。隨後,第三人就只是用土改時分給何xx、何xx的xx子眾墳山頭至xx子小族墳山頭交換被申請人的xx背一小片、下窯頭路下一小片、圓墩嶺等山頭,並沒有把xx子山頭交換出去。xx土地(爭議示意圖②),大約在60年代後期,國家號召大量開荒,xx村就在xx土地上砍樹開荒耕種,現xx村也還承認這片土地權屬是屬於第三人的。綜上,xx子、xx土地權屬應歸第三人享有,懇請政府依法公正裁決。
經查:爭議土地xx嶺位於申請人xx村民小組村舍附近,東於小路,南至小路和田,西至申請人村舍,北至舊圳,面積約30畝(詳見爭議示意圖),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對該土地存在權屬爭議。土地改革時,因為鍾xx(花名)是雇農,土改工作組將xx嶺土地分給鍾xx管理使用。由於種xx從廣州四會到xx大隊後,吃住都在申請人村民何神保(花名賤苟)家中,為了表示感謝,遂把分給自己的xx嶺土地送給何神保管理。後來,鍾xx在被申請人村分得地主房屋,遂從何神保家中搬到被申請人村莊居住。申請人村民何神保接受xx嶺土地後,一直在進行積極耕種管理,80年代左右,何神保之子何來養曾經向申請人集體批砍過xx嶺土地上的松樹出售。在發生權屬爭議之前,xx嶺土地一直是申請人村民在開荒種植,部分土地上申請人村民種植了竹木。爭議土地xx位於申請人山嶺山腳,東至魚塘,南至小路,西至水圳,北至xx子山頭,面積約50畝。(詳見爭議示意圖①、②),申請人、被申請人與第三人對該地存在權屬爭議。1963年,原環市公社辦果場,佔用了xx大隊(現xx村民委員會)山蕉壩一千多畝壩地,導致xx大隊下屬村民無地種植花生榨油吃,村民意見很大。1964年,環市公社無力解決xx大隊村民吃油問題,遂號召xx大隊各生產隊進行開荒種植,以解決村民吃油吃菜問題。1965年左右,申請人集體在xx開荒約50畝土地進行種植,種植了西瓜、花生等作物。家庭聯產承包制實施後,申請人遂將xx開荒地分給申請人每家每戶進行種植。
從開荒種植到現在四十多年來,沒有發生任何權屬爭議。爭議土地xx子位於xx土地西北面,東至嶺腳,南至xx開荒地,西至嶺腳,北至嶺腳,面積約30畝。(詳見爭議示意圖③),被申請人與第三人對該地存在權屬爭議。土地改革時,該土地分給了第三人村民何xx,何xx管理。1974年左右,xx大隊各生產隊興辦瓦廠,需要很多松枝作燃料,為方便生產生活,被申請人隊長何xx和第三人隊長何xx協商對換山頭。經協商,第三人用xx子眾墳山至xx子小族墳山地交換了被申請人xx背一小片,下窯頭路下一小片和圓墩嶺等山地,並沒有把xx子山地同被申請人進行交換。以上土地因武廣快速鐵路征地,涉及到部分土地補償費分配問題,三方遂發生權屬爭議。
本府認為:[1995]國土[籍]字第26號《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二十條規定:「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該村農民集體實際使用的本集體土地所有權界線確定所有權。」爭議土地xx嶺土地,自鍾xx贈送給何神保後,一直都是申請人村民在進行管理種植,在武廣快速鐵路徵用土地之前,並沒有發生任何權屬爭議。根據上述條文規定,xx嶺土地權屬應該歸實際使用土地的申請人集體所有,因此,對申請人的xx嶺土地的權屬主張,本府予以支持。相反,由於鍾xx在被申請人村中分得地主住房之前,就已將xx嶺土地贈送給了第三人村民何神保,故xx嶺土地權屬在經過鍾xx處分後,就已經演變成歸何神保管理使用,繼而又演變成第三隊集體所有。除此之外,被申請人對於xx嶺土地也不存在任何管理使用事實,故對被申請人的xx嶺土地的權屬主張,本府不予支持。爭議土地xx土地(爭議示意圖①、②),自申請人集體1965年開荒種植到如今申請人各家各戶耕種管理,歷時40多年來從未發生任何權屬爭議,根據《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二十條的規定,爭議土地xx土地權屬也應歸實際使用土地的申請人集體享有。退一步分析,《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農民集體連續使用其他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已滿二十年的,應視為現使用者所有……。」根據上述條文規定,即使xx土地在申請人開荒之前分給了其他的農民集體,但也因申請人連續使用超過了二十年,從而也形成了xx土地屬於申請人集體所有的法律事實。綜上,申請人對xx土地的權屬主張理由充分,本府予以支持。相反,被申請人和第三人對於xx土地的權屬主張,不僅提供不了任何證據予以證明,而且也不存在任何xx土地的耕種管理事實,故本府不予支持。爭議土地xx子土地(爭議示意圖③tud3),對於該土地在土改時已分給第三人村民的客觀事實,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均予以認可承認,故本府予以認定。至於1974年左右交換山地的事實,被申請人稱已經交換了xx子土地,而第三人稱交換的土地並沒有包括xx子土地,在雙方主張互相矛盾和被申請人提供不了充分證據證明的情況下,本府對1974年左右是否交換了xx子土地的事實不予認定。綜上,本府對第三人xx子土地的權屬主張予以支持,對被申請人xx子土地的權屬主張不予支持。綜上所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二十條之規定,本府決定:
一、xx嶺土地,東至小路,南至小路和田,西至申請人村舍,北至舊圳(詳見爭議示意圖),面積約30畝的土地所有權歸申請人(xx村民小組)集體所有。
二、xx土地,東至魚塘,南至小路,西至水圳,北至xx子山頭(詳見爭議示意圖①②),面積約50畝的土地所有權歸申請人(xx村民小組)集體所有。
三、xx子土地,東至嶺腳,南至xx開荒地,西至嶺腳,北至嶺腳(詳見爭議示意圖③),面積約30畝的土地所有權歸第三人(xx村民小組41隊)集體所有。
如不服本處理決定,可在收到本處理決定之日起60日內向韶關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年 月 日
網頁鏈接
『叄』 土地使用權轉讓糾紛怎麼處理
處理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糾紛可以先行協商;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由人民政府作出行政裁決;對有關人民政府作出的處理決定不服的,當事人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肆』 鄉政府在土地權利的爭議解決中應遵守何種法定程序
【解答】 《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所以本糾紛中: 1、鄉政府有處理權,法律並未明確規定鄉政府必須履行告知村民委員會的法定程序,因此,鄉政府未告知並不構成程序違法,屬違反法定程序。 2、鄉政府只能就使用權爭議進行裁決,因為依照憲法規定,農村的土地屬集體所有,鄉政府無權也無須作出裁決——當事人爭議的是土地使用權。 3、你可以鄉政府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且人民法院應該以程序違法撤銷鄉政府的行政裁決。 4、萬某在土地使用權尚未明確時實施強占行為,違反土地法的規定。在爭議最終解決之前,你享有此地的使用權。
『伍』 土地使用權爭議
土地使用權是外延比較大的概念,這里的土地包括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的使用權即佔有、利用、收益土地的權利。土地使用權的客體包括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
農用地使用權指的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國有土地建設用地指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土地用於建住宅,稱宅基地使用權。
土地使用權爭議是因土地使用權屬歸哪一方即權屬不清而發生的爭議。無論土地性質和用途如何,只要因佔有、利用、收益土地的權屬歸屬存在爭議,就是土地使用權爭議,應由人民政府處理。
土地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是權利人已經依法取得的農用地佔有、利用、收益權利遭受他人非法的侵犯而發生的糾紛。認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的前提是:對佔有、利用、收益土地的權屬歸屬不存在爭議即權屬歸屬明確。即使權利人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曾經被有關機關通過登記發證等程序確認,但利害關系人對權屬歸屬提出異議,這類糾紛仍應認定為土地使用權糾紛,由政府處理。歸屬經處理、復議、訴訟等程序確認。
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土地使用權爭議,由人民政府處理。對處理決定不服的,接到決定書30日內,可以鄉法院起訴。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可以申請仲裁或直接起訴。
認定是否侵權,前提是確認權利主體既確權。因此,被告只要對訴爭土地權屬提出異議,應認定土地使用權糾紛,先由政府確權處理。處理程序不是認定和區分案件性質的理由。因為先確定案件性質,再考慮處理程序。
根據國土資源部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規定,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過程中政府頒發的權屬證書作為證據之一,這說明政府已經頒發證書的土地也可能發生權屬爭議。
因土地使用權的歸屬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土地使用權確認在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文件中,被稱為土地確權。不論稱為如何,實質上都是對土地使用權歸屬的確認。
土地使用權確認是指在土地使用權的歸屬不明或發生爭議時,利害關系人請求有關權利機關 確認土地使用權歸屬,從而解決土地使用權爭議的行為。土地使用權確認請求權由對特定的土地有利害關系人行使,利害關系人不一定是土地使用權人,在土地使用權的歸屬不清或發生爭議時,利害關系人可以是任何與特定的土地就土地使用權歸屬有土地使用權法律關系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他們都可以向有關機關或機構提出土地使用權確認的請求。
土地使用權確認是土地使用權保護的前提,只有通過確認土地使用權,才能明確土地使用權的歸屬,只有在土地使用權歸屬明確的情形下,土地使用權受到侵害或妨害,土地使用權人既可以直接行使土地使用權請求權,以土地使用權方法進行保護,也可以行使債權請求權,以債權方法進行保護。在土地使用權歸屬不明或發生歸屬爭議的情況下,首先應通過土地使用權確認,明確土地使用權歸屬之後,才能確定誰是真正的土地使用權人,才能確定請求權行使的主體。
土地使用權確認的確權主體是行政機關合人民法院 行政機關擁有行政裁決權,對有關土地權屬等爭議,依法行使裁決權。對行政機關確權決定不服的,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審查。
土地使用權的確認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土地使用權歸屬的確認,二是對土地使用權內容的確認。
確認土地使用權的歸屬就是確認土地使用權的權利主體,即確認對特定的土地享有直接佔有和排他權利的權利人,所要確認的權利主體,包括使用權和擔保權的權利人。行使返還原物、消除危險、排除妨害、賠償損失等請求權,都是以土地使用權歸屬確定為前提,如若權利歸屬不清,行使土地使用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將沒有依據。
『陸』 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的權屬爭議應如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以下簡稱「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該條文規定了目前土地權屬爭議的「當事人協商——政府處理——法院裁決」的「三步走」處理模式;這一模式體現了當事人私權自由處分原則和法院作為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屏障的法治理念的結合,是非常正確的。但可能是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這條規定製定並不完善,比如它忽略了土地權屬(包括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下同)爭議的多樣性。是不是所有的土地權屬爭議都可以通過這一途徑解決,或者說這一途徑就是最好的解決途徑呢?筆者認為不盡然。土地權屬爭議的形式具有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表現形式;根據爭議發生時是否政府已經進行登記發證這個標准,可將土地權屬爭議分為未經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和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前者是指當事人在對土地的日常使用中產生爭議,爭議產生時政府尚未介入;後者是指爭議發生時,政府已經根據一方當事人的單方面的申請或者依職權進行了登記發證,這兩種爭議在審判實踐中都會遇見。對於前一種爭議按照「十六條」規定的「三步走」的處理模式解決是沒有問題的;實際上,「十六條」所指的爭議其實就是政府尚未介入處理的土地權屬爭議,因為後面一種爭議即政府已經登記發證後產生的爭議根據「十六條」規定的模式根本沒辦法解決。
這裡面有兩個疑問,第一,為什麼政府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還會有權屬爭議呢?原因有:一、政府登記發證的過程其實也是政府對土地權屬歸屬再認識和確認的過程,既然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就必然會存在認識與客觀事實不一致的時候,簡單的說就是政府登記發證也會有錯的時候,盡管這個概率非常的低;二、就是政府在發證的過程中,由於主客觀的原因並沒有盡到全部應盡的告之或公示義務,與土地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並一定全部都知道登記發證這個事,等到他們知道這個事了證已經發出去了,那麼法律必然要給這些沒來得及提出異議的人一個救濟的機會和途徑。筆者就遇到過這樣一個活生生的案例:某一當事人的父母在解放前購買了兩塊地,一塊用來建房,另一塊用作種菜。這兩塊地解放後都取得了省人民政府頒給土地契紙。用來建房的那塊地由於現在房屋還在,是沒有爭議的。關鍵是用來種菜的那塊地,這塊地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被某一單位用來建造食堂,具體細節現在已無法查證,反正這個單位從那以後一直使用該地塊。2000年這個單位向政府申請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在申請的時候連這一塊地也一同申請登記;根據政府所繪的宗地圖,這一塊地已確實是劃到了單位用地范圍。但是由於政府進行土地登記發證過程中在地籍調查環節和公示環節存在一些瑕疵,當事人並不知道這塊地已經登記發證了。直到2008年他們去申請辦理這塊地的國有土地使用證時才得知這塊早已「名花有主」了,由此就產生了爭議。
先來看未經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和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兩者的聯系和區別。首先是聯系:
一、兩者爭議的目標和本質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獲得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本質上都是土地權屬之爭。
二、兩者都可以通過協商解決。
三、兩者都有可能進入司法解決程序,最終由法院進行裁決。
區別在於:一、協商解決的參與人不同。前者可由爭議的雙方當事人當面協商即可;後者由於政府已經介入且頒發了權屬證書,如果要協商,需要政府參與才有意義。二、政府處理程序不同。前者政府可以通過行政確權程序解決;後者由於政府已經進行了登記發證,要通過行政確權程序解決的話,政府必須先對其登記發證行為作出評判,然後確定是否需要進入行政確權程序。三、進入司法程序的前提不同。前者要求先經過政府處理,不服政府處理決定的必須經過復議,才可以進入司法程序;後者可直接針對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對於這種情況法院也不能直接受理,應駁回原告起訴交由政府先行處理。這個後面再討論);四、司法解決的對象不同,前者法院審理的對象是政府的處理決定;後者法院審理的對象是政府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
通過以上對比可知,已經由政府登記發證的土地權屬爭議,協商的參與人增加了政府這一角色;並且又多出了政府已就爭議土地根據一方當事人單方面的申請或者依職權進行了登記發證這一環節,單是當事人雙方協商已經沒辦法解決問題了;在已發出去的權屬證書被撤銷之前,人民政府也不可能再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直接進行確權處理。所以,這種爭議根據「十六條」規定的模式是沒有辦法解決的。
根據以上的對比筆者認為,對於這種爭議其合理的解決方式應是:先由爭議雙方和政府進行三方協商;經協商,如果確認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有誤的,政府應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讓土地恢復到未經處理時的狀態,然後當事人可以根據「十六條」進行處理(如果不先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而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處理決定,將有可能出現兩個完全相反或者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政府認為其登記發證行為無誤不予撤銷的,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個起訴應是針對政府的登記發證具體行政行為,因為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是不可以直接要求法院處理土地的權屬問題的。
那麼,對於這個起訴法院應如何處理呢?實踐中存在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是繞開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理,以土地權屬尚未經政府處理為由直接駁回起訴,由政府先就土地權屬問題進行確權,然後再由政府根據其確權結論決定是否變更土地登記發證行為;另一種是直接審理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經審理發現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確實有誤的,則應撤銷該行政行為;撤銷之後,土地就恢復到未處理時狀態,當事人可以根據「十六條」進行處理;如果審理後發現,申請登記人有合法的權屬來源證明,政府審查正確無誤,且程序合法,則應維持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已經發出的土地權屬證書可以作為土地權證明,土地爭議到此為止(上訴、申訴除外)。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理由是:當事人起訴針對的是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的具體行政行為,該具體行政行為屬於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法院必須而且只能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繞開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第一種觀點的理由主要是可以減於當事人訟累以及節約訴訟成本,從這個角度出發其觀點當然是正確的。因為案件經過法院審理,裁決結果是維持具體行政行為的話還好說,如果是撤銷是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還得回到政府重新處理。這就意味著,當事人在沒有減少在政府這一頭奔波的同時,還要搭上在法院審理這一頭訟累,要是一開始就由政府處理不就不用受這么多累了嗎?問題是一旦這樣做的話,弊遠遠大於利:一、這樣一來就意味著對行政訴訟模式的顛覆。法院如果對法律規定屬於法院行政案件受案范圍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作處理,就直接違反了《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如果允許這樣做,接下來是不是就要修改《行政訴訟法》了呢?二、行政訴訟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事後監督,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時之所以要盡可能的搜集相關證據和法律依據,跟具體行政行為在作出之後還有可能要面對法院的裁決不無關系;如果法院在具體行政行為被訴到法院之後,又駁回原告起訴將具體行政行為交回行政機關處理,法律原先設計的行政訴訟對具體行政行為事後監督的功能就形同虛設;三、不利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土地爭議案件被法院駁回後又回到政府手裡,政府以其原先的登記發證行為是正確的為由拒不再進行二次處理,那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障。是允許當事人起訴政府不作為呢?還是允許當事人對法院原先駁回其起訴的具體行政行為再次起訴?所以說,第一種觀點雖有一定的道理,卻是弊大於利,是行不通的。
綜上所述,對於土地權屬爭議,《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的處理模式並不完善。它忽略了土地權屬爭議的多樣性以及對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的權屬爭議處理方式的特殊性。因此,筆者建議應當在該條文下面補充一款,即:「對已經登記發證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雙當事人和登記發證的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經協商確定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錯誤的,由政府撤銷其登記發證行為,然後當事人可以根據本條以上款進行處理;政府認為其登記發證行為無誤不予撤銷的,當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政府的土地登記發證確實錯誤的,應判決撤銷該行政行為,當事人可以根據本條以上款進行處理;經審理認為政府土地登記發證行為合法的,則應維持政府的登記發證行為,已頒發的土地權屬證書可以作為土地權屬證明,當事人不得再以同一事由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樣就彌補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不足,更好的引導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土地權屬爭議。
『柒』 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糾紛與土地使用權確權糾紛有何區別
區別:
1、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是土地承包者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糾紛;土地使用權糾紛,則是土地使用者與單位或者個人之間的糾紛。
2、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不能繼承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屬於用益物權,只是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對土地沒有所有權,土地使用權是凡具備法定條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約定對國有土地或農民集體土地所享有的佔有、利用、收益和有限處分的權利。
3、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糾紛是用於農業生產,土地使用權的確權糾紛是企業用地或者宅基地或者其他非農用地,如果是土地權屬糾紛,由國土資源局的地籍部門受理。
(7)土地使用權有爭議的裁決擴展閱讀:
征地制度
2013年全國兩會給土地改革定下清晰的方向與目標:加快農村土地徵收改革與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建立農村金融機制,制止地方土地生財。
兩會土地改革:農村土地確權保障農民權益
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成為他們共同的呼聲。
在本次政協會議的提案中,九三學社中央毫不諱言征地制度改革是一塊難啃但必須要啃的「硬骨頭」,稱「只要走好農村土地登記確權的第一步,改革條件就基本具備」。
實際上,這也已經成為中央高層和業內的共識。
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關於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司長朱留華早前已給出明確答案。他表示,短期來看,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可有效解決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糾紛,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切實維護農民權益。
長期來看,有助於依法確認和保障農民的土地物權,形成產權清晰、權能明確、權益保障、流轉順暢、分配合理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是建設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的前提。
『捌』 土地權屬發生爭議 民事訴訟是繼續審理還是裁定駁回起訴
裁定駁回起訴。根據法律規定,行政處理是提起行政訴訟的前置程回序,也就是說,關於土答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當事人在自行協商解決不成的,必須先申請有關人民政府進行行政處理,只有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行政處理決定不服的,當事人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而不能不經人民政府處理,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1、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2、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3、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對土地權屬爭議進行裁決,這是屬於政府職能范圍內的工作。所作出的裁決涉及到行政權力的運用,屬於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裁決作出後,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執行。按照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對政府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當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