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中外合作知識產權保護

中外合作知識產權保護

發布時間:2021-11-16 19:45:40

① 南京理工大學3 1中外合作辦學怎麼樣

南京理工大學3+1中外合作辦學還不錯。只要英語好好學,出國去,能拿到兩個學位證書(南京理工大學和外方學校的),一個畢業證書(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由創建於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分建而成,經歷了炮兵工程學院、華東工程學院、華東工學院等發展階段,1993年更名為南京理工大學。

截至2019年4月,學校佔地3118畝,校舍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設有20個學院,合作創辦了兩個獨立學院;館藏中外文圖書文獻250餘萬冊;有各類在校生30000餘名,留學生1000餘名;有教職工3200餘人,專任教師1900餘人。

截至2019年4月,南京理工大學設有機械工程學院、化工學院、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自動化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公共事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格萊特研究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等15個專業學院。

② 上海大學的中外合作辦學到底咋回事

本人是上海大學學生,我可以來回答你的問題。
1.上海大學有一些專業是中外合作辦學,這些專業的一些課程是外教授課,學生有一定的出國深造機會,不過這些專業的學費要比普通專業貴很多,所以報考人比起普通專業要少,專業錄取分並不高。我個人建議如果不是很喜歡這些專業最好還是不要填報,因為特色專業不等於培養出來的都是特色人才,關鍵還是取決於自己。其實除了這些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外,還有許多不錯的專業,比如通信、計算機、機械自動化、知識產權、微電子、材料學等,這些專業歷來是上大錄取分比較高的專業,畢業後工作比較好找。
2.現在的上海大學是由前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工業大學、原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於1994年合並,許多人對新的上海大學不夠了解,以為就是幾所專科院校合並而成,加之合並沒幾年後就升為211大學,遭到許多人妒嫉,隨意謾罵詆毀上大的名聲。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上大有所了解,這部分人也越來越少,但不排除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很多不了解上大的人看上大每年在上海本地的錄取分幾乎都是一本線,比某些在一本招生的二本院校還低,就認為上大很差,上大的生源很差。其實不是這么回事,上大的錄取分低的最主要原因是由於上大的學科規模大從而在本地招生人數歷來是上海各高校中最多的,每年招3800~4000本地學生,而一志願報考上大沒那麼多人,於是分數線就基本上一本墊底。如果你上網查查歷史數據,比如06、07年上海第一批本科院校生源(理工科)情況,你會發現以一志願被上大錄取的學生基本上在1000名左右,而上大每年能招滿計劃數,也就是說有近3000人是以二志願被上大錄取的,這些學生主要是報考復旦交大同濟差幾分掉下來的。你可以算一下,復旦交大同濟近幾年在上海招生數基本上是1300~1500,報考和錄取比大約2:1,所以每年有4000左右學生從復旦交大同濟掉下來,這當中7成都被上大錄取,另外3成主要被上海理工、上海海事、上海師范、上海外貿等二本院校錄取。這也是為什麼上大生源的平均分反而比華東政法、華東理工要高些。所以上大的生源並不差。
3.華東理工的綜合實力要比上大強。全國排名35左右。華理的優勢學科是化工類,其研究成果在全國位居前列。但也不是每個專業都比上大好。上大比較強的學科是力學、社會學、電子通信、冶金、計算機、影視、美術等。

③ 經教育部認證的中外合作辦學屬於全日制普通類嗎

屬於的。

中國教育機構可以採取與相應層次和類別的外國教育機構共同制定教育教學計劃,頒發中國學歷、學位證書或者外國學歷、學位證書,在中國境外實施部分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式,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申請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中外合作辦學者應當具有相應的辦學資格和較高的辦學質量。已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中外合作辦學者申請設立新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其已設立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應當通過原審批機關組織或者其委託的社會中介組織進行的評估。

(3)中外合作知識產權保護擴展閱讀:

中外合作辦學的相關要求規定:

1、中外合作辦學者以知識產權作為辦學投入的,應當提交該知識產權的有關資料,包括知識產權證書復印件、有效狀況、實用價值、作價的計算根據、雙方簽訂的作價協議等有關文件。

2、申請舉辦實施本科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由擬舉辦項目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提出意見後,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3、申請舉辦頒發外國教育機構的學歷、學位證書以及引進外國教育機構的名稱、標志或者教育服務商標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審批,參照前款的規定執行。

④ 南京理工大學中外合作是什麼樣的模式學費怎麼樣

1、學校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舉辦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培養機器人專業碩士研究生;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等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簽署了聯合培養人才協議,每年選派200多名學生到海外短期學習交流或攻讀學位。

學校注重與境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科研合作,先後與俄羅斯烏法航空技術大學、白俄羅斯戈梅立國立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聯合研究中心或實驗室,每年來校開展合作研究、講學等學術交流活動的境外專家學者達400人次之多。

2、2021年南京理工大學學費收費標准: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為26400、34000元/年。

公辦大學也有中外合作等部分高收費專業,學費通常2-3萬元一年甚至更高到十幾萬;民辦大學由於需要自籌資金辦學,學費一般都比較貴,普通類專業通常10000-20000元每年,2-3萬一年也很多,當然也有更高的,藝術類專業那就更貴了。


截至2019年4月,學校佔地3118畝,校舍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設有20個學院,合作創辦了兩個獨立學院;館藏中外文圖書文獻250餘萬冊;有各類在校生30000餘名,留學生1000餘名;有教職工3200餘人,專任教師1900餘人。

截至2019年4月,南京理工大學設有機械工程學院、化工學院、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自動化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公共事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格萊特研究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等15個專業學院。

⑤ 上海大學的中外合作辦學到底咋回事

上海大學的中外合作辦學是上海大學和其他國家知名大學的聯合辦學的學院,以上海大學中歐工程技術學院為例,是上海大學與法國技術大學集團聯合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學院,學院致力於培養在中法雙文化環境中全面發展的,懂得國際工程設計規范,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工作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高級技術管理人才。中歐學院的培養模式:

1、上海大學本科(4年),上海大學文憑;

2、上海大學(3年)+法國工程師(2.5年),雙文憑;

3、上海大學本科(3年)+ /法國碩士(2年),雙文憑。

上海大學簡介。

上海大學為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上海大學積極推進開放合作,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中外合作辦學穩步發展。目前,學校已與52個國家和地區的233所大學或機構簽署校際合作協議。

學校被教育部評為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單位、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學校建有4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並已與北美洲、歐洲、亞洲等地區的大學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學院。

以上內容參考上海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的辦學特色是什麼?

⑥ 請教中外合作辦學問題

1󰀂合作辦學體產權不夠明晰,財務管理弱化(1)中外聯合辦學體的產權不夠明晰,使外方投資者與中方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是現代企業的根本特點。產權是指所有者對資產(包括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長期以來,我們片面地強調教育辦學的公益性質,而忽略了在教育產業化背景下中外辦學公益性和收益性並存的實際情況。澳大利亞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推行教育國際化戰略,把教育作為重要的服務貿易輸出。目前,教育輸出已成為澳大利亞第九大出口產品和第三大服務貿易產品,2003年教育服務收入接近49億澳元,僅次於旅遊業(94.4億元)和運輸業(74.8億元)。外方投資者認為學校的資產將來是屬於中方的,因此在資產的管理上存在短期行為和功利主義傾向,如抽逃資金轉移海外、挪用資金投資其它領域等;而中方合作者往往是以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作為股權投資與外方合作。由於中方的上級主管部門重有形輕無形的管理理念,使得中方對合作體的資產沒有充分的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致使這些權益受到損害。事實上,中外合作辦學體
正是利用了中方的品牌才使學校的資產規模迅速膨脹起來。因為政府管理部門在管理上存在盲區,使得合作體資產的產權歸屬缺乏明確而清晰的界定。目前中外合作辦學體很多是附屬於中方的高校,並不需要設立一個完全獨立的機構。即使設立了完全獨立的辦學機構,成立了董事會等管理機構,法人依然是中方高校的校長。因此,有的合作辦學採用課程合作方式來進行,雙方合作,發雙方文憑,手續非常簡便。這種中外合作辦學屬於典型的標簽型,沒有實質性的合作。按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規定,擔任主幹課程教學的外籍教師所佔比例不應低於25%,引進國外教材不低於教材總數的30%對中外合作辦學問題的理性思考對中外合作辦學問題的理性思考。可是有的項目只是掛名中外合作辦學,並沒有引進國外的教材,國外的學校只派一兩個老師過來,99%的課程都是中國教師在講授,這實際上只是校際交流的行為。
(2)中外聯合辦學體財務管理弱化,會計核算不規范,資產管理混亂。有的中外辦學聯合體財務管理不規范,會計核算賬目混亂,沒有按照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的要求在每個會計年度編制財務會計報表,有的甚至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具體經費收支情況都沒有詳細記載,直接與其他業務混淆在一起,更沒有委託社會審計機構依法進行審計監督。按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規定,中外合作辦學體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審核批准每年辦學的預、決算方案,有權對辦學體的資產進行支配和處置。但目前大多數中外合作辦學體的董事會都是名存實亡,不能真正發揮作用,完全體現為外方投資者個人的意志。因此,才出現了外方投資者通過各種渠道非法將資金抽逃出境、隨意將資產挪作他用、投資其他領域謀利,從而影響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2󰀂合作辦學體盲目開辦新專業,師資隊伍的結構層次不夠合理
中外合作辦學體為了迅速發展壯大,爭先恐後地上新專業、熱門專業,如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專業,根本不考慮其辦學的基本條件能否滿足開辦這些新專業的要求,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學生入校後沒有專業師資授課,學生幾乎󰀂自學成材 ;配套條件如實驗室、實習基地都沒有建立起來,使學生既無理論又無實踐;缺乏專業書籍,專業知識貧乏。這在客觀上嚴重影響了合作辦學的教學質量。同時,合作體的師資隊伍建設滿足不了教學的基本要求。普遍存在著師資隊伍結構層次不合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齡結構不合理,多數學校缺乏中年教師,沒有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梯隊,有的專業全部是一些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在從事教學工作;職稱結構不合理,缺乏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兼職教師比例過高,雙肩挑的教師很難有精力保證教學工作的出色完成;學歷層次和知識結構不合理,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員不多,名牌大學的本科畢業生也很少,很多年輕教師都是本校畢業留校的,知識結構有󰀂近親繁殖 的特點。由於師資水平低,教學效果不佳,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受教育者付出了高額學費但沒有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行為關繫到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劣,而教育教學質量又直接關繫到教育消費者是否能享受到等值的教育。
3󰀂合作辦學體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決策機制不健全,人才流動頻繁
∀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明確規定: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應當設立董事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對重大問題如學校發展規劃、審核預決算等進行討論決策。平時經董事會1/3以上的組成人員提議,可以召開臨時會議,研究決定重大問題。但目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大多數治理結構不完善、不健全,有的雖然設有董事會,但形同虛設,從未召開過會議,學校的重大問題都是投資者一個人說了算。因此,對重大問題的決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其次,委託代理關系不順暢,投資者與經營者關系不協調。在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的對外承諾中,不允許外國投資者在我國獨立舉辦高等教育機構,它必須與國內高校合作才能舉辦獨立設置的高等教育機構。而且董事長一般是由外方投資人擔任,校長由中方推薦人選,董事會聘任。由於外方投資人認為校長是中方推薦的,自然代表中方利益,因而不願讓校長全面負責學校的教學和日常管理工作。這種不信任往往體現為外方投資者親自介入學校的財務、人事、教學等管理工作。外方投資者和中方管理者之間處於矛盾沖突之中,這種不規范的管理行為影響和制約了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健康發展對中外合作辦學問題的理性思考文章對中外合作辦學問題的理性思考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0726966.html,轉載請保留此鏈接!。最後,中外合作辦學體人才隊伍不穩定,工作缺乏連續性。合作體中的管理人員,多數是面向社會招聘的。因此,普遍存在著人才隊伍不穩定,流動頻繁的現象,使工作沒有連續性,降低了管理效率。
4󰀂合作辦學體在文憑管理上不夠嚴格,存在著濫發文憑的現象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不斷發展,獲得學位的形式越來越多,有的是國內學兩年國外學兩年拿國外文憑的(2+2)模式,有的是國內學三年國外學一年拿國外文憑的(3+1)模式,現在又出現了接受遠程教育、網路教育拿國外文憑的現象。目前社會上的一些辦學組織尤其是一些不具備開展研究生教
育資格的機構,與境外機構舉辦所謂󰀂學位課程 󰀂研究生班 等各類項目,刻意模糊辦學的非學位、非學歷培訓性質,未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核准,擅自在辦學活動中變相授予學位。根據有關規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負責對合作辦學項目授予境外學位進行核准。如果沒有制約,勢必導致濫發文憑,直接損害學生利益和中外合作辦學的順利發展。由於管理不規范,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引進了一些在國外辦學歷史短、層次低的高校教育資源,並且誇大宣傳、吸引生源,看重經濟效益和贏利分成比例,對辦學質量和辦學特色不是很重視,不問教育質量只求投資回報。這種利用我國政策盲區、以󰀂賣文憑 假合作的營利行為並不少見。
造成中外合作辦學不規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管理體制上的原因也有觀念上的原因。主要體現在:教育理念上,過分強調教育的公益性,而忽視中外合作辦學的商業性、營利性。事實上,外方到我國投資辦教育的最大動機就是看準了我國有龐大的教育市場,有較大的贏利空間,如果管理者片面強調教育的公益性,外方投資者只有通過不規范的手段挖掘利潤;政策導向上,過分強調對外方投資辦學的支持和優惠,而忽視了對中外合作辦學體的監督和領導。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有益補充和重要組成部分。但教育是關系國家民族興衰的百年大計,在大力扶持的同時應加強對合作辦學的監管和規范。在處理合作與教育主權的關繫上,應堅定地把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合作辦學項目的達成和執行應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應更多地體現在中方對項目的實際參與和控制許可權上,在教學組織管理和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有些合作項目,中方只起著招生的作用,沒有實質性的合作辦學。然而在合作辦學中又承諾允許外方在中外合作辦學中控股和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等。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的教育主權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必須認真對待這些問題。

⑦ 關於國外如何對中小企業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的

(一)確定企業知識產權作為轉讓或許可貿易的價格;

(二)確定企業知識產權資內本化價值,如以知識產權作容為入股的股金額,建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或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一方或雙方以知識產權作為出資方式;

(三)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產權之一,將知識產權資本化,如在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企業合並、破產清償、涉及產權變更時;

(四)以知識產權設立質權。

此外,在知識產權侵權訴訟涉及侵犯財產權利的賠償時,也有必要進行評估.

⑧ 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知識,分析我國為什麼要重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在世紀之交,千年之交,我國即將加入「世貿」的新形勢下,進一步提高全民的知識產權意識,按照《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要求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積極作用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下面就知識產權歷史沿革,我國知識產權現狀,知識產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以及需要加強的幾個方面作一簡要論述。

一、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容和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基本情況

世界上的財產權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為有形財產權和無形財產權。有形財產權又可分為動產和不動產,動產是指可移動的財產,如電視、汽車等,不動產是指永久固定在土地上的財產,如房屋、礦山、土地等等。而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它是指智力創造性勞動取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所以,知識產權(知識財產),是人的心智、人的智力的創造。通俗地講,即人的智力勞動成果,依照法律得到承認並得到保護,權利所有人將享有佔有、使用和處分的權利。這種權利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也稱之為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所謂人身權利,是指權利人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或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即為精神權利;所謂財產權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認可後,權利人可以利用這些智力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概括起來,知識產權是指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領域從事一切智力活動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依法所享有的權利。

按照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歌爾摩簽訂的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規定,「知識產權」包括有關下列各項權利:(1)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2)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廣播節目;(3)人類一切活動領域的發明;(4)科學發現;(5)工業品外觀設計;(6)商標、服務標記以及商業名稱和標志;(7)制止不正當競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保護的范圍與以上基本相同,但在保護的形式及期限方面做了更明確的規定。

除以上列舉的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外,在工業、科學或藝術領域內由於智力活動而產生的一切其他權利,都應該屬於知識產權調整的范圍。在實際工作中,知識產權通常分為兩部分,即「工業產權」和「版權」。上面(1)所述的對象為知識產權中的版權部分。(2)所述的對象通常稱為「鄰接權」,即與版權鄰接的權利。(3)、(5)、(6)和(7)所述的對象構成知識產權中的工業產權部分。第(4)項所述的科學發現應不包括在知識產權的客體之中,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也沒有一個國際公約認為科學發現可享受任何財產權。因此,科學發現應不屬於知識產權的范疇,本不應該列舉在知識產權所包括的權利之中的。

知識產權這種無形財產,與其他有形財產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主要表現在:(1)專有性。專有性也稱壟斷性或獨占性。他是指知識產權專屬權利人所有。知識產權所有人對其權利客體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2)地域性。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就是對權利的一種空間限制。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授予的知識產權,僅在該國或該地區的范圍內受到保護,而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不發生法律效力。如果知識產權所有人希望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也享有獨占權,則應依照其他國家的法律另行提出申請。(3)時間性。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除受空間(即地域)的限制外,還要受時間的限制。知識產權都有法定的保護期限,一旦保護期屆滿,權利即自動終止,這一點與其他財產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它可以幾十年乃至幾代人占其財產,並沒有時間的限制。而知識產權卻有法定的佔有時間。有些知識產權的保護(如商標專用權)經過履行法定手續,可以續展延續。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產權的保護內容在不斷的拓寬和發展。知識產權的保護,激發了人們的發明創造的積極性,保障了人們依法獲得的智力成果權利。而人們發明創造激情又不斷創造出來的高新技術的智力成果,給知識產權帶來了一系列新的保護客體,所以知識產權的保護內容是一個動態的開放性的發展過程。

世界上知識產權制度最早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1236年,英王亨利三世曾授予波爾多的一個市民十五年的色布染織壟斷權,這可以說是專利制度的雛形。1474年,在商業盛極一時的義大利威尼斯,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專利法。它以明文規定給某些機器與技術的發明人授予十年的特權。之後,英、美、法、俄等國家陸續頒布實施了專利法。西歐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為維護財產私有和鼓勵自由競爭,在19世紀初葉,法、英兩國率先頒布實施了商標法和版權法。至此,傳統的知識產權體系(專利、商標和版權)開始建立。迄今為止,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建立了體系完備,保護水準較高,而且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現代知識產權制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知識產權制度方面的完善以及保護方面的高水準,充分發揮了知識產權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方面的積極作用。

我國知識產權制度起步較晚,但知識產權立法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分別於五六十年代頒布了商標法規,但不夠完善,再加上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商標的功能和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真正意義的符合國際保護知識產權通行規則的法律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改革開放以後,國際經濟貿易開始活躍,代表商品信譽的商標專用權的保護顯得極為迫切,為適應改革開放和國際經貿合作的要求,於1983年3月1日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之後,1984年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91年6月1日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1年10月1日實施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1993年12月1日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隨著改革的深化,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這些法律法規參照國際標准,又先後進行了修訂,有的正在加緊修訂之中。我國在加速國內立法,健全知識產權制度的同時,先後參加了《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商標國際注冊與質量協定有關議定書》、《專利合作條約》、《世界版權公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和《保護錄音製品的日內瓦公約》。由此看出,我國在改革開放後用了二十年左右時間,不僅基本健全了知識產權法律體系,而且參加了國際保護知識產權相關的主要條約、公約。從我國知識產權法制建設的時間看,速度是相當快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國家比,其保護水準應該是高的。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的知識產權立法,是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成功範例。中國知識產權制度不僅自成體系,與國際上通行規則接了軌,而且中國特色非常鮮明,基本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要求。

二、知識產權保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縱觀世界不同國家經濟體制現狀可以看出,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往往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就越完善,其保護水準也越高,有些經濟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雖然也搞市場經濟,但並沒有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所以說知識產權保護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應當明確的是,既然市場經濟不具有社會制度的屬性,那麼它就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其共性主要有以下幾點:1.承認個人和企業市場主體的獨立性,它們自主地作出經濟決策,獨立地承擔決策的經濟風險。2.建立起具有競爭性機制的市場體系,由市場形成價格,保證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由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的作用。3.建立起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對市場運行實行導向和監控,彌補市場經濟本身的弱點和缺陷。4.必須有完備的經濟法規,保護經濟運行的法制化。5.要遵守國際經濟交往中通行的規則和慣例。上面講的市場經濟體制的5點共性,其中2、3、4、5點都涉及到知識產權,所以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必須遵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充分運用知識產權對於市場經濟積極的促進作用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那麼,知識產權制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哪些作用呢?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特點要求,必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規范市場行為,反對不正當的競爭,創造一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知識產權法律就是直接規范市場競爭主體行為的法律。如《專利法》是調整發明創造所有權,授予發明創造以專利、轉讓專利發明創造和利用專利發明創造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商標法》是調整商標注冊、使用、管理、保護商標專用權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著作權法》是調整著作權關系的基本准則。《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調整市場主體行為關系的法律。在知識產權的幾個主體法律中,《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是市場主體法中規范和保護智力成果的法律,但《商標法》、《專利法》側重於保護物質文明成果,《著作權法》側重於保護精神文化成果,而《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規范市場交易行為、保障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一般性法律。所以,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構成了以保護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一般性法律。所以,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構成了以保護市場主體因智力成果而獲得的權利和市場主體進入市場的行為規則。體現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即公平競爭。

(二)知識產權制度是企業開展公平競爭的法律保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獨立的經濟實體,具有獨立的生產經營權利和經濟利益,他們之間處於平等地位,接受市場優勝劣汰競爭法則的檢驗。作為一個企業來說,面對開放的市場,謀求生存和發展,使自己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一方面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在不確定的市場中,對自己利益的維護只能通過對最大利益的追求來實現。市場競爭實質上就是企業通過追求更高的利潤率來確保其實現平均利潤。另一方面,企業更高利潤的追求往往要通過優良的商品或優質的服務或滿足人們精神或物質的新需求來實現的,這就促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提高產品質量,運用高科技武裝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對新的發明創造,企業敢於投資開發,不斷地開發和創造新產品(包括物質產品和精神文化產品)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那麼要維護這個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就必須要有相應的法律作保障。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就是直接地規范企業公平競爭的法律。如企業有了新的發明通過專利審定,獲得了專利權,這種新的發明運用於生產,生產出了新產品,這種新產品就受專利保護,任何人未經專利權利人許可不得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依照《專利法》,發明專利將獲得二十年的保護。如果把這種專利產品命名一個商標,並依照《商標法》獲得注冊保護,那麼,就獲得了這種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獨占權。因為在同一類商品中,你的這種專利產品叫這個商標(牌子)並獲准注冊,別人就不能再用這個商標了,他人不管是善意還是惡意用了這個商標(牌子),就侵犯了你的商標專用權。同時,作為一種專利產品,專利保護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商標保護可以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從另一個角度說商標保護又彌補了專利保護的不足。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無論是你的專利權還是商標權受到侵害,企業都有權要求有關行政機關查處或到法院提起訴訟,依法維護企業自身的合法權利。如果企業遭受了除此之外的其他不正當的競爭行為的侵害,可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也可以要求行政機關查處或到法院提起訴訟。所以,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既是國家維護公平競爭的基本手段,又是市場競爭主體(企業)參與競爭的有力武器和法律保障。

(三)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開展國際經貿合作交流的基本條件。一個國家資源、技術是有限的,只有把自己置身於國際經濟舞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交流,才能彌其所短,揚其所長,更快地發展自己,更好地滿足本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但是,在世界經貿活動中,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時,或者說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已經成為經貿合作交流質量、數量的重要因素時,就要求世界范圍內開放的經濟關系需要世界各國在知識產權方面法律的建立、健全和完善。這不僅符合發達國家的利益,也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這是因為:首先,沒有知識產權的充分保護,在很多方面就沒有技術的轉移以及直接對外投資。其次,在所有國家的經貿交流活動中有其共同遵守的規則使其能夠公平競爭,以避免某些國家認為由於其他國家的行為方式使其受害,而採取單方面的措施保護自己。我國已經基本健全了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同時,我國在吸收外資的有關法律規定中,對有關知識產權權利作了明確規定。允許外國投資者以知識產權作為投資,該知識產權如何作價、如何使用由合資各方商定。吸引外資法律中還規定,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外商獨資)企業,可以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主要是指知識產權),該先進技術的作價標准、支付方法、保密條件,均由技術輸出方與技術引進方商定。正是由於我們國家在知識產權立法和保護,以及在吸收外資的有關法律規定中對知識產權的明確規定,促進了我國國際經貿的快速增長。我國經貿合作交流取得的重大成就,從一定意義上說有賴於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努力實施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

三、當前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應該重視的幾個問題

我國的知識產權制保護從總體來看,成績顯著,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基本相適應的。但也確實還有不相適應的方面。主要表現是,人們的知識產權法律意識還很弱,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還有待提高,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比較缺乏,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特別是我們處在即將加入世貿,以及世貿對知識產權保護提出更高保護水準的新形勢下,我們要採取積極措施,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使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一)加強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各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雖然做了大量的宣傳普及工作,但從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看,有較大的差距。分析起來,問題是多方面的,既有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的一面,也有我們國家商品經濟還不很發達,激烈的市場競爭還未形成,外部壓力還未足以使企業驚醒起來,學會運用知識產權這個在市場競爭中最有力的武器,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在當前經濟體制轉換的關鍵時間,加強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市場競爭主體的知識產權意識,就顯得非常緊迫。通過宣傳普及工作,使知識產權權利主體明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其基本的經濟法則。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必須學會用知識產權去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如企業要敢於投入開發新產品,對新發明要及時申請專利審定,對一些有望佔領國際市場的專利技術,還應該到一些主要貿易國去申請專利保護。對新開發的產品要選擇有時代感、顯著性強的商標及時申請注冊,同時還要及時在貿易國注冊,努力樹立商標信譽,爭創馳名商標,避免因專利、商標不及時申請而丟失市場,為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獲得有效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企業作為權利主體具有獨立性,有獨立的生產經營權利和經濟利益,權利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因此,其權利主體在市場經營活動中必須樹立平等的競爭觀念,在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及時請求行政保護或向司法機關提起訴訟,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通過知識產權的宣傳普及工作,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的增強,不僅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並且對社會經濟發展將產生積極影響。

(二)嚴格依法辦事,強化執法的力度。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司法部門在提高知識產權法律意識的基礎上,要樹立起依法保護權利主體平等競爭的權利,並為權利主體提供平等競爭的條件。在實際執法中,要深刻理解法的原則精神,維護知識產權權利主體的合法權利。特別是要把握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財產在遭到侵害時,往往是被侵害主體的聲譽或其產品所佔領的市場受到傷害和影響,在處罰起來,對侵權人採取制止侵權、罰款比較容易做到,但對其侵害人責令賠償損失上做得不夠。這方面既有其被侵害人應該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主動要求賠償的問題,也有執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在被侵權人的合法權利受到損害時,依法予以賠償,堅決維護被侵害人的合法權利方面的問題。如某一企業在等一年內共發生140餘起商標侵權案件,該企業對其中的80餘件商標侵權案向有關部門進行了申訴,這些侵權案件使該企業損失的利潤達一百多萬元,為處理這些案件,花去差旅費30多萬元,但是,該企業所得到的賠償只有差旅費的10%左右。由此看出,在查處商標案件時,堅持對被侵權人的賠償是很不夠的。在處理知識產權案件方面,還有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就是地方保護主義,有些地方仿製、假冒比較嚴重,但查處起來阻力很大。有的人錯誤的認為,仿冒、假冒能帶來地方經濟的繁榮,還有的認為,為地方考慮,保護地方利益,不會犯大錯誤。其實不然,假冒不僅不會帶來地方經濟的繁榮,而且會對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保護假冒不僅會犯錯誤,嚴重的同樣構成犯罪。所以,執法部門在處理知識產權案件時,一定要排除地方保護主義的阻力,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堅決維護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進一步樹立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形象。

(三)加速人員培養和機構建設,盡快使我國知識產權的專業人才和機構體制方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相適應。從目前我國知識產權隊伍人員情況看,絕大部分都未接受過知識產權的系統教育和培訓,都是應工作需要而從一些其他部門轉入從事知識產權工作,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顯得很不適應,特別是高精尖的人才,掌握國際知識產權發展動態,為我國知識產權發展規劃、對策提供決策信息的人才就更加缺乏。所以應從教育入手,作出教育培養人才規劃並付諸實施,使之在近期內人才短缺的狀況有所改變。在知識產權的管理機構方面,有些地方必要的機構還未建立起來,該建的機構要迅速建立起來。對知識產權代理組織要嚴格代理人標准,提高代理人業務素質,使之真正擔負起行業企業知識產權的參謀顧問角色。當前,當務之急是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廉潔、高效的行政執法隊伍。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鮮明特點,特別是在查處商標侵權案件方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案件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的,繼續發揮這一優勢,使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就必須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行政執法在行政管理第一線,擔負著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聖神職責,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行政執法效果,關繫到政府的形象。所以在用人機制上,要嚴格標准,公平競爭,擇優錄用,把好用人關。同時要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的教育、培訓,建立健全執法監督機制,確保嚴格執法,從嚴治政。

總之,知識產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緊密相連,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們已經基本健全了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世界通行規則接軌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經過20多年的實踐,在知識產權立法和保護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只要我們一如既往,堅持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堅決保護知識產權,學習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在知識產權制度方面的好的做法,嚴格依法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保障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努力造成人人尊重知識、尊重知識產權的良好社會風尚,就一定能夠使中華民族的智慧之花,結出更多輝煌燦爛的文明之果,為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⑨ 法律明確保護外資權益,特別是對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讓有了新規,對還是錯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韓珠萍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1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加開常委會會議,審議《外商投資法》草案,而後通過議案,決定將《外商投資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這也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引人矚目的一大亮點內容。

中國需要高水平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分別通過全國人大會議評審,組成「外資三法」,基本構成中國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在吸引外資進入、規范外資在中國的使用以及擴大中國對外開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保障護航作用,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飛速發展,結構不斷優化。在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外商投資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從開放初期的寥寥幾筆投資,到目前每年上千億美元的龐大規模,外商投資在我國從無到有,從有到多,既是我國對外經濟蓬勃發展、開放格局縱深拓展的直接表現,又為我國如何更好利用外資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出了挑戰。《外商投資法》的出現,正好解決了我國新形勢新常態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加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的迫切需求。

但是,近年來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需要通過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來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推動更高質量的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三十多年前制定的「外資三法」顯然已經難以適應新時期外商投資在中國的發展需要,也無法滿足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迫切需求。例如,隨著我國市場准入的不斷擴大,外資在服務業的投資佔比已高達65%左右,服務業發展的服務貿易推進對法制化和規則化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而在高附加值製造業領域外資佔比也逐漸攀升,必然對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讓問題和投資爭端解決機制提出了新的制度性要求。中國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對外資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都首先需要在法律層面制定規則。

因此,經過多年深入探討,中國新的《外商投資法》應運而生。《外商投資法》草案建立在「外資三法」的基礎和改革開放四十年促進外商投資的經驗基礎之上,更符合國際投資市場需要和中國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迫切要求。相比於2015年版草案,新版《外商投資法》草案有了巨大變化,從更高的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其重點從外資管理轉移到了外資促進和保護。就內容而言,新的《外商投資法》草案堅持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側重於投資促進和投資保護,通過構建和完善外商投資促進機制、保護機制和管理機制,營造穩定、可預期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國投資者依法在中國境內投資。

《外商投資法》草案四大亮點

《外商投資法》草案主要有四大亮點:

一是以法律形式確立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外資安全審查制度」。

准入前國民待遇是指「在企業設立、取得、擴大等階段給予外國投資者及其投資不低於本國投資者及其投資的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以清單方式列明「國家規定在特定領域對外商投資實施的限制或禁止准入的特別管理措施」,清單之外的領域,外資可以與內資一樣平等公平地進入。外資安全審查制度指的是國家「對影響或者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外商投資進行安全審查」,表明了中國將對可能威脅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外資進行精準審查,而不是大規模無篩選性審查,這一舉措將為引進外資樹立了一道防火牆。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和外資安全審查制度有機結合,將深化中國外資管理制度改革,推動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推動我國加強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形勢。

二是法律明確保護外資權益,特別是對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讓有了新規。

草案中有十一條法規涉及投資保護,七條涉及投資保護,從各方面各角度給予外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企業更大的自由,尊重、鼓勵、引導、保障相關投資者和企業在中國平等地開展合法活動。值得一提的是,草案中再次強調了要依法保護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知識產權,及知識產權權利人和相關權利人的合法利益,並指出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強制轉讓知識產權。這一條款與WTO框架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世界貿易規則相銜接,表現出中國積極對接國際貿易規則、促進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堅定決心。草案還在第二十條中明確提出「國家對外商投資不實行徵收」,特殊情況下需要進行徵收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進行,並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從而將大大加強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投資的信心和預期,刺激外商投資進入中國。

三是簡化外資監管,促進內外資統一管理,保障公平競爭。

外商投資管理的核心在於負面清單以外領域堅持內外資一致的管理原則,涉及管理程序、政府采購、標准制定等方面一視同仁。第二十九條,「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與內資一致的條件和程序,審核外國投資者的許可申請」,說明未來在負面清單以外的行業和領域,外國投資者提起的許可申請將與內資的許可申請一樣,受到平等對待,為外資進入我國市場打破了又一個堅實壁壘。第十六條,「國家保障外商投資企業依法通過公平競爭參與政府采購活動」,將2017年1月出台的《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中「依法依規對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境內生產的產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參與政府采購招投標」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體現出中國歡迎外資企業積極參與政府采購的態度,將從法律層面改變外資企業受制於各種有形無形門檻、被拒於政府采購大門之外的局面。第十九條「外商投資企業平等參與標准化工作」,允許、鼓勵和促進外資企業參與中國的標准制定,從市場標准、行業標准等層面保障外國投資者和外資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公平競爭。總之,該草案從管理層面進一步減少對外資的束縛,是深化外商投資領域「放管服」改革的途徑之一,能夠在滿足合理合法公正有效的管理和審查前提下保護外商投資的合法權益,創建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

四是設立特殊經濟區域,為擴大對外資開放先行先試。

草案第十三條指出,國家可以在特定區域內實行外商投資試驗政策措施,國務院也可以設立特殊經濟區域,促進外商投資。我國的特殊經濟區域發展目前已走上自貿試驗區建設和自由港建設的新平台。新的《外商投資法》將為地方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港建設先行先試在法律層面上提供依據和支撐,使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有法可依,不斷擴大外資市場准入,減少外資准入限制,與國內投資者共同打造開放發展新高地,使自貿試驗區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增長極和創新極。

《外商投資法》草案已成為今年兩會代表熱議的焦點話題之一。如果該草案獲得全國人大通過,《外商投資法》將代替原有的「外資三法」,成為我國促進和保護外資的新的法律,為我國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對外開放新階段進一步加大外資引進力度提供助力,為更好利用外資保駕護航。新的《外商投資法》將對外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企業釋放積極信號,鼓勵外資進入中國,將有利於改善營商環境,構建更公平、透明的投資環境。這一法律也對我國與相關國家建立相互對等的投資市場准入和投資保護、以及推進中國與其他國家談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都將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閱讀全文

與中外合作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