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著作權法框架圖

著作權法框架圖

發布時間:2021-11-16 02:55:17

『壹』 思想內容能否受著作權法保護

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問題,早已形成定論,即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作品的表現形式,而不是思想。但本文作者認為,至少在一定前提下,思想內容也應該適當受著作權法的保護。作為一家之言,本刊刊發此文,旨在倡導學術交流之風。著作權法律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大致經歷了與「出版特權」相聯系的保護階段、與「著作財產權」相聯系的保護階段、與「著作人身權」相聯系的保護階段和如今的著作權國際化保護階段。隨著著作權法律制度的不斷發展,對於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問題,學術界已經基本上形成定論,即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作品的表現形式,而不是思想內容。但筆者認為,思想內容也應該成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內容,至少在一定情況下應該被納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即作品的表現形式和思想內容應該同為其保護對象。思想內容與表現形式的關系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保護對象是作品,即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可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需要具備兩個要素:第一,作品是人類的智力創作成果;第二,屬於作品范疇的並不是人類一切領域內的智力成果,而僅限於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之內。我國著作權法明確列舉了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美術、建築作品,攝影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方法創作的作品,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計算機軟體等八類作品,並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作為彈性條款,以適應著作權法的不斷發展,將應納入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均歸入其保護之中。
要談到思想內容可否成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問題,首先必須明確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關系。作品的思想內容是指作者藉助作品所反映的觀點、概念、原理、方法、步驟或客觀事物、事件以及其他題材和主題等;而作品的表現形式是指作者通過作品表達某種思想、某項內容時,所採取的各種表現手法、技巧等客觀形式的總和,它具有客觀性。我們知道,作品是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統一,作品的思想內容是純主觀的東西,它必須藉助一定的表現形式才能夠被人們所感知,否則就更不可能涉及到保護的層面上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表現形式只是對作者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反映,缺乏思想內容的表現形式沒有存在的基礎,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作品因而也空洞、毫無價值,即表現形式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筆者認為,思想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成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理解。著作人身權與思想內容保護
假如我們不將作品的思想內容作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就可能出現一些難以解釋的問題,比如對演繹作品有關內容的理解。演繹作品是對原創作品的再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演繹作品的著作權主體必須依法保證原創作品的完整性不受破壞,原創作品的著作權主體擁有保護作品完整權,即其依法享有保護原創作品在形式、內容、作者創作意圖等方面不受歪曲和篡改的權利。如果演繹者對原創作者創作意圖的理解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出現在其再創作的成果中表現出來完全背離原創作者意志的作品內容,直接或間接地歪曲或篡改了原創作品,也就傷害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很可能會損害作者的形象。由此可見,這裡面也就間接地體現了將思想內容列為著作權法保護對象的必要性。
我們可將此進一步上升到著作人身權保護的層面上來。世界范圍內著作權法律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大致經歷了與「出版特權」相聯系的保護階段、與「著作財產權」相聯系的保護階段、與「著作人身權」相聯系的保護階段和如今的著作權國際化保護階段。其中與「著作人身權」相聯系的保護階段產生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對著作人身權的保護,是對著作權保護的完善。德國啟蒙思想家康德等人認為,作品首先是作者人格的反映,在著作權中,人格權是首要的,而財產權次之。事實上,對著作財產權的保護在某種層面上說,既是對作者勞動成果的肯定,也是對作者人身權的尊重,著作人身權具體反映在作者的著作權利中,其中尤為重要的就是作者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這正是為了維護作者在思想內容方面所享有的著作權利。可見,從著作人身權方面來考慮,也應該將思想內容納入著作權法的保護之中。
另外,我國著作權法有對作品保護的限制性規定,明文規定對違反善良風俗、反黨、反社會等作品,以及那些法律、法規以及其他相關的官方文件及其譯文,公用歷法,數學公式等一些不適宜用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不予保護,而這些規定正是從該類作品的內容上加以考慮的,既然可以從作品的思想內容角度上來排除對其的保護,那麼為什麼著作權法就不能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保護呢?這顯然也是無法解釋的。作品獨創性與思想內容保護
其次,這涉及到我們究竟應該如何來理解作品的獨創性。作品的獨創性是指作品由作者獨立構思所完成,作品的內容或者表現形式完全或基本上不同於他人已經發表過的作品。筆者認為,作品的獨創性應該不僅僅是指表現形式的獨創性,還應包括作品思想內容上所具有的獨創性。作者通過對素材的選取,從總體上進行構思,並且加入自己的思考,滲入自己的理解、思想感情,這樣才形成了其獨到的東西,才使得其所創作的作品具有了自身的價值。
比如,關於抗日,作者既可以選擇南京大屠殺等題材來表達對日本侵華暴行的譴責,也可以選取抗戰斗爭的題材,來表現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作品在思想內容上具有獨創性,作者需要根據其所要創作作品的思想內容方面考慮,從而決定以何種表現形式來表現作品,具體的就表現在對素材的取捨等諸多方面,形成具有獨創性的表現形式。因而,只保護表現形式,不保護作品的思想內容,難免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從著作權法上的獨創性和專利法上的新穎性的關繫上來考慮,著作權法調整的是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而專利法的調整對象則是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它們的調整范圍是不同的。專利法上的新穎性強調的是創新性,並要求在水平上有所提高,那麼為什麼著作權法就不能要求作品的思想內容具有新穎性呢?這里的新穎性強調的是作者創作作品角度的獨到性,也就是他所創作作品的思想內容一定程度上應該與眾不同,不應該是他人作品內容的簡單重復,即使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演繹作品的創作者往往在對原創作品的表現形式進行改變的同時,也會滲入其自己的觀點、思想等。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同時它又具有獨立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基於同一客觀事物產生的意識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對同一題材、同一內容,不同的作者會產生不同的思想感情,會有獨到見解,其作品也可能會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軟體著作權與思想內容保護
我國著作權法是將計算機軟體作為其保護作品中一類的,但是,假如我們不把思想內容作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在保護計算機軟體方面就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著作權法只保護形式不保護思想內容,體現在軟體上,就是只保護軟體的源程序及文檔,不保護軟體的演算法及處理問題的構思和方法,而軟體的精華和價值卻主要體現在軟體的演算法及處理問題的構思和方法上。著作權法只保護形式,這就使得人們基於同一思想卻用不同的程序語言和運算技巧編寫同一運行環境下實現同一功能的程序的行為,無法被認為是侵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必須藉助其他的法律、法規來加以保護,這樣就會導致對計算機軟體保護的鬆散,同樣不利於對它的保護。可見,在這個意義上,將思想內容作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也具有必要性。思想自由與思想內容保護
對將思想內容作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的一個責難就是,思想是自由的,若將思想內容納入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會導致對人們思想自由的限制。那麼,這種結論是不是必然成立呢?恐怕不盡然。我們常說對某一事物的限制,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其自由,在這里也正是這個道理。假如我們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思想自由,就可能導致自由的泛濫,人們可以濫用他人的思想,甚至導致歪曲和篡改,以至對他人的人格造成傷害,我們所要保護思想自由也自然成為空談。著作權法賦予著作權主體以保護作品完整性的用意也正在於此,我們只有通過對思想自由進行一定程度地限制,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應將思想內容作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當然,這也不能是絕對的保護,因為在保護的同時我們還應尊重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並且,對作品思想內容的保護,同樣也不意味著當有人用某一題材創作作品時,其他人就不得再利用該題材創作自己的作品,允許對同一題材進行不同的創作,在同一題材上存在多個著作權,只要不同的作者在該題材中滲入了自己的思想,創作出了具有獨創性的東西。因而,將思想內容作為著作權的保護對象也是應該加以限制的,它更多的是從作者自身來考慮,更多的保護的是作者自己的創意、作者自己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內容,也即作者自己的東西。另外,對作品思想內容的保護,也不一定必然地體現在財產上,它更多地應是強調對作者人身權的保護。背景資料
我國著作權法保護思想的表現形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我國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
作品是通過一定的智力活動而產生的智力成果,非機械記錄、通用表達成果。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必須是文學、藝術或科學領域內的。文學作品主要是用語言來表達作者思想的作品;藝術作品是指藉助於其他道具以塑造形象來表達作者思想的作品;科學作品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作品,是指表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技術經驗及生產工藝方法和技能等內容的智力創作成果。
作品應具有獨創性,即作品必須是作者獨立的智力創作,不是抄襲他人的。著作權保護作品的形式(即思想的表現形式),而不保護作品的內容(即思想本身),因此著作權對作品內容並不要求必須具有新意,只要是作者自己創作的,也即作者在掌握一定素材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創作技巧,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融匯進去,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獨創性是判斷一作品是否可受著作權保護的核心標准。
1、財產權方法在創意上建立財產權的方法來保護創意的方法,就是創意保護的財產權理論。財產權理論為創意的創造者提供未經創意人許可,就不能使用或披露該創意的專有權。2、准合同或不當得利方法
在英美法中,准合同、不當得利和恢復原狀被交叉使用。准合同大體和大陸法系的不當得利相當。在准合同方法下,法院考慮很多事實,包括創意的性質、雙方的關系和交易、公共政策考慮以及雙方的預期。法院並不要求特定的關系或秘密的披露,而要求新穎性和具體性。3、合同方法(包括明示合同和默示合同)
合同方法是創意保護的最有力和在實踐中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它不服從和准合同或財產權理論一樣的政策考慮。對思想的壟斷將預先排除,對科學和技術中的進步的恐懼在明示合同下是不存在的,因為合同僅僅約束當事人而使他人能免費使用該創意。4、信任關系方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方法
信任(秘密)關系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實際上是性質上相同的法律,信任(秘密)關系即我國法律所稱的商業秘密。在美國,對於創意保護來說,相對於前述的幾種保護方法,信任(秘密)關系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是較弱和不太確定的。5、著作權方法這是一種在著作權法框架內保護創意的方法,創意一旦獲得著作權法保護,那麼其獲得的權利將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權利。因此,這是一種對創意人最為有利的創意保護方法。但這種創意保護理論面臨著巨大的障礙:一是傳統著作權法上的一項重要原理「思想/表現兩分」的障礙;二是創意著作權保護對傳統著作權法的沖擊。因為在美國法律中,以某種有形形式固定是受保護的條件之一,因此美國不保護沒有以有形形式固定下來的舞台表演、口述作品等。而創意本身則不一定已經以某種有形形式固定下來的。
近年來,因法人作品與職務作品認定不清引發的署名權糾紛屢見不鮮,各地司法實踐中掌握標准也不盡一致,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因此,依據法律判定法人作品與職務作品,將充分有效地保障創作者的署名權和其他合法權益,有利於調動著作權人的創作積極性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貳』 《知識產權法》專利權與著作權有哪些主要區別

  1. 知識產權法律,如著作權緝廠光斷叱登癸券含猾法、專利法、商標法。

2.知識產權行政法規。其主要有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專利法實施細則、商標法實施條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

3.知識產權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如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知識產權法

4.知識產權行政規章,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規定。

5.知識產權司法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前停止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此外還有國際條約與公約,中國在制訂國內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同時,加強了與世界各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交往與合作,加入了十多項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公約。主要有: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專利合作條約等。其中,世界貿易組織中的TRIPS協定被認為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中涉及面廣、保護水平高、保護力度大、制約力強的國際公約,對中國有關知識產權法律的修改起了重要作用。

『叄』 將句子改頭換面算抄襲或剽竊嗎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無法一概而論,例如廣告用語,屬於作品范疇,具有著作權,依法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如果涉及廣告用語的「借用」,極可能涉及侵權;如果涉及其他作品,可以適當引用。


一、借用廣告用語等,極可能侵犯了修改權等著作權以及作者獲得相應報酬的權利!

1、廣告用語,屬於作品范疇,具有著作權,依法受《著作權法》的保護。

廣告用語對商家來說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則朗朗上口、妙趣橫生的廣告語會給商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廣告語短小精悍,引人入勝,蘊藏著創作者獨具匠心的藝術風格,一則好的廣告詞的創作者要付出的心血和精力甚至比其他文學作品還要多,所以,廣告用語受《著作權法》保護是毫無疑問的。

2、《著作權法》第十條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

(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本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二、適當引用,應當遵守法律規定,否則,可能涉嫌抄襲或剽竊

《圖書期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一)明確規定:

「適當引用」指作者在一部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的片斷。引用非詩詞類作品不得超過兩千五百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如果多次引用同一部長篇非詩詞類作品,總字數不得超過一萬字;引用詩詞類作品不得超過四十行或全詩的四分之一,但古體詩詞除外。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總量不得超過本人創作作品總量的十分之一,但專題評論文章和古體詩詞除外。

『肆』 什麼是知識產權立法體例

中國適合何種知識產權立法體例

吳漢東

近代民法典是在羅馬法體系基礎上改造的,且知識產權立法與近代民法典未能發生歷史的機緣。現代民法典編纂運動嘗試接納知識產權制度,但至今尚無成功的立法例。當代知識產權法是一個綜合性、開放式,且最具創新活力的法律規范體系,採取民事特別法的體例較為適宜。

關於知識產權制度與未來民法典之關系, 一直是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不少民法學者主張在民法典的框架內,整合一個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財產權體系,其理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手段基本是民事性質的,應將這一權利與其他財產權等同看待,並納入民法典進行規范,國外已有在民法典中規定知識產權之立法例。我國的民法通則在「民事權利」一節規定了各類知識產權,因此這一制度應成為民法典的組成部分。筆者對此有不同看法,本文試以範式民法典為參照系,從歷史考察與現狀分析相結合的角度,探討知識產權立法體例與民法典編纂之關系,希冀為民法典體系的設計提供些許有益的思想資料。

失之交臂:近代民法典編纂與知識產權制度產生

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的確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自十八、十九世紀以來都先後開始了知識產權的立法活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立法例有:美國1790年《聯邦版權法》、法國1793年《作者權法》、德國1837年《保護科學和藝術作品的所有人反對復制或仿製法》、日本1899年《著作權法》;美國於1790年、法國於1791年、德國於1877年、日本於1885年先後制定的專利法;英國於1875年、美國於1870年、德國於1874年、日本於1884年先後頒布的商標法。這些知識產權立法與近代民法典編纂都未發生歷史的機緣。

無論在英國還是美國,知識產權法都表現為制定法的形式,歷來都是一種獨立的財產法律制度,並不涉及民法典編纂的問題。大陸法系國家承受了古羅馬法典化的傳統。作為近代範式民法典的法國民法與德國民法,其編纂活動分別完成於19世紀初葉與末期,他們的民法典體系取材於羅馬法的《法學階梯》或《學說匯編》;其知識產權立法早在民法典編纂之前大體就緒,且這些新興的財產制度又多為英國的「舶來品」。因此近代歐洲大陸的範式民法典未能將知識產權制度納入其體系之中。關於其立法動因,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解釋。

1.近代知識產權制度是從特權到私權嬗變的產物

近代知識產權法的孕育,經歷了封建特許權制度近三百年的長期陣痛。與保護精神產品相關的封建特許權,包括印刷專有權和產品專營權,它以敕令或令狀的形式,授予印刷商以出版獨占許可證或賦予經營者專門製造、銷售某種產品的權利。這種封建特許制度的受益者主要是印刷商、企業主以及頒發許可證的統治者,而不是從事智力創造活動的作者或發明者。這一制度不僅適應了封建統治者禁錮思想文化、控制經濟利益的需要,而且決定了原始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特點。封建特許權的存在意義,在於它同近代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具有某種歷史連接作用。近代資產階級國家立法使知識產權由公法領域進入私法領域,由特權轉變為私權。法律制度在發生質的轉變的同時,也保留了某種歷史的慣性,即多數知識產權具有國家授予的特徵。這種權利取得的國家授予性與權利產生的本源性並不是矛盾的。美國學者認為,創造性活動是知識產權產生的「源泉」(source),而國家法律規定則是知識產權成立的「依據」(origion),因此知識產權是一種法定的有限制的獨占權利。知識產權制度產生的社會背景有別於傳統財產權法所生存的私法環境,因而近代立法者在法律體系的設計與安排方面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從特權到私權,反映了近代知識產權的屬性變化,但並非表明知識產權與其他財產權採用相同的立法形式。

2.近代知識產權制度是私權領域中財產「非物化革命」的結果

在羅馬私法體系中,財產權制度是一個物質化的權利結構體系。羅馬人基於財產的主要構成限於對有體物的認識,構建了物與物權制度。他們以物為客體范疇(主要是有形的物質客體——有體物,也包括無形的制度的產物,即除所有權以外的財產權權利——無體物),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以所有權形式為核心的物權制度,建立了以物權、債權為主要內容的「物法」體系。隨著近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社會財產構成中,出現了所謂抽象化、非物質化的財產類型。以知識、技術、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知識財產」,有別於以往物質形態的動產、不動產,是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另類客體。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一書中寫道:諸如精神技能、科學知識、藝術以及發明等,都可以成為契約的對象,而與買賣中所承認的物同一視之。此類佔有雖然可以象物那樣進行交易並締結契約,但它又是內部的精神的東西。十分明顯,傳統的物化財產權結構是無法包容抽象化、非物質化的知識財產的。1807年法國民法典繼承並發展了羅馬法的傳統,將客體物分為有體物與無體物,同時擴充了無體物的范圍。後者專指具有財產內容的權利,其中,除了民法典所規定的債權、股權外,還包括新興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本歸為動產物,以後又被劃歸到更具重要價值的不動產類別中。1896年德國民法典在繼承羅馬法傳統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德意志民族風格。其立法文件不承認無體物,所謂物僅涉及有體物的概念。但在學說中,知識產品可以稱為「無體物」,但它不能歸類於物權法的客體物范疇,而僅是知識產權法規范的客體。

概言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是羅馬法以來財產權領域中一場深刻的制度創新與變革。無論「法學階梯體系」(法國法)還是「學說匯編體系」(德國法),都只是在羅馬法編纂基礎上的改造,知識產權這一新興財產權制度未能進入傳統民法典的體系范圍。

3.近代知識產權制度尚未形成一個體系化的財產權利族群

知識產權是人們基於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而依法享有的權利,是一個屬於民法范疇但又相對獨立的財產權制度體系。將一切來自知識活動領域的權利概括為「知識產權」最早見之於17世紀中葉法國學者卡普佐夫,後為19世紀比利時法學家皮卡弟所發展。皮卡弟認為,知識產權是一種特殊的權利范疇,它根本不同於對物的所有權。在近代法時期,以知識產權的名義實現權利制度的體系化,並未在立法活動中得以實現。換言之,「知識產權法是對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法律規范的一個總稱,這一稱法是虛設的,是一種理論概括」。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是近代歐洲知識產權制度興起的時期。專利法、著作權、商標法在西方國家陸續產生。毫無例外,上述法律都是以單行立法的形式出現,既沒有統一的知識產權法典,也沒有將各個法律進行整合而編入民法典。1804年法國民法典,明確肯定商標權應與其他財產權同樣受到保護。這一規定不過是對商標權即為財產權的民法定位,並無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的立法意義。正是在民法典這一基本法指引下,法國於1857年頒布了具有歷史意義和國際影響的商標法。無需諱言,對各項知識產權進行體系化整合並作為民法典的組成部分,無疑在立法技術方面存有困難。對此,法國學者指出,「多數情況下,有形財產整體性地置於單一法律規則的體系內加以調整。例如,所有權在涉及到有形不動產或動產時,總是具有同樣的內容。誠然,兩種不同財產的地位並不總是相同,但這並不能否認內容豐富的有形財產所有權的一些一般規則的存在」;「相反,無形財產具有不同性質,它們不能置於同一的法律體系而只能置於一系列獨立的、不同的體系,存在於一定的期間。」 可以說,由於民事立法技術的原因,近代立法者並未象構建物權體系那樣,將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整合成一個概括的、統一的知識產權體系。

近代民法典的編纂,自是「言必稱羅馬」,諸如物權、債權、繼承權等財產權都可以從羅馬私法體系中找到它的雛型,而知識產權難以在傳統的體系中與物質化的財產相融。基於羅馬法以來法典化的傳統,加之立法技術的不能,知識財產終究未能以體系化的權利制度出現在近代社會的範式民法典中。

並非範式:現代民法典體例對知識產權制度的接納

自20世紀以來,知識產權制度有了長足的發展:基本規范不斷完善,保護范圍不斷擴大,一體化、現代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與此同時,大陸法系的一些國家嘗試將知識產權制度編入本國的民法典,並在90年代興起的第二次民法典編纂的運動中形成高潮。我國有的學者將其稱之為民法典編纂巨大進步,彌補了近代範式民法典的一大缺憾。還有的學者以此立法例為範式,主張在未來的民法典中規定一個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大一統的財產權體系。筆者對上述觀點持有疑慮。

20世紀以來,幾個有代表性的民法典對傳統的財產權體系進行了改造與突破,以不同的體例和方式規定了知識產權編,這無疑是民法典編纂活動中的一種制度創新。這一變革緣於人們對知識產權本質屬性的認識。在歷史上,知識產權經歷了一個「封建特許權——精神所有權——無形財產權」的發展過程;在今天,知識產權則已成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承認的私權,一種新型的民事權利。筆者以為,知識產權是民法對知識形態的無形財產權利化、制度化的產權形態。客體的非物質性是知識產權的本質特性,但其私權的基本屬性與物權、債權等並無實質性差別。在這個意義上說,立法者將知識產權與其他民事權利同置於民法典,其動因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由於知識產權的自身特性和立法技術的諸多困難,民法典難以將知識產權融入其體系之中。現有民法典的起草者採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將知識產權的相關規則全部納入民法典,這無疑是法律規范的位置平移。由於涉及諸多公法規范的處理,這一方式難以適用於所有的知識產權制度(如越南法);二是從各類知識產權抽象出共同適用規則和若乾重要制度規定在民法典中,但同時保留各專門法。此類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私權立法的純潔性與形式美,但其實質意義不大,且在適用中多有不便(如義大利法)。總體說來,現代民法典對知識產權制度的接納,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但卻是不足效法的。

民事特別法:知識產權立法體例的最佳選擇

單行立法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知識產權立法的通行做法,這一體例在英美法系國家是以專門法律制度的形式出現的,在大陸法系國家則是民事基本法之下的民事特別法。

20世紀末,採取單行立法傳統的法國將23個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單行法規整理匯編成統一的法典,這即是1992年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有學者認為,該法典是世界上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第一個法典,有可能成為21世紀知識產權法與民法普遍分立之典型。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既是法國大革命以來二百多年相關立法經驗之結晶,也是回應當代經濟、技術發展進行制度創新之成果,其立法成就是值得重視的。但是,該法典並沒有改變其作為民事特別法的基本地位和本質屬性,其理由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法國知識產權法與民法、商法依然是基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知識產權法典」的譯者黃暉博士對此寫道:1804年法國民法典頒布時,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沒有現在這么突出,民法典也沒有針對知識產權的專門規定。因此,法國決定對知識產權採取單獨立法的方式後,十分注重處理其與民法、商法等一般法的關系問題,並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民法典關於有形財產權的很多規定不能直接適用於知識產權;為保護作者權益免遭損害,對契約自由進行大量限制;有關智力創作的勞動合同不影響作者享有精神權利和思想權利;有關著作權與婚姻和繼承的關系也存在不同於一般法的特別規定。除上述例外規定外,作為民法典的基本法所規定的普遍原則仍然是適用的。這說明,法國知識產權法典與法國民法典是體系分立的兩部法典,但並非是地位平行的兩部法典,他們仍是一種基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在私法多元體制中,民法典是作為民事普通法或基本法存在的,它規定的是私權的一般問題。而知識產權法典則屬於特別法,它對知識財產的特別問題作出專門規定。將兩部法典作出上述區分的意義在於:在知識財產問題的法律適用方面,知識產權法典的適用應優先於民法典。前者有專門規定的,應優先適用其規范;無特別規定的,則應適用基本法規范。可以說,知識產權法典雖冠名為法典,但並沒有改變其民事特別法的基本地位。

其次,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是專門法規系統化的特殊形式。一般意義的法典,不是已有規范性文件的簡單匯總,而是在原有法律規范基礎上經過加工、整理而成的系統化的法律文件。法國立法者將知識產權的各種單行立法進行整合、編修,實現了法典編纂的基本要求。法國知識產權法典在立法技術上有兩個優點:一是體系完整,二是內容諧調。該法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文學和藝術產權,規定有著作權、鄰接權、資料庫作者權等;第二部分為工業產權,規定有外觀設計權、發明專利權、技術秘密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植物新品種權、商標權以及其他標記權等;第三部分為在海外領地及馬約爾屬地的適用。就其基本制度來說,法典幾乎囊括了現代知識產權的全部內容。該法典還較好地處理各項知識產權制度的內部關系,避免了原單行立法出現的各種沖突。例如計算機程序應受著作權保護而不得授予專利;對資料庫製作者的保護獨立於著作權對資料庫或其組成部分的保護;植物新品種不受專利保護而取得專門權利;有關著作權、外觀設計權、人身權、地理標記權、商號權等在先權利的標記不得作為商標使用注冊等。但是,法國知識產權法典顯然遺漏了法典編纂的一個要素,即缺乏各項知識產權制度共同適用的原則和規則,立法者未能也許不可能設計出一個與民法典相同的總則。正如譯者黃暉博士所指出的那樣,「1992年頒布法典時只是將當時的知識產權各部門法匯集到一起,體例上仍然保持相互獨立,1994年為加強反假冒力度修改法典時也只有遵循這一體例」。由此可見,在立法技術上,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是各類法規的匯集,是專門法規的系統化,它沒有改變知識產權制度作為民事特別法的根本屬性。

以法典形式出現的法國知識產權制度,在相關立法體例上並沒有走出多遠,從世界范圍來說,民事特別法仍然是大陸法系國家知識產權立法的首選模式。筆者以為,作出以上選擇,主要是出於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現代知識產權法是一個綜合性的法律規范體系。知識產權制度從其產生之初,即是以綜合性法律規范、多樣性法律制裁措施為其主要特徵的專門法律,它與作為民法典的民事基本法有著顯著的差別。知識產權制度本為保護創造者權利之實體法,但在立法中一般規定有權利取得程序、權利變動程序、權利管理程序、權利救濟程序等,即在實體法中規定了程序法的內容,程序法依附實體法而存在。知識產權制度本為規范個人知識財產權利之私法,但在立法中多設有行政管理、行政處罰及刑事制裁等公法規范,在立法技術上具有私法與公法規范相結合的特點。誠然,知識產權法律規范的特殊性,並不影響其作為民法體系中組成部分的本質屬性。但是,從知識產權規范的特殊性出發,則需要在民法典之外對這種綜合性法律單獨立法。如果將知識產權制度全部納入民法典,則大量存在的程序性規范和公法規范將會使民法典在體繫上難以協調,相關條文在性質上將難以兼容,民法典也就無法實現其形式上的「審美要求」。如果將知識產權制度根據其規范性質不同,分別納入民法典和進行單獨立法,則會造成同一法律制度被人為割裂的狀況,徒增法律運用的不便。

第二,現代知識產權法是一個開放式的法律規范體系。與近代法所涵蓋的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相比,現代知識產權法已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法律體系,借用《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的規定來表述,它是一切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由於智力活動所產生的權利制度的總和。自新技術革命從20世紀中葉興起,知識經濟不僅孕育了「知識=財富」的新的財產觀,而且促生了新的知識財產制度。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邊緣保護法」,即採用專利權和著作權的若干規則,創設了一種新的制度即「工業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即屬此類;二是「單獨保護法」,即為特殊的知識產品設定「准專利」或類似其他知識產權的保護。新植物品種權、域名權,即屬此類。在新的知識產權制度繼續出現的同時,舊的相關制度也逐漸演變成為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新成員,其中最具意義的就是商業秘密與反不正當競爭。商業秘密是一種無形的信息財產。它與專利技術不同,其權利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獨立性,也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權利的效力完全取決於商業秘密的保密程度。正是由於這一特性,大陸法系國家長期採取合同法或侵權法的保護方法,商業秘密不包括在傳統的知識產權體系之中。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商會(ICC)率先賦予商業秘密以產權屬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其成立公約中亦暗示商業秘密可以包括在知識產權之中。至90年代,《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專門規定「未公開信息」的保護問題,確認商業秘密屬於知識產權范疇。此外,反不正當競爭亦與知識產權有密切關系。最初,競爭法對於知識產權僅是一種補充保護,意在為各類知識產權制度的交叉領域或真空地帶提供兜底保護。而在現代社會,反不正當競爭已歸類於知識產權法領域。《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967年斯德哥爾摩文本將專利技術、經營標記與制止不正當競爭同列為工業產權的對象,1967年《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將反不正當競爭的權利納入知識產權范圍,1993年《TRIPS協議》強調締約方遵守《巴黎公約》的有關條款,即確認反不當競爭作為知識產權組成部分的規定。上述情況表明,現代知識產權法正處於不斷發展、變革的過程之中,其權利制度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法律體系。如將這種頻頻變動的法律置於一個需要相對穩定的民法典中,顯然是不合適的。

第三,現代知識產權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法律規范體系。現代化、一體化是知識產權立法的兩大趨勢,前者動因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後者受制於新國際經濟秩序的形成。知識產權法從其興起到現在,已有三四百年的時間,基於技術革命而生,由於技術革命而變,其制度史本身就是一個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說,知識產權制度無疑是「制度文明的典範」。自20世紀下半葉至今,相繼出現的新技術革命與信息革命(或稱為知識革命),使得現代知識產權法總是處於劇烈變動的狀態。著作權法告別19世紀的「印刷版權」時代,走過20世紀的「電子版權」時期,繼而開始「網路版權」的新紀元。這一進程使得傳統的著作權保護范圍在不斷擴大,新的著作權權項陸續產生,著作權效力在虛擬空間逐步拓展;專利法大大縮小非專利對象的范圍,著力保護化學物質和葯品專利,增加微生物品種及方法專利。這一最具「科技含量」的法律制度,在實現立法現代化的目標之後,又面臨著21世紀基因技術專利問題的挑戰;商標法在網路空間里,不僅涉及到傳統商標制度的變革(例如商標權地域性與網際網路國際性的沖突,商標分類保護與網上商標權排他性效力的矛盾、網上商標侵權形式的變化與侵權責任的認定等),而且必須考慮域名保護制度的創新(例如域名的登記與審查、域名權的性質與內容、域名權與其他在先權利的沖突、域名權的保護與域名糾紛的處理等)。知識產權法不僅要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立法現代化,而且要在全球范圍建立新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即通過制度改革實現立法的一體化。在國際社會里,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經濟、貿易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烏拉圭回合的一攬子談判,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形成了《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與《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三大主體制度。由於世界貿易組織與上述公約的有效運作,知識產權保護現已成為國際經貿體制的組成部分。從國際范圍看,知識產權制度進入了一個統一標準的新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各國立法者不得不「修綱變法」,按照國際公約的相關要求重新審視本國知識產權制度。正是基於上述情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知識產權法處於頻頻修訂之中。據資料記載,發達國家的著作權法平均不到10年就修改一次。法國知識產權法典頒布後的6年間先後12次進行修改和增補。中國的商標法、專利法自製定後分別於90年代初和新千年伊始進行兩次重大修改。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法律修改活動都是在專門法的形式下完成的,而具有系統化、穩定性特徵的民法典,則不具備這些便利。

中國知識產權報

『伍』 結構設計是不是知識產權

個人理解結構設計應當屬於知識產權。
首先介紹一下知識產權專。知識產權主要包括屬著作權、專利、商標等。
其中,
著作權也稱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
專利具有以下三種: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商標是商品的生產者、經營者在其生產、製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商品上或者服務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務上採用的,用於區別商品或服務來源的,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聲音、顏色組合,或上述要素的組合,具有顯著特徵的標志,是現代經濟的產物。

若所述「結構設計」是偏工業生產方面的,通過結構設計能夠實現一定功能或達到某種技術效果,可以考慮申請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若所述「結構設計」是帶來美感的,可以考慮申請外觀設計專利,以及進行著作權登記。若能夠帶來顯著特徵並便於識別,可以申請商標。

『陸』 電子商務

一、電子商務營銷的興起
電子商務營銷是指商務流程電子化的一種營銷活動。在Internet網上進行的電子商務營銷活動包括網上的廣告、訂貨、付款、客戶服務和貨物遞交等銷售、售前和售後服務,以及市場調查分析、財務核計及生產安排等多項利用Internet開發的商業活動。

電子商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電子商務也稱作電子交易(E-Commerce),是指企業在網路(主要指Internet網)上利用Web提供的通信手段進行交易。從廣義上講,亦稱作電子商業(E-Business),是指公司利用網路進行的全部商業活動,包括市場分析、客戶聯系、物資調配等,目的是創造目標市場滿意,使企業的市場營銷戰略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

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看,電子商務營銷這一種營銷方式與郵購、電話電視購物等方式並列,從屬於直接營銷這一概念。他的先進性體現在買者作出購買決定的自由度、交易自由化程度、交互能力、購買決定對計算機的客觀依賴性、成長為完整的電子市場的潛力等。

電子商務的應用范圍主要包括證券市場、在線交易(如食品百貨、鮮花禮品、家用電器等)、家庭銀行、旅遊服務、在線信息服務、在線游戲、書籍報告、應用軟體及電腦產品等。

目前,國際電子商務市場已成為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從事電子商務營銷的企業已在世界經濟領域嶄露頭角。據統計[1]至1996年底,美國《幸福》雜志評出全美500家最大的公司已有半數在網上開展營銷[2]。在營銷的廣告支出方面,福布斯的調查表明:1995年互聯網的廣告費用為0.37億美元,到1996年升至3.12億美元,估計2000年將達到50億美元。1998年美國股市的超級明星是亞馬遜(Amazon)網上書店,一年中這家公司的股價上漲8倍多,年終每股突破300美元大關,使其市場資本總值達到180億美元,超過了有100多年歷史的美國著名郵購公司西亞斯。

除了Internet的迅速發展推動電子商務外,各國政府對電子商務的格外重視也是重要因素。當前電子商務在信息安全性、交易體制、法規建設等方面還不能令人滿意,加強政府部門對發展電子商務的宏觀規劃和指導,並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規環境已成為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不可忽視的方面。美國政府於1997年初提出了《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該文件就基於Internet的電子商務提出了美國政府的總體政策,內容涉及「原則」、「財務問題」、「市場准入問題」等方面。目前,美國政府已按照這個政策框架展開國內立法和國際談判工作。

我國企業電子商務營銷已隨著Internet的發展逐漸興起。1994年前後,由我國政府批准建成了CERNET、CSNET、GBNET和CHINANET等四大互聯網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截止到1998年6月30日,上網用戶為117.5萬[3]。我國企業已在嘗試利用Internet開展電子商務營銷。1996年2月28日,四川茂青茶廠積壓的1.6萬公斤茉莉花茶,通過Internet廣告招商,結果達成交易,成為國內有記載的第一次成功交易[4]。當然這種廣告營銷只是其基本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國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已陸續開通銀行安全支付系統,結合Internet完成ISP與客戶之間的交易結算。隨著國內結算體系的逐漸完善和與世界接軌,電子商務營銷將在全世界范圍迅速興起。

二、電子商務營銷在我國發展的可行性研究

前面介紹了電子商務營銷的興起和發展前景,下面從技術可行性和環境可行性兩方面對電子商務營銷在我國的發展進行研究。

1.技術可行性

技術可行性主要是討論目前企業、消費者和公共設施所擁有的技術水平是否以支持大規模的電子商務營銷實施。討論主要分為通訊網路技術和安全技術兩個方面。

(1)通訊網路技術實現

目前主要有三種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網路模式:Internet、Intranet(企業內部網)、Extranet(企業外部網)。企業主要利用TCP/TP協議建立用於企業管理和通信的應用網路,這就是Intranet。而各個企業之間遵循同樣的協議和標准,建立非常密切的信息交換體系,從而大大提高企業協同生產的能力和水平,這就是Extranet。

附圖{圖}

由圖1可以看出電子商務不僅是買賣和軟硬體信息,而且是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上將買家和賣家、廠家及合作夥伴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消除了時間和空間帶來的障礙。

(2)安全技術問題

安全問題是電子商務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通過TCP/TP網路,不可能用通常的方式確認與你通信的人的真實身份,任何一個人,可以使用一些技術手段,竊看到網上傳輸的信息,並可以替代和修改這些信息。電子商務中主要面臨以下四個安全問題:

第一,保密性問題

在電子商務過程中,網上傳遞的是一些極敏感的信息,如信用卡號、產品報價等,顧客不願這些信息被人竊取。

第二,認證問題

在Internet上,交易雙方互相不能見面,所以必須有方法確定對方身份。

第三,完整性問題

交易中傳輸的數據不僅不能被竊聽,同時也不能被修改。例如:在一筆轉賬交易中,轉入賬號不能被替換。

第四,不可否認性問題

交易過程一旦結束,交易的任意一方都不能單方面否認發生過這筆交易。必須有不可偽造的電子單據來證明每次交易。

目前國內外電子商務的安全技術有SSL(Secure Socket Layer安全套接字層)、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安全電子交易)等協議和標准。SET協議是世界上兩家最大的信用卡公司MasterCard International和Visa International合作開發的,其1.0版於1997年6月正式推出,由於它是專門針對電子交易設計的,較好的解決了認證和安全問題,很快被行業接受(已經被IETF接收為國際標准)。我國基於SET的安全支付體系於1998年3月6日在中國銀行開通,並完成了ISP與客戶之間的交易結算。雖然目前中國銀行的網上業務僅對北京用戶開放,發放的數字化證書截止3月底也僅有6個[6],但這畢竟標志著網路營銷中安全快捷的結算功能已具備了顯示可行性。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營銷所需的技術,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無論是通訊網路技術還是安全技術,都已走完了「技術實現」階段,現在正進入「技術開放和普及」階段;技術人員現在面臨的工作是通過技術手段來降低成本,提高普及率及安全性,從而拓展營銷的市場范圍。

2.環境可行性

網路營銷所處的環境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部分。宏觀環境包括思想觀念、經濟體制和政策、法律體系、人口情況、技術情況等因素。微觀環境包括從事網路營銷的企業本身,其市場中間商、顧客、競爭對手和所面對的公眾等直接影響企業為市場服務能力的行動者。宏觀和微觀環境中的眾多因素對網路營銷的實現起著重要作用。

(1)宏觀因素分析

第一,在思想觀念方面,逐步樹立信息化意識、以市場為中心意識和網路意識

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科教興國,重點扶持和發展信息產業。」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綱要》)明確強調發展以信息產業為發展重點的第三產業,並指出:「要顯著提高國民經濟信息化程度,繼續加強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充分說明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適應我國信息化的國家意志。

目前,我國企業已廣泛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經營信息化改造工作。對於用計算機來進行購、銷、調、存的統計分析,財務管理,對於條碼技術和POS技術,我國企業已不陌生。對於EDI和MRPⅡ等世界領先的信息技術,也有部分企業在使用。企業已體驗到信息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這為信息化營銷方式的引入作了很好的鋪墊。

經過近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濟體制改革使企業從政府架構中脫離出來,個人也因此告別了「大鍋飯」、「鐵飯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誰能最快地了解信息,運用信息,誰就掌握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因為Internet電子商務營銷,將為人們提供最快捷的信息傳輸通道,把企業、個人和市場相互溝通起來。

網路意識也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大約在3年前,北京大學的一位學生,為挽救生命垂危的同窗,向Internet發出了求援信息,很快全球1000多位醫學專家在「網上會診」,患病的學生因此而脫離險境。這一事件在社會上引起較大震動,人們開始明白虛擬空間並不虛,它聯系著現實的種種利益。我國的商家、學者、普通百姓都開始關注Internet,各種網路刊物大量涌現,網路意識成為市場生存意識。

第二,在法律環境方面,努力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是我國營銷實現過程中的重要課題

下面從保證營銷正常進行和營銷的超法律性兩個方面來分析。

保證Internet正常運作的法規並非一片空白。在我國有大量與之相關的信息方面的法律。它們都零散分布於相關的法律當中,因而,在這些法律所管轄的范圍內講「立法真空」是不恰當的。只是這些法律在Internet這個領域中實施,在取證、援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只要有計算機和法律兩方面的技術支援,這些法律在虛擬空間是可以實施的。相關的法律法規具體包括:

對公民信息自由權的保護體現在我國的《憲法》、《教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等,如我國《憲法》第40條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護等。

對消費者獲取信息權的法律保護表現在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產品質量法》等,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規定,消費者都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體現在我國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

對企業商業信息權的保護體現在我國的《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關於證券、財務方面的法規等。

以上所舉法律法規的立法意圖同Internet營銷是沒有很直接聯系的。但是,它們在客觀上為營銷的各個利益主體提供了隱私權、獲取信息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保障。

營銷的超法律性指由於所涉及的技術以極高的速度更新變化,使得原有立法無法完全涵蓋這一領域的內容。大致包括:

文本的法律效力問題。如:以網路通信為傳遞方式的合同、公證文件等法律文本的認可和接受的條件:電子簽字及其他身份認證手續的可接受性。

知識產權的界定問題。如:把文字、圖像、圖形、聲音等傳統形式表達的作品轉化成二進制數字編碼是不是原作品著作權人的專利;建立站點編寫文本文件時往往要利用他人作品的片段,這種過程中的著作權關系如何界定和處理。

合理保護隱私權問題。營銷過程中,企業能得到許多個人信息。對這些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個人的隱私和利益將受到迅速侵害。如:某人的個人資料及電子郵件地址一旦被人倒賣,他的郵件箱中很快充斥無數的廣告電子郵件,他的正常通信會受到干擾。如何界定合理的隱私權,在網上追蹤、記錄、分析顧客的瀏覽,購買行為的合法性都屬於這一范圍。

行為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問題。ISP、上網營銷的企業和網上消費的顧客這三者都是隨Internet才產生的主體。這三者對營銷過程中產生的病毒傳播、誹謗、反動言論傳播、交易信息傳遞失真、延時等事件各自應當承擔何種責任。

我國與Internet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原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推出的電子公告板管理辦法和網際網路域名管理辦法等。這些法令和條例都只是與營銷間接相關,涉及上面提到的四方面內容的仍是空白。

第三,政策環境方面,我國至今未提出一套完整的政策框架

我國對外既沒有虛擬空間市場拓展政策,也沒有本國市場保護政策。但是,目前我國的貨幣是非自由兌換的,除了如香港等地區外,公民使用的一般不是國際通用信用卡,因而,國內的網上消費者一般不可能直接參與非本國的網頁購物活動。外國公司不能在中國的網上實現銷售,市場沒有被侵佔。

我國與網上營銷相關的政策主要體現在通信政策。現行的通信設施建設與經營中既有有利於營銷發展的,也有不利的。有利的部分包括:網路建設主體明確歸口為信息產業部;初步開放市場,打破中國電信一統天下的局面。不利部分包括:通信資費的確定依然是政府行為而非市場行為,通行資費定價方法抑制網路高速化,這種定價方法是造成網路速度嚴重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的原因之一;非公平的競爭環境,使網上營銷無法得到高質量的服務。

綜上所述,網上營銷所面對的政策環境不容樂觀,中國電信市場還不具備公平競爭的環境,電子商務營銷高速發展的時機未成熟。

(2)微觀環境分析

菲利普·科特勒把公司微觀環境中的行動者分為以下6種,包括公司、供應商、營銷中介、顧客、競爭與公眾等。下面就這6種行動者的情況來分析網上營銷所面臨的微觀環境。

第一,公司與供應商

我國的企業已充分認識到應用計算機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作用。1996年我國PC機的銷量達210萬台,排在美國、日本之後居世界第3位,比1995年增長74%,其中非家用購置達178.5萬台,586以上的PC機佔85%。計算機在企業普及速度快、檔次高,為網上營銷提供了物質基礎。

企業自行建立網路和站點費用較高。企業向ISP租用空間,開設站點的費用彈性很大,根據功能的多少由5000元/年至10萬元/年不等。有了ISP這種彈性收費就有更多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開展網路營銷。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權威統計,截至1997年10月31日,我國已有1000多家國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其中5%建立了企業計算機網路。共有4066個單位在CN(China)下注冊了域名,展開了網上營銷,數量雖不多,但在我國與Internet連通僅4年,對企業開放僅3年。這么短的時間內,有這么多企業開始認識並利用網路進行營銷,說明在中國已有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營銷中介

營銷中介包括金融中介、營銷服務中介和實體分配機構等等。

前面在技術可行性分析中,已經說明了支持網上營銷的基於SET的安全支付系統在我國仍處於試點階段,這是結算中心一方的情況。支持這個系統還要考慮客戶一方的情況。客戶的支付工具是信用卡。到1995年末我國銀行信用卡發行了14113817張,比上年增長了67.50%。從總量上看,信用卡發行量大於上網用戶數。因而客戶一方的環境是樂觀的,結算中心的問題一旦解決,整個系統就可以運作起來支持網上營銷。

營銷服務中介包括接入服務提供者——ISP和線路提供者——信息產業部門。在我國,對公眾開放允許進行經營性活動的Internet級的ISP主要是CHINANET。CHINANET的網路建設起步於1995年,目前骨幹網已通達全國省會城市,干線速率為2Mbps,國際出口總容量為84.6Mbps[7]。

實體分配機構對所銷售的產品進行分配。網上產品分為信息產品和非信息產品。若是信息產品可通過網路直接傳輸,不需實體分配機構;若是非信息類產品則需要送貨上門實體分配機構。由於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富餘,自組送貨隊伍有一定的經濟可行性,依賴原有的網路或連鎖店代存、顧客自取等也是可行的辦法。

第三,顧客

網上營銷在中國的普通百姓中普及存在3個難題,姑且稱之為「會用」、「敢用」、「樂意用」。

現在普通顧客要參與網上營銷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網路應用方面的知識。對於年輕一代來講,學習這些知識的難度不是太大。中國65%以上的網路人口是20~30歲的年輕人。對於其他年齡層次的顧客,學習這些就有些困難。有沒有不要具備那麼多知識就能參與網上營銷的途徑呢?另外,如何讓大約5100萬有線電視用戶參與到網上營銷中來?

假的商品和服務已充斥整個商品市場,在虛擬空間,假的可能性更高,故需要健全法規,培養顧客對網上商家的信任感,使顧客敢於參與購物和宣傳。

有人認為:網上營銷的推廣有悖於人們以逛街為樂的購物習慣,因而不可能有大的發展。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競爭的加劇,人們留給逛街購物的時間越來越少,而文化、體育休閑的時間越來越多。網上購物能同時提供給顧客大量的文化休閑活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樂意用」。

第四,競爭與公眾

網上營銷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不十分普及。在同一行業內只有數量不多的幾個企業上網,競爭不是很激烈。在某一市場內競爭者不多的情況下,企業應當抓緊時機建立和鞏固市場領導者的地位。至於公眾,如媒體公眾,政府機構等。

綜觀網上營銷的微觀環境,顧客是存在最大問題的因素。在目標市場中普及網路知識,培養顧客的信任感,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是在具體進行網路營銷時應加以注意的要點。

三、在我國發展電子商務營銷的決策建議

電子商務營銷是市場營銷發展的一個方向,能實現營銷成本的降低和營銷質量的提高,最終是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營銷,目前在通訊網路技術和安全技術方面已走完「技術實現」階段,現正進入「技術開放和普及」階段;而宏觀和微觀環境方面,思想觀念、經濟體制和政策、法律體系、人口情況以及從事營銷的企業本身,都還存在不完善的情況,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和影響營銷的實現。

目前,美國的亞馬遜(Amazon)網上書店的年銷售額以34%的速度遞增,1997年銷售額達1.48億美元,1998年則可望突破5億美元。但是,亞馬遜從創立至今還沒有賺過一分錢,而西亞斯1997年的總利潤是12億美元。1998年亞馬遜公司的股價上漲8倍多,成為美國股市的明星。對於這種「亞馬遜現象」,美國股市分析家莫衰一是。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美國投資者看好網上商業的巨大潛力是其走紅的主要原因。

我國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營銷要根據自己的行業特點、目標市場消費者的行為特徵、本企業的經濟實力、營銷環境狀況等因素來制定本企業營銷目標,選擇適合上網交易的產品,利用網路工具進行營銷策劃,選擇合適的營銷金融中介開展網上交易,並利用網上工具進行數據統計和評估,及時調整策略,贏得市場主導地位。在現階段,結合國情,跟蹤技術,踏實試點,推廣發展,同時保護市場資源和民族文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是發展的根本。

『柒』 電子商務

一、電子商務營銷的興起
電子商務營銷是指商務流程電子化的一種營銷活動。在Internet網上進行的電子商務營銷活動包括網上的廣告、訂貨、付款、客戶服務和貨物遞交等銷售、售前和售後服務,以及市場調查分析、財務核計及生產安排等多項利用Internet開發的商業活動。

電子商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電子商務也稱作電子交易(E-Commerce),是指企業在網路(主要指Internet網)上利用Web提供的通信手段進行交易。從廣義上講,亦稱作電子商業(E-Business),是指公司利用網路進行的全部商業活動,包括市場分析、客戶聯系、物資調配等,目的是創造目標市場滿意,使企業的市場營銷戰略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

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看,電子商務營銷這一種營銷方式與郵購、電話電視購物等方式並列,從屬於直接營銷這一概念。他的先進性體現在買者作出購買決定的自由度、交易自由化程度、交互能力、購買決定對計算機的客觀依賴性、成長為完整的電子市場的潛力等。

電子商務的應用范圍主要包括證券市場、在線交易(如食品百貨、鮮花禮品、家用電器等)、家庭銀行、旅遊服務、在線信息服務、在線游戲、書籍報告、應用軟體及電腦產品等。

目前,國際電子商務市場已成為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從事電子商務營銷的企業已在世界經濟領域嶄露頭角。據統計[1]至1996年底,美國《幸福》雜志評出全美500家最大的公司已有半數在網上開展營銷[2]。在營銷的廣告支出方面,福布斯的調查表明:1995年互聯網的廣告費用為0.37億美元,到1996年升至3.12億美元,估計2000年將達到50億美元。1998年美國股市的超級明星是亞馬遜(Amazon)網上書店,一年中這家公司的股價上漲8倍多,年終每股突破300美元大關,使其市場資本總值達到180億美元,超過了有100多年歷史的美國著名郵購公司西亞斯。

除了Internet的迅速發展推動電子商務外,各國政府對電子商務的格外重視也是重要因素。當前電子商務在信息安全性、交易體制、法規建設等方面還不能令人滿意,加強政府部門對發展電子商務的宏觀規劃和指導,並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規環境已成為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不可忽視的方面。美國政府於1997年初提出了《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該文件就基於Internet的電子商務提出了美國政府的總體政策,內容涉及「原則」、「財務問題」、「市場准入問題」等方面。目前,美國政府已按照這個政策框架展開國內立法和國際談判工作。

我國企業電子商務營銷已隨著Internet的發展逐漸興起。1994年前後,由我國政府批准建成了CERNET、CSNET、GBNET和CHINANET等四大互聯網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截止到1998年6月30日,上網用戶為117.5萬[3]。我國企業已在嘗試利用Internet開展電子商務營銷。1996年2月28日,四川茂青茶廠積壓的1.6萬公斤茉莉花茶,通過Internet廣告招商,結果達成交易,成為國內有記載的第一次成功交易[4]。當然這種廣告營銷只是其基本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國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已陸續開通銀行安全支付系統,結合Internet完成ISP與客戶之間的交易結算。隨著國內結算體系的逐漸完善和與世界接軌,電子商務營銷將在全世界范圍迅速興起。

二、電子商務營銷在我國發展的可行性研究

前面介紹了電子商務營銷的興起和發展前景,下面從技術可行性和環境可行性兩方面對電子商務營銷在我國的發展進行研究。

1.技術可行性

技術可行性主要是討論目前企業、消費者和公共設施所擁有的技術水平是否以支持大規模的電子商務營銷實施。討論主要分為通訊網路技術和安全技術兩個方面。

(1)通訊網路技術實現

目前主要有三種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網路模式:Internet、Intranet(企業內部網)、Extranet(企業外部網)。企業主要利用TCP/TP協議建立用於企業管理和通信的應用網路,這就是Intranet。而各個企業之間遵循同樣的協議和標准,建立非常密切的信息交換體系,從而大大提高企業協同生產的能力和水平,這就是Extranet。

附圖

由圖1可以看出電子商務不僅是買賣和軟硬體信息,而且是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上將買家和賣家、廠家及合作夥伴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消除了時間和空間帶來的障礙。

(2)安全技術問題

安全問題是電子商務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通過TCP/TP網路,不可能用通常的方式確認與你通信的人的真實身份,任何一個人,可以使用一些技術手段,竊看到網上傳輸的信息,並可以替代和修改這些信息。電子商務中主要面臨以下四個安全問題:

第一,保密性問題

在電子商務過程中,網上傳遞的是一些極敏感的信息,如信用卡號、產品報價等,顧客不願這些信息被人竊取。

第二,認證問題

在Internet上,交易雙方互相不能見面,所以必須有方法確定對方身份。

第三,完整性問題

交易中傳輸的數據不僅不能被竊聽,同時也不能被修改。例如:在一筆轉賬交易中,轉入賬號不能被替換。

第四,不可否認性問題

交易過程一旦結束,交易的任意一方都不能單方面否認發生過這筆交易。必須有不可偽造的電子單據來證明每次交易。

目前國內外電子商務的安全技術有SSL(Secure Socket Layer安全套接字層)、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安全電子交易)等協議和標准。SET協議是世界上兩家最大的信用卡公司MasterCard International和Visa International合作開發的,其1.0版於1997年6月正式推出,由於它是專門針對電子交易設計的,較好的解決了認證和安全問題,很快被行業接受(已經被IETF接收為國際標准)。我國基於SET的安全支付體系於1998年3月6日在中國銀行開通,並完成了ISP與客戶之間的交易結算。雖然目前中國銀行的網上業務僅對北京用戶開放,發放的數字化證書截止3月底也僅有6個[6],但這畢竟標志著網路營銷中安全快捷的結算功能已具備了顯示可行性。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營銷所需的技術,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無論是通訊網路技術還是安全技術,都已走完了「技術實現」階段,現在正進入「技術開放和普及」階段;技術人員現在面臨的工作是通過技術手段來降低成本,提高普及率及安全性,從而拓展營銷的市場范圍。

2.環境可行性

網路營銷所處的環境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兩個部分。宏觀環境包括思想觀念、經濟體制和政策、法律體系、人口情況、技術情況等因素。微觀環境包括從事網路營銷的企業本身,其市場中間商、顧客、競爭對手和所面對的公眾等直接影響企業為市場服務能力的行動者。宏觀和微觀環境中的眾多因素對網路營銷的實現起著重要作用。

(1)宏觀因素分析

第一,在思想觀念方面,逐步樹立信息化意識、以市場為中心意識和網路意識

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科教興國,重點扶持和發展信息產業。」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綱要》)明確強調發展以信息產業為發展重點的第三產業,並指出:「要顯著提高國民經濟信息化程度,繼續加強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充分說明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適應我國信息化的國家意志。

目前,我國企業已廣泛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經營信息化改造工作。對於用計算機來進行購、銷、調、存的統計分析,財務管理,對於條碼技術和POS技術,我國企業已不陌生。對於EDI和MRPⅡ等世界領先的信息技術,也有部分企業在使用。企業已體驗到信息化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這為信息化營銷方式的引入作了很好的鋪墊。

經過近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濟體制改革使企業從政府架構中脫離出來,個人也因此告別了「大鍋飯」、「鐵飯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誰能最快地了解信息,運用信息,誰就掌握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因為Internet電子商務營銷,將為人們提供最快捷的信息傳輸通道,把企業、個人和市場相互溝通起來。

網路意識也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大約在3年前,北京大學的一位學生,為挽救生命垂危的同窗,向Internet發出了求援信息,很快全球1000多位醫學專家在「網上會診」,患病的學生因此而脫離險境。這一事件在社會上引起較大震動,人們開始明白虛擬空間並不虛,它聯系著現實的種種利益。我國的商家、學者、普通百姓都開始關注Internet,各種網路刊物大量涌現,網路意識成為市場生存意識。

第二,在法律環境方面,努力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是我國營銷實現過程中的重要課題

下面從保證營銷正常進行和營銷的超法律性兩個方面來分析。

保證Internet正常運作的法規並非一片空白。在我國有大量與之相關的信息方面的法律。它們都零散分布於相關的法律當中,因而,在這些法律所管轄的范圍內講「立法真空」是不恰當的。只是這些法律在Internet這個領域中實施,在取證、援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只要有計算機和法律兩方面的技術支援,這些法律在虛擬空間是可以實施的。相關的法律法規具體包括:

對公民信息自由權的保護體現在我國的《憲法》、《教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等,如我國《憲法》第40條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護等。

對消費者獲取信息權的法律保護表現在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產品質量法》等,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規定,消費者都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體現在我國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

對企業商業信息權的保護體現在我國的《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關於證券、財務方面的法規等。

以上所舉法律法規的立法意圖同Internet營銷是沒有很直接聯系的。但是,它們在客觀上為營銷的各個利益主體提供了隱私權、獲取信息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保障。

營銷的超法律性指由於所涉及的技術以極高的速度更新變化,使得原有立法無法完全涵蓋這一領域的內容。大致包括:

文本的法律效力問題。如:以網路通信為傳遞方式的合同、公證文件等法律文本的認可和接受的條件:電子簽字及其他身份認證手續的可接受性。

知識產權的界定問題。如:把文字、圖像、圖形、聲音等傳統形式表達的作品轉化成二進制數字編碼是不是原作品著作權人的專利;建立站點編寫文本文件時往往要利用他人作品的片段,這種過程中的著作權關系如何界定和處理。

合理保護隱私權問題。營銷過程中,企業能得到許多個人信息。對這些信息如不加以保護,個人的隱私和利益將受到迅速侵害。如:某人的個人資料及電子郵件地址一旦被人倒賣,他的郵件箱中很快充斥無數的廣告電子郵件,他的正常通信會受到干擾。如何界定合理的隱私權,在網上追蹤、記錄、分析顧客的瀏覽,購買行為的合法性都屬於這一范圍。

行為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問題。ISP、上網營銷的企業和網上消費的顧客這三者都是隨Internet才產生的主體。這三者對營銷過程中產生的病毒傳播、誹謗、反動言論傳播、交易信息傳遞失真、延時等事件各自應當承擔何種責任。

我國與Internet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原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推出的電子公告板管理辦法和網際網路域名管理辦法等。這些法令和條例都只是與營銷間接相關,涉及上面提到的四方面內容的仍是空白。

第三,政策環境方面,我國至今未提出一套完整的政策框架

我國對外既沒有虛擬空間市場拓展政策,也沒有本國市場保護政策。但是,目前我國的貨幣是非自由兌換的,除了如香港等地區外,公民使用的一般不是國際通用信用卡,因而,國內的網上消費者一般不可能直接參與非本國的網頁購物活動。外國公司不能在中國的網上實現銷售,市場沒有被侵佔。

我國與網上營銷相關的政策主要體現在通信政策。現行的通信設施建設與經營中既有有利於營銷發展的,也有不利的。有利的部分包括:網路建設主體明確歸口為信息產業部;初步開放市場,打破中國電信一統天下的局面。不利部分包括:通信資費的確定依然是政府行為而非市場行為,通行資費定價方法抑制網路高速化,這種定價方法是造成網路速度嚴重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的原因之一;非公平的競爭環境,使網上營銷無法得到高質量的服務。

綜上所述,網上營銷所面對的政策環境不容樂觀,中國電信市場還不具備公平競爭的環境,電子商務營銷高速發展的時機未成熟。

(2)微觀環境分析

菲利普·科特勒把公司微觀環境中的行動者分為以下6種,包括公司、供應商、營銷中介、顧客、競爭與公眾等。下面就這6種行動者的情況來分析網上營銷所面臨的微觀環境。

第一,公司與供應商

我國的企業已充分認識到應用計算機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作用。1996年我國PC機的銷量達210萬台,排在美國、日本之後居世界第3位,比1995年增長74%,其中非家用購置達178.5萬台,586以上的PC機佔85%。計算機在企業普及速度快、檔次高,為網上營銷提供了物質基礎。

企業自行建立網路和站點費用較高。企業向ISP租用空間,開設站點的費用彈性很大,根據功能的多少由5000元/年至10萬元/年不等。有了ISP這種彈性收費就有更多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開展網路營銷。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權威統計,截至1997年10月31日,我國已有1000多家國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其中5%建立了企業計算機網路。共有4066個單位在CN(China)下注冊了域名,展開了網上營銷,數量雖不多,但在我國與Internet連通僅4年,對企業開放僅3年。這么短的時間內,有這么多企業開始認識並利用網路進行營銷,說明在中國已有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營銷中介

營銷中介包括金融中介、營銷服務中介和實體分配機構等等。

前面在技術可行性分析中,已經說明了支持網上營銷的基於SET的安全支付系統在我國仍處於試點階段,這是結算中心一方的情況。支持這個系統還要考慮客戶一方的情況。客戶的支付工具是信用卡。到1995年末我國銀行信用卡發行了14113817張,比上年增長了67.50%。從總量上看,信用卡發行量大於上網用戶數。因而客戶一方的環境是樂觀的,結算中心的問題一旦解決,整個系統就可以運作起來支持網上營銷。

營銷服務中介包括接入服務提供者——ISP和線路提供者——信息產業部門。在我國,對公眾開放允許進行經營性活動的Internet級的ISP主要是CHINANET。CHINANET的網路建設起步於1995年,目前骨幹網已通達全國省會城市,干線速率為2Mbps,國際出口總容量為84.6Mbps[7]。

實體分配機構對所銷售的產品進行分配。網上產品分為信息產品和非信息產品。若是信息產品可通過網路直接傳輸,不需實體分配機構;若是非信息類產品則需要送貨上門實體分配機構。由於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富餘,自組送貨隊伍有一定的經濟可行性,依賴原有的網路或連鎖店代存、顧客自取等也是可行的辦法。

第三,顧客

網上營銷在中國的普通百姓中普及存在3個難題,姑且稱之為「會用」、「敢用」、「樂意用」。

現在普通顧客要參與網上營銷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網路應用方面的知識。對於年輕一代來講,學習這些知識的難度不是太大。中國65%以上的網路人口是20~30歲的年輕人。對於其他年齡層次的顧客,學習這些就有些困難。有沒有不要具備那麼多知識就能參與網上營銷的途徑呢?另外,如何讓大約5100萬有線電視用戶參與到網上營銷中來?

假的商品和服務已充斥整個商品市場,在虛擬空間,假的可能性更高,故需要健全法規,培養顧客對網上商家的信任感,使顧客敢於參與購物和宣傳。

有人認為:網上營銷的推廣有悖於人們以逛街為樂的購物習慣,因而不可能有大的發展。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競爭的加劇,人們留給逛街購物的時間越來越少,而文化、體育休閑的時間越來越多。網上購物能同時提供給顧客大量的文化休閑活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樂意用」。

第四,競爭與公眾

網上營銷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不十分普及。在同一行業內只有數量不多的幾個企業上網,競爭不是很激烈。在某一市場內競爭者不多的情況下,企業應當抓緊時機建立和鞏固市場領導者的地位。至於公眾,如媒體公眾,政府機構等。

綜觀網上營銷的微觀環境,顧客是存在最大問題的因素。在目標市場中普及網路知識,培養顧客的信任感,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是在具體進行網路營銷時應加以注意的要點。

三、在我國發展電子商務營銷的決策建議

電子商務營銷是市場營銷發展的一個方向,能實現營銷成本的降低和營銷質量的提高,最終是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營銷,目前在通訊網路技術和安全技術方面已走完「技術實現」階段,現正進入「技術開放和普及」階段;而宏觀和微觀環境方面,思想觀念、經濟體制和政策、法律體系、人口情況以及從事營銷的企業本身,都還存在不完善的情況,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和影響營銷的實現。

目前,美國的亞馬遜(Amazon)網上書店的年銷售額以34%的速度遞增,1997年銷售額達1.48億美元,1998年則可望突破5億美元。但是,亞馬遜從創立至今還沒有賺過一分錢,而西亞斯1997年的總利潤是12億美元。1998年亞馬遜公司的股價上漲8倍多,成為美國股市的明星。對於這種「亞馬遜現象」,美國股市分析家莫衰一是。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美國投資者看好網上商業的巨大潛力是其走紅的主要原因。

我國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營銷要根據自己的行業特點、目標市場消費者的行為特徵、本企業的經濟實力、營銷環境狀況等因素來制定本企業營銷目標,選擇適合上網交易的產品,利用網路工具進行營銷策劃,選擇合適的營銷金融中介開展網上交易,並利用網上工具進行數據統計和評估,及時調整策略,贏得市場主導地位。在現階段,結合國情,跟蹤技術,踏實試點,推廣發展,同時保護市場資源和民族文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是發展的根本。
至於阿里巴巴排名方法我記得有篇文章寫得很好,你網路搜一下 誠信通沒有訂單 應該可以找到答案

『捌』 100分求解作品版權問題

1.暫時沒事
2.侵權
3.在國內這樣的侵權界定還不嚴格
4.發表人負責。
5.網路文庫只是提供了空間,並回不提供內容,內答容都是網友發表的。
6.作者在死後50年且沒有繼承和受讓的作品內容。
7.協商。直接起訴不一定能贏。
8.侵權
9.參閱避風港原則
10.咨詢律師
以上是個人意見 僅供參考

『玖』 知識產權法包括哪些法律

國家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都包括哪些?
中國內地主要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
1、商標法(1982年8月3日通過、1983年3月1日施行,1993年2月22日修改、1993年7月1日施行,2001年10月27日第二次修改,2001年12月1日施行)
商標法實施細則(1983年3月10日頒發、施行,1988年1月3日修訂,1993年7月15日第二次修訂,1995年4月23日第三次修訂,2002年8月3日第四次修訂,更名為《商標法實施條例》,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
2、專利法(1984年3月12日通過、1985年4月1日施行,1992年9月4日修改、1993年1月1日施行,2000年8月25日第二次修改、2001年7月1日施行)
專利法實施細則(1985年1月19日批准、公布,1985年4月1日施行,1992年12月12日修訂,1993年1月1日施行,2001年6月15日第二次修訂,2001年7月1日施行,2002年12月28日通過對第101條和第108條的修改,2003年2月1日施行)
3、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日通過,1987年1月1日施行)(第五章第三節知識產權第94條-97條,第88條第3、4款)
4、技術合同法(1987年6月23日通過、1987年11月1日施行)經修改並入1999年3月15日通過的合同法(第18章技術合同),1999年10月1日施行
5、葯品行政保護條例(1992年12月12日批准、1992年12月19日發布、1993年1月1日施行)
葯品行政保護條例實施細則(1992年12月30日發布,1993年1月1日施行,2000年7月14日修改)
6、農業化學物質產品行政保護條例(1992年12月25日批准、1992年12月26日發布、1993年1月1日施行)
農業化學物質產品行政保護條例實施細則(1992年12月26日發布、1993年1月1日施行)
7、著作權法(1990年9月7日通過、1991年6月1日施行,2001年10月27日修改並施行)
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年5月24日批准,1991年5月30日發布,1991年6月1日施行,2002年8月2日修訂,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
8、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1991年6與4日發布、1991年10月1日施行,2001年12月20日修改後重新公布,2002年1月1日施行)
9、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1992年9月25日發布、1992年9月30日施行)
10、反不正當競爭法(1993年9月2日通過、1993年12月1日施行)
11、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1995年7月5日發布、1995年10月1日施行;2003年11月26日通過修改,12月2日公布,2004年3月1日施行)
海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的實施辦法(2004年4月22日通過,2004年5月25日發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12、特殊標志管理條例(1996年7月13日發布、施行)
13、刑法(1997年3月14日修訂、1997年10月1日施行)第3章第7節侵犯知識產權罪(第213條-第220條)及第八節擾亂市場秩序罪(第221條-第225條)
14、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1997年3月20日發布、1997年10月1日施行)
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1999年4月27日通過、1999年6月16日發布、施行)
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林業部分)(1999年8月10日發布、施行)
15、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1997年5月20日發布、施行)
1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2001年3月28日通過,2001年4月2日公布,2001年10月1日施行)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實施細則(2001年9月18日公布,2001年10月1日施行)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2001年10月31日通過,2001年12月10日公布,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18、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2002年1月30日通過,2月4日公布,2002年4月1日施行)
19、對外貿易法(1994年5月12日通過,1994年7月1日施行,2004年4月6日修訂,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第三章貨物進出口與技術進出口第十四條──第二十三條,第五章與對外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一條,第六章對外貿易秩序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六條)
目前我國內地現行的,國家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都包括商標法,專利法,技術合同法,著作權法,甚至在不正當競爭法當中,也有對於知識產權的相關保護條例。另外還有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等,制定這些法規都是為了在各自的領域,防止知識產權被他人隨意侵犯的。不過需要當事人注意的就是,在沒有依法申請專利權之前,是不受國家保護的。

閱讀全文

與著作權法框架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