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申論時事名詞解釋:什麼是物權
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概念
物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並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規定,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從法律關系闡釋物權的涵義,主要有對物關系說、對人關系說和兩方面說(又稱折中說)三種說法。我國通說為折中說,認為物權關系是以對物的佔有、支配為媒介而發生的人與人的關系。《物權法》也采折中說,在物權的概念中強調了對物支配與效力排他兩個基本要素,並點明了物權的基本類別。
⑵ 民法名詞解釋2011145
1.民法: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間發生的受民法調整的具有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3.民事法律事實: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
4.民事權利:權利主體實現其特定利益的法律手段。
5.民事義務:指法律規定或當事人依法約定,義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作為,以滿足權利人利益的法律約束手段。
6.民事責任: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7.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8.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9.監護:是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
10.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11.法人的成立:是法人取得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律事實。
12.法人機關:是依法律,章程,條例規定,在法人成立時產生,不需要特別委託授權就能以法人的名義對內進行生產經營或業務管理,對外代表法人進行民事活動的集體或個人。
13.非法人組織:指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組織。
14.普通合夥:指由兩個以上的人根據協議,互約出資,經營共同事業,並對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睡會組織。
15.特殊普通合夥:是指在特定情況下,不由全體合夥人對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普通合夥。
16.有限合夥:是指由對合夥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的有限合夥人和合夥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普通合夥人共同組成的合夥。
17.物:存在於人們身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社會需要而又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者支配的物質客體。
18.孳息:因物或者權益而生的收益。
19.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吧進行某一民事行為的內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達於外部的行為
20.代理:代理人依據代理權,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民事行為,直接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
21.濫用代理權:代理人在行使代理權時,違背代理權的設立宗旨和代理行為的基本原則有損被代理人利益的行為。
22.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既沒有代理權,也沒有令相對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事實或理由,而以被代理人的名義所為的代理。
23.表見代理:指行為人沒有代理權,但使相對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權,法律規定被代理人應負授權責任的無權代理。
24.訴訟時效: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力,義務人便享有抗辯權,從而導致權利人無法勝訴的法律制度。
25.訴訟時效的中止:指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的發生而使權力人無法行使請求權,暫時停止計算訴訟時效時間。
26.訴訟時效的中斷: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因法定事由的發生致使已經進行的訴訟時效期間全部歸於無效,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27.除斥期間:指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依法確定的對於某種權利所預定的存續期間,又稱預定期間。
28.物權:指權利人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29.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出來。
30.公信原則:物權的變動以登記或者交付為公示方法,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即使登記或者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的效力。
31.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權利人即業主對於一棟建築物中自己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對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有關系而產生的管理權的結合。
32.善意取得:指五處分權人轉讓標的物給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的標的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
33.用益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34.擔保物權:指為確保債權的實現,在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的物上設定的以直接取的或者支配其交換價值為內容的權利。
35.抵押權: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佔有而供擔保的物或者財產權利,優先清償其債權的權利。
36.質權:為了擔保債務的履行,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動產或者財產權利移交債權人佔有,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時,債權人有就其佔有的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
37.留置權: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在債務人逾期不履行債務時,有權留置該動產以迫使債務人履行債務,並在債務人仍不履行債務時就該動產優先受償的權利。
⑶ 民法名詞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同時廢止。[1]
中文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頒布單位
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頒布時間
1986年4月12日
實施時間
1987年1月1日
修正時間
2009年8月27日
快速
導航
內容廢止
修訂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內容
第一章
基本原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第三條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六條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第七條 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第八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本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章
公民(自然人)[2]
第一節 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九條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條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八周[3]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五條 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
第二節 監 護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註: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祖父母、外祖父母;
兄、姐;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配偶;
父母;
成年子女;
其他近親屬;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三節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二十條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一條 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
第二十二條 被宣告失蹤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的下落,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失蹤宣告。
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四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第二十五條 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
第四節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六條 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可以起字型大小。
第二十七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規定從事商品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八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二十九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
第五節 個人合夥
第三十條 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
第三十一條 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
第三十二條 合夥人投入的財產,由合夥人統一管理和使用。
合夥經營積累的財產,歸合夥人共有。
第三十三條 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第三十四條 個人合夥的經營活動,由合夥人共同決定,合夥人有執行和監督的權利。
合夥人可以推舉負責人。合夥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的經營活動,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合夥的債務,由合夥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
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第三章
法 人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三十六條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第三十七條 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依法成立;
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十九條 法人以它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
第四十條 法人終止,應當依法進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圍外的活動。
第二節 企業法人
第四十一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有符合國家規定的資金數額,有組織章程、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具備法人條件的,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取得中國法人資格。
第四十二條 企業法人應當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第四十三條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企業法人分立、合並或者有其他重要事項變更,應當向登記機關辦理登記並公告。
企業法人分立、合並,它的權利和義務由變更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
第四十五條 企業法人由於下列原因之一終止:
依法被撤銷;
解散;
依法宣告破產;
其他原因。
第四十六條 企業法人終止,應當向登記機關辦理注銷登記並公告。
第四十七條 企業法人解散,應當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企業法人被撤銷、被宣告破產的,應當由主管機關或者人民法院組織有關機關和有關人員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
第四十八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以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九條 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
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第三節 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
第五十條 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
具備法人條件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第四節 聯 營
第五十一條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組成新的經濟實體,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具備法人條件的,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
第五十二條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共同經營、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由聯營各方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的約定負連帶責任的,承擔連帶責任。
第五十三條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按照合同的約定各自獨立經營的,它的權利和義務由合同約定,各自承擔民事責任。
⑷ 物權的名詞解釋是啥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內物權。或者說,指自容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⑸ 緊急求助 名詞解釋擔保物權
擔保抄物權,是與用益物權相對應的他物權,指的是為確保債權的實現而設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財產的交換價值為內容的權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http://ke..com/view/64514.html?wtp=tt
⑹ 名詞解釋
不一樣。
質權:也就是「質押」。指債權人與債務人或債務人提供的第三人以協商訂立書面合同的方式,移轉債務人或者債務人提供的第三人的動產或權利的佔有(注意是「轉移佔有」來確定擔保物權),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以該財產價款優先受償。以其內容不同,可以分為「動產質押」和「權利質押」。是意定擔保物權。
留置權:指債權人按照合同的約定佔有債務人的動產(注意在確定擔保物權前已經「合法佔有」),債務人不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留置財產,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是法定擔保物權。
當質權與留置權相沖突時,一般留置權優先。因為留置權是法定擔保物權。
⑺ 抵押權的實現名詞解釋
抵押權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財產的佔有,將該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未履行債務時,債權人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就該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為抵押人,債權人為抵押權人,提供擔保的財產為抵押財產。如某人向銀行申請貸款,並以自己的住房作抵押,這時銀行即為抵押權人。
⑻ 民法的名詞解釋
民法即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的法律,一般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修訂: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8)名詞解釋擔保物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民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⑼ 名詞解釋 民法
1)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不僅包括形式上的民法或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規和其他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是制定、解釋、執行和研究我國民法的指導思想,是我國民法的社會主義本質的集中表現,也是我們進行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法律准則。
3) 民事法律關系:是指由民法調整的具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換句話說,當社會關系被民法調整時,便形成一種民事權利和義務關系,而這種權利和義務又是受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從而形成了拘束雙方當事人的民事法律關系。民法正是通過民事法律關系實現其對社會關系調整的職能的。
4)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即民事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可以作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有公民和法人等。實踐中以戶為單位的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以及個人合夥組織體或非法人組織被視為民事主體。國家是特殊的民事主體。
5)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間的權利和義務。
6)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的權利與義務所指向的事物。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可以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有:物、行為(不行為)、智力成果和特定的精神利益。
7) 民事法律事實:是指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簡稱法律事實。只有為法律規定或承認的並能產生民事後果的那些事實,才能成為法律事實;只有一定的法律事實發生,才能在當事人之間發生一定的法律關系或者使原來的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法律事實可分為事件和行為兩大類。
8) 事件:是法律事實的一種。是指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那些客觀現象,即這些事實的出現與否,是當事人無法預見或控制的。依據我國民法能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事件有:1、自然人死亡的事實;2、發生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事實;3、時間經過的法律事實。
9) 行為:是法律事實的一種。是指與人們意志有關的那些法律事實。行為分為合法的行為和與違法的行為。凡符合國家法律規定或為國家法律所認可的行為是合法行為,這種行為在民法上主要表現為民事法律行為。
10) 法律事實的結合:依據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的約定,一個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消滅需要兩個以上的法律事實時,那麼只有這些法律事實的結合,該項民事法律關系才能發生、變更或消滅。例如,依照《專利法》的規定,轉讓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的法律關系的發生,必須依法經主管機關批准,當事人雙方訂立書面轉讓合同,向專利局登記和公告後,才能發生法律效力。
11) 絕對權:依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不同,民事權利可以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絕對權是指其效力及於一切人的權利,它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即任何人均負有不妨害權利人實現其權利的義務。故絕對權又稱對世權。絕對權的主體一般不必通過義務人的作為就可實現自己的權利。各種人身權、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等都屬於絕對權。
12) 相對權:依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不同,民事權利可以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相對權是指其效力僅及於特定當事人的權利,它的義務人是特定的,所以又稱對人權。相對權的主體必須通過特定義務人的履行義務的行為才能實現其權利。債券就是一種相對權。
13) 請求權:依民事權利的作用不同,民事權利可分為請求權與形成權。請求權是指權利人可以要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債權是典型的請求權,如合同當事人有權要求對方履行義務,受害人有權要求加害人賠償損失等。
14) 形成權:依民事權利的作用不同,民事權利可分為請求權與形成權。形成權是指權利人僅憑自己單方的行為便可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如追認權、選擇權、解除權、繼承拋棄權等都屬於形成權。
15) 主權利:從民事權利的相互關繫上,可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主權利是指在互有關聯的兩個以上的民事權利中,可以獨立存在的民事權利。例如,抵押權的存在,是以債權的存在為前提的,因此,債權是主權利,抵押權是從權利。
16) 從權利:從民事權利的相互關繫上,可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從權利是指在互有關聯的兩個以上民事權利中,必須以其他權利的存在為前提的民事權利。從權利隨主權利的存在或消滅而存在或消滅。例如,抵押權的存在,是以債權的存在為前提的,因此,債權是主權利,抵押權是從權利。
17) 民事權利能力:是公民權利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民事權利能力是指公民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具有民事權利能力者,才享有法律上的人格,才能成為獨立的民事主體,才能享有某項具體民事權利或承擔某項具體民事義務。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是公民主體資格的集中表現。《民法通則》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18) 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通過自己的行為行使民事權利或履行民事義務的能力。公民的行為能力不僅包括公民的合法行為的能力,而且也包括公民對其違法行為應承擔責任的能力。公民的行為能力是以其權利能力為前提的。
19)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能夠通過自己獨立的行為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民法通則》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0)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具有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但為保護其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正常經濟秩序不得不對其行為給予一定的限制。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又稱部分民事行為能力或不完全行為能力。《民法通則》規定:10守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21) 宣告失蹤:是指通過一定的法律要件和程序,人民法院對公民失蹤的事實加以確認和宣告的制度。《民法通則》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2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
22) 宣告死亡:是指通過一定的法律條件和程序,人民法院對失蹤公民推定死亡的制度。《民法通則》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4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宣告失蹤人死亡。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2年;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23) 監護:是為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設立保護人的制度,其目的是為了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利益,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
24) 住所:是公民生活和進行民事活動的主要基地或中心場所。《民法通則》規定: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經常居住地」應當理解為連續居住1年以上的居住地,並有長期居住目的的。
25) 個體工商戶:根據《民法通則》規定,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
26) 農村承包經營戶:根據《民法通則》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規定從事商品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
27) 合夥企業:是指依照《合夥企業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各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合夥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並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營利性組織。
28) 法人:是與公民對稱的另一類主體。《民法通則》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義務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29) 法人機關:是具有特定含義的民法術語,即專指產生法人意志及執行法人意志、進行業務經營活動的組織機構或個人,如股東會、董事會、經理等。
30) 法定代表人:是法人的主要負責人。
31) 法人的變更:是指法人在性質、組織機構、經營范圍、財產狀況以及名稱、住所等方面的重大變更。
32) 法人的終止:是指法人喪失了法律上的人格。法人如有下列原因之一時,就會發生終止的法律後果:1、依法被撤消;2、解散;3、依法宣告破產;4、其他原因。
33) 聯營:是企業之間、企業與事業單位之間橫向經濟聯合的一種法律形式。分為法人型聯營、合夥型聯營和合同型聯營。
34) 物: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之一。法律上所說的物,是指民事權利主體能夠實際控制或支配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財產。可以說,除人們個人身體以外的、凡能滿足社會生活需要的,並且有可能為人們所支配或控制的一切自然物和勞動創造的物,均可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35) 流通物:亦稱融通物,是指法律允許在民事主體之間自由轉讓的物。它和限制流通物是以物在流通過程中是否受限制或者受限制的程度來劃分的。
36) 限制流通物:是指法律對於其轉讓給予一定的限制或者禁止私相轉讓的物。它與流通物是以物在流通過程中是否受限制或者受限制的程度來劃分的。限制流通物有專屬國家所有的財產,軍用武器、彈葯等等。
37) 動產:是指能夠移動而不損害其經濟用途和經濟價值的物。與不動產相對。
38) 不動產:是指不能移動或如移動即會損害其經濟效用和經濟價值的物,如土地及固定在土地上的建築物、橋梁、樹木等。與動產相對。
39) 特定物:是指具有自身單獨的特徵,不能由其他物所代替的物。如一幅古畫或一件古物等。
40) 種類物:是指具有共同特徵,用品種、數量、質量規格,即通過度、量、衡加以確定的物。種類物經過選擇、購買、給付也可以特定化而成為特定物。
41) 可分物:是指把物分割之後,不影響其經濟用途或不降低其經濟價值的物。如布匹、糧食、石油等。
42) 不可分物:是指經分割後便會影響其經濟用途或降低其經濟價值的物,如一件衣服、一隻動物或一台機器等。
43) 主物(從物):凡能獨立存在,但需共同使用,並能從中可以看出主從關系的二物或數物,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物,起從屬作用的是從物,從物補助主物的效用。例如,拖拉機與拖犁便是主物與從物的關系。
44) 孳息:是從原物產生出來的收益的物質形態。產生孳息的物稱為原物。孳息可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45) 有價證券:是設定並證明持券人有取得一定財產權利的憑證。
46) 票據:是代表一定貨幣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有價證券。可分為本票、匯票和支票。
47) 股票:是股份公司發給鼓動用以證明其所入股份及所持有的股權,並據以定期取得股息、紅利的一種資本性有價證券。股票是股份公司籌集資本的法律形式,凡購買股票者便成為該公司的股東。股票就是股東出資的憑證,並使其所入股金證券化而成為有價證券。
48) 債券:是國家、金融機構或企業向他人借款的一種法律形式。它屬於資本性有價證券。目前我國發行的債權基本上有三種形式:1、公債券;2、金融債券;3、企業債券。
49) 民事法律行為:根據《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50) 單方法律行為:是基於當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法律行為,即這種法律行為僅憑一方的意思表示而無需得到對方同意的意思表示,便可成立的法律行為。設立遺囑的行為便是單方法律行為。
51) 雙方法律行為:是基於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該項法律行為的成立不僅需要雙方當事人進行意思表示,而且雙方的意思表示還必須一致。雙方法律行為是合同行為,如買賣合同等。雙方法律行為的適用最為普遍,在民事法律行為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52) 雙務法律行為:是指法律行為的雙方都負有義務的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當事人一方的義務就是他方的權利,因此雙務法律行為也可說是雙方當事人均享有權利的法律行為,如買賣合同行為等。
53) 單務法律行為:是指法律行為的當事人一方負有義務,而當事人另一方僅享有權利的法律行為,如增與、使用借貸以及消費借貸等合同行為。
54) 有償法律行為:是指根據法律行為享有某項權利而必須償付一定代價的法律行為。例如買賣、租賃等法律行為均為有償法律行為。
55) 無償法律行為:是根據法律行為享有權利而無需給付任何代價的法律行為。增與合同、使用借貸合同等法律行為就是以無償地取得一定的權利為其特徵的。
56) 諾成性法律行為:是指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為。由要約和承諾所建立。買賣、租賃、承攬等合同行為均屬諾成性法律行為。除法律規定或雙方當事人有特別約定外,雙方意思表示達成協議即發生法律行為的效力。
57) 實踐性法律行為:是指除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需交付標的物始成立的法律行為,故又稱要物法律行為或實踐法律行為。例如,增與、借貸等法律行為就是屬於實踐性法律行為。
58) 要式法律行為:如法律規定某中法律行為必須採用某種形式,這種法律行為就稱為要式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當事人必須遵照法律要求的形式,其法律行為方能成立。凡不具備法律規定的形式的民事行為便是無效的。
59) 不要式法律行為:是指法律沒有要求特定形式的法律行為。這類法律行為的形式可由雙方當事人自由議定。
60) 附條件的法律行為:是指在法律行為中指明一定條件,把條件的成就作為法律行為效力的發生或終止的根據。也就是說,該種法律行為的生效或失效,決定於將來的一定客觀事實的是否發生。
61) 附期限的法律行為:是指在法律行為中指明一定期限,把期限的到來作為法律行為生效或終止的根據。由於這種法律行為的生效或失效決定於一定期限的到來,故稱附期限的法律行為。
62) 無效民事行為:是指欠缺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自始當然確定地絕對不能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
63) 可撤銷、可變更的民事行為:是指行為人享有撤銷權或變更權的那些民事行為。如經撤銷其行為無效,如不撤銷、不變更,其行為仍然有效,故屬於相對無效的民事行為。
64)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是指已經成立但其是否有效處於不確定的狀態,尚待其後一定事實的發生來確定其效力的民事行為。
65) 代理: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關系的主體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相對人。
66) 委託代理:從產生代理權的不同根據,可將代理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委託代理是基於被代理人的委託而發生的代理關系。被代理人以委託的意思表示將代理權授予代理人。故委託代理又稱為授權代理或意定代理。被代理人授予代理權的意思表示屬於單方法律行為,僅憑其一方的意思表示即發生法律效力。
67) 法定代理:從產生代理權的不同根據,可將代理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法定代理是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發生的代理關系,即代理人的代理權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的。法定代理主要是為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設立代理人的方式。《民法通則》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68) 指定代理:從產生代理權的不同根據,可將代理分為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指定代理是根據人民法院和有關單位依法指定而發生的代理關系。即代理權的產生是基於上述單位的指定,故稱指定代理。
69) 一般代理:依代理許可權范圍的大小,代理可分為一般代理和特別代理。一般代理是指代理權范圍及於代理事項的全部,故又稱總括代理。在實踐中,如未指明為特別代理時則為總括代理。
70) 特別代理:依代理許可權范圍的大小,代理可分為一般代理和特別代理。特別代理是指代理許可權被限定在一定范圍或一定事項的某些方面的代理,故又稱部分代理。在實踐中,如未指明為特別代理時則為一般代理。
71) 單獨代理:依代理權授予一人或數人為標准,代理可分為單獨代理和共同代理。單獨代理是指代理權僅授予一人的代理。又稱獨立代理。
72) 共同代理:依代理權授予一人或數人為標准,代理可分為單獨代理和共同代理。共同代理是指代理權授予二人以上的代理。在多數代理人的情況下,各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應在授權時明確規定,指明各代理人的代理事項及許可權。
73) 本代理:依選任代理人的不同,代理可分為本代理與再代理。本代理是指基於被代理人選任代理人而發生的代理關系。
74) 再代理:依選任代理人的不同,代理可分為本代理與再代理。再代理是指基於代理人為本人選用代理人而發生的代理關系,即代理人為行使代理權,以自己的名義為本人選任代理人而發生的代理關系,故又稱轉委託或復代理。復代理人仍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不是原代理人的代理人。其許可權亦不得超過原代理人。
75) 代理證書:是指明代理資格的法律文書。在書面委託代理中,代理證書是一人發給另一人使其在第三人面前代理他的書面授權。代理證書又稱委託證明、授權委託書。在指定代理的情況下,指定單位對代理人指定的書面裁定或裁決,是代理證書的另一種形式。戶籍簿和戶籍機關有關身份的證明,亦可起到法定代理證書的作用。
76) 無權代理:是指沒有代理權而以他人的名義進行代理活動的民事行為。它包括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終止後的「代理」行為。
77) 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以本人的名義與第三人為民事行為,行為人雖沒有代理權,但有足以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事實和理由,法律使該行為發生有權代理法律後果的法律制度。
78)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即喪失請求法院依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權利。訴訟時效屬於消滅時效。
79) 除斥期間:是指某種權利預定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不行使其權利,預定期間屆滿,便發生了該項實體權利消滅的法律效果。
80) 訴訟時效中止: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81) 訴訟時效中斷:根據《民法通則》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82) 物權:是權利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權利。物權是同債權相對應的一種財產權。
83) 財產所有權:根據《民法通則》規定,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財產所有權是一種最基本的民事法律關系,是完全的物權,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
84) 原始取得:是指不以他人已有的所有權為根據從他人那裡取得所有權,而是直接依照法律的規定通過某種方式或行為取得財產所有權。原始取得,在實踐中有以下幾種:勞動生產、收取孳息、沒收、無主財產、添附財產。
85) 繼受取得:亦稱傳來取得,是指財產所有人通過某種法律事實,從原所有人處取得財產所有權。這種所有權的轉移,意味著一方所有權的喪失,另一方所有權的取得,如通過合同關系和繼承關系而取得財產所有權,就是繼受取得。
86) 惡意佔有:是指佔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佔有財產是非法的,但為了某種私利仍然佔有他人財產。
87) 善意佔有:是指佔有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對財產的佔有是非法的。
88) 用益物權:是從所有權分離出來的他物權,是指對他人所有的物使用和收益的權利,也稱限制物權。傳統民法中的用益物權主要有:地上權、地役權、典權。
89) 典權:是傳統民法中用益物權的一種。是指典權人知府典價,佔有出典人的不動產,而取得使用和收益的權利。也就是不動產所有人將其不動產交與承典人使用和收益,而取得典價的權利、義務關系。
90) 財產使用權:是我國民法中的用益物權的一種。是指使用權人根據法律享有對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和其他財產的使用並獲得收益的權利。
91) 擔保物權:是他物權的一種。是為了擔保債務的履行,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或權利上所設定的物權。我國的擔保物權有抵押權、質押權和留置權。
92) 抵押權:是為擔保債權而設立的擔保物權。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財產的佔有,將該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法以該財產抵價或者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93) 質權:是指債權人因擔保債權而佔有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提供的財產,於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得以其所佔有的標的物的價值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債權的一種擔保物權。設定質權的行為,稱為質押或者出質;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用於質押擔保的財產為質權標的,佔有質權標的的債權人為質權人;提供財產設定質權的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為出質人,又稱為質押人。
94) 留置權:根據《民法通則》規定,按照合同約定,一方佔有對方的財產,對方不按照合同給付應付款項超過約定期限的,佔有人有權留置該財產,依照法律的規定以留置財產折價或者以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得到償還。佔有人的這種權利,即為留置權。
還有:http://wenku..com/view/3ec2fcdca58da0116c1749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