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我國的物權是無因性還是有因性

我國的物權是無因性還是有因性

發布時間:2021-11-12 15:01:41

物權行為無因性的我國態度

2007年《物權法》第15條區分了導致物權變動的合同的生效和物權變動本身的效力,但內並未認可「物權行容為」的存在。相反,該條將買賣等德國民法列為「債權合同」的合同稱為「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反而承認了買賣等合同的直接或間接物權效力。第25條至27條則采兩可表述,未明確有關「法律行為」「約定」的性質。總的來說,《物權法》對物權行為理論持迴避態度。

Ⅱ 我國物權法不承認物權變動的無因性

法律行為不成立,物權變動就不會發生啊,比如危害國家利益的行為自始至終都是無效法律行為,因為這種無效法律行為產生的物權變動也就無效啊,盜竊他人財物後轉賣,這種行為就屬於無效行為,買受人是無權佔有,應當返還的

Ⅲ 我國的《物權法》等法律是否體現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我國對物權行為無因性採取的態度
2007年《物權法》第15條區分了導致物權變內動容的合同的生效和物權變動本身的效力,但並未認可「物權行為」的存在。相反,該條將買賣等德國民法列為「債權合同」的合同稱為「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反而承認了買賣等合同的直接或間接物權效力。第25條至27條則采兩可表述,未明確有關「法律行為」「約定」的性質。總的來說,《物權法》對物權行為理論持迴避態度。

Ⅳ 我國承認物權無因性嗎

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Ⅳ 物權的無因性是什麼意思

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又稱物權抽象原則,指物權行為在其效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屬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被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根據無因性原則,當原因行為被撤銷或者無效時(比如買賣合同被宣告無效),依此原因行為所為的物的履行行為(比如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並移轉所有權的行為)卻不會當然無效。因為當事人物的合意並未失效,物的取得人因此而取得之物權不能因之而被撤銷。此時,已為物的交付的當事人可以向物的取得人提起不當得利返還之訴,但不能行使物上請求權,更不能向第三人行使物上追及權(如果買受人已將標的物再次轉讓給第三人的話)。

Ⅵ 如今我國法律規定物權到底是有因的還是無因的

同學,你走火入魔了,照現行教科書及各國法律實踐,不動產不適用善意取得。
兵之房屋產權通過轉讓登記,定已經實際取得了物權,這一物權經過公示登記,吾之所有權通過與定的交易,已經合法取得。

Ⅶ 物權行為無因性被我國法律承認嗎可以用個案例解釋什麼是無因性嗎

根據你的描述:來
1、我國不認自可物權行為無因性。
例:甲有一手錶丟失,被乙拾得,乙將該手錶賣給丙,乙取得合理價款後,將手錶交付給丙。丙能否取得手錶所有權?
根據無因性原則,乙與丙的交易,是不考慮乙取得手錶的方式的。所以,丙能夠取得所有權。
但我國不認可無權無因性,需要考慮乙取得手錶的合法性,即因為乙是拾得以實物,並非合法所有人,無權處分手錶,所以,丙無權取得手錶所有權。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我國民法上認為:不應該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為什麼

因為中國學者對物權行為理論的普遍看法是承認其獨立性,不承認其無因性,認為獨立性不導致無因性的必然貫徹,類似瑞士民法對物權行為的看法。

當今中國立法中是否存在物權行為的規定,學者間存在分歧,但實踐中卻建立了一些符合物權理論的規則。

比如在不動產司法實踐中,針對標的物或權利證書交付後一方當事人(主要是出賣人)反悔提出撤銷並返還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些司法解釋性文件中規定,標的物的交付應該維持,並許可當事人補辦登記手續;至於當事人的合同爭議,可以用債權關系來解決。

(8)我國的物權是無因性還是有因性擴展閱讀:

一些學者認為無因性理論妨害了交易的公正,理由有:

(1)在買受人將物出賣給第三人,而第三人為惡意時,出賣人也無法要求第三人返還原物,而只能返還不當得利,這一點違背公正原則。

(2)買受人如果以此物為其債權人設置擔保物權,按照物權優於債權的原理。出賣人也無權取回原物 ,而只能要求賠償損失,這對出賣人不利。

(3)法院如果對該物強制執行,出賣人也不能提出執行異議,這也對出賣人不利。

(4)如果買受人被宣告破產,那麼出賣人也無法提出別除權。

(5)如果繼承人為上述處分後,第三人根據繼承人的處分取得了物權。根據無因性理論在繼承有錯誤的情況下,財產無法從第三人處適用。

(6)如果物權在第三人處滅失,買受人也可不負責任。

Ⅸ 什麼是物權無因性

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在19世紀前期通過對羅馬法交付規則的無因化解釋,尤其是通版過對羅馬法非債清償權規則的擴張詮釋,逐漸創設了現代意義上的物權行為理論。在1840年出版的《當代羅馬法體系》一書中,他寫道:"私法上契約……首先是基於債之關系而成立之債權契約,其次是物權契約,並有廣泛適用。交付(Tradition)具有一切契約之特徵,是一個真正的契約,一方麵包括佔有之現實交付,他方麵包括移轉所有權之意思表示。此項物權契約常被忽視,例如在買賣契約,一般人只想到債權契約,但卻忘記Tradition之中亦含有一項與買賣契約完全分離,以移轉所有權為目的之物權契約。"
目前,我國的物權法還未出台,而很多法學家對物權行為一些理論性問題爭議很大。其中物權行為的有因性和無因性一直是很多法學家爭議的焦點,這些爭議的焦點就是對物權行為理論態度的問題,而物權行為理論的核心就是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因此,無因性理論的存在價值是關鍵的問題。

Ⅹ 物權行為是有因行為還是無因行為

依據物權行為理論之抽象性原則,我將物權行為理解為無因行為。相對於之前的債權行為效力的變更,物權行為的效力並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有些人會說,那麼無權處分的情況下,第三人是知情第三人(即所謂「惡意」,下同),依據物權行為理論,知情第三人仍然取得物之所有權,而原物權人僅得返還不當得利之請求權,此時原物權人的物權變成債權並且喪失對物之佔有,違背了民法的理念和原則。依據物權行為理論的抽象性原則,原物權人似乎的確喪失物之所有權,之前的債權行為因法定而無效,那麼物權行為是否有效?按照很多不懂物權行為理論的人理解,物權行為應當是有效的。其實不然,物權行為也是無效的。
在此我要對民事行為及其種概念做一個界定。在中國目前,一些學者將「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代替本應存在的「合法有效民事行為」,造成了許多理論誤區、引起了極大的邏輯混亂,又因為該問題是民法總則部分必須深刻理解的內容,所以對很多初學民法的人來說,想理解是相當困難的。把民事法律行為規定為合法有效的行為,導致不便使用無效民事法律行為一語,只好使用「無效民事行為」來表達不能發生法律效果的表意行為,從而混淆了表意行為與非表意行為的區別;用合法性來界定民事法律行為,對表意行為進行合法性評價,可撤銷的表意行為將無容身之地-如果是合法的,為什麼可以撤銷呢?如果是不合法的,為什麼不在一定期限內撤銷又有效了呢?即使勉強用無效民事行為的概念來表達無效的表意行為,作為無效法律行為種概念的「無效合同」、「無效婚姻」、「無效遺囑」、「無效代理」又用什麼概念來表達呢?除了這些理由,用合法性來評價表意行為,還將損害憲法所宣稱要保障的言論自由。其實,只要把「民事法律行為」這個概念替換為「合法有效民事行為」,再重新梳理一次,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按照我的理解,民事行為,從橫向上分,有合法有效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撤銷可變更民事行為、效力未定民事行為,從縱向上分,有債權行為、物權行為、身份權行為等等,這就好比一個長方形被橫著豎著切成很多小塊,假如第一行是合法有效民事行為,第一列是債權行為,那麼第一行第一列的那個小方塊就代表「合法有效的債權行為」,以此類推。
現在來看,物權行為也有合法有效物權行為,無效物權行為,效力未定物權行為,可撤銷可變更物權行為,以及部分有效部分無效物權行為。民事行為在法定無效情形下(惡意串通、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欺詐脅迫),為無效民事行為,其下的無效物權行為自然也必須適用法定無效的情形。而對於無權處分中具有知情第三人來說,則符合「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這一無效要件。因故,該交易當中,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都是無效的。
由此,在相對於之前的債權行為來說,物權行為是無因的。

閱讀全文

與我國的物權是無因性還是有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