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20尤溪事業單位中,物權法中物權的變動問題
【導讀】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大家帶來法律知識考試《淺談物權法中物權的變動問題》,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物權的變動一直是物權法開篇的重要知識點。物權的變動,指的是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發生、轉移、變更和消滅。而物權法第六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由此可見,不動產的登記和動產的交付則作為物權變動的做題關鍵。
我們先來看下面這道題:
2018年3月2日,蘇某為了慶祝自己和其他作者合著的新書大賣,邀請其他作者一起前往海河大飯店聚餐。前往飯店前,蘇某在海鮮市場張某處購買了一隻大海螺。後交給海河大飯店加工,廚師何某剝開發現海螺里有一顆橙色的橢圓形大珍珠。請問:珍珠歸誰所有?
A. 蘇某
B. 張某
C. 海河大飯店
D. 何某
【答案】A。解析:根據《合同法》第163條的規定,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後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本題中,張某將大海螺出賣給蘇某後,大海螺中產生的孳息即珍珠應歸買方蘇某所有。故A項正確,當選;B項錯誤,不當選。
當蘇某將大海螺交給河海大飯店加工時,蘇某依然是大海螺的所有權人。因此,孳息應歸蘇某而非承攬人海河大飯店,更非廚師何某。故C、D項均錯誤,不當選。綜上所述,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
那麼我們再來做一道題:
甲、乙結婚後購得房屋一套,僅以甲的名義進行了登記。後甲、乙感情不和,甲擅自將房屋以時價出售給不知情的丙,並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變更登記手續。對此,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 買賣合同有效,房屋所有權未轉移
B. 買賣合同無效,房屋所有權已轉移
C. 買賣合同有效,房屋所有權已轉移
D. 買賣合同無效,房屋所有權未轉移
【答案】C。解析:《婚姻法》第17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1)工資、獎金;(2)生產、經營的收益;(3)知識產權的收益;(4)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18條第(3)項規定的除外;(5)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本題中,因為房屋是甲乙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購買的,雖然只是登記在甲的名義下,但是實際上也是夫妻共同共有的財產,處分共同共有財產的時候,根據《物權法》第97條(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的規定,應當經過其妻子同意,現甲未經其妻子同意,擅自將房屋以時價出售給不知情的丙,屬於無權處分行為。
《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規定,無權處分的買賣合同是有效的,「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就是無權處分的合同效力問題,《合同法》與《買賣合同解釋》立場不同,依據前者本題應該選擇B。但在物權法上,如果第三人也就是買受人是善意的,即使權利人不予以追認,可以主張善意取得。本題中的丙顯然構成善意取得,所以其已經取得所有權。
本題中,甲和丙之間的行為完全符合《物權法》第106條關於善意取得的條件,房屋所有權已經發生轉移,丙依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因此,A、D項不正確。至於合同效力,依據《合同法》第51條,本題應該選擇B,但依據《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甲和丙之間的買賣合同有效,故C項正確。答案為C。
以上就是物權法中物權的變動問題,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貳』 關於物權法第107條
《物權法》第107條規定:「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遺失物若是貨幣或者無記名有價證券,遺失人無權向善意取得人請求返還原物,只能向出讓人請求返還同種類物或者請求其它賠償。
(2)物權搶購app擴展閱讀:
遺失物的善意取得是善意取得的特殊問題,善意取得立法對此都要規定。如《瑞士民法典》第934條規定:因動產被竊、丟失或困其它違反本意而喪失佔有的,得在喪失的五年內請求返還。
但前款的動產被拍賣或經市場或經專營商人轉賣的,對第一位及其後的善意取得人,非經賠償已支付的價格.不得請求返還。前款以外的返還給付,亦適用有關善意佔有人請求權的規定。第935條規定:貨幣及不記名證券,即使系未經所有人同意而喪失佔有的,所有人亦不得向善意取得人請求返還。
《日本民法典》第193條規定:盜贓、遺失物的特則:於前條情形,佔有物系盜贓或遺失物時,受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二二年間,可以向佔有人請求回復其物。第194條規定:盜贓及遺失物,如系佔有人由拍賣處、公共市場或出賣同種類物的商人處善意買受者時,受害人或遺失人除非向佔有人清償其支付的代價,不得回復其物。
『叄』 急求合同法1500字左右論文一篇,有的話請發郵箱[email protected],答案會採納。
合同法
內容摘要:這篇論文主要論述了通過講述實際例子所聯系的關於合同法基本知識,從而讓我認識到學習合同法對我們生活中起到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關鍵字:合同解釋,契約自由,意思自治
引言:短暫的合同法學習結束了,起初只是知道合同法是和「法」有關的,通過短暫的學習使進一步的了解了合同法。學習中主要學習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則,和合同的效力等。為了能讓我們更加的認識合同法,老師講的例子更加讓我記憶深刻,生活中難免也會遇見類似的事情,這樣我們便可以用我們所學的知識正確的渠道來解決問題。
一,債權物權化
債權物權化,指法律規定是債權具有對抗一般人之效力[1]。傳統民法觀念認為,債是請求相對人為一定行為,具有嚴格的相對性。債權人僅能向特定的債務人請求給付。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債的相對性逐漸被突破,具有了一定的絕對性,具體表現為如下幾種情況:
(一) 租賃權物權化
該效力集中表現為"買賣不擊破租賃"原則,即房屋承租人得在出租人轉讓房屋時繼續享有承租權,該租賃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除此之外,租賃權物權化還包含如下幾方面內容:承租人可基於對不動產的合法佔有,對第三人侵害租賃物和租賃權的行為,可請求其停止妨害和賠償損失。在一定條件下,承租人可為轉租或租賃權讓與之行為[2]。
但也有學者對租賃權是否為債權提出了質疑[3]。認為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根據買賣合同而取得的所有權不得對抗此前存在的承租人對租賃物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進而認為這種權利的性質也是一種物權。因此"買賣不破租賃"完全符合民法相關法理,並非屬於"債權物權化"情形。筆者認為,依據"物權法定"原則,在法律尚未明確規定租賃權為物權時,不宜認定租賃權因具有物權性質而就此認定為物權,而只能做邊緣化的理解,即其被物權化。這一過程考慮到了人的基本權利居住權,使得房屋管理體制從注重保護所有權人利益向注重保護使用人利益轉變,保障了承租人生活的穩定。體現了促進資源合理利用的價值取向,使得房屋的利用價值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也保護了房屋租賃交易安全。
(二) 債權的公示
債權的設立,本無須公示,因為債權是相對權。但特定情況下為維護債權人的利益,當事人可通過一定的方式明示其權利的存在並取得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例如,在不動產物權的變動過程中,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可由當事人自行約定附條件或者附期限,故而債權行為往往先於不動產的變動登記,二者在時間上多存在差距,商品房預售便是典型。而在此期間內不動產權利人的其他處分足以危害債權人請求權的實現。基於發生特定物權變動為內容的債權,雖然原不動產物權人負有於將來移轉物權的義務,權利人也獲得要求對方移轉物權的請求權,但該請求權畢竟屬於債權,由於債權相互之間一般固有的平等原則,無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一旦原不動產物權人違約,將該物權移轉於第三人並辦理登記,則在同一物權之上既有債權又有物權,依據物權優於債權的法理,第三人將獲得物權。債權人僅得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不得要求債務人完成原約定的物權行為。這勢必不利於債權人的保護。相反,建立了債權物權化的不動產預告登記制度及其他債權公示制度,則不動產物權人所為的處分行為,若妨害已公示登記的債權,則為無效行為,這樣可以使不動產請求權得到切實的保護,債權人能切實地實現債權,也能有效地平衡不動產變動對方當事人的利益關系。
(三) 債權的優先力
傳統債權理論認為債權是一個相對權,其權利的對象直接指向的是人而非物,是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為給付行為。在權利實現的安排順序上並沒有如同物權般規定有先後,因其在權利的效力上都是平等的,所以得平等受償。然而在債權物權化的進程中,出現了在特定情況下,某些債權較之於其他權利具有特定的優先效力。譬如破產法上的工人工資優先權;海商法上的船舶優先權;民用航空法上的民用航空器優先權;合同法上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等規定。
該規定是為適應社會生活之需要,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出於特殊的政策性考慮因素而做出的特別規定,其作用在於破除債權人平等原則以強化對某些特殊權利的保護。雖然被法律賦予優先權效力的特殊債權其基本性質雖不發生根本的改變,但卻在權利的實現上具有了物權的某些特徵。
(四) 債權成為物權客體
現代社會,隨著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和交易手段的多樣化,使得債權不僅是種交換的權利,而且其自身也被作為可交換的物,即債權本身就是一種物權客體。
就債權本身作為權利客體而言,權利人在處分該債權或處於債權被侵害的情形時,往往會表現出為一定物權行為的特徵。例如在債權人處分其債權時,有類似所有權人的地位。現代法上,債權也具有讓與性,即債權人可以依法處分其債權,而處分行為則又是典型的行使物權的表現。從這一現象上看,債權人對其債權具有支配權,故債權人讓與、處分其債權時,其地位與所有權人並無本質的區別[4]。又如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即如果債的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對債權債務關系予以故意破壞,債權人可以據此要求其賠償。我國現行立法尚未規定侵害債權制度,不過實踐中類似的糾紛已經大量出現。確立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責任,可充分保障債權人利益和維護交易安全。但是,從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可以看到,債權人的相對義務人不再僅僅是債務人,已擴大到其他第三人。第三人侵害債權時債權人對他也產生了權利,即債權具有了物權的效力[5]。
二、 物權債權化
物權債權化表現在所有權等物權由歸屬向利用轉變,將物權的權能轉讓與他人,即將佔有、使用、收益變成一種權利轉讓。並且,物權債權化更多的表現為利用所有物的交換價值,來設定擔保,獲得貸款和融資。物權人對物的現實支配更多地表現為收取價值,獲得融資,所有人只需在觀念上對物有支配行為,而無需現實的支配行為[6]。在物權債權化的情況下,債權成為了目的,物權成為了手段。
(一) 物權的證券化
物權的證券化主要體現在不動產的證券化上。所謂不動產證券化,即是將不動產上的財產權變成證券型態,更具體地說,是將對土地及建築物之財產權,由直接支配之物權關系,轉變為具有債權特性的證券型態,使原來流通性不強的土地及建築物財產權轉化為流通性較強的證券。物權的證券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態[7]:
1. 將不動產的價值形態分成若干份額,以證券的形式對外出售。
2. 美國的土地信託的典型操作模式。開發業者購買一塊生地,租給一家由該開發業者組成的公司,並將該土地的所有權信託移轉給一位受託人,依據信託契約,受託人發行土地信託受益憑證,而由委託人(開發業者)銷售該受益憑證,受益憑證代表對土地所有權(信託財產)的受益權,銷售受益憑證所得的資金,用來改良土地。受託人收取租金,負有給付受益憑證持有人固定報酬的義務,並將剩餘租金用來買回受益憑證,使開發業者的實質所有權(對信託財產的受益權)的負擔解除。
3. 抵押權以證券化的形式轉讓,在抵押權設定以後,因為抵押權常常由銀行所有,銀行可以將抵押權轉移給一家投資公司,投資公司以抵押權所具有的權益發行證券。
其次,諸如倉單、提單、商品券等的出現,也使這些證券所代表的物權之絕對權性質淡化。物權的證券化使物權和債權的關系更為密切,這就是說,物權不僅是權利人對物所享有的獨占的支配權,而且物權可以作為一項可交易的財產,以具有債權特點的證券形式在社會上流通當然,證券化使得對物的利用更有效率。
(二) 所有權的期限化
在物權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了所有權的期限化。所有權的期限化,又稱為有期產權,它是通過有期共享購買定式合同產生的一種不動產產權形式。這種定式合同賦予購買人在事先確定的期限排他性地使用特定不動產的權能,通常是由許多人長期或短期相繼和輪換使用同不動產,且這種權利可以在生前或死後轉讓[8]。例如,某人需要固定在夏天使用該市的某個別墅,他可以購買該別墅1月至5月的所有權。從而形成所謂的有期限的所有權。在該期限內,他享有對其產權的絕對的支配權,任何人佔用其財產,他都可以以所有人的身份請求排除侵害。在這種制度下,時間對權利的享用起到了限製作用。也就是說,每個權利人只是在既定的時間內享有獨占的支配權。
生活是復雜、多變和發展的,而法律規范具有相對穩定性,法律技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者之間總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物權與債權區分的相對性問題。債權的固有性質侵入物權和物權的固有性質侵入債權,以及二者在特定情況下發生性質上的模糊乃至二權混融、競合的現象,這只是物權法與債權法在局部領域或某些具體制度上存在的問題,反映的是復雜的社會經濟生活和法律規范中存在的特殊現象。我們不能就此否定物權與債權存在基本的區別。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面對兩權融合滲透的問題,理論上仍然存在分歧,法律上依舊留有真空,這也導致了實踐中法院裁判的兩難。所以,在我們制定物權法及完善債法制度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對處理物權與債權發生滲透、融合問題要深思熟慮,在立法技術上要作縝密的處理,妥善的處理好物權債權化和債權物權化的問題。
[1] 王澤鑒:《債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版,第17頁。
[2] 史尚寬:《債法各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版,第148頁。
[3] 章傑超:《對所謂"債權物權化"的質疑》,《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4] 劉保玉秦偉:《物權與債權的區分及相對性問題論綱》,《法學論壇》
[5] 李錫鶴:《對債權不可侵性和債權物權化的思考》,《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6] 參考尹田教授在物權法課上的有關論述。
[7] 董萬程:《論物權與債權的發展趨勢》,《中國法學》,2004年,第期。
[8] 高富平:《物權法原理》,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
『肆』 俄羅斯民法典、俄羅斯物權法
目前應該還沒有電子書。物權法是民法典中的一部分。建議從卓越網上購買實體書,免運費,3天左右到貨。全稱:《俄羅斯聯邦民法典》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61567321&asin=B0011Y2W5U&sr=1-1
『伍』 上海中行跨境物權擔保是什麼業務
上海跨境物權擔保介紹: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陸』 別人貸款,有物權抵押,我是擔保人,當事人現沒有能力還款,當事人多次申請用物權
別人貨款,有物權抵押,你是擔保人,當事人現在沒有能力還款,貨款方當事人多次申請物權。如果貨方不是非法暴利貨款使借貨方無力償還的,法律上貨款方有權申請物權,並申請擔保人連帶共同承擔經濟責任的。
『柒』 物權行為的中國不採用
中國物權法不應採用物權行為理論:
第一:物權行為理論是德國普通法時期的學說發展,與18、19世紀德國民法立法史的結合,是1783年《普魯士一般抵押令》、1791年《普魯士普通邦法》、1872年《普魯士所有權取得法》的沿革,表現了德國物權立法史的繼起性、連續性及不可分割性。它只屬於19世紀的德國。當時德國試圖建立物權行為理論,擺脫羅馬法和普通法的所有權「回復主義」及「無論任何人不得將大於自己的權利讓於他人」古老原則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土地金融及對物權交易安全的嚴重束縛。而中國並不存在這一歷史包袱。
第二:隨著現代民法普遍建立起善意取得及公示公信制度,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可適用范圍已幾乎喪失,在「應於民法中建立善意取得制度和公示公信原則」已在中國法學界形成普遍共識的前提下,已無採用物權行為理論以保護交易安全的必要。在善意取得制度與物權行為理論的利益較量中,物權行為理論無疑處於絕對的劣勢。
第三:從比較法上看,中國物權立法也無採用物權行為理論的必要,自德國民法確立無因性以來,百餘年來真正在民法典中採納該理論的只有德國。
第四:法律的通俗化、本土化、明了化是我們應追求的目標,物權行為理論作為一個邏輯嚴密、高度抽象的法律制度不適合中國現階段普法的需要。 物權行為理論主要包括三個原則:一是分離原則。德國法將權利主體承擔的移轉標的物的交付義務的法律行為與其完成物權的各種變動的行為作為兩個法律行為,前者為原因行為,後者為物權行為。二是無因原則。無因原則是指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或者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因為物的履行根基於物的合意,而不是根基於原因行為(如債的合同),所以物的履行行為是物的合意的結果。三是物權
變動的形式主義原則。因為物的合意是對物的交付行為中存在的意思表示的抽象,所以,必須有一個具有公示性的行為來表達或者說是記載這一物的合意,即沒有該公示行為,物的合意不能成立,物權的設立、變更和廢止即為無效。德國民法典為貫徹這一原則,為動產選擇了交付這一公示方式,為不動產選擇了登記這一方式。
薩維尼將物權合意與當事人在買賣契約中所達成的其他合意區分開來,從而在基於買賣契約而發生的物權變動中,將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區別開來,即物權行為具有獨立性無因性,其效力不受債權行為影響,所以即使買賣合同從自始或嗣後不成立、被解除或因其他原因失效,只要買受人與出賣人達成「物權契約」的協議並獲得出賣物的交付,他也能獲得該物的所有權。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說明了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在法律效力上的相互獨立,物權行為理論也即物權行為獨立性(無因性)理論。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的評價。首先,是德國民法創立物權行為概念,肯定物權行為獨立性後的必然邏輯結論,它使「基於錯誤的交付也是有效的」。物權行為無因性旨在使取得人可以不必對其前手們之間的原因行為進行考察,從而維護法律交往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其次,如果原因行為有瑕疵,無因性原則意味著取得人雖無有效的原因行為也能保留其所取得權利,讓與人可通過不當得利之訴,要求取得人返還。因此,德國普通法學認為,無因性理論與不當得利請求權理論有相當的整合性。最後,無因性原則有損於出賣人利益,因為如果一個買受人根據無效合同獲得了交付給他的出賣物的所有權後淪為破產,出賣人不能將該物作為其所有物,從買受人破產財產中予以別除,而只有債法上的返還請求權。
物權行為無因性是交付即有物權變動效果,為了限制這種絕對性,發展了「物權行為無因性的相對化」學說,主要表現在:第一,瑕疵的同一性。是指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具有共同的瑕疵,同時無效或被撤銷。如當事人無行為能力,有欺詐、脅迫、錯誤情節等,可導致物權行為無效。第二,處分行為附有條件。是指當事人可以約定將債權行為的有效性作為物權行為生效的條件,債權行為有效存在,物權行為始能生效。第三,行為的一體性。是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法律行為,債權行為無效,物權行為也無效。這三種做法都旨在限制無因性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