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的變動與對抗

物權的變動與對抗

發布時間:2021-11-07 12:36:20

A. 物權登記對抗主義

無論是否登記,乙丙合同有效,丙為善意第三人。抵押權是物權,合同內是債權,是否登記容不影響合同效力。
物權法中的登記對抗,指的是物權變動無需登記即可生效,但不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亦有學者稱其為「形式登記主義」,這種體制意味著登記對於相關物權變動之行為具有確認或證明的效力,但不對當事人的實體權利起決定作用。
我國《物權法》中便使用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B. 無償使用能否對抗物權變動

你好。
一、如果法院判決:【甲無償使用房產10年,債務抵扣租金】,那麼在甲和債務人之間實質上是有償租賃關系,此時甲的轉租有效,甲作為承租人,可以用」買賣不破租賃進行抗辯「,丙作為次承租人也可以用買賣不破租賃進行抗辯。至於債權人乙,可以追究債務人瑕疵履行的違約責任。
二、如果法院判決:【甲無償使用房產10年】,那麼甲和債務人之間只是有償使用的一般債權關系,甲的普通債權無法對抗乙的所有權的。但是注意,法院已經將房屋判給甲使用10年,在這10年間,甲有使用權,因此甲的轉租是有效的。丙作為承租人,可以用」買賣不破租賃進行抗辯「,《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丙可以繼續在乙的房子里租住。至於債權人乙,可以追究債務人瑕疵履行的違約責任。

【請採納為滿意回答哦!謝謝!】

C. 不動產物權變動中的登記對抗模式是什麼意思

不動產物權變來動中的登記對源抗模式是什麼意思?登記對抗和登記要件的區別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登記對抗就是在財產轉讓合同有效基礎上,財產權轉移了,但不登記該財產轉移事實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而登記要件只要不登記財產權壓根不發生轉移。一般動產買賣使用等級對抗,而不動產買賣適用登記要件主義。

那在登記對抗模式中如果第三人的行為合法,那不動產怎麼處理?誰應該負賠償或者連帶責任?
如果合法,當然不動產就合法轉移給善意第三人,此時由原出賣人向原買受人承擔違約責任

D. 物權變動

1 基於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所有權),沒有進行登記行為,能否對抗惡意第三人?

1.1 如果法律採用的是登記生效主義,只要第三人在登記機關沒有查到相應的物權變動登記,
即可以與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簽訂相關的物權變動合同並申請登記、進而成為所有權人,
那麼,無論該第三人是否知道還存在其它物權變動合同,該第三人的所有權應當得到法律的保護。
其它簽訂物權變動合同的人,只能追究出賣人的違約責任。

1.2 如果法律採用的是登記對抗主義,
因為僅依當事人意思表示而無需公示,物權即可在當事人之間發生變動,
惡意第三人明知物權已經發生變動,仍與已無處分權的簽訂物權變動合同,
那麼,這種行為不應當得到法律的保護。

2 登記對抗主義不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那登記生效主義呢?

登記生效主義,以登記為准。
無論登記申請人是否知道還存在其它物權變動合同,
依法登記的物權變動,應當得到法律的保護,
可以對抗先簽物權變動合同、而未登記的人。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E. 簡述物權變動的原因

基於法律行為:如基於買賣、互易、贈與、遺贈等受讓物權,拋棄物權及設定或變更、終止他物權的各種法律行為。非基於法律行為:基於法律行為之外的法律事實,如時效、先佔、添附、繼承、無主物的取得、標的物消費、標的物滅失及混同等。基於公法上的原因,如公用徵收、沒收、罰款等。
(一)物權變動原因
物權的變動: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就物權主體而言,是指其取得物權和喪失物權;
就物權內容而言,是指物權的內容發生變化。
物權的設立即物權的取得,物權的取得分為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
(1)原始取得:非依他人既存的權利而取得物權,如生產、收取孳息、添附、先佔、沒收等均屬於物權的原始取得方式。
(2)繼受取得:基於他人既存的權利而取得物權。
繼受取得又分為移轉的繼受取得和創設的繼受取得:
①移轉的繼受取得:從他人處取得他人原有的物權,如基於有效的買賣合同受讓所有權,因繼承取得物權等。
②創設的繼受取得:在他人的所有物上設立他物權,如在國家所有的土地上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在他人動產上設立抵押權或者質權等。
物權變動需有能夠引起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
能夠引起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稱為物權變動的原因,主要包括法律行為、事件和事實行為、公法上的原因等。
故通常可以將物權變動分為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和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1)在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中,公示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或者對抗要件;
(2)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則不需要公示,就其中的不動產變動而言,登記既非生效要件也不是對抗要件,而是處分要件。
如根據《民法典》第229條至第232條的規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在分割共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等案件中作出並依法生效的改變原有物權關系的判決書、裁決書、調解書,以及人民法院在執行程序中作出的拍賣成交裁定書、以物抵債裁定書,應當認定為前述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
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依照以上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二)物權變動模式
物權變動的模式僅針對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與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無關。
物權變動的立法模式主要有債權意思主義、物權形式主義和折中主義三種。
債權意思主義是指僅需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無需其他要件即足以產生物權變動的立法例。其特點是不區分債權發生的意思表示和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物權形式主義是指發生物權變動時,除了以產生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的債權合同外,還必須有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並履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形式方能產生物權變動效力的立法例。其特點是區分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且認為物權行為具有獨立性與無因性。折中主義的做法介於債權意思主義與物權形式主義之間,規定物權的變動除債權合意外,還需要登記或交付。其特點是不承認物權行為,認為物權變動的原因是債權行為與登記或交付的結合。
我國立法確立的物權變動模式究竟屬於哪一種,現有的法律規定略顯含糊,學界也存在爭議。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買賣、贈與、質押等債權合同並不足以引起物權變動,還須完成登記或交付方可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登記或交付是合同的履行行為,未登記或未交付並不影響債權合同的效力。而債權合同不成立、無效、被撤銷的,也不可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上述將債權合同效力與物權變動效果加以區分的規則通常被稱為區分原則。
(三)不動產物權變動
此處所稱不動產物權的變動,是指基於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基於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一律以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物權變動的時間點是將物權變動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之日,而不是權屬證書發放或者收回之日。
(四)動產物權變動
動產物權的變動:基於法律行為的動產物權變動。
基於法律行為的動產物權變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以交付作為物權設立與轉讓的生效要件。
交付是移轉標的物佔有的行為,交付方式包括:
1.現實交付:將出讓物置於受讓人的實際控制之下。
2.簡易交付:動產物權的受讓人因合同業已佔有出讓人的出讓物的,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物權轉讓或設立法律行為生效時,交付即完成,如保管佔有。
3.指示交付:出讓人的出讓動產被第三人佔有的,出讓人將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並告知佔有人向受讓人交付該動產,是為指示交付,也稱「返還請求權的讓與」。
根據現行規定,以指示交付方式完成交付的,自轉讓人與受讓人有關轉讓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協議生效時發生物權變動。
4.佔有改定:出讓人在轉讓物權後,仍需要繼續佔有出讓的動產的,由出讓人與受讓人訂立合同,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在約定期限屆滿時,出讓人再按約定將該動產交還受讓人佔有,即為佔有改定。
在佔有改定中,出讓人與受讓人實際上達成了兩個合意:
(1)轉讓動產所有權的合意。
(2)借用、租賃等能夠使出讓人繼續佔有轉讓動產的合意。
之所以稱為佔有改定,是因為出讓人對出讓動產的佔有由原來的所有人佔有改變為非所有人的佔有,而受讓人則根據前述第二個合意取得對轉讓動產的間接佔有。
在佔有改定中,受讓人取得物權的時點為出讓人與受讓人之間達成的由出讓人繼續佔有動產的約定生效時。
在理論上,後三種交付方式又被稱為觀念交付。

F. 物權變動的原則是什麼

1、公示原則

指物權的變動須以法定的公示方式進行才能發生相應法律效果的原則,物權具有絕對排他的效力,其變動須有足由外部可以辨認的表徵,才可透明其法律關系,減少交易成本,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保護交易安全。

此種可由外部辨認的表徵,即為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不動產物權變動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公示方法。

2、物權變動公信原則

指物權變動依法定方式公示的,即具有使一般人信賴其正確的效力,即使公示的物權狀態與其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符,對於信賴公示所表徵的物權而為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仍承認其餘其真實物權狀態相同的法律效果。

公信原則賦予物權的公示以絕對的效力,保護信賴物權公示的善意第三人,維護交易的安全與快捷。但公信原則僅適用於登記名義人與第三人之間的交易關系,而不適用於登記名義人與真實權利人之間的關系。

在登記名義人與真實權利人之間,真實物權人可以依照事實標准舉證證明自己物權的正當性,此時權利的外觀不能表徵真實的權利。

(6)物權的變動與對抗擴展閱讀:

模式:

1、債權意思主義

債權意思主義是指法律認定以債權法上的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直接引起物權變動,如《法國民法典》第1583條規定,物權隨著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變動。法典實施50年後,在1855年制定的《不動產登記法》規定物權變動不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這種立法體例把不動產登記作為對抗的效力,而且只針對不動產。

2、登記對抗主義

19世紀末期,日本制定民法典借鑒了法國的做法,進一步明確規定,把不動產登記擴大到動產領域。《日本民法典》第176條規定,物權變動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為生效;第178條規定,不動產不登記,動產不交付,不得對抗第三人。

G. 物權變動的概念是什麼

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發生、轉移、變更和消滅。物權變動是物權法上的一種民內事法律效果,和其他容民事法律效果一樣,物權的變動也是由一定民事法律事實引起的。
就物權的發生(設立)來看,物權一旦設立,特定主體即享有該物權,產生了支配關系,不特定主體則應負擔相應的義務,由此在特定權利主體一方和不特定義務主體一方發生了物權法律關系;就物權的變更和轉讓來看,物權一旦在主體、客體或者內容上發生了變化,也相應地引起支配關系的變化;就物權的消滅來說,物權的消滅可以引起物權法律關系的終止,從而結束民事主體對特定物的支配關系。

H. 物權的變動

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國物權變動立法原則上采債權形式主義模式,例外采意思主義模式。

1、意思主義就叫債權意思主義,以法國、日本民法典為代表。
即物權的設定與轉移僅僅因當事人的債權意思表示而發生效力。這表示,只要買賣合同成立生效,即使標的物沒有交付或變更登記,價金也未交付,標的物的所有權已於此時由出賣人轉移給買受人。或者說,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僅以買賣合同為依據,既不需要另有物權行為,也不需要以交付或登記為所有權轉移的生效要件,故稱意思主義。
如:甲2月1日與乙簽訂了一份電視買賣合同。乙2月2日給甲價金,2月3日甲將電視交付給乙。那麼其實,電視所有權的轉移發生在2月1日。
非經登記或者交付的物權不動,不得對抗第三人。換言之,登記和交付是對抗要件。
設上例,2月2日,甲背著乙將電視對丙設立了質押權,那麼該質押有效,丙可以對抗所有權人乙。
我國意思主義立法體現在地役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都在合同生效時設立,對土地承包經營權而言,人民政府登記造冊只是對該權利的確認而已。

2、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又分兩種,債權形式主義和物權形式主義。
(1)物權形式主義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
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除了買賣合同外,還需要當事人就轉移標的物所有權達成的物權合同再加上登記或者交付,始能轉移所有權。
(2)債權形式主義,又稱意思主義與登記或交付的結合。以奧地利,瑞士,韓國為代表。
物權變動,只需要在債權的意思之外再加上登記或者交付即可,不需要另有物權的合意,故無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物權的變動效力受其原因行為債權行為如買賣合同的影響,故也不存在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我國債權形式主義立法體現在:
有效債權行為+登記=不動產物權變動
有效債權行為+交付=動產物權變動
有效債權行為+交付=重要交通工具物權變動+登記>第三人

打字真辛苦~這些問題以後可以看一下物權變動的理論書籍

I. 動產物權的變動以什麼為要

動產物權變動,是物權法理論中的基本問題。《物權法》的規定立場,需要站在體系角度加以理解,本文以《物權法》相關規定為服從與界限,就此作粗淺探討。

本文共計2,894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鍾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23條文字簡練,含義極其豐富,不僅是正確把握《物權法》相關條文之間內在關系的核心,更是民法典物權編完善動產物權變動制度時需重點關注的「策源法條」。從該條但書出發,或許也是體系解讀乃至制度建構的角度之一。

一、「交付」之於動產物權

一般來說,不動產、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分別是登記、交付。交付之所以會導致動產物權變動,蓋因交付意思(合意)的存在,如果沒有設立和轉讓物權的意思(合意),單純的交付就不會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交付是對佔有的轉移,但兩者並不相同:引致物權變動的是交付;表彰動產物權的不是交付,而是交付的結果——佔有。佔有是一項事實,它可以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被公示的物權,以自物權為一般,但在特定他物權,亦有可能(如質權、留置權)。

不動產的物權變動依登記,物權的公示方法也是登記。兩者之所以合一(不似動產時的交付與佔有),蓋因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合意與結果被全部記載於登記簿,而佔有之事實並不必然能夠展現動產佔有人因何佔有(可能的特例包括特定動產之承攬、維修人)。

二、動產物權變動

《物權法》第6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與第23條值得重視。第6條表述為成例,由於位列「基本原則」章,是理解動產物權變動制度的源點。按其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解釋上,我們顯然不能說所有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都需要依交付,論及交付,只能依照法律規定。如僅被看作一個法條,該條就有半句被隱去了,即「法律規定無需交付者,依其規定」。

第23條但書之前的表述,與第6條不同,亦即,不是依照法律規定交付,而是自交付時發生效力。因此,第23條當屬第6條所稱應當依照的法律規定。基本原則章的統轄力由是可見。

進一步,能夠作為《物權法》動產物權變動一般規定的是第6條,第23條則否。除去第23條,《物權法》中一定還存在其他規范對應著第6條的未明言之意。必須看到,第6條未設但書,系由該條目的決定,即傳達《物權法》采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基本立場。

三、《物權法》第2章第3節

第2章名為「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第3節名為「其他規定」。較之前兩節(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該節名稱,值得思考。所謂「其他」,首先在物權變動生效要件,雖具體內容有異,但皆非登記、交付;其次在變動原因,要麼不是基於法律行為(公法行為、事件、事實行為),要麼是特定的單方法律行為(遺贈)。

四、第23條所指物權變動的原因

第3節不僅對登記、交付之外的其他物權變動生效要件作出規定,還將這些規定限制在非一般法律行為引發物權變動的場合之中。這就為廓清第23條之作用域,給出指引。第23條應立基物權變動由法律行為引致的情形中,否則將使其與第3節(第28-30條)規定產生邏輯沖突。下一步,是如何看待兩者的關系:物權法第28-30條能否被視為第23條但書所言「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一般來說,作肯定回答似無不可。但是,一個說的是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一個說的是非依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規范事項不同,何來「但書排除」的空間?「其他規定」意味著其與之前規定處在「並列關系」,「特別規定」意味著其與之前規定處在「一般與特殊關系」。第3節名為「其他規定」而非「特別規定」,可謂精準。在非依法律行為引致物權變動場合,第3節所作的「其他規定」為該場合中物權變動生效要件之「一般規定」。按此,第28-30條並非第23條但書所指情形(立法者在《物權法》釋義中,一方面認為第23條系針對依法律行為引發物權變動所作規定,又指出第3節規定屬該條但書情形,頗為費解)。

綜上,第23條但書,應指動產物權變動因法律行為而生時,法律對其生效要件「另有規定」。

五、第24條與第23條

一種理解是,第24條系第23條但書所稱「法律另有規定除外」的情形之一。筆者認為,如果不考慮理論界將第24條解釋為特殊動產上之獨立的物權變動模式的意見(甚至是主流意見),前述理解值得商榷:1.物權是否變動與有無對抗力屬不同法律判斷。依文義,第24條僅明確了特殊動產物權變動未經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無對抗力的前提仍然是承認「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物權已經變動。從另一個角度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即使未經登記,也僅有善意第三人有權主張對抗利益,之外的人則否,其邏輯基礎當然是已經發生了物權變動;2.登記對抗主義之採納,只不過是對特殊動產依交付發生物權變動效力的特別限制,而非對交付生效這一動產物權變動模式的取代或顛覆(參見筆者《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登記對抗之理解》一文,「民商辛說」2016年5月10日)。

J. 物權法對於動產物權變動採取登記對抗主義,即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動產登記對抗是對的。但對產物權變動並不以登記為生效要件。
動產物權還要區分所有權和他物權,其變動模式是不一樣的。
(從物權法定角度來說,動產只有擔保物權沒有用益物權)

具體來說,
動產所有權依交付而生效,依登記而對抗善意第三人。
動產質押權同樣交付生效,登記對抗。

比較特殊的是,
動產抵押權依合同而生效,依登記而對抗。

所以樓主的提問失於模糊。

舉例:
你買一汽車,簽了合同交了錢、拿到鑰匙開上路,汽車就歸你了。
但如果車本(行駛證)沒過戶成你的名字,被原車主又賣給不知道你已經買了這車的另一個人並且過了戶。
這時候你就是白開心了。因你沒過戶(即沒登記)而人家登記了,人家比你牛,是可以找你要車的。而你只能找原車主的麻煩,但要乖乖的交車。

質押:還是這車。想弄點錢花,找到我借錢說把車押給我。行,錢拿走吧,車得留下,鑰匙給我。不給我車,質押權沒設立,我的錢不安全。

抵押:還是這車,還找我借錢,但又說你不能沒車用,天天上班20公里,沒車不行。那怎麼辦呢?咱倆簽個抵押合同吧,合同一簽抵押權設立了。但光設立了不行(就像所有權沒過戶一樣),得辦登記。到登記部門做了抵押登記我的錢才安全。不然,回頭你把車開走了,鑰匙在你手上,車本在你手上,你萬一賣了車我不白瞎了么?

就是這么個理兒。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物權的變動與對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