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糾紛拆遷代理詞

物權糾紛拆遷代理詞

發布時間:2021-11-07 09:19:36

物權法對於拆遷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四十二條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
第七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按照所有權調換形式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明確約定拆遷人以位置、用途特定的房屋對被拆遷人予以補償安置,如果拆遷人將該補償安置房屋另行出賣給第三人,被拆遷人請求優先取得補償安置房屋的,應予支持。
被拆遷人請求解除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按照本解釋第八條的規定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按照所有權調換形式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明確約定拆遷人以位置、用途特定的房屋對被拆遷人予以補償安置,如果拆遷人將該補償安置房屋另行出賣給第三人,被拆遷人請求優先取得補償安置房屋的,應予支持。
被拆遷人請求解除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按照本解釋第八條的規定處理。
第八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無法取得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一)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
(二)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
不知以上法條是否對你有用。

Ⅱ 關於各地非法拆遷被法律嚴懲的例子有哪些

拆遷自焚案無官被問責叩問公權倫理

有官員在強制拆遷時私下放言:即使自焚,官員仕途也不會受絲毫影響——「現在全國都在這兒擺著呢,把誰處理了?」記者循此多方調查求證,結果發現:在最近三年發生的八起拆遷自焚或活埋案中,的確無一名地方一把手受到問責或追究,即使有下層官員當時被應景問責,也均已官復原職或者被提拔陞官。嘉禾拆遷戶維權帶頭人李會明無奈痛斥:「不處分還好,處分完都到市裡去當官,更風光了!」(4月8日《南方周末》)

我們常說人命關天,我們常說生命至上,我們常說要讓公民活得有尊嚴——可是,倘若有較真公民果真迷信於此,試圖以自己的生命對抗公權暴力維護自身權益,結果卻只能是「死了也白死」——非但保護不了自己的房子,把命搭了進去也休想掀翻哪怕最小的一頂官帽。

其實,公民慘死還不只是無法改變命運的「死了也白死」,最後被官方蓋棺論定的時候,還將落得一個「法盲的悲劇」的斷語,當事官員甚至連人之為人的基本情感歉意都不會有——唐福珍自焚案的城管局長鍾昌林就說了,「我對唐福珍不存在歉意。我是執法者,應嚴格執法,在法律面前不應該有歉意。」

天津市寧河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劉廣寶振聾發聵的著名語錄,再次在耳邊想起:「在英國,你說不拆,任何人不敢拆你的;在中國,你說不拆,肯定把你拆了。我就這一句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全世界牛逼。」現實生活中,這一定正是牛逼官員們的牛逼行動准則,強拆隊之所以帶著滅火器去強拆,明擺著就是一副「要死你就死」的牛逼架勢。

老子曾經對官講:「民不畏死,何以死懼之」;現在,則是官對民講:「不畏民死,何以死懼之」!拆遷自焚案後,無房屋被保住、無官員被問責的嚴峻事實,讓自焚、活埋這些原本在行政語境中十分敏感的詞彙徹底「脫敏化」,僅以「法盲」二字就可以輕描淡寫地應付自如。可是,當強權暴力面對公民生命都可以無所顧忌,我們還能拿什麼去約束失控而膨脹的權力呢?

經過那麼多引發公眾強烈關注的典型案例,特別是《物權法》出台之後,善良的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天真以為,在輿論的壓力和法律的約束之下,強制拆遷事件將會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可是,事情之後卻完全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以至於自焚、活埋之類事件頻繁上演到「審丑疲勞」的地步——這意味著,在土地財政等地方利益沖動下,強權暴力在與民情民意的博弈之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而保護私人物權的法律也僅僅只是寫在紙上而已。

時刻對公民生命感到敬畏,時刻對權力來源保持清醒,在選擇公權暴力之前必先「窮盡一切可能」,這是最為基本的公權倫理,是不可逾越的公權底線。在這樣的公權倫理下,因為做出強拆決策引發公民自焚的官員,應該承擔政治責任;具體執行強拆決定不當引發公民自焚的官員,應該承擔行政責任——後者適用過錯與過失原則,前者則應無條件承擔結果責任。無論如何,拆遷自焚案後無官被問責是無法令人接受的,當別人不惜以犧牲生命來對抗強拆,公權應該引起歉疚的反思並採取警醒的行動。

Ⅲ 拆遷安置問題。

希望我提供的信息能對你有一定幫助《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可能將替代現行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但該新條例還未正式頒布實施。國務院法制辦1月29日在其官方網站全文公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徵求社會各界意見。 徵求意見稿共五章四十一條,分別對適用范圍、徵收程序、徵收補償、關於非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實施的拆遷等問題予以了明確規定。有關單位和各界人士可以在2010年2月12日前,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提出意見:(一)登陸「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網址:www.chinalaw.gov.cn), 通過網站首頁左側的《法規規章草案意見徵集系統》,對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二)通過信函方式將意見寄至:北京市1750信箱(郵政編 碼:100017),並請在信封上註明「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字樣。(三)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將意見發送 至:[email protected]。以下為徵求意見稿全文: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意見稿)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活動,維護公共利益,保障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根據《物權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決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對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實行徵收以及對被徵收房屋的所有權人(以下簡稱被徵收人)給予補償的,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公共利益的需要,包括:(一)國防設施建設的需要;(二)國家重點扶持並納入規劃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公共事業的需要;(三)國家重點扶持並納入規劃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四)為改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居住條件,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等建設的需要;(五)為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條件,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危舊房改造的需要;(六)國家機關辦公用房建設的需要;(七)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四條 房屋徵收與補償應當遵循決策民主、程序正當、補償公平、結果公開的原則。第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定的房屋徵收部門具體組織實施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分工,互相配合,保證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順利進行。第六條 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的監督。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財政、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加強對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工作的指導。第七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權向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有關人民政府、房屋徵收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舉報應當及時核實、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向舉報人通報。第二章徵收程序第八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徵收房屋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第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前,應當組織發展改革、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文物保護、建設等有關部門,就房屋徵收目的、房屋徵收范圍、實施時間等事項進行論證。第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組織有關部門論證後,應當將房屋徵收目的、房屋徵收范圍、實施時間等事項予以公告,並採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徵求被徵收人、公眾和專家意見。公告時間不得少於30日;但是,房屋徵收范圍較大的,公告時間不得少於60日。公告的事項涉及國家秘密的,應當遵守有關保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被徵收人、公眾和專家意見的採納情況、不採納情況及理由及時公布。第十一條 房屋徵收范圍公告後,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遷入戶口或者分戶。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將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相關手續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第十二條 經徵求被徵收人、公眾和專家意見,無重大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存在重大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報請上一級人民政府裁決後,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徵收房屋的,應當依法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第十三條 因危舊房改造的需要徵收房屋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組織有關部門論證的基礎上,徵求被徵收人的意見。90%以上被徵收人同意進行危舊房改造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作出房屋徵收決定;未達到90%被徵收人同意的,不得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徵求意見的情況及時公布。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房屋徵收決定予以公告。公告應當載明房屋徵收目的、房屋徵收范圍、實施時間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權利等事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及時做好對房屋徵收決定的宣傳、解釋工作。第十五條 被徵收人以及與房屋徵收決定有關的利害關系人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徵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第十六條 房屋徵收涉及國防設施、文物古跡、歷史建築、宗教活動場所的,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徵收設有抵押權的房屋,應當依法保護抵押權人的合法權益。第十七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房屋徵收檔案管理制度,加強對房屋徵收檔案資料的管理。第三章 補 償第十八條 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第十九條 補償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或者實行貨幣補償與房屋產權調換相結合的形式。因危舊房改造的需要徵收房屋並進行住宅建設的,被徵收人享有回遷的權利。除本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外,被徵收人可以選擇補償方式。第二十條 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徵收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結構、新舊程度、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被徵收房屋的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按照房地產估價規范和有關規定確定,但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生效之日類似房地產的市場交易價格。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以投票、抽簽等方式確定。第二十一條 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應當獨立、客觀、公正地確定被徵收房屋的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對出具的估價報告的合法性、真實性和合理性負責。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向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提供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調查結果。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干預補償估價工作。第二十二條 選擇房屋產權調換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二十條的規定,計算被徵收房屋的價格和產權調換房屋的價格,結清產權調換的差價。產權調換房屋應當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准。第二十三條對房屋徵收范圍內的違法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並依法拆除;對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第二十四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房屋徵收范圍內房屋的權屬、區位、用途、建築面積以及租賃和用益物權等情況組織調查登記,被徵收人應當予以配合。調查人員和被徵收人應當對調查結果予以確認。調查結果應當向全體被徵收人公布。房屋徵收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依據調查結果、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擬定補償方案,並徵求被徵收人的意見。房屋徵收部門根據被徵收人的意見,對補償方案予以修改完善,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告。公告應當載明補償方式和房源情況以及簽約期限、搬遷過渡方式、過渡期限等事項。因危舊房改造的需要徵收房屋的,補償方案在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前,還應當徵得三分之二以上被徵收人的同意。第二十五條房屋徵收部門應當按照經批準的補償方案,與被徵收人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其中,危舊房改造的補償協議,在簽約期限內簽約率達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方可生效。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將補償協議向全體被徵收人公布。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未履行補償協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十六條徵收個人住宅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為選擇貨幣補償方式的被徵收人提供適當房源。第二十七條 徵收個人住宅的,被徵收人的家庭符合廉租住房保障對象或者經濟適用住房供應對象條件的,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廉租住房保障或者經濟適用住房。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第二十八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補償方案規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的,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被徵收人以及與房屋徵收決定有關的利害關系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不停止補償決定的執行;逾期不申請行政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的,由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強制搬遷,或者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搬遷。補償決定被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確認為違法的,作出房屋補償決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賠償被徵收人的損失,並承擔其他相應的法律責任。實施強制搬遷前,房屋徵收部門應當按照補償決定,對被徵收人先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產權調換房屋、周轉用房。第二十九條 徵收租賃房屋,被徵收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對被徵收人給予補償;租賃關系未解除的,對被徵收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第三十條 房屋徵收部門應當對被徵收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選擇房屋產權調換補償方式的被徵收人在過渡期限內自行安排住處的,房屋徵收部門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使用房屋徵收部門提供的周轉用房的,房屋徵收部門不予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因房屋徵收部門未按照補償協議提供產權調換房屋而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安排住處的被徵收人,房屋徵收部門應當自逾期之月起增加臨時安置補助費;對周轉用房的使用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定。第三十一條對因徵收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第三十二條 房屋徵收部門委託有關單位從事徵收補償與搬遷具體工作的,應當加強對受委託單位的監督,並對其實施的徵收補償與搬遷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房屋徵收部門及其委託的單位不得採取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方式實施搬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暴力、脅迫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實施搬遷。第三十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剋扣、擠占補償等費用。第四章法律責任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一)非因公共利益需要徵收房屋的;(二)違反法定程序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三)未將房屋徵收決定予以公告或者公告時間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四)對不符合規定的補償方案予以批準的;(五)作出的補償決定違反補償方案的;(六)違反法定條件強制搬遷的。第三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房屋徵收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一)未按照房屋徵收決定確定的房屋徵收范圍實施徵收的;(二)實施強制搬遷前,未按照規定對被徵收人先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產權調換房屋、周轉用房的;(三)採取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方式實施搬遷的;(四)未作出補償決定實施強制搬遷的,或者雖作出補償決定但未按照法定程序實施強制搬遷的;(五)未支付搬遷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的。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房屋徵收部門及其委託實施徵收補償與搬遷的單位,以暴力、脅迫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實施搬遷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剋扣、擠占補償等費用的,責令退賠,對有關責任單位通報批評、給予警告;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房屋徵收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一)房屋徵收范圍公告後,未將有關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的;(二)未向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提供被徵收房屋情況調查結果的;(三)未依據調查結果擬定補償方案並徵求被徵收人意見的。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或者房地產估價師出具虛假或者有重大差錯的估價報告的,由發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注冊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章 附則第四十條 非因公共利益的需要,拆遷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從事建設活動的,應當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辦理有關審批手續。非因公共利益的需要,拆遷國有土地上單位、個人的房屋的,建設單位應當編制具體實施方案,並報房屋徵收部門批准。建設單位應當與房屋的所有權人按照自願、公平的原則訂立拆遷補償協議。 本條例關於貨幣補償、房屋產權調換、補償協議內容的規定,適用於非因公共利益的需要進行拆遷的活動。建設單位、受委託實施拆遷的單位不得採取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方式或者以暴力、脅迫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實施拆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拆遷活動的監督管理。第四十一條本條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2001年6月13日國務院公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Ⅳ 拆遷問題

物權法》實施後房屋拆遷制度的存留問題
【作者: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高富平】

在《物權法》出台之後,拆遷制度的合法性受到置疑。因為《物權法》明確宣布「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第4條)」,所以只有政府出面為了公共利益實施徵收,才能強制性剝奪不動產物權,除此之外,只能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取得物權。現行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拆遷條例》)所規定的城市房屋拆遷,是不分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且由企業出面的「拆遷」,這種模式的合法性在《物權法》生效後受到挑戰。目前,立法機關正在修改《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並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徵收和徵用法》,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便是,城市房屋拆遷制度去留和改造問題。

一、拆遷制度是否還有存在餘地

現行的拆遷政策大致可以分為因商業利益拆遷、公共利益拆遷和混合兩種利益的拆遷三種類型,而現實中的拆遷對此並不加區分,且拆遷行為是一種不倫不類的行政行為,其本身的合法性就存在問題。

按照《拆遷條例》(1991年舊條例,2001年新條例),拆遷是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即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的結果,拆遷人是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開發商或建設單位),而拆遷工作往往委託拆遷實施機構(拆遷辦)來完成。拆遷主要流程是:第一,拆遷者需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第6條);第二,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訂立拆遷協議(第13條);第三,拆遷人須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第22條);第四,被拆遷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第17條)。

國家對個人財產的徵收和徵用是世界各國的慣例,其法理基礎便是公共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應當犧牲個人利益。由於徵收和徵用是對個人財產的限制和剝奪,因此,應當設置嚴格的條件。這個條件便是:徵收必須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且應當給予被徵收人以合理的補償。我國的拆遷制度類似於徵收,但又不同於徵收,我國現行的拆遷制度具有以下特徵:

(1)拆遷行為缺乏明確定位,不管是為了公共利益還是商業目的,凡城市建設涉及諸如舊城改造等需要拆除房屋的都採用拆遷方式。因此,現實中,有些拆遷明顯是為了公共利益(比如修路、架橋、修建街心公園等),有些具有明顯的商業目的(如建設商業區等),更多的是混合兩種目的(多表現於綜合開發項目)。

(2)拆遷的對象限於房屋而不包括土地(使用權)。《拆遷條例》第2條明確將拆遷限定在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的「房屋拆遷」,因而拆遷補償不包括土地使用權。

(3)拆遷相當於「徵收」。拆遷行為是消滅物權的行為,即要求被拆遷人放棄對房屋的所有權,而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或實物補償(房屋置換)。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拆遷實質上就是徵收,只是它不是由政府直接出面實施的,也不限於公共利益。

(4)拆遷行為是政府直接參與下的「民事行為」。按照《拆遷條例》,拆遷法律關系的當事人是拆遷人和被拆遷人;拆遷人是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被拆遷人是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二者之間發生直接的拆遷補償關系,而政府只是拆遷的管理機構。但是,在拆遷制度中存在一些特殊安排,使政府並非超脫於拆遷關系之外。第一,拆遷必須經過政府許可。拆遷人需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沒有許可不能拆遷,而有了許可證,一切拆遷行為就合法化(就會得到政府的支持);第二,拆遷行為往往是由拆遷辦——具有拆遷資格的事業單位完成的。實際上,拆遷辦直屬於拆遷主管機構,行使著某些政府權力。第三,拆遷補償安置由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之間協商,一旦達不成協議就由主管部門行政裁決。而經過裁決,原來屬於民事范疇的拆遷行為就具有行政執行力,被拆遷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因此,政府始終在拆遷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從形式看,拆遷的基礎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行為,但事實上具有明顯的政府行為痕跡,或者說拆遷本身就缺乏明確的定位,是性質不清、界限不明的行為。

顯然,在《物權法》出台之後拆遷制度的合法性將會受到挑戰。《物權法》的基本精神是,它宣布了一條誡律:個人財產既不受他人的不法侵害,也不受政府的不法侵害。《物權法》秉承《憲法》的精神,其第42條將「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納入到徵收的范疇,而徵收限於公共利益且需要由政府出面。因此,那些非用於公共利益目的,而強制要求他人放棄物權的行為就屬於侵害物權的行為,而且也不可能由商業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出面實施類似於徵收的行為。將房屋徵收限定在以公共利益為前提並以給予補償為條件,旨在限制政府權力,防止政府濫用徵收和徵用權力。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現行的拆遷制度因不符合《物權法》的精神就面臨制度性的調整,那些為了實現公共利益的拆遷,可以由政府出面,按照徵收來實施;而那些非用於公共利益的拆遷再由政府出面強制拆遷就可能面臨行為的合法性難題。

綜上所述,《物權法》第42條明確地將房屋納入徵收范疇,這為任何拆除私有房屋設立一道門檻,除非是為了公共利益,政府自身不能而且任何人也不能藉助政府之力為了建設用地而強制拆除他人房屋(即使給予補償)。這樣,在現實中就要求區分兩類「拆遷」,一類是為了公共利益可以納入徵收范疇的拆遷(今後不再用拆遷而用徵收這個詞);一類是為了商業目的或私利目的的「拆遷」,這完全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行為。

二、房屋徵收還是土地徵收

《物權法》所規定的房屋徵收必然導致土地使用權被收回,甚至房屋徵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土地徵收。因為,城市房屋拆遷,本質上是通過消滅房屋而獲取土地,拆遷只是取得建設用地的方式。目前拆遷制度的另一個缺陷是拆遷補償只涉及房屋,而不涉及土地或者僅象徵性地給予一定的補償。但是,眾所周知,拆遷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土地,對土地進行再次開發,而不是為了拆除房屋或佔有使用房屋,即拆房只是取地的手段。

現行的拆遷制度只涉及房屋不涉及土地的重要理由是土地是國家的,房屋所有權人並不擁有土地或僅僅擁有土地使用權。但問題在於,拆遷人不是政府或國家,而是開發商,開發商就沒有理由說房屋所有權人僅擁有土地使用權就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權。即使是由政府或國家出面拆遷,《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2條也明確規定,只有為了公共利益才允許國家提前收回出讓土地使用權。對於劃撥土地使用權,《國有城鎮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暫行條例》)第40條則允許地方政府根據城市建設發展需要和城市規劃的要求無償收回。也就是說,政府只可以收回劃撥土地使用權,而不能為了城市建設而隨意收回出讓土地使用權。

另外,《物權法》第149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該條規定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包括出讓和劃撥兩類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有期限,而劃撥土地使用權無期限,也就不存在期間屆滿問題。既然出讓土地使用權可以自動續期,是為了保障公民居住的穩定性,那麼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劃撥土地使用權也不應當隨便地被消滅或收回。因此,在《物權法》出台之後,《暫行條例》第40條規定的合法性就成為疑問了。筆者認為,住宅用途的出讓土地使用權自動續期,意味著我國今後可以全面地實現住宅用地隨房而存在的制度,而在房屋自然滅失之前,均不應當被隨意收回。

如果上述判斷是成立的,那麼,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就不能隨意地適用收回制度。實質上,住宅房屋的徵收應當連同土地使用權一體考慮。也就是說,基於公共利益徵收私人房屋時,應當參照或適用徵收,給予土地使用權以補償。《物權法》第121條明確地將建設用地使用權納入到徵收補償的范疇。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筆者認為,補償金額應當為剩餘期限的土地收益金或房屋使用壽命期限內的土地收益金。

三、公共利益:難以繞過的門檻

拆遷政策需要改造。理想方案是真正的公益目的的拆遷,採取徵收方式;非公益目的的拆遷,繼續沿用現行的拆遷制度,但必須對拆遷規則做進一步調整,將其完全變成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協商解決的民事安排(一旦發生糾紛直接進入民事訴訟),而不再走行政裁決和強制拆遷途徑。也就是在拆遷中,政府應當是中立的,而不是直接參與到拆遷中。另外一種替代的方案是,繼續保留拆遷制度,但由政府出面統一收購土地使用權和實施房屋拆遷。現在實行的城市土地儲備制度實際上就是採取這樣的做法。這實際上等於將現行的拆遷政策改造成接近徵收,並在補償安置和程序上進行完善。當然,這種方案仍然面臨是否所有的城市用地都是公共利益范疇的問題,因而由政府出面的「拆遷」仍然面臨合法性的考驗。

《物權法》給現行土地徵收和拆遷制度製造了「障礙」,而這一障礙核心是「公共利益」的界定。《物權法》的一個主導思想是,合法的物權(產權)受法律保護,只有基於公共利益這一法定理由,才能強制性地要求個人、私主體放棄物權。在《物權法》制定過程中,曾經努力在《物權法》中確定公共利益的范圍,但終因太復雜,難以達成一致意見,而留給徵收徵用法或其他法律解決。

公共利益何以在我國難以界定?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觀念還停留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認為凡公有制,都是為公共利益的,凡是國家的,也都是姓「公」。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這兩種判斷都是錯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兩種公有制下的財產中,許多財產可以設置私人物權,合法地實現個人利益。那種單憑物權歸屬、主體性質來判斷物之用途是否為公共利益,已經是過時的概念了。因此,我們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觀念,建立新的公共利益概念,以調整基本的財產利用秩序,而這種觀念還沒有形成。

實質上,在建立可流轉的土地使用權制度中,我們已經對公共利益作出了界定。國務院1990年《暫行條例》所創設的劃撥土地使用權本質上即是用於公共利益的,只是在現實中存在著大量的歷史遺留的用於經營或商業用途的劃撥土地使用權,不宜在該條例中加以明確。1994年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3條明確了新設劃撥土地使用權的用途,即:(一)國家機關用地和軍事用地;(二)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和公益事業用地;(三)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項目用地;(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用地。這些用途即是現行法對公共利益的界定。

只是我們沒有將這樣的界定貫徹到徵收和拆遷之中,並且人為地擴大和模糊了徵收、拆遷的范圍。關於公共利益,現行操作規則基本上是依據主體來判斷公共利益的,只要是政府批准,那麼就等於公共利益。似乎政府總是代表著公眾或公共利益。也就是說按照主體決定公共利益,而不是按照土地用途或目的。

總之,基於上述分析,現行的拆遷制度在《物權法》實施之後面臨去留和改造難題。而其中一個關鍵是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其難點在於既要給政府實施舊城改造、建設城市的空間,同時又要保護既有房地產權人的利益。可能的出路在於實施雙軌城市擴建制度,既要給政府以公共利益為目的徵收房屋、收回土地的權力,也要給有能力的開發商協商取得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進行商業開發保留途徑。商業目的「拆遷」用地具有繼續沿用現行拆遷制度的可能性,但是必須對拆遷規則做進一步調整,政府必須退位,將其完全變成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協商解決的民事安排,而不再走行政裁決和強制拆遷途徑。

責任編輯 於朝霞 《理論前沿》2009年第9期

文章來源: 《理論前沿》2009年第9期

Ⅳ 搬遷通知書與拆遷通知書

他們屬於威脅恐嚇你 這是不合法的 !!!
10月1日物權法正式實施,拆遷工作會按照新的物權法來實行,以前的政策會因為物權法的頒布而失效 。
2007年3月16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該法第一條立法宗旨確定了保護權利人的物權,該法生效後物權的權利人可以有效的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了,但目前物權法關於拆遷的內容在實踐中如何運用還是十分籠統的,對於拆遷基本上就是一個空架子沒有太具體的解釋 不過物權法實施的最大好處是讓2001年的拆遷法作廢,現在新的拆遷法還沒有下來,最快也要半年左右才能下來,現在基本是屬於拆遷法律真空期。許多細節要逐步的完善。
按照法律程序開發商必須先向區房管局遞交申請 申請調解 區房管局必須派人來你家核實居住條件 調解不成功再向你下發區房管局的行政裁決書 在收到行政裁決後的3個月內 也就是90天內你可以向區法院遞交撤銷區房管局的申請 你必須列出幾條申請理由 首先1。你要說現在的房價太高 拆遷公司補償的錢不夠買新房 2你要說新樓盤現在的物業費很貴 我現在的物業費很便宜 買了新樓我承擔不起物業費 3你還要說交通問題 你必須要求他們給你安置同等地段的房子或者同等地段買得起新房的錢 因為你工作學習生活離現在的地方遠了就會增加你的交通費等開支 包括學費 轉學費等 然後就等法院的裁決 法院如果同意撤銷區房管局的行政裁決的話 你就可以和開發商繼續談判 如果敗訴你還可以在2個月內申請行政復議 3個月內申請向上級法院提起上訴 一上訴就又能拖幾個月 在這期間法律是不容許強行拆遷的。拆遷公司耽誤不起時間只能給你滿意的價格 因為蓋樓打地基挖槽必須在每年春秋進行 過了日子就要耽誤至少半年開工 耽誤了半年對於他們來說至少損失幾千萬 他們浩不起 還有就是如果開發商行賄法院的話你肯定敗訴 但是法律中有一點你要記住 在房屋中有人居住的前提下所有的強行拆遷都必須停止 以保證屋內人員安全為第一 所有的裁決和判決都要停止 重新進入協商階段!明白了吧.而且還有一點你要知道法院作出強制拆遷的決定很容易但是要實施起來就不容易了,也就是說判決下來以後法院要聯系6個部門 6個部門同時出動才可以 每個部門都需要開發商去打點 還要經過審批上報 程序很麻煩的 而且費用很高 而且從市建委的角度來說是不支持強制拆遷的 也就是說最後的結果一定會讓人滿意 就看你自己懂不懂法了 所有的法律在制定的時候都是有漏洞的 就好比製造毒葯就必須有解葯!
如果他們給你斷水斷電或者恐嚇你你就打北京市非緊急救助電話:12345投訴 然後再打拆遷科因為12345你的所有投訴是有電腦記錄的 以後上法院告他們12345是有電腦記錄的 可以作為物證! 而拆遷科沒有電腦記錄而且拆遷辦大多和他們私下關系不錯所以區房管局拆遷科很容易違規操作!如果他們違規操作就要去中紀委告他們去!

Ⅵ 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是出賣居住權遇拆遷怎麼辦

美國的土地歸美國公民所有,中國的土地歸共產黨所有。居住權是國家政府的能力范疇,你的協議簽錯了名詞,還是一個長期或永久出租的協議。國家要永久收回你的居住權而拆遷時出租協議自動終止或你因不可抗力而違約。

Ⅶ 當地拆遷政策本身不公平怎麼辦

1、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2、可根據法律行使自己的權利,不是被動接受或是妥協。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十四條被徵收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徵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六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7)物權糾紛拆遷代理詞擴展閱讀

土地徵用補償:

一、土地補償費的計算標准

土地補償費=前三年平均年產值×補償倍數(6<補償倍數<10)

二、征地安置費

1、(被徵用地塊需安置人數×補償倍數)>15時總安置費=該被征地塊前三年平均年產值×15

2、(被徵用地塊需安置人數×補償倍數)<15時總安置費=該被征地塊前三年平均年產值×補償倍數×被征地塊需安置人數

三、地上附屬物和青苗補助

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一般按市場價格進行補償)

四、國有土地房屋拆遷補償

1、房屋拆遷貨幣補償=合法擁有房產評估價格+房屋裝修裝飾商定補償金額(或經評估確定的房屋裝修裝飾補償金額)

2、房屋拆遷補償差價=合法擁有房產評估價格+房屋裝修裝飾商定補償金額(或經評估確定的房屋裝修裝飾補償金額)-被拆遷人獲得調換產權的房屋的評估價格

Ⅷ 誰能幫我寫個拆遷意見書,很急!非常非常感謝!!!

可仿此:

拆遷意見書

我們是建三江鐵南路兩側三十多戶居民,對建三江分局建設局以到期臨建房為由,無償拆遷我們的房屋堅決反對,理由如下:
一、我們的房屋不是臨建房。這三十多戶中有三戶無批建手續,80%以上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自建的永久性房屋,都是磚鐵結構,牆體厚度均在370厘米以上,符合《黑墾建發〔2003〕18號》文件中關於「永久性房屋」的標准。而且建成之後一直居住或做商服,可以繼續居住下去。這是客觀事實。
為什麼認定是臨建房呢?原因是1996年,建三江分局建設局以欺騙的手段把我們的房照收上去,加蓋了「臨建」字樣的戳記,並寫明兩年到期。然而十多年過去了,一直沒有說法。事實上已經超過了時效。也可以說,建設局的不作為行為已經默認了無臨建期的事實。哪有十年、二十年的臨建房呢?這是法律事實。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經發出通知:改變執法理念,讓法律事實盡量逼近客觀事實。因此,我們的房屋就應當依法認定為永久性房屋,而不是臨建房屋。
二、無補償拆遷沒有法律依據。剛剛生效不久的《物權法》和新修改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都有明文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徵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和個人的房屋,並依法給與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我們的住房大多數是「前店後居室」,無償拆遷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6月17日,建設局周傑局長明確表態不予補償,只有一個給一塊「房場」的政策,而且只是口頭的,不與我們簽協議。這樣的政策,我們不放心,信不過,因為,我們不同意無補償拆遷。
我們的房屋不是臨建房,所以不適用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關於到期或超期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的規定。請注意,國務院條例只用了「臨時建築」的概念,所以,我們理解,「建築」和「房屋」也是有區別的,特別是可以永久性居住的房屋,是不能稱之為「臨時建築」的!
三、拆遷我們的房屋可以參照《黑墾建發〔2003〕18號》文件的相關規定處理。城市建設規劃的落實必然涉及到拆遷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僅不反對必要的、必須的拆遷,而且擁護和贊成。問題是公平、公正、合理;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的實現,否則就是製造不安定、不團結,忽視民生的因素。
我們認為,應當參照18號文件第一部分「關於自建的永久性房屋無批建手續的補償問題」中的1的規定處理。即「對於1990年12月31日以前自建的房屋應當參照當時有批件的房屋的補償標准給予適當的合理補償。」
按照18號文件規定只有「近兩年(2001-2002)自建的房屋」,才能按「違章建築或臨時建築處理」。
退一步講,自建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永久性房屋,就算是「臨時建築」,難道還抵不住它「無批建手續」的建築嗎?!
綜上所述,我們堅決反對無補償拆遷,請上級領導關注一下我們的客觀事實,予以公平合理的補償為盼。
此致
敬禮!

Ⅸ 物權法第86條解釋

五、關於使用自然流水的相鄰關系
自然流水是生活在水流所流經的區域的上游與下遊人民以及水流兩岸人民共同的財富。因此,如何協調好上游與下游以及水流兩岸人民使用自然流水的關系,是各國物權法及有關水的特別法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由於對自然流水的使用而發生的糾紛也是屢見不鮮,在有些地方甚至發生械鬥的事件。因此,有必要在物權法中對自然流水的使用問題作出規定。
關於對自然流水的使用問題,特別法有規定的,首先應當適用特別法的規定。我國水法規定,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我國對跨行政區域的河流實行水資源配置制度。國家按照水資源供需協調、綜合平衡、保護生態、厲行節約、合理開源的原則制定水中長期供求規劃。我國《水法》第四十五條規定:「調蓄徑流和分配水量,應當依據流域規劃和水中長期供求規劃,以流域為單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由流域管理機構商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訂,報國務院或者其授權的部門批准後執行。其他跨行政區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商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制訂,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經批准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必須執行。在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邊界河流上建設水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應當符合該流域經批準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流域管理機構批准。」
從我國水法的規定來看,跨行政區域的自然流水的使用要遵從政府的行政調配。但不跨行政區域的自然流水的使用要適用《物權法》第八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對自然流水的利用,應當在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之間合理分配」。很多國家或地區對此均有規定,如法國、義大利、瑞士和我國台灣地區民法規定,自然流水為低地所必需的,高地權利人縱因其需要,也不得妨堵其全部。例如,一條山谷中的溪流從上到下流經兩個自然村,兩個村的村民都依賴這條溪流生產和生活。在旱季上游來水減少,上游村的村民對水量的需求增大,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應該考慮到下游村民對水的需要,上游村的村民不能在溪流上築壩,截取全部水流。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從審判的角度對自然流水的分配與使用作了規定,該《意見》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產、生活的,他方有權請求排除妨礙;造成他方損失的,受益人應負賠償責任。」
其次,「對自然流水的排放,應當尊重自然流向。」參考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立法例,又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低地權利人的承水、過水義務。例如,法國、義大利、瑞士、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民法規定,從高地自然流至之水,低地權利人不得妨阻。
第二,水流地權利人變更水流或者寬度的限制。例如,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民法規定,水流地權利人,如對岸的土地屬於他人時,不得變更水流或者寬度。兩岸的土地均屬於一個權利人時,該權利人可以變更水流或者寬度,但應給下游留出自然水路。當地對此有不同習慣的,從其習慣。

http://cache..com/c?m=2c5bb32fc7121b&p=882a94479f8112a05dbcd7311356&user=

Ⅹ 跪求關於以下案例的一份民事訴訟代理詞

民事起訴狀
原告:金某,女,46歲,漢族,南京市人,河海大學老師,住**路*號*幢405室
被告:高某,女,漢族,住**路*號*幢404室
曾某,男,漢族,住**路*號*幢404室
訴訟請求:1.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
2.判令被告支付侵權損失 元
3.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支付
事實與理由
原告與被告高某、被告曾某系鄰里關系,被告高某和被告曾某系夫妻關系,被告的衛生間和盥洗室與原告的卧室約二分之一公用一牆。2009年7月中旬開始,原告多次發現卧室與被告相鄰的一面家居裝飾出現霉斑,經人鑒定,系被告家的衛生間裝修不當,牆內水管防水設施沒做好,導致水向牆面外溢,引起原告家與牆壁相連的衣櫃和裝飾板出現霉斑。原告在得知後多次與被告協商解決,被告對此拒絕履行其義務,並加以狡辯,逃避責任。原告無奈,只能訴諸法律。
基於上述事實,被告的行為嚴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依據《物權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特向 法院提起訴訟,懇請法院依法作出公正的裁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尊嚴。
此致
人民法院
附:本起訴狀副本 份
起訴人:
年月日

閱讀全文

與物權糾紛拆遷代理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