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要求停止侵害的情況是什麼,侵害專利權的條件
一、侵害專利權的概念和構成
專利對科技與經濟發展乃至一國綜合國力的提高都有著不容低估的地位,因此各國無不重視對專利權的保護,嚴厲打擊專利侵權。我國一直重視包括專利保護在內的知識產權保護,並為此逐步作出不懈的努力。[4]我國《專利法》及有規定也逐步完善專利侵權行為的也規定,現行法律從傳統的「損害填補」原則發展為採取懲罰性的補救手段加以制裁專利侵權,以充分保障專利權人的權益,預防專利侵權行為的發生。
然而,何為侵害專利權?我們認為,侵害專利權又稱為專利侵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專利侵權是指在專利權有效地域和有效期內,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的行為;廣義的專利侵權,還包括假冒專利的行為。簡單地說,侵害專利權,就是以專利權為對象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侵害專利權的構成要件包括侵害專利的違法行為、專利權受到侵害的事實、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侵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茲簡要分析如下:
(一)侵害專利權的違法行為
侵害專利權的違法行為,必須違反《專利法》關於專利權保護的法律規定,即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的行為。[5]應注意者,我國《專利法》第63條規定了「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包括:(1)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行為;(2)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行為;(3)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行為;(4)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行為;(5)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上述五種情形是專利侵權責任的例外規定,如果行為人不能此作為抗辯理由,則應當認定行為人的侵害行為具有違法性。
(二)侵害專利權的損害事實
專利權受到侵害的客觀事實,就是專利權人所獨占享有的專利被他人以營利為目的而生產、使用、銷售,或者專利發明方法被使用,或者專利產品被假冒的事實。專利侵權行為所侵害的范圍,應當與專利權的保護范圍相同。所謂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是專利權的法律效力所及的發明成果的技術范圍,即專利權所覆蓋的發明的技術特徵和技術幅度。[6]另一方面,就侵害專利權的損害事實來說,包括直接損失(積極的損失)和間接損失(消極的損失)兩部分。前者表現為受到的直接經濟上損失和精神權利遭到損害,還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出的直接費用;後者表現為權利人預期合理收入的減少,即通常所說的可得利益。
(三)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侵害專利權的違法行為與專利權受到實際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是構成專利侵權進而確定賠償責任的必要要件。並非所有的違反專利保護法律的行為都構成專利侵權責任,也並非所有的專利權損害都應當賠償,只有專利權損害事實是由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所引起的時候,才構成專利侵權賠償責任。如果專利權損害事實不是由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所引起的,或者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沒有造成專利權損害事實的發生,那麼都可以予以其他法律制裁,而構不成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只限於直接因果關系,只有當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是專利損害事實發生的唯一或者必要的原因時,才是構成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要件。[7]
(四)侵權行為人在主觀上有過錯
專利侵權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所謂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侵害他人專利權的行為而實施該行為;所謂過失是指行為人因疏忽或過於自信而實施了侵害他人專利權的行為。我們認為,在專利侵權與專利侵權賠償責任之判斷中,承擔侵權責任以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為原則,但也有例外。例如根據《專利法》第63條第2款的規定,即使行為人主觀無過錯,也構成專利侵權,只是不承擔賠償責任而已。[8]
二、侵害專利權的表現形式
專利侵權的表現形式即專利侵權行為形態,是按照一定的標准對專利侵權行為作出的分類規范,這對明確專利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責任構成等專利侵權責任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應當說,專利侵權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專利侵權的內涵和外延在不同國家以及同一國家不同時期,都會存在立法規制上的差異。根據我國《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結合專利法理論與實務,我們認為,侵害專利權的表現形式可以大致劃分為下列類別:
(一)實施他人專利行為
實施他人專利的侵害專利權行為,即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擅自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可見,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未經權利人許可;二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根據《專利法》第11條的規定,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包括三種具體形式:(1)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2)使用他人發明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3)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
假冒他人專利的侵害專利權行為,是發明假冒他人專利權的行為,主要是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4條規定,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包括四種具體形式:(1)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2)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3)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4)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冒充他人專利行為
冒充他人專利行為,是對沒有取得專利權的發明,冒充已經取得專利權的專利。與前兩種專利侵權行為相比,這種侵權行為侵害的是專利管理權和冒充專利產品使用人的權利,這與假冒專利有顯著區別,因為冒充的專利根本不存在,假冒他人專利,專利權是客觀存在的。[9]因此,冒充專利行為一般不作為專利侵權對待,[10]但我們認為,當冒充行為人冒充了他人已經取得專利權的專利時,也屬於專利侵權行為。我國《專利法》第59條對此作出了規定,「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的,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以公告,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5條規定,冒充他人專利的行為包括五種具體形式:(1)製造或者銷售標有專利標記的非專利產品;(2)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後,繼續在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上標注專利標記;(3)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將非專利技術稱為專利技術;(4)在合同中將非專利技術稱為專利技術;(5)偽造或者變造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四)其他侵害專利權的行為
除了上述三種表現形式之外,在理論上和實務中還存在這樣幾種專利侵權行為。一是「反向假冒」,即行為人將合法取得的他人專利產品,標注自己的專利號予以出售,這種行為顯然不夠成「假冒他人專利」,但事實上侵害了合法專利權人的標記權,仍是一種侵權行為,應向被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二是間接侵權,即行為人實施的行為並不構成直接侵犯他人專利權,但卻故意誘導、慫恿、教唆別人實施他人專利,發生直接的侵權行為,行為人在主觀上有誘導或唆使別人侵犯他人專利的故意,客觀上為別人直接侵權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11]
三、侵害專利權的民事責任
侵害專利權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根據《民法通則》、《專利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侵害專利權的行為應當根據情況承擔下列民事責任:
(一)停止侵害
即責令侵權行為人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侵害他人專利權的行為。停止侵害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防止繼續侵權的方法。根據法律規定,任何人未經許可,為了生產經營目的,實施了侵犯專利的行為,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停止侵權。侵權行為人無論主觀上有無過錯,都必須停止侵權,防止侵害擴大,以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同時,為了充分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還可以請求採取預防措施,如處置已經生產出來的侵權產品等,人民法院可以做出訴訟保全的裁定,責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並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責令提供擔保等訴訟保全措施等。
(二)賠償損失
即專利侵權行為人以自己的財產補償因其行為給專利權人造成的經濟損失。專利侵權的損害賠償,應當貫徹公開原則,使專利權人因侵權行為受到的實際損失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具體計算方法,我國《專利法》第60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20條和第21條對專利侵權賠償數額作了如下規定:(1)按權利人受到損失確定,其計算基準是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2)按侵權人所獲得的利益確定,其計算基準是每件侵權產品的營業利潤或銷利潤售;(3)上述二項都不能確定時,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確定;(4)無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法院可以在5000元至30萬元之間加以確定,最多不超過50萬元。[12]
(三)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我國《專利法》並非明確規定專利侵權行為人的消除影響和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但我國《民法通則》第118條規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據此,侵害專利權行為給權利人造成人身權利損害時,可以單獨適用消除影響或賠禮道歉責任形式,也可以與其他責任方式一並適用。
② 專利權人可以禁止先使用權人停止生產嗎
二樓的引用法條是對的,但是對法條的解釋是錯的。你們老師說的是對的專。
樓主的問題適用於《專利法屬》第六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即:
「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這里的「原有范圍」指的是:專利申請日前你們廠已經製造的相同產品,或為使用相同方法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在這里就是你們廠的原材料)。換句話說,你們廠現在能做的只有兩件事:1)賣完之前生產的產品;2)用完之前已經准備好的原材料。
如果在上述范圍之外另行采購原材料,並用與已經獲得專利權保護的相同方法進行製造並銷售產品的話,就構成侵犯他人的專利權了。
《專利法》之所以保護專利權,其實是以專利權期間內的排他權利來促使在專利權保護期結束後的技術公開。不管你們廠是忽視了專利權保護,還是考慮到專利權的有效期限,所以不去申請專利;但現在既然這項專利權已經被授予其他權利人了,你們就得遵照法律、尊重他人的專利權。
當然,你們廠也未必窮途末路了。你們可以尋求跟專利權人的合作,來獲得他們的授權——允許你們使用他們的專利權進行生產銷售。
祝你們廠好運!!
③ 如何處理商標獨占使用雙重許可糾紛
一、問題緣起
商標權人甲先與乙簽訂獨占使用許可合同,後甲將商標轉讓給不知情的丙,乙繼而又與不知情的丁簽訂獨占使用許可合同。此時,應當如何確定獨占使用許可權的歸屬?乙能否起訴要求丁停止侵權並賠償經濟損失?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商標使用許可合同未在商標局備案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2013年8月30日通過的商標法第四十三條第三款亦作了基本相同的規定。但「未經備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在上述案例中應當如何理解和適用,司法實踐中仍存在較大爭議。
首先,在兩個使用許可人均未進行備案的情況下,如果在先的獨占使用許可權人對在後的善意第三人提起侵權之訴,其停止侵權並賠償損失的訴請能否得到支持?有觀點認為,如果就同一商標的使用權主張權利而引起沖突,在先獲取的使用權應優於在後獲取的使用權。因為在先權利的產生無任何瑕疵(雙方在締結許可合同時均無過錯)。而在後權利的產生,則基於商標權人的過錯(即其違反對在先獨占被許可方的承諾,並對在後獨占被許可方隱瞞了在先合同事實),本身即存在瑕疵。一個無瑕疵的民事權利與一個有瑕疵的民事權利發生沖突,自然前者應優於後者。至於在後被許可人的責任承擔,有的認為在後被許可人僅承擔停止侵權的民事責任,有的認為可以判令其承擔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另有觀點認為,在此情況下,第一和第二被許可人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均受法律保護,並且由於債權平等,並無位序關系,不因先後而異其效力。前後被許可人均不得主張對方無權使用該商標,前後被許可人可隨時向商標權人請求履行債務。
其次,在後的使用許可進行備案的情況下,其可否對抗在先的使用人,進而要求在先使用許可人停止侵權、賠償損失?使用許可備案的對抗效力是否僅限於後續的使用許可,還是應該具有溯及力?有人認為,法律明文規定商標使用許可是非要式合同,並不以備案為生效要件。因此只要合同有效,在先被許可人就已經取得了商標的使用權,他人包括商標注冊人都無權阻止其使用。如果因為要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忽視了在先被許可人的利益,則屬於曲解了「商標使用許可未經備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本意。有人則認為,公示對抗力的意義在於「未經公示,不能對抗;已經公示,可以對抗」。因此,備案的使用許可優於未備案的使用許可。法院應支持在後備案被許可人的主張,在先被許可人未經同意不得使用系爭商標。
二、商標使用許可備案的法律性質及其效力
1.備案是商標權權利變動的公示方式
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簽訂後,許可人應當將商標使用許可向商標局備案。備案在很多法律法規中都有規定,如房屋出租的,出租人應當向有關部門進行備案。一般認為,備案更多的是一種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但商標使用許可備案的目的不僅在於方便商標局對全國商標使用許可情況的管理,更在於對商標權的權利變動狀態向社會進行公示,備案與否將會對被許可人的權益產生重大影響。
商標專用權是一種私權,也是一種絕對權。作為私權,其可以被轉讓和使用許可;作為絕對權,商標專用權和物權一樣,無論是權利的取得、變動、行使與實現都涉及他人和社會利益,攸關交易的安全與秩序。物權有公示要求,商標專用權同樣存在公示的要求。從靜態的安全而言,要對不特定的第三人施加不得侵害他人商標權的不作為義務,首先應當讓這些第三人知道商標權的存在,以明晰商標權的界限和范圍,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至於隨時處於可能觸碰他人權利紅線的不安之中;從動態的交易安全而言,商標法應當讓不特定的交易人知悉商標權權利變動的情況,從而使交易人形成對商標權權利狀態是否完滿的合理信賴,進而保護交易人正當的交易預期,不至於隨時處於可能被他人追索權利的焦躁之中。為此,商標法確立了商標權權利歸屬的公示和權利變動的公示制度。前者即商標權實行注冊取得,商標權的取得必須進行登記公告。商標權權利變動主要包括商標權轉讓和使用許可。轉讓注冊商標的,需向商標局核准,並進行公告。許可他人使用注冊商標的,則應當將使用許可的情況向商標局備案。無論是公告,還是備案,都是商標權權利變動的公示方式。
2.商標使用許可實行備案對抗主義
在物權法中,物權公示與物權變動之間存在著廣泛而深刻的聯系:一方面物權公示主要出自於物權變動的要求;另一方面,物權公示又反過來影響物權變動。而正是物權公示與物權變動的關系特別是在物權公示怎樣影響物權變動這一問題上,立法上存在截然不同的選擇,即存在公示對抗主義與公示要件主義的二元對立。前者又稱意思主義、合意原則,是指法定的公示方法僅僅是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而非物權變動的發生要件。當事人一旦形成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即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只不過在具備公示手段前,物權變動的事實不能對抗第三人。後者又稱形式主義,是指未經公示,當事人之間根本不發生物權變動,當然更談不上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商標使用許可備案的規定採取的明顯是備案對抗主義,即無備案,不得對抗;有備案,可以對抗。首先,從許可使用權的獲得看,商標使用許可一經簽訂,被許可人通過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即獲得了商標使用許可權,不需要履行備案等公示手續。例如,對於擅自使用商標的侵權人,即使商標使用許可未進行備案,獨占被許可人仍然可以自己的名義對侵權人提起訴訟。其次,從許可使用權的效力狀態看,未經備案的許可使用權處於一種效力不圓滿狀態,即如果商標權人進行了重復授權,即出現了善意第三人,未備案的在先被許可人不可以要求在後的善意第三人停止使用相關商標。再次,如果在後的善意第三人對商標使用許可進行了備案,其獲得的使用許可權便產生了對抗效力,可以對抗包括在先未備案的被許可人在內的第三人。如果在後的善意第三人要求在先被許可人停止使用相關商標,在先被許可人可以向商標權人主張相應的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以獲得不能繼續使用商標的救濟。
備案對抗主義保護交易安全的同時,亦很好地實現了不同被許可人間的利益平衡。雖然在先被許可人簽訂合同在先,但其沒有按照法律的要求積極進行備案,導致在後的善意第三人對商標權仍處於完滿狀態產生了積極的信賴,相信商標權上不存在任何的權利變動,進而與商標權人簽訂使用許可合同。此時,法律保護在後善意第三人對交易的合理預期,讓具有一定過失的在先被許可人承擔未備案的不利後果,符合公平正義的理念,實現了靜態權利歸屬與動態交易安全的有效平衡。
三、商標重復使用許可糾紛的司法裁判思路
1.被許可人均未進行備案時的處理
如果兩個被許可人均未對商標使用許可進行備案,按照「未經備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規定,一方面,由於在後的被許可人系善意,在先被許可人獲得的使用許可權對其並不具有對抗效力,即不能對抗在後被許可人繼續使用相關商標。此時,不應因為在後被許可人未進行備案,而認定其不具有善意。另一方面,在先被許可人當然也屬於善意第三人的范疇,在後被許可人同樣也不能要求在先被許可人停止使用相關商標。因此,兩被許可人互為善意第三人,都不能對抗對方。那麼,誰應最終獲得獨占使用許可權呢?筆者認為,與物權不同,知識產權具有非物質性和權利行使非排他性的特點。這決定了此類糾紛的處理可以與「一房二賣」有所不同,並非一定要確定獨占使用許可權由其中一人行使,而是可以考慮讓不同的被許可人共享商標的使用權,即二者共存。首先,這種裁判方式保護了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維護了商標許可交易的交易安全。在先被許可人不能要求在後被許可人停止侵權並賠償損失。其次,這種裁判方式兼顧了在先被許可人的利益,雖然在先被許可人事實上變為非獨占的,但其畢竟可以繼續使用商標。再次,這種裁判方式最大限度懲罰了商標權人的不誠信行為。與選擇讓一個被許可人獲得獨占使用許可權不同,共存的裁判方式將讓商標權人同時對兩個被許可人承擔違約損害賠償責任,商標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是最重的。因此,當被許可人均未進行備案時,被許可人均有權使用相關商標,在先被許可人無權要求在後的善意第三人停止使用或停止侵權,否則將有違「未經備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本義和制度價值。
2.善意第三人已經進行備案時的處理
如果在後的善意第三人簽訂使用許可合同後,商標權人進行了商標使用許可的備案,根據「已經備案可以對抗」的原則,善意第三人獲得的使用許可權具有了對抗其他人的效力,是效力完滿的權利,其可以要求在先的被許可人停止使用相關商標。此時,在先被許可人並不構成侵權,無需承擔停止侵權甚至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僅需負擔停止繼續使用相關商標的義務。需要注意的是,在認定第三人是否善意時間點的把握上,在先被許可人不得對抗的善意第三人與在後善意第三人經過備案進而對抗在先被許可人的時間點有所不同。就前者而言,只要在後的被許可人與商標權人在簽訂商標使用許可合同時是善意的,就可以滿足善意第三人的要件;就後者而言,在後被許可人要獲得對抗在先被許可人的效力必須滿足,在向商標局進行備案時是善意的。否則,在後被許可人在簽訂合同後,如果已經知道存在在先許可的事實,而搶先進行了備案,或者在發生爭議後,在後被許可人搶先進行備案,此時其獲得的備案不能對抗在先被許可人,不能要求在先被許可人停止使用。
④ 不以盈利,商業為目的使用他人作品算侵犯版權嗎
除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合理使用外,其他使用作品均需取得作者同意及支付報酬,或特定情形下僅支付報酬。這些法定的合理使用,並不等同於「非商業目的」。因此,是否侵權,還需要看使用作品的具體情形。
⑤ 專利獨占使用權人可以作為原告起訴嗎
《專利法來》第六十條之規定「對未經自專利權人許可, 實施其專利的侵權行為, 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請求專利管理機關進行處理,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獨占許可和排他許可的被許可人有獨立的起訴權;一般許可的被許可人,在許可合同對起訴權沒有特殊約定的情況下,沒有獨立起訴的資格。參見 http://m.findlaw.cn/info/chanquan/zhuanli/zlflw/4708.html
⑥ 什麼是獨占使用權
獨家使用權就是獨占性使用權。
所謂獨占性使用權,是指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獨家行使其權利,並有禁止他人使用的權利。一般是商標權、專利權具有這種特徵。
⑦ 商標權獨占許可問題,獨占許可後可以許可他人使用嗎
馬穎秋抄律師解答:您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提出的關於商標權獨占許可的這個問題。商標權獨占許可是可對抗商標所有人的獨家使用,即在規定地域范圍內,被許可人對授權使用的注冊商標享有獨占使用權。許可人不得再將同一商標許可給第三人,許可人自己也不得在該地域內使用該商標。獨占許可的使用費比其他許可證要高得多,所以只有當被許可人從產品競爭的市場效果考慮,認為自己確有必要在一定區域內獨占使用該商標才會要求得到這種許可。被許可人的法律地位相當於「准商標權人」,當在規定地域內發現商標侵權行為時,被許可人可以「利害關系人」身份直接起訴侵權者。那麼,獨占許可後可以許可他人使用嗎?答案是:不可以的,因為被許可人只有商標的使用權,沒有商標的所有權,所以不能再次許可他人使用。比如說,如果A許可給B,只能B用,A不能用,其他人也不能用,當然B也不能許可給別人C用。但是如果合同中,另有約定的除外。
⑧ 專利實施許可的種類有4種 普通許可、完全獨占性許可、部分獨占性許可和分許可 能舉例說明下區別嗎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規定,專利權可以許可實施,專利權實施許可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獨占許可
在雙方約定的地域(一國或某地區)內,僅允許被許可方實施該專利,其他任何人包括專利權人都不得實施該專利。
2、排他許可
在雙方約定的地域(一國或某地區)內,只允許被許可方和專利權人實施該專利,任何第三方都不得實施該專利。
3、普通許可
在雙方約定的地域(一國或某地區)內,可以允許多家實施該專利。
4、分許可
在雙方約定的地域(一國或某地區)內,在允許被許可方實施該專利的同時,也允許被稈可方允許他人實施該專利;這必須在合同中加以明確,否則被許可方人分許可權。
5、交叉許可
由雙方專利權人協商,雙方無條件或有條件地互用對方專利。
二、築牢保護城牆、侵權者無空可鑽,專利侵權案例
鶴山銀雨專利侵權系列案
原告鶴山銀雨燈飾有限公司是「一種新型彩色美耐燈」實用新型專利獨占實施許可的被許可人。
自2001年以來,原告發現被告東莞市某企業有限公司在沒有得到專利權人及原告的許可的情況下,擅自以生產、銷售、出口等方式實施原告合法擁有的上述專利技術。
嚴重沖擊原告上述專利產品的國外市場,給原告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故依法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被告未能就其主張的本案專利技術是公知技術及缺乏專利性提交足夠證據,被告的行為構成侵權。
判決被告立即停止侵權並銷毀侵權產品,賠償原告損失人民幣200000元。此案正在二審中。
此外,原告就「一種新型裝飾燈燈頭」實用新型專利及「一種五角星形裝飾燈燈頭」、「一種心形裝飾燈燈頭」、「裝飾燈燈頭(鑽石形)」外觀設計專利訴被告深圳某燈飾有限公司侵權案。
經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被告立即停止侵權,銷毀生產侵權產品模具,四案共賠償原告損失人民幣602480元,被告不服一審判決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上訴,經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點評:銀雨公司對知識產權之重視及打擊侵權的決心和力度堪稱我市的典範,其不僅獲得了應得的經濟賠償,更重要的是為企業築起了一道知識產權保護的鋼鐵城牆,取得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為什麼銀雨公司會有這種打擊侵權的信心,這來源於其對產品從結構到外觀制定了完善的專利保護方案,防止了一切侵權的漏洞,使侵權者無空可鑽。
⑨ 專利獨占許可人可否就無效宣告決定提
2006年10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授予李某名稱為「爐具蓋板」的發明專利權。2007年12月,李某與浙江美大公司(下稱美大公司)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合同約定:李某許可美大公司獨占實施上述專利,同時授予美大公司再許可的權利。如專利權被宣告無效,本合同自動終止。美大公司支付李某專利許可費32萬元。 2009年6月,美大公司委託代理人徐某在上海市徐匯區某商場林某經營的廚房電器專賣店內,購得浙江紹興森島公司(下稱森島公司)生產銷售的JZT-JC-A2211型集成廚房電器一台。經比對發現,上述電器中的爐具蓋板技術特徵落入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美大公司於同年8月向上海一中院起訴被告林某、森島公司侵犯其獨占享有的發明專利權。經查,上述電器中的爐具蓋板系森島公司從李某個人獨資的寧波姜山配件廠購得。後該案因美大公司與李某之間就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發生糾紛,另案在浙江法院訴訟,被裁定中止。 2011年5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受理森島公司就李某獲得的涉案專利提出的無效宣告請求。9月,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審查決定,宣告該專利權利要求1、2、4無效,在權利要求3、5—10的基礎上繼續維持該專利有效。 分歧 本案中,對於美大公司能否就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無效宣告請求決定提起行政訴訟存在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大公司無權提起行政訴訟,理由在於美大公司並非該無效宣告請求決定的請求人和專利權人,不具有對無效宣告請求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的主體資格;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大公司有權提起行政訴訟,理由在於美大公司與該無效宣告請求決定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有權提起行政訴訟。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在於: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明確,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權無效宣告請求決定的案件是人民法院受理的專利糾紛案件類型之一。根據該司法解釋,其立法依據不僅包括民事訴訟法,還包括行政訴訟法。無效宣告請求決定是專利復審委員會依據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等行政法律規范,針對單位或者個人提出的某項授權專利不符合專利法有關規定應當宣告無效的請求所作出的行政決定,能夠對被請求專利的權利人產生相應的法律效果,是一種行政法律行為,應當納入人民法院司法審查的范圍。 2、專利法並未限定對無效宣告請求決定提起訴訟的主體資格。有觀點認為,專利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專利復審委員會對宣告專利權無效的請求應當及時審查和作出決定,並通知請求人和專利權人。宣告專利權無效的決定,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登記和公告。對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專利權無效或者維持專利權的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無效宣告請求程序的對方當事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該規定表明,對於無效宣告請求決定有權提起行政訴訟的當事人為請求人和專利權人,除此之外的其他主體不具有訴訟主體資格。筆者對此持不同意見,因為根據立法法第八條的規定,涉及訴訟制度的事項只能由法律作出規定。行政訴訟的當事人主體資格系由行政訴訟法規定,如果專門法律對此另有規定的,則應當予以特別明示。其中法理就如同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八十一條明確公安部對外國人違法行為作出的驅逐出境決定為最終決定,從而將該行政行為排除於人民法院司法審查之外一樣。而根據文義解釋的基本方法,並不能從專利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中解讀出對行政訴訟主體資格限制的內容。 3、獨占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是被請求專利的利害關系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明確了專利侵權訴訟中訴前禁令申請人的范圍,即「提出申請的利害關系人,包括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專利財產權利的合法繼承人等。專利實施許可合同被許可人中,獨占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可以單獨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排他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在專利權人不申請的情況下,可以提出申請」。基於體系解釋的立場,在專利法律規范中,專利利害關系人的范圍應當是一體適用的。事實上,獨占實施許可合同的被許可人獨占性地使用涉案專利,且排斥專利權人本身的使用,故而,專利獨占許可權人與涉案專利的利害關系是顯然易見。本案中,美大公司為取得涉案專利的獨占實施權,已經支付了相應的合同對價。根據合同約定,如果涉案專利權宣告無效,那麼合同自動終止。這同時意味著已經支付的對價將不予返還。可以說,美大公司的合同目的與涉案專利權的有效性休戚相關。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之規定,本案中,美大公司是專利權的獨占許可權人,與涉案專利的無效宣告決定具有法律上利害關系,可以對該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⑩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不侵權是怎麼解釋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十二條第2款規定:「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的解釋:
銷售或使用者只有符合「不知道」且「來源合法」時,才可以免除賠償責任,但應注意的是仍然構成侵權,應承擔停止侵害和消除影響的責任。也就是對善意的銷售或使用者來說,停止侵害和消除影響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賠償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第六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售出後,使用或者銷售該產品的;
二、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的;
三、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四、臨時通過中國領土、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五、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10)獨占使用權人要求停止侵權擴展閱讀
侵犯專利權的責任:
(一)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專利法對專利侵權主要是採用民事制裁,專利管理機關或者人民法院在處理侵權的時候,主要是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和賠償損失。
(二)侵權行為的行政責任。中國《專利法》對侵權行為中的假冒他人專利、泄露國家機密、徇私舞弊等行為規定了行政責任。另外,中國專利法還對侵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規定了行政責任。
(三)侵權行為的刑事責任。根據中國《專利法》的規定,專利侵權主要給予民事制裁,但有時也需要刑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