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不相同物權

不相同物權

發布時間:2021-11-06 13:09:26

A. 物權法:不同擔保物權的實現的先後順序

你好,首先,「用益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他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
基於一定的目的對他人的土地進行使用和收益的限制物權。這是與擔保物權相對的概念。
現代人的生活都與土地的直接或間接利用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需要在土地上建立住宅或者工廠。或者,要在土地上種植農作物,放牧牛馬,或者,為了取得建築用的材料,需要種植樹林等。民法所規定的用益物權,就是指可以利用具有上述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相對)的土地的一種權利。雖然人們可以對自己所擁有的土地進行使用和收益,但是對於沒有擁有土地的人,就必須要租借這些土地。所謂用益物權,就是不擁有土地的人向他人租借土地進行收益使用的一種權利。除用益物權外,還可以與土地所有者簽訂契約,取得他人土地的用益權。因此,用益物權與租賃權共同組成了非土地所有者使用他人土地的制度。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永佃權、地役權、典權等。
然後,擔保物權為了擔保債權的實現而在一定的物上設定的物權。與用益物權共同被稱作限制物權。用益物權的目的在於物的使用價值,而擔保物權最終通過將標的物出賣而獲得的金錢用於實現債權。擔保物權分為根據法律規定而產生的法定擔保物權以及根據契約而產生的約定擔保物權。在民法上所規定的留置權和優先權屬於法定擔保物權,而抵押權和質權屬於約定擔保物權。此外,隨著經濟活動的多樣化,目前出現了讓與擔保,所有權保留等多種非典型擔保方式。
各種擔保物權的共性,有附隨性,不可分性,物上代位性(留置權無)等性質。

B. 物權請求權的不同觀點

有關物上請求權的性質,歷來有多種觀點,如:
1、債權說,認為物權的請求權系對特定人行使的獨立的權利,屬債權性質的權利。
2、物權作用說,也稱物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作用,而非獨立的權利,其依存於物權而存在、消滅。日本判例采此見解。
3、准債權說,認為其為類似於債權的一種獨立的請求權,但從屬於基礎物權並與之共命運。 凡此種種,不無道理,但又不無偏頗。其中的債權說及准債權說的前提無非是把請求權視同債權,然而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債權與請求權不是同一概念,請求權非為債權內容的全部,債權主要內容原在受領債務而的給付。物權作用說,否認物上請求權的獨立性的做法未免走得太遠。雖然,物上請求權依附物權而發生、移轉、消滅,但是,還具有區別於物權的稟性,如物權為支配權,非為請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而仍具有請求權的某些屬性,以請求他人給付為內容,即二者是相區別的權利。
《物權法》頒布之前,我國民法未將物上請求權作為一項獨立的請求權對待,而是將其置於侵權請求中。如《民法通則》第六章「關於侵權的民事責任」,將各種侵害物權人的權利或妨害物權的請求權都在侵權責任中加以規定。對於侵權民事責任方式的規定中,《民法通則》規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等責任形式。 2007年《物權法》 頒布實施以後,物權請求權已作為一種獨立的請求權,該法第34條、第35條、第36條分別規定了返還原物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和消除危險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物上請求權與侵權行為的回復原狀請求權是有區別的。填補侵權行為所生損害的方法,有貨幣賠償和回復原狀,即貨幣賠償請求權與回復原狀請求權。此種因侵權行為而生的回復原狀請求權是對過去損害進行填補的一種方法。而物上請求權是對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排除或對將來有可能發生的侵害進行預防。

C. 同一物可以有內容相容的兩個物權嗎

物權是排他性的權利。
首先,物權人有權排除他人對物上權利行使的干涉,專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屬,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
其次,同一種物上不允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例如一間房屋上不能同時有兩個所有權,一塊耕地上也不允許有兩個土地承包經營權。
但是,在擔保物權中,一物之上可以設定兩個以上的抵押權,先設立的抵押權優先於後設立的抵押權,有先後順序的不同。這與物權的排他性不矛盾。
同時,兩個內容的物權是可以在同一物上並存的。例如,所有權和擔保物權可以並存。擔保物權是在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的物上設定的權利,當所有權和擔保物權發生沖突的時候,物權一般優於擔保物權

D. 請問限制物權與不完全物權是否一樣

大眾的理解復應該是一樣的,制只是學術上一般用限制物權的概念,不用不完全物權的概念,不完全物權這個概念並不規范。
限制物權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可以支配物的權利。舉例來說,為了擔保債權或者使用土地而可以部分地支配物。民法中所認可的限制物權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前者是利用土地本身的效用即使用價值的權利,後者是把握物的交換價值的權利。

E. 物權具有排他性,指一個物上不能並存兩個效力相等'互不相等的物權。。。但是如果夫妻共有房產怎麼解釋呢

夫妻共有房產實際上是分割得很清楚的共有房產,房產夫妻雙方各佔50%,各自的物權仍內然是有排他性容的。物權法上指的一個物,實際上是擁有這份物權者的這一份物,比如一塊田地,你不能理解為是一個物,因為它可以分割成好幾個人各自己擁有份額,各人的那塊份額才是物權法的指的一個物。

F. 什麼叫同一物上不容存在兩個以上內容相同的物權

意思就是說,同一個物,不能同時有兩個以上的人聲稱擁有權利。比如你一棟房子,物權歸你,你出租了這個房子,使用權就歸租客所有。但是如果租客謊稱是房屋主人,擁有房子的物權,並且偽造證件要出賣這棟房子,租客就侵犯了你的物權。就是物權有排他性。

G. 同一物上不能有兩個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那麼哪些個物權是不相容的71

相同的物權,如所有權ect
而被排除的一般是後設置的物權。
舉例:你的一台電腦,給了A使用,就不能在A使用的時候再給B使用了。這里不相容的就是使用物權。

H. 根據物權是否具有獨立性不同,物權可分為

以是否有獨立性可將物權分為主物權和從物權,不能單獨成立而從屬於其他權利的物權是從物權。

I. 物權變動模式的不同物權變動模式之比較

物權變動模式要解決的是物權變動的條件問題,一般認為,德國、法國、瑞士三國民法典的規定具有代表性,即前述之物權形式主義、債權意思主義與債權形式主義。三種模式的根本區別不在於是否認可「物權行為」這類表面化問題,而在於形式化與物權變動的原因兩個方面。
就形式化而論,德國、瑞士同宗,即物權變動需要一定的外在形式;就物權變動的原因而論,法國、瑞士一家,即物權變動基於債權意思的表示。在形式主義模式下,由於貫徹物權變動原因與變動結果的區分原則,從而所謂物權變動是否需要原因(即無因性或有因性)是在變動原因是否影響變動結果意義上而言的。意思主義沒有所謂區分問題,物權變動為債權意思生效的當然結果,因而所謂物權變動是否需要原因只能是在物權變動結果以債權意思為因的意義上理解。但無論如何,這種有因化的內部差異只是表現在物權變動結果是基礎行為的直接結果,還是需要具備其他要件才能構成方面。基礎行為本身獨立於物權變動結果而存在。
依孫憲忠先生研究,意思主義模式與形式主義模式在不動產物權理論上有如下差別:
1.依雙方法律行為創設、移轉、變更、廢止物權時,意思主義模式認為該行為仍然是契約或者合同,不認為該種契約與一般債權法的契約有本質的不同。而形式主義模式把該種行為規定為兩種契約:一種是目的在於建立、變更或解除債的法律關系的契約,就是債法上的合同;另一種是以物權的創設、移轉、變更、廢止為目的而成立的契約,這種契約是物權契約。在德國民法中,這兩種契約有著本質的不同。為強調其不同,《德國民法典》將物權契約命名為「合意」(Eini-gung),以示其與債權法上的契約或者合同(Vertrag)的區別。在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中,債法上的合同為原因行為,而物權契約為結果行為。
2.依意思主義之模式,物權變動的雙方法律行為以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為生效的唯一要求,這一點與一般的債權法上的合同並無區別。但依形式主義之模式,當事人的物權合意的生效除要求雙方當事人對物權各項變動意思表示一致之外,還要求必須將其合意進行不動產物權登記,不登記者無效。
3.對雙方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意思主義模式認為它是債的合同的當然結果,因此債的合同的無效必然會導致物權變動行為的無效;而形式主義模式認為它與債的合同無關,作為原因行為的債的合同的無效不能導致物權變動的當然無效,因為物權變動被認為是物權合意的結果,它是當事人之間的另一個有效的協議,即物權契約。
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是一個思想解放和斗爭的曲折過程。羅馬法早期的嚴格形式主義為所有權籠罩上了神聖的光環,這絕非理性認識的結果,而純系古代資源稀缺狀態下對物的盲目崇拜所至。帝政後期,開始出現了觀念交付。但此時出現的觀念交付並非承認物權變動可以通過當事人的意思直接實現,而完全是為了交易便捷的需要。至法國民法典時,人性之光極盛,遂將物權變動直接視為人的意志的結果,無須任何形式要素。此後,商品經濟的發達使交易安全的保護越來越受到立法者的重視,物權變動要承擔維護交易安全的義務。因而,《奧地利民法典》選擇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應當是考慮到維護交易安全的需要。《德國民法典》則按照這一思路通過物權形式主義的方式將交易安全的保護推向了極致。《奧地利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均要求物權變動要具備一定的形式。由此,也就形成了近代以來物權變動模式意思主義與形式主義的對立。
在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下,登記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在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下,登記則非物權變動要件,這是這兩者的根本區別。從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考察,物權形式主義與債權形式主義的區別主要在是否承認「物權行為」或者說是否承認物權的無因性。
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將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截然分開,債權合同僅使債權發生變動,若欲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在債權合同之外,還需有專以引起物權變動為使命的物權合同和公示形式,即「物權合意+公示」。債權形式主義將物權變動規定為債權意思表示的結果,並不要求債權意思表示之外的另一以物權變動為直接目的的意思表示,若欲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在債權合同之外,還必須進行公示,即「債權合意+公示」。概言之,無公示,即無法完成物權變動,這樣觀念中的交易就外化為一定的物質形式,社會藉此獲得了認識當事人之間物權變動法律關系的手段。
從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考察,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認為,物權變動僅以當事人的意思合意足矣,即純粹根據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就可發生物權的變動,交付或登記行為僅作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且物權變動為債權意思生效的當然結果,並不存在「物權合意」一說。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代法國法的意思主義為相對意思主義,法國物權變動的發展過程是意思主義形成流程和公示主義相互影響與排斥的互動過程,並最終妥協與調和,合流為意思對抗主義。也就是說,目前我們所研究的意思主義為相對意思主義,其與絕對意思主義已有很大區別。這種區別表現在盡管物權的變動僅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發生,但卻要以登記或交付作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嚴格說來「公示」已被引入意思主義模式。不應以絕對意思主義的觀點否定相對意思主義,這種否定不僅沒有意義,而且也不公平。
造成物權變動模式立法差異的原因,如於海涌先生指出的,盡管「債權具有相對性,物權具有絕對性,但是,債權往往是物權發生之原因,而物權往往又是債權履行之結果。我們不難發現物權變動其實並不純粹地屬於物權法的范疇,也不純粹地屬於債權法的范疇,而是處於物權法與債權法的交叉口上」。各國往往因為堅持不同的基本理論而導致立法體例中的制度設計相差甚遠。在我國討論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時,學者們盡管認為無孰優孰劣之分,但主流還是對形式主義情有獨鍾,大都認為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債權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在制度構建上存在的頗多缺陷。
其實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與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各有利弊。意思主義將公示與物權變動本身分開,不以公示作為物權變動要件,因而交易較為便捷。應當說,意思主義將物權變動從形式的樊籠中解放出來,使物權交易得純然地依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地發展,是對古代法形式主義的超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意思主義模式對物權變動缺乏必要的能夠為外界知悉的表徵(公示),過於強調主體的意思而忽視了交易安全的社會價值,很容易使第三人遭受不測之損害。形式主義將公示與物權變動本身結合為一體,「無公示,即無物權變動」,有利於統一確定物權變動時間,使物權的歸屬關系明晰化,這對保護交易安全特別是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較為有利。但形式主義模式並非形式主義論者想像得那麼完美,也存在固有的局限。形式主義的局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在價值取向上,形式主義過於注重形式,強調交易安全,忽略了對於交易效率的要求;二是過分強調公示,從而抹殺了當事人間不必公示的交換利益。通說認為意思主義模式注重當事人的意思和交易的效率,形式主義模式偏重於交易秩序的維護。

閱讀全文

與不相同物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