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人才十三五規劃

知識產權人才十三五規劃

發布時間:2021-11-06 07:48:46

A. 十三五規劃究竟是讓老百姓干什麼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各項事業取得重大進展。今後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現代軍事體系更加完善。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完善發展理念。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統一思想,協調行動,深化改革,開拓前進,推動我國發展邁上新台階。

三、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一)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著力擴大居民消費,引導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促進流通信息化、標准化、集約化。

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有效投資。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創新融資方式,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創新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培育以技術、標准、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實施優進優出戰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營造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優勢,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二)拓展發展新空間。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

拓展區域發展空間。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和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重點地區一體發展,培育壯大若乾重點經濟區。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開辟農村廣闊發展空間。

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支持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製造、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

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水利、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郵政等基礎設施網路。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路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進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完善國家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葯、智能製造等領域核心技術。瞄準瓶頸制約問題,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依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實施范圍,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稅收優惠力度。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

(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14.33, 0.18, 1.27%)主產區建設,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推進農業標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增加農業投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

(五)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二○二五》。引導製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完善企業退出機制。

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功能,更好發揮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

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構建新型製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74.300, -0.72, -0.96%)、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壯大。

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放寬市場准入,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大力發展旅遊業。

(六)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推進國有資本布局戰略性調整,引導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更好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

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優化運營模式,增強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和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完善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競爭保障機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深化市場配置要素改革,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在城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有序流動。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推進高收益債券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加快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探索建立保險資產交易機制。

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準的監管規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完善國有金融資本和外匯儲備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有效運用和發展金融風險管理工具。防止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七)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按照總量調節和定向施策並舉、短期和中長期結合、國內和國際統籌、改革和發展協調的要求,完善宏觀調控,採取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微調,更加註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

依據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和總供求格局實施宏觀調控,穩定政策基調,增強可預期性和透明度,創新調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增強針對性和准確性。完善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主,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價格政策協調配合的政策體系,增強財政貨幣政策協調性。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經濟運行信息及時性和准確性。

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電力、石油、天然氣、交通運輸、電信等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

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風險,重點提高財政、金融、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糧食、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網路安全等方面風險防控能力。

B. 十三五規劃中的創新發展理念對大學生有何指導意義

鼓勵大學生能夠自主創新創業,並給予資金方面的支持。
創新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

(一)介紹一下創新發展的三個主要方面,也就是三個重點領域、重點方面。
第一個就是促進創新體制構架。創新型社會、創新型產業、創新型經濟,它一定有它的體制構架。那我們講非創新的體制構架,它和創新體制構架肯定有很大的差別,就是對創新的支持至少程度是不一樣的,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一些激勵機制,因為創新活動是很復雜,它要求自主自由這些要素就很高,然後又是很高風險的活動。所以你要給他很大的自由度,同時你要他的結果實現一個非常有效的保護,你才能推進他的進步,他的最終結果就是要創造高的收益,這是他的高收益、壟斷收益,壟斷收益是它的一個創新投入回報。這樣的一些制度安排,我認為非常重要。在中國來講,可能特別重要的是,我理解是營造一個寬松公平環境,在市場准入上要放鬆,就是不管是叫做負面清單,負面清單制度這種制度,我們現在越來越重視這個制度。就是對它的約制、對它的管控降低到最低程度。負面清單就是已經有負面的方面我們採取禁止限制抑制的政策,其他全部放開,我認為促進創新的體制構架一個在中國最核心的問題營造寬松公平的發展環境,給他們自由,給他們松綁,大大的創新,去承受創新的壓力,同時也是收獲創新的成果。就是效益最大化,使創新蔚然成風。這是第一個有促進創新的體制構架。
第二個方面培育發展新動力。培育發展新動力就是創新,就是靠創新,就是創新。這裡面講了很多,推動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現在這個政策已經實施三年了,效果很好。特別是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現在對這種非行政許可的全面取消,減少政府的干預,然後釋放出巨大的創造力。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特別是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這個新技術、新業態,在當今,很多是跟我們網路的技術,「互聯網+」有關,但實際上也包含著一種重組,一種對過去技術,對過去商業模式的一種重新改造,重新安排,它也是新,創新,通過某種技術管理的,包含理念的重組,然後實現一種更新換代,一個完全新的,這是我們的新經濟,高新技術發展,是第三次產業革命,就是醞釀某種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就是培育發展新動力,我們的動力不足,我們就業動力在明顯減弱,我們新動力需要加快培育,現在處在一個兩個轉換期,我們的經濟發展出現了產業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分化,就是動力轉化,我們十三五要加快這個動力轉換,都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力,就是再到5年以後,我們的動力跟過去推動我們高增長的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是創新驅動型的,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帶來的全要素生產力佔主導的,以GDP增長10%,我們全要素生產力超過5以上,占絕大多數,甚至更高的,那就是完全不一樣,也就是新的動力。
第三個拓展發展空間,新空間,這個是很強調的,剛才是講動力,是給你一個動力,現在讓你有一個更大的空間,因為中國的發展還是有一個空間的拓展過程。一方面我們把現有的東西給它提出真相,或者我們創造一個新的東西來代替一個舊的東西,我們效益提高了,另一方面要拓展空間。怎麼拓展空間?我想建議裡面提出兩個方向:我認為第一個就是區域空間的拓展,就是講總體來講,我們發達地區創新的驅動對經濟的貢獻是更大一些,落後的水平低一些是小一些,更加以要素投入,就是發展階段的不同。那我們把沿海,就是沿海這個水平讓中西部地區達到沿海水平,把我們的經濟增長通過輻射、通過產業轉移、通過加快中西部的發展,通過我們的貧困計劃促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我們把它拉平,就是空間拓展。所以建議裡面提出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也就是中國可能形成基本的軸是沿海軸、沿長江東西軸、沿南海的南北軸,一個梯形,大量的產業分布,發達地區分布在這樣的一些地區,當然我們講長江經濟帶向上延伸,現在還沒達到發達程度,很多中游和上游沒有,我們都跟長三角一樣,我們是拓展的空間。那麼我們還要圍繞幾縱幾橫的高速鐵路來布局,就是講形成軸帶,大動脈大的軸。然後實現培育壯大若乾重點經濟區,然後就是各個星星點點,就是這個軸上可能星星點點的重要地區,西部的、中部的、東北的都有這個點,這個時候不在這個軸上,不在線上,不在沿海沿江沿線,存在一個大的若乾重點經濟區。當然這裡面有重合,這是第一個方面空間的拓展,有迴旋餘地,我們的迴旋餘地增大。這個在協調裡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第二個就是完全拓展一個新的空間,新的增長產業,我們提出來實施網路強國戰略。網路經濟、互聯網經濟,它是強國,我們過去工業強國,新型工業化,這是我們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特別強調的,工業利國、利省、利市、利縣,那我們現在也想網路強國、強省、強市、強縣,網路經濟。實施「互聯網+」的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這就是三個方向,促進創新體制構架,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這個我覺得很好記,一個是構架,體制構架,要好的體制,一個新動力,一個是空間拓展。這是創新發展的三個主要方向。

(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點接下來建議公報內容裡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怎麼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它的重點是什麼?我們也做了梳理。根據公報里的內容,它首先講了一個創新,它是需要微觀基礎,一方面強調發展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的引領作用。我們剛才不是說創新發展重要方面是有四個:理論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它這裡面有把這個關系,實際上一切的核心還是科技創新,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當中的引領作用,它是關鍵。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的科技項目,在重大的創新領域組成一批國家實驗室,也就發揮國家的作用。這個很重要,在國防領域國家重要,基礎的技術創新一定是得到國家的支持。積極提出並牽頭走出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就是搞國際合作。我們融入世界,我們創新不是獨家,是大家通過合作,凝聚區力,凝聚國家之間的合作。產學研的合作,我認為就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一個怎麼去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的引領作用,就是實施一批工程。那具體來講創新驅動的包含,我想根據公報裡面的說法,可以把它梳理一下的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四話之一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城市現代化、科技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在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達國家,沒有科技,其他方面都是現代化的,農業是落後的,農業同步實現現代化,而且中國的農業可能顯得更重要一些。不管是從生態保護的角度,還是我們為了保持農村的某種文化遺產,還是中國的國情,農業可能還是要佔一定的比例,這樣的需要,所以我們講農業現代化,把它實施創新戰略驅動的一個重要領域方面,就是效益性的農業,創新性的農業,這是農業現代化。當然農業現代化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效益。以效益為中心,質量為中心,包括農產品的安全、品質,它相伴它的增加值必須提高。第二個構建產業新體系。這里的內容應該說是很豐富,既是有二產又有三產,產業新體系裡面主要是二三產,當然二產我們國家已經形成體系,現在需要升級、更新,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國家提出來要建設製造業強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現在已經實施了,實施工業強基的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這就是怎麼去把我們的工業製造業的水平提升上來,就是像一個國家強大,當今社會一定是一個工業強國,製造業強國,所以衡量第一個你的技術水平、創新水平就是工業的一種能力、製造業的能力,當然這里最終決定我們的裝備製造,我們的製造業的高端水平。我們現在有一些這方面的亮點,剛才都講了,什麼高鐵,光伏,大飛機現在開始有重大進展,這就是我們一定要使我們的工業強大,不是一般的大,而要強,大而強。建立產業新體系裡面還有一個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剛才講到的是金融,金融行業。一些服務的物流、咨詢、評估,金融的這種創新,這裡面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所以我們相對落後真的服務業,而不是農業和工業,工業我們跟發達國家差距縮小的還是得多,農業縮小的,甚至我認為更多,但是現在的服務業差距更大,因為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務的意識都弱,很淡薄。一些尖端的、高端的服務業發展非常滯後,所以建議提出來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這個快行動,不行動不行了,這是我認為構建產業新體系,你要形成新的產業體系,高水平的產業體系。第三個方面構建發展新體制。十三五規劃是一個發展的高水平的發展規劃,也是一個改革規劃,改革體制創新,都跟發展融在一塊。要構建發展的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發展創新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這是體制,你的體制,前面不有三個方面,就是具體化講有哪些方面?體制上圍繞創新,有利於推動創新發展這方面,我們需要加大、加深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的力度,目的是為了強有力的支持創新發展。這是第三個重點。
第四個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宏觀調控跟創新驅動有什麼關系?宏觀管理、宏觀調控是為創新創造一個穩定、寬松、公平的環境所需要的。你經濟比較穩定,不至於大起大落,那對創新是有利的,你對創新環境是公平的,有利於激勵微觀企業做一些長期投資,這個肯定是有利於創新。所以我認為傳信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作為創新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它的表述是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上定向調控力度,定向調控力度也認為是創新發展定向定的,一方面穩就業薄弱環節,薄弱環節我們要拓展空間,另一方面我們要對那種決定未來的方向技術創新活動,甚至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給予政策支持,宏觀政策的支持,給財稅、金融各方面的政策,定向調控,現在不僅僅理解為弱者的農業三農,對中小企業,對小微企業,這方面不夠還得加強,這就是定向調控的范圍,一個是扶弱,另外一個是怎麼去加強創新發展、創新驅動?這裡面特別講到,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幸得領域和服務商品,那我們講發展新能源,很多新能源產品上不了網,價格不能自我定價,受價格管制,不能反映市場的需求,反映它的成本或者創新收益,這就不是鼓勵創新。所以講宏觀調控創新裡面這部分還講到的要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機制的干預,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就是讓價格來鼓勵創新,市場來鼓勵創新,那這個創新,它的投資回報就會得到一個充分反映,投資創新企業、個人他就會得到很好的收益,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講創新驅動戰略,我現在看起來至少有這四個方面。

C. 「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公布,提了哪些與稅相關的內容

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文發布,其中多項內容與稅有關,相關內容摘錄如下。

《建議》指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

《建議》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稅收優惠力度。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建議》指出,推動同更多國家簽署高標准雙邊投資協定、司法協助協定,爭取同更多國家互免或簡化簽證手續。構建海外利益保護體系。完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監管措施,完善風險防範體制機制。

《建議》指出,實行有利於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規范隱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建議》指出,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願服務活動。完善鼓勵回饋社會、扶貧濟困的稅收政策。

D. 十三五哪些行業人才搶手 人民日報

「我特別生氣『到國外買電飯煲』的事情,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經。」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忍不住了,「中國那麼多製造企業連一個電飯煲都做不好,沒有理由!」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馮丹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也擔憂:「國內一些人去歐洲買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我們自己難道做不出來嗎?」
兩位代表的擔憂,正折射了未來5年中國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
馮丹覺得這是一個怪圈:一方面,中國鋼鐵領域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某些消費品又要到國外購買。這背後的問題是,中國高端製造業人才比較緊缺,能生產高端鋼鐵產品的技術人員也是少之又少,「我們應該尋找突破,不能再大量重復生產一些低端產品」。
其實,國務院2015年5月在《中國製造2025》已給製造業開出葯方:高級技能人才的短缺,制約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在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需要一批高級技術人才。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促進製造業升級,深入推進「中國製造+互聯網」進程。
同樣被看好的還有服務業。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5年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各省公布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也印證這一點,四川預計,到2020年,該省科技服務從業人員達到100萬人,科技服務業總收入達到5000億元;青島則提出,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
「科技服務業、跟民生有關的產業,以後的發展前景都比較好。」全國人大代表、天津中醫葯大學校長張伯禮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目前國家「三產服務」需求比較旺盛,除了北京等少數大城市,其他城市的科技服務、科技咨詢企業比較少,因而科技服務領域是很有前途的一個行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周桐宇也認為「服務業的發展前景很不錯」。在她看來,現代服務業是一個很寬泛的領域,它可以跟很多產業進行融合,能鑲嵌其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俗語現在或許可改成「學好計算機,走遍天下都不怕」。在馮丹看來,計算機、互聯網等高科技領域也是未來「黃金行業」。
馮丹說,從發展空間上看,中國在計算機領域與美國的差距很大,從需求上看,關於國產化、自主可控等這些涉及到數據安全的領域,需求比較高。不管是數據本身的處理,還是一些裝置、軟硬體都存在需求,因而該行業的就業前景很好。

E. 智能製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及發展目標

智能製造是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泛在感知條件下的信息化製造,是在現代感測技術、網路技術、自動化技術、擬人化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的感知、人機交互、決策和執行技術,實現設計過程智能化、製造過程智能化和製造裝備智能化等。
智能製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內涵也不斷完善和豐富。一方面,智能製造是製造業自動化、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和必然結果,體現在製造過程可視化、智能人機交互、柔性自動化、自組織與自適應等特徵;另一方面,智能製造體現在可持續製造、高效能製造,並可實現綠色製造。 1. 抓住高端、突出重點
以制約我國產業安全的高端裝備為突破口,以有影響力和帶動作用的技術和裝備作為主攻方向,重點突破智能化的高端裝備、攻克一批智能製造的基礎理論與共性關鍵技術。
2. 企業主體、服務發展
產、學、研相結合,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突破瓶頸技術,掌握核心技術,實現關鍵技術與裝備的自主化,形成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與技術,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設計與工藝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和系統控制技術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和系統集成技術是智能製造的核心,按儲備一代、研發一代、推廣一代的原則安排相關研究內容,突破智能製造基礎技術與部件、攻克一批智能化裝備、研發製造過程自動化生產線,制定相應技術與安全標准,增強產業競爭力,搶占製造業價值鏈高端,促進製造業結構升級和戰略調整,並系統布局創新基地和平台,培養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
1. 建立智能製造基礎理論與技術體系
重點突破設計過程智能化、製造過程智能化和製造裝備智能化中的基礎理論與共性關鍵技術,完善智能製造基礎技術、技術規范與標准制訂,為我國製造業實現低碳、高效、安全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理論與技術支撐。
預期指標:重點突破一批智能製造的基礎理論與共性關鍵技術,建立和完善我國智能製造技術規范與標准體系。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科技創新隊伍,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示範基地,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獲得一大批核心發明專利。
2. 突破一批智能製造基礎技術與部件
研發一批與國家安全與產業安全密切相關的共性基礎技術,重點突破一批智能製造的核心基礎部件,研發解決一批與國家安全與產業安全緊密相關的共性關鍵技術。
預期指標:解決一批智能製造的基礎技術與部件,推進智能製造技術創新的跨越式發展,奠定「十三五」製造過程智能化裝備和製造過程智能化的技術基礎。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獲得一大批核心發明專利。
3. 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裝備
研製一批面向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智能化高端裝備,重點突破箱體類精密工作母機、工程機械、石化裝備、復合材料加工裝備、新能源裝備等智能化裝備。
預期指標:突破一批標志性的智能化高端裝備,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提升國際競爭力,部分裝備的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水平行列,為發展高端裝備製造,培育戰略新型產業。發展和培育一批高技術產值超過100 億元的核心企業。
4. 研發製造過程智能化技術與裝備
攻克一批製造過程智能化核心關鍵技術與裝備,推進製造業核心業務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預期指標:研發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柔性生產線,攻克飛機自動化柔性裝配生產線和百萬噸級乙烯成套工藝技術及關鍵裝備,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重點企業。
5. 系統集成與重大示範應用
通過智能化高端裝備、製造過程智能化技術與系統、基礎技術與部件的研發、示範應用及產業化,提高高端裝備、技術與系統的自主率,帶動我國製造業技術升級,實現製造業高效、安全及可持續發展。
預期指標:實現智能化高端裝備、製造過程智能化、基礎技術與部件的示範應用,部分實現產業化,高端裝備、技術與系統的自主率提高10 個百分點,部分行業的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示範基地。

F. 十三五規劃是什麼意思

十三五規劃,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五年規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目標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



(6)知識產權人才十三五規劃擴展閱讀

「十三五」規劃編制

2013年底

各省級地區開始啟動「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准備工作

2014年4月

各省份開始就「十三五」規劃重大問題研究向社會招標研究機構

2014年6月

國家發改委開通「建言『十三五』」微信公眾平台,邀請公眾參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編制

2015年初前後

各省份開始將「十三五」規劃的基本思路上報國家

2015年10月

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審議「十三五」規劃建議稿

2015年五中全會召開前

國家發改委聽取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對國家「十三五」規劃工作的意見建議

G. 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既以什麼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十三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因此,「十三五」規劃的制訂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國應該如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充分認識新常態會帶來哪些新的變化,進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個時期宏觀環境和發展背景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充分認識新常態帶來的新變化
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即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到當前的中高速增長。一個時期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下行周期,經濟增速在波動中放緩,今年第三季度已經回落至6.9%。這是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相互疊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結構性因素占據主導地位。經濟增速放緩,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給因為供大於求出現了過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應的供給難以被滿足。進入新常態,一系列重大的、階段性的變化集中顯現,這既表現在需求側,也表現在供給側。
從需求側來看,2013年我國城鎮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擁有汽車超過100輛。按照國際經驗,進入這樣一個階段之後,房地產和汽車市場的需求都將發生明顯變化。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房地產投資在2000年至2013年年均增長24%,今年前三個季度已下降到2.6%;汽車產量過去十年年均增長17.9%,今年前三個季度卻下降到0.9%。不僅如此,隨著房地產需求和汽車市場需求的下降,鋼鐵、水泥、玻璃、輪胎、電子、家電、家裝等關聯行業的市場需求也在下降。
從供給側來看,2012年以後,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820萬人,隨著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資源供需形勢發生變化、生態環境硬約束不斷強化,以往那種依靠生產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與此同時,過去一個時期製造業迅猛擴張而形成的巨大產能,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當前面臨較為嚴重的過剩局面,特別是鋼鐵、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更為嚴重,利潤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業甚至出現全行業虧損。
由此可見,新常態更具本質的變化特徵還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在需求側已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擴大投資和產出規模,雖然短期內對經濟增長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投資的邊際效用逐步遞減,其結果,不僅會使產能過剩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會明顯減弱,進而還會錯失結構調整的機會。因此,新常態下,面對經濟下行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大供給側的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和資產重組,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活力和動力。需要強調的是,在市場需求已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不主動調整也會被動調整,而被動調整付出的成本會更大。
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窗口期。過去一個時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固然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但也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機遇。因此,「十三五」時期要充分用好經濟下行形成的倒逼機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寶貴機會,下決心推進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
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是有效出清過剩產能。過剩產能特別是「僵屍企業」造成資源沉澱,影響要素流動和資源再配置,還會延誤結構調整的時機,使潛在風險不斷積累。可以說,近一個時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持續惡化、工業品出廠價持續回落,與產能過剩是分不開的。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業品出廠價連續43個月負增長,表明產能過剩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只有下決心出清過剩產能,促進資源優化再配置,結構調整才能有效推進。因此,「十三五」時期要下決心推進供給側結構調整,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推進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
動力轉換要把握好新舊動力的相互關系。新舊動力並存是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特徵。舊的動力如鋼鐵、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產業板塊體量較大,雖然高速擴張期已經過去,但在相當長時期內對經濟增長仍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短期內也難以找到體量相當、帶動力相近的新興產業板塊來替代。今後要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重組,讓舊動力煥發青春。與此同時,要著力培育新的動力,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逐步替代傳統動力。
無論是結構調整,還是動力轉換,都要著力提高要素生產率。在生產要素供需形勢發生趨勢性變化、企業綜合生產成本普遍提高的情況下,迫切要求從提高要素生產率中挖掘新動力。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投資回報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有效對沖要素供需形勢的變化,降低企業生產成本。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家和全社會創新潛能和活力,發揮創新在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中的積極作用,真正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十三五」時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需要從多個方面展開。
第一,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動力。創新是提高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的關鍵。一是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未來產業、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徑。二是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2030年為時間節點,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能製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健康保障等領域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三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四是激發企業家精神。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創新,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建設科研基礎設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產業標准和商業規則,維護市場秩序,減輕企業家創新風險。五是構建有利於創新發展的體制。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金融支持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創新用好培養和吸引人才的機制。
第二,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過去一個時期,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是「鋪攤子」,主要是擴大產能和規模。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產能過剩壓力增大,產業發展需要從「鋪攤子」為主轉向「上台階」為主,核心是提升產業價值鏈、產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引導製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二是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更好發揮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四是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構建新型製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進入國際前沿水平。五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第三,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城鎮化是最大內需所在。2014年,我國按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僅為54.77%,相比較於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空間,特別是已經進城的兩億五千萬農業轉移人口,如果能夠實現市民化,消費傾向和消費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購買能力和對工業品的需求將大幅提升,就會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城鎮化發展還將創造高鐵、地鐵、機場、地下管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市政設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資需求。「十三五」時期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一是要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二是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繼續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實行身份證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制度,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嚴格農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採取「補人頭」方式,有效消化現有的存量房地產。

第四,推進企業「走出去」構建全球化生產運營體系。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准、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一方面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支持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產企業到海外建立生產基地,逐步將直接進口資源轉變為進口原材料。拓展高鐵、核電、特高壓電網、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設備的國際市場空間。
綜上所述,創新是走向未來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以創新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進企業「走出去」構建全球化生產運營體系。要通過創新引領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H. 結合「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談談我國未來五年經濟發展的目標及其面臨的困難

目標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
認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建設人才強國,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困難
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安全面臨挑戰。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保護與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農田基礎設施差,部分農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嚴重,全國434個大型灌區骨幹工程完好率不足50%。農業科技不發達,中低產田比重大。未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飼料和工業用糧將明顯增加,糧食需求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產需缺口將繼續加大,而國際市場調劑餘缺的空間相當有限,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經濟結構性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是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近年來,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較高。同時,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過大。2006—2009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40%以上。二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2009年,我國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之比為3.33∶1,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2∶1。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2009年,我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4%,而中等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分別超過50%和70%。同時,我國大量製造業企業主要從事低端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製造業整體素質不高。

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競爭力較弱。2009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佔全部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的比重僅為23.5%、11.2%;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企業比重僅為8.5%,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0.69%。科技創新能力弱制約了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製造業的比重僅為10%左右,部分重要產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產品還依賴進口。在出口技術和產品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比重不足10%。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使我國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

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壓力加大。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8.5%,而消費的煤炭佔世界的46.9%、鋼佔46.4%、石油佔10.4%。與生產的高消耗相伴隨的是高強度的污染物排放。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地表水污染依然嚴重,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酸雨發生頻率高。隨著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以大量消耗資源、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徵的傳統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持續。

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社會問題突出,各種社會矛盾進入凸顯期。我國正處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加快的階段,經濟社會結構變動較大,利益主體出現分化,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增多。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壓力依然較大,就業結構性矛盾明顯。收入分配製度不合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佔比重偏低,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趨勢。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完善,存在覆蓋范圍比較窄、城鄉發展不平衡、保障水平低等問題。此外,征地拆遷、環境污染、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等領域的突出問題也亟待解決,化解各種問題和矛盾的難度加大。

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盡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然面臨較多體制機制障礙,如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行政審批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環保收費機制尚未建立;財稅結構體系不盡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務方面支出佔比偏低,中央及地方財力和事權不匹配;農村金融發展、中小企業融資仍面臨體制機制障礙;城鄉二元體制依然存在,戶籍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滯後,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改革有待進一步推進;等等。

I. 十三五規劃對產業園區未來發展之路做了哪些指導

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正式公布。建議全文22000餘字,描繪了未來五年中國的美好願景。在這兩萬多字的規劃之中,多條建議涉及產業園未來發展之路:未來五年政府對「雙創」持續發力,推進眾創空間等孵化新模式成長,重點打造多個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以及自貿區,除了京津冀之外規劃長三角、珠三角區域成為產業聚集重點區域,重點拓展智能製造等多項新興產業發展等多條與產業園人息息相關的新建議。

那麼,十三五規劃對產業園區未來發展之路做了哪些指導?又有哪些新的布局?今天,中智科博(北京)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就給大家盤點一下未來五年內,園區人發展投資該關注的幾件事兒。關於十三五規劃對園區人產生了哪些微觀反應,具體的解讀請關注中智科博後續報道。

下一個五年 雙創還是關鍵詞

1.持續加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台。

點評:「雙創」成為2015年名副其實的最熱詞,國家對它的支持與引導顯然還在深化。那麼,未來5年,資源聚集,政府政策紅利,創業沃土下,如何「慧眼識英雄」,成為創業企業「躍龍門」的關鍵契機。

2.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

點評:眾創空間等儼然進入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而有競爭就有淘汰,面對大浪淘沙的必然趨勢,該是各位「小主」拿出真本事的時候了。

3. 打造創新領軍企業和區域創新中心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依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實施范圍,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

點評:上海率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如今已經初見成效。未來5年,隨著國家推動,同類型的創新中心會逐漸誕生,強強對決,我們拭目以待。

下一個五年 重點關注哪些行業

1.拓展重點、新興產業領域

支持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製造、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功能,更好發揮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構建新型製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壯大。

點評:很明顯,新興行業和高精尖是「香餑餑」。

4.文化、旅遊、服務業也是重點

開展加快發展 現代服務業行動,放寬市場准入,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 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幹文化企業和創意
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點評:第三產業發展中,文化產業的崛起之勢迅猛。不過在促進文化繁榮的同時,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也應該成為企業面臨新考題。

5. 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

實施「
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點評:互聯網與產業園區結合已然不是新鮮事兒,比如京東剛與河北廊坊簽約打造全國規模最大的電商產業園,騰訊眾創空間正大舉布局全國等,我們看到,多個互聯網巨頭正紛紛將發展之手伸向了產業園。

4..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下一個五年 重點關注哪些區域

1.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

點評:未來企業的投資發展區域維度拉伸,京津冀過去一直作為投資發展的主戰場,未來這一局面將被改變,長三角、珠三角,三足鼎立時期來臨。那麼又有哪些中心城市畫進了未來5年發展「大餅」,大家可以提前猜一下!

2.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場取向改革。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對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

點評:重提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表面政府推動發展決心。這些地區較明顯的共性就是缺少人才的聚集,尤其是創新創業人才,推動「雙創」結合發展,將成為新觸點。

3.
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優化開發區域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防治「城市病」,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推動重點開發區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准入負面清單。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下一個五年,與你相關的改革

1.創新機制改革

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2.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優化運營模式,增強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和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完善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3.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

4.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准、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培育一批跨國企業。積極搭建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金融服務平台。

5.提高自貿區建設質量。建立便利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的體制,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實施單一窗口和通關一體化。提高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質量,在更大范圍推廣復制。
前瞻產業研究院,產業規劃行業標桿,上市機構。

閱讀全文

與知識產權人才十三五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