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葯品知識產權保護的道德意義
醫葯知識產權是指一切與醫葯行業有關的發明創造和智力勞動成果的財產權。具體來說,它包括5類:()專利和技術秘密;(2)商標和商業秘密;(3)醫葯企業的計算機軟體;(4)與醫葯相關的著作權;(5)對外合作中與經營管理有關的技術資料、產品信息等[1]。
入世後,我國必須履行TRIPS協議關於全面保護知識產權的最低義務,我國化學葯原料及制劑行業面臨著國外知識產權保護的重壓,生物葯行業面臨著國內外知識產權保護的嚴峻挑戰,中葯企業也面臨著洋中葯的大舉進攻,以前不少企業所習慣採用的跟蹤仿製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甚至不復存在。近年來醫葯領域幾件有重大影響的葯品知識產權糾紛,已經和正在迫使越來越多的醫葯企業學會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懂得在葯品開發和投產之前必須認真地進行專利文獻的檢索,否則就有可能面臨被停止注冊或被訴侵權的危險,使企業的聲譽和經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眾所周知,專利保護也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促進葯品的創新和開發,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葯,但同時也會在一定期限內造成專利權人的壟斷,抑制他人的自由競爭,造成葯品價格的居高不下,從而加重了患者治療和公眾保健的負擔。因此,2001年11月,WTO在亞洲國家卡達首都多哈發表《TRIPS協議與公共健康宣言》,「同意TRIPS協議不能夠也不應該妨礙各成員採取措施保護公共健康」;此後,又於2003年8月30日通過執行決議,同意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將葯品強制許可的權利擴展到向最不發達國家出口。在國內,當2003年的「非典」肆虐時,廣大人民群眾也曾面臨過健康危機。因此,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執法實踐中將會更多地考慮在促進創新和保護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一方面要給真正的發明創造以合理的保護,以促進新葯的不斷產生;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不合理的壟斷和用專利進行「跑馬圈地」,為公眾合理地利用葯品保證健康提供方便。
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知識產權已成為許多國家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成為關系國家核心競爭能力培育和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關鍵。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葯品,其知識產權當然重要。但目前,我國葯品知識產權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懸殊,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後,葯品領域知識產權更是成為知識產權糾紛的多發地帶,成為發達國家在貿易自由化進程中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公報》近年來公布的葯品專利申請數據,我國葯品專利申請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是化學葯品專利申請極少。在化學合成葯領域,外國人申請的專利約占專利總數的91.6%,其中絕大多數為新化合物專利,而中國人申請的專利不但少,且大多數為制備方法或制劑專利。二是中葯專利申請多然而質量差。在中葯領域,中國人申請的專利約占專利總數的97.76%,但是許多中葯專利申請僅是羅列處方,缺乏專利法要求的創造性,即使被授權專利,其保護范圍也很小。三是生物技術產品專利缺乏創新性。在生物制葯領域,中國人申請的專利約占專利總數的48.46%,但其發明創造性和質量與國外相比,差距仍較大。這表明,葯品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制葯行業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因素之一,盡快開展這一領域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迫在眉睫。
衛生部有關人士在談到我國葯品研發的現狀時,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我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新葯屈指可數,葯品知識產權問題就是主要因素之一,因為葯品知識產權對保護和激勵新葯研發起決定性的作用。當前,我國制葯行業整體創新能力差,研究水平低,導致眾多企業將有限的研發資源集中在低水平、低風險、低收益項目的重復研究上,創新沒有成為葯品研發的主流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能及時啟動葯品領域知識產權問題研究,開展對這一領域的產權保護,確實是高瞻遠矚,利國利民。
不僅如此,開展葯品知識產權問題研究對推動我國中醫葯的發展也極為重要。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去談中葯知識產權保護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沒有真正引起大家的重視,而隨著這幾年漢方葯的迅速發展,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在加快這一領域的產權保護與產品創新,當"洋中葯"大舉進入國內市場時,我們才驚呼"狼"來了。但能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及時採取措施還為時不晚,畢竟我們在中葯理論方面還占據著絕對優勢,而且這也有利於我們重新認識和對待中葯知識產權問題
我國的新葯保護是保護國外在中國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內仿製的所謂新葯,其目的是保護國內開發者的利益,防止重復開發,避免市場無序的競爭。既然新葯有了行政保護的門檻,就必然阻止其他人的仿製,新葯的轉讓利潤就相當巨大。品種開發的人越少,其利潤越大;適應症越廣的葯品;其利潤越大。舉例說明,全國四類新葯奧硝唑僅僅三家開發,任何一家的全部轉讓利潤都不會小於1000萬元。假一類新葯加替沙星(申報時美國已經上市,實際是二類),全國申報了接近20家,全部劑型(片、膠囊、輸液、水針等)要超過60個,每一個研製者的利潤都不會小於500萬元,總毛利潤接近一個億。
新葯開發的巨額利潤帶動資本市場,大量的資金從不同的渠道匯總到新葯開發,新葯開發公司如雨後春筍,新葯開發的重復數量不斷增加。全國出現了新葯(仿製國外的葯)開發的新高潮,僅江蘇省在去年辦理新葯研究資質的過程中,就有接近300家研究單位。筆者通過業內了解到全國有不同規模的新葯開發公司超過了800家,其中出現了像北京德眾萬全公司那樣的大規模仿製葯公司,據說每年的新葯申報數量接近30個。
㈡ 醫葯產品為什麼要知識產權保護,與一般知識產權相比有什麼特殊
簡單來說就是專抄利保護,襲在保護期內其他企業或個人不能生產已有專利保護的產品。這樣是維護專利人的利益,促進科研、創新,以免知識被別人盜用。
因為,科研、創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成果不申請專利,就可以輕易被別人利用。
㈢ 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知識產權是指智力創造性勞動取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這種權利包括著作權(版權-文學\藝術作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作品,工程技術等作品,計算機軟體),工業產權(專利-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商業秘密等),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保護知識產權的意義及重要性:
(一)保護知識產權,有利於調動人們從事科技研究和文藝創作的積極性。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致力於保護權利人在科技和文化領域的智力成果。只有對權利人的智力成果及其合法權利給予及時全面的保護,才能調動人們的創造主動性,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保護知識產權,能夠為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增強經濟實力。知識產權的專有性決定了企業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時技術、品牌、商業秘密等無形財產的巨大作用,而如何讓這些無形資產逐步增值,有賴於對知識產權的合理保護。
(三)保護知識產權,有利於促進對外貿易,引進外商和外資投資。我國已於2001年12月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履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保護國內外自然、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知識產權。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我國就不能參與世界貿易活動。
商標屬於無形的知產,是一個公司的標志,他能維護公司的權益。每一個公司都想做大自己。但是當做大以後在沒有注意自己的知識產權後會讓別人有機可乘。現在為什麼有這么多人搶注,因為他意識到了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當他注下以後他會去找這樣的企業然後告訴他侵犯權益,以這樣的方式從而獲得利益。我希望樓主慎重。
1,注冊商標很簡單的,
2,注冊申請商標的話需要,營業執照和身份證復印件和商標名稱 商標圖案 。
3,一般找較大的代理公司就可以完成商標設計了,
4,如果特別的話,需要找專門的商標設計公司設計了,
㈣ 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知識產權是個人或集體對其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領域里創造的精神財富依法享有的專有權。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
㈤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是什麼
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和目標出發,當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仍然存在著諸多不可忽視的問題:
民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為淡漠
知識產權文化強調知識是有價和有償的,對於知識創造者注重個性發揮,鼓勵獨立思考和自主創新。但當前我國公眾和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意識比較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普遍缺乏。
我國重視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教育始於改革開放以後,更多的是倉促地應付外部和內部對盜版、假冒等侵權指責的形式性宣傳,缺乏理論上的支持。因此我國的立法進程與國民意識的提高存在脫節。在相當多的地區,公民對知識產權保護還普遍缺乏一種較為清晰的認識,「竊書不算偷」這樣的意識在民眾心目中還占據著「主流」的位置。另外,由於知識產品的特殊性,公民對這種無形財產歸屬與佔有的判斷,很難做到像對待有形財產那樣有一個直觀的感覺,所以許多人將日常生活中諸多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皆視為「合法」,甚至對政府打擊知識產權侵權的執法行為和法院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的判決持懷疑態度。這也是為何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不斷地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而相當多的地區和領域侵權活動仍然有增無減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仍缺乏足夠的重視
多數國內企業還沒有建立專業的知識產權工作機制,對國際規則的了解還比較貧乏,運用知識產權制度參與市場競爭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的准備和經驗不足。
在國際領域,跨國公司基於研發優勢,在我國申請大量專利,積極「跑馬圈地」,然後利用手中的專利大棒壓制、排斥和打擊我國企業。同時其利用對「標准化」的壟斷,實施不正當競爭,獲取超額利潤,中國許多企業因此頻頻陷入外國企業的知識產權「陷阱」。還有的企業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要麼沒有及時地將自己的創新性成果產業化,使自己的先進技術被他人低價收購並申請專利,要麼本身商標在國外企業被搶注,辛苦創造和積累的無形資產付諸流水。據統計,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國企業已經將13萬項發明「奉獻」給了外國企業。而在國內,企業長期受「寧可仿製求生存,也不冒風險創新」觀念的影響,不強調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不重視積累自主知識產權,僅僅靠「出大力,流大汗」,把力量和精力集中在打價格戰上,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到最後在價格上無利可圖時,就很難擺脫被市場淘汰的厄運。
造成我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也存在歷史原因。我國自清末以來所發展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基本上都是「強迫性學習」的產物。建國以後,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也使知識產權制度缺乏存在的環境。此外,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依靠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行為強制推行的結果,並沒有使我國企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產生切身的體會和積極的要求。
知識產權保護立法與執法水平有待改進
首先,知識產權執法效果還不甚理想。知識產權執法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瓶頸和軟肋。我國現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處在一種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之下,在中央政府層面主管知識產權事務的機構有七八家,這直接導致了執法過程中效率和相互協調性的缺乏。另外,知識產權保護信息的公開、披露也無法實現及時和到位。為此,我國應該建立一個統一高效的知識產權行政機關。
其次,我國知識產權立法上存在較為嚴重的分散、沖突、缺乏統一性的問題。已有的《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也有著共性的內容。但是,由於各部法律實施的時間不同,因此它們在制定目標、司法和行政保護范圍和力度上存在著差異。同時,對於專利、商標、著作權之間的交叉問題應適用何種法律也沒有較為完善的具體規定。另外,由於高新技術不斷涌現,許多無形財產已經超出了原有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所涵蓋的范圍。在這方面,我國立法尚顯滯後。
再次,我們對知識產權保護缺乏一個清晰的定位。目前關於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認識,存在著三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保護水平過高論、保護水平過低論和保護水平適中論。各方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這種對定位存在的分歧,直接影響著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與執法,既不利於改善引進外資環境、提高引進外資質量,也不利於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配套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
面臨國際競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亟須完善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知識產權的競爭,提前意識到這一點的發達國家不遺餘力地通過保護知識產權來維護其利益。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熱點所在。
美國在2005年4月底發布的中國知識產權「特別301評估報告」中,將中國放入了「重點觀察國家」,知識產權糾紛已經成為中美之間貿易發展的瓶頸。日本在華企業也已經成立了一個名為IPG的知識產權聯盟,其目的就是聯合起來,以知識產權戰略抑制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歐盟商會也在其2004年建議書中特別指出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與此同時,印度、越南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發展和完善它們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在人力資本上的優勢正在逐漸減少。倘若其他發展中國家擁有比中國更為廉價的勞動力,加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提高,其投資與外貿環境可能吸引外商將目光從中國轉向他們。因此,中國在面臨發達國家壓力的同時,更要注意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力。
所以,我國要建立起完善的現代化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與制度,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為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知識產權保護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