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流動

物權流動

發布時間:2021-10-31 06:07:34

❶ 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的享有與變動的公示方法

試論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

摘要:在現代物權交易頻繁的情形下,物權變動不但涉及一國財產的流涌,而且關乎一國的交易秩序,因而公示及其重要。本文對物權公示制度進行評析,從多重視角看待物權公示價值,並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規定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物權公示 原則 制度 方法 價值
物權的公示原則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物權公示,指物權享有與變動的可取信於社會公眾的外部表現形式。公示的對象是物權的享有與變動的事實,公示的目的是讓不特定的第三人得以知道。據此,公示制度,當事人與第三人可以直接從外部獲知物權的存在與變動狀態,使物權法律關系得以透明;否則,講有害於交易安全、交易秩序與第三人利益。
一、物權公示制度的內容
我國2007年通過的《物權法》第23條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作了規定;《物權法》第9條及《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和《土地登記規則》等,對我國土地、房屋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登記作了規定。我國現今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物權公示制度[1]。
(一)物權公示的方法
按照現代各國物權法,物權公示的方法,因不動產物權或動產物權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不動產物權以登記和登記的變更作為權利享有與變動的公示方法,動產物權以佔有作為權利的享有的公示方法,以佔有的轉移、交付作為權利變動公示方法。法律通過賦予登記和登記變更以及佔有與交付以公信力,社會公眾也就可以通過登記、登記變更、佔有和交付等知悉物權的享有與變動的情況[2],從而達到公示物權的享有與變動的目的。
1、動產物權的公示
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之一動產的佔有是作為靜態權利表徵的佔有,是對物的事實上的管理與控制,佔有分為直接佔有和間接佔有,但不論何種佔有均是動產物權的外部表徵手段,此時就是以佔有的事實狀態被「推定」為正確的權利佔有並獲得法律的保護;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之二就是交付,即動產佔有的交付、動產實際控制的交付,比如在設定物權、轉移物權的情況下,交付發揮著表示權利有效取得的作用。
佔有和公示這兩種公示方法不能涵蓋全部動產物權的存在和變動,留下了公示空白,造成公示不周延。同時,動產所有權和動產定限物權、某些物權和某些債權,都以佔有來公示其存在和變動。佔有和這些權利不能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容易造成不同種類的動產物權之間的混淆,以及動產物權與其它權利的混淆,難以起到准確公示權利的作用。由此看來,佔有和公示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具有相當的局限性,下面試作具體闡述。
第一,某些動產抵押權的設立和存在沒有公示方式。動產抵押權是抵押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對抵押動產依法享有的變價和優先受償的權利。按照擔保法的規定,某些動產抵押權的設定不必登記,也就是說,它採取意思主義的立法主義為生效要件,只要當事人達成一致意思表示,訂立動產抵押合同,即可創設動產抵押權,不需要附加交付等公示方式。在這種動產抵押權存續期間內,抵押物由抵押人等繼續佔有,抵押權人並不佔有,他不能以佔有來公示其抵押權的存在。顯而易見,這種動產抵押權缺乏「權利的外衣」,沒有公示方式。
第二,在觀念交付中,動產物權的變動沒有公示方式。觀念交付是相對於現實交付而言的,包括簡易交付,佔有改定和指示交付三種形式。在這三種方式中,都只有物標的轉移,而沒有直接佔有的轉移,即沒有現實交付。觀念交付作為擬制交付,系於當事人的意思,沒有公之於眾的外部表現形式,不足以為公眾所知,顯然與公示的本質不符。按照各國法律規定和通行學說,作為動產物權公示方式的交付是對動產的直接佔有的轉移,觀念交付不能成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
第三,佔有常常不能公示動產物權的具體種類。動產所有權固然以佔有來公示。動產質權、動產留置權、動產用益權也是以佔有來公示的。如果這些他主佔有人心懷叵測,以自己所有的意思佔有動產並將其出賣給善意第三人,那麼動產所有人將確定地失支所有權,因為善意第三人從公示方式來判斷,足以信賴他主佔有人為所有權人,他所得利益應受公信力的保護。由此看來,佔有公示的是動產物權群中的某一物權,而不是自始確定無可選擇的一個具體物權。這種公示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和模糊性,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成其為公示了。
第四,某些非物權類型的權利也可通過佔有和交付來體現。在一些合同關系中,如租賃、保管、運輸和加工承攬中,出租人、存貨人、托運人和委託人要交付動產,承租人、承運人、保管人和承攬人要佔有動產。這些外部表現形式與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一致。在這些場合,如果動產佔有人聲稱是貨物所有人而將其出賣給善意第三人,該第三人所得利益會因對公示的信賴而受到公信力的保護。由此看來,佔有和交付作為一種客觀事實,普遍存在,並不是動產物權存在和變動特有的外部表現形式。以這樣普遍的事實來公示特殊的動產物權,就如同說能發亮的東西都是燈一樣,混淆事物之間的區別,還談什麼公示!
2、不動產物權的公示
不動產登記就是將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記載於國家專門設立的不動產登記簿的過程或者事實。其目的在於明確各種不動產的歸屬,以保護不動產物權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目前的不動產物權公示采實質主義登記的方法,即登記有決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和消滅能否有效的作用,不動產物權的各項變動都必須登記,不登記者不生效。在應然狀態,按照既定的不動產物權方法制度能夠獲得如下法律效力:
①決定因法律行為發生的不動產物權變動能否生效的效力;②權利上確定性推定的效力,即以登記的不動產物權為正確的不動產物權並依法予以保護的效力;③善意保護的效力,即對信任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為正確權利而取得該項權利的第三人,法律認可其權利取得有效而予以保護,禁止原權利人予以追奪的效力;④風險警示的效力,即對各種物權變動均應納入登記,將各種物權的排他效力通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予以明確宣示,以達到告誡物權相對人存在不動產交易風險的效力。事實上,由於我國目前不動產物權公示方法制度缺乏統一的法律依據、統一的登記機關、統一的登記效力、統一的登記程序、統一的權屬證書而使其自身的效力還沒有達到應然的層次。由於前文中已論及法律依據和登記效力的問題,並且登記程序可納入法律依據之中,權屬證書的統一也是法律依據統一後的應有之義,筆者將著重論證一下統一的登記相關的缺乏對現有制度效力的影響。
在我國,根據法律規定對不動產物權公示方法制度的實施享有職權的行政機關有國土管理機關、房產管理機關、礦產管理機關、水行政機關、漁政管理機關、林業管理機關等,他們分別對基於土地、房屋、礦產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森林資源而發生的不動產物權的公示行使管理權,登記機關的不統一及所進行的登記缺乏全面的、及時的公示性最終會損害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尤其是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職權機關的職權范圍發生交叉或重疊時,通常由於物質利益的驅動,它們會積極的爭權,發生權力搶灘的現象,導致民事主體人力、物力、財力的不必要大量耗費,並可能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不堪,甚至為行政腐敗提供溫床。更不用說充分發揮不動產物權公示方法制度的積極作用了,更談不上協調社會、國家、集體、第三人和權利主體之間的合法利益關系了。
我國不動產物權公示登記應歸於統一的行政機關。由於國家政治強力在社會舞台上呼風喚雨絕非一日,我國立法權在配置各關系主體之利益時,受各種政治因素影響頗大,以致法律在走投無路時,別無選擇地選擇了中國古來有之的「中庸」之道-但求保持「利益均沾」的現狀。筆者認為,對不動產物權公示登記機關之統一勢在必行,但法院難擔此任。我國訴訟法關於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之規定,要求無論審級與地域,法院一律對其管轄之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其他任何個人和團體不得干涉。法院的獨立性及其司法的中立性和消極性,加之登記責任的利益性,亦易滋生各法院之間的權力搶灘。某一特定統一的行政機關上下級領導關系剛好迴避了這一缺陷。我們講不動產物權登記宜歸於統一的機關是從橫向而言,歸於行政機關是從縱向而言,二者從不同角度說明了我們應基於公益性目標而非其它來配置不動產物權登記之權責
(二)物權公示的效力
目前世界各國都將物權公示制度置於立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對於物權公示的效力則存有分歧。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
第一,公示要件主義,即法律不僅賦予物權公示方法以公信力,而且公示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換言之,當事人之間僅有物權變動的合意但無物權變動的公示,那麼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不僅無公信力,而且也不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即物權變動無效。此種方式主要以德國為代表;第二,公示對抗主義,即法律只賦予物權公示方法以公信力,公示不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而只是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也即當事人一旦達成物權變動的合意就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只是在未進行公示前,不產生社會公信力,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僅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法律效力,法國和日本是採取此種主義的代表;第三,折衷主義即兼采公示要件主義和公示對抗主義但各有側重的一種立法例。[5]就我國而言,從《民法通則》、《城市房管法》、《擔保法》、《海商法》等規定來看,我國採取的是折衷主義,即以公示要件主義為原則,以公示對抗主義為例外,我國現行的制度中,不動產物權變動方面完全採納了登記要件主義,抵押權的設立也以登記為生效要件,而《海商法》上的船舶抵押權登記僅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擔保法》第43條規定的抵押權登記也是登記對抗主義。
二、物權公示原則的價值
(一)物盡其用價值
物盡其用的實現方式之一就是在同一個物上盡可能多的設置物權類型,在不違背一物一權原則的情況下使得多個物權在同一個物上並存。由於多個物權在同一個物上並存,在物權實現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效力上的沖突,導致有些物權效力難以得到實現。因此必須解決以下兩個問題:其一,在某一物上既設的物權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公示於外,以使欲在該物上再設物權者能明晰該物上既存的物權狀態,從而依其意思自治進行欲設物權實現風險的評判以決定是否在該物上再設定物權;其二,後設定物權的人進行其欲設物權實現風險的評判時,需要一個評判的標准,而這個標准必須是法定的,具體來講就是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而這種物權相互間優先效力確定的根據之一就是物權公示原則。物權法明確規定了一些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由於物權立法的有限性決定了對之不可能予以窮盡,那麼就必須尋求作為優先效力根據之一的物權公示原則加以解決。[3]
(二)主體性倫理價值
物權變動的動態安全有著促進和保障契約自由和所有權自由的特殊功能。沒有這種動態安全的保護,人們就會陷入一種不自由狀態。因為契約自由是有成本的,尤其是信息成本,動態安全得不到保護就意味著交易的成本會急劇增大,其結果是放棄交易和契約的實質上的不自由。所有權的自由實際上是權利已經獲得之後的自由,而作為其前提的權利獲得過程直接決定了這種自由的享有的可能性,如果沒有動態安全保護,因契約自由被阻滯當事人放棄交易,當事人擁有某物所有權的夢想就會落空,所有權自由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空洞的口號。物權公示原則通過保護交易第三人的信賴,從而使交易人超越信息成本的局限而做出決定進行交易,使私法自治的主體性倫理得以充分地實踐和張揚。
(三)證據證明價值
物權公示原則所具有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其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即將納入公示的物權作為正確權利的假定。如以登記的不動產權利人為正確的權利人,以動產佔有人作為正確的權利人等。物權公示原則的權利正確性推定是一種法律推定,即「法律從已知事實推論未知事實所得出的結果。」[4]法律推定實質仍是一種法律上的假定,雖然這種「假定」的性質本身就表明了它在某種程度上的蓋然性和不絕對可靠性,但其所具有的免除主張推定事實的一方當事人的證明責任並把證明不存在推定事實的證明責任轉移於對方當事人的功能,卻能夠實現訴訟經濟、公正分配證明責任、緩解某些事實證明上的困難以及貫徹實施實體法規范宗旨等目的,同時這種假定決不是隨意而定,而是基於日常生活經驗的合乎邏輯的認定,正是法律推定所具有的這種正面功能和生活經驗基礎決定了它既能被法律所認可和容納,也能被民眾所承認和接受。物權公示原則從佔有(動產)和登記(不動產)推定權利的正確性,在物權實體法規范中進行了一次證明責任的分配。物權公示原則通過權利正確性推定而進行證明責任配置,並在當事人糾紛或訴訟中發揮對於實體權利的保護作用。
三、對物權法有關物權公示規定的探討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9條第1款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14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第23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24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 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可見,物權法確立了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是交付,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是登記。我們從物權法第9條來看,不動產採用了登記要件主義作為一般原則,由於不動產的變動影響當事人的利益甚巨,存在的問題也最多,因此,這里以分析不動產的公示方法登記為重點。
物權法第22條規定「不動產登記費按件收取,不得按照不動產的面積、體積或者價款的比例收取。具體收費標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規定。」從我國目前的房地產登記的收費情況來看,當事人在辦理房屋所有權移轉登記、土地使用權登記和抵押登記時,由於標的物價值不菲,所交納的相關費用也不低。為了防止登記機構亂收費,主管部門曾發文要求登記應當按件收費,不能按標的物價值收費;[5]物權法第22條再次確認了這一原則。筆者認為,只要掌握合適的比例,按價值收費可能也有一定道理:第一,登記機關因交易的復雜程度而投入的審查、核實交易文件的資源有區別,登記首先又是為了滿足當事人使其權利發生對抗與排他效力的需要,在有的登記花費較少,而有的花費較多的情況下,後者自然不能要求前者,甚至國家為其分擔;第二,根據物權法第21條第二款的規定,登記機關要承擔因其過錯給他人造成的損害,這里的他人既包括當事人,又包括信賴登記的第三人。雖然物權法第19條規定了更正登記制度和異議登記,以發動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確保登記的正確性,但是仍然不能確保登記的完全正確。登記機關辦理登記的財產價值越大,其潛在的責任就越大,那麼靠什麼來承擔責任呢?登記費用造成的交易成本,可能會影響到當事人是否選擇登記的意願。不登記仍然可以滿足當事人需要的,強令其進行登記確實不符合效率原則。什麼樣的財產不需要登記,應當根據交易實踐確定。從理論上說,流通范圍較小的財產就不一定有登記的必要,這方面的例子,一是原有法律實踐中已經通行的汽車、船舶、航空器,物權法第24條再次確認下來;二是在人員與財產的流動性較低的農村社區,哪座房子、土地是誰家所有或者承包,大家都一清二楚,甚至不需要登記,而且強制登記將增加農民負擔。不過,一旦農村宅基地以及土地承包經營權進入流轉,登記的要求可能就會凸顯出來。這就是「未公示者不得對抗」規則,與公示的決定力相比,這種規則所產生的效力是對抗力。從理論上說,公示對抗力模式可能會鼓勵「一物數賣」,降低物權交易的安全性,因為任何受讓人在完成公示手續之前,都不能排除不夠誠信的轉讓人再將財產轉讓給其他人,並完成公示手續以移轉物權,使自己落個財貨兩空。但是,這種模式畢竟仍然給當事人提供了公示的可能性,當事人在由此保留的自治空間里,可以根據自己對交易安全和交易成本的衡量選擇是否進行登記。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法律政策選擇。而且,隨著公示技術的發達,進行公示以及通過公示體系查詢物上權利會越來越便利,自然會吸引更多當事人選擇公示。值得注意的是,物權法第24條僅僅針對船舶、航空器與機動車明確規定了公示對抗力規則,范圍非常狹隘。同時,根據我國的行政與司法實踐,該條中用意或許在於放眼將來的「等」字,實際上難以包容擴張解釋的想像空間。
我們再看物權法第158條,第158條規定:「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可見,物權法采登記對抗主義。做出此種規定的主要理由在於:地役權是在相鄰關系之外所設定的利用他人不動產並提高自己不動產權能的用益物權。地役權主要發生在兩個權利人之間,一般不涉及第三人,在發生第三人侵害土地權利的情況下,主要是對土地使用權的侵害,不涉及地役權的侵害,即使不登記,也不影響當事人的權屬,尤其是地役權本身不能單獨轉讓,必須隨同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它是依附於供役地和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筆者認為,這種做法雖有一定道理,但是,採取登記要件主義更符合法理。在當事人之間就相互的不動產的利用達成協議而未登記的情況下,實際上創設了以乙方不作為或者說容忍義務為標的債權債務關系。它本質上是一種債的關系,只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效力;其內容也是給付而非對他人之物的支配。這顯然不同於作為用益物權的地役權。如采登記對抗,就顯然混淆了不作為之債與地役權的關系。故采登記要件主義似更合理。

參考文獻:
[1]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9.
[2]李開國:《民法學》(專題講座),第367頁
[3]洪學軍:《物盡其用於物權公示》,載《人民法院報》2005/05/30。
[4]李浩:《民事證明責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頁。
[5]常鵬翱,李富成:《物權公示的決定力》,載《人民法院報》2005/05/30]。

❷ 物權法中的「物」指的是什麼

❸ 合同法與物權法的區別

一、調整范圍對象不同:前是債權關系;後是物權關系。
二、前者實行「意思自治」回原則,後後則是答「物權法定」原則。
三、前者是調整流動性的財產關系,後是調整靜態的財產關系。
四、前者調整相對性的法律關系,後是絕對性的法律關系。

❹ 物權與國家基本經濟制度有什麼關系

一下引自陳維國的博客
一、《物權法》的立法目的是「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物權法》第一條 規定「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我國《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根據《憲法》的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物權法》的立法宗旨就是要維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是國家的經濟主體,在國家經濟制度中起主導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國家基本經濟制度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 國家在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同時,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也極大的促進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發展。這種關系就象一棵大樹,如果只有樹桿沒有枝葉,則大樹無法正常生長。反之,如果沒有樹桿和樹根,則枝葉也無法成活。公有制經濟就是樹桿,而多種所有制經濟就是枝葉。二者相輔相承,不可割裂。
國家在維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下,「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和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就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健康發展。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在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下,通過法律實現物權的合法性,才能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不受破壞。所以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必須適用物權法,通過《物權法》進行調整,才可以建立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
二、《物權法》堅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並不十分發達,市場經濟發展也並不充分。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必須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可以實現相對的公平。《憲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市場經濟是以等價交換為原則的,只要有市場經濟存在,就會有不同的市場主體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就會有不同價值的物權參與到市場經濟之中。而發展市場經濟必須遵循的等價交換原則,必須保證一切市場主體法律地位的平等和發展權利的平等,也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獲得健康發展。所以,《物權法》規定的第二項原則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三、《物權法》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原則。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然要產生不同所有制的具體物權,也就是「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在其他法律規定中這種不同的物權要體現為具體的財產價值。《憲法》第十二條規定「 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第十三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從憲法的這一規定來看,《物權法》強調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不得侵犯。」是《憲法》這一規定的具體闡釋。法律保護的是各種所有制的合法物權,而合法物權具有不可侵犯性。只有在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特殊條件下,國家才可以對公民的財產予以徵收或徵用,但應該給予補償。 「補償」恰恰是體現了合法物權不受侵犯的原則。
四、《物權法》確立「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的原則。
確立「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在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不同的物權法律保護,而不同的物權則是由具體內容所體現的,物權的概念、種類、內容不能因人而異,也不能由物權所有人進行解釋,只能由法律規定。確立法律規定原則,可以保證對物權的理解及保護在同一法律標准和法律原則下進行。
確立法律規定的原則,不是指專門的單一法律,而是不同的法律。因為物權的種類不同,內容不同,只能由不同的專門法律來規定。如《憲法》對物權的規定是財產權、所有權、土地權。而《民法通則》規定的是財產權、債權、土地權、所有權、收入權、著作權發明權以及由人身權利派生的財產權利等。而這些不同的物權都在具體的專門法律中有專門的規定和保護程序。
五、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法登記原則。
不動產物權必須依法登記,這是《物權法》區別於其他涉及物權的法律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國長期以來對不動產物權是否必須登記,並沒有強制性規定,而大都是一些原則性規定,對沒有依法登記的不動產,則以是否交付和是否實際轉讓來判斷其是否擁有所有權。《物權法》規定的「應當依法登記」則明確的一個重要的物權確認原則,即沒有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應該視為物權沒有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這一規定對於人們長期以來的形成的「實際佔有」觀念應該是一個較大的沖擊。另外,這一規定也對過去那種為了避免交納稅收而故意對實際已經轉移的不動產物權長期不予登記的違法行為是一個強制性限制。
六、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的原則。
對於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過去的法律沒有明確的具體規定,不同主體之間的動產物權設立及轉讓,往往會按照習慣性原則處理。動產具有易流動性,動產如果沒有統一規定的交付原則,一旦發生動產物權爭議或動產物權涉及第三人權利損害賠償時,將會造成法律裁判上的盲區。而法律的自由裁量權在同一類動產物權的確認上,往往會因為裁判人員的素質不同、所在地域的不同而發生根本性質不同的裁判。因此「依照法律規定交付」原則將對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後的實際歸屬及法律關系的確認,提供了有效執行的法律依據。
七、物權的取得和行使合法性和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原則
判斷物權的取得和行使的合法性,必須堅持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是十分重要的。物權往往涉及的是私權、公權和他人權利的沖突,如果只強調保護了物權所體現的私權及排他權,而忽視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的權利,將可能導致私物權的侵權行為的合法化。同樣道理,公有物權的取得和行使的合法性也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而他人的合法權益的行使和主張也不能侵害物權和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物權法》作出的這一規定,則有效地解決了物權的合法性與公共利益和他人權益同步保護的沖突。
八、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他法律規定的原則
《物權法》的這一規定與我國其他有關物權的法律規定是一致的,因為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是龐大而復雜的,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把涉及物權的各種法律關系都規定得十分詳細,因此就需要不同的專門法律來進行調整。《物權法》作出這一規定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法律規范沖突的問題。在我國任何一部法律規定的物權,都不能與《憲法》沖突,如果發生了與《憲法》沖突的情況,則必須適用《憲法》。而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的地位僅次於《憲法》,布景同於其他法律,如《民法通則》《合同法》等。《物權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它的地位低於《民法通則》而高於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所以根據法律級別的不同解決法律規范的沖突,可以保證國家法律規范的統一性,這是我國立法系統的一個共同規定。這種規定,既強化了法律的嚴肅性,又保障了必要的靈活性。
從以上八項原則,我們可以明確,《物權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保護我國特有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並堅持物權的取得和消滅必須遵循法律和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只有在這個原則下主張的物權才具有合法性,只有在這些原則下行使的物權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當然,這些原則還需要通過具體的法律條款進行闡釋和規定,才可以被人們有效地執行。

❺ 「流押條款」裡面的「流」指的是什麼

流押實際上是留質。流應為留的意思,指抵押物留在債權人那裡。比如你去修電腦,電腦留在維修者那裡,如果你不付錢,他可以把電腦占為己有。
規范表達:
流押合同或者流押條款,指債權人在訂立抵押合同時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不履行債務時抵押物轉移為債權人所有。

❻ 產權流動的形式有哪些

產權流動的形式有:企業兼並;企業聯合;承包;租賃;企業股份轉讓;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轉讓;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產權、資產拍賣;企業合並等。

❼ 合同法和物權法

你要是分析案例的話,看到這個案例首先應該從婚姻家庭法角度來考慮,而不是予以排除
是,這的確不是事實婚姻,但是可以認定為非法同居關系,而關於解除非法同居關系的財產糾紛,有專門的司法解釋,雖然是很老的解釋,但是現行有效,應作為判案指導,即同居期間購置的財產按照共同所有處理

當然,因為你在敘述中沒有講明,所以也可能兩個人購房的時候不是同居關系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可以做出的主張多了去了
尤其是乙律師為什麼主張借款那麼傻?
實務中主張贈與不就得了,甲明知道或者應該知道房產證的名字是誰,這么多年一句話不說,當年也是把錢直接匯過去,直接來贈與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你主張贈與金錢也好,主張贈與住房都行,因為怎麼都說的開,不過我推薦主張贈與金錢

如果是學理討論,硬要從理論上分析,沒有說得通的,或者說都可以說得通;問題就在於具體案件中學理討論幾乎很難有什麼意義啊,關鍵看的是舉證,能證明構成什麼就是什麼
比如甲律師的主張, 你得證明有委託這樣的意思表示吧,對於乙律師,你也得證明當時有借款的意思表示吧。

從這個簡單案件的敘述來看,都看不出來吧
第一,甲這么多年都沒要求委託的結果歸屬於自己,那不就是側面證明了不是委託
第二,甲同樣也沒主張過還錢,同時由於涉及到當事人之間親密人身關系,也不應該理解為是借款吧

❽ 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的有什麼區別動產物權具體是什麼意思

動產與不動產的抄區別:襲

1、移動性

動產具有可移動性。比如說手機、機動車、辦公桌椅等流動資產與資金等動產、。

不動產這種就是屬於位置固定性。比如說像土地,房屋、等這些就是屬於土地定著物。

2、個別性

動產一般來說不具特殊個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不動產可以說它都是有著它的獨特性、異質性,包括位置差異、權利差異 等。

3、耐久性

動產一般來說都是會存在損耗的,它的耐久性一般來說都是有限的。

不動產可以說它的壽命長久,比如說有的時候可能是土地不因使用或放置這樣也是會造成損耗、毀滅,且增值。

4、數量有限性

動產數量一般來說也是量化的,但是它的數量沒有太多的局限性。

不動產卻是供給有限。

5、保值增值性

動產很少具有保值增值性_。

不動產這種是由於數量有限性及耐久性,相對來說它的財產可以說具有一定保值增值特性的。

❾ 請問,流動的河水和電力是物權的客體嗎為什麼

水和電是物權客體。電作為物權客體是有法律規定的。
物是指存在於人體之外佔有一定空間,能夠為人力所支配並且能夠滿足人類某種需要,具有物質形態的物質對象。
水和電都能為人所用,都可以被人有效的支配。

❿ 合同法和物權法的區別

1、物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能夠對抗第三人(例如物權人可以行使追擊權,而債版權人不能權向第三人追奪),物權具有優先權。

2、原則不同。合同法實行「意思自治」原則,物權法則是「物權法定」原則。

3、調整范圍對象不同。合同法是債權關系;物權法是物權關系。

4、目的不同。合同法是調整流動性的財產關系,物權法是調整靜態的財產關系。

5、相對性關系不同。合同法調整相對性的法律關系,物權法是絕對性的法律關系。

(10)物權流動擴展閱讀:

合同的法律特徵

1、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即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互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將能夠發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

2、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須達成協議,即意思表示要一致。

3、合同系以發生、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

4、合同是當事人在符合法律規范要求條件下而達成的協議,故應為合法行為。

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發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擔違約責任。

閱讀全文

與物權流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