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現代文學三十年版權

現代文學三十年版權

發布時間:2021-10-28 05:47:10

1.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一、新詩的誕生——「五四」新詩運動
1、「詩界革命」的演變
梁啟超從「新意境」、「新語句」、「古風格」的構想到「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讓步;
黃遵憲局限在傳統詩歌范圍內,其調整與改良止步於對宋詩派的摹仿。
2、胡適對新詩的理論倡導針對梁啟超的後退之處。
○1「作詩如作文」
受黃遵憲的啟發,比宋詩對唐詩的變革更進一步。
語言形式與思維方式「散文化」:打破詩的格律,以白話寫詩。對傳統有組織的反叛。
○2「詩的經驗主義」
「有我」與「有人」的「言之有物」。
強調主體的性情與見解,與平民的溝通交流。「平民化」啟蒙主義在詩歌觀念上的反映。
3、「《學衡》派」:反對詩體的解放
「新材料與舊格律」結合的理想。對「詩界革命」的呼應。於早期象徵派獲得某種回應。
二、「嘗試」中的新詩——早期白話詩
1、新詩陣營的發展
①陣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星期評論》《學燈》《覺悟》
②作者:胡適、劉半農、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詩》月刊第一個新詩刊物,1922「中國新詩社」,葉紹鈞、劉延陵、朱。
2、胡適《嘗試集》
從傳統詩詞中脫胎、蛻變,逐漸摸索、試驗新詩形態的艱難過程。
《一顆星兒》《「威權」》《一顆遭劫的星》具備現漢抒情詩形式法則的雛形。
3、早期白話詩特徵
○1作品
沈尹默《三弦》《月夜》
俞平伯《冬夜》舊文學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舊格律的影響與歐化的文法。
周作人《小河》打破舊鐐銬的「歐化」詩風。
朱自清《毀滅》追求「平常」的傾向。
○2特徵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興。客觀寫實和主觀意志。散文化和平實風格。
歌謠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周作人、劉半農、沈尹默。
三、「開一代詩風」的新詩創作
新詩內部的結構性調整。
1、創造社詩人的理論和創作
○1成仿吾《詩的防禦戰》抨擊早期白話詩的理性色彩,強調詩的抒情本質。
○2郭沫若《論詩三札》詩的本質專在抒情,詩=(直覺+情調+想像)+(適當的文字)
○3《女神》對新詩發展的貢獻「詩體解放」的極致,「五四」精神的充分體現;詩的抒情本質和個性化的發揮,奇特大膽的想像,重視詩歌本身的藝術規律。
2、湖畔詩人:歷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湖畔》
1922 汪靜之《蕙的風》
1923 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春的歌集》
天真開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時代精神與詩人個性的統一。
應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靜之《伊底眼》
3、小詩體
冰心《繁星》《春水》宗白華《流雲小詩》徐玉諾、何植三
即興式短詩。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爾《飛鳥集》影響下產生,表現出對詩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內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馮至《昨日之歌》
○1藝術的節制
明凈的形象。激情外化為客觀物象或蘊涵於簡單敘述。《蛇》《雨夜》
半格律體。整飭、有節度的美
○2哲理化詩情沉思的調子,幽婉的風格。
○3敘事詩《幃幔》《蠶馬》《吹簫人的故事》
四、新詩的「規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論主張
刊物陣地主要詩人
《晨報副刊》「詩鐫」聞、徐、朱湘、饒孟侃、楊世恩、孫大雨、劉夢葦
○1新詩的自覺
「在新詩與舊詩之間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橋梁」提出要寫「中國的新詩」;
把創作的重心從「非詩化」轉向「詩」自身「使新詩成為詩」。
○2「理智節制情感」
「非個人化」傾向。針對早期新詩中濫用的直書胸臆、極端感傷主義。受巴那斯主義影響,也與傳統抒情模式暗合。
主觀情愫的客觀對象化。聞一多《口供》蘊藉含蓄,鮮明的形象性。
詩歌中敘事成分的加強。敘事詩,戲劇化、小說化,不露聲色的客觀態度。
○3新詩格律化
和諧、均齊的審美特徵。「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區分新舊格律。
2、聞一多
○1思想內涵
新月派內在矛盾的集中體現,尖銳的東西方文化沖突。
《紅燭》《死水》中西文化沖突引起的內心矛盾與痛苦。東方主義文化觀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現代感受復雜地交織。
○2個性風格
矛盾的張力。《春光》自然的和諧與社會的不和諧。《心跳》生活的寧靜與心靈的不平靜。《你莫怨我》言辭的灑脫與情感的偏執。
沉鬱的風格。《發現》郁結已久的火山爆發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現代重構,個性/才華/追求的統一,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徐志摩式意象。《雪花的快樂》《黃鸝》《為要尋找一個明星》《落葉小唱》
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雪花的快樂》
4、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門集》
具有「東方的靜的美麗」的形象,「古典的與奢華的」美的風格。
《采蓮曲》《催妝曲》《搖籃歌》對形式美的探索,講究形式的完整與「文學的典則」。敘事詩創作。《王嬌》《貓誥》。
五、「純詩」與早期象徵派詩歌
1、「純詩」:詩歌觀念的變化
從「表達」功能轉向「表現」功能。對胡適「作詩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詩與散文的純粹的分界」。詩的領域是「純粹的表現的世界」;詩應有不同於散文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強調「暗示」與「朦朧」。
○2王獨清《再譚詩》突出「感覺」的因素,強調「色」「音」的交錯。
○3早期象徵派
將「詩的貴族化」發展到極端。東西方詩歌「溝通」理想。其詩歌觀念和表現的「內轉」是受西方象徵派詩人的影響,也是向傳統詩詞的靠攏。
2、李金發《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
「多遠取喻」,善於「發現事物之間的新關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棄婦》 聯類不窮的自由聯想,暗示的力量,選用文言詞語的陌生化效果。

2. 急求!!!!《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學習指南》在內容上和《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有什麼不同!!!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學習指導》是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參考用書,也是教育部重點教材《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配套書。
2001年出版後有過7次印刷,很受讀者歡迎,不少學校指定本書為教學參考書,而眾多報考現當代文學研究生的考生,復習時也很看重本書。為了更好地滿足教學需求,決定對該書做些修訂,並更名為《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學習指導》,以突出配套的特色。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學習指導》這部教材來講,學術性較強,而對於一般大學低年級的同學,也可能深一些,內容繁復一些。其他幾種比較通行的現代文學教材,也有類似的情況。所以不少老師與同學都希望能有一本指導學習的書,與教材配套,根據低年級同學的知識結構特點,指導他們閱讀作品、理解教材與聽老師講授,以學會鑒賞評論作品,逐步養成審美的能力和文學史眼光。具體一點來說,能輔導同學有效地預習、復習和參加考試。這本課程學習指導,就是為此目的而編寫的。本書適合本科生選修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時使用,也方便教師備課,亦可作為電大、自考,特別是報考研究生的輔導用書。

3.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97年和1998年的有什麼區別

1997年的應該是1996年的版本重印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三十年》1987年出版了第一版,在1991和1996年分別對其封面進行修改,內容無變化。所以你說的1997年版應該是1996年那個版本。1998年對其中的一些內容進行了修訂,成為修訂本。修訂內容如下:
一 「本章年表」中的瑕疵及補訂

(一)前後表述不一致

1.「第四章通俗小說(一)」正文中說:「1912年同年出現的徐枕亞的《玉梨魂》、吳雙熱的《孽冤鏡》,還有李定夷的《霣玉怨》,三人被稱為『三鼎足』。」(第71頁)該章所附「本章年表」1914年條下寫道:「7月李定夷《霣玉冤》由國華書局出版」(第100頁)。

補訂:李定夷所寫的是《霣玉怨》,而非《霣玉冤》。

2.「第十章 茅盾」所附「本章年表」1933年條下說「2月《子夜》由開明書店出版」(第184頁);「第十四章 小說(二)」所附「本章年表」1933年條下又說「1月茅盾小說《子夜》(長篇)由開明書局出版」(第257頁)。

補訂:經朱金順先生考證,開明書店共出版兩種《子夜》初版本,一種是1933年1月出版的平裝本,一種是1933年4月出版的精裝本。[3]

「本章年表」先是說《子夜》初版於1933年2月,後又說初版於1月。有兩個「證據」似可證明前一說法。一是茅盾本人在回憶錄中說:「《子夜》初版印出的時間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初,我從開明書店拿到了幾本樣書後,就在二月四日和德沚一起,拿上《子夜》,還帶了兒子,到北四川路底公寓去拜訪魯迅。」他還在引用瞿秋白《讀子夜》時加註說:「瞿秋白此評寫於一九三三年七月十六日,《子夜》出版在三三年二月──這是實際出版的時間,開明版《子夜》的版權頁上印的初版時間是三三年四月。」[4]二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現藏一本「民國廿二年二月」開明書店版《子夜》。然而,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為再版本,並非初版;據朱金順先生說,他收藏的《子夜》三版本版權頁上,標明「民國廿二年一月初版發行」。此外,1933年2月3日《魯迅日記》載「茅盾及其夫人攜孩子來,並見贈《子夜》一本」。倘若如茅盾所言「《子夜》出版在三三年二月」,那麼,以當時印刷周期,這年2月3日茅盾怎能贈送《子夜》一書給魯迅?因此,該書初版於1933年1月。不過,1月出版的,只是《子夜》平裝本,因為,茅盾回憶說,他贈送魯迅的是平裝本,「精裝本尚未印出」。那麼,精裝本初版於何時?1933年6月19日《魯迅日記》有「午後保宗來,並見贈精裝本《子夜》一本」。5說明,此時《子夜》精裝本已出。目前,精裝初版本較罕見,陳子善先生說,他曾在日本關西大學圖書館的「增田涉文庫」見過1936年茅盾贈送增田涉的精裝初版本,此外,上海圖書館收藏有一本,其出版時間均為1933年4月。

3.「第十三章 沈從文」所附「本章年表」1934年條下有「10月《邊城》(中篇小說)由生活書店出版」。(第292頁)

「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所附「本章年表」1934年條下卻寫道:「同月沈從文《邊城》在《國聞周報》第11卷第11期連載,至第16期止,單行本本年9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第219頁)

補訂:沈從文的《邊城》由上海生活書店於1934年10月出版。

4.「第十二章 巴金」所附「本章年表」1931年條下有「夏 作《霧》。連載於《東方雜志》第28卷第20至23號」。(第272頁)

而「第十四章 小說(二)」所附「本章年表」1931年條下卻寫道:「10月始 巴金《霧》(中篇)連載於《東方雜志》第28卷第19至第23號。」(第333頁)

補訂:巴金的《霧》在《東方雜志》的連載開始於第28卷第20號,頁碼為第89—102頁。

(二)表述與史實不符

5.「第六章 新詩(一)」所附「本章年表」1926年條下說:「5月 聞一多的《詩的格律》發表於15日《晨報副鐫·詩刊》。」(第144頁)

補訂:(1)經查《晨報副刊》,聞一多的《詩的格律》發表於《詩鐫》第7號(1926年5月13日出版)。(2)把徐志摩、聞一多等在《晨報副刊》編辦的詩歌周刊稱為「《晨報副鐫·詩刊》」,不妥。盡管徐志摩等當事人以「詩刊」稱之,如《詩刊弁言》(發刊詞)、《詩刊放假》(終刊詞),但考慮到①聞一多曾親自為這個詩歌專刊畫了刊頭畫,畫中寫著「詩鐫」二字(無「詩刊」),②「《晨報副鐫·詩刊》」的簡稱「詩刊」容易與1931年徐志摩等創辦的《詩刊》相混淆。故,建議以《詩鐫》或《晨報副刊·詩鐫》稱之。

6.「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所附「本章年表」1934年條下寫道:「同月沈從文《邊城》在《國聞周報》第11卷第11期連載,至第16期止。」(第169頁)

補訂:經查《國聞周報》,《邊城》全文分11次分別發表於1934年1月1日—21日、3月12日—4月23日《國聞周報》第11卷第1—4期、第10—16期。

7.「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所附「本章年表」1933年條下寫道:「12月沈從文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第219頁)

補訂:《大公報·文藝副刊》於1933年9月23日創刊。創刊前一日,《大公報》曾刊登《本報增刊「文藝副刊」啟事》:「本報現約定鄭振鐸,聞一多,朱自清,俞平伯,梁思成,金岳霖,余上沅,楊金甫,沈從文諸先生及林徽音女士,編輯《文藝副刊》。」[6]可見,當初《大公報》社約定的《文藝副刊》編輯有10人之多,而沈從文只是其中之一,且排名倒數第二位。當然,這並不能推翻一些研究者認為此時由楊振聲和沈從文共同負責編輯《文藝副刊》的說法[7],因為,把鄭振鐸、聞一多、朱自清、俞平伯等「前輩」列入編輯名單,有可能:一是為了藉助其名聲,二是他們參與編輯但不負主要責任,實際上的主編只是楊、沈二人。那麼,有沒有可能「12月沈從文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從現存資料看不出這點。周作人是《大公報·文藝副刊》的主要撰稿人。查《周作人日記》,1933年9月10日記載:「(下午)四時往達子營三九(號),應沈(從文)君茶話之約,談《大公報》『文藝』副刊作文事。」從同年10月開始,周作人的日記中,幾乎每月都有出席《大公報·文藝副刊》聚會的記錄。如10月22日,「午(和俞平伯)同往北海漪瀾堂『文副』之會,來者今甫、從文、廢名、余上沅、朱孟實、振鐸等共八人」;11月26日,「午往豐澤園應《大公(報)》『文副』招,來者金甫、從文、平伯、佩弦、西諦、健吾、巴金、梁思成君夫婦等」。[8]在《周作人日記》中,每次都先述「今甫、從文」之名,顯見楊振聲、沈從文是聚會的主要人物。而與會之人,都是當初《大公報》約定的《文藝副刊》編輯,由此更可見,也許沈從文所做具體編輯事務較多,但這並不能說明就他一人是主編,事實是楊振聲、沈從文兩人負責主編。這是我們在介紹《大公報·文藝副刊》主編時,應該予以說明的。(至於1933年12月之後是否由沈一人主編,已不在本文討論之內)

8.「第十六章新詩(二)」所附「本章年表」1931年條目載:「1月徐志摩主編《詩刊》創刊(本年9月移交陳夢家主編),創刊號發表梁實秋的《新詩的格調及其它》。」(第287頁)

補訂:(1)徐志摩並未在「本年9月移交陳夢家主編」《詩刊》。理由如下:

第一,第三期《詩刊》版權頁標明「二十年十月五日出版」,也就是說,第三期直到1931年10月5日才出版;而刊登在這期的《敘言》是徐志摩撰寫的,從其內容也可知,這期由他主編。因此,直到1931年10月5日第三期出版,徐志摩並沒有把主編移交其他人。

第二,1931年下半年,由於任教於北京大學等高校,徐志摩多數時間住在北平,雖然數次回上海探親,但他畢竟對於編輯部設在上海的《詩刊》編務已多有不便。正是考慮到這點,徐在第三期《詩刊》「敘言」中公布了兩個收稿人和通訊地址,第一個是「邵洵美上海二馬路中央大廈一九號」,第二個是「徐志摩北平米糧庫四號」。這說明:直到第三期出版之後,徐志摩仍然沒有把《詩刊》移交陳夢家主編,否則,他為何不公布陳夢家的通訊地址?

第三,1931年12月,陳夢家在為《詩刊》第四期撰寫的《敘語》中說:「三期的《詩刊》剛露出一點嫩芽,對花園起始照管的人聽了上帝的吩咐飛上天去,他在那裡?」所謂「對花園起始照管的人」,就是徐志摩。也就是說,按照陳夢家的說法,「三期的《詩刊》剛露出一點嫩芽」,徐志摩就死了(「聽了上帝的吩咐飛上天去」)。此說頗可疑。倘若陳夢家所說無誤,則直到徐志摩遇難的1931年11月19日,《詩刊》第三期尚未編輯就緒(「剛露出一點嫩芽」)。而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第三期已於徐志摩遇難前一月出版。由此也可推斷,陳夢家話中的「三期的《詩刊》」有誤,應為「四期的《詩刊》」。也就是說,陳夢家那句話,不能證明他擔負了第三期的主編。

第四,陳夢家主編的是《詩刊》第四期。關於這點,陳夢家在刊登於第四期卷首的《敘語》中有清楚的交代。此外,從1931年12月他寫信讓胡適把徐志摩遺留在北平的《詩刊》稿件寄給自己[9],也可見第四期由他主編。

(2)經查《詩刊》創刊號,梁實秋發表在該期的文章標題為《新詩的格調及其他》,而非《新詩的格調及其它》。

二 正文中的瑕疵及補訂

9.修訂本仍以初版本中王瑤先生1985年所寫的《序》作為序言。王瑤先生在《序》中談及「在不同時期出版的各種有關現代文學史的著作」時,列舉了其中三部「較早的著作」,即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2年)、陳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1928年)和周作人《中國新文學之源流》(1932年)。

補訂:(1)胡適那篇文章的標題,出現了兩種寫法,一為《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一為《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該文系胡適應邀為申報館五十周年紀念而作。據《胡適日記》,1922年2月6日:「開始做《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一文。」3月3日:「回家,作文,到十二時,居然把《五十年的中國文學》做完了。」3月7日:「《五十年之中國文學》抄成了,又改作一節。」3月10日:「孑民先生有信,他很贊許我的《五十年的中國文學》。」10可見,在胡適那裡,該文多數時候題為《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1923年2月,該文被收入申報館五十周年紀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由申報館出版,題為《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4年3月,該文收入「五十年來之世界文學」由申報館出版單行本。需注意,據1924年3月申報館印刷發行的單行本,其封面標題為《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而正文中的頁眉卻寫為「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很可能由於這個緣故,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出版的阿英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中,「論文集」所列《胡適文存二集》的目錄中,寫為「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而「專著」所列目錄中卻作「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據查,1924年上海亞東圖書館初版《胡適文存》時,此文標題為《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後來,此文標題大都寫作「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比如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2003年9月出版的《胡適全集》。

既然如此,《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是幾乎通行的寫法,王瑤先生並沒有像某些讀者認為的「寫錯了胡適那篇文章的標題」。但王瑤先生認為這篇文章發表於1922年,卻有誤。由前引《胡適日記》可知,《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寫於1922年2—3月,初稿寫完後,胡適還先後請蔡元培、魯迅為此文提意見,1922年8月21日魯迅致信胡適說:「大稿已讀訖,警辟之至,大快人心!」[11]需要指出,在上海書店1987年3月影印出版的申報館五十周年紀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扉頁,有一段上海書店的出版說明,聲稱該影印本據「1922年2月初版本影印」,這顯然有誤,應據「1923年2月初版本影印」。

(2)周作人那一部書的題目應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12]。

10.「第六章 新詩(一)」在談到早期白話詩人時寫道:「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1883—1971年)和新潮社俞平伯(1900—1990年)、康白情(1896—1958年)、傅斯年(1896—1950年)。」(第95頁)。其中,康白情的生卒年有誤。

補訂:直到20世紀80年代,康白情的生卒年仍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可能由於這個緣故,初版本沒有註明其生卒年。進入90年代後,陸續出現了一些考辨康白情生卒年的文章。經管林等考證,康白情生於1896年,卒於1958年[13]。修訂本顯然採納了此說。管林是康白情建國後在華南師范學院中文系任教時的學生,後長期任教於該系,故其言本應可信。但,2006年12月華南師范大學舉辦了「康白情新詩創作研討會」,與會的60多位專家學者中有些是康白情當年在華南師院時的同事、學生,他們對於康白情生於1895年、卒於1959年沒有提出異議。[14]

管林根據當年與康白情同事的老教師的回憶,以及康白情生前寫的有關材料,認為:「康白情於1896年4月9日(即光緒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誕生於四川省安岳縣來風鄉井家溝的一個地主兼商業的家庭中。」[15]後來論者都從此說。筆者在華南師范大學查閱的康白情檔案,也與管林的這一說法吻合。

但,康白情的卒年應該是1959年而非1958年。據筆者在廣東省檔案館和華南師范大學查閱的相關檔案,1958年4月8日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將康白情定為「一般右派分子」,同年5月康白情在華南師院辦理退職手續後不久回家鄉。曾專程前往四川省安岳縣采訪的范奎山說:「康白情的親友回憶說,他死在巫山縣他當年為軍閥當幕僚的朋友家中,病死原因是得了霍亂,時間是1959年。」[16]

11.「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1927年春創辦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第156頁)

補訂:陳從周編《徐志摩年譜》1927年條下載:「春 與胡適之邵洵美等籌設新月書店於上海。」[17]學界大都從此說,修訂本亦不例外。而實際上,新月書店創辦於1927年7月1日。有兩則史料為證:

① 1927年6月29日、30日和7月1日,《申報》連續三天刊登《新月書店開張啟事》,明確說,新月書店「定於七月一號正式開張」;

② 7月2日,即新月書店開張次日,梁實秋主編的《時事新報·青光》刊出署名「嚴家邁」的《新月書店參觀記》,詳細報導了剛開張的新月書店情形,文中說:「胡適之、徐志摩等所辦之新月書店,本月一日開張。」

12.「第十四章小說(二)」介紹劉吶鷗時,附註其生卒年為「1900—1939」。(第251頁)

補訂:大陸文學界一般認為劉吶鷗生於1900年,卒於1939年。持這種觀點的有邵伯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學林出版社1993年版)、馬良春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陳安湖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許道明《海派文學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等。而台灣地區學者大都認為他生於1905年、卒於1940年。[18]

首先說生年。姑且不看台灣地區學者判定劉吶鷗生於1905年的理由,《讀書》(1998年第10期)發表了彭小妍《劉吶鷗1927年日記──身世、婚姻與學業》。據劉吶鷗1927年日記,他的出生日期是1905年9月22日。這個記載應該不會錯;1905年也不可能是1900年的誤記。因為,日記中說「1912年7歲入鹽水巷公學就讀」、「1918年13歲畢業進入台南長老教中學」……劉吶鷗在日記中誤記一次是可能的,多次誤記就不大可能,更何況劉吶鷗所寫的是日記。可見劉吶鷗於1905年9月22日出生。

關於劉吶鷗被槍殺一事,1940年9月4日《申報》刊登了《福州路昨日血案 劉吶鷗被擊死》,茲摘錄關鍵的一段話如下:

被擊殞命之西裝男子,經查悉名劉吶鷗,福建人,年四十一歲,為一新文學家。中日戰前,曾任南京中央攝影場編導部主任,旋於去年任日方與亞院文化局所設之中華影業公司總經理。

除死者年齡與劉吶鷗不符之外,姓名和主要事件均相同(劉吶鷗祖籍福建)。

並且,同年9月5日《申報》有一條報道說,「因恐劉吶鷗被殺後,某方團體今日擬施報復暴行」[19],警務當局採取了戒備。說明,9月4日報道的劉吶鷗被殺事件非虛。

因此,劉吶鷗於1940年9月3日被槍殺於上海為實。

13.「第十六章新詩(二)」中說:「新月派詩人曾試圖引入多種西方詩體……轉借十四行詩的試驗,卻產生了一批成果,如孫大雨的《決絕》、饒孟侃的《棄兒》、卞之琳的《一個和尚》、朱湘的《十四行英體》之十二、陳夢家的《太湖之夜》、羅念生的《自然》、李惟建的《祈禱》等。」(第361頁)據此,顯見著者視羅念生為新月派詩人。

補訂:羅念生不是新月派詩人。理由:(1)除朱湘外,羅念生與徐志摩、陳夢家等新月派詩人素無往來;(2)羅念生沒有在新月派編辦的刊物發表過詩作;(3)1929年羅念生赴美留學,直到1934年才回國,是時新月派已解體。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4.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哪三十年

①開拓期(1917—1927).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一個十年". ②豐收期(1927—1937).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二個十年". ③轉折期(1937—1949).所謂現代文學的"第三個十年"

5. 求關於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對於國劇運動的解釋

1925年趙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學生在歸國後,曾於1926年6月至9月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報》副刊上創辦《劇刊》,提倡「國劇運動」,提出了與《新青年》派不同的另一種選擇。他們主張「從整理與利用舊戲入手」去建立「中國新劇」。在戲劇觀念上,主張發揚傳統戲曲「目的在於娛樂」的「純粹藝術」的傾向,反對「利用藝術去糾正人心,改善生活」的易卜生式的社會問題劇;在戲劇的表現上,他們受到愛爾蘭民族戲劇運動的影響,提出要「探討人心的深邃,表現生活的原力」,因而贊賞西方象徵主義與表現主義藝術,進而提出要糅合東、西方戲劇的特點,「在『寫意的』與『寫實的』的兩峰間,架起一座橋梁」,並預言「再過幾十年大部分的中國戲劇,將要變成介於散文、詩歌之間的一種韻文的形式」——他們的這一設想,顯然帶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由於不適合當時社會的需求,終未能實現,成為一個「新夢」,但仍作為「另一種選擇(可能性)」而在現代戲劇思想發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6. 現代文學三十年怎麼學

首先你又對這個的愛好就很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但是光有情趣還是不行的
你需要博覽群書,應當多看之類相關的書,特別是現代文學三十年教科書中的作品,並爭取寫一寫讀後感,並對該作者的生平經歷和作品特色進行系統的歸納,因為教委會之所以選擇這些作品納入到教材之中,就說明這一個作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其次要經這一個作者的其他作品與所選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到這一作者在各個時期的作品特色和該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等諸多問題
有了這些當然還要應對考試,考試之前有必要對以往的考題和考試大綱進行分析,對一些大家的著名著作需要下大力氣關注,寫作特色,社會意義等都會使一些經常會考得題

7. 我想問問以下幾個問題(問題來自於《現代文學三十年》):

這幾個問題真是太深奧了,我覺得如果想要講清楚的話,不來一篇論文是不可能的。這里篇幅有限,我就以我自己的些微見解來粗略回答下樓主的某個提問,因為樓主的這幾個提問真的是太大了,我真沒法子簡述。


  1. "庄騷傳統,孔顏樂處"

概括來說,"庄騷傳統,孔顏樂處"所表達的是古人的一種審美理想。

庄騷傳統,是學問正統。孔顏樂處,是人格境界。


庄騷傳統:這個很好理解。

「昔之論詩者,謂吾國古人之詩,或出於庄,或出於騷,出於騷者為正,出於庄者為變。」

這就是庄騷傳統這一說法的由來。

庄,莊子為代表;騷,屈原的離騷為代表。


孔顏樂處:孔,指孔子;顏,指孔子的弟子顏回,字子淵,也被稱為顏淵。

孔子是聖人,但是終其一生他周遊列國,顛沛流離,不得其用。

孔子的得意門徒顏回,也是個大學問家,且品德高尚,但是跟他老師一樣,他一生也是窮困了得。

但是孔子和顏回雖然處在逆境,但卻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論語"述而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篇》)

於是「孔顏樂處」就成為一個儒學話題,漢代以來人們不僅把孔子、顏回這種「安貧樂道」精神奉為儒家最高的人格精神和道德境界,甚至作為一種「孔顏人格 」津津樂道與推崇。


但是到了崇尚理學的宋朝,「孔顏樂處」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疑以及新的解讀。

程頤的學生鮮於侁問程頤,「顏子在陋巷不改其樂,不知所樂者何事?」程頤答:「尋常道顏子所樂者何?」鮮於侁答:「不過是說所樂者道。」程頤答:「若有道可樂,不是顏子。

這就是新的疑問以及解讀了。「若有道可樂,不是顏子。

按照程頤的這個回答,「孔顏樂處」的含義已不是自漢以來所大力宣揚的一般儒者所理解的倫理道德內涵了,而是對漢儒以來所認同的人格理想境界提出了質疑,質疑孔子,顏回他們所體悟的那個「道」,那個境界是存在謬論的,更甚者自春秋以來的歷代儒者們所探尋的「道」的想法和方法本身就是謬誤的 。

所以崇尚理學的這些大學問家們對「孔顏樂處」提出了新的質疑以及挑戰。


2. 阜利通

是英文 feuilleton 的音譯。feuilleton 是小品文的意思。此說法出自瞿秋白。他評論魯迅的雜文為戰斗的阜利通。


3.「做壞事嫌好,做好事嫌壞」。

這大概要牽涉到哲學以及辯證,我就不攙和了,等大神來給你解答吧。


4.「一個音位就是一個語言類別」,這句話怎麼理解?

樓主筆誤吧,應該是「一個音位就是一個語音類別」。

我上英語語言學的時候,學過這些東西,但是上課不用心啊,所以也不能幫到你。抱歉。等大神來吧。

8.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內容簡介

本編講述了1917年到1927年間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史,作者以專章的方式分別介紹了新文學發軔時期的思想根源,以及新思想傳入時文學界所發生的種種變化和創作潮流,同時將文學的各種題材辟為專章,講述了中國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裡小說、散文和詩歌等文學題材如何接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者同時著重介紹了本時期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具有奠基式的作用的作家及思想家魯迅的創作的一部分。 第一編 第一個十年(1917-1927)第一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一)一 文學革命的發生與發展第二章
魯迅
(一) 一 吶喊與彷徨二 外國文藝思潮的湧入和新文學社團的蜂起二 說不盡的阿Q三 胡適、周作人與新文學初期理論建設三 野草與朝花夕拾四 文學創作潮流與趨向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第三章 小說(一)一 五四小說取得文學的正宗地位第四章
通俗小說(一) 一 民國通俗小說二 從問題小說到人生寫實小說二 新文學迫使舊派向俗定位三 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他主觀型敘述小說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第五章 郭沫若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第六章 新詩(一)一 新詩的誕生二 女神的藝術想像力、形象特徵與形式二 早期白話新詩三 從星空、瓶到前茅與恢復三 開一代詩風的新詩創作四 以屈原為代表的歷史題材的劇作四 新詩的規范附錄 本章年表五 純詩概念的提出六 早期無產階級詩歌附錄 本章年表第七章 散文(一)一 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群第八章 戲劇(一)一 文明新戲二 周作人與言志派散文二 五四運動與建設西洋式新劇的戰略選擇三 冰心、朱自清和文學研究會作家散文四 郁達夫和創造社作家散文三 小劇場運動的倡導五 語絲派和現代文學評論派的散文四 田漢、丁西林等話劇文學開創者及其創作附錄 本章年表附錄 本章年表以上整理自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文革之後革新式的文學史研究專著,它在文學史的編著理論上具有和以往文學史教材較為顯著的區別和特徵,與以往的「新民主主義論」作為指導思想的治史方式不同,《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作者們更加突出了新文學的「現代性」因素。文學的現代性,既表現現代意識,現代思維方式、情感方式,採用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藝術形式,以便於把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思維方式、藝術欣賞能力都處於蒙昧狀態、低級階段的讀者提高到現代化水平。錢理群等人成功的引入了這一概念,使《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擺脫了以往文學史採用對立思維、強調斗爭的敘史模式,更多地看到不同文學形態發展過程中的另一面和相互融合借鑒的態勢。故而在具體作家作品評論介紹方面,《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能夠力拓新視角,如在沈從文專章挖掘出了沈從文等作家作品的價值,並給了他們合理的入史地位------這也是以「現代性」作為評價標准得出的結論。
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比較注「全方位」 的整體研究, 突破了以往現代文學史研究和作家作品評論的某些舊格局,沒有像以往的文學史專著一樣孤立地講作家的生平創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 而是變單篇的個體分析為綜合性的整體研究,比如就「魯迅」而言,作者們結合了時代的發展將對魯迅的介紹分為兩章,分別在第一編《第一個十年》和第二編《第二個十年》中根據社會局勢的影響而分析其對作家所產生的藝術的改變。在作者們的筆下,中國現代文學不是彼此隔離、互不依賴的個別現象的偶然堆積,而是一個經緯相連的有機整體。他們既把中國現代文學這一個整體單位放中國文學發展史和世界文學發展史的更大的歷史單位中,去探討它的價值和地位, 又把它放到中國現代歷史尤其是思想發展史另一個整體中,去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同時, 現代文學中的流派、風格、題材、主題等因素也都分別作為一個整體單位,各自顯示著自己的變化和發展、產生和消亡的脈絡和規律。如對於京派的發展和對後世的影響,作者們特意辟出幾節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並且講述了京派和沈從文的種種聯系。而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學思想和社團, 作者往往會理清其在現代文學這一整體中的發展軌跡,通過它與左鄰右舍發生的橫向和縱向關系,給其以歷史的評價。例如,在講到新文學社團的時俠,既從外部的世界文學的角度闡述外國文藝思潮對它的影響,使它如何在這一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 中西文化大的撞擊」 中問世,又從中國文學的內部角度說明「發難者」如何根據時代和社會的需要,也根據自我個性的信要「介紹」、「選擇」外來思想,並由此形成創作傾向不同的作家群。 王瑜:「從對『通俗文學』的這些論述可以看出,《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已經擺脫了以往文學史採用對立思維、強調斗爭的敘史模式,更多地看到不同文學樣態發展過程中的另一面和相互融合借鑒的態勢。」
趙國宏:「它從中外文論互訓的網路中確定中國現代文學的坐標。它是中國知識分子在冷靜地反思,獲得自覺之後的結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新的里程碑。」
李味:「《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著作,它不僅吸收並總集了現代文學研究的新成果,而且表現了著者獨特的思想眼光,它問世於現代文學研究的低谷時期,具有重要的意義一一它具有明顯的「過渡」痕跡一一它預示著舊的文學史觀的結束,並為全新的文學史著作的出現奠定基石。」
王瑤:「錢理群等幾位青年研究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個性和姿態,寫作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無疑使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研究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趙凌河: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他們比較注重「全方位」的井體研究,突玻了以往現代文學史研究和作家作品評論的某些舊格局,沒有孤立地講作家的生平創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而是變單篇的個體分析為綜合性的整體研究。 1939年12月9日生,浙江鎮海人。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室主任、副館長,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茅盾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專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中國現代諷刺小說的初步成熟》等。

9. 如何評價《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這本書

作者:山裡人老A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37230593/answer/7553999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很好的一本書。中文系學生必讀。文學愛好者入門書籍之一。
作為對比,談談類似的幾本文學史。
1、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無論是出版還是後來的修訂版,都帶有太多毛話語痕跡。」左翼文學「為現代文學主流的說法就跟這本文學史不無干係。實際上,左翼文學並非現代文學的主流。因此就看看出王瑤此本文學史的意識形態色彩了。隨後,就導致了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出現。不過王瑤此著作算是「新中國」文學史的扛鼎之作,影響甚巨。
2、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可說是王瑤「新文學史稿」的反面。比如在書中,夏志清對大陸推崇的魯迅就多有貶意,且論述魯迅的篇幅只有論述張愛玲的一半。甚至還把張愛玲的《金鎖記》譽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小說」。而張愛玲在當時的大陸和台灣都是不受歡迎的(其實張愛玲在台灣早期是被禁的)。不過此書對一些重大作家的「發現」有很大價值,比如他肯定了沈從文和錢鍾書的文學價值。同時,八十年代之後,此書傳入大陸,對大陸的「重寫文學史」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影響到了《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出現。
3、《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重寫文學史」運動的結果。它一方面去掉了王瑤式的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同時也去掉了夏志清式的「意氣用事」(其實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就是美國麥卡錫主義的產物,本意是讓夏志清寫一部關於中國文化的書,為反共做理論支撐。夏志清將其寫成了文學史。)這書對現代文學做了一個梳理,使紛繁的現代文學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面前。
其實,八十年代「重寫文學史」之後,各類文學史層出不窮,山東大學的、華東師大的、復旦的,算是比較有代表性。而他們都撼動不了北大的這本《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所以,強力推薦,文學愛好者應該看一看。
以上摘自知乎網,謝謝。

10. 現代文學三十年和現代文學史的區別

廣義現代文學史的時間線是1919年至今,在這個時間線內,以1949年為界,分為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這兩類文學通常也被合並稱為現代文學史。而《現代文學三十年》就是指純粹的現代文學史,不包當代文學。

閱讀全文

與現代文學三十年版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