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岩是由誰創作的
《紅岩》作者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是1961年1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② 《紅岩》這本書的作者是誰
《紅岩》這本書的作者:者羅廣斌、楊益言
簡介:
1、《紅岩》是1961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廣斌、楊益言。
該書講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共產黨員在渣滓洞中,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
2、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書重印113次,冊數則超過了一千萬;為紅色經典作品,轟動一時。作者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此長篇小說《紅岩》,後改編為紅色電影《烈火中永生》。
3、羅廣斌(1924--1967年),四川成都人。解放後歷任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市統戰部長、市文聯作協會員等職,積極從事宣傳烈士革命事跡的工作,是《紅岩》小說主創人之一。1967年被誣為叛徒,迫害致死。
4、楊益言(1925-),四川武勝縣人。1940年在同濟大學讀書,後因在上海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196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為四川省重慶文聯專業作家。1979年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
1980年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
③ 小說《紅岩》作者簡介
紅岩》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們親身經歷了黎明前血與火的考驗,目睹了許多革命烈士為革命犧牲的壯烈場面。根據這些親身經歷,他們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岩》。 這部作品以驚心動魄的斗爭畫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廣大讀者的心,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被稱為具有共產主義精神和革命氣節的教科書。 羅廣斌(1924—1967年),重慶忠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學運工作,並利用其家庭關系進行統戰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賣在成都被捕,先後囚於渣滓洞、白公館監獄。獄中堅持斗爭,拒絕其兄羅廣文(蔣介石嫡系,國民黨第15兵團司令)的保釋,寧願坐牢,也不寫悔過書,和難友一起秘密製作五星紅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殺之夜,策反看守楊欽典,帶領難友集體越獄成功。解放後歷任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市統戰部長、市文聯作協會員等職,積極從事宣傳烈士革命事跡的工作,是《紅岩》小說主創人之一。1967年被誣為叛徒,迫害致死。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看望楊益言(中)
楊益言(1925—?),四川武勝縣人;1940年在同濟大學讀書,後因在上海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於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慶解放前夕被營救出獄。解放後在重慶市委工作,先後 任科長、辦公室主任、常委等職。196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為四川省重慶文聯專業作家。1979年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1980年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 劉德彬,墊江人,1939年3月在梁山(今梁平)縣中學讀初中時,17歲的他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7年7月,他回到重慶,住在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後來作為中央信託局彭詠梧的聯絡員,又輾轉幾地後,他回到重慶,聯繫到彭詠梧的助手江竹筠(江姐),並與其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 1948年,重慶地下組織遭到大破壞。毫不知情的劉德彬,連同江姐,先後被捕。渣滓洞大屠殺時倖免於難,1949年12月初,劉德彬到「脫險同志聯絡處」報到,在這里與羅廣斌重逢了,又認識了楊益言。三人開始在一起進行對青少年的宣傳教育工作。1956年秋,羅、劉、楊三人共同創作了長篇(約四五十萬字)《錮禁的世界》(後又名《禁錮的世界》)。1959年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作為重點書出版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劉德彬遭到迫害。直到1985年1月,劉德彬的冤案才得到徹底平反。2001年,劉德彬去世 小說《紅岩》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譽,「文革」中該書被誣蔑為「叛徒文學」成為禁書,作者亦備受摧殘,「文革」結束後小說重新出版發行。
④ 紅岩小說是哪年出版
成書時間:1961年
羅廣斌(1924~1967年)、楊益言(1925年~)都是在重慶解放前投身反蔣斗爭的共產黨員。被捕後,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內目睹了許多革命者頑強不屈的斗爭和壯烈犧牲的場面,並且自己也親身經歷了光明與黑暗的生死搏鬥。新中國成立後,那些革命者的偉大形象和感人事跡時刻縈繞在他們心頭。他們飽含著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對先烈的景仰之情,寫下了紀實文學《聖潔的鮮花》、《江姐》等,記述先烈的斗爭史實。1958年,他們又寫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紅岩》(中國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就是將這些紀實性作品的素材經過藝術加工,反復錘煉創作而成的。豐富的生活素材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使《紅岩》成了一部革命現實主義的文學力作。
⑤ 《紅岩》的作者是誰哪國的
中國的啊
《紅岩》是著名作家羅廣斌、楊益言創作的長篇小說。它主要說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在渣滓洞中,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書重印98次,冊數則超過了一千萬。為紅色經典作品,轟動一時,曾先後被改編為電影《烈火中永生》
⑥ 紅岩作者簡介
羅廣斌(1924年11月22日-1967年2月10日),中國作家,重慶市忠縣人,羅廣文胞弟。羅廣斌1948年經江竹筠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國民政府逮捕,關押於渣滓洞,後越獄脫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國共青團重慶市委統戰部部長等職。後專職寫作,其主要作品有: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與劉德彬、楊益言合著)、長篇小說《紅岩》(與楊益言合著)等。文革期間跳樓自殺。
楊益言(1925.11.18——2017.05.19),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人,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小說《紅岩》的作者之一。早年參加革命工作,後被捕囚禁於重慶渣滓洞,出獄後根據其親身經歷寫成《紅岩》一書。2017年5月19日10點25分,楊益言逝世,享年92歲。
《紅岩》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作者羅廣斌、楊益言曾被共同關押在「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集中營里,親身經歷過敵人的種種野蠻暴行和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生活。
小說把反動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轉的覆滅命運,與局部上的氣勢洶洶,瘋狂鎮壓;把革命事業全局上的輝煌勝利,與革命者個人的悲壯犧牲,辯證地統一起來。這兩位作者在寫作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整理先烈們的斗爭事跡,經過著名作家車承友加以集中、提煉、進行藝術再創造。且歷時10年,才完成該部作品。
⑦ 《紅岩》作者簡介
羅廣斌(1924-1967),作家。重慶忠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司令官羅廣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學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建國後,歷任青年團重慶市委統戰部部長、重慶市民主青年聯盟副主席。後在重慶市文聯專門從事創作。合著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長篇小說《紅岩》。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跳樓自殺。
(7)紅岩作者版權擴展閱讀:
羅廣斌生平經歷
因長篇小說《紅岩》在全國的巨大影響,羅廣斌作為作者之一,又是重慶「11.27」大屠殺倖存者,自然而然也成為青年們崇拜的英雄。但是那時他的日子並不推選他為訪日代表,被重慶市某些人以「歷史問題有個別疑點」為由否決;第二年共青團召開九大准備安排他為團中央委員候選人,也因同樣理由被否決。在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年代,羅廣斌當年在大屠殺之夜從獄中脫險的經歷,正好構成了讓人不放心的歷史疑點。因此羅廣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壓抑的。
當以「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為口號的文化大革命發動起來之時,他立即被那種「造反精神」所鼓動,所感召。他成為重慶最早的造反派之一。這也是他的悲劇人生的開始。1948年由於叛徒出賣在成都被捕,先後被囚於重慶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1949年11月27日在敵人大屠殺時從白公館越獄脫險。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烈士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兼統戰部長。
曾與劉德彬、楊益言合寫《在烈火中永生》等小說。1958-1961年與楊益言合著長篇小說《紅岩》,小說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深受讀者喜愛,先後發行350萬冊,並翻譯成英、法、俄、日等19種外文發行。「文化大革命」中該書被誣蔑為「叛徒文學」成為禁書,1967年2月5日,紅衛兵闖入羅廣斌家將其綁架,5天後羅廣斌在關押地墜樓身亡,時年43歲。
楊益言人物生平
原籍四川省武勝縣,1925年11月18日生於重慶。
1937年起在武勝縣初中學習。
1940年到重慶北碚兼善中學讀高中。
1944年考取同濟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到上海讀書。
1948年初因參加反美反蔣的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並遭緝捕。被釋放後回四川,執教於重慶中國鉛筆廠職工夜校。8月被特務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營。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後,參加了重慶「一一"二七被難烈士追悼會」和「三"三一慘案紀念會」的籌辦工作。
建國初期,為了對青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羅廣斌、楊益言和與他們並肩戰斗過的劉德彬三個人共同把他們在獄中與敵人斗爭的切身經歷寫出來。
從1950年4月起在重慶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市委工作,先後任科長、辦公室主任、常委等職;1950年7月1日開始在重慶《大眾文藝》上發表三人合作的報告文學《聖潔的血花》,後華東、華南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單行本。
1958年又在《紅旗飄飄》上發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礎上,羅廣斌和楊益言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紅岩》。小說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譽。「文革」中該書被誣蔑為「叛徒文學」成為禁書,作者亦備受摧殘。羅廣斌和楊益言在「文革」爆發後受到殘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羅廣斌於1967年2月含冤去世。「文革」結束後小說重新出版發行。
196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為四川省重慶文聯專業作家。
1979年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
1980年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
2017年5月19日10點25分,楊益言逝世,享年92歲。
羅廣斌家庭概況
羅廣斌出生在成都一個封建地主家庭。祖父是川東忠縣的貧農兼木匠,父親十九歲中秀才,科舉制度廢除後,被保送進入成都東洋學堂。羅廣斌出世時,父親在川大法學院任訓導,畢業於法政學校的母親,在高等法院工作,父母均系國民黨員。大哥羅廣文早年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回國後參加國民黨軍隊,是國民黨第七編練區司令,統率17萬大軍,負有國民黨西南防務重責。羅家聲勢顯赫,田產富庶,在洪雅縣每年收入過千石,成都收入約百石,另有房產三處。羅廣斌從小生活在非常優裕的環境中,被家人溺愛,未嘗過生活的愁苦滋味。
⑧ 關於紅岩這部小說作者的資料
作者簡介
《紅岩》出版於1960年。作者羅廣斌、楊益言都是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們親身經歷了黎明前血與火的考驗,目睹了許多革命烈士為革命犧牲的壯烈場面。根據這些親身經歷,他們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岩》。這部作品以驚心動魄的斗爭畫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廣大讀者的心,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被稱為具有共產主義精神和革命氣節的教科書。
羅廣斌(1924——1967年),四川成都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學運工作,並利用其家庭關系進行統戰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賣在成都被捕,先後囚於渣滓洞、白公館監獄。獄中堅持斗爭,拒絕其兄羅廣文(蔣介石嫡系,國民黨第15兵團司令)的保釋,寧願坐牢,也不寫悔過書,和難友一起秘密製作五星紅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殺之夜,策反看守楊欽典,帶領難友集體越獄成功。解放後歷任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市統戰部長、市文聯作協會員等職,積極從事宣傳烈士革命事跡的工作,是《紅岩》小說主創人之一。1967年被誣為叛徒,迫害致死。
楊益言(1925——),四川武勝縣人。1940年在同濟大學讀書,後因在上海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於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慶解放前夕被營救出獄。解放後在重慶市委工作,先後 任科長、辦公室主任、常委等職。196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為四川省重慶文聯專業作家。1979年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1980年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
⑨ 《紅岩》的作者是
書名:紅岩
作者:羅廣斌、楊益言
類別:小說
頁數:592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6
《紅岩》 是一部以共**產**黨人為爭取中國**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壯烈*斗*爭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作者羅廣斌、楊益言曾被共同關押在「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集中營里,親身經歷過敵人的種種野蠻暴行和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生活。作為倖存者和最直接的見證人,這兩位作者在寫作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整理先烈們的斗爭事跡,加以集中、提煉、進行藝術再創造。歷時十年之久,完成了這部氣勢恢宏的作品。
⑩ 《紅岩》的作者是誰
作者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
該書講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共產黨員在渣滓洞和白公館中受刑,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的故事。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書重印113次,再版2次,冊數則超過了一千萬。作為紅色經典作品,轟動一時。作者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此長篇小說《紅岩》,後改編為紅色電影《烈火中永生》。
創作背景
建國初期,為了對青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羅廣斌、楊益言和與他們並肩戰斗過的劉德彬三個人共同把他們在獄中與敵人斗爭的切身經歷寫出來。
1950年7月1日開始在重慶《大眾文藝》上發表三人合作的報告文學《聖潔的血花》,後華東、華南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單行本。
1958年又在《紅旗飄飄》上發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礎上,羅廣斌和楊益言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紅岩》。
小說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