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保險法中有規定受益權大於債權的嗎
壽險受益權的保護——債權的行使不能侵犯合法受益人(非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權利
我們知道繼承法的立法宗旨是公平地保護繼承人和遺產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即在債務人死後,債權人對債務人的遺產有請求權。現實中許多保險糾紛案例都存在以下現象,在被保險人死亡後,其債權人在債務人的遺產不足以償還債務時,經常要求法院對基於被繼承人為被保險人訂立的受益人為第三方的保險合同而取得的保險金採取保全措施並享有追索權。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就是將保險金與遺產混同。筆者在下文對二者進行了對比分析。
(一)遺產和保險金的區別
1.二者性質和包含內容不同。人身保險中的保險金是根據合同約定投保人支付保險費於保險人,當被保險人在合同期內發生死亡、傷殘、疾病等事故或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保險人按照合同約定給付的金錢,是基於保險合同取得的權利。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由於自然、生理、道德、社會等因素,人身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譬如早亡、衰老、疾病、傷殘,為了轉移這些風險,人們往往通過訂立保險合同的方式將這些可能發生的傷害損失轉嫁給保險人,獲取一定的保險金,尤其是死亡保險金它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障其遺屬的生活而訂立。而我國《繼承法》第3條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現行遺產繼承的客體為財產和各種財產利益,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公民的房屋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圖書、文物等其他收藏、法律允許公民擁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以及各種證券、票據等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務的債權等;遺產包含的范圍要大於保險金。
2.二者從屬的法律關系不同。保險金及相應的受益權都是基於所訂立的人身保險合同。由於人身保險合同的標的是人的壽命和身體,而人的壽命和身體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所以人身保險合同無法根據保險標的的價值確定保險金額,而是依據被保險人對保險的需求程度和投保人的繳費能力,在法律允許的范圍與條件下,與保險人協商確定;有權領取保險金的受益人也是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在合同中指定,所以人身保險金是根據人身保險合同關系調整的 。而遺產涉及的是繼承法律關系,被繼承人死亡引發的一系列法律關系,包括繼承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共同繼承人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繼承人和受遺贈人之間的關系,繼承人和遺產酌給請求權人之間的關系,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關系,就其性質而言,有物權關系,債權關系,佔有關系以及知識產權關系等。
3.二者的接受人和接受時間不同。保險金是由保險合同規定的受益人領取。受益人是由被保險人或經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指定的,與被保險人不一定有親屬關系;保險金的領取是當被保險人在合同期內發生死亡、傷殘、疾病等事故或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當然死亡保險和兩全保險在被保險人死亡時受益人可以領取保險金。而遺產的繼承,繼承人僅限於被繼承人有一定親屬關系的人,按我國繼承法規定,繼承人,包括法定繼承人和遺囑繼承人,都是和被繼承人有密切關系的近親屬,無親屬關系的人只能作受遺贈人;繼承開始的時間只能是被繼承人死亡或被宣告死亡。
(二)遺產和保險金的聯系
我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被保險人死亡後,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向被保險人的繼承人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一)沒有指定受益人的;(二)受益人先於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三)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可見,在上述三種情況下,保險金具有了遺產的性質,受繼承法律關系調整,債權人可以針對相對債務人的遺產享有處分的權利 。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險金和遺產有著明顯的區別,債權人雖對被繼承人(被保險人)的遺產有追索權,但在受益人非被繼承人的情形下,債權人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處置保險金。(同理,被保險人的繼承人也不能將本屬於受益人的保險金作為遺產來繼承。)本文著重討論的是與保險金和遺產相對應的權利——受益權和債權,債權為什麼不能對抗受益權呢?筆者作了如下分析。
(三)債權和受益權的比較分析
1.性質比較
保險受益權是受益人根據保險合同享有的保險金給付請求權。保險受益權有以下性質:(1)受益權的定義表明受益權是一種財產權;(2)保險受益權是一種請求權,請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即受益人作為權利人享有在保險事故發生時請求保險人賠償或給付保險金的權利;(3)保險受益權是一種期待權,受益權只有在保險事故發生後才能轉化為財產權,在保險事故發生之前只享有期待權,受益人的受益權可能隨被保險人、投保人的變更、撤消而隨時被取消,受益權由期待權轉化為現實的財產權時,不僅要求在合同期內發生死亡、傷殘、疾病等事故或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還必須具備被保險人死亡時合格的受益人尚生存的條件。而債權為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債權有如下性質:(1)債權為請求權,債權人不能直接取得 這種權利所體現的利益,只能請求債務人履行自己的義務;(2)債權為對人權,只能請求負有義務的特定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3)債權具有平等性,數個債權人對於同一債務人先後發生數個債權時,效力一律平等;(4)債權為財產權,是在交換或分配各種經濟利益時產生的權利,其給付須以財產或可以評價為財產的利益為主要內容。
可見保險受益權和債權性質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保險受益權請求權的基礎權利是受益人對保險人的債權,但二者之間仍有區別:(1)同為請求權但請求的對象不同,受益權為保險人,而債權為特定的債務人;請求基於的原因不同,受益權是基於人身保險合同約定享有的權利,而債權產生的原因有多種,依據有效合同所產生的債,侵權行為之債,不當得利之債,無因管理之債,因締約過失所生之債;請求主體不同,受益權的請求主體是人身保險合同規定的受益人,而債權的請求主體是債權債務關系中的債權人。 (2)保險受益權,受益人為數人的,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可以確定受益順序和受益份額,未確定受益份額的,受益人按照相等份額享有受益權;而債權具有平等性。
2.內容比較
保險受益權的內容有(1)保險金給付請求權,我國保險法規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保險人收到受益人的給付保險金的請求後,應當及時作出核定,並將核定結果通知受益人,對屬於保險責任的,在與受益人達成有關給付保險金額的協議後十日內,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這部分保險金通常對受益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起著保障性作用;(2)保險單現金價值請求權,我國《保險法》第六十五條規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險費的,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規定向其他享有權利的受益人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對這一點,有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現金價值應歸於投保人,受益人享有的是保險責任准備金返還請求權。)至於債權,從債權概念可以看出其構成要素為「相對權+請求權+他人行為」 ,(這里的請求權包括了財產權),即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為一定的給付義務,包括主給付義務與從給付義務,附隨義務,不真正義務等。
綜上所述,受益權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保險合同中的受益人基於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意思,在保險事故發生後,無償地享有取得保險金的權利,這既符合意思自治原則又能很好地保護受益人的利益,也符合保險的宗旨;否則若債權人可以任意處置保險金,那麼受益人及受益權的設置根本就沒必要。而且保險契約中事先約定受益人的,一旦期待權轉化為現實的財產權時,受益人就合法擁有這筆保險金,根據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債權人不能要求受益人以保險金來償還被保險人的債務,除非受益人自願替被保險人履行償還義務。
二、壽險受益權的限制
(一)避免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規避法律
人壽保險是以人的壽命為保險標的,以人的生存、死亡兩種形態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保險。當發生保險合同約定的事故或合同約定的條件滿足時,保險人對受益人或被保險人履行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壽險合同尤其是長期性的生存保險和生死兩全保險,儲蓄成分較大,投保人的儲金積累形成了保險人的責任准備金、解約時的現金價值以及未來給付保險金的大部分。如果投保人(被保險人)為逃避自身債務的履行,將自己的財產接借壽險機制轉贈於受益人,從而導致自身失去清償債務的能力,對這種情況,法律如何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呢?我國保險法沒有做出專門規定。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立法在保護受益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債權人的利益予以保護。
我國的台灣地區《保險法》第二十八條規定:「要保人破產時,保險契約仍為破產債權人之利益而存在,但破產管理人或被保險人得於破產宣告三個月內終止契約。其中止後之保險費已交付者,應返還之。」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要保人破產時,保險契約定有受益者,仍為受益人之利益而存在。」根據當地有關立法和司法解釋,以及一些學理解釋,在壽險合同下需注意的是:(1)如果受益人的指定為無償行為,而且確實明顯有害於債權人,或雖為有償行為但受益人明知有害於債權人的利益而同意為之,則債權人或破產管理人可申請法院撤銷受益人利益之指定,仍收回屬被保險人或要保人的財產;(2)要保人一旦破產,若要保人自己是被保險人同時又是受益人,在其破產後可以由破產管理人終止合同,而收回未交清的保險費,列入破產范圍,若被保險人正在該期間內死亡的,所得的保險金額應列入破產財產范圍;(3)因債權債務關系而產生的信用壽險合同,如果債權人為自己的利益訂立,以債務人為被保險人,則合同的保險金利益完全屬於債權人,只要求保險金額的確定是出於善意的、經被保險人同意即可,而不用考慮債務的實際數額及償還情況;若債務人以自己為被保險人,為債權人的利益訂立合同(債權人是受益人),則債權人對合同之權利僅已未償還債務的數量為限,其餘利益與之無關。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債權人是否有權追償壽險保險金,起決定因素的是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受益人的產生方式以及投保人(被保險人)投保時是否出於惡意。這樣規定的宗旨在於保障被保險人的遺屬獲得足夠的經濟保障,同時兼顧被保險人債權人的利益,防止被保險人及債務人利用壽險機制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的清償。
雖然我國《保險法》沒有做出相應的具體規定,但根據民法中規定債權人有撤銷權,又稱「廢罷訴權」,是指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所為的有害債權的行為,得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我國《合同法》第74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0條規定:贈予人為了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將自己的財產贈予他人,如果利害關系人主張權利,應當認定贈予無效。根據上述規定,若投保人為了逃避履行債務,故意將財產借壽險機制贈予受益人,從而導致無力償還債務,針對這種情況,我國保險法可以仿效此做法,對受益權進行限制。
但是在實務中對於如何確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的行為是出於惡意並明顯有害於債權人的標准,還需進一步探討。筆者認為前提是建立健全我國的個人信用體制,這樣才能較好並能較方便地實施法律相關規定。
(二)債務人在沒有故意規避法律情況下對投保人(受益人)訂立的壽險合同的解約返還金的請求權及扣押權
我們先看一個日本案例,Y(投保人,被告)和A(保險公司)之間簽定了「個人年金保險」合同。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有:1保險的種類是「個人年金保險」;2躉交保險費為497萬日元;3開始領取年金的年齡為60歲(投保時年齡為35歲);4基本年金為每年100萬日元;5支付期限為10年;6如果在開始領取年金之前死亡的話,給付死亡保險金1000萬日元。在9年後,由於Y負債頗多多陷入無力清償債務的 境地,因而Y的 債權人X(原告)無法通過正常的途徑收回債款。為此,X向奈良地方裁判所請求將Y所擁有的保險合同解約返還金的請求權扣押,並要求取得解約權。一審奈良地方裁判所駁回了X的請求。X不服,遂向大阪高等裁判所提起控訴,並勝訴;根據日本民事執行法的規定,在扣押該權利好,X可以取得解約權將保險合同予以解除,並取得償還債務的金額。
對這一案件,有人認為只有投保人才有權解除保險合同,而且在日本的民事執行法中,對保障本人最低生活的財產,法律是禁止實行扣押權的。個人年金保險主要是養老金制度的補充,其作用是保障老年人在晚年有一個穩定的收入,如果債權人代位行使解約權,將保險合同解除並取得解約返還金(現金價值),這將對其將來的生活不利。還有人認為個人年金保險實際上並非當事人將來養老時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必不可少的生活來源,當事人還享有企業養老金保險,社會養老保險等眾多保障;該商品的保險費是躉繳的,具有十分濃厚的儲蓄性質,因此可以認定該商品是儲蓄性保險。而且根據該年金保險契約的規定,在年金給付開始之前的任何時候都可以解除合同,本案的請求並非正在給付中的年金,而是年金給付之前(離給付年金尚有16年)的保險合同現金價值的請求權。
筆者同意後一種觀點。法律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規定在實行扣押權時要保障債務者的最低生活水平,如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法院有權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財產,也有權扣留、提取被執行人應當履行義務部分的收入,但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和生活必需品(第二百二十二條,第二百二十三條),從該角度來講,對保障性的壽險合同債權人無權解除債務人與保險人之間訂立的合法契約。
本案不同,其涉及的債務債權問題的關鍵點之一是個人年金保險是屬於儲蓄型的商品還是屬於保障型的商品。從當事人的年齡來看,離領取年金尚有16年的時間,那麼在這段比較長的期間,該保險合同作為社會保障的補充功能沒有得到體現;另一方面,作為期待將來能升值或保值的儲蓄性功能則在保險合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關鍵點之二是債權人能否代位債務人行使保險合同解除權,民法中債權人的代位權是指債權人為確保其債權的受償,當債務人怠於於行使對於第三人的財產權利而危及債權時,得以自己的名義代替債務人行使財產權利的權利。當然民法中的「代位」與保險法中的「代位」有很大不同,筆者在此只是借鑒其立法意圖,對於儲蓄成分較大的人壽保險合同,雖然保險合同約定的情形尚未到期,不存在「債務人怠於行使對於第三人的財產權」,但筆者認為只要債務人通過其他手段不能償還債務,且解除儲蓄性壽險合同不會對其將來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如案例中離保險人給付保險金尚有16年時間,那麼債權人為維護自身利益可以請求法院對該解約返還金的請求權進行扣押並被允許解除該壽險合同。
需補充的是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40條,人民法院對被執行人所有的其他人享有抵押權、質押權或留置權的財產,可以採取查封、扣押措施,財產拍賣、變賣後,所得價款應在抵押權人、質押權人或留置權人優先受償後,其餘額部分用於清償申請執行人的債權;即若債權人行使解約權不得對抗上述《規定》中權利人的利益。
綜上所述,保險金和遺產不能混同,債權人不得侵犯對屬於受益人(非債務人)依保險契約合法取得的受益權;但同時為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我國的保險立法中應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做法,完善對避免債務人為逃避債務履行而故意將財產轉贈於受益人及債權人對儲蓄性保險合同的解約權及現金價值請求權的扣押權相關立法。
參考文獻:
1. 中文書目
(1)錢建娣編著:《保險學理論與實務》,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沙銀華著:《日本經典保險判例評釋》,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3)史學瀛 郭洪彬著:《保險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4)史衛進 孫洪濤編著:《保險法案例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5)Mark S.Dorfman 著 齊瑞宗等譯:《當代風險管理與保險教程》(第七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6)常怡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修訂版。
(7)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張玉敏著:《繼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9)朱有彬主編;《保險法實務與案例評析》,中國工商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中文期刊
(1)偶見:《論債權人對儲蓄性保險金的追索權》,載於《中國保險幹部管理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總第45期。
(2)韋生瓊:《保險金與遺產不能相提並論》,載於《財經科學》,1995年第2期。
(3)計紅:《保險受益權研究》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4)劉文宇,周怡萍:《淺論人身保險合同中的受益權》載於《行政與法》,2003年12月。
❷ 物權和債權的區別
債權是一種民法上的權利,而債務則是一種民法上的義務。和物權專不同的是,債權是一種典型的相屬對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間發生效力,原則上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系不能對抗第三人。從會計意義看,債權是指單位未來收取款項的權利,包括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應收股利、應收利息和應收補貼款告等。從會計意義看,債務是指由過去交易、事項形成的,由單位或個人承擔並預期會計導致經濟利益流出單位或個人的現時義務,包括各種借款、應付及預收款項等。有時也指所欠的債。兩者的區別如下:1、債權債務是不可以單獨存在的。錢是債權人的,他借給債務人。2 、債權是一種典型的相對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間發生效力,且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系不能對抗第三人。3、 債發生的原因在民法通則中主要可分為契約、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債的滅失則有清償、提存、抵銷、免除等。4、 債權債務中的物權行為客觀存在,它是法律行為的一種,只要承認債權與物權的劃分,就必然要承認債權行為之外還有物權行為。
❸ 債權與物權的區分
物權復屬於絕對權對世權,債權屬制於相對權對人權。物權與債權的區別,應包含絕對權與相對權的區別。絕對權的義務人是不特定人,相對權的義務人是特定人。據此,絕對權與相對權的區別是明確的。
然而,現代民法確定了債權不可侵理論,即認為第三人也可能侵犯債權。這意味著不特定人對債權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這樣就發生了問題:不特定人是否債權的義務人?債是否特定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債權不可侵理論,基於權利不可侵理論。後者認為;不特定人對任何權利,包括相對權,均負有不侵犯的義務。這樣又發生了問題;不特定人是否任何權利的義務人?如果是,絕對權與相對權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權利不可侵性理論,源自司法實踐,法官基於公正的理念,認為需要保護債權人免受第三人侵犯,法學家提出了權利不可侵性理論,為此類需要提供了法理依據。但法學家沒有回答,權利和債權的不可侵性理論,如何與傳統民法關於絕對權與相對權保持銜接。
❹ 物權和債權問題區分
這屬於特定物合同
顯著底價的話,甲和丙構成惡意,以有權追回。
物尚未交付,物權尚未成立,所以這是債權請求權。
❺ 債權是主物權還是從物權
經人提醒...自己的確是懶了一點。要回答以下答案之前應該先跟LZ說清楚一個概念性專問題...就是物權與屬債權本就是兩種權利。如果從借與貸的方面來說,借款的人對物品擁有的是物權,而借款給借款人的人對物品擁有的就是債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物權與債權是兩個相對立的權利
物權可以分成主物權和從物權
主物權是指不用從屬於其他物權而可以單獨成立的物權,比如用益物權,所有權
從物權是指必須依附於其他物權而存在,隨著主物權的消滅而消滅的物權,比如在擔保物權中的抵押權,留置權等
債權的表現形式可以是用益物權等也可以是抵押權等,所以在看債權是以什麼為擔保的
❻ 信託的受益權,收益權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信託受益權轉讓是指將信託受益的權利進行轉讓。信託受益權是信託合同中規定的關系人享受信託財產經過管理或處理後的收益權利。也包括信託合同結束時,合同中規定的關系人可享受信託財產本身利益的權利。信託受益權是指受益人請求受託人支付信託利益的權利,廣義的信託受益權中的受益人除有請求支付信託利益的權利外,還有保證信託利益得以實現的其他權利,如《信託法》規定的知情權、調整信託財產管理方法權、撤銷受託人違反信託的處分權、受託人的解任權。信託受益權具有以下特徵:其一,信託受益權屬於兼具物權和債權性質的財產權。信託受益權是受益人對信託享有的權利和利益,因此該權利首先必須是財產權。其二,信託受益權屬於可轉讓的財產權利。信託受益權的權利是通過轉讓質物實現的,因此能夠質押的權利應當滿足可轉讓的條件。
❼ 資產收益權的法律屬性是未來債權嗎
資產來收益權的法律屬性不是自未來債權,是未來物權。
資產收益權是所有人通過財產的佔有、使用、經營、轉讓而取得的經濟效益。收益一般包括以贏利為目的而取得的經營性效益和不以贏利為目的而取得的非經營性收益。經營性收益必須是依法享有權利進行該項營業者在法定范圍內的收益。收益權是所有權的一項基本權能。
從資產收益權的定義可看出,資產收益權實質屬於所有權的概念,而所有權從法律上講屬於物權的一種,所以資產收益權是物權,不是債權。
物權與債權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物權與債權反映不同的財產關系,體現不同的經濟利益:物權反映靜態的財產支配關系,其體現的經濟利益,債權反映動態的財產流轉關系 ;
2、物權與債權的主體、客體不同 ;
3、物權與債權的效力不同 ;
4、物權與債權在有無期限性上存在區別
;
5、物權、債權的變動不同,物權的變動采法定主義和公示主義,債權的變動則否。
❽ 債權和物權的關系是什麼
在財產權體系中,物權與債權的關系最為密切。物權規范財產的歸屬和利用關系,債權則規范財產的流轉關系。而在財產關系的運作過程中,物權是債權的起點和最終歸屬,債權則是人們獲得和實現物權的橋梁與手段。明確二者的關系,有利於把握民法中財產權體系的構造。
❾ 物權效力和債權效力哪個更優先
優先效力物權的優先效力,也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主要含義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沖突的權利並存時,效力強的權利排斥效力弱的權利的實現。這種效力的強弱既體現在物權與債權之間,也體現在物權與物權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