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上請求權中的排除妨害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中的排除妨害請求權

發布時間:2021-10-24 11:31:49

① 排除妨害請求權怎麼使用

按相關法律規定,對於排除妨害請求權,可以自行直接對侵權人進行使用;版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權起訴,向人民法院主張排除妨害請求權。
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三十五條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② 物權中關於排除妨害請求權的問題

這句話的意思是針對「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說的,可以這么理解,排除妨害請求權必須是存在現實的妨害無權的情形,所謂「可能妨害的」,在法律上不存在。

不知道我說明白了嗎

③ 物上請求權之排除妨礙是否適用訴訟時效

合議庭一種意見認為,胡鵬飛未在知道或應該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2年內的訴訟時效期間請求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提起訴訟請求排除妨礙,恢復原狀,已超過訴訟時效,對排除妨礙的物上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逢,在理論上雖有爭論,在理論界雖有爭議,但我國現行法律未對訴訟時效作出明確規定,原一二審法院認定胡鵬飛提出排除妨礙的訴訟請求已超過訴訟時效而駁回其訴訟請求並無不當. 此種意見以法律未明文規定訴訟時效之客體為由,作為支持原判之理由,似有不恰.蓋法律之邏輯重在論證,此即為武斷中止之情形. 法的適用的形式為邏輯三段論,即由大前提,小前提而提出結論,此為法律論證之外部論證,法律適用的實質在於評價,即須對其前提作為必要的判斷,對大前提的必要判斷需法律解釋的當然介入,否則此種判斷無法進行,法律適用的邏輯三段論亦無法推演. 依語義學之觀點,法規范並非法律條文本身,乃是以法律條文為媒介所表彰之應然規范,法律適用乃法規范之適用,而非簡單之法律條文之適用.法律之適用為法官之專屬職責,因此其任務在於法規范之發現,法律條文乃法規范之存在形式,而法規范並非簡單的與法規范之間存在著一對應關系,一項法規范可表現在不同的法律條文甚至不同的法律文件之中,反之,一項條文也可以反映若干法規范的相同內容,法律解釋則成為法規范與法律條文之間的橋梁,因此種發現不得不藉助法律解釋之技術. 法律解釋乃是對法律條文所蘊含規范意旨的理解和說明.有學者僅承認狹義之法律解釋概念,認為法律解釋是指有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定之許可權和程序,對法律字義所作出的具有普遍約束的闡釋,即有權解釋之概念,而否認法官有法律解釋權.此有權解釋概念亦值得商討,蓋有權解釋並非等於有效解釋,"有權"並非可邏輯當然地推出有效.有效乃指具有法律效力而言,法律效力之含義有三:一為法律的效力,即作為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抽象效力,第二為法律認許的效力,即當事人間合同的效力,第三為法律上效力,即判決,裁定等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為具體的效力,體現為確定力,既判力,形成力等.若僅以第一種效力而否定法官解釋法律之有效性似有不妥,法官之有效解釋乃是對第三種效力而言. 筆者花大幅論證法官之有效解釋性,乃是為下文之法律解釋奠定解釋,若非如此,以下之解釋便成徒勞而淪為無效之法律解釋. 從目的解釋而言,訴訟時效之規定乃在於促使權利人積極行使權利。權利之本質為自由,權利人行使或不行使均屬權利人之自由,法律限制當事人行使權利之自由,似有違背權利本旨之嫌。訴訟時效制度的設立在於對法經濟性的認同,(法諺有雲:法律不保護在權利上睡覺的人)以及權利人長期不行使權利的事實使相對人產生權利人不再行使權利的合理依賴,此處之權利乃指本體性這權利,而非由本體性權能所衍生之權能。債權者,特定人得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之權利也,其權利一次行使,即告實現並消滅,其權利為涉他性之權利,即對人權,其不行使權利之表徵會造成處於具體法律關系中之相對人造成合理之信賴。而物權,乃權利人得直接支配特定之物並排除他人妨礙之權利,其權利之行使不因一次而消滅,以永久性為特徵,若非物權行為或事實行為之發生而使物權消滅,權利人得永久行使,亦不會因一次行使而消滅,法律亦無促進其行使之理由。 從體系解釋而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提擔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明確規定:擔保物權 其次,妨害排除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一般認為因妨害客觀上必然具有持續性(已終了的妨害不可能請求排除,現存妨害無法計量其時效「起算點」),同時,妨害無論經過何等時間,法律上不可能認其取得合法性,故其性質上不可適用任何時效。就總體而言以上理由有其合理性,但缺乏針對性,且易對某些方面理解產生歧義。事實上,妨害排除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應是在考量各種具體情況和相關因素後的結果。具體而言,若妨害形成於兩個相互毗鄰的不動產所有人(包括佔有人或使用人)之間,則基於不動產相互毗鄰客觀事實的繼續存在,就不會使人在外觀上認為這種妨害具有合法性,由此也無須以一定事實狀態的存續來推翻權利。若在兩個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之間形成妨害,則是整體規劃與私權協調問題,不屬民法規范范疇,也不能適用訴訟時效規定。如設定鄰地利用權等他物權,則因此類與不動產相關的他物權也須登記才能生效或具有對抗力,故不會使人認為使用人就是物主,但如僅設定債權負擔則應有不同結果,對此有適用訴訟時效的可能。若妨害的形成不是在不動產相鄰人之間發生,則因妨害行為仍在持續,而不是妨害狀態仍在持續。換言之,妨害狀態的持續性不應成為排除妨害請求權不得適用訴訟時效的理由。行為與狀態是兩個層次上的概念,以無權佔有為例,在他人將物佔有之一剎那,行為已結束,訴訟時效已可開始計算,但行為結束時他人對物無權佔有的狀態仍持續,故不影響訴訟時效的進行。同樣,當妨害行為仍在不斷發生時,訴訟時效的期間根本無法計算;但妨害狀態的持續應不影響訴訟時效的計算。根據妨害行為與妨害狀態間的關系可分為:一次性妨害(如鄰人樹木倒在他人庭院)和持續性妨害(如持續地使噪音、粉塵等進入他人土地)。對於後者,妨害狀態與行為一直持續,訴訟時效的起算點即一直更新,這不是說不能適用訴訟時效,只是時效規定已成為不必要。對於前者,樹木倒落是一次完成並不延續,而妨害狀態卻在持續。此時不能以時效無法起算為不適用時效規定的理由,而應以庭院所有人一直不主張妨害排除請求權不會使人產生外觀信賴為由來否定時效的適用。因樹木在他人院內只能被認為歸庭院所有人,那麼庭院主人如何處置均與他人無關。但應注意的是,庭院主人若要自己排除即要產生相關費用,對此實際上是庭院主人的損失,而要鄰人承擔,這應作為債權請求權可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為此,確定物上請求權為時效客體的國家也不將排除妨害請求權列入時效適用范圍。

④ 關於物上請求權的問題

物上請求權是指當物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害或有可能發生妨害時,物權人為了使其物權恢復到圓滿狀態,請求妨害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的概念和制度最早確立於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該法典專門規定了「基於所有權的請求權」,並具體規定了請求權實現的種類,其中包括第862條和1004條的排除妨害或停止侵害請求權;第985條和1861條的返還財產請求權;第989條的財產損害請求權。此後,物上請求權制度相繼在大陸法系的瑞士、韓國以及我國台灣等地確立。盡管我國民法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這一制度,但《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幾種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與《德國民法典》中規定的物上請求權的種類極近相似。因此可以說我國民法從傳統理論上仍然認知了它的存在,並且隨著我國《物權法》的制定,對於物權的民法保護機制之一的物上請求權問題也必然提到日程上來。物上請求權也被稱為物權請求權,或物權保全請求權、物上關系請求權,但無論何種稱呼,都不會離開物,因此,「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的存在為前提的」,是當物權人在其支配權的行使受到阻礙時行使的權利。有的學者認為,物上請求權除了《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種類外,還包括確認物權(所有權)。然而,對於物權的確認是在物權的歸屬還處於待定狀態,即此時的物權人是不確定的,而從物上請求權的概念來看,物上請求權的主體必須是物權人,因此,筆者以為確認物權不是物上請求權的種類。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例如《繼承法》規定,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的二個月內不作出接受遺贈的意思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這里的二個月就是除斥期間。

特點:
1除斥期間則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2除斥期間則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實體民事權利本身,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
3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行使某項權利的期限,以權利人不行使該實體民事權利作為適用依據
4除斥期間是自相應的實體權利成立之時起算。

所謂除斥期間,是指法定的權利固定存續期間,權利人在該期間不行使權利,該期間經過後即發生權利消滅的法律效果。除斥期間為固定的不變期間,不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問題。因而,權利人如欲保全自己的權利,就必須在除斥期間內行使權利,否則,該期間經過後,權利人的實體權利本身便發生消滅。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26條規定:「人壽保險以外的其他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保險人請求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權利,自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二年不行使而消滅。人壽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保險人請求給付保險金的權利,自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五年不行使而消滅。」該條規定的期間即為除斥期間。因而,保險事故發生後,人壽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必須在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五年內請求保險人給付保險金;人壽保險以外的其他保險的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必須在其知道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二年內請求保險人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超過上述期間,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請求保險人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權利消滅,保險人不再負有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所以 除斥期間屆滿,該權利的物上請求權也隨之消滅

⑤ 物權請求權主要包括哪些

1、返還原物請求權。

當物權歸屬不明或是否存在發生爭議時,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專門國家機關提出請求,即為物權確認請求權。

2、排除妨害請求權。

當所有人的財產被他人非法佔有時,財產所有人或合法佔有人,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請求不法站有人返還原物,或者請求法院責令不法佔有人返還原物。

3、消除危險請求權。

當他人的行為非法妨礙物權人行使物權時,物權人可以請求妨害人排除妨害,也可請求法院責令妨害人排除妨害。

4、恢復原狀請求權。

當物權的標的物因他人的侵權行為而損壞時,如果能夠修復,物權人可以請求侵權行為人加以修理以恢復物之原狀。

5、損害賠償請求權

當他人侵害物權的行為造成物權人之經濟損失時,物權人可以請求侵害人賠償損失,也可以請求法院責令侵害人賠償損失。

(5)物上請求權中的排除妨害請求權擴展閱讀:

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都為請求權,有一些類似的屬性,但絕不能將物權請求權等同於債權請求權。兩者的主要區別有:

1、發生的基礎與根據不同。物權請求權以物權為基礎,以物權的支配力受到妨害或有妨害之虞為發生根據;而債權本身就是請求權,該請求權以合同之債及其他法定之債的存在為基礎和根據。

2、保護對象不同。物權請求權制度的保護對象只是「物權」一種,債權請求權的保護對象包括「物權」、「人格權」、『知識產權「及其他其有「排他性」效力的民事權利。

3、對過錯要求不同。一般來說,適用債權請求權要考慮過錯,而物權請求權原則上不考慮相對人是否有過錯。

因此,在其物權受到侵害或妨害的情況下,若行使物權請求權,物權人只須證明相對人已實施了侵害或妨害其物權的行為便可以要求相對人排除妨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而無須證明相對人是否有過錯。

4、對損害要求不同。債權請求權以實際損害的發生為前提,而物權請求權的發生則無須考慮是否造成實際損害。

5、訴訟時效的適用方面不同。物權請求權權利人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不適用訴訟時效(消滅時效);而債權請求權則適用訴訟時效。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同時規定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能夠更有效地保護物權。

⑥ 排除妨害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一、什麼是排除妨害權請求權
排除妨害請求權是公民生活中一條重要的權利,受法律保護。妨害是指以非法的、不正當的行為,或者以無權施加的設施對權利人的物或物權造成侵害或妨礙,現實地阻礙了特定物的權利人行使權利。排除妨害請求的目的是消除對物權的障礙或侵害,使物權恢復圓滿狀態。危險是指相對人對已知物將來必然造成妨害或損害的行為或者設施狀態。危險是可以合理預見而不是主觀臆測的。
遭受的危險或正被妨害特定的物依然存在,是權利人對現時妨害人行使請求權的前提。就是說這種妨害或危險應當是持續存在的。在審判實踐中,權利人請求消除危險或排除妨害,不需要證明相對人具有過錯,只需要證明其享有物權的特定的物被他人妨害或遭受危險即可。因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險的費用由形成危險或妨害的相對人承擔。本條不受民事訴訟時效的限制。
二、排除妨害構成要件:
我們通常認為,排除妨害糾紛的構成要件一般包含:
1、被妨害的標的物仍然存在並由所有人佔有;
2、妨害人以佔有以外的方法妨害權利人行使權利且這種行為是持續進行的;
3、妨害必須是不正當的。
而且妨礙的行為必須是一種現實的妨害,而不是一種將來發生的危險。消除危險是指物權人對有可能造成自己之物損害的設施的物權人請求其消除自己的危險。消除危險請求權與排除妨害請求權之間,既有關聯性又有區別,從關聯性的角度講,消除危險是從排除妨害中派生出來的,二者都是因為相對人妨害物權的行為導致的。主要差異在於,排除妨害要求相對人積極地採取措施排除現實已經發生了的妨害;消除危險要求相對人積極地採取措施(作為)或者停止(不作為)某種行為以消除將來必然發生的妨害或損害。
三、排除妨害和排除妨礙的區別
1、適用范圍有所不同
妨礙的適用范圍比妨害更為廣泛。妨礙是指對他人行使權利造成障礙,這種障礙可能造成實際損害,也可能沒有實際損害。妨害是指實施了某種侵害他人行使權益的行為,後果上已有某種結果狀態的發生。例如:衣櫃放在過道,妨礙通行,受害人難以證明是否受到實際損害,但是可以證明其受到了妨礙,此種情況下受害人即可訴請人民法院責令侵權人排除妨礙。
2、義務主體有所不同
排除妨礙的義務主體比排除妨害廣泛。排除妨礙的義務主體不但包括實際侵權人,亦包括具有某些履行事務職能的主體。例如:高速公路,二車追尾,造成通行不暢,但尚可行進。此種情形下,權利人可要求公路管理者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再如:住宅小區內,因外來人員承攬加工工作的需要,而遺留現場的堆砌物影響美觀、通行或通風採光等,權利人可要求物業管理者排除妨礙。但排除妨害,權利人僅能訴求實施侵害行為的實際侵權人。
3、責任功能有所不同
排除妨礙主要是預防性的侵權責任方式,它並不要求實際損害已發生,它也不是為了填補損害,主要是發揮預防可能損害發生的功能。排除妨害從功能上說,不屬預防性的侵權責任方式。權利人訴求排除妨害,應當有一定的結果狀態發生,並已造成某些輕微的實質性損害且仍處在持續狀態中。
當然,「排除妨礙」與「排除妨害」更多的是共同點,兩者之間很難截然區分。但筆者還認為,依據《物權法》,「排除妨害」主要限定於妨害物權的物上請求權,而「排除妨礙」則適用於其他形式的各類侵權行為。

⑦ 物上請求權的涉及范圍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所有人對於無權佔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請求返還其所有物的權利。其構成要件只有一個,即相對人無權佔有其物。所謂無權佔有,是指沒有正當權源而佔有他人的物。其發生原因如何、其期間長短、佔有人善意或惡意、有無過失在所不問。若佔有人有正當權源,如有地上權或質權或債權等時,該物的佔有人得進行抗辯,而繼續其佔有。當某物上的所有權為共有時,若共有人中的一人逾越其應有部分行使權利,因認為其無權佔有他人的部分,阻礙了其他共有人行使權利,因此,應允許其他共有人得以行使物上請求權,請求返還佔有或除去妨害。物上請求權主體須為所有物的所有人,包括單獨的所有人或共同所有人。請求權相對人為的無權佔有人。所謂無權佔有人,即仍事實上管領其物但無正當權源的人。相對人應不僅僅限於直接佔有人,間接佔有人也可以成為相對人。因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以物的交付為目的,但物的交付並不以現實的交付為限,還有觀念交付與簡易交付。故對於間接佔有人,物上請求權人也可行使返還請求權。返還請求權的內容除原物的返還外,還涉及原物不能返還時的損害賠償問題以及費用能否求償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依佔有人的主觀心理狀態而有所不同。
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
善意佔有人對所有物沒有惡意,即他們已經盡到了善良管理人應盡的義務,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沒有過錯,故不負賠償責任;如果提起侵權行為請求權的權利人能夠證明,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是由可以歸責於善意佔有人的原因造成的,則善意佔有人也應當負賠償責任以填補權利人無辜所受之損害。對於惡意佔有人,因其對所有物本來就具有惡意,故不可能證明自己已經盡到了善意管理人的義務,因此必須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負賠償責任。但是,權利人只要證明自己對所有物享有物權就可以提起返還請求權,而相對人則須證明自己是否為善意,若相對人不能證明自己為善意佔有時,即被推定為惡意佔有,就要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負賠償責任;而依侵權行為對惡意佔有人提起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權利人則必須證明惡意佔有人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有過錯,這就加重了權利人的舉證責任,對權利人不利。不過,這一點可以通過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加以彌補。不當得利制度對惡意受益人附加了返還不當得利的「加重」返還責任,返還的范圍包括受領時所取得利益、受領利益的利益以及受益人的損害賠償。
關於費用的求償
善意佔有人支出的必要費用(指在出現危害物的存在的特別情形時為保持物的存在而付出的費用),應依何種依據請求返還,在中國現行法上並無明確規定。善意佔有人是誤將他人事務認為自己事務而為管理,對此能否成立無因管理,在理論上尚有分歧。筆者認為,為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不妨承認善意佔有人不違背權利人的意思、並且管理結果有利於權利人而實施的管理行為構成無因管理。學說上亦有「客觀標准說」,即:管理人管理的事務是否系他人的事務,應以客觀上是否屬於他人為標准來判斷,只要客觀上可以辨認屬於他人的事務,均可成立無因管理,故管理人誤將他人的事務作為自己的事務管理的,可以成立無因管理。在某些場合,善意佔有人所支出的必要費用還可以依不當得利請求權要求返還。受益人取得的利益,既包括財產的積極增加,也包括財產的消極增加。所謂財產的消極增加,是指財產利益本應當減少而因為一定法律事實並未減少。財產利益本應減少而沒有減少,客觀上仍然可以歸結為利益的增加。因此,善意佔有人能夠證明權利人佔有所有物時,也要為保持物的存在而付出此項必要費用時,就可以請求權利人返還其所受之利益。善意佔有人還可以就增加物的價值而付出的有益費用,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惡意佔有人支出的必要費用和有益費用,只有在能夠證明為權利人的利益而無因管理時,方可請求返還。
所有權的排除妨害請求權
所有權的妨害排除請求權,是指所有人對其所有權的圓滿狀態被他人妨害時,得請求妨害人除去妨害的權利。無論妨害人是否有故意、過失的主觀過錯。妨害的形態有事實上的妨害和法律上的妨礙。但所有人有容忍義務的,妨害人可以此抗辯,不構成妨害。容忍義務包括基於法律規定的容忍義務,如相鄰關系;基於他物權發生的容忍義務。他物權是對所有權的一種限制,他物權人對所有物的使用收益,所有權人有容忍的義務;基於債權發生的容忍義務,如對承租人的使用有容忍的義務。容忍義務的舉證責任應由妨害人承擔。所有權妨害除去請求權的效力,是排除一定行為的妨害。其不同於損害賠償請求權,所有人不能請求回復原狀,而僅能除去妨害因素,因為妨害區別於損害,損害為妨害行為所產生的各種不利益,以故意與過失為要件,屬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范疇。妨害為某一損害發生的源頭,是所有人請求排除的對象,非以故意或過失為要件。
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
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是指所有權人對於有可能妨害其所有權的行使的妨害人得以請求防止妨害的權利。無論妨害人有無故意、過失,只要存在妨害所有權人行使完整所有權的可能性,所有權人就得以行使防止妨害請求權。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的內容是,被告(有妨害所有權人之虞的人)應以自己的費用為妨害預防或防止行為--或為積極行為,其應以給付為之,但被告拒絕履行的自然適用關於強制執行的規定。一般的原則是,妨害防止行為應以被告的費用負擔。總之,應就具體情形,對各方利益進行全面衡量,而尋求較為妥當的判斷是可靠的做法。

⑧ 排除妨害請求權和消除危險請求權的區別

本質上沒有區別。根本的區別是,一個已經發生,一個還沒有發生。
一、物專權遭受妨害的屬,物權人有權請求排除妨害。例如,侵權人設置路障妨害通行,物權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二、請求消除危險,又稱請求防止侵害。侵害雖未發生,但物權面臨遭受侵害的危險,存在被侵害的可能,對於這種可能發生的侵害,物權人有權請求相對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防止侵害,消除既存的危險,以避免侵害的發生。

⑨ 物權法規定的物上請求權

你問的是一個法律概念 建議好好看看 你就知道是什麼回事了

物上請求權的定義
物上請求權是指當物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害或有可能發生妨害時,物權人為了使其物權恢復到圓滿狀態,請求妨害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的概念和制度最早確立於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該法典專門規定了「基於所有權的請求權」,並具體規定了請求權實現的種類,其中包括第862條和1004條的排除妨害或停止侵害請求權;第985條和1861條的返還財產請求權;第989條的財產損害請求權。此後,物上請求權制度相繼在大陸法系的瑞士、韓國以及我國台灣等地確立。盡管我國民法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這一制度,但《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幾種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與《德國民法典》中規定的物上請求權的種類極近相似。因此可以說我國民法從傳統理論上仍然認知了它的存在,並且隨著我國《物權法》的制定,對於物權的民法保護機制之一的物上請求權問題也必然提到日程上來。物上請求權也被稱為物權請求權,或物權保全請求權、物上關系請求權,但無論何種稱呼,都不會離開物,因此,「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的存在為前提的」,是當物權人在其支配權的行使受到阻礙時行使的權利。有的學者認為,物上請求權除了《民法通則》第134條規定的種類外,還包括確認物權(所有權)。然而,對於物權的確認是在物權的歸屬還處於待定狀態,即此時的物權人是不確定的,而從物上請求權的概念來看,物上請求權的主體必須是物權人,因此,筆者以為確認物權不是物上請求權的種類。
《物權法》,物上請求權制度作為物權保護的重要方式,是物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對物上請求權制度進行研究和分析,並提出對我國物權法中物上請求權制度的看法。
[編輯本段]物上請求權的性質與種類
物上請求權,也稱物權的請求權,是指當物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害或有被妨害之虞時,物權人為了排除或預防妨害,請求對方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的目的為排除妨害,根據不同的妨害形態可分為以下幾種,
(1)當他人沒有許可權而佔有物權的所有物妨害物權時,發生物權的返還請求權;
(2)以此外的方法妨害物權的,發生妨害除去請求權;
(3)妨害有發生之虞的,發生物權的妨害預防請求權。
我國民法沒有物權概念,也沒有物上請求權概念。但是,有關於物上請求權的若干規定。在我國民法之上,強調了物上請求權的民事責任性質,即我國《民法通則》將物上請求權作為民事責任的形式之一同其他責任形式集中作了規定。與此同時,《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而第六章明確規定了:「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和「侵權的民事責任」。則物上請求權作為民事責任而發生的行為屬於公民、法人不履行其他義務的行為。具體而言,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和返還財產即是以物上請求權為內容的民事責任形式。相應的,我國民法上的物上請求權為停止侵害請求權、排除妨礙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和返還財產請求權。
對物上請求權性質,有以下幾種觀點:
1、債權說,認為物權的請求權是對特定人行使的獨立的權利,屬債權性質的權利。
2、物權說,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作用,而非獨立的權利,其依存於物權而存在、消滅。
3、准債權說,認為其為類似於債權的一種獨立的請求權,但從屬於基礎物權並與之共命運。
但這三種觀點都有存在片面性。因為一方面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區別於物權;同時,物上請求權又是物權的作用,又區別於債權請求權。請求權,是指要求他人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請求權中,有債權的請求權和物權的請求權,還有親屬權的請求權。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即以要求他人為一定的行為為內容。因此,在物上請求權的實現的問題上,適用關於債的履行或給付的規定,如給付不能、給付遲延等。當物上請求權構成給付不能時,則發生請求權的轉化問題。即根據佔有人的過錯情況分別轉化為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或損害賠償請求權。在這一點上,物上請求權與物權相區別。物上請求權為請求權,為要求他人為一定行為的權利,但不能直接對客體進行直接支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物權是支配權,就權利的客體進行直接支配的權利。因此,物上請求權區別於物權,也獨立於物權。另一方面,物上請求權又是物權的作用或權能。
物上請求權,基於物權而生,與物權共命運,即隨著物權的發生、移轉、消滅而進行相應變動。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權能,是物權受到侵害或可能被侵害時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作用。因此,物上請求權與債權的請求權不一樣,不適用於消滅時效制度。因為債權具有積極性,即權利須主動的請求對方給付,以實現其利益,而物權恰恰相反,物權具有消極性,即物權的享有不須積極的請求對方為給付行為,僅在其圓滿狀態受到破壞時才發動其請求權,以除去妨害等。消滅時效制度適用於債權,即債權的請求權的給付,對債權人積極行使權利無疑有很大督促作用。而保護物權完整的物上請求權顯然不應劃到消滅時效的適用范圍之下,否則無疑會激起侵害物權的投機激情。
[編輯本段]基於所有權的物上請求權
(一)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所有人對於無權佔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請求返還其所有物的權利。其構成要件只有一個,即相對人無權佔有其物。所謂無權佔有,是指沒有正當權源而佔有他人的物。其發生原因如何、其期間長短、佔有人善意或惡意、有無過失在所不問。若佔有人有正當權源,如有地上權或質權或債權等時,該物的佔有人得進行抗辯,而繼續其佔有。當某物上的所有權為共有時,若共有人中的一人逾越其應有部分行使權利,因認為其無權佔有他人的部分,阻礙了其他共有人行使權利,因此,應允許其他共有人得以行使物上請求權,請求返還佔有或除去妨害。
物上請求權主體須為所有物的所有人,包括單獨的所有人或共同所有人。請求權相對人為現在的無權佔有人。所謂現在的無權佔有人,即現在仍事實上管領其物但無正當權源的人。相對人應不僅僅限於直接佔有人,間接佔有人也可以成為相對人。因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以物的交付為目的,但物的交付並不以現實的交付為限,還有觀念交付與簡易交付。故對於間接佔有人,物上請求權人也可行使返還請求權。
返還請求權的內容除原物的返還外,還涉及原物不能返還時的損害賠償問題以及費用能否求償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依佔有人的主觀心理狀態而有所不同。
1、 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
善意佔有人對所有物沒有惡意,即他們已經盡到了善良管理人應盡的義務,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沒有過錯,故不負賠償責任;如果提起侵權行為請求權的權利人能夠證明,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是由可以歸責於善意佔有人的原因造成的,則善意佔有人也應當負賠償責任以填補權利人無辜所受之損害。對於惡意佔有人,因其對所有物本來就具有惡意,故不可能證明自己已經盡到了善意管理人的義務,因此必須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負賠償責任。但是,權利人只要證明自己對所有物享有物權就可以提起返還請求權,而相對人則須證明自己是否為善意,若相對人不能證明自己為善意佔有時,即被推定為惡意佔有,就要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負賠償責任;而依侵權行為對惡意佔有人提起損害賠償請求權時,權利人則必須證明惡意佔有人對所有物的毀損或滅失有過錯,這就加重了權利人的舉證責任,對權利人不利。不過,這一點可以通過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加以彌補。不當得利制度對惡意受益人附加了返還不當得利的「加重」返還責任,返還的范圍包括受領時所取得利益、受領利益的利益以及受益人的損害賠償。
2、 關於費用的求償
善意佔有人支出的必要費用(指在出現危害物的存在的特別情形時為保持物的存在而付出的費用),應依何種依據請求返還,在我國現行法上並無明確規定。善意佔有人是誤將他人事務認為自己事務而為管理,對此能否成立無因管理,在理論上尚有分歧。筆者認為,為平衡當事人雙方的利益,不妨承認善意佔有人不違背權利人的意思、並且管理結果有利於權利人而實施的管理行為構成無因管理。學說上亦有「客觀標准說」,即:管理人管理的事務是否系他人的事務,應以客觀上是否屬於他人為標准來判斷,只要客觀上可以辨認屬於他人的事務,均可成立無因管理,故管理人誤將他人的事務作為自己的事務管理的,可以成立無因管理。在某些場合,善意佔有人所支出的必要費用還可以依不當得利請求權要求返還。受益人取得的利益,既包括財產的積極增加,也包括財產的消極增加。所謂財產的消極增加,是指財產利益本應當減少而因為一定法律事實並未減少。財產利益本應減少而沒有減少,客觀上仍然可以歸結為利益的增加。因此,善意佔有人能夠證明權利人佔有所有物時,也要為保持物的存在而付出此項必要費用時,就可以請求權利人返還其所受之利益。善意佔有人還可以就增加物的價值而付出的有益費用,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惡意佔有人支出的必要費用和有益費用,只有在能夠證明為權利人的利益而無因管理時,方可請求返還。
(二)所有權的排除妨害請求權
所有權的妨害排除請求權,是指所有人對其所有權的圓滿狀態被他人妨害時,得請求妨害人除去妨害的權利。無論妨害人是否有故意、過失的主觀過錯。妨害的形態有事實上的妨害和法律上的妨礙。但所有人有容忍義務的,妨害人可以此抗辯,不構成妨害。容忍義務包括基於法律規定的容忍義務,如相鄰關系;基於他物權發生的容忍義務。他物權是對所有權的一種限制,他物權人對所有物的使用收益,所有權人有容忍的義務;基於債權發生的容忍義務,如對承租人的使用有容忍的義務。容忍義務的舉證責任應由妨害人承擔。所有權妨害除去請求權的效力,是排除一定行為的妨害。其不同於損害賠償請求權,所有人不能請求回復原狀,而僅能除去妨害因素,因為妨害區別於損害,損害為妨害行為所產生的各種不利益,以故意與過失為要件,屬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范疇。妨害為某一損害發生的源頭,是所有人請求排除的對象,非以故意或過失為要件。
(三) 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
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是指所有權人對於有可能妨害其所有權的行使的妨害人得以請求防止妨害的權利。無論妨害人有無故意、過失,只要存在妨害所有權人行使完整所有權的可能性,所有權人就得以行使防止妨害請求權。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的內容是,被告(有妨害所有權人之虞的人)應以自己的費用為妨害預防或防止行為--或為積極行為,其應以給付為之,但被告拒絕履行的自然適用關於強制執行的規定。一般的原則是,妨害防止行為應以被告的費用負擔。總之,應就具體情形,對各方利益進行全面衡量,而尋求較為妥當的判斷是可靠的做法。
[編輯本段]其他物上請求權
除所有權以外的物權,即他物權,其受侵害時他物權人是否也有權提起象所有權人一樣的物上請求權?各國立法例各不相同。由於我國現行法律尚未確立他物權的概念,因此未有他物權的物上請求權制度的規定。但從物權法的完整體系考慮,此次制定物權法應當借鑒其他國家地區的立法例及學說進行探討。
(一) 擔保物權
首先,關於抵押權。抵押權為不移轉佔有而設定物上擔保。因此抵押權人不佔有抵押物,因此抵押權人不會發生基於抵押權而要求返還佔有的問題;即不存在物的返還請求權。那麼,抵押權是否存在妨害除去請求權和妨害防止請求權呢?有的學者認為,對於抵押權人的行為足以使抵押物的價值減少時,法律賦予抵押權人特殊的救濟途徑:
如當抵押權人的行為足以使抵押物價值減少的,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權人停止其行為;當抵押物價值減少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恢復抵押物的價值,或者提供與減少的價值相當的擔保。因此認為沒有必要再規定抵押權的物上請求權。但是,關於抵押權保護的特殊規定,僅限於抵押物價值減少的情形。當抵押物被奪取、被他人非法佔有或有被妨害之虞時,難有保障。更何況抵押權也是物權的一種,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對所有物的支配(對物的價值的支配)性質,當然也應有物上請求權存在的理由。因此,肯定抵押權上的物上請求權,也是抵押權的內在要求,這樣作無疑是妥當的。基於抵押權的物上請求權有如下幾種
1、 停止侵害請求權
即《擔保法》第51條規定的,因抵押人或第三人的行為足以使抵押物的價值減少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行為,防止抵押物價值的減少。至於侵害行為是出於故意還是處於過失,是作為還是不作為,是已經造成抵押物價值的減少還是僅對抵押物的價值構成威脅,是對抵押物的全部侵害還是對抵押物一部分造成侵害,都不影響抵押權人行使侵害停止請求權。但如果是抵押人正當使用抵押物而使抵押物價值減少,抵押權人不得行使停止侵害請求權。因為抵押權設定後,抵押人對抵押物仍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抵押人正當使用抵押物並不構成對抵押權的侵害。
2、恢復原狀請求權、增加擔保請求權
即《擔保法》第51條規定的,當抵押物因抵押人的行為已經造成價值減少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恢復原狀或增加新的擔保。恢復原狀,主要是指通過修復等手段,繼續保持抵押物的價值,若無法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費用過高,在經濟上不合算,則抵押權人只能要求抵押人增加擔保,而不能請求恢復原狀。
其次,關於質押權。質權的成立與存續,以質權人佔有質物為必要。那麼質權人喪失佔有後,其質押權因此而喪失還是得基於質權請求返還?筆者認為,應該區別不同情形作出不同的判斷。如果質權人基於自己的意願將佔有的質物返還出質人,不問返還原因為何,質權便歸於消滅,不適用佔有改定或代為佔有的制度,也不享有再返還請求權。若質權人喪失對質物的佔有,並且是永久性的、不能回復的,如遺失、滅失,則質權人的質權因此而消滅,不再享有質押權。如果喪失佔有可以回復,則質權並不消滅,而是得基於質權而請求返還,無論對方是第三人還是出質人。此外,質權人當然也得提起妨害除去及妨害防止請求權。只有如此,才能使質權這種物權不僅僅是法條上的權利。
其次,關於留置權。留置權屬法定擔保物權,基於特定的法律關系而佔有標的物,以對物的佔有為其存續要件,也就是說,留置權人非基於留置權而有佔有的權利,而是基於佔有而成立留置權。一旦佔有喪失,留置權即隨之而消滅。這一點區別於質權的先有質權後有佔有。因此,留置權的佔有喪失時,留置權人不能基於本權請求返還留置物,也不得於佔有被侵奪而喪失時,提起佔有之訴。但是當留置權受妨害或有妨害之虞時,得基於本權主張物上請求權。
(二) 用益物權
地上權及地役權等用益物權,雖不是對物進行全面支配的權利,但也具有對物進行部分支配的性質,而且在其存續的時間和空間上。其支配性質也包括對物的所有人的對抗和排斥。因此,當其受侵害時,也同樣得提起返還之訴、妨害除去之訴及妨害防止之訴。我國現行法之上,沒有確立物權概念,同樣也沒有地上權和地役權概念。不過,法律對此種權利有相應的規定。我國《土地管理法(1988年修正)》第七條、第九條、第十條及第十一條,界定了國有土地使用權和集體土地使用權,並規定了登記制度(發生、變更要進行登記),是明顯的物權,在性質上與地上權相似。除地役權、地上權以外,我國現行法上的用益物權還有承包經營權,以客體為標准可分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其他自然資源經營權和企業經營權。
[編輯本段]物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
對於物上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的問題,各國都有規定,其中,德國規定:除已經登記的物的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外,其餘請求權均適用訴訟時效;日本盡管在其民法典中沒有對物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但在其審判實務中則強調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力,不適用訴訟時效;而我國台灣則承認物上請求權應當適用訴訟時效,其民法典第125條規定:請求權因15年不行使而消滅,但法律所定期間較短者,依其規定。根據上述大陸法系代表國家的幾種規定,在我國國內也相應的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完全否定說。該學說以王利明教授為代表,其否認物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理由有二:其一,物上請求權與物權不可分離,與物權同命運,既然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因此產生的請求權也當然不適用訴訟時效。其二,鑒於物上請求權通常是一種連續性的侵害行為,因此難以確定訴訟時效的起算點。第二種觀點,選擇肯定說。該學說以梁彗星教授為代表,其認為對於物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要有選擇的適用,即僅針對返還財產請求權、恢復原狀請求權適用,其餘則不適用。第三種觀點,選擇否定說。該學說以陳華彬博士為代表,認為已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所產生的物上請求權不宜適用訴訟時效,其餘則適用,該學說應該是沿襲了德國民法理論⑨。
[編輯本段]物上請求權的案例
最初對物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問題引起爭論的案件是發生在90年代我國吉林省東豐縣工業局與劉學東排除妨礙的案件中,為了便於解讀,筆者將吉林省東豐縣工業局簡稱為甲、吉林省對外貿易公司簡稱為乙、劉學東簡稱為B:1982年4月甲與乙簽定了合建辦公樓協議,約定樓房建成後,甲住一樓,乙住二、三樓,樓上住戶可以通過一樓的樓梯、門廳上下班,樓房建成後,甲沒有直接使用而交給其下屬公司A使用,1992年乙將樓房的二、三層賣給B所有,B為了減少與A的糾紛而另行搭建外用樓梯,1998年,B將A起訴至法院要求繼續使用甲的一樓樓梯。案件經過初、中、高、最高審判機關的判決,最終判決支持了B的訴訟請求。對於最高法院為何支持B的訴訟請求,大多數學者認為,最高法院最終是從物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觀點考慮的。筆者對此案判決結果的觀點並不太清楚,但即便是從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來看,最高法院的判決也是正確的,因為B自1992年自行開辟他路,盡管B於1998年才起訴要求繼續使用樓梯,但此前B並不知道他的要求將受到A的拒絕,因此,訴訟時效不應當從1992年起算,當然B就沒有超過訴訟時效。

你的問題解決了嗎?

⑩ 佔有排除妨害請求權有哪些內涵及構成要件

佔有排除妨害請求復權一般稱為制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它是佔有保護請求權的一種。佔有雖僅為一種事實,不是權力,但體現了一定的物之歸屬秩序,為了為了維護公民的權利,促進物盡其用,佔有,無論是有權佔有或無權佔有,也無論直接佔有或間接佔有均受保護。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是對佔有的物權法保護,當有人侵害或妨害了你對物的佔有時,就可以通過行使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的構成要件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排除妨害請求權,有必要分析一下它的構成要件,佔有妨害排除請求權的構成要件如下:1、佔有被妨害。指以侵奪以外的方式妨害佔有人的佔有。2、請求人為佔有被妨礙者,無論是無權佔有或有權佔有,妨害具有不法性或者超越了正常的容忍程度。3、提出請求時,妨害仍在持續中。4、被請求人系對妨害的除去具有支配力的人

閱讀全文

與物上請求權中的排除妨害請求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