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著作權許可使用的參考文獻
↑ 《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4條 ↑ 《著作權法》第27條 ↑ 《著作權法》第57條 ↑ 《著作權法》第31條第1款 ↑ 《著作權法》第33條第1款 ↑ 《著作權法》第31條第3款 ↑ 《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8條 ↑ 《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32條第1款 ↑ 《著作權法》第36條第2款. ↑ 《著作權法》第36條第1款 ↑ 《著作權法》第39條第1、2款 ↑ 《著作權法》第42條第1款 ↑ 《著作權法》第45條
❷ 綜述里引用別人文章的table要申請版權嗎
不需要。如果抄通過正當途徑獲取襲了這篇文章,比如從知網或者SCI的網站上下下來,只要以插入文獻的方式表明你的這個表格是引用的,標明出處,那應該是不用申請的。作者把文章發出來就表示這篇文章里的成果是他的,但是是可分享的了。
❸ 參考文獻格式
參考文獻標准格式是指為了撰寫論文而引用已經發表的文獻的格式,根據參考資料類型可分為專著[M],會議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准[S],專利[P],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A],雜志[G]。
1、期刊論文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論文名稱[J].期刊名稱,發表年份(第幾期):頁碼.
注意:一般而言,參考文獻里的標點符號用的是英文狀態下輸入的標點符號。輸完漢字要切換到英文狀態,再輸入相應的標點符號。
示例:沈延生.村政的興衰與重建[J].戰略與管理,1998(6):1-34.
2、學位論文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論文名稱[D].畢業院校所在城市:畢業院校,論文提交年份:頁碼.
示例:
劉楊.同人小說的著作權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12-15.
3、書籍著作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著作名稱[M].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稱,出版年份:頁碼.
示例:金太軍.村治治理與權力結構[M].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8:50.
(3)著作權法文獻綜述擴展閱讀
最主要的是根據載體把文獻分為印刷型、縮微型、機讀型和聲像型。
(1)印刷型:是文獻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鉛印、油印、膠印、石印等各種資料。優點查可直接、方便地閱讀。
(2)縮微型: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的文獻,又可分為縮微膠卷和縮微平片,優點是體積小、便於保存、轉移和傳遞。但閱讀時須用閱讀器。
(3)計算機閱讀型:是一種最新形式的載體。它主要通過編碼和程序設計,把文獻變成符號和機器語言,輸入計算機,存儲在磁帶或磁碟上,閱讀時,再由計算機輸出,它能存儲大量情報,可按任何形式組織這些情報,並能以極快的速度從中取出所需的情報。出現的電子圖書即屬於這種類型。
(4)聲像型:又稱直感型或視聽型,是以聲音和圖像形式記錄在載體上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科技電影、幻燈片等。
❹ 請教有關文獻綜述的問題
文獻綜述有兩種,一種是「大綜述」,就一個領域的文獻的總結,經常會發在專門發Review的雜志上,或者是在Handbook里。寫這種綜述文章的人有許多是權威人物,但也有一些是助教授級別的人寫的,但作者一般都是在這個題目上做了相當貢獻的人。「大綜述」中還有一種「超大綜述」(這些提法都是我為了論述方便杜撰的)以前在Bhagawati時代,Bhagwati、Max Corden等人做過一些整個國際貿易理論領域的綜述,但這些年我沒有見到有誰做類似的東西,現在一般綜述都是就作者擅長的一個方面寫的,然後集在手冊里。另外一些研究生教材,特別是Feenstra的那本,寫法很像綜述。
另一種是「小綜述」,就是論文第一部分Introction部分的綜述。這個綜述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向其他人介紹前沿,而是為了推出自己的論述和模型,是以述帶論,核心功能是定義「Gap",就是說明現有的研究狀況如何,缺在哪裡,我准備做的貢獻是什麼。所以,這種綜述並不強求非常全面細致,不是「掉書袋」,而應該側重介紹與自己的研究直接相關的文獻。
對於」大綜述「,我覺得我們在沒有一點原創性的研究以前最好不要寫。沒有見過幾棵樹,談不上去見森林。我現在有了一點點研究體會之後感覺,一個題目,你沒有扎進去之前,許多體會感受都是虛的。以前國內文獻搜集有困難,早期出來的一些前沿介紹當然就很有意義。現在你如果真正做研究,文獻檢索不應該成為很大的困難。所以做二道販子,將人家研究的東西半懂不懂地編譯一下,在真正做研究的人中間也不會有什麼市場。至少我自己,我也建議大家,不去看沒有原創貢獻的作者寫的綜述文章。即使是原創文章的前沿綜述,也有一些問題。前一段時間一個老師給我一些城市經濟學的綜述,是這個領域的很活躍的一些作者要出的手冊,當時這個老師給我的時候,指著其中一章說:This strand is dying。都是最活躍的作者寫的在還沒有出版的手冊上的文獻綜述,有的就已經要過時了。所以,趕風頭永遠是趕不上的。
對於「小綜述」,這是人人都可以寫,而且應該寫的。如果你心中有了題目,就應該圍繞這個題目去盡量搜集最新的文獻,這個風頭是絕對應該趕的。我個人看法是不要強求自己去理解整個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脈絡,具體題目深入下去,對整個國貿理論有時候有具體而微的全息功效,你自己有時候也會產生有一些格物致知的感受。但是,真正要去理解什麼脈絡,恐怕不是一下子的工夫。當然,我這里所說的前沿、深入,都是相對而言的,每個人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條件和功底,會有不同的成果和收獲,只要盡責做了,就是好的。
參閱: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27&ID=37111
如何寫綜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表日期:2005年10月31日 出處:中國獸醫雜志2003 年((第39 卷) 第8 期 第62頁 學術討論 作者:甘立京, 張克家 ((本刊編輯部, 北京海淀100094) 【編輯錄入:Hakkaboy】
本來是想上傳一篇如何寫心理學文獻綜述文章的,但是在中國期刊網、google及上都沒有找到,大部分是有關自然科學的,其中又以醫學的居多,所以只好找了一篇非心理學的。但是細讀之後,發現此文不僅僅適合於獸醫專業,也適合於其它專業,包括心理學專業。因此就把此文上傳了。其實,不同專業的科研方法是存有共性的。以後找到有專門介紹如何撰寫心理學專業文獻綜述的文章再上傳。(Hakkaboy)
甘立京, 張克家
(本刊編輯部, 北京海淀100094)
近年來, 本刊收到有關獸醫方面的綜合論述類稿件(或稱「文獻綜述」, 簡稱「綜述」) 有所增多, 但其中有些綜述的質量及寫作方法不盡如人意。筆者不揣冒昧, 僅就如何撰寫綜述談一點看法。
1 綜述也是科學研究
綜述是作者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 綜合地介紹和評述某學科領域國內外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 並表明作者自己的觀點, 對今後的發展進行預測, 對有關問題提出中肯意見或建議的論文。一篇好的綜述, 對於該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探討, 對於有關技術的建立和改進, 對於相關產品的設計和製造, 對於青年科技人員和學生學術水平的提高等, 都能發揮很好的指導作用。在國內外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 以各種載體形式出現的科技信息極其紛繁。作者能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 見地獨特地寫出一篇能啟迪他人的綜合性論述, 雖然算不上「原創性」論文, 卻也屬於「組合式」成果。這種「組合式」成果, 在人類科技發展中是必不可少的。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組合式」成果的一個突出例子。美國航天局一位負責人曾經說:「阿波羅」太空梭的技術實際上沒有一項是新的突破, 相反, 全部都是已經發明的現有技術; 關鍵是我們能夠恰如其分地將其有機地組合, 並實行系統管理。綜述是對已有的文獻和成果進行組合, 因此, 它也是科學研究, 而且是重要的研究形式之一。
2 由博返約執簡馭繁
許多科學領域, 歷史悠久, 文獻量大, 精粗混雜, 真偽共存。因此, 綜述不應只是文獻的簡單拼湊, 而要在全面查閱和檢索的基礎上, 選擇其中的優秀成果、重點著作、精闢論述和最新進展, 加以歸納和提煉。綜述, 是對文獻的濃縮和萃取, 是對知識的精煉和升華。
發表綜述性論文的主要目的, 是為了使讀者對某一學科領域的問題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因此, 文獻資料的查閱必須全面, 這是撰寫綜述的基礎。如果不全面系統地查閱文獻, 而是盲人摸象, 只根據部分資料以偏概全, 這樣的綜述, 對不了解此領域的讀者會產生誤導。同時, 綜述的內容應該以原始文獻為准。因為, 由於一些著者、譯者或審校者的疏忽, 有些文獻在轉引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差錯。在撰寫綜述時, 如果圖方便, 只引用間接文獻而不去查閱原文, 則可能以訛傳訛。
當然, 撰寫綜述, 既要「求全」, 更要「求精」、「求新」。由博返約, 執簡馭繁, 是撰寫綜述性論文的一項基本技能。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文以辨潔為能, 不以繁縟為巧」。「求精」是指在主要成果和精闢觀點不遺漏的前提下, 用簡練的文字對眾多文獻加以概括。但有些綜述作者卻是有文必錄, 不篩選, 不升華, 泛泛羅列, 篇幅冗長。這樣的綜述, 往往使讀者不得要領, 也會令編輯出版者在決定取捨時感到為難。「求新」是指有價值的最新文獻必需介紹; 新, 是綜述性論文的生命力之所在。當然, 最初的發現與發明、經典的理論或例證, 有時也需要在綜述中體現。求全, 不可能包羅萬象; 求精, 不同於以偏概全; 求新, 不排斥引經據典。要使求全、求精、求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3 善於抒發己見
有的作者撰寫綜述, 將別人的成果或文字結論原封照搬, 人雲亦雲; 既不進行分析比較, 更沒有自己的觀點。這不能算是綜述, 只能算是文摘。綜述性論文除了介紹別人的成果和論述之外, 還要善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依筆者淺見, 綜述作者自己的觀點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選題獨辟蹊徑。在撰寫綜述之前, 要查一下別人是否已發表過類似綜述。綜述的選題不但不能重復, 還要獨具特色。例如: 介紹鮮為人知的重要信息, 展示獨樹一幟的看問題角度, 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等等, 這樣才能吸引讀者, 也有利於學術爭鳴。(2) 對他人的成果或論述進行分析, 對不同的數據或觀點進行比較, 盡量給予客觀的評價, 這樣才能對讀者起到應有的解惑作用。(3) 展望未來, 對前景和趨勢, 做出符合該學科發展規律的預測, 使讀者得到啟迪。(4) 對該學科領域中存在的問題, 以及如何解決, 提出中肯的意見、建議或思路, 以引導讀者。當然, 發表己見時要有理有據, 合乎邏輯; 不能憑空議論, 牽強附會。
總之, 不要把綜述性論文寫成文獻的簡單拼揍, 而要全面查閱, 周密構思, 精心提煉, 合理引伸; 還要善於抒發己見, 立異標新; 要如同做科學實驗一樣, 以嚴謹求實、勇於創新的精神命筆行文。
以上只是作者的一孔之見, 並不是想寫一篇關於如何撰寫綜述的「綜述」。況且, 綜述的撰寫還要遵守著作權法, 遵循科技論文的其他一些基本原則和規范, 這些, 本文都沒有涉及。
<註:此文沒有參考文獻>
❺ 文獻綜述和參考文獻是一個概念嗎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❻ 商標間接侵權文獻綜述範例
知識產權是一系列法定專有權利的集合,只有知識產權人或經過其許可的人才享有法定的專有權利、才能實施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並獨享由這些行為所帶
來的利益。換言之,法律賦予知識產權人專有權利的目的,是通過專有權利去控制、約束相應的行為。這相當於為知識產權人劃定了一片專屬領地。任何人未經許可
實施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就如同闖入了由籬笆圈起的他人專屬領地,在缺乏法律上免責理由(如「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等)的情況下,會構成對知識產權
專有權利的「直接侵權」。例如,未經許可公開表演他人作品和製造他人專利產品就可能是直接侵犯版權中「表演權」和專利權中「製造權」的行為。
但是,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往往不是孤立進行的,它經常需要藉助第三人的幫助、參與和支持。在一個科技與商業十分發達的時代,知識產權侵權的成本不
斷降低,導致侵權行為出現了從集中化、專業化向分散化、業余化發展的趨勢。權利人追究直接侵權者的責任有時不但費時費力,而且很難得到充分的補償。如果直
接侵權者不在法院管轄范圍內,權利人甚至無法起訴。例如,租用經營場所的小攤販在銷售了假冒商品之後可能會溜之大吉,如果商標權人不能追究故意為侵權活動
提供場所者的責任,其損失就無法得到補償。
為了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許多國家的立法或判例確立了知識產權「間接侵權」規則:第三人即使沒有直接實施受知識產權「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
但只要其引誘、教唆或有意幫助他人進行「直接侵權」,其行為也被認為構成「間接侵權」,應當與「直接侵權者」承擔連帶責任。這就使得權利人能夠通過起訴更
具經濟實力和在法院管轄范圍內的「間接侵權者」及時獲得救濟。這對於保護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十分有利。
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專利法》均未對「間接侵權」做出規定。這是與我國以往的現實國情和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相適應的:在知識產
權制度建立初期,立法和執法的重點應當是制止那些直接侵犯專有權利的行為。同時,在過去的技術條件下,只有那些具備一定財力的經濟實體才有可能實施嚴重損
害權利人利益的直接侵權行為,權利人通過追究「直接侵權者」的法律責任往往就足以獲得充分的救濟。例如,要查實印刷盜版書籍、偽造專利產品和製作假冒名牌
商品的企業在過去都是相對容易的。在這情況下,立法者自然無需過多地考慮「間接侵權」問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僅僅規定「直接侵權」已經很難充分保護知識
產權人的合法利益了。
在我國三大知識產權立法領域中,版權「間接侵權」規則出於應對網路帶來的挑戰而最先得到了發展;[1]有
關專利法中,「間接侵權」的內容也已被列入下一次修訂《專利法》計劃中。相比之下,對商標法中「間接侵權」的研究卻相對比較薄弱。雖然《商標法實施條例》
中有關「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的規定屬於對「間接侵權」的規定,但由於商標權與版權和專利權在權利性
質上的差異,商標法中的「間接侵權」問題更為復雜。而在我國對於如何區分「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哪些行為構成「間接侵權」?等問題尚缺乏深入的討
論,導致司法實踐中的問題層出不窮。2004年因中國企業定牌生產西班牙「耐克」服裝引發的商標侵權糾紛即與此有關。本文試結合國外立法和判例對商標法中
的「間接侵權」做一研究,並對我國立法未來的相關立法提出建議。
二、商標法中「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之間的界限
無論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國家,知識產權領域「間接侵權」的規則均主要來源於一般侵權行為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即在明知某種行為構成侵權,而仍然教唆、引誘他人去實施這種行為,或者對他人的這種侵權行為提供實質性幫助的,應當對侵權後果承擔責任。[2]顯然,在明知特定行為構成侵權的情況下對這種行為實施教唆、引誘或予以幫助,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是明顯的,而且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要求行為人承擔責任是合理的。
鑒於知識產權侵權的特殊性,區分「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各國知識產權法都承認:基於知識產權「專有權利」的絕對權性
質,除非法律有例外規定,只要未經許可實施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即構成「直接侵權」,主觀過錯並構成「直接侵權」的必要條件,隻影響賠償責任的承擔。[3]而
構成「間接侵權」的各種行為都不在知識產權「專有權利」的控制范圍內,將其界定為對知識產權的侵犯是出於適當擴大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的政策考量以及這些行為
的可責備性,因此必須以行為人具有主觀過錯為構成要件。這意味著在訴訟中,如果知識產權人指稱被告「直接侵權」,只需證明其實施了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
為。被告如果確實實施了相關行為,只能通過證明自己無主觀過錯,或過錯程度較小,以求免除或減輕賠償責任。而如果知識產權人指稱被告「間接侵權」,則應當
舉證被告是在具有主觀過錯的情況下實施引誘、教唆或幫助行為的。
在各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版權和專利領域中「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界限是基本一致的。這不僅是因為眾多國際條約對版權和專利權「專有權
利」的控制范圍已經做出了統一和明確的規定,還因為在版權法和專利法中「專有權利」與「直接侵權」之間的邏輯關系非常清楚——權利人享有「專有權利」既意
味著他有權自己實施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也有權阻止他人未經許可實施這種受控行為,而他人擅自實施受控行為就是「直接侵權」。換言之,「專有權利」
中所蘊含的「自己專有使用(作品或專利)的權利」和「禁止他人使用(作品或專利)的權利」在范圍上完全一致,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自己有權使用的范圍即
為禁止他人未經許可使用的范圍。基於此,多數國家的版權立法和專利立法並不一一列舉構成「直接侵權」的行為,只是籠統地規定:除了有法定例外情形,未經許
可實施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即構成「直接侵權」。[4]例
如,版權法只要規定了版權人享有「表演權」,根本無需再列出侵犯「表演權」的行為。因為任何人都可以依據「專有權利」與「直接侵權」之間的邏輯關系推出:
他人在缺乏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擅自公開表演作品就構成「直接侵權」,而他人基於其他原因對「表演權」的侵犯就是「間接侵權」。
但是,在商標領域,各國對於何種行為構成
「直接侵權」卻有不同觀點,這使得「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之間的界限在不同國家也不一致。這種差異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於:與版權和專利權相比,商標權
「專有權利」的特徵在於「專用權」與「禁止權」的范圍並不一致,後者的范圍遠大於前者。在實行注冊制的國家,商標權人自己僅有「在核定使用的商品上使用核
准注冊的商標」的「專用權」,[5]既
沒有在未經核定使用的相似商品上使用注冊商標的「專用權」,也沒有在核定使用的商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近商標的「專用權」。但各國商標法為了防止對消費者
的欺騙和對商標權人商業利益與信譽的損害,均規定商標權人對於某些其本人並不享有專有權的行為,有禁止他人實施的權利。如我國《商標法》規定商標權人有權
禁止他人「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6]這
樣,商標權人「專有權利」(即「商標專用權」)與「直接侵權」之間就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邏輯關系了。除了能夠從
「商標專用權」中推出未經許可「在核定使用的商品上使用核准注冊的商標」可構成「直接侵權」之外,哪些其他行為構成對商標權的「直接侵權」,完全取決於各
國對商標權人「禁止權」的法律規定。[7]而各國立法之間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各國「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界限不一。
三、兩種界定「直接侵權」的立法例和觀點
傳統商標法的基本目標在於確保商標的識別功能得以現實,即使消費者能夠通過商標將商品與其提供者正確地聯系在一起,防止混淆的發生,以此實現保
護商品提供者凝集在商標中的商譽免受不公平利用和損害,以及保護消費者不受誤導的雙重目的。因此,未經商標權人許可在同類或類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
標,導致消費者對商品來源產生混淆的行為,就成為各國商標法首先要予以制止的「直接侵權」。
但是,由於各國立法者和學者們對於「混淆」的范圍和含義在認識上有一定差異,對於一種未經許可使用商標的行為是否構成「直接侵權」,根據不同的
立法例和學術觀點也可能有不同的性質認定。首先,在立法例上,美國的立法將「導致混淆」作為「直接侵權」的絕對前提。美國《商標法》規定:在商業活動中,
任何未經許可將復制、偽造、抄襲或仿冒的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用於對商品或服務進行銷售、推銷或廣告宣傳的行為,只要可能導致混淆、誤認或欺騙,就可構成對注
冊商標權的「直接侵權」。[8]
歐盟的立法則有所不同。歐共體理事會分別於1989年和1993年通過的《有關協調各成員國商標立法的一號指令》(以下簡稱《一號指令》)及
《歐共體商標條例》均將「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直接規定為「直接侵權」,只將「可能導致公眾混淆」作為其他使用商標行為構成「直接侵權」的要件。這
些行為包括在同類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標、在類似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和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標。[9]
這兩種立法模式的差異在以往並不突出。盡管表面看來,以「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在歐盟國家構成「直接侵權」無需以「導致混淆」為前提。但
由於「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一般情況下均會導致消費者的混淆,因此歐盟的立法實際上是默認「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必然會導致混淆,從而在程序
上免除了商標權人證明有發生混淆可能的舉證責任。這樣,兩種立法例實際上仍然都是以「導致混淆」作為「直接侵權」的構成要件的。但是,隨著國際經濟貿易活
動,特別是定牌貿易的日益繁榮,歐盟立法對「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必然會導致消費者混淆的認定有時是不成立的。由於歐盟立法並沒有規定被告可以通過
證明這種對商標的使用並不可能導致混淆而免責,在實踐中就可能造成不公平的結果。這一點在下文所述的Beautimatic International
v. Mitchell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s案中盡顯無遺。
其次,在對「導致混淆」的理解上,不同的觀點之間也有很大出入。試舉一例說明:某製鞋廠製造冒牌的「耐克」運動鞋,並將這批帶有「耐克」商標的
運動鞋賣給某零售商。該零售商完全知曉這批「耐克」鞋是冒牌的,但仍然將其買下並向消費者出售,而消費者則因誤認為這是真正的「耐克」鞋而予以購買。顯
然,零售商銷售冒牌「耐克」鞋的行為導致了消費者對商品來源的混淆,構成「直接侵權」。但製鞋廠的行為是否為「直接侵權」呢?
根據美國著名商標法學者Gilson的觀點,由於該製鞋廠使用商標的行為並沒有使作為購買者的零售商對商品的來源產生混淆,即零售商清楚地認識
到這批運動鞋不是經「耐克」公司授權生產的,製鞋廠的行為並不構成「直接侵權」。但是,冒牌「耐克」鞋一旦向消費者出售,就會引起混淆。在這種情況下,冒
牌「耐克」鞋實際上是用於實施「直接侵權」的工具(tools of
infringement)。換言之,那些帶有侵權商標、很容易導致混淆和用來欺騙最終消費者的商品就是「侵權工具」。製造商在明知,或可以合理地預期該
「侵權工具」會被下手的零售商用於侵權,卻仍然將「侵權工具」置於零售商手中的行為,將構成「間接侵權」。[10]美國著名法官霍姆斯也曾在一起不正當競爭案中指出:使用了原告具有顯著性商品裝潢的被告自己是否直接向消費者出售商品是無關緊要的。關鍵在於被告知道他將「(欺詐消費者的)能力置於了經銷商手中」,因為被告知道經銷商會以此來欺騙消費者。[11]
對「導致混淆」的這種解釋使得對商標權的「直接侵權」只可能在一種情況下發生——將未經許可使用他人商標的商品出售給誤認為該商品來源於商標權人的消費者。[12]除此之外任何侵犯商標權的行為均只能是「間接侵權」而非「直接侵權」。
但是,《不當正競爭法(第3次)重述》對「導致混淆」做出了較為廣義的解讀。《重述》雖然也將「導致混淆」作為「直接侵權」的構成條件,但與
Gilson的觀點相反,《重述》強調:不能認為只有當那些與行為人直接進行交易的人發生了「混淆」時,行為人才構成「直接侵權」。如果未經許可向零售商
或分銷商提供了帶有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即使零售商或分銷商並未發生混淆,該行為也是「直接侵權」。[13]按照這種解釋,上例中製造冒牌「耐克」鞋並將其出售給零售商的製鞋廠構成對商標權的「直接侵權」。[14]
同樣,根據歐共體《一號指令》和《商標條例》的規定,只要在商業活動中在相同商品上使用了相同商標就構成「直接侵權」,而無需商標權人證明「導
致混淆」。對於上例而言,製造冒牌「耐克」鞋並將其出售給零售商的製鞋廠在歐盟國家無疑將構成「直接侵權」。正如英國法院在Beautimatic
International v. Mitchell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s案中所言:「他人未經許可將『相同』商標在本國用於『相同』商品的行為本身就會危及立法者意圖賦予注冊商標人享有的壟斷性
利益」。[15]
Gilson與《重述》和歐盟各國界定「直接侵權」的方法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陷。Gilson的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顯得較為繁瑣和復雜,因為類
似上文所述實例中冒牌產品製造商究竟構成「直接侵權」還是「間接侵權」將取決於其直接下手是否產生混淆。假如該製造商同時將冒牌產品出售給了一家「知假買
假」的零售商和不知內情而上當受騙的消費者,則根據Gilson的理論,製造商兩個完全相同的行為卻分別構成「間接侵權」和「直接侵權」。這樣,製造商行
為的侵權性質將完全取決於買家的主觀認知狀態,這在表面上是令人難以接受的。與之相比,《重述》和歐盟各國採用的方法就顯得簡單易行。因為製造和出售冒牌
產品的行為必然涉及將相同的商標用於相同的商品之上,並將之投放市場流通。這在歐盟國家均依法構成「直接侵權」,商標權人甚至無需證明有導致混淆的可能。
同樣,根據《重述》的解釋,該行為由於會導致最終消費者產生混淆,也是「直接侵權」。這就避免了「一種行為、兩種定性」的後果。但是,Gilson以商品
提供者的直接下手是否產生混淆作為判斷構成商標「直接侵權」的依據,卻可以有效地限制「直接侵權」的范圍,防止對商標權的過高保護。而其在表面上所存在的
問題,在實踐中卻並不突出。下文將結合具體案例討論我國商標立法在這兩種方法之間的選擇。
❼ 寫論文時文獻綜述裡面的文章一定要寫到參考文獻裡面么
是的。
綜述中任何與本文相關的重要成果都應當在綜述中得到體現,並且在參考文獻中列出。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是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參考文獻的多少可體現作者閱讀文獻的廣度和深度。對綜述類論文參考文獻的數量不同雜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條以內為宜,以3-5年內的最新文獻為主。
論文文獻綜述撰寫注意事項:
1,內容新穎,由淺入深。寫綜述的目的是向讀者介紹某一專題的動態,重點應放在介紹最新知識方面。所引用的文獻通常也應以近2~3年者為主,而且要適當選擇設計嚴密、方法可靠、數據可信、科學性強、有新發現、新見解、有實用價值的文獻。
2,文獻齊全,引用原著。寫文獻綜述忌諱隨便收集一點文獻就動手撰寫。應當努力去搜集閱讀文獻。將同類性質問題的文獻歸到一組,每一段落的內容應選出有代表性的文獻。綜述材料來源盡量引用原始的單篇文獻,即第一次文獻。
3,忠於原著,論之有據。綜述的基本准則是忠於原著。並非簡單的資料堆積就能寫出高質量的綜述文章。它要求把來自不同作者的研究成果及其理性認識熔於一爐,還要加以分析評論,讓事實來說話。
4,文理通順,行文精練。綜述中所引用的大量原始文獻,出自各家手筆,風格可能完全不同;還有外語的翻譯理解水平不一,要把這些素材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成為一篇綜述,必然要付出艱苦的再創造性勞動。
❽ 論文中的綜述是什麼格式呢
文獻綜述格式及寫作技巧(附文獻綜述範文)
文獻綜述是在對文獻進行閱讀、選擇、比較、分類、分析和綜合的基礎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語言對某一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綜合敘述的情報研究成果。文獻的搜集、整理、分析都為文獻綜述的撰寫奠定了基礎。
文獻綜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獻綜述的引言:
包括撰寫文獻綜述的原因、意義、文獻的范圍、正文的標題及基本內容提要;
文獻綜述的正文:
是文獻綜述的主要內容,包括某一課題研究的歷史 (尋求研究問題的發展歷程)、現狀、基本內容 (尋求認識的進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尋求研究方法的借鑒),已解決的問題和尚存的問題,重點、詳盡地闡述對當前的影響及發展趨勢,這樣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確定研究方向,而且便於他人了解該課題研究的起點和切入點,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文獻綜述的結論:
文獻研究的結論,概括指出自己對該課題的研究意見,存在的不同意見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等;
文獻綜述的附錄:
列出參考文獻,說明文獻綜述所依據的資料,增加綜述的可信度,便於讀者進一步檢索。
一、文獻綜述不應是對已有文獻的重復、羅列和一般性介紹,而應是對以往研究的優點、不足和貢獻的批判性分析與評論。因此,文獻綜述應包括綜合提煉和分析評論雙重含義。
文獻綜述範文1:「問題——探索——交流」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
... ...我們在網上瀏覽了數百種教學模式,下載了二百餘篇有關教學模式的文章,研讀了五十餘篇。概括起來,我國的課堂教學模式可分三類:
(1) 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中心論」。這類教學模式的主要理論根據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我國長期以來學校教學的主流模式。它的優點是... ...,它的缺陷是... ...
(2) 現代教學模式——「學生中心論」。這類教學模式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從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均以學生為中心,20世紀 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得到迅速發展。它的優點是... ...,它的缺陷是... ...
(3) 優勢互補教學模式——「主導——主體論」。這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兼取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長並棄其之短,是對「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的揚棄。「主導——主體論」教學模式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但在教學實踐中還沒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可表述為「復習導入——傳授新知——總結歸納——鞏固練習——布置作業」。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束縛了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當今較為先進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可表述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決問題——模擬練習,運用問題——歸納總結,完善認識」。這種教學模式力求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但這種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學習局限於課堂,學習方式是為數學而數學,沒有把數學和生活結合起來,沒有把學生學習數學置於廣闊的生活時空中去,學生多角度多途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發展受到限制,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此,我們提出「『問題——探索——交流 』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研究」課題。
文獻綜述範文1中,研究者對有關研究領域的情況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對相關文獻作了批判性的分析與評論。對於正在從事某一項課題的研究者來說,查閱文獻資料有助於他們從整體上把握自己研究領域的發展歷史與現狀、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爭議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趨勢、被研究者忽視的領域、對進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