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世界一體化對知識產權的影響

世界一體化對知識產權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10-17 01:04:04

⑴ 如何協調全球一體化和知識產權地域性的沖突

從地域性上來說,如果專利技術中的5項美國專利只是在美國申請,那在中國不享受專專利保護,地域局限性大;屬
從時間上來說,專利技術發明20年有效,實用新型10年有效,接近有效期的專利潛力不大;
專有性來說,如果對方是將產品賣給你,那產品本身的專利權一次用盡,你在中國境內銷售產品不侵犯專利權,不需要再次支付專利使用費用。

⑵ 全球一體化有哪些缺點

全球化帶來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里,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徵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城裡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裡在追求與眾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里脫穎而出。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製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里糾紛的長老。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高准則,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當國際化開始傾向於代指這樣一個過程時???,今天的全球化用來區別一系列的趨勢,很多是在二戰後變得尤為突出。它們包括: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

國際貿易以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得自由貿易可以使得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得到相當大的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提升自由貿易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許可權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認識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

⑶ 如何看待世界范圍的知識產權問題

知識產權保護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對國際及國際經濟關系的反映,是新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根據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只有物質資料生產才能產生剩餘價值,而知識產權作為一種非物質經濟本身不產生剩餘價值,只有參與物質生產部門的價值分割才能產生價值。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壓低物質部門的產品價格,而提高與知識相關的非物質經濟部門的價格,從而在國際貿易中取得較為有利的地位。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際上把知識產權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相提並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1994年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第十回合談判過程中,形成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TRIPS》協議;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TRIPS》協議同時生效,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TRIPS》協議也當然成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准則。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貿易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⑷ 世界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的弊端有哪些

世界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的影響最重要的就是假加入WTO

中國市場封閉數十年,改革開放以來部分企業經營情況不錯,但一旦面對全面開放而帶來的外來激烈競爭未必有防禦抵制能力。絕大部分中小企業更未有充足的經驗對付外來產品的競爭。國外投資者以低廉價格買入國有資產和自然資源的情況亦會更加嚴重,國有資產流失令人擔憂。一些證券公司認為,即使中國可以申請若干年的過渡期來逐步削減關稅和配額,相當比例的國有企業會面臨破產命運。目前那些受到國家保護的行業和企業沖擊更大,而依賴於市場競爭的那部分企業受到的沖擊或許要輕些。即使是那些經營有方的特大型上市國有企業,目前主要是受到對進口商品的高關稅和配額的保護而占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即使這些企業生產成本低、技術先進,一旦關稅降低,必將面臨國外著名品牌的強有力、毀滅性的競爭而陷入困境。中國幼稚的股票市場因此亦會受到打擊。

中國對某些幼稚工業或產品應採取適度保護措施,對那些在國際市場上富有競爭力的工業,如紡織、電子和家電等可先行實行貿易自由化。中國企業由於缺乏必要的資金、技術和專長,加入wto 後難以打入發達國家市場。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以保護環境為理由的「綠色環保運動」更令中國產品難以打入歐美市場。即使中國加入wto, 依然會遇到世界各地區域性自由貿易區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協作與沖突問題。事實上,一半左右的國際有形貿易是區域性貿易。歐美之間區域性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產品產生一種歧視作用,區域保護主義與世界貿易體系的沖突,將繼續存在,進而影響wto的作用和潛力。 進口關稅是中國政府財政一大筆收入,降低關稅勢必減少政府稅收來源,乃至於擴大財政赤字。

可以預見,中國加入wto, 企業將面對雙重挑戰:一是國內市場份額相對減少。二是中國企業一時難以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雖然wto 締約國亦同時向中國企業開放其國內市場,但在現階段,由於我國企業在技術裝備水平、勞動力素質、產品質量和價格等方面和發達國家企業仍存在不少的差距,即使其他締約國向我國開放其國內市場,我國產品一時還難以大規模地打入國際市場。因此, 一部分專家認為, 中國加入wto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生存造成嚴重的損害。

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政府官員、專家持不同意見,認為中國加入wto,有利於推動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發展。 眾多發展中國家加入wto的經驗表明,沒有一個國家因為加入wto而導致民族工業的衰落和破產,反而有助於它們加速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民族工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富有競爭力。盡管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還有差距,但從整體上看,已具備了在更大程度、更高層次和更廣泛范圍內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基本條件。事實上,面對加入wto的挑戰, 愈來愈多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樹立國際市場的觀念,努力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按照國際市場的營銷戰略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加入wto 所產生的壓力和動力已對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特別是企業內部的改革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加入wto有助於中國藉助多邊組織和規則的力量, 遏制單邊貿易行動和貿易保護主義。當然,也應該看到,由於美國、歐盟等至今沒有放棄使用單邊貿易行動的權力,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因此,中國對wto這類多邊貿易體制不宜抱不切實際的幻想。況且,相當一部分wto協定的法律規范基本上是從發達國家的利益出發, 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目前相當一部分wto締約國企圖在環境、勞工標准等問題大做文章,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更不利的地位。還應該看到,歐美各國從本國利益出發,亦會不斷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即使中國加入wto後, 亦不意味著可順利獲取各國、各區域性貿易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各國對削減關稅亦是逐步進行的。歐美表示在10年內逐步削減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及服裝進口的配額限制,對一些敏感產品的配額和減稅一般十分輕微。因此,由於wto 成員國相互逐步開放市場,對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從長遠上來講有好處,但效益未必可以即時反映。出口機會也許得到增加了,但國有企業由於種種原因出口能力不夠、產品競爭力不夠,機會再好亦白搭。與此同時,外國產品會以其技術、資金及產品優勢拓展中國市場,其可能後果是:中國出口不力,「進口飢渴症」強烈,結果進口增長速度超過出口增長速度,最終導致由貿易逆差產生的國際收支失衡並惡化的局面。

更好地打入工業化國家市場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加入gatt/wto 首要原因。然而,應當看到,中國目前主要出口商品是紡織品服裝、皮革、鞋類及旅行用品等。工業化國家對這些商品關稅的削減往往低於其他商品的削減程度。即使西方國家對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大幅度削減關稅和減少貿易和非貿易壁壘,中國的得益程度最終還是靠其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以及滿足市場需求增加的供給能力。

農產品出口擴張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關心的問題。加入wto 並把農產品進出口納入國際貿易體系,對那些農產品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長遠的收益。農業領域創造工作機會要比工業領域來得容易,出口導向型農業生產還有助於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減少農民向城鎮遷移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中國是農產品進口大國,加入wto 後中國將面對不利的競爭局面,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削減對農副產品生產和出口補貼、進口關稅;另一方面,以現代化、機械化為特徵的西方農副產品會大規模地侵佔中國農副產品市場。如果放開農副產品市場,中國以家庭小農經濟為單位的農村經濟難以與社會化大生產為特徵的歐美農副產品競爭,擁有8 億農民的農村市場必將受到巨大威脅。

中國的貿易服務業比較落後,沒有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向wto成員國開放貿易服務業,逐步走向貿易服務自由化之道路, 可以迅速開辟新的服務領域,盡快縮短我國服務業發展方面同國際水平的差距;加速形成服務業內部的競爭機制,促進服務業市場的進一步完善,推動我國服務業向優質高效方向邁進;開放中國國內服務市場,還可以換取其他締約國國內服務市場的相應開放,從而為我國服務業打入國際市場提供新的機會。但是,加入wto 對中國貿易服務業的沖擊也許是主要的。中國服務業尚處於「幼稚產業」階段而受到政府政策的全面保護。中國開放貿易服務業,實力雄厚、相當發達的西方服務業會大規模入侵,全面沖擊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最終使大部分國內服務業市場為西方服務業所壟斷和操縱,使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更多地受國際服務業的影響和制約,不但可能加劇無形貿易逆差的擴大,而且會進一步導致服務業失業人口的增加,造成國內服務業市場的混亂局面。

中國基礎產業、基礎產品目前尚由國家壟斷,缺乏競爭機制。電力、交通、旅遊等基礎性行業的開放次序應是:打破國家壟斷,在特定行業引入競爭機制,只有當這些基礎行業具有足夠的實力、競爭力與國外公司抗衡時,才可考慮引入國外競爭者。英國、法國等國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實際上,中國在對外開放行動電話設備市場上已經過早、過快,日本公司認為日本花費幾十年才打開日本電訊通訊設備市場,中國在一夜間便讓美國摩托羅拉、瑞典愛立信等著名電訊製造商佔領了中國大部分電訊設備市場。在某些戰略性製造業方面(如汽車、化工、電子機械、金融、建築、通訊),中國尚採取色彩濃厚的保護主義。

目前絕大部分國有企業由於深層體制原因而日益困難,企業虧損額和虧損面日益擴大,下崗工人增加,大部分企業依賴於國家財政補貼或銀行貸款而勉強生存;況且,企業承包制等企業改革措施導致企業經營行為短期化,企業規模、技術改造和競爭力日趨下降,與現代化大生產趨勢背道而馳,除少數大型技術先進型企業外,真正富有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微乎其微,大部分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企業已完全喪失市場競爭力,名存實亡。一旦這些企業由於中國加入wto 而被取消補貼和低息銀行貸款,加上實力強大的外國公司的競爭必然會破產,進而導致失業率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之惡果。目前城鎮失業率實際上遠遠高於官方公布的3%的水平,有人估計早已超過8%,若失業率進一步上升,中國的社會穩定性必將受到威脅。過早加入wto 不僅帶來高失業和社會不穩定的問題,亦會令中國市場完全受制於外國產品,中國最後可能成為外國產品的廉價加工基地和消費市場。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唐英年認為,中國國有企業目前一半以上經營不善、虧損嚴重。倘若再進一步開放市場,企業倒閉勢必更為嚴重。從社會問題著眼,中國人口超過12億,若一半以上的國有企業因開放市場倒閉,失業問題更為嚴重,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wto 成員資格並不一定直接有助於各國的經濟增長與出口。各國宜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不管是否為wto成員國, 均按照wto貿易規則不斷完善本身的貿易體制, 不斷融於國際經濟一體化之中,這應該是中國目前應採取的態度。

中國切不可放棄作為發展中國家加入wto這一根本原則, 中國亦需要相當長的過渡期來達到wto的所有義務與要求,否則, 一些幼稚的民族工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勢必潰不成軍。中國加入wto, 不僅要從中短期利益出發,更應從長遠、戰略的角度來衡量其得失利弊。中國加入wto首當其沖的便是要削減關稅、開放內銷市場, 外國產品則會以其資金、名牌、技術、質量及價格等因素迅速壟斷中國消費市場,最終導致大量資金外流,而同時國貨由於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不能夠擴大出口,結果必然是外貿逆差加大。因此,開放市場要有一個漸進過程。同時加強外國生產企業產品內銷的監管和反走私的力度,如實了解國外產品的市場佔領率。目前許多行業,如家電、膠卷、煙酒、洗滌劑、輪胎等產品行業,國外產品市場佔有率要遠遠高於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絕大部分是「水貨」走私入口。其實,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已被遠遠低估了。中國政府應該更清楚、更確切地知會wto 主要成員國:中國要求加入wto並不意味著中國有求於人, 而是外國公司要急於打開中國這個擁有世界1/5人口的消費大國。實際上,中國經濟體系比不少現有的世貿成員國(如波蘭、古巴、日本、韓國)而言已相當開放了。既要看到中國需要wto,更要看到wto更需要中國。

專家估計,如果中國加入wto,其主要支柱產業,如汽車、化工、石油等會受到嚴重沖擊。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1997年3月決定對全國212家重點國有大型企業(例如上海石化、青島啤酒、東方航空公司、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聯想計算機公司、長城計算機公司等)給予政府扶持,其中包括給予優惠性貸款對這些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賦予更大的外貿經營權,以增強其整體競爭力。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已宣布重點搞好1000家國有大型企業,鼓勵大型企業進行兼並與結構調整,使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與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旗艦」。

四、有關專家對中國加入wto利弊得失的具體評估

香港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加入wto應該是利大於弊, 現在問題不在於該不該加入、何時加入問題,關鍵在於在什麼前提條件下加入?如何在談判中獲得一些比較優惠的條款和更長的過渡期。香港工商界對中國經貿部務實而靈活的原則與態度表示贊賞:「已經做了的,可以承諾繼續做下去;本來就准備做的,承諾盡快去做;將來可以做的,但一時還不能完全做到的,可以承諾一個時間表,逐步實現;不能接受的,無論外來壓力有多大,絕不會去做。」換言之,中國在透明度、國民待遇和統一實施外貿政策等會盡快去做,在外匯制度、取消非關稅措施、擴大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中國承諾了一個時間表,逐步去做。對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中國絕不可能同意其他締約國要求中國以發達國家的身份加入wto。無論在什麼壓力下, 中國政府絕對應該堅持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國參加多邊貿易體制所承擔的義務與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及國內承受能力相適應, 從而使中國加入wto後大會造成對中國產業的重大沖擊,確保改革有條不紊地進行, 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j.p.摩根的專家認為,如果中國加入wto,代價亦將是巨大的。 中國將放寬進口管制,生產企業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將大量進口外國機器設備,進而引起資金嚴重外流和外貿赤字。外國投資企業以其明顯優勢與國有企業及其他民族工業競爭,加上政府削減工業補貼,勢必引起大量企業倒閉破產和工人失業。中國主要通過其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維持其出口貿易的地位亦會受到挑戰。此外,東部沿海省市受到的沖擊或許要大於中西部地區。

香港嶺南學院社會科學院院長郭益耀教授認為中國不需要急於加入wto。國內某些部門如體改委、經貿委主張加入wto主要是基於由此可以加快國有企業、外貿體制改革,按照國際慣例參與競爭。外經貿部面對外面壓力亦要改革外貿體制,因為改革可以使國有企業提高效率、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但問題在於國內主要工業行業,包括汽車、化工、醫葯等將面臨關稅減讓後的外國產品的激烈競爭乃至生存問題,進而涉及其他許多問題。如何權衡利弊很難作出一個准確的判斷和結論。但有一點很明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十大貿易大國,被排擠在wto 這個多邊貿易體系之外,在國際形象上不妥當。中國也許要作出一些犧牲來換取國際形象和地位。

中國產業部門對加入wto的承受能力屬於「灰色地帶」。 許多部門承受不了, 但也有不少部門已經承受住了。 中國目前的工業體系比1978年前強得多,不能說完全沒有國際競爭力。目前中國平均關稅已降到23%,並承諾到2000年進一步降至15%。外國認為關稅削減還不夠,發展中國家平均關稅水平為13%,發達國家為3%~4%,美國等wto 締約國強求中國以發達國家身份加入wto。如果中國平均關稅削減到7%~8%,許多產業部門面對的壓力與沖擊是可想而知的。 除了部分產業部門承受不了沖擊外,中國外匯儲備亦會因為加入wto而急劇下降。 雖不一定完全承受不了,但若處理不當,貿易赤字會加劇,甚至五六年內難以扭轉。因此,中國應找到一個平衡點。

少數專家認為,墨西哥並沒有因為加入wto 和北美自由貿易組織而得益。中國不宜過早開放其金融市場,否則導致利潤外流。

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中國經濟問題專家nicholao lardy教授認為,按照wto規則,中國政府必須停止補貼國有企業。 一旦喪失國家財政補貼,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將會被迫關門,大量工人由此被推入失業大軍隊伍。中國經貿合作部wto談判專家們很難將wto概念與條款向那些擁有上百萬工人和國有企業的工業部委推銷,中國短期內大概不會匆忙推出一系列過激改革措施。

日本大藏省研究報告認為,如果中國加入wto 的努力最終失敗必將危害中國經濟的信任程度和長遠發展。中國加入wto 對進一步實現其貿易自由化及擴大國際貿易極為重要,亦有助於把中國這一貿易大國納入wto這一共同的體系之中並為解決多邊貿易糾紛提供一個國際准則, 因此最終有助於把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合於國際經濟體系之中。繼續把中國拒於wto門外已經難以阻止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巨大作用, 反而會為多邊貿易體系帶來日益嚴重的負擔。 該研究報告建議中國在加入wto後的過渡期間對其承諾的義務必須嚴格堅持wto規則, 取消外國公司不允許經營外貿的限制,並在增加透明度的條件下為取消進口限制提交一個明確的時間表。中國政府還應在補貼、外資投資與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進一步努力。高關稅政策亦是wto 締約國關注的一大問題,中國在流通領域的種種限制對自由貿易無疑構成了嚴重阻礙。美國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對中國來說比加入wto更為重要。

新加坡發展證券有關專家認為,如果中國按照美國提出的苛刻條件加入wto,必將有損於中國的長遠利益。

香港著名經濟學家曾樹基教授認為,中國已經和90%的wto 締約國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與經濟關系,中國加入wto旨在和剩下的10 %締約國建立或加強經貿關系。因此,能否加入wto其效果區別不大, 即使中國不能加入wto, 中國依然可以連續依賴已建立的雙邊貿易關系擴大經貿活動。因此,加入wto僅是中國加速經濟起飛的一個中期目標。當然,中國加入wto,將有助於中國吸引更多的外資以改善基礎設施。

wto主要締約國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 尤其是放開金融銀行保險、零售批發、以及通訊、交通等基礎產業讓外國公司全面競爭。美國j.p.摩根證券公司專家認為,雖然加入wto會引起嚴重失業問題,但有助於國有企業改善經濟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削減成本開支,從而進一步加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雖然多數學者專家認為中國過早加入wto 會導致眾多虧損國有企業破產倒閉並進而引起社會不安定,但亦有少數學者認為, 中國加入wto倒有助於改善國有企業運作,尤其是私有權改造、內部管理、技術改革、產品結構調整等難題。事實上,近50%的國有企業屬於微利的中小企業,早已面臨破產邊緣,這部分企業受加入wto的沖擊最大, 大部分盈利企業將會受益於更多的出口稅收優惠和wto成員身份。

美林證券公司有關專家認為,從總體上看,中國加入wto 是利大於弊。從長遠來說,加入wto具有積極作用, 雖然在短期內或許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是,中國不應該害怕競爭。其實,中國彩電便是在近十幾年的無序、激烈競爭中完成了優勝劣汰的過程而在國內外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中國眾多名牌彩電在質量、售後服務方面並不遜於日本、韓國同類產品。中國永遠不會為加入wto做好充分准備。

世界銀行中國經濟研究項目顧問肖耿博士認為,中國是否或者能否加入wto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 目前中國尚不是wto成員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無形中受到影響。 現在問題不在於是不是要加入wto,而在於以什麼條件加入,目前中國正在與wto主要成員國討價還價。國內目前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能否加入wto 對中國來說已經無所謂的看法是很危險的,是傲慢、自大和狹窄民族主義心理的反映。中國必須與世界融為一體,否則會孤立於世界之外,不利於中國的長遠發展。雖然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但是目前存在或潛在的問題要遠遠大於已取得的成績。中國的經濟並不是奇跡,而僅是一個經濟起飛前夕的「趕超」過程,帶有相當的補償性質。事實上,中國已經比西方國家落後幾十年,雖然目前發達國家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它們現有的經濟秩序、經濟環境、社會制度相當穩定,不會像中國那樣「大起大落」。

渣打銀行廖群博士強調,中國加入wto從長遠、 宏觀層次來說肯定是利大於弊,但在短期、微觀層面則難以判斷,不同部門會從其本身的產業、行業對加入wto利弊得失作出不同的判斷, 例如紡織部門會認為中國加入wto後可以不必再受美國紡織品進口配額的限制。

具體來講,中國加入wto 會從各方面加速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與世界經濟的進一步接軌。中國可利用關稅平等、反傾銷等方面得到一些好處,有利於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短期內肯定會對國有企業、民族工業產生不可低估的沖擊與壓力,削減關稅不但對減少國家關稅收入,而且對國有企業、外貿平衡形成巨大的負面影響。要看到,短期的「弊」很可能是永遠的「利」。

原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教授認為,中國把加入wto既當作政治目標,又當作經濟目標。對中國經濟尤其是民族工業也許代價太大。但不宜忽略一點:由於中國不是wto成員國,國際貿易戰、 反傾銷等方面的律師費用太高。也許微觀企業在這方面感覺不到。*

⑸ 如何看待企業知識產權一體化

企業知識產權一體化能夠有效形成知識產權的聚集優勢,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⑹ 世界各國為什麼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首先,加強保護知識產權,有利於調動人們從事科技研究和文藝創作版的積極性。知識產權權保護制度致力於保護權利人在科技和文化領域的智力成果。只有對權利人的智力成果及其合法權利給予及時全面的保護,才能調動人們的創造主動性,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其次,加強保護知識產權,能夠為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增強經濟實力。知識產權的專有性決定了企業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時技術、品牌、商業秘密等無形財產的巨大作用,而如何讓這些無形資產逐步增值,有賴於對知識產權的合理保護。
最後,加強保護知識產權,有利於促進對外貿易,引進外商和外資投資。

⑺ 知識產權會阻礙世界的發展嗎

一,從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來說,它的根本目的是保護發明創造,促進科技版創新。二,從知識產權權制度的發展來看,知識產權制度對近現代的科技發展進步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三,知識產權制度未來發展,目前知識產權制度某些方面確實有其弊端,大企業獲得壟斷破壞市場秩序,知識產權法律的濫用也對創新起到了不好的影響。
四,知識產權制度是不斷發展完善的,現有的問題會得到解決。

⑻ 傳統的知識產權在世界上產生了哪些影響

在現有知識產權制度下只能將傳統知識分割成為不同的部分去適應現有知識產權的分類體系,才能對其提供相應的保護。但傳統知識屬於具有強烈整體性的知識系統,而且其觀念與背景也同現代知識截然不同,按照現代知識標准建立的現有知識產權制度只能將傳統知識分割得支離破碎之後才能對其加以保護,這種分解之後的保護很可能會遺漏很多重要的信息。

好在知識產權制度歷來就不憚於改變自己以應對

⑼ 加入wto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並說明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作為一個企業乃至國家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資源,凸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知識產權是個人或集體對其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領域里創造的精神財富依法享有的專有權。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由於全球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客體范圍和內容的不斷擴大和深化,不斷給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理論研究提出嶄新的課題。而知識產權的概念是有關知識產權立法活動、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是一個必須明確的問題。因此,知識產權不但仍舊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和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領域,我們對知識產權概念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隨著對它及其他問題的研究將不斷澄清知識產權領域的一系列理論問題,並指導知識產權立法、司法和行政執法實踐,使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理論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起來
由於國際經濟、文化交往的發展,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受到了空前的沖擊,知識產權法律關系也日益國際化,主要表現在主體、客體和內容方面都含有大量的涉外因素。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依知識產權法確認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包括個人、集體、法人、合夥等,從國際交往來看既有內國人又有外國人。外國人在內國以及內國人在外國享有知識產權的現象已十分普遍。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知識產權關系主體間權利和義務指向的對象。知識產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權(商業商標、服務商標和製造商標)。工業產權是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工商業本身而且還包括農業、採掘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另一類是著作權,亦稱版權,主要包括作者對文學、藝術、音樂、攝影、電影、電視、計算機軟體等方面的專有權,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鄰接權。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主要是國內立法(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也有國際條約。從法律的角度看,知識產權具有以三個特點:1、專有性,專有性亦稱獨占性或壟斷性。2、時間性,它是指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一定的保護期,過了有效保護期,這種專有權就終止了,這種智力成果就變成了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3、地域性,它是指依某一國法律而取得的某一專有權,只在該國境內有效,受該國法律保護,在其他國家無效,其他國家沒有保護的義務,除非有條約規定。

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和智力成果具有流動性。它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在國內外流動,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是沒有國界的。特別是19世紀以來,由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及通訊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各種報紙、雜志、國際學術會議、學者訪問、國際博覽會、電視、廣播、圖書資料、衛星技術、計算機的國際互聯網等的出現,使得在一個國家取得的某一知識產權很容易就會傳播到外國。這種知識產權的流動性與地域性是矛盾的,特別是對西方工業發達國家來說,嚴格地域性對其很不利。因為,一方面他們想把自己擁有的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專利產品、商標商品、文藝作品輸送到國外,佔領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又惟恐這些智力成果到所在地國家無法受到法律保護,以至被無償使用,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增加了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們希望在本國取得的這些權利,同樣也能夠得到有關外國的法律保護。這樣,就出現了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當今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各國通過國內法對涉外知識產權給予保護外,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還簽訂和制定了許多有關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目前,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主要有:(一)、《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簡稱《巴黎公約》),《巴黎公約》並沒有給締約國提供一套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它僅僅為締約國規定了相互保護工業產權的幾項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1、國民待遇原則。締約國必須把它依法給予本國國民在工業產權方面的保護,也同樣給予其他締約國國民。2、優先權原則。成員國的國民就一項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和商標首先在某個成員國提出申請,自該項申請提出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內(發明、實用新型為12個月,外觀設計和商標為6個月),以同一內容向其他成員國提出申請,應以第一次申請的日期為以後提出申請的日期,在優先許可權內,即使有任何第三者就相同的內容提出申請,專有權仍授予締約國的申請人。3、強制許可原則。每一個成員國有權採取立法措施,規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核准強制許可證,以防止專利權人可能對專利權的濫用,例如,專利權不實施或不充分實施專利。但強制許可只能在專利權人自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滿4年,或者自批准專利權之日滿3年(取其中較長者)未實施專利時才能採取此措施。4、獨立性原則。同一發明在不同國家所獲得的專利權彼此無關。(二)、《專利合作條約》。《專利合作條約》解決了專利權國際保護的基本原則。(三)、《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簡稱《馬德里協定》)它是對《巴黎公約》中關於商標國際保護的補充。(四)、《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條約》簡稱《伯爾尼條約》基本原則:1、雙國籍的國民待遇原則2、自動保護原則3、最低限度保護原則4、獨立保護原則。(五)、《世界版權公約》,主要原則有:1、雙國籍國民待遇原則2、有條件的自動保護原則3、獨立保護原則4、最低限度保護原則。(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基本原則:1、國民待遇原則2、最惠國待遇原則3、權利用盡原則

⑽ 為什麼發達國家要推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我國如何應對

因為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成熟,知識產權的成果也多。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國際化的進程,如果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同時跟進的話,那麼在國外知識產權的成果就得不到保護,在一些發展中國國家就可以肆意濫用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成果省去了前期開發研究的巨額成本,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所有者的產品中要攤入研發成本反而競爭不過。

中國直面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的應對
之策知識產權壁壘形式復雜多樣, 在國際貿易中的活動領域逐漸擴大, 涉及的商品逐步增多, 對有關國家進出口貿易影響也逐步加深。我國是發展中國家, 需要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知識產權技術, 也需要鼓勵出口貿易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我國在發展貿易的同時, 必然會遭遇多種形式的知識產權壁壘。針對不同的知識產權壁壘, 我國應採取不同的對策。
(一) 樹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企業是我國市
場經濟的主體, 也是利用知識產權的主戰場。20世紀90年代以來, 外國公司針對我國提出的5年計劃大量申請專利, 在我國很多產業的未來發展領域設置了專利陷阱, 封殺了我國企業自主開發技術, 控制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對此, 我國企業及政府應充分認識到企業及民族工業受到的危機與挑戰, 真正樹立起知識產權意識。既重視外國人的知識產權, 又要加強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開發, 實施專利權部署戰略。我國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國融入世界經濟迫切需要, 知識產權戰略是指運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為充分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獲得與保持競爭優勢並遏制競爭對手, 謀求最佳經濟效益而進行的整體性籌劃和採取的一系列的策略與手段。 [6]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是指企業為獲取與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運用知識產權保護謀取最佳經濟效益的策略和手段。就我國企業而言, 許多企業由於忽視技術在產品開發、市場開拓方面的運用, 許多產品技術含量低、原材料消耗大、效益低。這種狀況只有通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進步運行機制、加強企業的知識產權策略性運用, 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的缺陷, 才能實實在在地提高企業的經濟績效, 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我國企業面臨
的知識產權壁壘困境, 從根本上說是中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 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結果。因此, 企業應重視自身的技術創新, 認識到在世界市場全球化的條件下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 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動企業間, 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之間的合作, 以聯合開發、聯合投入、聯合保護等形式來實現對知識產權的共享。企業應加大科研經費投入, 國家也應選擇戰略性產業支持企業進行技術開發。
(三) 積極應對國際知識產權侵權之訴。我國企業, 特別是外貿企業要轉變觀念, 改變以往消極對待知識產權糾紛的態度, 積極應對國際知識產權侵權之訴。有不少中國企業, 自身並沒有侵權行為, 但由於害怕訴訟會影響企業的發展, 常常放棄應訴的機會, 白白失去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 而有過侵權行為的企業, 也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消極應訴而支付超過正常水平的侵權費用; 同時, 我國企業界還應注重商會的建立和完善, 形成一個組織有效、協調一致、參與廣泛的企業聯盟, 這樣將有利於增強尋求包括政府在內的各方面支持的力量。
(四) 深入了解研究國際規則及主要國家知識
產權法的立法及實踐。我國是WTO成員, 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時應注意WTO, TR IPS對知識產權的規定, 同時對主要貿易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實踐也應有所了解, 掌握其主要法律規定、立法趨勢及法院的判例, 才能更大限度地避免撞入知識產權壁壘。如對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原則, 要把握當前主要貿易國所採取的原則。如果對象國採用地域性原則, 企業在進行外貿活動時, 應特別注意知識產權問題。

閱讀全文

與世界一體化對知識產權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