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業聯營合同實為企業間借貸,在我國屬非法,導致合同無效,從事的擔保抵押合同也無效,這個是絕對的嗎
除上述融資項目中「附期限」的回購條款外,「附條件」的回購條款也很常見,如下:
(一)乙方(目標企業)及丙方(目標企業實際控制人)承諾:
(1)2011年乙方經審計的主營凈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
(2)乙方提交給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申報材料及提供給甲方(投資人)的商業計劃書等材料與乙方實際狀況無重大差異或重大隱瞞;
(3)在未得到甲方同意的情況下,乙方不會單方面停止或中止上市工作。
如違反上述任何一項承諾,特別地,若乙方在2013年12月31日前未實現在國內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甲方有權要求乙方或丙方回購甲方所持乙方的股份,回購價格由甲方投資額和利息組成,利息按20%的年利率計算。回購價格計算公式為:投資額+投資額×年數×10%。「年數」精確到月,如3個月=0.25年。
(二)丙方(目標企業實際控制人)同意,以下任一情況出現的,甲方(投資人)有權要求丙方回購其所持有的全部或部分乙方(目標企業)股權:
(1)截至2013年12月31日,乙方仍未向中國證監會報送發行材料,或截至2014年12月31日,由於乙方、丙方自身原因(包括隱瞞或故意隱瞞的因素)導致無法上市;
(2)2011年單一大客戶銷售額未降到50%以內(含本數),總銷售額未達到人民幣24000萬以上或稅後凈利潤未達到人民幣5000萬元(可在10%以內浮動);
(3)2012年單一大客戶銷售額未降到30%以內,總銷售額未達到人民幣35000萬以上或稅後凈利潤未達到人民幣8000萬元(可在10%以內浮動);
問題的提出:
1、企業之間的資金借貸或變向借貸是否屬於「非法發放貸款」,是否屬於金融業務,是否合法?
2、上述「附期限」或「附條件」的股權回購,與企業之間的資金借貸或變向借貸在本質上是否有區別?條款是否有效?
三、相關法律法規及釋義
1、《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1999〕19號)
第4條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法釋〔2009〕5號)
第14條規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釋義:充分關注第52條(三)(四)(五)三項,司法實踐中適用該三項認定企業間借貸或變向借貸關系無效的判例均大量存在。如:北京市一中院(2002)一中民初字第8282號判決書:「關於《借款合同》的效力。因傑諾仕公司屬非金融機構,其不具備發放貸款的經營范圍,因此其與深圳盧堡公司簽訂的借款合同,違反了我國有關金融法規,應確認無效。」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5)渝一中民初字第540號判決書:「企業間的資金拆借,擾亂了國家金融秩序,不利於國家對金融市場的有效監管,從而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第(四)項之規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應屬無效。」
當然,目前司法實踐中主流觀點認為適用第(五)項的前提是:法律或國務院行政法規中有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明文禁止企業間資金借貸,而符合此條件的金融規定只有《貸款通則》,但《貸款通則》在效力層次上僅屬於部門規章,故不能直接適用第(五)項確認無效。
2、《商業銀行法》(1995年主席令8屆第47號頒布,2003年主席令10屆第13號修改)
第11條規定,「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吸收公眾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2003年主席令10屆第11號頒布,後於2006年主席令10屆第58號修改)
第19條規定,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准,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或者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
《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1998年國務院令第247號)
第4條規定,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非法發放貸款」即是非法金融業務活動。
第5條規定,未經中國人民銀行依法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立金融機構或者擅自從事金融業務活動」。
中國人民銀行回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企業間借貸問題的答復》(銀條法〔1998〕13號)
稱:「最高人民法院經濟審判庭:你庭法經(1998)98號函收悉。經研究,現就有關問題答復如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第4條的規定,禁止非金融機構經營金融業務。借貸屬於金融業務,因此非金融機構的企業之間不得相互借貸。企業間的借貸活動,不僅不能繁榮我國的市場經濟,相反會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干擾國家信貸政策、計劃的貫徹執行,削弱國家對投資規模的監控,造成經濟秩序的紊亂。因此,企業間訂立的所謂借貸合同(或借款合同)是違反國家法律和政策的,應認定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法(民)〔1991〕第21號)
規定:公民之間的借貸糾紛,公民與法人之間的借貸糾紛以及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糾紛,應作為借貸案件受理。民間借貸利率最高為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復》(法釋〔1999〕3號)
規定:公民與非金融企業(以下簡稱企業)之間的借貸屬於民間借貸,除A企業以借貸名義向職工非法集資;B企業以借貸名義非法向社會集資;C企業以借貸名義向社會公眾發放貸款;D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行為等4種特殊情況外,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
釋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已被《商業銀行法》取代,《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僅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從事吸收公眾存款等銀行業務,但向銀行或其他企業出借資金是否屬於只能由銀行從事的專屬金融業務,該兩部法律並未明確,而唯一由國務院頒布的相關行政法規《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也僅規定了「非法發放貸款」系非法金融業務活動,而哪些業務屬於「非法發放貸款」亦未明確。
最高院針對「民間借貸」的幾個司法解釋認定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企業之間資金借貸屬於「民間借貸」,不屬於只能由銀行從事的專屬金融業務,並且已明文確認了其合法性;同時還進一步明確了民間借貸不可面向公眾非法集資、非法放貸,這完全符合我國當前國情。而結合上述司法解釋及法理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非法發放貸款」系指面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包括自然人、法人或其它非法人單位)出借資金,也即企業之間面向特定主體的資金借貸不屬於「非法發放貸款」,亦不屬於法律所禁止擅自從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活動。
中國人民銀行銀條法(1998)13號文不屬於國家法律或國務院行政法規,該文件過於擴大了金融業務外延,直接將所有「借貸」都歸屬於金融業務,並且認定企業間的借貸不能繁榮我國的市場經濟,相反會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經濟秩序的紊亂,應禁止。這明顯與法理相悖,亦不符合我國國情。
3、《貸款通則》(中國人民銀行1996年第2號令)
第2條規定:本通則所稱貸款人,系指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立的經營貸款業務的中資金融機構。
第21條規定:貸款人必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經營貸款業務,持有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金融機構法人許可證》或《金融機構營業許可證》,並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
第61條的規定:「各級行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供銷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合作基金會和其他基金會不得經營存貸款等金融業務。企業之間不得違反國家規定辦理借貸或者變相借貸融資業務。」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企業借貸合同借款方逾期不歸還借款的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法復〔1996〕15號)
規定:企業借貸合同違反有關金融法規,屬無效合同。對於合同期限屆滿後,借款方逾期不歸還本金,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除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經)發[1990]27號《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4條第(二)項的有關規定判決外,對自雙方當事人約定的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至法院判決確定借款人返還本金期滿期間內的利息,應當收繳,該利息按借貸雙方原約定的利率計算。
釋義:目前正在施行的《貸款通則》於1996年由中國人民銀行頒布,2003年9月,央行首次發文向5個部委、3家政策性銀行、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以及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徵求《貸款通則》的修改意見,在該次「發文」中,央行即主動刪除了「第61條」,並且在其它條款中也找不到「企業之間不得違反國家規定辦理借貸或者變相借貸融資業務」等類似內容。隨後,央行又於2004年首度在全國范圍內公開徵求修改意見,徵求意見稿中亦刪除了「第61條」,但因多重原因,該「徵求意見稿」被擱置數年,直至2010年4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稱,將修訂出台貸款通則,但至今仍杳無音信。《貸款通則》修改版之所以很難重新修訂出台,有很多爭議焦點,其中「企業間資金拆借的合法性問題」必定是焦點之一,各方認識不同,短期內仍無法完全達成共識。
同時,在此還需要關注,鑒於《貸款通則》僅為中國人民銀行的一個部門規章,故不能以違反該通則中強制性規定為由認定企業間資金借貸無效,法復〔1996〕15號文目前雖未廢止,但在司法實踐中的指導意義已然很小。
4、《公司法》
第75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
(一)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並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
(二)公司合並、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
(三)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公司章程使公司存續的。
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143條第1款:「公司不得收購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二)與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並;
(三)將股份獎勵給本公司職工;
(四)股東因對股東大會作出的公司合並、分立決議持異議,要求公司收購其股份的。」
釋義:《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的「股權回購」均有規定,很明顯一般情況下公司不得回購自己的股份,只有在少數的法定情況下,公司才可以回購股權,而且對於有限責任公司,很多是通過民事訴訟途徑實現的。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法[經]發[1990]27號)
第4條「關於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問題」
(一)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通常是指聯營一方雖向聯營體投資,並參與共同經營,分享聯營的盈利,但不承擔聯營的虧損責任,在聯營體虧損時,仍要收回其出資和收取固定利潤的條款。保底條款違背了聯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原則,損害了其他聯營方和聯營體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確認無效。聯營企業發生虧損的,聯營一方依保底條款收取的固定利潤,應當如數退出,用於補償聯營的虧損,如無虧損,或補償後仍有剩餘的,剩餘部分可作為聯營的盈餘,由雙方重新商定合理分配或按聯營各方的投資比例重新分配。
(二)企業法人、事業法人作為聯營一方向聯營體投資,但不參加共同經營,也不承擔聯營的風險責任,不論盈虧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潤的,是明為聯營,實為借貸,違反了有關金融法規,應當確認合同無效。除本金可以返還外,對出資方已經取得或者約定取得的利息應予收繳,對另一方則應處以相當於銀行利息的罰款。
(三)金融信託投資機構作為聯營一方依法向聯營體投資的,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分享固定利潤,但亦應承擔聯營的虧損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5號)
第26條規定:「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約定提供資金的當事人不承擔經營風險,只收取固定數額貨幣的,應當認定為借款合同。」
《信貸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國人民銀行於1994年頒布)
規定:證券回購的期限、交易對象與同業拆借相同。因此,放出回購款,未收回有價證券,實際上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拆借無異,屬於「假回購,真拆借」。
《批轉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進一步做好證券回購債務清償工作請示的通知》(國發[1996]20號)
規定,一些證券交易場所、金融機構和財政證券機構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借用證券回購名義,買空賣空,變相拆借資金,擾亂了金融秩序,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和金融秩序的穩定帶來嚴重危害。證券回購實際上已演變為資金拆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4)14號)
第6條規定,當事人對墊資和墊資利息有約定,承包人請求按照約定返還墊資及其利息的,應予支持。
釋義:最高院明確在聯營情況下,投資方不參加共同經營,不遵循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原則,其法律關系「明為聯營,實為借貸」,違反了有關金融法規,應當確認無效。在合作開發房地產情況下,若投資方不承擔經營風險,亦會被認定為借貸法律關系。同樣,對於證券回購,若僅是借用證券回購名義,買空賣空,則法律關系會被認定為「假回購,真拆借」。但是,在建設工程中,最高院卻明文確認了以墊資為表現形式的企業之間資金借貸的合法性。
從以上司法解釋可以看出,若沒有買賣、開發等實際交易內容,或是違反了共同出資、共擔風險等基本原理,法院傾向於以名為一種法律關系,實為借貸法律關系為原則進行處理。若確實有實際交易內容,或出資或墊資之目的並非為了取得利息收益,而是實現己方與相對方的某項具體交易,法院一般會予以支持。
甚至,基於企業間借貸普遍存在、《合同法》並沒有明確禁止以及有關自然人的民間借貸已經放開,再繼續禁止企業間借貸,對企業「不公平」等理由,最高人民法院早於2001年11月就「企業間資金借貸的合法性問題」專門徵求過有關部門意見,更是建議放開企業間借貸。在近幾年司法實踐中,法院一般不會輕易認定變向借貸,對於有實際交易內容的約定,多半會將利息認定為雙方當事人對相應價款的計算方式(如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9)滬一中民三(商)初字第29號《民事判決書》)。
6、《關於審理證券、期貨、國債市場中委託理財案件的若干法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06年以虛擬作者「高民尚」的名義發表的一篇文章)
文章中與本文有關聯的內容包括:筆者認為,在合同法頒布施行之後,人民法院在審理民商事案件中應充分尊重當事人之契約自由,在認定合同效力方面更宜慎重。只有在當事人締結的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禁止性規定時才能認定合同無效。
然而,就委託理財合同而言,雖然目前法律、行政法規並無明確的禁止性規定,委託理財合同在原則上似不屬於法律禁止之范疇,但鑒於實踐中的委託理財大多發生在證券、期貨領域,且基本上被視為一種新生金融品種,成為一種衍生金融業務;尤其是我國歷來對金融採取嚴管政策並實行金融業務特許經營,故應將委託理財在金融品質上納入特許經營范疇。
由於目前法律尚未對委託理財活動進行專門之規制,故而對於委託理財合同之效力,宜結合我國金融政策,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市場交易安全之間慎重權衡,並根據實際情況區分對待。
保底條款通常有三種類型:(1)保證本息固定回報條款;(2)保證本息最低回報條款;(3)保證本金不受損失條款。而保底條款是當事人雙方以意思自治的合法形式對受託行為所設定的一種激勵和制約機制;盡管現行民商法律體系中尚無明確否定該保底條款效力之規定,但筆者依然傾向於認定保底條款無效,人民法院對委託人在訴訟中要求受託人依約履行保底條款的內容的請求,不應予以支持。
釋義:該篇文章雖然不是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但任何一位律師應該都不會低估它對司法實踐的指導意義,它絕對可以代表最高院大部分法官的主導意見。
最高院認為,在確認合同無效時應慎之又慎,但同時也應考慮該類合同在實踐中的巨大影響,若是屬於國家嚴管的相關行業,更應充分考慮國家對相關行業的政策導向。在碰到具體問題時,一定要結合國家對相關行業的管理要求,謹慎權衡相關行業安全和市場交易安全,根據實際情況區分對待。遵循以上指導思想,該篇文章最終認定證券、期貨、國債市場上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無效。
四、律師意見
通過對以上法律法規的整理、分析,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現行法律、行政法規並未明確規定企業之間的資金借貸屬於「非法發放貸款」或應受金融政策管制的特許金融業務,在該效力層次上並未明文否定這一行為的合法性。
2、在《合同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頒布施行之後,人民法院在在認定合同效力時非常謹慎,一般只有在合同條款違反法律或行政法規中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時才會認定無效,但人民法院亦可依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來確認相應條款無效。
3、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司法實踐中逐漸認可了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企業之間資金借貸的合法性。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貸款通則》的徵求意見稿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建議等現象,都反映將來立法趨勢為:認可企業間借貸的合法性。
4、在現行中國人民銀行等金融監管部門頒布的部門規章修改之前,該等部門規章仍然認定:「企業之間不得違反國家規定辦理借貸或者變相借貸融資業務」,並且借貸屬於金融業務,企業間的借貸活動,會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經濟秩序的紊亂。
5、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是國家經濟命脈,而金融產業安全則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所以,國家對金融產業的監管一直很嚴,國家亦不可能允許企業之間的借貸脫離金融監管。所以即使將來放開了企業之間的借貸,也肯定是有條件的放開,必定會對其進行有效監管。而現階段,在我國司法環境與政策環境如此緊密聯系的大背景下,建議律師及企業不要輕易挑戰政策的權威,在新的規定出台之前,姑且承認企業之間的資金借貸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
6、一般情況下,被投資的目標企業本身不能作為股權回購的主體,實踐中一般由目標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其它股東或管理人)作為回購主體。而股權回購與資金借貸的本質區別,應從投資目的是什麼、是否有實際交易內容、是否共擔風險、是否必然回購等角度來分析。
筆者認為「附條件」的股權回購條款有實際交易內容(即公司股權),投資人之投資目的是為了目標公司上市後獲利或目標公司成長後獲利,投資後並非必然出現股權回購的結果,而是要滿足一定條件後,才可啟動股權回購的程序,同時投資人亦須承擔投資風險(如目標企業未能成功上市風險),因此「附條件」的股權回購條款不應被認定為企業之間資金的變向借貸,二者本質上有諸多不同。只要該回購條款無其它法定無效情形的,應確認其合法有效。
但「附期限」的股權回購條款必然會出現股權回購的結果,投資目的只為取得所投資金在一段時間的利息收益,股權轉讓不過是取得利息收益的手段,投資人不用承擔任何風險,因此「附期限」的股權回購條款就是資金的變向借貸,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很可能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Ⅱ 同業競爭問題具體怎麼的處理
集團化就可以解決了,通過協會或者政府出面協調做好分配機制。
Ⅲ 增值稅 房產稅 個人所得稅 契稅城建稅計算
房地產的稅種是企業中比較多,投資性房地產主要涉及的稅種有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印花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以及契稅等。以下重點介紹房地產幾個稅種
土地增值稅:
是對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的建築物及其附著物並取得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種稅。土地增值稅按照納稅人轉讓房地產所取得的增值額和規定的適用稅率計算徵收,納稅人轉讓房地產所取得的收入減除《條例》規定的扣除項目金額後的余額,為增值額。它採用四級超率累進稅率,應納土地增值稅=土地增值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額×速算扣除率。其中:土地增值額=轉讓房地產總收入-扣除項目金額。計算扣除項目有:取得土地使用權所支付的金額;開發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設施的成本;開發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設施的費用;舊房及建築物的評估價格;與轉讓房地產有關的稅金;加計扣除。
四、房產稅:是在城市、縣城、建制鎮、工礦區范圍內,對擁有房屋產權的內資單位和個人按照房產稅原值或租金收入徵收的一種稅。它以房產原值(評估值)為計稅依據,稅率為1.2%。年應納稅額=房產原值(評估值)×(1-30%)×1.2%。
城鎮土地使用稅:是在城市、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范圍內,對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單位和個人以實際佔用的土地面積為計稅依據,按規定稅額、按年計算、分期繳納的一種稅。年應納稅額=∑(各級土地面積×相應稅額)。 房地產開發企業自用、出租、出借本企業建造的商品房,自房屋使用或交付之次月起計征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
城市房地產稅、三資企業土地使用費:城市房地產稅是對擁有房屋產權的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及外籍個人、港澳台胞,按照房產原值徵收的一稅種。城市房地產稅依房產原值計稅,稅率為1.2%。年應納稅額=房產原值×稅率×(1-30%)。三資企業土地使用費是對本市行政區域內使用土地的外資企業,按企業所處地理位置和偏遠程度、地段的繁華程度、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等,徵收的一項費用。依外資企業的實際佔用土地面積以及所適用的土地使用費的單位標准確定。應納土地使用費額=佔用土地面積×適用的單位標准
契稅:契稅是對在我國境內轉移土地、房屋權屬時向承受土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的單位徵收的一種稅。徵收范圍包括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轉讓(包括出售、贈與和交換)、房屋買賣、房屋贈與和房屋交換。計稅依據主要是成交價格、核定價格、交換價格差額和「補繳的土地使用權出 讓費用或者土地收益」等。應納稅額=計稅依據×稅率
Ⅳ 合夥人在我們一起租的土地上又獨立注冊一個公司可以嗎
你們合夥租的土地,那麼土地的使用權歸合夥公司,他沒有權力未經允許使用。如果使用,需要和合夥公司簽訂租賃協議等。
第二,他在同樣的地方注冊同一類型的公司,屬於同業競爭,損害其他合夥人和合夥公司的利益,可以起訴他承擔違約責任。
Ⅳ 經濟合同應稅范圍的規定有哪些
一、經濟合同的概念
經濟合同是以經濟業務活動作為內容的合同,經濟合同按照管理的要求,應依照合同法和其他有關合同法規訂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第二條及施行細則第四條中所說的經濟合同是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和其他有關合同法規訂立的合同。
經濟合同的依法訂立,是指在經濟交往中為了確定、變更或終止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合同法律行為,其書面形式即經濟合同書。因此,我國印花稅只對依法訂立的經濟合同書徵收。
二、經濟合同應稅范圍的具體規定
印花稅稅目中的經濟合同比照我國原經濟合同法對經濟合同的分類,在稅目稅率表中列舉了 10大類合同。這也是稅法上對經濟合同應稅范圍的具體規定。
購銷合同。包括供應、預購、采購、購銷結合及協作、調劑、補償、易貨等合同;還包括各出版單位與發行單位(不包括訂閱單位和個人)之間訂立的圖書、報刊、音像征訂憑證。
對於工業、商業、物資、外貿等部門經銷和調撥商品、物資供應的調撥單(或其他名稱的單、卡、書、表等),應當區分其性質和用途,即看其是作為部門內執行計劃使用的,還是代替合同使用的,以確定是否貼花。凡屬於明確雙方供需關系,據以供貨和結算,具有合同性質的憑證,應按規定繳納印花稅。
對納稅人以電子形式簽訂的各類應稅憑證按規定徵收印花稅。
對發電廠與電網之間、電網與電網之間(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南方電網公司系統內部各級電網互供電量除外)簽訂的購售電合同,按購銷合同徵收印花稅。電網與用戶之間簽訂的供用電合同不征印花稅。
加工承攬合同。包括加工、定做、修繕、修理、印刷、廣告、測繪、測試等合同。
建設工程勘察設計合同。包括勘察、設計合同的總包合同、分包合同和轉包合同。
建築安裝工程承包合同。包括建築、安裝工程承包合同的總包合同、分包合同和轉包合同。
財產租賃合同。包括租賃房屋、船舶、飛機、機動車輛、機械、器具、設備等合同;還包括企業、個人出租門店、櫃台等所簽訂的合同,但不包括企業與主管部門簽訂的租賃承 包合同。
貨物運輸合同。包括民用航空運輸、鐵路運輸、海上運輸、內河運輸、公路運輸和聯運合同。
倉儲保管合同。包括倉儲、保管合同或作為合同使用的倉單、棧單(或稱入庫單)。對某些使用不規范的憑證不便計稅的,可就其結算單據作為計稅貼花的憑證。
借款合同。包括銀行及其他金融組織和借款人(不包括銀行同業拆借)所簽訂的借款合同。
財產保險合同。包括財產、責任、保證、信用等保險合同。
技術合同。包括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等合同。
其中:
技術轉讓合同包括專利申請轉讓、非專利技術轉讓所書立的合同,但不包括專利權轉讓、專利實施許可所書立的合同。後者適用於產權轉移書據合同。 技術咨詢合同是合同當事人就有關項目的分析、論證、評價、預測和調查訂立的技術合同,而一般的法律、會計、審計等方面的咨詢不屬於技術咨詢,其所立合同不貼印花。技術服務合同的征稅范圍包括技術服務合同、技術培訓合同和技術中介合同。
此外,在確定應稅經濟合同的范圍時,特別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具有合同性質的憑證應視同合同征稅。
所謂具有合同性質的憑證,是指具有合同效力的協議、契約、合約、單據、確認書及其他各種名稱的憑證。它們從屬於以上 10個合同稅目的分類,而非獨立列舉的征稅類別。這類憑證具有上述 10類合同大致相同的內容、形式和作用,雖未採用規范的合同名稱,但對 當事人各方仍具有特定的民事法律約束力。因為這些憑證一經憑證當事人書立,雙方(或多方) 信守,付諸實施(履行),就發揮著規范合同的作用,而不一定具有合同法規要求的完備條款和規范的行為約定,但是,就其書立行為和實施行為而言,顯然屬於具有民事法律意義、發生法律後果並以涉及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的行為。因此,鑒於這類憑證的上述性質和特點,印花稅除對依法成立的具有規范內容和名稱的 10類合同書征稅外,還規定具有合同性質的憑證亦應納稅。
未按期兌現合同亦應貼花。
印花稅既是憑證稅,又具有行為稅性質。納稅人簽訂應稅合同,就發生了應稅經濟行為,必須依法貼花,履行完稅手續。所以,不論合同是否兌現或能否按期兌現,都應當繳納印花 稅。
同時書立合同和開立單據的貼花問題。
辦理一項業務(如貨物運輸、倉儲保管、財產保險、銀行借款等),如果既書立合同,又開立單據,只就合同貼花;凡不書立合同,只開立單據,以單據作為合同適用的,其使用的單據應按規定貼花。
三、常見的不繳納印花稅的經濟合同
非金融機構之間簽訂的借款合同
根據印花稅暫行條例規定,銀行及其他金融組織和借款人所簽訂的借款合同需要繳納印花稅。但非金融性質的企業之間以及非金融性質的企業與個人簽訂的借款合同不需要繳納印花稅。如:企業向股東貸款是企業進行融資的常見方式,和股東所簽訂的借款合同,如果雙方都不屬於金融機構,則無需貼花。
繼續使用已到期合同
企業所簽訂的已貼花合同到期,但因合同所載權利義務關系尚未履行完畢,需繼續執行合同所載內容,即繼續使用已到期合同,只要該合同所載內容和金額沒有增加,無需再重新貼花。但如果合同所載內容和金額增加,或者就尚未履行完畢事項另簽合同的,需要按照印花稅暫行條例另行貼花。
委託代理合同
代理單位和委託方簽訂的委託代理合同,凡僅明確代理事項、許可權和責任的,根據國稅 發 [1991] 第 155號文規定,不屬於應稅憑證,無需貼花。如:在貨運代理業務中,委託方 和貨運代理企業簽訂的委託代理合同,以及貨運代理企業開給委託方的貨物運輸代理業專用 發票。
工程監理合同
建設工程監理,是指具有相關資質的監理單位受建設單位(項目法人)的委託,依據國 家批準的工程項目建設文件等相關規定,代替建設單位對承建單位的工程建設實施監控的一 種專業化服務活動。技術咨詢合同,是當事人就有關項目的分析、論證、評價、預測和調查訂立的技術合同。 因此,工程監理合同並不屬於 技術合同稅目中的技術咨詢合同,無需貼花。
土地租賃合同
在印花稅稅目表的 財產租賃合同稅目中並沒有列舉土地使用權租賃項目,因此土地租賃合同不屬於應稅憑證,無需貼花。
承包經營合同
承包經營合同在印花稅稅目中並沒有列舉,不屬於印花稅應稅憑證。國家稅務局關於 印花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規定(國稅地字[1988]第 025 號)則進一步明確規定,企業和政府、 上級主管部門簽訂的承包經營合同,以及企業內部實行的承包、租賃合同,不屬於財產租賃 合同,無需貼花。
培訓合同
企業簽訂的各類培訓合同,只有屬於技術培訓合同的,才需要按照 技術合同貼花,其他的培訓合同,不屬於印花稅征稅范圍,不需貼花。根據(89)國稅地字第 034 號文規定,技術培訓合同是當事人一方委託另一方對指定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特定項目的技術指導和專業訓練所訂立的技術合同。對各種職業培訓、文化學習、職工業余教育等訂立的合同,不屬於技術培訓合同,不貼印花。
企業集團內部使用的憑證
集團內部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各公司之間,總、分公司之間,以及內部物資、外貿等部門之間使用的調撥單(或卡、書、表等),若只是內部執行計劃使用,不用於明確雙方供需關系,據以供貨和結算的,根據國稅函[2009]9 號、國稅發 [1991]155 號、國稅函 [1997]505 號文規定,不屬於印花稅應稅憑證,無需貼花。
實際結算金額超過合同金額不需補貼花
根據印花稅暫行條例規定,印花稅的征稅對象是合同,征稅依據是合同所載金額, 而不是根據實際業務的交易金額。如果已按規定貼花的合同在履行後,實際結算金額和合同 所載金額不一致,根據國稅地字[1988]第 025 號文規定,不再補貼花,也不退稅。
企業改制
根據財稅[2003]183 號文規定,企業因改制簽訂的產權轉移書據免予貼花。企業改制之前簽訂但尚未履行完的各類印花稅應稅合同,若改制後只需變更執行主體,其餘條款沒有變動,則之前已貼花的不再重新貼花。
股權投資協議
股權投資協議是投資各方在投資前簽訂的協議,只是一種投資的約定,不屬於印花稅征稅范圍,無需貼花。
商業票據貼現
企業向銀行辦理商業承兌匯票等商業票據貼現,從銀行取得資金,但貼現業務並非是向銀行借款,在貼現過程中不涉及印花稅。
修理單
修理合同屬於 加工承攬合同,但對於委託商店、門市部的零星修理而開具的修理單,根據國稅地字[1988]第 025 號文規定,無需貼花。
其他無需貼花的合同或憑證
下列合同或憑證在印花稅稅目表中沒有列舉,不屬於印花稅應稅憑證,企業無需繳納印 花稅:單位和員工簽訂的勞務用工合同;供應商承諾書;保密協議;物業管理服務合同;保安服務合同;日常清潔綠化服務合同;殺蟲服務合同;質量認證服務合同;翻譯服務合同; 出版合同。
Ⅵ 財稅2016 36號是營改增最新政策嗎
不是。不僅有部分條款失效,還有許多補丁文件
財稅[2016]36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已有部分條款失效。
附錄:
稅屋提示 ——依據財稅[2017]58號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建築服務等營改增試點政策的通知 ,2017年7月1日起,本法規附件《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 》第四十五條第(二)項修改為「納稅人提供租賃服務採取預收款方式的,其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收到預收款的當天」;《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 》第七條同時廢止;《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過渡政策的規定 》第一條第(二十三)項第4點自2018年1月1日起廢止。
補丁文件 ——
財稅[2016]25號 關於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有關文化事業建設費政策及徵收管理問題的通知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26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確營改增試點若干征管問題的公告
財稅[2016]43號 關於營改增後契稅 房產稅 土地增值稅 個人所得稅計稅依據問題的通知
財稅[2016]46號 關於進一步明確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金融業有關政策的通知
財稅[2016]47號 關於明確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有關勞務派遣服務、收費公路通行費抵扣等政策的通知
財稅[2016]68號 關於進一步明確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有關再保險、不動產租賃和非學歷教育等政策的通知
財稅[2016]70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金融機構同業往來等增值稅政策的補充通知
財稅[2016]74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納稅人異地預繳增值稅有關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政策問題的通知
財稅[2016]83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部分營業稅和增值稅政策到期延續問題的通知
財稅[2016]86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收費公路通行費增值稅抵扣有關問題的通知
財稅[2016]87號 財政部 海關總署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53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營改增試點若干征管問題的公告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54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物業管理服務中收取的自來水水費增值稅問題的公告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69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境外提供建築服務等有關問題的公告
財稅[2016]140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明確金融 房地產開發 教育輔助服務等增值稅政策的通知
財稅[2017]2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資管產品增值稅政策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11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明確營改增有關征管問題的公告
財稅[2017]37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簡並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的通知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第30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跨境應稅行為免稅備案等增值稅問題的公告
財稅[2017]58號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建築服務等營改增試點政策的通知
稅總發[2017]99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進一步做好建築行業營改增試點工作的意見
Ⅶ 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到底是什麼意思
公允抄價值(Fair Value) 亦稱公允市價襲、公允價格。熟悉市場情況的買賣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和自願的情況下所確定的價格,或無關聯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一項資產可以被買賣或者一項負債可以被清償的成交價格。
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場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購買企業對合並業務的記錄需要運用公允價值的信息。在實務中,通常由資產評估機構對被並企業的凈資產進行評估。
三個條件確定合理的公允價值:
(1)信息公開,雙方對於交易對象所了解的信息是對稱的;
(2)雙方自願,若沒有相反的證據表明所進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處於非自願的,市場交易價格即為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
(3)對資產或負債進行公平交易。
Ⅷ 投資形式有哪些
投資想要入門必須了解投資形式有哪些,一般來說投資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形式,對於前者一般是作為實物投資,有真實的實物可以看到;對於後者一般是進入市場之中參與某個具體的投資產品,這樣的投資方式一般是電子盤類型的品種,以價格波動產生的差價來獲得盈利。
對於投資來說一個是要門檻低,這樣即使是小資金投資者也可以進入;另外就是流通性要比較強,這樣交易買賣的過程才會非常流暢,而電子盤類型的投資品種可以很好的做到這兩點,其中以黃金投資為典型。
黃金雖然是實物,但是有電子盤類型的投資品種,如現貨黃金,現貨黃金是國際性的投資品,由於今年國際金價上漲幅度驚人,在市場中掀起了了很大的熱潮。而且現貨黃金交易時間長,幾乎24小時可以交易,所以非常受我國投資者的喜愛。
Ⅸ 股票帳戶的問題
去你開戶的證券公司辦理撤銷指定交易,把賬戶的錢都取出來(股票不用變現),帶著股東證,身份證,去銀行(招商銀行比較好),辦一個一卡通,再辦理證券的指定交易,就可以了,以後把錢存進一卡通,用電話或網上銀行就可以把一卡通的裡面的錢劃到理財賬戶(理財賬戶可以買賣股票),也可以把理財賬戶的錢劃到一卡通活期,錢劃到活期,就隨時可以用銀行卡取走了。
Ⅹ 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和戰略新興板在融資條件上有什麼區別
市場
上海股交中心
新三板
創業板
主板、中小板
概況
2010年7月由國務院批准設立,其定位高於產權交易,低於證監會統一監管的市場,為上海市和長三角地區非上市公司提供股份託管和轉讓服務
2006年1月23日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目前只在北京中關村園區企業試點,現有95家公司掛牌交易(久其軟體已轉主板上市,北陸葯業、世紀瑞爾、佳訊飛鴻、紫光華宇已轉創業板上市),還有22家次掛牌公司進行了定向增資
籌備達十年之久,2009年10月23日在深圳開板,2009年10月30日開市,目前共有250家左右企業上市
上交所於1990年11月成立,深交所於1991年4月成立。上交所主要服務於大型企業,深交所則主要服務於中小型企業。 2004年6月,深交所開設了中小企業板。中小企業板運行獨立、監察獨立、代碼獨立、指數獨立
上市條件
主體資格
條件詳解
⑥注冊資本中存在非貨幣出資的,則公司須設立滿一年
條件詳解
①依法設立且存續滿兩年
①依法設立且合法存續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改後持續經營時間可以從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計算
②資產和股份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
③合法經營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環境保護政策,創業板為「兩高五新」企業優
④近3年(創業板為2年)主營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
財務指標
一股本總額、凈資產均不少於1000萬元
二最近2個會計年度凈利潤為正值,凈利潤以扣除非經營性損益前後較低者為計算依據
三最近1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於20%
四最近兩年稅後凈利潤累計不少於500萬元;或最近一年稅後凈利潤不少於300萬元,且營業收入不少於2000萬元
一股本1000萬,任一股東持股最小數量不低於公司總股本的1/200
二兩高六新企業:a.凈資產超1000萬元且不存在未彌補虧損;b.最近一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於20%;c.兩年連續盈利,累計超500萬元;或最近一年稅後凈利潤超300萬元,且營業收入超2000萬元;d.戰略投資者對企業投資額不少於500萬元
三傳統企業:a.凈資產超2000萬且不存在未彌補虧損;b.近兩年連續贏利,最近兩期凈利潤超1000萬;或最近一年超500萬,且營業收入超5000萬;兩高六新企業
最近一期凈資產不少於2000萬元,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發行後總股本不少於3000萬元
近兩年連續盈利,累計凈利潤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於500萬元(實際不少於2000萬)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者為計算依據。
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於30%。
發行前股本總額不少於3000萬元;發行後不少於5000萬元
最近3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實際不少於2000萬)且累計超過3000萬元,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較低者為計算依據;
近3個年度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5000萬元;或者營業收入累計超3億元;
最近一期末無形資產(扣除土地使用權、水面養殖權和采礦權等後)占凈資產的比例不高於20%;
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彌補虧損。
獨立性
③不存在顯著的同業競爭、顯失公允的關聯交易、額度較大的股東侵佔資產等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
資產完整,業務、人員、財務、機構獨立,具有完整的業務體系和直接面向市場獨立經營的能力。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間不存在同業競爭,以及嚴重影響公司獨立性或者顯失公允的關聯交易
規范運行
④在經營和管理上具備風險控制能力
⑤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
⑥股份的發行、轉讓合法合規
③公司治理機制健全,合法規范經營
④股權明晰,股票發行和轉讓行為合法合規
①依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符合任職資格,且不得有被證監會、交易所禁入、處罰、公開譴責、虛假、欺騙、擅自公開或者變相公開發行過證券或調查尚未有明確結論意見。
②近36個月內未受到工商、稅收、土地、環保、海關行政處罰且情節嚴重;涉嫌犯罪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尚未有明確結論意見
③公司章程中已明確對外擔保的審批許可權和審議程序,不存在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進行違規擔保的情形。
④有嚴格的資金管理制度,不得有資金被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以借款、代償債務、代墊款項或者其他方式佔用的情形。
持續盈利能力
②業務基本獨立,具有持續經營能力
②業務明確,具有持續經營能力
①內部控制完善,資產質量良好,資產負債結構合理,盈利能力較強,現金流量正常,並由注冊會計師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②關聯交易價格公允,不存在通過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情形。
③經營成果對稅收優惠不存在嚴重依賴
④不存在重大償債風險,不存在影響持續經營的擔保、訴訟以及仲裁等重大或有事項。
⑤應當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不存在下列情形不得有下列情形:
a.經營模式、產品服務、行業地位和經營環境已或將發生重大變化,並對持續盈利構成重大不利影響;
b.在用的商標、專利、專有技術以及特許經營權等重要資產或技術的取得或者使用存在重大不利變化的風險;
c.最近1個會計年度的營業收入或凈利潤對關聯方或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客戶存在重大依賴;
d.最近1個會計年度的凈利潤主要來自合並財務報表范圍以外的投資收益;
募集資金運用
無
無
①募集資金應當用於主營業務,並有明確的用途,數額和投資項目應當與發行人現有生產經營規模、財務狀況、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等相適應。
②應當建立募集資金專項存儲制度,募集資金應當存放於董事會決定的專項賬戶
中介
⑦上海股交中心要求的其他條件
⑤主辦券商推薦並持續督導;
⑥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公司要求的其他條件
上市程序
程序
略
①提交申請表,5個工作日決定是否受理②受理後保薦人盡職調查向交易所提交申報③交易所20日內審核④提供審核意見,通過後10日內復核⑤通過後5日內報備⑥辦理託管、發布掛牌交易說明書⑦掛牌交易
①改制和設立②盡職調查與輔導③申請文件的申報④申請文件的審核⑤路演、詢價和定價⑥發行與上市
時間
4-6個月
從券商盡職調查到掛牌為六個月左右
約2-3年
備案審核
備案制。需要推薦人推薦,上海股交中心審核、上海市金融辦備案。推薦人終身督導,上海股交中心監管
備案制。需要券商律師、注冊會計師、行業分析師、資深投行人士共同推薦,終身督導,須經中國證券業協會備案
核准制。需要券商保薦,2-3年督導,須經中國證監會核准。
交易方式
協議轉讓、點選轉讓。協議交易:在公共平台詢價→投資者交流→確認委託→成交。點選交易:在公共報價平台上選中對手自動成交
協議方式、做市方式、競價方式或證監會批準的其他轉讓方式。
集中交易,價格優先,時間優先
投資者准入條件
機構投資者、符合條件的自然人投資者。開立上海股交中心股份轉讓賬戶,協議轉讓1萬股起買,做市商方式1000股起買
僅限機構投資者和特定的自然人投資者,且自然人投資者只能買賣其持股公司的股份。開立深圳股東賬戶,最低3萬股起買
因創業板公司風險較大,因此一般要求具有兩年以上的證券投資經驗,且需要簽署相關的協議
機構投資者和自然人投資者均可。交易單位為手,每手100股
信息披露
同新三板
年報、半年報
年報、半年報、季報
適用法規
上海股交中心規則
新三板業務規則
新三板文件總匯
首發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
深交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
首次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
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
優點
1、成本低廉:政府補貼下無需花費
2、能進能出
3、促進融資
4、樹立企業品牌形象
5、促進企業規范發展
6、股份流通
1、成本低廉: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企業基本無需花費
2、能進能出:IPO或境外上市、省級人民政府批准、中國證券業協會認定
3、促進企業主板上市(IPO、轉板)
4、促進融資(定向增資)
5、樹立企業品牌形象
6、為企業並購增加籌碼
7、促進企業規范發展
8、上市工作可與IPO合並進行,不做重復勞動
9、股份流通。
1、實現融資
2、股份流通
3、樹立企業品牌形象
4、促進企業快速發展
5、進一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1、實現融資
2、股份流通
3、樹立企業品牌形象
4、促進企業規范發展
費用與獎勵
成本
約140-185萬:
①掛牌費50萬
②保薦費30-50萬
③審計費10-15萬
④改制評估費10萬
⑤法律意見書10萬
⑥咨詢費30-50萬
另:股份承銷費3%
銀行融資費3%
做市股份3-5%
掛牌100-115萬:
①備案費3萬
②委託備案費1萬
③保薦費50萬
④改制評估費20萬
⑤督導費5-10萬
⑥審計費10-15萬
⑦法律師費5-10萬
⑧信息披露費2萬/年
另:股份承銷費3%銀行融資費3%做市股份3-5%協助與政府商談政策優惠,單獨計算。
79戶平均成本4225萬,占融資總額的6.47%
①保薦費400萬,0.61%
②審計費164萬,0.25%
③法律意見書110萬,0.17%
④股份承銷費2884萬,4.41%
⑤信息披露及路演644萬,0.99%
⑥其他23萬
證券公司的承銷費平均1001.63萬元,占融資總額的3.7%;律師費77.92萬,佔0.38%;會計師費133.05萬,佔0.68%,合共1212.6萬,占融資總額的6.41%。
根據Wind數據,中小企業板前273家上市公司總發行費用平均為2015萬元,占融資額的比例約為6%。如加信息披露及路演,則在7%左右
政府鼓勵
政府補貼在50 萬-290 萬不等,大多在100-120 萬之間
1、南京: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海外上市補200萬、獎80萬;軟體企業190萬;新三板補100萬、獎20萬;發債50-110萬。
2、蘇州園區:200萬元獎勵,分企業改制結束、正式遞交申請代辦股份轉讓材料和代辦股份系統正式掛牌交易三階段,按50萬、50萬、100萬的比例分步兌現。企業IPO並完成股票發行上市,地方政府再給予200萬元獎勵。
3、宿遷:新三板、上海江蘇股權中心掛牌補60萬、獎0.1P萬